璐村惂鐢ㄦ埛_00aRMJ5馃惥 -
关注数: 0 粉丝数: 6 发帖数: 526 关注贴吧数: 14
报刊发行 中国邮政从50年代开始承担报刊发行业务。几十年的邮发历程,使中国邮政已成为我国报刊发行的主渠道。中国邮政接办发行的报刊已突破6000种,报刊年发行量达到200多亿份。目前,全国城乡运输投递报刊的邮路总长度己达500多万公里,报刊收订局所5万多个,零售网点1.4万多个。全国省际计算机要数网络的开通使得报刊要数处理更加迅捷和准确。邮政报刊发行网络的形成,使中国邮政可以为广大报刊社和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1.报刊邮发须知:   定期出版物的邮发:报刊社欲交邮局发行,要提供新闻出版部门批准的报刊登记证,到出版社所在地邮局办理邮发手续,签定邮发合同。邮局一般按年接办发行,每年7月份开始办理下一年度的报刊接办工作。   不定期出版物的发行:邮政部门提供了不定期刊物包括图书的发行渠道,这部分发行工作一般是通过报刊零售渠道发行的。报刊社需要与出版地邮局零售公司签定协议,办理发行手续。        2.读者须知   读者订阅:如果您是一位读者,您可以到邮局办理订阅业务,邮局备有报刊目录供您查询,订阅您所喜欢的各类报刊。只要添上您的住址和和所喜欢的报刊名称,交足预定款,即可办好订阅手续。邮局将负责把报刊投送到您家或收发室。邮局一般在2、5、8、11月开始办理按年、按季、按月的报刊整订。如果错过整订期,邮局会从来得及的一期起为您订阅。如果您订得报刊到期了,邮局会及时通知您续订。邮局还可以给您办理报刊迁址改寄、退订等业务。   报刊零售:中国邮政具有遍布城乡的零售报刊亭、点,为您提供灵活方便的报刊零售业务。
《邮政法》如何PK《反垄断法》? 作者:羽戈 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了二十多年的旧 《邮政法》终告谢幕。但是,取而代之的新《邮政法》未生效之前便引起热议。一方面,它明确了民营快递企业的法律地位;另一方面,它所规定的邮政专营“同城快递五十克以下、异地快递一百克以下由邮政专营”却在蚕食民营快递企业日积月累的经济地位。这好比先喂你一颗大白兔奶糖,再向你漫天要价,一颗糖一百元。 据业内人士统计,快递企业的信件业务量占总业务量的40-60%。其中100克以下的占80%,同城快递50克占50-60%。“这意味着邮政专营标准一旦确定,将有很多民营快递失去业务,甚至倒闭。” 如此立法捍卫邮政专营,理据何在?是因为民营快递企业“管理水平、层次相对偏低”,无法将“同城快递五十克以下、异地快递一百克以下”的信函与文件安全送达?这怎么可能成立,依我个人的经验,倒是去邮局寄信,丢失者居多。假如在这一点上,邮政能够比民营快递运作得当,人们肯定会自愿选择邮政服务。市场的眼睛总是雪亮的,何必再进行强迫性的立法保护呢。 或者,是为了“保护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邮政法》第一条)?我承认,有些民营快递企业,这方面确实手脚不干净。可邮政局何尝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在做恶的公权力之下独善其身?这是一个常识判断,不说也罢。何况,既为“通信自由”,就应由通信人自主选择使用哪一种送达渠道,用不着新《邮政法》越俎代庖。 说白了,这种邮政专营,就是垄断。我看到新《邮政法》的新闻的第一感觉:这违反了去年8月1日开始施行的 《反垄断法》。于是查阅法典,恍然发觉,这两部法规,如同配合多年的无间道,哪里有什么违反,分明是巧妙的规避,一个射门,一个漏球,将苦难踢进民营快递企业的大门。 首先,新《邮政法》与《反垄断法》之间不存在母法与子法的关系,若不幸发生撞车,只能到同一个立法机关那里打扯皮官司,都是一家人,何必撕破脸皮呢。其次,《反垄断法》制裁的是经营者垄断,充其量再加上某些行政垄断。但新《邮政法》的本质乃是立法垄断,它的制定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并不隶属《反垄断法》治下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所以,两者再次擦肩而过。 等到新《邮政法》正式生效,邮政局实行邮政专营,《反垄断法》能否卷土重来制裁它呢?一者,邮政局很容易自证其专营有法律依据,将新《邮政法》推上前台与《反垄断法》PK;二来,《反垄断法》对石油、电力等国有企业几乎是“集体赦免”,通信亦属此列。到头来,处罚不过是走一个过场,从左边的口袋掏钱装进右边的口袋,所有权还是属于政府。这样反垄断,与打假球何异?
服装学院召开第二次团、学代表大会 4月9日下午,服装学院第二次团、学代表大会在3N301举行,学院党总支书记王迎宪、副书记丁春平和校团委副书记陈礼桢出席会议。校学生会副主席丁春潮、各兄弟学院分团委书记及学生会主席到会祝贺,服装学院139名学生代表以及分团委学生会委员候选人参加了会议。大会由分团委书记寿萌吉主持。   会议听取并审议了服装学院分团委、学生会工作报告,差额选举产生了服装学院第二届分团委、学生委员会成员和校团代会服装学院代表团成员。   陈礼桢代表校团委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服装学院团学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特别是对结合专业特色所开展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希望学院团学组织进一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加强团的基础建设,不断巩固和提高团学组织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王迎宪在讲话中强调,本次大会的召开是全院广大团员青年学生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全面总结团学工作经验、努力开拓团学工作新局面的一次盛会。同时希望新一届团学委员会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积极投身实践,努力开创服装学院团学工作新局面。   丁春平希望代表们珍惜“代表”荣誉,明确“代表”责任,要做积极推动学院团学工作发展的“代表”、身体力行创建优良学风的“代表”,在学院和班级的各项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会上,服装学院第二届团、学委员会向全院同学发出了关于加强学风建设的倡议。随后,服装学院(国际)学院新一届分团委、学生会第一次全委会在党总支的指导下顺利召开。
经管学院成功举办校首届相声小品大赛 4月9日晚,经济管理学院人文素质拓展中心举办的校首届相声小品大赛决赛在学生活动中心小剧场拉开帷幕。校纪委书记李菲、党委学工部部长胡天生、学院党政班子全体成员及各系系主任出席观看了比赛。浙江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蒋希俊,浙江省曲艺杂技总团滑稽剧团团长贾冰等专家担任大赛评委并受邀担任学院人文素质拓展中心顾问。  本次大赛共有各学院选送的17件自编自导的作品参加角逐。这些作品题材丰富、表现形式新颖、接近现实生活。经过预赛复赛环节,人文素质拓展中心从中挑选出9件作品进入决赛。决赛由主题表演、知识问答、即兴表演三个部分组成,综合考察各参赛队伍曲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表演技巧。  各参赛队伍的精彩表现博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也引发了大家对社会、学校多种现象的深层次思考。最终,外国语学院、经管学院、信电学院的作品分获冠亚军。  为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经管学院人文素质拓展中心先后依托国学兴趣小组、人文讲坛等形式宣传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为办好本届相声小品大赛,先后邀请了浙江省曲艺杂技总团团长魏真柏,浙江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蒋希俊等专家为学生进行辅导讲座。
理学院第二次团、学代表大会顺利召开 4月9日下,理学院第二次团、学代表大会在7号楼205室举行。学院党总支书记甄月桥,执行院长胡觉亮,副院长唐为华、王新平,校团委副书记陈礼桢,党总支委员、学生工作负责人李娜出席了会议。校学生会副主席张巍以及各兄弟学院学生会主席也到会祝贺,理学院165名学生代表以及分团委、学生会委员候选人参加了会议。  大会听取并审议了理学院分团委、学生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第二届分团委、学生委员会成员及校团代会理学院代表团成员。  陈礼桢代表校团委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理学院的团学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希望学院团学组织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基层建设、自身建设,提高服务意识,扎实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在促进院风学风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校园人文氛围等方面取得更大成绩。  甄月桥在讲话中强调本次大会的召开,是全院广大团员青年学生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全面总结团学工作经验,努力开拓团学工作新局面的一次盛会。她代表学院党政对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希望新一届团学委员会是一个“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群策群力、大胆创新”的集体,勉励学生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努力开创学院团学工作新局面,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作贡献。  在本次会议筹备期间,大会提案组收到代表提案102份,并在大会上做了总结和汇报。新一届团学委员会将逐项研究提案解决措施,真正为同学们解决实际困难。
理学院举办感恩系列活动之励志成材优秀困难生宣讲会 4月2日下午,理学院在2号楼多媒体教室举办了感恩系列活动之2008年励志成材优秀困难生宣讲会。理学院党总支委员李娜老师到会,并对同学们提出了希望和建议。06、07级的全体经济困难生参加了会议。  会议首先由今年考取研究生的两位毕业班困难生和05级的两位优秀困难生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奋斗历程,鼓励低年级同学要将生活的艰苦化作前进的动力,努力学习,积极锻炼,做生活的强者.同时,他们表示非常感谢学校几年来给予他们的帮助。  李娜就学院过去一年的助困工作进行了总结,对经济困难同学在学习、工作等各方面的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强调除助学帮困外,更关键的是“助学育人、助学成才”。同时她鼓励困难生应诚实守信、积极乐观、学习刻苦、生活朴素,微笑着看待每一天,用善意和感恩去与人交流,让和谐之风吹遍校园。  最后,同学们一同观看了励志短片《乡村里来的名模》。  理学院开展“感恩”教育至今已有四年,它的内涵是“感谢祖国培养我,感谢父母养育我,感谢母校关爱我,感谢他人帮助我”。通过“感恩”教育活动,一些同学把帮助他人、回报关爱化成了自己的自觉行动:03信科的黄小聪同学捐出5000元奖学金帮助困难同学;05化学颜徐州同学向学院的爱心基金捐赠300元;当07信科的陈美淑同学因生病需要巨额医疗费时,很多生活困难的同学也伸出了援助之手。日前,一位05届毕业生还来信感谢学校在他求学期间所给予的帮助。今年,学院每个团支部都将开展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支部活动。
浙江工商大学 学校概况--------------------------------------------------------------------------------发展沿革 1911年,创建杭州中等商业学堂。章乃器、骆耕漠等是我校的著名校友。 1980年,国务院批准成立杭州商学院,获学士学位授予权。 1990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4年,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浙江工商大学。学院设置 工商管理学院、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财务与会计学院、统计与数学学院、经济学院、金融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法学院、人文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日本语言文化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杭州商学院、章乃器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人民武装学院。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 6大学科:管理学、经济学、工学、文学、法学、理学。 1个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 1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浙商研究中心。 2个浙江省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统计学、企业管理学。 1个省级重中之重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 8个省级重点学科:企业管理学、统计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产业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金融学、数量经济学、旅游管理。 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 学校设有: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在我国南方设立的唯一海外日本学研究重点基地,浙江省唯一的全国英语(PETS-5)考试点和全球金融保险业(LOMA、CPCU)教育考试中心,浙江省省属高校唯一的教育部国外考试(TOEFL、GRE、GMAT)中心和公共外语考试中心,浙江省省属高校唯一的全国日语能力测试考点,浙江省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考核点。 46个研究机构:浙江省浙商研究中心、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所、金融研究所、统计科学研究所、现代会计研究所、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所、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WTO与中国法制研究中心、食品与生物工程研究所、水产品加工研究所、网络与通信工程研究所、信息工程与电子商务研究所、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浙江文化研究所、浙江宗教研究中心、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日本文化研究所、动画与艺术设计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室等。 学校出版的《商业经济与管理》和《浙江工商大学学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商业经济与管理》杂志是全国百强社科学报,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博士点和硕士点 3个博士学科点:企业管理学、统计学(浙江省唯一)、食品科学。 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37个硕士点: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西方经济学、食品科学、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生物化工、环境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民商法学、诉讼法学、国际法学、经济法学、专门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行政管理、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设计艺术学。 具有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和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本科教育 45个本科专业: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工程管理、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劳动与社会保障、金融学、保险、统计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旅游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城市管理、法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环境工程、应用化学、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网络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软件工程、汉语言文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文化产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社会工作、土地资源管理 、英语、日语、艺术设计、动画。 6个省级重点专业: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统计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21个列入浙江省第一批招生的专业: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法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英语、日语。 13个列入第一批招生的省市区:江苏、云南、四川、湖北、安徽、福建、山东、甘肃、海南省、江西省、重庆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学校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 研究生、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23600余人。 教职工1859人。专任教师1180人,博士生导师18人。正高职称163人,副高职称416人,博士227人。 学校占地面积1942亩,分为下沙校区和教工路校区。建筑面积84.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6亿元,教学用计算机6000余台。 图书馆纸质藏书192万册,电子藏书72万册,中文纸质报刊1800余种,外文纸质报刊305种,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11000余种。经济类藏书种类列浙江省高校前茅。对外交流 学校拥有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招生权。与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合作培养项目管理硕士(MPM)。 学校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的52个学校和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选派教师和优秀毕业生到国外留学深造。 学校设有国际教育中心,招收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与中国文化、经济等课程。 校训 诚 毅 勤 朴
浙江财经学院 浙江财经学院地处经济发达、风景优美的浙江省杭州市,是一所教学严谨、管理规范、学风良好的高等学府。学校筹建于1984年,其前身是建于1974年的浙江财政银行学校,198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成立浙江财经学院。1991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顺利通过国家教委组织的教学评价,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荣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体,经、管、文、法、理、工多学科协调发展,办学特色明显,教育竞争力不断增强的省属财经院校。 学校占地1430余亩,分下沙和文华两个校区。其中,下沙新校区占地1200余亩。新校区现已基本建成,并全面投入使用。学校现设有11个二级学院、一个部、一个独立学院和一个成人教育学院,即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会计学院、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信息学院、经济与国际贸易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学院、体军部、东方学院和成人教育学院。现有财政学、税务、会计学、金融学、工商管理、经济学、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日语、广告学、汉语言文学等37个本科专业。各类在校生近20000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16000余人。经过多年建设,学校已形成了多个富有特色、在省内及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 学科。拥有财政学、产业经济学、会计学、金融学科和企业管理等5个省级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经济史、经济法学、西方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伦理学、区域经济学、统计学、农业经济管理、社会保障、劳动经济学、人本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数学、国际贸易学、民商法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行政管理、英语语言文学、法学理论、国际法学、文艺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24个校级重点学科。学校拥有财政学、会计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企业管理、经济史、伦理学、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经济法学、汉语言文字学、英语语言文学、行政管理、社会保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15个硕士点。硕士点布局覆盖了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和人文科学等三大学科门类。 学校现有教职工1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00余人,有正高职称教师106人,副高职称教师25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省"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0人,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18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人员2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1人。68%的教师具有博士、硕士学位,高级职称教师占师资总量的45%。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结构日趋合理,素质日益提高的师资和管理干部队伍。 学校一贯重视本科教学质量,把培养能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学校通过一手抓教学基本建设,一手抓教学改革,不断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落实。《产业经济学》课程被确定为“国家级精品课程”,14门课程被确定为浙江省“精品课程”,28门课程被确定为校级精品课程、50多门一类课程立项建设,取得了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地方财政学》列入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广告摄影与摄像》列入了“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管制经济学原理》等3部教材列入了“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基础会计学》等24部教材列入了浙江省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教材。 学校十分重视科研工作,致力于科研学术水平的提高,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先后有4人次获得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孙冶方著作奖或论文奖,近几年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哲学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等国内权威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近40项,省部级项目200余项。同时,获得国家和省级奖励近40项,为我省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学校编辑出版的学报《财经论丛》在国内公开发行,是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财经论丛》连续三次荣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同时,已连续多年被评为CSSCI来源期刊。2001年我校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科研管理先进集体”单位。2005年,“浙江财经学院政府管制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和“产业经济学学科”分别被确立为“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浙江省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校现设有产业经济与政府管制研究所、财经科学研究所等42个研究所。我校的"浙江省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对民营经济的研究成绩斐然,编辑出版的《浙江非国有经济年鉴》影响远及海外。学校拥有较完备的教学设施。建有近百个多媒体教室,23个公共标准计算机实验室、23个公共标准语音室,以及财税、会计、金融证券、工商管理、信息统计等29个专业实验室,其中现代金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省级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会计实验室为省级示范实验室。文华校区图书馆建筑面积10300平方米,下沙校区图书馆建筑面积34000平方米, 图书馆现有纸质藏书99万余册,订购中外文现刊2700余种,通过网络可以使用30余个中外文数据库,其中中文图书50万册、外文电子图书 5 万册、外文电子期刊 10000 余种、中文电子期刊 9000余种,硕博学位论文370000篇。学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德国、爱尔兰、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和校际协作关系,并已获得招收留学生资格,开展了留学生教育。 浙江财经学院是一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兴高等学府。今后,学校将继续秉承 “进德修业,与时偕行”之校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办学理念,依法治校、民主决策、尊重人才、教授治学。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改革求创新,以特色求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着力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为浙江社会经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