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负千岳四肢轻 背负千岳四肢轻
关注数: 2,219 粉丝数: 1,460 发帖数: 7,097 关注贴吧数: 14
【小小说一辑】 “习惯” 小王股长迷恋上了钓鱼,一到星期天节假日就驱车前往鱼池钓鱼,手机一关,两耳不闻其他事,一股心思只钓鱼。 小王股长钓鱼最喜欢的鱼饵就是面团,面团得不停地搓揉筋道才好用,于是每逢钓鱼时,就不停地搓面。右手握杆,左手搓面,悠然自得,快活若仙。久而久之,搓面的动作成了一种不由自主的习惯,平时也不停地搓揉,像是在搓点钞票。 星期一,小刘找小王股长问晋升的事情,小王股长说事情得研究研究,一面说一面不停地搓点着手。小刘心领神会,走的时候丢下了一个信封。 星期二小张找小王股长问媳妇的调令手续是否开好,小王股长说明天得向局长请示请示,一面说一面不停地搓点着手。小张心想他推诿到明天,一定是想让自己意思意思,晚上他到了小王股长家,丢下了一个信封。 星期三小李有事找他,星期四小孙找他,依然是习惯动作,依然是心领神会…… 星期五小王股长的同学找他聊天,这时小赵找他说工资的事,他依然是习惯动作,小赵把他拉到了里屋,依然如法炮制。小赵走后老同学发话了 “真有你的,老弟,竟然学会了这一套,暗示索要。” “哪里哪里,我什么时候索要了?” “别装蒜了,你的手不停地搓点,不是要钞票是什么?” 小王下意识地看了看自己不停搓点的手豁然开朗。心想“怪不得这周一直有人送礼,原来是我的习惯动作搞的怪”。 “我不是故意的,只是钓鱼养就的习惯” “故意也好,习惯也罢,他们心领神会也是习惯;回去我就给我们领导介绍介绍经验,让他们也学会钓鱼,养成这么一个好习惯”
组诗 痴痴的我与痴痴的他及自评 送别 一声汽笛 相思 遂成了你回首的凝视 成了一阵轰鸣 一团清雾 一抹涩咸的雨柱 车轮驱转 月台拱起 淌满弯弯的忧郁 吻 那一触 唤醒了沉睡多年的知觉 同时也失去了知觉 童贞殆尽歼灭 自此有了羞涩 有了饥渴 一瞬 跨过了长长的界河 痴痴的我 脉管流着星的血 月的血 我是夜的组合 为证心的赤诚 我不屑太阳指出的路 宁可放过花园街 走向荒漠 零星的小花也泛不起诱惑 也许蝴蝶可以从这花飞向那花 但我不是蝴蝶 “痴痴的他” ——斥组诗《痴痴的我》 诗如其人,我似乎看到了多情、矛盾、抑郁、伤感的他,我的影子--木子。 “脉管流着星的血/月的血/我是夜的组合”,夜是静谧的,广袤无垠的。唯有在夜中,他才能思考、能无奈、能潇洒、能生存,这是他的优点,更是他的缺憾。 “一声汽笛 相思/遂成了...../一抹涩咸的雨柱”。这字里行间,是无奈,是怯懦?还是自己对自己的阿Q式的解脱?任凭泪流无声,何若义无反顾?也许追上去,车轮驱转的、月台拱起的将不再是弯弯的忧郁! “也许蝴蝶可以从这花飞向那花/但我不是蝴蝶”。这是自己对自己的标榜?还是自己悔悟劣行后模棱两可的言说?也许什么也不是,仅仅为“作”而“作”! “宁可放过花园街 走向荒漠/零星的小花也泛不起诱惑”。多么伟大的一个苦行僧?!多么彻悟的一个殉道者?!那何苦又有“蝴蝶不是蝴蝶”的无病呻吟呢?! 《吻》 是一种真情的流露,应该居中,但愿这种真情能永远不受上攻下击的感染,不沾世俗的亵渎...... 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打架,当他精疲力竭时,却发现那个人正是自己的影子,当然难分胜负,当然受伤的总是自己。这也许就是我--非马和他--我的影子--木子的真实写照。何时才能真正超越或打败自己? 1楼
铜雀台 铜雀台位于河北临漳县境内,距县城18公里。这里古称邺,古邺城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在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冰井三台。铜雀台到明代末年已基本被毁,地面上只留下台基一角。据文物保护部门介绍,近年来到此访古的游客不断增多,临漳县准备以曹魏时期三台原貌为版本,动工重建铜雀台等邺城三台。目前这一总投资7562万元的项目已经有关部门批准。按照规划,除了重建三台,还将建设三台文物展览馆、邺城模型和铜雀台文化公园。 古邺城是在古邯郸衰微成一个普通的郡县以后,在这块土地上崛起的第二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自三国曹魏起到隋400余年间,后赵、冉魏、前魏、东魏、北齐6个割据王朝的都城。中国古代的台式建筑始于周,成长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日趋完美。曹操在邺城建三台、特别是铜雀台,达到了我国古代台式建筑的顶峰。铜雀台初建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后赵、东魏、北齐屡有扩建。这是以邺北城城墙为基础而建的大型台式建筑。当时共建有三台,前为金凤台、中为铜雀台、后为冰井台。。据史书载,铜雀台最盛时台高十丈,台上又建五层楼,离地共27丈。按汉制一尺合现在市尺七寸算,也高达63米。在楼顶又置铜雀高一丈五,舒翼若飞,神态逼真。在台下引漳河水经暗道穿铜雀台流入玄武池,用以操练水军,可以想见景象之盛。 铜雀台与建安文学有着不解之缘。东汉末年,北方一大批文学家,如曹操、曹丕、曹植、王粲、刘桢、陈琳、徐干、蔡文姬、邯郸淳等,他们聚集在铜雀台,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慷慨任气,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闵时悼乱,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群众的悲惨生活,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