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伤幽灵 受伤幽灵
关注数: 32 粉丝数: 112 发帖数: 16,917 关注贴吧数: 14
【佛教】地狱   佛教之地狱说是与其轮回观念有关,以便更形象地解析“业”与“果报”,以导人向善。可参佛光大辞典之地狱一条。《圣经》中的“地狱”按照《圣经》原文的意义,完全不含有死人受审受苦的含意。阴间/地狱只是指描述死亡的情况和坟墓,而不是烈火红红的地狱。而三个被译成中文词语的地狱的希腊文词语,希腊原文和意义分别是:矶汉那(Geenna),指欣嫩谷,是过去位于耶路撒冷城墙外的一个谷地,当时的以色列人在此焚烧罪犯尸体(如果人犯罪严重就不配复活,因此犹太人认为不知悔改的人不配进入墓地安葬,只能扔到这个谷自然腐烂或者被焚烧)及生活垃圾。当时的人们还在垃圾上撒上硫磺以帮助燃烧,因此这个地方总是烟雾缭绕。 海地司(Hades),指死人的地方,即坟墓。 塔塔鲁斯(Tartaroo),描述撒但及其反叛天使堕落的动词,意思是“扔到tartar里去”。   佛教中的地狱除了18层地狱的说法外还有 八炎火地狱,八寒地狱,八热地狱。   八热地狱又称八大地狱,据《俱舍论》卷八、卷十一和《大乘义章》卷八记载,八大地狱在须弥山南的南方增长天王护持下的南赡部洲下面。八大地狱为:   1.等活地狱(Samjva),堕入这里的鬼魂互相残杀,凉风吹来死而复活,更受苦罪;   2.黑绳地狱(Kalsotra),以黑铁绳绞勒罪人;   3.众合地狱(samghata),以众兽、刑具配合惩处罪人;   4.号叫地狱(Rdurava),罪人受苦折磨,发出号叫;   5.大叫地狱(Maharaurava),在此受罪更惨烈,号叫之声更大;    6.炎热地狱(Tapana),罪人在铜镬、炭坑中煮烧;   7.大热地狱(Pratapana),在这里受到更历害的烧煮。   8.阿鼻地狱(Avici)意即“无间地狱”。凡造“十不善业”者堕入此地狱,一刻不停受诸刑惩罚,故称“无间地狱。”   据说八大地狱是竖着一层层排列的,另外还有一层层横着排列的“八寒地狱”,这里酷寒异常,与八大地狱的酷热相对应。   八寒地狱。据《俱舍论光记》卷十一说,八寒地狱名目如下:   1.阿部陀(Arbud),意思是“疮狱”,入者身寒生疮;   2.尼刺部陀(Nirarbuda),入者身寒疮破;   3.阿吒吒(Atata),入者唇舌冻僵,发出颤声;   4.{月霍}{月霍}婆:(HahaVa),入者口中冻得发出“臛臛婆”之寒   5.虎虎婆(Huhuva),已冻得发不出声音,只在喉间伦‘虎虎婆”之响;    6.温钵罗(Utpala),身体冻裂如青莲花;   7.钵特摩(Padma),身体冻得大折裂如红莲年;   8.摩诃钵特摩(Mahapama),全身冻得骨折如大莲花或白莲花。    据《大智度论》卷十六说,在八大地狱周围还有更厉吾的“八炎火地狱”。   八炎火地狱。其名目如下:   1.炭(火)坑地狱;   2.沸水地狱;    3.烧林地狱;   4.剑树地狱;   5.刀道地狱;   6.刺棘地狱;    7.咸河地狱;   8.铜(热铜)柱地狱。   除了这些具体有名的大系统地狱之外,还有专门对付那些在零的零星鬼魂的地狱,这就是“孤独地狱”,又叫“平狱”。《俱舍颂疏》卷十说:“余孤地狱各别业招,或多或少,或二或一,所止差别多种,处处不定。或近江河山边旷野,在地下空及余处。”这种无定处、单个存在的地狱据说有八万四千多个,给鬼魂撤下了天罗地网,到处都跑不脱。 
【佛教】轮回 【梵文名词】   梵语:Saṃsāra ,音译僧娑洛。谓众生由惑业之因(贪、嗔、痴三毒)而招感三界、六道之生死轮回,恰如车轮之回转,永无止尽,故称轮回。又作生死、生死轮回、生死相续、轮回转生、流转、轮转。本为古印度婆罗门教主要教义之一,佛教沿袭之并加以发展,注入自己之教义。婆罗门教认为四大种姓及贱民于轮回中生生世世永袭不变。佛教则主张业报之前,众生平等,下等种姓今生若修善德,来世可生为上等种姓,甚至可生至天界;而上等种姓今生若有恶行,来世则将生于下等种姓,乃至下地狱,并由此说明人间不平等之原因。 【轮回与宗教】   轮回是佛教的基本理论,认为人永远处于生死循环状态,循环的线路有六道,在哪条道上循环取决于活着时所做的善事和恶事。 例如,做了恶事,死后下地狱受刑,刑满后投胎变动物,动物死后的循环,再取决于它活着时作的"业"。所谓轮回,实际上是上下浮沉的生死流转,并不真的像轮子一般地回环。轮回的范围共有六大种类,佛教称为六道,那就是由上而下的:天道、人道、修罗(神)道、傍生道、鬼道、地狱道,这都是由于五戒十善及十恶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恶,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坏僧团的和合、出佛陀的身血,称为五逆)而有的类别,五戒十善分为上中下三品,感生天、人、修罗的三道,十恶五逆分为下中上三品,感生傍生、饿鬼、地狱的三道。作善业,生于上三道,作恶业,生于下三道。
【儒家】测隐   所谓测隐的意思是,看一个人,如果发现他要吃小亏而占大便宜,让小利而争大得,言语恭顺装作者实,假装慈爱以充忠诚,小心翼翼地做事以博取好名声,这就是用仁爱贤惠来包藏祸心的人。[ 荀子说:“孔子门中的孩童都以谈论霸道为耻辱,为什么呢?霸道之类的学说不合他们的正统教育,不能让人心悦诚服,是一种披着仁义的外衣。以谦让为幌子而驱使人争名夺利的伪真理,是势利小人争雄称霸的工具。这样的学问,怎么配得上伟大人物的门徒去谈论呢!”] 考查一个人时,如果向他提问他不回答,详细追问他又含糊其辞;外表让人感到很有学识,打着传播真理的幌子放纵自己;为环境所困时,一旦没招就故作深沉。这是借学识理论来藏匿其良苦用心的人。[ 还有一种说法是:有的人思想本身就不老实,却以沉默不言来掩饰;本来没有诚心,但在神情上却装得诚恳之至。这是用智谋来伪装的人。《人物志》说:“有的人特别善于甘居人后,安安隐隐的随大流,表面上很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做事果断;有的人善于不动声色地回避困难,好象是胸有成竹,实际上他根本没有办法;有的人善于趁别人工作中的成功、失败或一筹莫展的时候,绽开生花妙舌,说得头头是道,使别人理屈辞穷。凡此种种,人们最容易被迷惑欺骗了。”] 观察人时,如果他大唱高调以示廉洁,装作雷厉风行给人造成他勇于作为的假像,内心恐惧却在虚张声势,屡屡自我矜夸,狐假虎威,盛气凌人,这是用廉正和英勇来包藏私心的人。[ 姜太公说:“没有超人的智谋,只因为贪求重赏和官位而逞强好胜,轻率请战,抱着侥幸的心理想在战场上达到个人目的。作君王的千万不能让这种人领兵。”这就是假装英勇的弊端。] 若事奉君主或双亲时,喜欢向人炫耀他如何如何忠诚、孝顺,好做表面文章,其实并没有忠孝的诚心,打的旗号是事奉君亲,真实目的却是为博取美名,这就是用忠孝来达到个人目的的人。[ 《人物志》说:“最为高妙的人内心的清纯精神充沛饱满,形象、仪表毫不修饰,内心和外表的美好一任自然。最为虚伪的人总是大唱高调,刻意塑造形象,心里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可是人们的普遍心理是追求新奇,不善于用精微的洞察力发现其中的奥妙,或者还会因为形象不够理想而遗憾,或者只看其仪表非凡就把他当作伟大人物,或者把真情流露误以为华而不实,反而把巧妙的伪装当作真实。”怎么才能得知一个人的真面目呢?这就需要“测隐”。] 
【儒家】考志   “考志”的办法是通过与对方谈话来考核他的心志。    如果一个人的语气宽缓柔和,神色恭敬而不谄媚,先礼后言,常常自己主动表露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的人是可以给别人带来好处的人。    如果说话盛气凌人,话语上总想占上风,想方设法掩盖自己的不足,故意掩饰他的无能,这种人只会损害别人。姜太公说:“夸夸其谈,抬高自己的为人,喜欢高谈阔论,非议时俗的人是奸险的人。作君王就提高警惕,不要宠信他。    如果一个人的神情坦率而不轻慢,言谈正直而不偏私,不掩饰自己的美德,不隐藏自己的坏处,不防备自己的过失会使自己被动,这是质朴的人。姜太公还说:“给他好处不因此而高兴,不给他好处也不因此而恼恨,沉静而寡言,多守信用但不在外表上炫耀,这是淳厚而宁静的人。”太公说:“不打扮,不修饰,篷头垢面,破衣烂衫,讲的是清静无为,求的是功名利禄;说是无利无欲,实际上贪得无厌,这种人是伪君子。君王千万不能亲近这种人。那些貌似质朴的人中就有这种伪君子。    如果一个人的神情总是讨好别人,他的言谈竭尽阿谀奉承,好做表面文章,尽量表现他微不足道的善行,因此而自鸣得意,这种人是虚伪的人。晏子说:“如果君王的身边尽是些好进谗言的奸佞之辈,他们会施展出非常的才能,以获取君王的恩宠。心中隐藏着极大的不诚实的人,会把小小的诚实表露出来,以便成就其居心叵测的目的,这种人是最难察知的。    荀悦说:“观察人的技术是如果发现一个人的言行并不合乎道义,但他很会讨人欢喜,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奸佞之徒;如果其言行虽然不一定能让自己高兴,但却合乎道义,这样的人必然是正人君子。”    假如一个人感情的喜怒不会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表现出来;乱七八糟的琐事虽然使人心情烦乱,但心志不被迷惑;不为厚利的诱惑所动;不向权势的威胁低头,这种人是内心平静、坚贞不屈的人。    得到足以使人荣耀的财物但不高兴得手舞足蹈,猛地惊吓他也不恐惧,坚守着正义而不见异思迁,面对财宝心不动摇,这才是真正的正人君子。    孔子说:“不取强行进取的人。强行进取就是贪。贪取的流弊竟然如此之大!”    如果由外在事物的变化而或喜或怒;因事情繁杂而心生烦乱,不能平静;见了蝇头小利就动心;一受威胁就屈服,这种人是心性鄙陋而没有血气的人。    如果设法说服一个人,他在动听的言辞诱惑下意志动摇,已经答应又犹豫不决,这种人是感情脆弱的人。     如果把一个人放在不同的环境中都能果断地处理事情,以无穷的应变能力面对猝然的惊扰,不用文彩就能表现出灵秀,这是有智慧、有头脑的人。    姜太公说:“有名无实,在家里和在外面说的话不一样;宣扬自己的善行,掩饰自己的不足,当官和归隐都是为了功名。作君王的千万不能和这种人同谋大事。”有智慧有头脑的,其弊端也恰恰在这里。    假如一个人不能适应各种变化的情况,又不听人劝说,固守一种观念而不懂得变通,固执己见而不懂得改正,这是愚钝刚愎的人。    志士坚守节操,愚蠢刚愎的人不知变通,从表面上看,在坚持自己的观念这一点上是相同的,实际上一个表现了智慧,一个表现了愚蠢。为什么这样说呢?西汉陆贾写的《新语》中讲:“善于应变的人无论对什么样的诡诈都有办法应付;通达事理的人对任何怪异的事都不会惊慌;善于辨别言辞真义的人,任何花言巧语都不会使他上当;秉性仁义的人不会为利而动摇。所以一个君子的特点是虽然竭力使自己博闻多见,但是他对所闻所见的择取却非常谨慎;学问虽然非常渊博,但其行为却很忠厚质朴;五彩缤纷的颜色不能玷污他的眼睛,甜言蜜语不能扰乱他的听觉;把整个齐、鲁的财富给他也不能动摇他的志向;就是让他活上千年,其高尚的品行也不会改变。在这一原则的前提下,他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道义,保持自己的节操,推进事业的成功,建立不朽的功勋。观察对待道德、事业的不同,就可以发现有智慧的人与愚蠢的人之根本区别了。”]    如果别人说什么也不听,自私自利,毫不掩饰,强词夺理,颠倒黑白,这种人是好诬陷他人、嫉妒他人的人。这里可以举例说明一下。有一次刘备让一个客人去见诸葛亮,并说这个客人很不错。诸葛亮见过后对刘备说:“我观察来客的言谈举止,神情游移畏惧,低着头好几次显示出桀骜不驯的样子,外露奸俭,内藏邪恶。此人必是曹操派来的刺客。后来果然证明了诸葛亮的预测。一般奸佞之徒大抵都是这样。西晋时的何晏、夏候玄和邓扬等希望与傅嘏交好,遭到了傅嘏的拒绝。有人感到奇怪,问傅嘏为什么。傅嘏回答说:“夏候玄志大才疏,徒有其名而无真才实学;何晏说起话来玄虚邈远,其实内心急功近利,喜欢辩论但没有诚意,这种人是所谓利口亡国之人;邓扬貌似有为,实际上有始无终,既要贪求名利,内心又没有一个自我约束的尺度。抬高与他意见相同的人,嫌恶与他志趣不同的人。整天滔滔不绝,对于贤能心怀嫉恨。言多伤人,易起争端;嫉贤就会失去亲近的人。依我看,这三个人都是道德败坏之辈。离他们远远的还怕招惹祸患,便何况与之亲近呢!”后来这三个人的结局与傅嘏说的一模一样。嫉妒他人者的下场就是这样。     以上知人的办法,就叫做“考志”。 
【儒家】孔子说:“人分五个层次:庸人,士人,君子,圣人,贤人。   那些被称作庸人的,内心深处没有任何严肃慎重的信念,做事马马虎虎,有头无尾,为人处事从不善始善终,满口胡言,不三不四。所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唯独没有品学兼优的高人。不是扎扎实实地安身立命,老老实实地做事做人。见小利,忘大义,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迷恋于声色犬马,随波逐流,总是把持不住自己——有诸如此类的表现的,就是庸人。     那些被称作士人的,有信念,有原则。虽不能精通大道和人道的根本,但向来都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虽不能把各种善行做得十全十美,但必定有值得称道之处。因此,他不要求智慧有多少,但只要有一点,就务必要彻底明了;言语理论不求很多,但只要是他所主张的,就务必中肯简要;他所完成的事业不一定很多,但每做一件事都务必要明白为什么。他的思想既然非常明确,言语既然扼要得当,做事既然有根有据,犹如人的性命和形体一样和谐统一,那就是一个人格和思想非常完整、独立的知识分子,外在力量是很难改变他的。所以富贵了,也看不出对他有何增益;贫贱了,也不会对他有什么损失——这就是士人,亦即知识分子的主要特点。    君子特征是说话一定诚实守信,心中对人不存忌恨。秉性仁义但从不向人眩耀,通情达理,明智豁达,但说话从不武断。行为一贯,守道不渝,自强不息。在别人看来,显得平平常常,坦坦然然,并无特别出众之处,然而真要赶上他,却很难做到。这才是真正的君子。[ 对于什么是君子,荀子的看法是:“君子可以做到被人尊重,但未必一定要让人尊重自己;可以做到被人相信,但未必一定要让人信任自己;可以做到被人重用,但未必一定要让人重用自己。所以君子以不修身为耻辱,不以被诬陷为耻辱;以不讲信义为耻辱,不以不被别人信任为耻辱;以无能为耻厚,不以不被任用为耻辱。不被荣誉所引诱,不因诽谤而怨恨,自然率性地做他自己的事,端方正直地约束自己,这就叫君子。”]     贤人的主要特征是品德合于法度,行为合于规范,其言论足以被天下人奉为道德准则而不伤及自身,其道性足以教化百姓而不损伤事物的根本。能使人民富有,然而却看不到天下有积压的财物;好善乐施,普济天下,从而使民众没有什么疾病和贫困。这就是贤人。    所谓圣人,必须达到自身的品德与天地的自然法则融为一体,来无踪,去无影,变幻莫测,通达元阻。对宇宙万物的起源和终结已经彻底参透,与天下的一切生灵、世间万象融洽无间,自然相处,把大道拓展成自己的性情,光明如日月,变化运行,有如神明,芸芸众生永远不能明白他的品德有多么崇高伟大,即使见到一点,也不能真正了解其德性的涯际在哪里。达到这种境界的才是圣人。 
【道家】道家的祖师庄周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来分析宇宙的精灵——人   刻意崇尚自己的德行,把自己显得超凡脱俗,高谈阔论,冷嘲热讽,凡此种种,都不过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贡高我慢而已。这都是山林隐士,愤世疾俗者的作法,这类人远离红尘,形容枯槁,可他们偏偏喜欢这样。    言必仁义忠信,行必恭俭推让,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标榜品行美好而已。这是天下太平时那些读书人好为人师的作法,有学问的和当老师的,都好搞这一套。    一开口就是如何如何立大功,建大名,以及怎样事君为臣,匡正朝野,这都是为追求如何治国济世而已。朝廷里的当官的,为尊君强国而奋斗的,开拓疆土、建功立业的,终生追求的就是这些。    隐逸山泽,栖身旷野,钓鱼观花,只求无为自在而已。这是悠游江海之士,逃避现实、闲暇幽隐的人所喜好的。吹嘘呼吸,吞吐空气,做一些黑熊吊颈、飞鸟展翅的运动,只不过为了延年益寿而已。这是导引养生、修练气功者如彭祖一样高寿的人所喜好的。    假如有人从来不刻意修养而人品自然高尚,不讲求仁义而道德自然美好,不求功名而天下自然大治,不处江海而尤处不安适悠闲,不练气功而自然高寿,一无所有而又无所不有,恬谈无极而众美会聚,这才是大地之大道,圣人之至德啊。 
【儒家】身体并非私有   人总是要死的,生离死别是人生最为悲伤之事。当孔子最中意的学生颜渊去世时,孔子哭得非常悲痛,以为这简直是老天爷要自己的命啊!所以,珍视生命而善待死亡就成为哲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在这里,死者留给生者的伤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或者说更重要的是,面临死亡如何以平稳的心态接受死亡的事实。孝在这里便担当起了十分重要的职责。    以孝著称的曾子在临终之时想到了什么呢?他想到自己的生命本来无有,它是父母所给予的。所以,尽管他已无力支配自己的身体,却仍要弟子帮助“启手足”,看看自己的手,看看自己的足,在看到它们都完整无损之后,才觉得可以问心无愧地离去。曾子一生恭行孝道,力求德行完美,其行为举止正如他所引用的《诗经》的话,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确信自己能以全身奉还给父母天地之后,他终于可以说“而今而后,吾知免夫”,从此可以免除任何毁伤祸害了。    曾子迎接死亡的如释重负的心态,源于他对孔子孝道教育的深刻领悟。全身而归本身就是孝的要求。《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凡为人父母,莫不以子女身体受损伤残为最为痛心疾首之事,故作为孝子,他应做到的最起码的要求,就是不能使父母为此而伤心。身体的保全与否,实际上已成为是否能尽孝的一块试金石,这或许可以说是儒家版的全身保真说。曾子去世后,他的学生乐正子春下堂时扭伤了脚,伤愈后几个月不出门,面带忧色,门人问他何故,他回答说:“我从曾子那里听说过孔子的教导,那就是:父母把一个完整的身体交给我,我必须把这完整的身体返还给父母。不能伤身损形,这才能叫做孝。可作为君子,我没走几步就忘了孝道,所以感到忧愁。”(《礼记·祭义》)从这段话得出的教益,就是我身并非我私有,它是父母之“遗传”也。 
【转贴】陈晓旭生前写的仅存9首诗   《梦里三年已是秋》   因为怕你在鲜艳的人群中把我迷失   所以我变得如此苍白柔弱   因为想对你低诉的话语太多太多   所以我只能静默   因为每一条苦涩的泉   正在我的胸中婉转流成爱河   所以我的泪水也日渐干涸   (本诗为陈晓旭15岁时作品,据说全诗较长,为一个系列,曾在《青年诗人》连载)   《柳絮》   我是一朵柳絮,   长大在美丽的春天里,   因为父母过早地把我遗弃,我便和春风结成了知己.   我是一朵柳絮,   生来无忧又无虑,   我的爸爸是广阔的天空,   我的妈妈是无垠的大地  我是一朵柳絮,   不要问我的家在哪里,   愿春风把我吹送到天涯海角,   我要给大地的角落带去春的消息.   《给十七岁》   我忽然想起   一个淡忘已久的角落   滚滚红尘淹没的足迹   尘封在书架上的十七岁和错过的花季   阳光里晒着被雨淋湿的记忆   也许不该拿出来晒   让它永远沉浸在心里   树梢上挂着结冰的月亮   仿佛要在某个黄昏凋零   而她始终不肯弃枝而去   十七岁啊可怜的十七岁   什么时候我变得如此冷酷   把十七支蜡烛一口吹熄   也许我应该在大脑里   另缝一只口袋   把十七岁的梦全装进去   那样即使在无人的世界独旅   也不会感到丝毫的孤寂   而现在我只能在清明时节   燃十七只檀香   奠祭我的十七岁   祈告所有的梦到天堂相聚   (此诗约为23岁所作)   《无题》   我梦见我去了   乘着一缕灰色的云   过那片阴暗低吼着的海   那荒凉的,悄无声息的彼岸停下   这里是忘川   没有金色的海滩   没有海鸟的哀鸣   没有阳光没有月亮没有星星   没有绿色的椰子林   没有湖水拍打礁石的声音   没有风掠过海面留下的踪影   没有呼吸没有眼泪没有歌唱   没有恋人温柔的目光   我在思维里哭了   忘川这死的世界里没有声音   没有泪水没有心的痛疼   只有记忆的精灵在长夜里游动   暝暝之中我忆起了人间   清晨的露珠傍晚的倚云   正午的骄阳和雨打在窗棂上的声响   接着,又忆起了爱情   月下的誓盟眼睛的默许   离别的泪珠和浸满相思的红豆   然后,我又忆起了车站   缓缓启动的车轮强作的欢颜   颤抖的再见和玻璃窗上渐渐消失的苍白的脸   红围巾依依飘落在黑色的铁轨上   汽笛声竭烟雾散尽   车轮碾过之后   你只拾到几块红色的碎片   这是一个可怕的漫长的梦   天亮了我还没有醒   在梦中我决定醒来后去南方霸王祠旅行   南方有竹林有瀑布有开不完的桂花   还有缠绵哀婉的洞萧声   在那幽静的峡谷有明亮的星星   象一双真诚的眼睛在天边闪动   (此诗为陈晓旭1994年所作)   《石竹》   虚怀亮节生石隙,   春露秋霜染青衣。   风骨不朽作书简,   留与人间写传奇。   (时间大概是1991年秋天)   《幽兰》   敛身幽谷远尘埃,   天光云影任徘徊。   不须天风来相催,   自在花儿静静开。   (此诗为陈晓旭一亲友提供,约为2006年前后所作)   《无题》   如果我死了   你是否失掉一些欢乐   为了我,是否会让你哀伤   在心头上停留片刻   在灯火辉煌的舞会上   你是否会感到孤独   在朋友们热烈交谈中   你是否会在角落里沉默   在甜梦萦萦的仲夏之夜   你是否会感到一丝凉意   在冬日雪花纷飞的清晨   你是否会感到寂寞   当世人已将我名字淡忘的时候   你是否会在心底   悄悄地为我唱一首   忧伤的歌  《小麻雀》   停一停吧小雨,  难道你不见妈妈为我觅食去?  假如你打湿了妈妈的翅膀,  她就会掉在冰冷的雨水里。   呵,妈妈她回来了,  羽毛还带着点点雨滴。  我问妈妈冷不冷?  她却笑着把小虫喂到了我的嘴里。  (转载于释香魂画册)  《人淡如菊》  我从广寒来,孤芳何人赏。   居傲不媚春,偏爱秋色凉。   纤纤淡鹅黄,倩倩素心长。   犹慰深闺寂,且伴一缕香。   (转载于释香魂画册)
【转文】影的告别(鲁迅)   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  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呜乎呜乎,倘若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    朋友,时候近了。  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  你还想我的赠品。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决不占你的心地。    我愿意这样,朋友——  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四日  
【歌词】死神 Life is like a boat Nobody knows who I really am 没有人知道我究竟是谁 I never felt this empty before 我以前从未感觉到如此虚无空荡 And if I ever need someone to come along如果我需要有人来陪伴 Who's gonna comfort me and keep me strong 谁会安慰我并让我更加坚强 We are all rowing the boat of fate 我们都在命运之湖上荡舟划桨 The waves keep on comin' and we can't escape 波浪起伏这而我们无法逃离孤航 But if we ever get lost on our way 但是假使我们迷失了方向 The waves would guide you thru another day 波浪将指引着我们穿越另一天的曙光 远くで息をしてる (Tookude iki wo shiteru) 在遥远的地方呼吸着 透明になったみたい (toumei ni nattamitai)仿佛变成了透明一般 暗暗に思えたけど (Kurayami ni omoe takedo) 还以为是周遭的黑暗 目隠しされてただけ (mekaku shisarete tadake) 却只是被蒙住了双眼 祈りをささげて (Inori wo sasagete) 虔诚地祈祷着 新しい日を待つ (atarashii hi wo matsu) 期待新的一天的到来 鲜やかに 光る海 (Azayaka ni hikaru umi) 直到闪耀着亮丽光芒的 その果てまで (sono hate made) 大海边际 Nobody knows who I really am 没有人知道我究竟是谁 Maybe they just don't give a damn 或许他们并不会指责我的荒唐 But if I ever need someone to come along 但如果我需要有人来陪伴 I know you would follow me, and keep me strong 我知道你会追随我并使我坚强 人の心はうつりゆく(Hito no kokoro wa utsuri yuku) 想从不断变迁的 抜け出したくなる (nukedashita kunaru) 人心中挣脱 つきはまた新しい周期で (Tsuki wa mata atarashii shuuki de) 又一轮阴晴圆缺的月亮 船を连れてく (fune wo tsureteku) 牵引着我向前 And every time I see your face, 每一次我看见你的脸庞 The oceans heave up to my heart 海洋奋力托起我的心脏 You make me wanna strain at the oars, 你令我在荡桨时感到紧张 And soon I can see the shore 转眼我竟看不到岸的彼方 Oh, I can see the shore 啊,我看不到岸的彼方...... When will I.... can see the shore?究竟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岸的彼方? I want you to know who I really am 我希望你能知道我的真实 I never thought I'd feel this way towards you 我从未想过我将要追随着你的方向 And if you ever need someone to come along 但如果你需要有人来陪伴 I will follow you, and keep you strong 我将追随着你并使你坚强 旅はまた続いてく (Tabi wa mada tsudzuiteku) 就算平淡安稳的日子里 穏やかな日も (odayakana hi mo) 旅行也依然继续 つきはまた新しい周期で (Tsuki wa mata atarashii shuuki de) 又一轮阴晴圆缺的月亮 船を照らし出す (fune wo terashidasu) 照亮了我的身影 祈りをささげて (Inori wo sasagete)虔诚地祈祷着 新しい日を待つ (atarashii hi wo matsu)期待新的一天到来 鲜やかに 光る海 (Azayaka ni hikaru umi) 直到那闪耀着亮丽光芒的 その果てまで (sono hate made) 大海边际 And every time I see your face, 每一次我看见你的脸庞 The oceans heave up to my heart 海洋奋力托起我的心脏 You make me wanna strain at the oars, 你令我在荡桨时感到紧张 And soon I can see the shore 转眼我竟看不到岸的彼方 运命の舟を漕ぎ (Unmei no fune wo kogi)荡起命运的小舟 波は次から次へと (Nami wa tsugi kara tsugi e to) 虽然波浪一波一波地 私たちを袭うけど (Watashitachi wo osou kedo) 袭来 それも素敌な旅ね (Sore mo suteki na tabi ne) 这次仍是美好而奇妙的旅行 どれも素敌な旅ね (Dore mo suteki na tabi ne) 每次都是美好而奇妙的旅行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