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yonly1 Clayonly1
关注数: 165 粉丝数: 219 发帖数: 16,156 关注贴吧数: 41
(转载)人生六道门 从前有一位王子,他问他的老师——一位年长的智者:“我的生活之路将是什么样的呢?”智者回答说:“在你的生活之路上,你将遇到三道门,每一道门上都写有一句话,到时候你看了就明白了。”   于是王子上路了。不久,他就遇到了第一道门,上面写着“改变世界”。王子想:我要按照我的理想去规划这个世界,将那些我看不惯的事情统统改掉。于是他就这样去做了。几年之后,王子又遇到了第二道门,上面写着“改变别人”。王子想:我要用美好的思想去教化人们,让他们的性格向着更正确的方向发展。再后来,他又遇到了第三道门,上面写着“改变你自己”。王子想:我要使自己的人格变得更完美。于是他就这样去做了。   一天,王子见到了他的老师,王子说:“我已经看过生活之路上的三道门了。我懂得,与其改变世界,不如改变这个世界上的人,而与其去改变别人,不如去改变我自己。”智者听了,微微一笑,说:“也许你现在应该向回走,再回去仔细看看那三道门。”   王子将信将疑地向回走。远远地他就看到了第三道门,可是和他来的时候不一样,从回来的这个方向上,他看到门上写的是“接纳你自己”。王子这才明白他在改变自己时为什么总是生活在自责和苦恼之中:因为他拒绝承认和接受自己的缺点,所以他总把目光放在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上,忽略了自己的长处,他因此学会了欣赏自己。王子继续向回走。他看到第二道门上写的是“接纳别人”。他这才明白他为什么总怨声载道:因为他拒绝接受别人和自己存在差别,所以他总是不去理解和体谅别人的难处,他因此学会了宽容别人。王子又继续向回走。他看到第一道门上写的是“接纳世界”。王子这才明白他在改变世界时为什么失败连连:因为他拒绝承认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是人力所不及的,忽略了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   他因此学会了包容世界。   这时智者已经等在那里了,他对王子说:“我想,现在你已经懂得什么是和谐与平静了。”
六道门的股市(转载) 六道门的故事 从前有一位王子,他问他的老师——一位年长的智者:“我的生活之路将是什么样的呢?”智者回答说:“在你的生活之路上,你将遇到三道门,每一道门上都写有一句话,到时候你看了就明白了。”   于是王子上路了。不久,他就遇到了第一道门,上面写着“改变世界”。王子想:我要按照我的理想去规划这个世界,将那些我看不惯的事情统统改掉。于是他就这样去做了。几年之后,王子又遇到了第二道门,上面写着“改变别人”。王子想:我要用美好的思想去教化人们,让他们的性格向着更正确的方向发展。再后来,他又遇到了第三道门,上面写着“改变你自己”。王子想:我要使自己的人格变得更完美。于是他就这样去做了。   一天,王子见到了他的老师,王子说:“我已经看过生活之路上的三道门了。我懂得,与其改变世界,不如改变这个世界上的人,而与其去改变别人,不如去改变我自己。”智者听了,微微一笑,说:“也许你现在应该向回走,再回去仔细看看那三道门。”   王子将信将疑地向回走。远远地他就看到了第三道门,可是和他来的时候不一样,从回来的这个方向上,他看到门上写的是“接纳你自己”。王子这才明白他在改变自己时为什么总是生活在自责和苦恼之中:因为他拒绝承认和接受自己的缺点,所以他总把目光放在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上,忽略了自己的长处,他因此学会了欣赏自己。王子继续向回走。他看到第二道门上写的是“接纳别人”。他这才明白他为什么总怨声载道:因为他拒绝接受别人和自己存在差别,所以他总是不去理解和体谅别人的难处,他因此学会了宽容别人。王子又继续向回走。他看到第一道门上写的是“接纳世界”。王子这才明白他在改变世界时为什么失败连连:因为他拒绝承认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是人力所不及的,忽略了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   他因此学会了包容世界。   这时智者已经等在那里了,他对王子说:“我想,现在你已经懂得什么是和谐与平静了。”
工作好修行--圣严法师文摘 一般人对修行的认知、想象,大概只停留在打坐、念经、拜佛、闭关、打禅七等行门的修持,这其实只说对了一半。佛法讲的修行是要修正和调整我们身、口、意三种行为。也就是说把我们身体的、语言的、心理的三种行为,修改一下、修正一下,这就是修行。 修行最要紧的就是随时随地保持念头的清净,不要存有坏念头,也不要做坏事、说坏话。它有两个路径,一个是修慧,一个是修福。自己烦恼的减少或消解,叫做修慧。诵经、拜佛、忏悔、打坐、拜忏等方法,都可以用来反省自己、改善自己内在的观念和习气,以及内在的烦恼,帮助我们增长智慧。 修慧的同时还要修福,就是多帮助其它众生,其它的众生是谁呢?就是跟我们在一起生活、工作,跟我们共处在一个大环境之中的人。但是该如何帮助他们呢?用头脑、体能、时间、财力都可以,帮助人就是一种修行,修的是福报、功德,这种功德可以帮助很多人从贫病苦难之中得到平安、得到快乐、得到幸福。 如果以这个标准或定义来理解修行,其实我们在工作中就可以修行。有句话说:「身在公门好修行」,为什么一个人在公家机关,或是做政务官的时候,是最好的修行时机?因为这是修善、积福、积德的大好机会,如果在法令上、政策上、执行上的方针能够多动一下头脑、多说一句恰当的话,就能够使千万人得到利益,那就是修行了。 对一般人来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工作就是工作,不要一边工作一边埋怨、发牢骚,或是一边指桑骂槐很不满意,这样就是敬业、就是修行。反之,如果懈怠草率,做任何事都觉得懒洋洋的,就不是修行了。这与中国人工作的时候讲求敬业乐群,跟大家在一起的时候讲求同舟共济是相同的。因此,修行的基本观念,就是全心全意的投入。 有一次我在日本,有个信众煮菜给我吃,她说自己是以修行的心煮这道菜,用来供养法师。我听得满心欢喜,我告诉她:「这个菜里面,已经具足了诚恳心、菩提心、恭敬心、供养心,这确实是修行。」 我们做任何事时,如果都投以全心的真诚,那就是修行,修行与工作原来就是不相抵触的。当然,我们也可以利用工作之余,做比较专门的、持续的修行,工作中与工作外的修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转)当你无法包容别人时,看看这个故事! 38762706(38762706) 2011-2-25 8:54:40 当你无法包容别人时,看看这个故事!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一个小和尚讲故事。这个小和尚对自己的头脑、学问、智慧还算比较自信。聪明人当然愿意和聪明人交流,那确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而遇到学识浅薄、思维混乱、说话缠夹不清的师兄师弟,每每会气急败坏,大发脾气,常常把一句:“你怎么还不明白?你猪脑袋啊”挂在嘴边。师父为此批评了他很多次,他嘴上承认错误,但一遇到类似情况,仍然忍不住要发脾气。可是有一天,一次上山打柴的经历让他改变了看法。      这一天柴打得特别多,他的心情也很好。回去的路上他累了,就放下柴担到溪水边喝点水,洗一把脸。这时“小强”来了。小强是山里的一只小猴,经常来这边玩,也经常碰到上山打柴的小和尚。日子久了,他们就成了好朋友。小和尚洗完想要拿汗巾擦脸,却发现汗巾还挂在那边的柴担上,他也确实是很累了,于是就指着柴担,示意让小强替他去拿汗巾。      小强跑过去,从柴担上抽了一支木柴,给小和尚拿了过来。小和尚觉得很有趣,又让小强去拿,并用手比划呈方形,嘴里说着:“汗巾、汗巾”。小强又去,拿回来的还是木柴。小和尚笑得更开心了,这次他拿一块石头丢过去,正好丢到汗巾上,然后指给小强“看到了吧?拿那个汗巾”。小强再去,拿回来的还是木柴,而且还是一幅得意洋洋的表情,好像在说“你看,我多能干!”看着小强一幅志得意满的样子,小和尚笑得前仰后合。      回来以后,小和尚把这件有趣的事告诉了方丈。于是方丈问他:“你跟师弟们讲道理,他们听不明白,你就会发脾气。可是小强听不明白,你为什么反而觉得有趣?”小和尚一愣,回答说:“小强听不懂是很正常的,因为他是猴。可师弟他们是人,他们不应该听不懂我说的道理。”      方丈说:“应该?什么又叫做应该呢?首先每个人天生的悟性不同,悟性好的人,并不是他的功劳;悟性差的人,也不是他的过错。就算是悟性相同的,后天所处的环境又不一样。出生在书香门第的人,并不是他的功劳;出生在走卒屠户的人,也不是他的过错。就算是环境一样的,能遇到的师父又不一样。遇到一灯和尚的,未必是他的功劳;遇到酒肉和尚的,未必是他的过错。人与人有这样大的差异,你凭什么就能说谁‘应该能’怎么样呢?”      小和尚听到这里,低头不说话了。方丈接着说:“更何况,天道无常,人世无常。今天他比你差,你可以看不起他,明天他若比你强了呢?那时候他再来看不起你,你心里感受却又如何?”      小和尚惭愧的说:“师父,我知道我的错了。”方丈却摇头道:“不,其实你最大的错,却并不在于此。”小和尚睁大了双眼问:“那我的错在哪里呢?”      方丈说:“错在你没有学着用佛的眼睛去看,用佛的心去想。”小和尚忽然觉得,自己似乎就要领会到一些什么东西了,于是连忙磕头说:“和尚慈悲,求师父教我!”      方丈微笑道:“你仔细想一想,同样是不能理解你的意思,为什么你对师弟就会发怒,对小强就会开怀大笑?他们是相同的,而变化的是你自己。所以问题并不出在他们身上,而出在你身上。你不对小强发怒,是因为你是人,他是猴,你比他的智慧高得多,因此你就可以包容他的错误。而你师弟他们是人,你也是人,你的智慧跟他们是同一个档次,因此就包容不了他们的错误。如果是佛呢?佛看到你师弟们的错误,他会发怒吗?他当然不会,因为佛的智慧可以包容一切。”      “你最大的错误就在于,没有试着用佛的眼光去观察世人,用佛的慈悲去怜悯世人,用佛的智慧去包容世人。”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