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26 -
秋叶瑟瑟思凄然,回眸顾岸空流连.
关注数: 11 粉丝数: 41 发帖数: 2,320 关注贴吧数: 9
远离古典 我们常常爱听古典音乐,自以为非常感动,自以为听懂了。其实,我们根本没有听懂。我们离古典一天比一天遥远。  据说,当年歌德听贝多芬的音乐时异常感动,竟热泪盈眶。激恼了贝多芬愤怒地跑过去冲歌德说:你根本没听懂我的音乐!可到了柴可夫斯基的时代,托尔斯泰听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感动得热泪盈眶的时候,柴可夫斯基上前去向托尔斯泰表示衷心的感谢。  岁月是一位残酷的雕刻师,无情地雕塑着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和我们,而且将古典一并雕塑得适合于我们和时尚的口味。  古典一词 classic源于罗马上层阶级使用的拉丁语,包含着这样几层意思:谐调、高雅、持久、典范。古典,追寻的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精神,这种精神的追求,实际是对那个时代理想的追求。它带有均匀而有节制、淳朴而纯真的人类原始理想返朴归真。  歌德自己说:“不爱音乐的人,不配做人。虽然爱音乐,也只配做半个人。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完全称作人。”他就是这样认识古典音乐的。他说得极端,过于激情洋溢,离古典的意义遥远,难怪贝多芬对他要愤怒地叫喊。  激情不是古典。浪漫不是古典。倾诉不是古典。热泪不是古典。  连歌德和托尔斯泰都离古典遥远,我们可以不必责备自己对古典的误解,不必责备自己对古典的远离。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了,为什么詹姆斯.拉斯特、保罗.莫里亚将古典的音乐肆意改编成小品加上强烈的打击乐,以为是重返古典或对古典全新的诠解;我们也可以理解了,为什么书摊上摆满了将古典名著断章截句截肢为摘抄和词典,供青年人写情书时参考,以为是挖掘古典对今天的发酵作用;我们也可以理解了,为什么一下子如球迷一样冒出这样多的发烧友,将贝多芬如私家财产藏在首饰盒中一样任其尘埋网封,将巴赫塞进高级组合音响看音响的名版和效果比听音乐本身更兴味浓郁……  古典被我们简化。古典被我们肢解。古典被我们附庸风雅。古典被我们化为实用。  听古典音乐,便非常像是看奥林匹克运动会。四年一届的奥运会,我们都是从奥林匹亚山取下圣火,以为重返古希腊的辉煌。其实,我们早已经将奖励给胜利者的橄榄枝叶变成金碧辉煌实用的金牌。我们高举那熊熊燃烧的火炬,同举着一把仿古的打火机没什么两样。我们离奥林匹亚山越来越远,我们却越来越跑得兴致勃勃。  古典,在远离着我们。我们却以为古典是走进文化高雅层次高档位的一层光滑的涂料、一层珍珠美容霜、一剂养生驻颜的回春药。  古典,是一种水。我们以为能够制造世上任何一种水:蒸馏水、矿泉水、太空水、纯净水……古典,是圣水,只流自天国、流自心灵、流自遥远的原始人类的青春期。我们人类已经太老了。我们在漫长的成长的历史中赢得了一些什么,也无可奈何地失去了一些什么。  是的,古典是一种水。我们太爱把它当成一种老酒或美酒,灌装进瓶子或罐子中,或调制成颜色鲜艳的鸡尾酒,斟进高级脚杯中,自以为是珍惜、收藏或品味。其实,我们只是把它当成点缀、摆设、显示和象征。  古典,确实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
贝多芬的旋律性[申精] 很多人说,贝多芬的音乐没有旋律性,所以音乐不吸引人,而我却不这么认为.虽然贝多芬不是旋律性作曲家,但音乐的旋律性一点也不亚于其他旋律性的作曲家. 《致爱丽丝》和《土耳其进行曲》因该算是比较旋律性的作品了吧,这两首钢琴小品似乎没有什么技术性可言,给人的只是旋律的美感,这两首曲子的创作背景大家因该都知道,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献给爱丽丝》基于一个纯朴而亲切的主题,这个主题把特蕾泽温柔,美丽的形象作了概括的描绘,它在这支曲子里先后出现了十六次,因此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好似贝多芬有许多亲切的话语正向特蕾泽诉说.后半部分左右手交替演奏分解和弦,犹如二人亲切地交谈. 在当时来讲,《土耳其进行曲》的风格已经破除了俗套,乐曲显得独特而别致,又由于这支曲子的曲调流畅动听,技巧又不难,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大家可以比较一下这两首大师的作品,不难看出《献给爱丽丝》的旋律性性要比《土耳其进行曲》的旋律性强.从此看出,贝多芬的旋律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与莫扎特不相上下的,甚至超越了莫扎特. 我们一定不能以偏盖全,再来看看另一首大作《月光奏鸣曲》,本曲有三个乐章,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只看第一乐章,首先是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三段体,为奏鸣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兴的柔和抒情曲.那支叹息的主题融入了他的耳聋疾患,忧郁的思绪,透出淡淡伤感.这也是这部作品最美丽的部分,让人想起月光. “……从远处、远处,好像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以上是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他在回忆了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剧,第一乐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以上的评论足以说明《月光奏鸣曲》具有很强的旋律性,而且可以说明《月光奏鸣曲》的旋律性是普通乐曲无法比拟的. 以上事例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至少可以说明贝多芬的音乐具有旋律性,不是有的人说的那样,贝多芬的音乐没有旋律性这句话自然也就不攻自破了.
[痛]音乐学院的黑暗-----送钱的艺术?!(艺术类学生的控诉)(一定 写这篇文章,并不是我很无聊,而是我真的想指出一些让人怒的事情!! 大家来看看,我说的是不是事实! 我是高⒉的学生,学艺术专业的,从小学的钢琴,所以一直向往着能考上音乐学院的钢琴系,这估计是每个艺术的理想吧 .. 从小我就很刻苦的跟着老师上课 虽然我学的有点晚 (7岁) 但我很努力的,在一些比赛中我也获过奖 而且当我⒍年级的时候我考9级就很优秀的过了! 老师都说我有天赋,乐感很好,就是基本功不是很扎实 手上有小毛病,我对自己还是有信心的! 不过到了高中,尤其是高⒉ 我快到艺术类高考的时间了,我准备去西安上钢琴课,让表姐帮我联系(学琴中间断了2年).原以为能够找一个很好的老师来教导我,可是事情总是让人伤心!! 在钢琴教授上的小课,必须要陪套上⒊种课,就是乐理和视唱还有钢琴,每节课都要300元以上!!这是所谓的行规,也就是说去上课先交600元还不算什么车费生活一类的杂7杂8的费用,而且是必须每周一上!每个月光上就要用2500元!还不算什么送礼,塞钱一类的!如果一种课不想上,那人家就不带你,你说是你会怎么办!?这是勒索还是教育!!! 家里大款吧,不会在乎这点钱的,可是对于中等收入家庭,这并不是一笔小数目.看着那另人发直的收费,我真的不知所措! 还有一点 就算你是跟着教授一直上课,混个脸熟,不一定就能上钢琴系,也就是说钱花出去还有个概率问题 ! 你说咱把大吧钱花了吧,花了响了,咱考上了,也就不说什么了 要是没考上呢?钱不就扔了,到时候你给谁诉苦去? 我最终的决定,还是背水一战了,咱的水平到哪,哪要咱,咱就上吧 !不能高攀啊 ... 音乐学院不是谁都能上的,是拿钱垒出来的路! 艺术类高考很混乱,黑的是不能再黑了 . 我一学姐,是声乐专业的,实力很强的,很有特色,她去考武音,那就是哭着回来的!她给我说 就连武音的老师都说她没问题,可是考试的监考教授只认钱!你只要大把大把的送钱,教授给你开条 你去改成绩,想改多少改多少! 你说这要是你遇上你有办法么 .. 送钱吧 咱送不过人家 ,还有人送轿车你能送不?所以她说让我一定要去上课 去最高的教授那去学 她也是好心那 我也想去啊!可是这种收费也太疯狂了吧 ! 写到这里 我真的不知道想说什么,没办法,艺术类高考大家都黑,你黑我比你更黑,我不是想针对哪个学校来说,我是想针对整个艺术类高考来说,只有混乱能概括了!看着那些业余不能再业余的人都上了高校,咱能说啥么!咱只能心里明白 ! 我自己也没什么说的了,教育事业成了送钱大户,我真的很佩服!有良知的老师都去哪了?难道只有送钱才能上么?我只想笑 !笑所谓的艺术,越看这个两字越刺眼!艺术就被这样的践踏着,被蹂躏着!那些在教授,老师们,你们真的是搞艺术的么?别侮辱这两个字了! 想想那些青年艺术家,大多数都是在外国出名,被外国教授看好,而一直在中国谁知道你,看看人家迪里拜尔,维也纳金色大厅里的花腔女高音,可当时连西音都没考上,原因种种,我也不想多说了 .. 我只想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个贴子,让大家认清这黑暗的艺术圈!我憎恨那些只认钱的教授们,憎恨这个社会!我只想用网络这个舆论来告诉社会,揭开黑暗,真的有人关注与否那就不知道了! 我可爱的艺术 你什么时候成了这样?! 看了这篇文章,我很愤怒,大家一定要点评.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