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立功▇ ▇方立功▇
关注数: 28 粉丝数: 49 发帖数: 1,174 关注贴吧数: 43
【转帖】音色,“棚虫”的另外一张面孔 他们大多成长在“艺术”的边缘;在孙道临、毕克的声音里耳濡目染;他们童年就有一个艺术之梦,并为此练过枯燥的“童子功”;   为了心底的梦想,他们大多成了自由职业者,把大把的时间和追求,都留在了录音棚内,他们有一个很不“艺术”的称呼——“棚虫”。 [ 声音 ]   金锋:我们的职业一栏里,总是写“自由职业”。在单位里,总是有种制度在约束着你。而在体制外做事,却自由了很多。   冯骏骅:配音也还是我的主要职业。   翟巍:配音这一行,我是干定了。 --------------------------------------------------------------------------------   2003年的最后一天,当冯骏骅从位于定西路上的录音棚里出来时,钟表指在晚上10点半。提醒她,进去时是13个小时之前。   她是一个配音演员,也是所谓的“棚虫”。从10月份开始,她一直窝在录音棚里,相继配了200多集戏的声音。两个月来,过着一种几乎分不清昼夜的生活。 入行“童子功”   相比于别的孩子,她的童年显得格外单调,除了学校和家里,再就是录音棚。“我们这一代'棚虫'里,很多人都是从小练童子功练出来的。”在冯骏骅的印象里,身边的很多同事,都是和她从小就认识的。   1980年代,中国的配音界开始进入鼎盛时期。那个时候,大量的译制片开始进入中国,人们看译制电影的情形,可以用万人空巷来形容。而很多片子里那些儿童角色的配音,就需要像当时的冯骏骅一样大的小孩来配。   冯骏骅第一次接触配音,是在5岁的时候。她的父亲是个导演,她也因此从小就有了比别人多的“触电”机会。3岁多的时候,她拍了生平第一部电视剧《小不点》。5岁那年,她在南京拍另一部戏的时候,剧组请了上海电视台的张欢去为电视剧配音。“认识了张欢老师以后,我就开始了配音。张欢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   张欢是上海电视台译制部的配音演员,当年风靡全国的《成长的烦恼》里的妈妈Maggie就是她给配的音。5岁的冯骏骅在她的调教下,开始向着配音慢慢走近。最初的时候,冯骏骅“什么都不会,张欢老师一句句教我。通常情况下,是她捏一下我的手,我就开始说话”。   此后,电视台只要有小孩的片子,就会找她去配音。相比于别的孩子,她的童年和少女时代,也显得格外单调,除了学校和家里,再就是录音棚。“甚至没有什么时间玩。”   不只是冯骏骅,在她身边的金锋、李晔、翟巍……都是和她一样从小练习“童子功”练出来的。他们当中,有的曾经是影视童星,有的是电台少儿节目的小播音员,或者,因为各种巧合的机缘,步入配音界。   金锋出身艺术世家。祖父母和白杨、孙道临一道,是解放后中国的第一代电影演员。他的父亲,曾经在电影《西安事变》里出演张学良。家庭的氛围,使他对于演艺界和配音比较熟悉。8岁那年,金锋第一次给一部电影配音。“现在已经不记得片子的名字了。”   刚刚成为上海电影译制片厂配音演员的翟巍,家里没有任何和配音职业相关的“人士”,是因为当年的一次讲故事比赛得以进入这一行。“6岁的时候,我参加了'小青蛙故事比赛',得了特等奖。被推荐给韦启昌老师,他当时是《蚂蚁与大象》的导演,我就去给小动物配音。”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