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袍 蓝袍
关注数: 0 粉丝数: 8 发帖数: 2,584 关注贴吧数: 7
辽代年表 辽(公元907—1125年) 907 丁卯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908 戊辰 909 己巳 910 庚午 911 辛未 912 壬申 913 癸酉 914 甲戌 915 乙亥 916 丙子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神册 元年 917 丁丑 二年 918 戊寅 三年 919 己卯 四年 920 庚辰 五年 921 辛巳 六年. 922 壬午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天赞 元年 923 癸未 二年 924 甲申 三年 925 乙酉 四年926 丙戌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天显 元年 927 丁亥 辽太宗耶律德光 天显 二年 928 戊子 三年 929 己丑 四年 930 庚寅 五年 931 辛卯 六年 932 壬辰 七年 933 癸巳 八年 934 甲午 九年 935 乙未 十年 936 丙申 十一年 937 丁酉 十二年 938 戊戌 十三年 辽太宗耶律德光 会同 元年 939 己亥 二年 940 庚子 三年 941 辛丑 四年 942 壬寅 五年 943 癸卯 六年 944 甲辰 七年 945 乙巳 八年 946 丙午 九年 947 丁未 十年 辽太宗耶律德光 大同 元年 辽世宗耶律阮 天禄 元年 948 戊申 二年 949 己酉 三年 950 庚戌 四年 951 辛亥 五年 辽穆宗耶律璟应历 元年 952 壬子 二年 953 癸丑 三年 954 甲寅 四年 955 乙卯 五年 956 丙辰 六年 957 丁巳 七年 958 戊午 八年 959 己未 九年 960 庚申 十年 961 辛酉 十一年 962 壬戌 十二年 963 癸亥 十三年 964 甲子 十四年 965 乙丑 十五年 966 丙寅 十六年 967 丁卯 十七年 968 戊辰 十八年 969 己巳 十九年 辽景宗耶律贤 保宁 元年 970 庚午 二年 971 辛未 三年 972 壬申 四年 973 癸酉 五年 974 甲戌 六年 975 乙亥 七年 976 丙子 八年 977 丁丑 九年 978 戊寅 十年 979 己卯 十一年 辽景宗耶律贤 乾亨 元年 980 庚辰 二年 981 辛巳 三年 982 壬午 四年 983 癸未 五年 辽圣宗耶律隆绪 统和 元年 984 甲申 二年 985 乙酉 三年 986 丙戌 四年 987 丁亥 五年 988 戊子 六年 989 己丑 七年 990 庚寅 八年 991 辛卯 九年 992 壬辰 十年 993 癸巳 十一年 994 甲午 十二年 995 乙未 十三年 996 丙申 十四年 997 丁酉 十五年 998 戊戌 十六年 999 己亥 十七年 1000 庚子 十八年 1001 辛丑 十九年 1002 壬寅 二十年 1003 癸卯 二十一年 1004 甲辰 二十二年 1005 乙巳 二十三年 1006 丙午 二十四年 1007 丁未 二十五年 1008 戊申 二十六年 1009 己酉 二十七年 1010 庚戌 二十八年 1011 辛亥 二十九年 1012 壬子 三十年 辽圣宗耶律隆绪 开泰 元年 1013 癸丑 二年 1014 甲寅 三年 1015 乙卯 四年 1016 丙辰 五年 1017 丁巳 六年 1018 戊午 七年 1019 己未 八年 1020 庚申 九年 1021 辛酉 十年 辽圣宗耶律隆绪 太平 元年 1022 壬戌 二年 1023 癸亥 三年 1024 甲子 四年 1025 乙丑 五年 1026 丙寅 六年 1027 丁卯 七年 1028 戊辰 八年 1029 己巳 九年 1030 庚午 十年 1031 辛未 十一年 辽兴宗耶律宗真 景福 元年 1032 壬申 二年 辽兴宗耶律宗真 重熙..元年 1033 癸酉 二年 1034 甲戌 三年 1035 乙亥 四年 1036 丙子 五年 1037 丁丑 六年 1038 戊寅 七年 1039 己卯 八年 1040 庚辰 九年 1041 辛巳 十年 1042 壬午 十一年 1043 癸未 十二年 1044 甲申 十三年 1045 乙酉 十四年 1046 丙戌 十五年 1047 丁亥 十六年 1048 戊子 十七年 1049 己丑 十八年 1050 庚寅 十九年 1051 辛卯 二十年 1052 壬辰 二十一年 1053 癸巳 二十二年 1054 甲午 二十三年 1055 乙未 二十四年 辽道宗耶律洪基 清宁 元年 1056 丙申 二年 1057 丁酉 三年 1058 戊戌 四年 1059 己亥 五年 1060 庚子 六年 1061 辛丑 七年 1062 壬寅 八年 1063 癸卯 九年 1064 甲辰 十年 1065 乙巳 辽道宗耶律洪基 咸雍 元年 1066 丙午 二年 1067 丁未 三年 1068 戊申 四年 1069 己酉 五年 1070 庚戌 六年 1071 辛亥 七年 1072 壬子 八年 1073 癸丑 九年 1074 甲寅 十年 1075 乙卯 辽道宗耶律洪基 大康 元年 1076 丙辰 二年 1077 丁巳 三年 1078 戊午 四年 1079 己未 五年 1080 庚申 六年 1081 辛酉 七年 1082 壬戌 八年 1083 癸亥 九年 1084 甲子 十年 1085 乙丑 辽道宗耶律洪基 大安 元年 1086 丙寅 二年 1087 丁卯 三年 1088 戊辰 四年 1089 己巳 五年 1090 庚午 六年 1091 辛未 七年 1092 壬申 八年 1093 癸酉 九年 1094 甲戌 十年 1095 乙亥 辽道宗耶律洪基 寿昌 元年 1096 丙子 二年 1097 丁丑 三年 1098 戊寅 四年 1099 己卯 五年 1100 庚辰 六年 1101 辛巳 七年 辽天祚帝耶律延禧 乾统 元年 1102 壬午 二年 1103 癸未 三年 1104 甲申 四年 1105 乙酉 五年 1106 丙戌 六年 1107 丁亥 七年 1108 戊子 八年 1109 己丑 九年 1110 庚寅 十年 1111 辛卯 辽天祚帝耶律延禧 天庆 元年 1112 壬辰 二年 1113 癸巳 三年 1114 甲午 四年 1115 乙未 五年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收国 元年) 1116 丙申 六年 1117 丁酉 七年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天辅 元年) 1118 戊戌 八年 1119 己亥 九年 1120 庚子 十年 1121 辛丑 辽天祚帝耶律延禧 保大 元年 1122 壬寅 二年 1123 癸卯 三年 (金太宗完颜晟 天会 元年) 1124 甲辰 四年 1125 乙巳 五年
辽代年表 辽(公元907—1125年) 907 丁卯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908 戊辰 909 己巳 910 庚午 911 辛未 912 壬申 913 癸酉 914 甲戌 915 乙亥 916 丙子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神册 元年 917 丁丑 二年 918 戊寅 三年 919 己卯 四年 920 庚辰 五年 921 辛巳 六年. 922 壬午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天赞 元年 923 癸未 二年 924 甲申 三年 925 乙酉 四年926 丙戌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天显 元年 927 丁亥 辽太宗耶律德光 天显 二年 928 戊子 三年 929 己丑 四年 930 庚寅 五年 931 辛卯 六年 932 壬辰 七年 933 癸巳 八年 934 甲午 九年 935 乙未 十年 936 丙申 十一年 937 丁酉 十二年 938 戊戌 十三年 辽太宗耶律德光 会同 元年 939 己亥 二年 940 庚子 三年 941 辛丑 四年 942 壬寅 五年 943 癸卯 六年 944 甲辰 七年 945 乙巳 八年 946 丙午 九年 947 丁未 十年 辽太宗耶律德光 大同 元年 辽世宗耶律阮 天禄 元年 948 戊申 二年 949 己酉 三年 950 庚戌 四年 951 辛亥 五年 辽穆宗耶律璟应历 元年 952 壬子 二年 953 癸丑 三年 954 甲寅 四年 955 乙卯 五年 956 丙辰 六年 957 丁巳 七年 958 戊午 八年 959 己未 九年 960 庚申 十年 961 辛酉 十一年 962 壬戌 十二年 963 癸亥 十三年 964 甲子 十四年 965 乙丑 十五年 966 丙寅 十六年 967 丁卯 十七年 968 戊辰 十八年 969 己巳 十九年 辽景宗耶律贤 保宁 元年 970 庚午 二年 971 辛未 三年 972 壬申 四年 973 癸酉 五年 974 甲戌 六年 975 乙亥 七年 976 丙子 八年 977 丁丑 九年 978 戊寅 十年 979 己卯 十一年 辽景宗耶律贤 乾亨 元年 980 庚辰 二年 981 辛巳 三年 982 壬午 四年 983 癸未 五年 辽圣宗耶律隆绪 统和 元年 984 甲申 二年 985 乙酉 三年 986 丙戌 四年 987 丁亥 五年 988 戊子 六年 989 己丑 七年 990 庚寅 八年 991 辛卯 九年 992 壬辰 十年 993 癸巳 十一年 994 甲午 十二年 995 乙未 十三年 996 丙申 十四年 997 丁酉 十五年 998 戊戌 十六年 999 己亥 十七年 1000 庚子 十八年 1001 辛丑 十九年 1002 壬寅 二十年 1003 癸卯 二十一年 1004 甲辰 二十二年 1005 乙巳 二十三年 1006 丙午 二十四年 1007 丁未 二十五年 1008 戊申 二十六年 1009 己酉 二十七年 1010 庚戌 二十八年 1011 辛亥 二十九年 1012 壬子 三十年 辽圣宗耶律隆绪 开泰 元年 1013 癸丑 二年 1014 甲寅 三年 1015 乙卯 四年 1016 丙辰 五年 1017 丁巳 六年 1018 戊午 七年 1019 己未 八年 1020 庚申 九年 1021 辛酉 十年 辽圣宗耶律隆绪 太平 元年 1022 壬戌 二年 1023 癸亥 三年 1024 甲子 四年 1025 乙丑 五年 1026 丙寅 六年 1027 丁卯 七年 1028 戊辰 八年 1029 己巳 九年 1030 庚午 十年 1031 辛未 十一年 辽兴宗耶律宗真 景福 元年 1032 壬申 二年 辽兴宗耶律宗真 重熙..元年 1033 癸酉 二年 1034 甲戌 三年 1035 乙亥 四年 1036 丙子 五年 1037 丁丑 六年 1038 戊寅 七年 1039 己卯 八年 1040 庚辰 九年 1041 辛巳 十年 1042 壬午 十一年 1043 癸未 十二年 1044 甲申 十三年 1045 乙酉 十四年 1046 丙戌 十五年 1047 丁亥 十六年 1048 戊子 十七年 1049 己丑 十八年 1050 庚寅 十九年 1051 辛卯 二十年 1052 壬辰 二十一年 1053 癸巳 二十二年 1054 甲午 二十三年 1055 乙未 二十四年 辽道宗耶律洪基 清宁 元年 1056 丙申 二年 1057 丁酉 三年 1058 戊戌 四年 1059 己亥 五年 1060 庚子 六年 1061 辛丑 七年 1062 壬寅 八年 1063 癸卯 九年 1064 甲辰 十年 1065 乙巳 辽道宗耶律洪基 咸雍 元年 1066 丙午 二年 1067 丁未 三年 1068 戊申 四年 1069 己酉 五年 1070 庚戌 六年 1071 辛亥 七年 1072 壬子 八年 1073 癸丑 九年 1074 甲寅 十年 1075 乙卯 辽道宗耶律洪基 大康 元年 1076 丙辰 二年 1077 丁巳 三年 1078 戊午 四年 1079 己未 五年 1080 庚申 六年 1081 辛酉 七年 1082 壬戌 八年 1083 癸亥 九年 1084 甲子 十年 1085 乙丑 辽道宗耶律洪基 大安 元年 1086 丙寅 二年 1087 丁卯 三年 1088 戊辰 四年 1089 己巳 五年 1090 庚午 六年 1091 辛未 七年 1092 壬申 八年 1093 癸酉 九年 1094 甲戌 十年 1095 乙亥 辽道宗耶律洪基 寿昌 元年 1096 丙子 二年 1097 丁丑 三年 1098 戊寅 四年 1099 己卯 五年 1100 庚辰 六年 1101 辛巳 七年 辽天祚帝耶律延禧 乾统 元年 1102 壬午 二年 1103 癸未 三年 1104 甲申 四年 1105 乙酉 五年 1106 丙戌 六年 1107 丁亥 七年 1108 戊子 八年 1109 己丑 九年 1110 庚寅 十年 1111 辛卯 辽天祚帝耶律延禧 天庆 元年 1112 壬辰 二年 1113 癸巳 三年 1114 甲午 四年 1115 乙未 五年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收国 元年) 1116 丙申 六年 1117 丁酉 七年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天辅 元年) 1118 戊戌 八年 1119 己亥 九年 1120 庚子 十年 1121 辛丑 辽天祚帝耶律延禧 保大 元年 1122 壬寅 二年 1123 癸卯 三年 (金太宗完颜晟 天会 元年) 1124 甲辰 四年 1125 乙巳 五年
五代年表 五代十国(公元907—960年) 907 丁卯 后梁 太祖朱温 开平 元年 (吴越 钱鏐 天佑 四年)(吴 杨渥 天佑 四年)(前蜀 王建 天复 七年)(楚 马殷 立)(南汉 刘隐 立)(闽 王审知 立)(南平 高季兴 立)908 戊辰 二年 (吴越 钱鏐 天宝 元年)(前蜀 王建 武成 元年)909 己巳 三年 (吴 杨隆演 天佑 六年)910 庚午 四年911 辛未 五年后梁 太祖朱温 乾化 元年(前蜀 王建 永平 元年)912 壬申 二年913 癸酉 三年后梁 末帝朱友贞 乾化 三年914 甲戌 四年915 乙亥 五年贞明 元年916 丙子 二年 (辽 耶律阿保机 神册 元年)(前蜀 王建 通正 元年)917 丁丑 三年 (前蜀 王建 天汉 元年)(南汉 刘龑 乾亨 元年)918 戊寅 四年 (前蜀 王建 光天 元年)919 己卯 五年 (前蜀 王衍 乾德 元年)(吴 杨隆演 武义 元年)920 庚辰 六年921 辛巳 七年 (吴越 钱鏐 龙德 元年)(吴 杨溥 武义 三年 吴 杨溥 顺义 元年)922 壬午 二年 (辽 耶律阿保机 天赞 元年)923 癸未 三年后唐 庄宗李存勖 同光 元年924 甲申 二年 (吴越 钱鏐 宝大 元年)925 乙酉 三年 (前蜀 王建 咸康 元年(南汉 刘龑 白龙 元年)(闽 王延翰 立)(后蜀 孟知祥 立)926 丙戌 四年后唐 明宗李嗣源 天成 元年(吴越 钱鏐 宝正 元年)(闽 王延翰 天成 元年)(辽 耶律阿保机 天显 元年)927 丁亥 二年 (辽 耶律德光 天显 二年)(闽 王延钧 立) (吴 杨溥 乾贞 元年)928 戊子 三年 (南平 高从诲 立)(南汉 刘龑 大有 元年)929 己丑 四年 (吴 杨溥 大和 元年)930 庚寅 五年 (楚 马希声 立)长兴 元年931 辛卯 二年932 壬辰 三年 (吴越 钱元瓘 立)(楚 马希范 立)933 癸巳 四年 (闽 王延钧 龙启 元年)934 甲午 后唐 闵帝李从厚 应顺 元年 (后蜀 孟知祥 明德 元年) 后唐 末帝李从珂 清泰 元年935 乙未 二年 (后蜀 孟昶 明德 二年)(吴 杨溥 天祚 元年)(闽 王延钧 永和 元年)936 丙申 三年 (闽 王昶 通文 元年)后晋 高祖石敬瑭 天福 元年937 丁酉 二年 (南唐 李昪 升元 元年)938 戊戌 三年 (后蜀 孟昶 广政 元年)(辽 耶律德光 会同 元年)939 己亥 四年 (闽 王曦 永隆 元年)940 庚子 五年941 辛丑 六年 (吴越 钱弘佐 立)942 壬寅 七年 (南汉 刘玢 光天 元年)943 癸卯 后晋 出帝石重贵 天福 八年(南汉 刘晟 应乾 元年)(南汉 刘晟 乾和 元年)(南唐 李璟 保大 元年)(闽 王延政 天德 元年)944 甲辰 九年开运 元年945 乙巳 二年946 丙午 三年947 丁未 后汉 高祖刘知远 天福 十二年(辽 耶律德光 大同 元年) (辽耶律阮 天禄 元年)(吴越 钱弘倧 立)(楚 马希广 立)948 戊申 乾佑 元年 (南平 高保融 立)(吴越 钱弘俶 立)949 己酉 后汉 隐帝刘承佑 乾佑二年950 庚戌 三年 (楚 马希萼 保大元年)951 辛亥 后周 太祖郭威 广顺 元年(辽 耶律璟 应历 元年)(北汉 刘旻 乾佑 四年)(楚 马希崇 立)952 壬子 二年953 癸丑 三年954 甲寅 显德 元年955 乙卯 后周 世宗柴荣 显德 二年 (北汉 刘钧 乾佑八年)956 丙辰 三年957 丁巳 四年 (北汉 刘钧 天会 元年)958 戊午 五年 (南汉 刘鋹 大宝 元年)(南唐 李璟 中兴 元年)(南唐 李璟 交泰 元年 ) 959 己未 六年960 庚申 恭帝 柴宗训 显德 七年 (南平 高保勖 立)961 辛酉 (南唐 李煜 立)
历代帝王纪年表 历代帝王纪年表:先秦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周武王(姬发) 周成王(姬诵) 周康王(姬钊) 周昭王(姬瑕) 周穆王(姬满) 周共王(姬繄扈) 周懿王(姬囏) 周孝王(姬辟方) 周夷王(姬燮) 周厉王(姬胡) -841 庚申 周 共和行政 元年 -840 辛酉 二年 (晋釐侯 元年) -839 壬戌 三年 -838 癸亥 四年 -837 甲子 五年 (楚熊严 元年) (蔡夷侯 元年) -836 乙丑 六年 -835 丙寅 七年 -834 丁卯 八年 (曹幽伯 元年) -833 戊辰 九年 -832 己巳 十年 -831 庚午 十一年 (陈釐公 元年) -830 辛未 十二年 (宋惠公 元年) -829 壬申 十三年 -828 癸酉 十四年 -827 甲戌 周宣王静 元年 (楚熊霜 元年) -826 乙亥 二年 (燕釐侯 元年) -825 丙子 三年 (鲁武公 元年) (曹戴伯 元年) -824 丁丑 四年 (齐厉公 元年) -823 戊寅 五年 -822 己卯 六年 (晋献侯 元年) -821 庚辰 七年 (秦庄公 元年) (楚熊徇 元年) -820 辛巳 八年 -819 壬午 九年 -818 癸未 十年 -817 甲申 十一年 -816 乙酉 十二年 -815 丙戌 十三年 (鲁懿公 元年) (齐文公 元年) -814 丁亥 十四年 -813 戊子 十五年 -812 己丑 十六年 (卫武公 元年) -811 庚寅 十七年 (晋穆侯 元年) -810 辛卯 十八年 -809 壬辰 十九年 (蔡釐侯 元年) -808 癸巳 二十年 -807 甲午 二十一年 -806 乙未 二十二年 (鲁伯御 元年) (郑桓公 元年) -805 丙申 二十三年 -804 丁酉 二十四年 -803 戊戌 二十五年 (齐成公 元年) -802 己亥 二十六年 -801 庚子 二十七年 -800 辛丑 二十八年 (宋哀公 元年) -799 壬寅 二十九年 (宋戴公 元年) (楚熊鄂 元年) -798 癸卯 三十年 -797 甲辰 三十一年 -796 乙巳 三十二年 (鲁孝公 元年) -795 丙午 三十三年 (陈武公 元年) (曹惠公 元年) -794 丁未 三十四年 (齐庄公 元年) -793 戊申 三十五年 -792 己酉 三十六年 -791 庚戌 三十七年 -790 辛亥 三十八年 (楚若敖 元年) (燕顷侯 元年) -789 壬子 三十九年 -788 癸丑 四十年 -787 甲寅 四十一年 -786 乙卯 四十二年 -785 丙辰 四十三年 -784 丁巳 四十四年 (晋殇叔 元年) -783 戊午 四十五年 -782 己未 四十六年 -781 庚申 周幽王宫涅元年 -780 辛酉 二年 (晋文侯 元年) (陈夷公 元年) -779 壬戌 三年 -778 癸亥 四年 -777 甲子 五年 (秦襄公 元年) (陈平公 元年) -776 乙丑 六年 -775 丙寅 七年 -774 丁卯 八年 -773 戊辰 九年 -772 己巳 十年 -771 庚午 十一年
先周故地邰、豳及栒邑地处山西说辨误(下) 先周故地邰、豳及栒邑地处山西说辨误(下)[内容摘要] 史称周人先祖后稷居邰,不窋自窜戎狄之间,公刘迁豳。钱穆认为邰、豳及豳所处的栒邑都在今山西境内的汾河流域。此说影响极大,但其论证引证失实,论证悖谬,结论难以成立。考诸典籍,揆诸地理,先周故地“邰”、“豳”、“栒邑”的具体地望,不在山西,而在今陕西及甘肃境内的泾渭流域。[关键词] 先周 故地 地处山西说 辨误 关于旬邑汉人说豳(邠)属栒邑,而栒邑又在右扶风境内。为了把豳移往山西,钱穆只好也把栒邑移往山西去了。王玉哲引其说谓:“《汉书•地理志》右扶风之栒,班氏自注‘有豳乡,《诗》豳国,公刘所都。’应劭曰:‘《左氏传》曰:“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郇侯、贾伯伐晋是也。’臣瓒曰:‘汲郡古文晋武公灭荀,以赐大夫原氏黯,是为荀叔。又云文公城荀。然荀当在晋之境内,不得在扶风界也,今河东有荀城,古荀国。’师古曰:‘瓒说是也。此栒读与荀同,自别邑耳,非伐晋者。’今按《水经注•汾水》:‘古水出临汾西,又西南径荀城,在绛州西十五里。’此汾域之荀也。《水经注•琴水》亦谓:‘琴水经猗氏故城北,又西经郇城,荀伯国也。’此琴域之郇也。今秦之邠乡在郇邑,反而推之,则公刘所居之豳或邠,当离汾域之荀为迩也。”⑧ 这里的引证和推论,更是错误重重。首先,他把《汉书•地理志》右扶风之“栒邑”,省作“栒”以便和《左传》中的“郇”、“荀”相混同。其次,陕西之栒邑,用的是“栒”,而山西的地名是“郇”、“荀”。这三个字本来是不同的字,可是,钱穆却把它们混淆为一了。汉字同音字很多,往往同音不同义,对此历来是以形相区别的,如果偷梁换柱,把字的形体更改了,怎么能保证推论的正确性?第三、钱穆所引述的对《汉书》的注解更无助于证明他的观点。“应劭曰:‘《左氏传》曰:“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郇侯、贾伯伐晋是也。’”这是用《左传》中的“郇”,来解释《汉书》中的“栒邑”,也就是说,应劭认为,《汉书》中的“栒邑”,就是《左传》中的“郇”。“臣瓒曰:‘汲郡古文晋武公灭荀,以赐大夫原氏黯,是为荀叔。又曰文公城荀。然荀当在晋境内,不得在扶风界也,今河东有荀城,古荀国。’”这表明,臣瓒不同意应劭的解释,他认为,《左传》中的“郇(荀)”在晋国境内(今山西地界),它不是《汉书》中右扶风的那个“栒邑”。颜师古支持了臣瓒的观点,并且明确指出,“此栒读与荀同,自别邑耳,非伐晋者。”就是说,《汉书》中的“栒”虽然与《左传》中的“荀”读音相同,但是,它指的是另外一个地方,而不是《左传》中的那个荀。这一切都说得非常清楚,它怎么能成为把右扶风的“栒邑”说成是山西境内的“荀”的证据呢?钱、王二先生是没有读懂这些注释,还是有意曲解?《汉书•地理志上》:“右扶风:栒邑,有豳乡,《诗》豳国,公刘所都。”这是汉代人记载的汉代的地理状况,本来就没有什么好怀疑的。怎么能用一些莫须有的猜想来否定它呢?又,栒邑地处右扶风,不仅见于《汉书》,而且也见于别的史籍。《后汉书•郡国志》:“右扶风[*秦属内史,武帝分,改名。*]……栒邑,有豳乡。”《史记•樊郦藤灌列传》“项羽灭秦,立沛公为汉王。汉王赐商爵信成君,以将军为陇西都尉。别将定北地、上郡。破雍将军焉氏,汉书云破章邯别将。周类军栒邑,苏驵军于泥阳。”司马贞索隐:“栒邑在豳州。地理志属右扶风。” 文中提到的北地、上郡、焉氏、泥阳与栒邑相连属,都在泾河流域。栒邑得名甚早。《汉书•郊祀志》:“是时,美阳得鼎,献之。……张敞好古文字,桉鼎铭勒而上议曰:“臣闻周祖始乎后稷,后稷封于邰,公刘发迹于豳,大王建国于读梁,文武兴于丰镐。由此言之,则读、梁、丰、镐之间周旧居也,固宜有宗庙、坛场祭祀之臧。今鼎出于读东,中有刻书。曰:‘王命尸臣“官此栒邑,赐尔旗鸾、黼黻、雕戈。”尸臣拜手稽首曰:“敢对扬天子丕显休命。”’臣愚不足以迹古文,窃以传记言之,此鼎殆周之所以褒赐大臣,大臣子孙刻铭其先功,臧之于宫庙也。”可见,“栒邑”一名早在西周或先周时就有了。而且“栒邑”作为县级建制,一直延续至今(今简化为旬邑)。周秦时今山西境内确也有个地方叫做“郇”。此郇周初为诸侯国,称为“郇”,被灭后,秦汉之际未见建置,作为城邑,后来留下了“郇城”。《史记•晋世家》“二月辛丑,咎犯与秦晋大夫盟于郇。”裴骃集解:“杜预曰:‘解县西北有郇城。’”未见有“郇邑”之名。可见地处陕西的栒邑,与山西的“郇”,本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地方,这一则有文献记载为证,二则两地名称及其用字都存在着区别,怎么能够仅仅因为它们有一个字同音,就硬要把它们混为一谈,而且一定要把它们定在山西呢?这种鱼目混珠、循名责实的做法,难道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吗?“今秦之邠乡在郇邑,反而推之,则公刘所居之豳或邠,当离汾域之荀为迩也。” 可是,事实是秦之邠乡在栒邑(并非郇邑),栒邑在汉扶风,无论怎样“反而推之”,也难把它“反推”到“离汾域之荀为迩”的地方去
先周故地邰、豳及栒邑地处山西说辨误(中) 先周故地邰、豳及栒邑地处山西说辨误(中)连登岗[内容摘要] 史称周人先祖后稷居邰,不窋自窜戎狄之间,公刘迁豳。钱穆认为邰、豳及豳所处的栒邑都在今山西境内的汾河流域。此说影响极大,但其论证引证失实,论证悖谬,结论难以成立。考诸典籍,揆诸地理,先周故地“邰”、“豳”、“栒邑”的具体地望,不在山西,而在今陕西及甘肃境内的泾渭流域。[关键词] 先周 故地 地处山西说 辨误 关于豳豳是先周从公刘到古公十多代人居住过的地方,关于豳的地望,历来都认为在陕西泾河流域。可是,王玉哲引钱穆之说认为豳在山西。其说为:“《史记•刘敬列传》言公刘避桀居豳;《吴越春秋•吴大伯传》同;《诗经•大雅•公刘》篇亦谓‘笃公刘,于豳斯馆’;《匈奴列传》亦说,夏道衰而公刘失其稷官,邑于豳。可知周人公刘时就从骀迁到豳地。邰若在陕西武功,周与夏两地悬远,和夏政的善恶无关,为什么公刘要避而远去呢?可以想象公刘原先所居之地必距夏甚近。这也是邰当在晋境之一证。至于豳字《孟子》作邠,以因‘岐’而邑者为‘读’、因‘沣’而邑者为‘鄷’例之,则‘邠’最初当为滨汾水之邑。《逸周书•度邑解》有‘(武)王乃升汾之阜,以望商邑’,‘汾’一作邠,《史记•周本纪》引作‘豳’。这个豳或邠或汾之地一定距商邑不远,当以在山西南部为是。清梁玉绳即谓:‘若在栒邑之豳,何从登其阜以望商邑乎?’”④这段论证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一、避桀从“邰”迁出的不是公刘,而是不窋。当然,在包括《史记》在内的一些古书,的确有公刘避桀居豳的说法,但是,还有一些更权威的说法,表明避桀去夏的不是公刘,而是不窋。《国语•周语上》:“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戎狄之间。”这段话,是西周穆王期间周公的后裔谋父对穆王说的,时在公元前922年以前,是迄今发现最早谈到周人先祖从邰迁出的资料。这种说法早于公刘避桀之说,而且这是周人自家对其历史的叙述,其可靠性当然要大于“公刘避桀”之说了。《史记•周本纪》也有同样的说法:“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这是本纪的说法。当然,《史记》在别的地方也有“公刘避桀居豳”的说法,如《刘敬叔孙通传》:“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公刘避桀居豳。”《匈奴列传》:“夏道衰,而公刘失其稷官,变于西戎,邑于豳。”但是,司马迁叙事向来又互见之法,即,本纪(传)详而他纪(传)略。本纪(传)的可靠性显然要强于别的列传中互见之文。真正认为公刘是从邰直接迁往豳地的,是一些治诗的学者。例如毛亨、郑玄等人。但是,他们只是局限于《诗经》的材料,结果把问题弄错了。至于《吴越春秋•吴大伯传》在此问题上的记述,只是把《史记》的记述整合弥缝了一下,并没有公刘自邰迁出的意思。其说谓:“不窋立,遭夏氏政衰,失官,奔戎狄之间。其孙公刘,……公刘避夏桀于戎狄,变易风俗,民化其政”二、公刘迁出之地不是“邰”,而是“戎狄之地”。《诗经•公刘》有着公刘迁往豳地的描述,因而有了公刘迁豳之说。但是,他的迁出之地,是“戎狄之地”,而不是“邰”。这从《周语》和《史记•周本纪》的叙述中,都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而当年不窋逃亡的、后来公刘又迁出的这个“戎狄之地”,就在今甘肃境内的庆阳。庆阳与豳同处泾河流域,在其上游,相距不过200余华里。关于这些问题,笔者曾撰《公刘迁出地考》(载《人文杂志》1998年第3期),有着较为详尽的论述,兹不赘述。可见在“周人公刘时就从骀迁到豳地”的说法中,对于公刘的迁出地是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判断。既然如此,那么,“邰若在陕西武功,周与夏两地悬远,和夏政的善恶无关,为什么公刘要避而远去呢?可以想象公刘原先所居之地必距夏甚近。这也是邰当在晋境之一证。”这样的疑问和推断也就落了空。
海盗现在是死的还是活的? 像是死的有像是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死的?活的?
赤壁赋 前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 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 扣舷而歌之。 歌曰: “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于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萧者, 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 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客曰: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 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 下江陵, 顺流而东也,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 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糜鹿, 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而天地曾不能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 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 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鲍国安老师朗诵 http://www.lifepop.com/view.aspx?castid=185168
赤壁赋 前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 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 扣舷而歌之。 歌曰: “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于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萧者, 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 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客曰: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 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 下江陵, 顺流而东也,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 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糜鹿, 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而天地曾不能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 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 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鲍国安老师朗诵 http://www.lifepop.com/view.aspx?castid=185168
赤壁赋 前赤壁赋            苏轼壬戌之秋, 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 扣舷而歌之。 歌曰: “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