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诚9 虔诚9
关注数: 13 粉丝数: 13 发帖数: 405 关注贴吧数: 6
《道德经.译文.简析》——80 80.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 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 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以家族为单元(不要统治者)生产、生活,即使有提高生产效率十倍、百倍的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重视养生,而不去离家远行;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用处;虽然有武器装备,却不需要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即家与家)之间的人们互相看见,相互的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需要互相往来。 【简析】老子认为,一家一户的农耕生活是人类最理想的生活方式。人活着追求的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一个“安”字,即身安、心安。尽管追求的方式千差万别。而人人安宁,天下才能安宁。自给自足的一家一户的农耕生活使人人不需远行,就有房住、有饭吃、有衣穿,武器不需用,无暴力,没有压迫,身安。不用百十之器,使人有事做,不会因无所事事而胡思乱想产生贪念;不远行就不会看见可以产生欲望的事物,心安。“互相往来”无非是互通有无,或相互依靠。天下人都过着这种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人民衣、食、住无忧,社会就会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百姓安全、安乐无忧。人们也就不需要外人帮助,也就不需要与外人交往了。 这使我想起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的诗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闲暇时,踩一捧菊花,泡上一壶菊花茶......一家几代,无忧无虑,其乐融融。令现今为生活,背井离乡,忧病缠身,身心疲惫的人,多么的向往啊! 【小结】论述“理想、正常的人间生活。”
《道德经.译文.简析》——80.81 80.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 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 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以家族为单元(不要统治者)生产、生活,即使有提高生产效率十倍、百倍的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重视养生,而不去离家远行;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用处;虽然有武器装备,却不需要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即家与家)之间的人们互相看见,相互的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需要互相往来。 【简析】老子认为,一家一户的农耕生活是人类最理想的生活方式。人活着追求的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一个“安”字,即身安、心安。尽管追求的方式千差万别。而人人安宁,天下才能安宁。自给自足的一家一户的农耕生活使人人不需远行,就有房住、有饭吃、有衣穿,武器不需用,无暴力,没有压迫,身安。不用百十之器,使人有事做,不会因无所事事而胡思乱想产生贪念;不远行就不会看见可以产生欲望的事物,心安。“互相往来”无非是互通有无,或相互依靠。天下人都过着这种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人民衣、食、住无忧,社会就会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百姓安全、安乐无忧。人们也就不需要外人帮助,也就不需要与外人交往了。 这使我想起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的诗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闲暇时,踩一捧菊花,泡上一壶菊花茶......一家几代,无忧无虑,其乐融融。令现今为生活,背井离乡,忧病缠身,身心疲惫的人,多么的向往啊! 【小结】论述“理想、正常的人间生活。”  8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   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译文】真实可信的话不好听,好听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言(假言、虚言),巧言的人不善良。真正有学识的人不卖弄,卖弄的人没有真正的知识。圣人不存占有之心,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活得更为充实;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对万物只有利而无害的。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对大家有利的事,却不跟别人争夺利益。 【简析】真实可信的话,人们之所以觉得不美。是因为人们只希望一切都(符合自己心愿)美好,有人即使明知是被欺骗也乐于接受,以免事实违背自己心愿,而受到伤害,获得暂时的安慰。然而当事实在你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展现的时候,你会受到更大的伤害。   举个例子:姑娘谈了个对象,对方称自己是百万富翁(美好的话)。一个了解那人的朋友,告诉姑娘::那人在说谎,是个骗子(不美的话)。姑娘可能以为朋友在嫉妒她而不去理会。而当姑娘把自己的都给了那人之后,发现他真是个骗子。那这时她受到的伤害,远远超过了当初相信真话时退出所受的伤害。   智慧的人真诚,看重事实,看到长远,能把伤害降到最小。愚蠢的人,麻痹自己欺骗他人,会把伤害放大到最大。这是人们目光短浅、期望过高的缘故。真诚(不美的话)能使应得的利益不丢,伤害降到最小。虚假(美好的话)却使应得的利益丢失,伤害放大。这样看来应是:信言美,而不信不美。人们之所以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是因为人的思想违反了天理,违反了真实;是人的思想在反动。正理是:“信言美,而不信不美。”即真言美,假话恶。   善良、明理的智者不会与不懂理的人强辩,因为他知道“不懂理”的和他讲理,那是对牛弹琴。   智慧的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太多,因此,他不敢吹嘘。无知的人就像井底之蛙,以为他就是天,他什么都懂,他不知道井口之外广阔的大地天空,所以,他敢去张扬。   圣人知道,“百姓足,他才会有”。所以不贪心,而是尽力帮助他人。暴政是“当权者满,而百姓空”
《道德经.译文.简析》——80 80.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 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 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以家族为单元(不要统治者)生产、生活,即使有提高生产效率十倍、百倍的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重视养生,而不去离家远行;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用处;虽然有武器装备,却不需要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即家与家)之间的人们互相看见,相互的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需要互相往来。【简析】老子认为,一家一户的农耕生活是人类最理想的生活方式。人活着追求的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一个“安”字,即身安、心安。尽管追求的方式千差万别。而人人安宁,天下才能安宁。自给自足的一家一户的农耕生活使人人不需远行,就有房住、有饭吃、有衣穿,武器不需用,无暴力,没有压迫,身安。不用百十之器,使人有事做,不会因无所事事而胡思乱想产生贪念;不远行就不会看见可以产生欲望的事物,心安。“互相往来”无非是互通有无,或相互依靠。天下人都过着这种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人民衣、食、住无忧,社会就会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百姓安全、安乐无忧。人们也就不需要外人帮助,也就不需要与外人交往了。这使我想起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的诗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闲暇时,踩一捧菊花,泡上一壶菊花茶......一家几代,无忧无虑,其乐融融。令现今为生活,背井离乡,忧病缠身,身心疲惫的人,多么的向往啊! 【小结】论述“理想、正常的人间生活。”
<道德经.译文.简析>——81——与网友商榷 8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 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译文】真实可信的话不好听,好听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言(假言、虚言),巧言的人不善良。真正有学识的人不卖弄,卖弄的人没有真正的知识。圣人不存占有之心,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活得更为充实;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对万物只有利而无害的。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对大家有利的事,却不跟别人争夺利益。 【简析】真实可信的话,人们之所以觉得不美。是因为人们只希望一切都(符合自己心愿)美好,有人即使明知是被欺骗也乐于接受,以免事实违背自己心愿,而受到伤害,获得暂时的安慰。然而当事实在你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展现的时候,你会受到更大的伤害。 举个例子:姑娘谈了个对象,对方称自己是百万富翁(美好的话)。一个了解那人的朋友,告诉姑娘::那人在说谎,是个骗子(不美的话)。姑娘可能以为朋友在嫉妒她而不去理会。而当姑娘把自己的都给了那人之后,发现他真是个骗子。那这时她受到的伤害,远远超过了当初相信真话时退出所受的伤害。 智慧的人真诚,看重事实,看到长远,能把伤害降到最小。愚蠢的人,麻痹自己欺骗他人,会把伤害放大到最大。这是人们目光短浅、期望过高的缘故。真诚(不美的话)能使应得的利益不丢,伤害降到最小。虚假(美好的话)却使应得的利益丢失,伤害放大。这样看来应是:信言美,而不信不美。人们之所以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是因为人的思想违反了天理,违反了真实;是人的思想在反动。正理是:“信言美,而不信不美。”即真言美,假话恶。 善良、明理的智者不会与不懂理的人强辩,因为他知道“不懂理”的和他讲理,那是对牛弹琴。 智慧的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太多,因此,他不敢吹嘘。无知的人就像井底之蛙,以为他就是天,他什么都懂,他不知道井口之外广阔的大地天空,所以,他敢去张扬。 圣人知道,“百姓足,他才会有”。所以不贪心,而是尽力帮助他人。暴政是“当权者满,而百姓空”
《道德经.译文.简析》——80 80.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 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 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以家族为单元(不要统治者)生产、生活,即使有提高生产效率十倍、百倍的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重视养生,而不去离家远行;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用处;虽然有武器装备,却不需要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即家与家)之间的人们互相看见,相互的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需要互相往来。 【简析】老子认为,一家一户的农耕生活是人类最理想的生活方式。人活着追求的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一个“安”字,即身安、心安。尽管追求的方式千差万别。而人人安宁,天下才能安宁。自给自足的一家一户的农耕生活使人人不需远行,就有房住、有饭吃、有衣穿,武器不需用,无暴力,没有压迫,身安。不用百十之器,使人有事做,不会因无所事事而胡思乱想产生贪念;不远行就不会看见可以产生欲望的事物,心安。“互相往来”无非是互通有无,或相互依靠。天下人都过着这种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人民衣、食、住无忧,社会就会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百姓安全、安乐无忧。人们也就不需要外人帮助,也就不需要与外人交往了。 这使我想起了陶明源的“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的诗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闲暇时,踩一捧菊花,泡上一壶菊花茶......一家几代,无忧无虑,其乐融融。令现今为生活,背井离乡,忧病缠身,身心疲惫的人,多么的向往啊! 【小结】论述“理想、正常的人间生活。”
《道德经.译文.简析》——80 80.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 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 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以家族为单元(不要统治者)生产、生活,即使有提高生产效率十倍、百倍的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重视养生,而不去离家远行;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用处;虽然有武器装备,却不需要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即家与家)之间的人们互相看见,相互的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需要互相往来。 【简析】老子认为,一家一户的农耕生活是人类最理想的生活方式。人活着追求的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一个“安”字,即身安、心安。尽管追求的方式千差万别。而人人安宁,天下才能安宁。自给自足的一家一户的农耕生活使人人不需远行,就有房住、有饭吃、有衣穿,武器不需用,无暴力,没有压迫,身安。不用百十之器,使人有事做,不会因无所事事而胡思乱想产生贪念;不远行就不会看见可以产生欲望的事物,心安。“互相往来”无非是互通有无,或相互依靠。天下人都过着这种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人民衣、食、住无忧,社会就会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百姓安全、安乐无忧。人们也就不需要外人帮助,也就不需要与外人交往了。 这使我想起了陶明源的“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的诗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闲暇时,踩一捧菊花,泡上一壶菊花茶......一家几代,无忧无虑,其乐融融。令现今为生活,背井离乡,忧病缠身,身心疲惫的人,多么的向往啊! 【小结】论述“理想、正常的人间生活。”
《道德经.译文.简析》——80 80.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 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 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以家族为单元(不要统治者)生产、生活,即使有提高生产效率十倍、百倍的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重视养生,而不去离家远行;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用处;虽然有武器装备,却不需要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即家与家)之间的人们互相看见,相互的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需要互相往来。 【简析】老子认为,一家一户的农耕生活是人类最理想的生活方式。人活着追求的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一个“安”字,即身安、心安。尽管追求的方式千差万别。而人人安宁,天下才能安宁。自给自足的一家一户的农耕生活使人人不需远行,就有房住、有饭吃、有衣穿,武器不需用,无暴力,没有压迫,身安。不用百十之器,使人有事做,不会因无所事事而胡思乱想产生贪念;不远行就不会看见可以产生欲望的事物,心安。“互相往来”无非是互通有无,或相互依靠。天下人都过着这种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人民衣、食、住无忧,社会就会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百姓安全、安乐无忧。人们也就不需要外人帮助,也就不需要与外人交往了。 这使我想起了陶明源的“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的诗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闲暇时,踩一捧菊花,泡上一壶菊花茶......一家几代,无忧无虑,其乐融融。令现今为生活,背井离乡,忧病缠身,身心疲惫的人,多么的向往啊! 【小结】论述“理想、正常的人间生活。”
<道德经.译文.简析>——81——与网友商榷 8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 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译文】真实可信的话不好听,好听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言(假言、虚言),巧言的人不善良。真正有学识的人不卖弄,卖弄的人没有真正的知识。圣人不存占有之心,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活得更为充实;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对万物只有利而无害的。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对大家有利的事,却不跟别人争夺利益。 【简析】真实可信的话,人们之所以觉得不美。是因为人们只希望一切都(符合自己心愿)美好,有人即使明知是被欺骗也乐于接受,以免事实违背自己心愿,而受到伤害,获得暂时的安慰。然而当事实在你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展现的时候,你会受到更大的伤害。 举个例子:姑娘谈了个对象,对方称自己是百万富翁(美好的话)。一个了解那人的朋友,告诉姑娘::那人在说谎,是个骗子(不美的话)。姑娘可能以为朋友在嫉妒她而不去理会。而当姑娘把自己的都给了那人之后,发现他真是个骗子。那这时她受到的伤害,远远超过了当初相信真话时退出所受的伤害。 智慧的人真诚,看重事实,看到长远,能把伤害降到最小。愚蠢的人,麻痹自己欺骗他人,会把伤害放大到最大。这是人们目光短浅、期望过高的缘故。真诚(不美的话)能使应得的利益不丢,伤害降到最小。虚假(美好的话)却使应得的利益丢失,伤害放大。这样看来应是:信言美,而不信不美。人们之所以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是因为人的思想违反了天理,违反了真实;是人的思想在反动。正理是:“信言美,而不信不美。”即真言美,假话恶。 善良、明理的智者不会与不懂理的人强辩,因为他知道“不懂理”的和他讲理,那是对牛弹琴。 智慧的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太多,因此,他不敢吹嘘。无知的人就像井底之蛙,以为他就是天,他什么都懂,他不知道井口之外广阔的大地天空,所以,他敢去张扬。 圣人知道,“百姓足,他才会有”。所以不贪心,而是尽力帮助他人。暴政是“当权者满,而百姓空”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