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漆水河 漆渭人家
关注数: 6 粉丝数: 75 发帖数: 1,920 关注贴吧数: 11
[cp]【陕西新增14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累计1 [cp]【陕西新增14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累计142例】截至2月4日10时,陕西新增14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新增重症患者1例,新增疑似病例53例。新增确诊病例中,西安市5例、宝鸡市2例、咸阳市2例、汉中市1例、商洛市3例、杨凌示范区1例。陕西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142例(1例治愈出院),其中输入性病例94例,密切接触者42例,无明确接触史病例6例。累计确诊病例中,西安市60例、宝鸡市10例、咸阳市11例、铜川市7例、渭南市6例、延安市7例、榆林市1例、汉中市16例、安康市17例、商洛市5例、杨凌示范区1例,韩城市1例。全省现有疑似病例221例。全省新增密切接触者822人,累计6240人,均集中医学观察。新增解除密切接触者397人,累计解除密切接触者1303人。 患者1,男,65岁,现居商洛市丹凤县。1月21日从湖北省郧西县到丹凤县,26日出现症状,当天到丹凤县商镇桃园村小河卫生室就诊。2月2日症状加重,当天到丹凤县医院就诊。2月4日被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目前在商洛市中心医院隔离治疗,病情平稳。 患者2,女,64岁,商洛市丹凤县人,与患者1为夫妻关系。1月21日从湖北省郧西县到丹凤县,因丈夫2月2日在丹凤县医院被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疑似病例,当天其被隔离观察。2月4日被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重型患者。目前在商洛市中心医院隔离治疗。 患者3,男,41岁,杨陵示范区人,无湖北返陕人员接触史。1月25至26日接触过上海市奉贤区来陕的亲戚。1月29日出现症状,2月1日到杨陵区朝阳医院就诊。2月4日被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目前在杨陵示范区医院隔离治疗,病情平稳。 患者4,男,49岁,商洛市洛南县人,有武汉返陕人员接触史。1月27日出现症状,当天到洛南县高耀镇兰草河村卫生室就诊,2月2日症状加重,到洛南县医院就诊。2月4日被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目前在洛南县医院隔离治疗,病情平稳。 患者5,男,56岁,宝鸡市岐山县人,与1月29日确诊患者8有接触史。1月21日出现症状,23日到岐山县雍川镇小营村卫生室就诊。31日被转运至岐山县医院就诊。2月4日被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目前在岐山县医院隔离治疗,病情平稳。 患者6,男,33岁,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人。1月24日从南京市出发,当天在湖北省襄阳市停留,25日晚到咸阳市兴平市。27日出现症状,自行服药。2月1日体温38.3℃,到兴平市秦岭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2月4日被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目前在咸阳市中心医院隔离治疗,病情平稳。 患者7,女,41岁,现居咸阳市兴平市,暂未发现明确暴露史。1月25日出现症状,当天到兴平市人民医院就诊,输液治疗4天。2月1日再次出现症状。2月4日被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目前在咸阳市中心医院隔离治疗,病情平稳。 患者8,女,65岁,西安市未央区人,与2月3日确诊患者10有接触史。2月1日到唐都医院留观。2月4日被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目前在唐都医院隔离治疗,病情平稳。 患者9,女,45岁,现居西安市雁塔区。1月22日从西安市到广西自治区北海市旅游,30日返回西安市,31日出现症状。2月2日到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2月4日被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目前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隔离治疗,病情平稳。 患者10,男,37岁,西安市灞桥区人,暂未发现明确暴露史。1月22日出现症状,28日到西京医院就诊。2月4日被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目前在陕西省传染病院(西安市第八医院)隔离治疗,病情平稳。 患者11,男,51岁,山西省临汾市人,有上海确诊病例接触史。1月22日从上海市到西安市,25日出现症状,自行服药,31日到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2月4日被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目前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隔离治疗,病情平稳。 患者12,男,51岁,宝鸡市高新区人,1月18日至23日到越南芽庄旅游,同行人员有湖北省游客。24日返回宝鸡市,26日出现症状,自行服药后未缓解。2月2日到宝鸡市中心医院就诊。2月4日被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目前在宝鸡市人民医院隔离治疗,病情平稳。 患者13,男,52岁,现居西安市鄠邑区,与1月31日确诊患者2为夫妻关系。1月21日到湖北省武汉市探亲,23日返回西安市,28日被隔离观察。2月4日被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目前在鄠邑区人民医院隔离治疗,病情平稳。 患者14,男,41岁,汉中市镇巴县人,有多次聚餐经历。1月31日出现症状,当天到镇巴县医院就诊。2月4日被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目前在汉中市三二零一医院隔离治疗,病情平稳。[/cp]
武功镇“九街十八巷”你知道吗? 陕西省武功县武功镇地处武功县西北部,南隔湋河与杨凌示范区相望,西临宝鸡市扶风县。漆水蜿蜒绕城而过,古丝绸之路穿镇而过。西安-宝鸡北线(省道104)横贯东西,杨凌-临平路沟通南北,交通便利。面积46.7km2,人口45921人,其中少数民族209人,辖28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20所中小学,29个驻镇单位。主城区面积3.6km2人口15698人,农业人口11643人。 武功原为古有邰国,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关中平原西部,早在四千多年前中国农业祖师后稷弃在这块热土上教民稼穑,树艺五谷成功推动了我国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的过渡,创造了先古时期中国农耕文明辉煌,巍巍教稼台至今仍然屹立在东门外,成为见证农业文化史的有力证明。武功镇作为武功县治从南北朝武帝建德三年(公元621年),“宇文造周,易治中亭”以来,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 武功镇自古就有“金龟戏水”九街十八巷逸闻轶事。尽管许多人都知道有九街十八巷一说,但是存在着很大的误区,认为只有九街、双什、八巷。其实,真的有十八个巷,笔者走访了整个老城区的大街小巷,关于这九街十八巷的记忆似乎仅存在于八十岁以上老人的脑海里,而且是残缺不全的,始终未能凑齐。九街已有共识,分别是:西街、宣化街(粮食街)、大北街、学前街、上南街、下南街(三槐街)、小北街、东街(碾盘街)、后街。 经老人建议,带着疑问去了“天下城隍戴相帽,武功城隍佩皇冠”的武功城隍庙文管会调查,才翻开了那一段尘封的往事。十八巷分别是东顺城巷(庙东巷)、南顺城巷、北顺城巷、当铺巷、三鑑巷、蒋家巷、月菊巷(乐伎巷)、西寺巷、马道巷、韩家巷、草场巷、铁楼巷、仁义巷、北仓巷、东庭巷(孙家巷)、文昌巷、分水巷、道宗巷(迎宾巷、上阁巷、宝意巷)。 往事依稀,由于历史原因,铁楼巷、北仓巷、文昌巷至今已不复存在。老人们回忆说,铁楼巷位于城隍庙背后,那里曾经矗立这好几只大铁楼子。北仓巷,根据推断应该是位于大小北街之间(现在的大学街小学北门处)存放粮食的地方。文昌巷位于县衙(即今天的镇政府)和地质队驻地之间面向大北街,那里曾经有座文昌庙,打官司的人告状之前先去那里占卜,看是否有胜的把握。 另外分水巷、东厅巷和道宗巷也鲜为人知。在过去,三鑑巷的水经马道巷向东流到后街在此处分开注入潦池(城中低洼地)形成分水巷,现在在四七七家属院内,周围用围墙圈起来了旁人很难看到真面目,便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了。东厅巷也因为类似的原因不为人所闻了。东厅古时政府机构,设有处级审判和监察厅,据东街一老妇人说她夫舅家曾出过大官,此巷曾有豪华的孙家牌坊,可惜现在被毁了,东厅巷也被围墙圈进了武功酒厂。道宗巷在西街通往上阁寺的那条路上也叫上阁巷,因上阁寺是在宝意寺旧址上建起的,也叫宝意巷。西街南端原有石牌坊,为进出后稷祠的道口,镌联为:“仰观稷山景,俯听漆水声”,颜额刻“环城在抱”四个大字。进门蜿蜒陡坡、石条台阶200米为祠堂山门,匾额书“粒食万年”。 要上稷山必经此处,因此也叫迎宾巷。以前这里只有两三户人家,现在已经新搬迁了十多户,连原来的名字也很少有人记得了。 上述六巷大多因为原住户搬迁或者导致名称易主,迁入户根基不稳没能保留和继承老巷原有的文化。像如今位于上南街和宣化街之间的蒋家巷,现在蒋姓人已经很少了,相反徐姓人多了起来,再叫蒋家巷已经意义不大了。又因为这里常卖辣椒,人们干脆就叫辣子巷了,甚至因为武功影剧院在这条巷,也有人称其电影院巷。这些被改名后的巷子除了名称外于繁华散尽成为被时光遗忘的寂寞角落。也只有关心它们命运的人才能隐约嗅得到那种古老气息所带来的馨香。 还有西寺巷、南北顺城巷由于地处偏僻,人们也不容易记住。这样就只剩下人们所熟悉的八巷了;即月菊巷、韩家巷、蒋家巷、三鑑巷、草场巷、马道巷、当铺巷和仁义巷了。正德年间,明前七子之一的康海因刘谨案株连,削职为民,回归乡里。他立志做秦声音乐改革的促进派,提出“乐有新曲,戏有新词”自发创办“康家班”,花重金聘演艺名家,出资购买县城月菊巷为活动场地,并改名“乐伎巷”,新时代因为此名不雅,人们又将名称改过来了。 韩家巷和蒋家巷分别是因为韩姓人和蒋姓人原来居多,而得名。 三鑑巷,“鑑”与“剪”同音,在古代曾有裁缝铺子云集于此而得名。在武功曾有“先有徐三鑑,后有武功县”之说,可见三鑑巷的历史比武功县还要早。草场巷、马道巷、当铺巷,顾名思义都是因用途而命名的。如今没有了草场,也没有了马匹,更没有了当铺了,可还是原来的名字,似乎在有意追忆着它们各自遥远的过往和曾经的繁华。蒋、耿两家因界墙腾出的六尺小巷被人们当做美谈流传至今。一家以“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另一家以“古来仁义历世长,为邻最尚敛锋芒。留出三尺胁苫地,做个出路呈吉祥。”化解了巷子里群众跟集赶会要绕道小北街的困难。 站在古城的中央,一个人常常会感到茫然无措。因为只有在这里才能真正体会到一座小城的无奈和沧桑。不像西安的钟楼,在车辆和行人穿梭环绕的大城市中央,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疏离感,恍若梦中初醒,物是人非。的确,高楼大厦撑起了城市的天空,却始终无法将这记忆拼凑完整,更谈不上归属感了。而只有小城才能让人觉得亲切。或许是太小、太纯粹、太平凡,人们更能抓住他的性格 。或许,像这样的小城关中大地有上百个吧,他们每一个都让人想起一个地域的血肉和风格,每一个都有浓郁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 。步入其中,仿佛置身梦境,真正达到与这座城镇的呼吸一致。 一步一步,穿梭于古镇的大街小巷,剥去钢筋水泥华丽的外壳,抚摸着青砖蓝瓦斑驳的岁月痕迹,进一步感受古城的历史沧桑人事变迁。体验古老文化丰厚的底蕴,苏武的节杖,李世民的威严,游师雄的文武,康海的激昂``````都成为挥之不去的影象。梅妃的忧思,刘瑾的专权,马督堂的残暴`````使得这一切变得冗长和连绵。也许只有教稼台的斗笠,九只窑前的唐槐,报本塔的胡燕,小华山庙里的风铃知道,这里曾经的辉煌,和它荡气回肠的一面。有邰古城的一切只有留给后人去寻思和遐想了。 如今九街十八巷只能成为记忆深处的繁华了。如果我们无法把握住时光流过老街留下的历史痕迹,那就只有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留存心里吧!城镇始终再发展,这里在拆迁,那里又在建设,所有的事物都会有新的东西来替代,我们也无法阻挡,只希望把这份先人留下的遗产好好继承下来,让后来人不再因为无知而产生迷茫。炎黄二帝的部落在此生根融合,姜(湋)姬(漆)二水亘古流淌,孕育了华夏民族的灿烂文化和不朽文明。我们不能被历史抛弃,相反,我们更应该洗清愚昧,在大潮大浪间充当时代的骄子,展现武功人民坚强的魂!
武功镇河滩会,即武功县武功镇东河滩物资交流会,是人们为纪念后稷教民稼穑而举行的古会,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七至十七日在后稷教稼台前漆水河滩上举行。每年这个时候可谓人山人海,唱大戏,庆丰收,学经验,物资换。 武功县是中华农耕文明始祖后稷的故里,武功镇东河滩交流大会也由来已久、渊源深厚。相传上古时期每年春季,后稷在教稼台前教农稼穑,授民于农耕技术。早在新石器时代,炎帝姜姓沿沮水而住,黄帝姬姓以漆水而居,两大部落的先民在武功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从事农、牧、鱼、猎,为华夏民族的糊口生涯的开展做出了精采的贡献。据文物考古队从漆水沮水流域武功段的台地上发现的四十多处新石器时期遗址和先周遗址以及出土少量的陶、石、骨器评释。距今五千年曩昔,人类已在此生活。专家还就浮沱村新石器遗址开掘的颤动世界整个史学界的陶屋和赵家崖新石器遗址出土的窖藏谷物与泥拌麦草,以及郑家坡先周古邰城发掘的器物阐明推测:只有姜姬先民才有如此之高的智慧与文明。而《诗经》称:“姜水为沮水”。《帝王世纪》载:“炎帝成于姜水,水合而东经美阳县之中亭川水也。”的确,武功在历史上曾有被称为美阳县的年月,而中亭川便是武功的古县治所在,曾有“宇文造周,易治中亭”之说。[1]过庙会这一传统的民俗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广为流传。但若追其始源,武功当为久远的传承之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功县郑家坡先周遗址和后稷教稼台就是很好的实物例证。在郑家坡发现的“有邰国”遗址中,出土的鼎、簋、尊、觚、爵等祭祀器皿,不但证实了《诗经·思文》里“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丞民,莫匪尔及。”祭祀后稷的真实性。而且也肯定了人类因农耕文明,率先开创了有邰国的史实。至于教稼台它既是后稷向云云众生示范稼穑的讲台,又是后来人谢天拜地,感恩姜嫄后稷的祭台,这些实物的显现是记载中国最早庙会的雏形。武功镇东河滩物资交流大会就是人们为纪念后稷而举行的古会。以感谢他教会了人们知时节、勤耕耘,并感谢他为当地带来的农业丰收。后逐年演变,发展成为今天的武功河滩会。后稷是我国农业始祖,曾在武功镇东门外的教稼台教民稼穑——向全国慕名而来的群众宣讲农业耕作技术。武功作为农业文明的发源地而斐名海内外。享誉西北五省乃至全国的武功镇冬季物资交流大会(俗称“河滩会”)即起源于此。
陕西武功老县城——武功镇 文: 关中吴老 武功原为古有邰国,是炎帝后裔姜姓的封地。四千多年前,我国农业始祖的后稷就在这里诞生,教民稼穑,开创了中华民族农耕文明新的辉煌,这里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武功镇作为武功县(郡)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中心,长达1800多年。千年古镇,历史辉煌,人杰地灵,文化灿烂,孕育了不少华夏英模:苏武、苏蕙、李世民、游师雄、康海、孙景烈,也留下了“武功八景”为代表的特色人文景点。 武功镇是陕西107个重点镇之一,也是陕西省全力打造建设的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2013年被陕西省列入31个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名单,2014年8月成为全国级重点镇。 武功镇位于县境西北部,北周武帝天和元年(566)秋七月,筑武功城于中亭川(今武功镇)。同年十一月,周武帝观武功城。 武帝建德三年(574),撤武功郡,别立武功县于中亭川新城。为土筑城,西靠稷山,东临漆水 。 元末张良弼、李斯齐首次增筑。县城四角增设炮楼,并根据东、西塬地形,增筑12个卫城。 明洪武九年(1376)都督耿忠奉诏屯戌于此,再资增筑。城周长三里二百二十步,外有深2.7米的护城沟。有城门五个:东门名“观澜”;南门两个,东名“集贤”,西名“望月”;北门两个,东名“迎仙”,西名“来凤”;城西无门。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知县徐奇桂重修,增筑各门砖楼。 乾隆 十八年(1735),知县龚师胜大修城门。 嘉庆十三年(1808),知县张树勋在进行整修时,为缅怀先哲先贤的丰功伟绩和歌颂县城的胜迹美景,专为城门题刻门额:东门外额“思文古治”,内“麟阁勋名”;南集贤门外额“绿野春云”,内“龙图经济”。望月门外额“雍原秋室”,内“许国文章”;北来凤门外额“凤岗晚翠”,内额“虎观淹该”;迎仙门外额“二水朝霞”,内题“璇玑锦绣”。 咸丰末年至光绪年间,知县张宗睿、郑庆崧、陈子楷、陈尔茀、张世英等也先后进行过修葺,力图恢复古貌。 民国初年,灾荒战乱频繁,城墙多处毁坏。 民国10年(1921)杨虎城将军率靖国军驻县时,除对城墙补修加固外,又在西城墙修筑了内外两道女儿墙,并在城外西北角的塬边,新筑了一座子城名太白城,为犄角之势,护卫县城。 民国36年(1947)在南廓门上和城墙东北角修建砖碉楼各一座,民国37年(1948)加深加宽护城沟。 建国后,城区建设扩大,古城墙被农民作粪土肥田而逐年拆毁。 北周建德三年(574)至1958年12月,在长达1384年间,老县城皆为县治所在地。 1958年12月武功县并入兴平县以后,老县城成为武功镇(公社)驻地。 1961年9月撤兴平大县,恢复武功县建制,县机关迁至普集镇。 武功镇自古都有九街十八巷说法,直到今天还保留着。 武功镇的主要名胜古迹有教稼台、报本寺塔、苏武墓、城隍庙、康海祠堂、隋炀帝陵、绿野亭、唐太宗晒书处、姜嫄墓、后稷祠、杨虎城守城、小华山、上阁寺等。 上述名胜古迹,尽在古城周围,远不过五里。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