236011 236011
关注数: 0 粉丝数: 7 发帖数: 713 关注贴吧数: 1
ww 徽经济发展缓慢,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省会太弱了,这话粗听有些道理,但深入分析一下,又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实质是许多资源不是放在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而放在了省会,造成严重浪费。不信,我举几个例子:安徽有一个小小的远洋运输公司,这也是安徽唯一的一个远洋运输公司,这个公司在那儿呢?不在上海、不在芜湖或是安庆,在合肥。安徽省属科研院所有56家,其中46家在合肥,包括无法在合肥研究出名堂的水稻研究所、丝绸研究所、蚕桑研究所等。其他的10家,除蚌埠2 家、滁州2家、芜湖1家、安庆1家、宣、黄、马各一家外,有着3500多万人的阜阳、亳州、六安、宿州、两淮等地没有一家。安徽省有高校61所,合肥有24所(不含军事院校),而有2000多万人口的阜阳、亳州、宿州三市一共只有四所,安庆也只有一所。至2000年底,安徽省建成高速公路467公里,位居华东六省一市第三位,全国第十四位,密度居十一位,但所修的路段并不是安徽省原先确定的“一线两点开发”最迫切需要的沿江高速和蚌合芜南北通道,而是条条高速通合肥。铜陵长江大桥建设时,铜陵江北本无路,无路则无车流量,但安徽还是要强行上,不仅上桥,而且上路,专门修了一条合铜二级汽车专用路,现在又在上高速。安徽的经济心脏—“皖江芜马铜”至今没有一条通向江苏和浙江的完整高速。阜阳机场耗资3.2亿元,旅客吞吐量2002年是920人,起降架次42次,一个多星期才有一架飞机起落。 两个主要增长极合肥芜湖相互竞争多于协作。合肥本来有条件象杭州一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但现在他的主要力量放在了与芜湖争做安徽的制造业中心,几个主要经济支柱都十分雷同。皖江开发刚见一点成效,现在安徽又开始了皖北发展战略,合肥又提出了“千亿合肥”规划,安徽经济发展的重心应该说中出现了摇摆。
阜阳风光   阜阳拥有辉煌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包括春秋战国“三子”(老子、庄子、管子)、魏晋“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华佗、陈抟等在内的众多古代名人。宋代文坛的“顶尖高手”,如欧阳修、苏轼、杨万里、黄庭坚、晏殊、周邦彦等都曾在这里做官,留下了大量称颂阜阳的优美诗篇。 执唐宋八大家“牛耳”的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更是“归根”于此,作为自己的最终归宿,并没有魂归江西故里。 当初,欧阳修由扬州移知颍州的时候,尤喜欢颍州西湖,并写诗赞之曰:“菡萏香清画舸浮,使君不复忆扬州。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晚年后,他又自号“六一居士”,长期居留于此。北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66岁的欧阳修卒于颍州西湖(现阜阳西湖)私第。数百年来,欧阳修的子孙依旧繁衍在皖北大地,人数已达数千。 历史上的颍州西湖曾与杭州西湖难分伯仲。宋代诗人杨万里说:“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汝颍与罗浮”,汝颍即是指今天的阜阳。曾在阜阳为官的宋代大文豪苏轼更感叹曰:“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 明代《正生颍州志》载:“西湖身三十里广三里,水深莫测,广袤相齐。”《大清统一志》云:“颍州西湖名闻天下,亭台之胜,觞咏之繁,可与杭州西湖相媲美”。古今称颂颍州西湖风景之美的诗篇多达259篇。 今年是欧阳修诞辰1000周年,阜阳市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庆祝活动。 (原载2007年第20期《中国经济周刊》)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