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用户_aQ96t3J 荒野狼的哭泣
关注数: 16 粉丝数: 7 发帖数: 89 关注贴吧数: 33
红楼梦-宝钗(人物分析) 薛宝钗人物分析 读者对红楼梦人物重要薛宝钗的评价差别是很大的,总体评价较差,我最开始有些印象,是三十多年前,我读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提起过这个人,说薛宝钗是个反面人物,受封建礼教毒害最深的人物。这种观点在那个年代很深入人心,甚至我年迈的父母在每次看红楼梦剧的时候,每当薛宝钗出现的时候,也会说:“这是个坏家伙”。但近些日子,我通过自己对书本阅读,看各种评论,发现,这些评价大多在文本上站不住脚,相反,我认为宝钗是一个很优秀的人物形象,我从以下一些方面来叙述我的观点。 第一、从容貌来看,书中有多处具体描述。主要是从宝玉的口中叙述的,宝玉前去探望宝钗,“......肌肤非常白皙,面容饱满柔润,身材微丰。她的眼睛大而明亮,眼波流转,嘴唇不点而红,眉毛不画而翠。.......”她的美丽不仅端庄大气,而且明艳鲜媚,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至少在大观园、贾府的众人之中,宝钗的评价是高于黛玉的。在开夜宴抽花签时、宝钗的花签是牡丹花王,艳冠群芳。从这些地方可见宝钗的仙姿是众人都认可的。‘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从这句也可以看出。黛玉侧重的不是美丽,而是灵性。当然这种灵性只有喜欢她的人才能欣赏,比如宝玉。 第二、宝钗的君子之范。这一点在书中多处提及,“衡芜君”、‘时宝钗’、‘山中高士’、‘晶莹雪’ 等多种称谓也可说明作者对宝钗作为“女中君子”的认可。在大广观园中宝钗住所是衡芜苑,其居所的描述大概是这样:多石头、外在多藤蔓,体现了宝钗外柔内刚的特性。空无、素净的家居布置也体现出宝钗不喜欢尘世间的虚华。‘宝钗自小就不喜欢那些花儿、粉儿’,身上穿的衣服床铺的布置也是半新不旧。 宝钗是最早的悟道者。书中有一段,贾母给宝钗过生日,提到一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宝钗知道生活终将了无、繁华终究会幻灭。但宝钗的悟道跟宝玉不同,宝玉的悟道就是出家做和尚,置各种社会关系于不顾,不理父母,不理朋友,不顾妻子,这种悟道是低层次的消极避世。这跟出家在道道觀修行的贾敬是类似的。但宝钗不同,她知道生命的结局是无,但她注重生命的过程,她依然帮助他人,积极的做她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分内之事。比如作为女儿(薛姨妈)、妹妹(薛潘)、朋友(众金钗)、主子(众丫鬟婆子)该做的事。 第四、博学。宝钗的博学,涵盖很多方面,诗词、药理、绘画、而黛玉的学问侧重于风流优雅的诗才,远不及宝钗所涉及的广博。 宝钗的博学不但是读书多,而且是真正的把书读通了,把书中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博览群书的宝钗,屋内只有两部书摆放,这说明,宝钗把读的书都内化了,消化、吸收、融入到生活中了。在探春管家一段,宝钗说:‘生活之事如果不被学问提着,就会落入世俗。’意思就是,需要把书中说的道理,融入到生活中具体的事。这样生活中的事不会流于俗套。(王熙凤也有管家的能力,但无甚学问,所以就难免落入俗套。) 第五、为人和善、体恤下人、善解人意,宝钗是富家闺阁女子,心中却也装着死鱼眼睛的福祉。按道理宝钗在整个贾府、大观园中的主奴众人之中,跟黛玉一样属于主子辈。但跟黛玉的“目无下尘”不同,大观园的姐妹,不管主仆,都喜跟宝钗玩。附一段原文:“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 很多人说这体现了宝钗的世故、圆滑,不够真心。而黛玉才是真性情,我对此不敢苟同。跟黛玉类似的晴雯,甚至用发髻插小丫头,人们也说晴雯很真性情,率真,但我认为这是太过于自我的表现,如果率真需要不断的伤害他人(包括打趣、嘲讽他人)来展现自己的真性情,我宁愿不和这些率真的人交往。在我看来,宝钗也忠于自我,只是这种自我,跟趋向于基于道德完美的“超我”,而黛玉、晴雯的自我则跟趋向于“本我”。 宝钗是大观园的大姐姐,古话说“长兄为父,长姐为母”,宝钗善解人意,给予她人帮助,即便是黛玉经常说话刻薄她(书中多次提到),她也愿意帮助黛玉,送去燕窝,用自己的行为让黛玉从心底里愿意接纳自己。(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第六、雅俗共赏,面面俱到,即便是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也充分考虑别人的感受,不让别人难堪。照今天的话说就是情商高,善于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悄悄的给邢岫烟当回棉衣,说话时都到石壁后边说,不让其他人看见,见文中’......宝钗含笑唤他到跟前,二人同走至一块石壁后,宝钗笑问他:“这天还冷的很,你怎么倒全换了夹的?”.....’;另有一段:‘.....且岫烟为人雅重,迎春是个有气的死人,连他自己尚未照管齐全,如何能照管到他身上,凡闺阁中家常一应需用之物,或有亏乏,无人照管,他又不与人张口,宝钗倒暗中每相体贴接济,也不敢与邢夫人知道,亦恐多心闲话之故耳....’。帮助湘云办螃蟹宴做东道时不于众人讲,给黛玉送燕窝也没有跟其他人讲(是黛玉自己跟宝玉讲,然后宝玉才跟贾母顺带提起)。这些都说明了这一点:充分的考虑别人的感受、别人的自尊。甚至给赵姨娘的儿子贾环送礼(薛潘从苏州带回的)也看不出轻薄,(换着我,我就不给贾环送东西,因为贾环真的很坏),宝钗这样做,也是不让赵姨娘觉得自己被轻视。 第七、宝钗不但帮助人,而且很善于帮助他人,书中讲:“自己便利,与人方便”。宝钗帮助他人的时候,讲究自己便利,不会把自己搞的焦头烂额,比如帮助緗云办螃蟹宴办东道的时候,也不多花钱,螃蟹都是薛潘从自己当铺的伙计从家里带来。帮助邢岫烟的时候,其棉衣也是从自家的当铺赎回。帮助黛玉的时候,燕窝也是自家就有的材料,方便做的,不用多花什么钱。很多时候我们在帮助他人的时候,碍于情面,把自己搞的焦头烂额,极其窘迫,这不是长久之计,是不持久的,不是君子之道。只有像宝钗这样,在帮助人的同时,自己也“便利”,这才是君子之道。这里也顺带提一下:宝钗没教香菱学诗的书中情节,当时,薛潘外出一段较久的时间,香菱是薛潘的小妾,也算是丫头,在家就没多少事,比较空闲。宝钗见香菱想去大观园中看看也不是一日两日,又碍于说出来会担心薛姨妈说香菱自己贪玩。就自己给薛姨妈说:让香菱去园子中陪自己玩,这里也足以见宝钗以智慧的方式实现仁德。宝钗当时没教香菱学诗,一是出于自己认为女子应该多花些功夫在针线之事。另外宝钗也让香菱去各房拜见一下各位小姐奶奶,尽一下必要的礼仪。这里必须要说明的事,很多人认为‘君子’就应该有求必应,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拒绝,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君子应该是活在生活中的实实在在的人,而不是傻子。孟子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也是这个道理,做多大的事,要看自己有多大的能力,不能脱离自己的实际能力去做世人所认可的仁义之事,那不是处常之道。不处常道,则非君子之行。红楼梦中的人物很立体化的,很写实,即便是书中被作者定评为“君子”的宝钗,也会有生气的时候,(比如宝钗借扇机带双敲);也会有一些小小的嫉妒心,比如宝琴来时,宝钗说过“我就不知哪里不如你”,虽是句玩话,但也可见宝钗有一些妒意。很多人心目中的那种无所不能,有求必应,十全十美的所谓君子形象,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第八、滴翠亭事件,在宝钗扑碟之后,走到滴翠亭边,无意中听到了小红跟坠儿谈话,听到了小红跟贾芸的私情,这里很多人说是“偷听”,我认为不合适,偷听是故意的,主观的,而这里书中的情形,宝钗不是故意,是无意中听到的。对于很多人说的栽赃黛玉的说法是不妥的,一是当时宝钗不能说是在找其他丫头,因为小红是个刁钻刻薄的人,如果她怀疑是其他丫头听到,可能给这个人带来危险,而黛玉是主子,而且是贾母宠爱的主子,小红是不可能伤害到她的。而且书中后文也没有提到由于宝钗这句话给黛玉带来不利。二是当时宝钗也刚好正在找黛玉,所以一时想到说是找黛玉来金蝉脱壳,也是情理之中。 第九、金钏跳井。这也是多人说宝钗狠毒的一个地方,我想需要注意几个地方,一是王夫人是宝钗的姨妈,而且当时她还在哭泣,晚辈看到长辈哭泣,断没有直接指责的道理。另外,宝钗跟金钏不熟,贾府上下千余人,又不是同一个主子仆人下边,不熟很正常。她没有为此而感到很心痛,也是可以理解的。印尼海啸事件死了十多万人,但这件事所带来伤痛远远比不上自己的亲人离开所带来的伤痛,就是这个道理。而且,在这个时候,宝钗甚至不嫌忌讳的拿出自己刚做好的两件新衣服给金钏做孝衣,也可以看出宝钗的善良。我们同样也可以把宝钗的行为解释成:劝慰生者,厚葬亡灵。对王夫人(宝钗姨妈)说那样近乎冰冷的话,也应该被理解为:以智取仁。 第十、宝钗是贪图荣华富贵的人吗?书中宝钗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很多人以此认为宝钗是贪图享乐的人,我想不是的,看文中这句(跟黛玉的对话):“......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所以,这句诗只能说明宝钗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但他的理想不是荣华富贵、不是贪图享乐,而是明理、而是治民辅国。如果宝钗真的是一个贪图享乐之辈,衡芜苑的屋内摆设也不会是那么素净,淡雅,宝钗的衣着装束也不会半新不旧,没有那些富丽闲装。更何况,自古就有“青云之志”的说法,这可不是贪图荣华富贵之志,而是仁济天下的君子之志。 第十一、“任是无情也动人”,许多读者以此来说宝钗是无情的人。这句话,明显是强调后边的‘动人’,是褒奖的意思。看这里的文中描述,从众人的言语也能看出是褒奖。’.文中注:“.......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随意命人,不拘诗词雅谑,道一则以侑酒。”众人看了,都笑说:“巧的很,你也原配牡丹花。”说着,大家共贺了一杯。..........”因此,这里的“无情”应该被解释成:看清了人间世态的本质,而不容易被外在的东西所移了性情,比如书中宝钗很少哭,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泰然自若。脂批也说:宝钗的无情,是“虽离别亦能自安。”,任何时候都能安顿好自己的情绪。 第十二、相对于黛玉的锋芒毕露、要强。宝钗则是:‘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之前我对黛玉的这个特征还不够清晰的理解,头段时间看了文中元春省亲其中一段,这种印象就很清晰了:“........贾妃看毕,称赏一番,又笑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己卯(庚辰、戚序、蒙府)夹批:这却何必,然尤物方如此。】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该出后文中还有:“.....此时林黛玉未得展其抱负,自是不快。........” 宝钗却不同,宝钗的特征确是:守拙。在前边宝钗刚来时,也早有大家熟悉的一些描述:“.......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此处对比,黛玉的“不忿之意思”,宝钗的‘浑然不觉’,对比很明显。 第十三、宝钗也是一个有灵气、温柔的女子,从名场面‘宝钗扑碟’,以及‘慈姨妈爱语慰痴颦’一回中,宝钗扑在母亲怀里撒娇就能看出宝钗活泼、灵动的一面。 比如我摘取了扑碟的一段文字,’.........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甲戌(庚辰、蒙府)侧批:可是一味知书识礼女夫子行止?写宝钗无不相宜。】.........’从脂砚斋的评语之中,也可以看出,宝钗不单单是知书达礼女夫子的形象,也有灵动活泼的一面。 综上所述,我认为宝钗在书中,是作者笔下最优秀的女子,容貌、才气、品格都是非常优秀的。 那为什么宝钗的风评如此之差呢?我想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一方面,读者都喜欢同情弱者,黛玉为了这份爱,泪尽而亡,博取了多数读者的同情。以此认为宝钗心理藏奸,作了第三者,拆散了宝黛的爱情。(虽然黛玉在金兰契之后以及接纳了宝钗,跟薛姨妈的关系非常亲密,但读者却不能。) 另外,从古至今,人们对才子佳人小说是非常喜欢的。现在的情况也一样,这类小说的特征是:‘一见钟情,私订终身;’书中的贾母有一段叙述,表明了非常反感才子佳人的段子。认为婚姻应该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续书中贾母有说:“如果黛玉是由于私情而病情愈发严重,我也是白疼了她”。我认为续书的说法是符合前边的。 最后,也是非常主要的原因,由于五四之后,阶级意识的兴起,国家的主流价值是反封建反礼教,但我认为把这种意识强加给曹雪芹,也未免太超前,在作者那个年代,他不应该有这种想法,红楼梦就是作者对过去富贵生活的追忆,是一部血泪写成的忏悔录。尤其是追忆那些闺阁中女子。在此摘录第一回的两段文字说明:“.......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这段中还有一段文字:“....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 文末,说一下我自己对红楼梦影视的看法,几乎每次拍摄相关的电影电视,总是要迎合黛粉众多的市场考量,把宝钗拍摄的世故圆滑,87版的较好,但后边的结尾也不好。我很希望能够有人再拍红楼梦,把宝钗拍摄成一个正面的女中君子,而不是一个世故圆滑有心机女子。至于结局,我希望是在二宝结婚之后,宝玉出家,宝钗年青守寡。湘云后边跟卫若兰结婚,之后卫若兰战死早亡,湘云也一样守寡,最终湘云跟宝钗一起姊妹相依,互相扶持渡日。湘云最后落魄的时候跟宝钗在一起,我认为也是符合前文的,湘云在前八十回也提到:“我要跟宝姐姐一起”,文中有这样的话:“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蒙府侧批:感知己之一欢。】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说着,眼睛圈儿就红了。” 套用我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做结束语:“,她们的理想固然有其局限性,但高山景行的品格永远给后人以力量,他们的命运或许是悲剧,但埋于雪下的金钗,终究会给世间带来光芒。” 。。。。。。。。。。。。。。。。。。。。 本想发表于杂志,可是一问,需要一把笔钱才能,我不是为了写什么职称、毕业论文,就自己随便写写,可不想多花钱,就作罢了。 本人:***,在广东江门谋职。读红楼,希望跟同样在读红楼梦的读者交流、探讨,我也跟周围的同事提起过读红楼梦的事,不过很遗憾,......。也正常,当下喜欢读这些古书的人的确少。
红楼梦宝钗人物分析(9月30日加以修改完善) 薛宝钗人物分析(24.09.29修改,30日加以完善) 读者对红楼梦人物薛宝钗的评价差别是很大的,总体评价很差,但我通过自己的阅读,看各种评论,发现,这些评价大多从文本上站不住脚,反而,我认为宝钗有一个很优秀的人物形象,我从以下一些方面来叙述我的观点。 第一、从容貌来看,书中有多处具体描述。主要是从宝玉的口中叙述的,宝玉前去探望宝钗,“肌肤非常白皙,面容饱满柔润,身材微丰。她的眼睛大而明亮,眼波流转,嘴唇不点而红,眉毛不画而翠。她的美丽不仅端庄大气,而且明艳鲜媚,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大家闺秀、端庄大方。”人所谓黛玉所不及”。至少在大观园、贾府的众人之中,宝钗的评价是高于黛玉的。在抽花签时、宝钗的花签是牡丹,艳冠群芳,是花王。黛玉侧重的不是美丽,而是灵性。当然这种灵性只有喜欢她的人才能欣赏,不喜欢她的人,这种灵性自然不被人体会。 第二、宝钗的君子之范。薛姨妈家住的地方是衡芜苑,其居所的描述大概是这样:多石头、外在多藤蔓,我想这体现了宝钗外柔内刚的特性。空无、素净的家居布置也体现出宝钗不喜欢尘世间的虚华。‘宝钗自从就不喜欢那些花儿、粉儿’(薛姨妈语),身上穿的衣服床铺的布置也是半新不旧,淡极始知花更艳。 宝钗是最早的悟道者。书中有一段,贾母给宝钗过生日,提到一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宝钗知道生活终将了无、繁华终究会幻灭。但宝钗的悟道跟宝玉不同,宝玉的悟道就是出家做和尚,什么都不理,不理父母,不理朋友,妻子也不管了,未出世的小孩也不管了(我此话是针对后文中的叙述),毫无一点责任担当,这种悟道是消极避世的悟道,层次很低的。做和尚的宝玉,跟出家在道观修行的贾敬是类似的。贾敬也是家里一切不理。但宝钗不同,她知道生命终讲了无,但她注重生命的过程,她依然帮助他人,积极的做她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分内之事。比如作为女儿(薛姨妈)、妹妹(薛潘)、朋友(众金钗)、主子(众丫鬟婆子)该做的事。 第四、博学,从书中的描写可以看出,宝钗的博学,涵盖很多方面,诗词、医药、绘画、而黛玉的学问只是侧重于风流优雅,所涉及的面远低于宝钗。 宝钗的博学不但是读书多,而且是真正的把书读通了,把书中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衡芜苑屋内只有几部书摆放,而我们知道宝钗是读书很多的,诗词、医药、养生、画画等等方面,是最博学的,是大观园中读书最多的,但屋内却没有摆放很多的书,这说明,宝钗把读的书都内化了,消化、内化、融入到生活中了。在探春管家一段,宝钗说:‘生活之事如果不被学问提着,就会落入世俗。’意思就是,需要把书中说的道理,融入到生活中具体的事。这样生活中的事不会流于俗套。(王熙凤也有管家的能力,但无甚学问,所以就难免落入俗套。) 第五、为人和善、体恤下人、善解人意,按道理宝钗在整个贾府、大观园中的主奴众人之中,跟黛玉一样属于主子辈。但跟黛玉的“目无下尘”不同,大观园的姐妹,不管是姑娘小姐,还是仆人,都喜欢跟宝钗玩。 跟黛玉类似的晴雯,这些甚至用发髻插小丫头,很多人说晴雯很真性情,很率真,但我认为这是太过于自我的表现,如果率真需要以伤害他人为前提,需要不断的伤害他人来展现自己的真性情,我宁愿不和这些率真的人交往。 宝钗是大观园的大姐姐,古话说“长兄为父,长姐为母”,宝钗善解人意,给予她人帮助,即便是黛玉经常说话刻薄她(书中提到很多次),她也愿意帮助黛玉,送去燕窝,她也用自己的行为让黛玉从心底里愿意接纳自己。(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第六、雅俗共赏,面面俱到,即便是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也充分考虑别人的感受,不让别人难堪。照今天的话说就是情商高,善于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悄悄的给邢岫烟当回棉衣,说话时都到石壁后边说,不让其他人看见,见文中(......宝钗含笑唤他到跟前,二人同走至一块石壁后,宝钗笑问他:“这天还冷的很,你怎么倒全换了夹的?”.....);另有一段:(.....且岫烟为人雅重,迎春是个有气的死人,连他自己尚未照管齐全,如何能照管到他身上,凡闺阁中家常一应需用之物,或有亏乏,无人照管,他又不与人张口,宝钗倒暗中每相体贴接济,也不敢与邢夫人知道,亦恐多心闲话之故耳....)。帮助湘云办螃蟹宴回礼时不公开,给黛玉送燕窝也没有跟其他人讲(是黛玉自己跟宝玉讲,然后宝玉才跟贾母顺带提起)。这些都说明了这一点:充分的考虑别人的感受,充分的考虑别人的自尊。甚至给赵姨娘的儿子贾环送礼(薛潘从苏州带回的)也看不出轻薄,(换着我,我就不给贾环送东西,因为贾环真的很坏),宝钗这样做,也是不让赵姨娘觉得自己被轻视。 第七、宝钗不但帮助人,而且很善于帮助他人,书中讲:“自己便利,与人方便”。宝钗帮助他人的时候,讲究自己便利,不会把自己搞的焦头烂额,比如帮助緗云办螃蟹宴的时候,也不花钱,螃蟹都是薛潘从自己当铺的伙计从家里带来。帮助邢岫烟的时候也是从自家的当铺赎回。帮助黛玉的时候,燕窝也是自家就有的材料,方便做的,不用多花什么钱。很多时候我们在帮助他人的时候,碍于情面,把自己搞的焦头烂额,极其窘迫,这不是长久之计,是不持久的,不是君子之道。只有像宝钗这样,在帮助人的同时,自己也“便利”,这才是君子之道。 第八、滴翠亭事件,在宝钗扑碟之后,走到滴翠亭边,无意中听到了小红跟坠儿谈话,听到了小红跟贾芸的奸情,这里很多人说是“偷听”,我认为不合适,偷听是故意的,主观的,而这里书中的情形,肯定不是宝钗故意。另外。对于很多人说的栽赃黛玉的说法是不妥的。一是当时宝钗不能说是在找其他丫头,因为小红是个刁钻刻薄的人,如果她怀疑是其他丫头听到,可能给这个人带来危险,而黛玉是主子,而且是贾母宠爱的主子,小红是不可能危害到她的。而且书中后文也没有提到宝钗泄露这个消息给黛玉带来不利。二是当时宝钗也刚好正在找黛玉,所以一时想到说是找黛玉来金蝉脱壳也是情理之中。 第九、金钏跳井事件。这也是多人说宝钗心狠的一个地方,当我想需要注意几个地方,一是王夫人是宝钗的姨妈,而且当时她还在哭泣,晚辈看到长辈哭泣,断没有直接指责的道理。另外,宝钗跟金钏不熟。她没有为此而感到很心痛,也是可以理解的。印尼海啸事件死了十多万人,但这件事所带来伤痛远远比不上自己的亲人离开所带来的伤痛,就是这个道理。而且,在这个时候,宝钗甚至不嫌忌讳的拿出自己刚做好的两件新衣服给金钏做孝衣,也可以看出宝钗的善良。 第十、宝钗是贪图荣华富贵的人吗?书中宝钗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很多人以此认为宝钗是贪图享乐的人,我想不是的,看文中这句(跟黛玉的对话):‘......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所以,这句诗只能说明宝钗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但他的理想不是荣华富贵、不是贪图享乐,而是明理、而是治民辅国。如果宝钗真的是一个贪图享乐之辈,衡芜苑的屋内摆设也不会是那么素净,淡雅,宝钗的衣着装束也不会半新不旧,没有那些富丽闲装。 第十一、“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句话,很多人以此来说宝钗是无情的人。我想不应该这样理解。这句话,明显是强调后边的动人,是褒奖的意思。看这里的文中描述,从众人的言语也能看出是褒奖。’.......又注着:“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随意命人,不拘诗词雅谑,道一则以侑酒。”众人看了,都笑说:“巧的很,你也原配牡丹花。”说着,大家共贺了一杯。..........’ 因此,这里的“无情”应该被解释成:看清了人间世态的本质,而不容易被外在的东西所移了性情,比如书中宝钗很少哭,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泰然自若。 第十二、相对于黛玉的锋芒毕露,要强。宝钗的藏愚守拙、内敛,更加值得尊敬。之前我对黛玉的这个特征还不够清晰的理解,昨夜看了文中元春省亲其中一段,这种印象就很清晰了:’........贾妃看毕,称赏一番,又笑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己卯(庚辰、戚序、蒙府)夹批:这却何必,然尤物方如此。】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该出后文中还有:’.....此时林黛玉未得展其抱负,自是不快。........’在前边宝钗刚来时,也早有大家熟悉的一些描述:’........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此处对比,一个“不忿之意思”,一个‘浑然不觉’,对比很明显。 第十三、宝钗也是一个有灵气、温柔的女子,从宝钗扑碟,以及跟薛姨妈、黛玉的文中一段对话就能看出。 比如我摘取了扑碟的一段文字,’.........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甲戌(庚辰、蒙府)侧批:可是一味知书识礼女夫子行止?写宝钗无不相宜。】.........’从脂砚斋的评语之中,也可以看出,宝钗不单单是知书达礼女夫子的形象,也有灵动活泼的一面。 综上所述,我认为宝钗在书中,是最优秀的女子,相比较黛玉的小性、刻薄,(钗黛金兰契之后黛玉后期也改变了,黛玉之前一直跟很多读者一样,认为宝钗心理藏奸);宝钗端庄娴淑,大家闺秀、心怀善念。书中宝钗的博学、管家能力也是一流的。管家能力超过探春。(从探春管家一段可以看出。) 那为什么宝钗的风评如此之差呢?我想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一方面,读者都喜欢同情弱者,黛玉为了这份爱,泪尽而亡,博取了多数读者的同情。以此认为宝钗心理藏奸,作了第三者,拆散了宝黛的爱情。(虽然黛玉后来原谅了宝钗,但很多读者却不。) 另外,也是非常主要的原因,由于五四之后,阶级意识的兴起,国家的主流价值是反封建反礼教,但我认为把这种意识强加给曹雪芹,也未免太超前,相反,曹公在文中不但没有反礼教,而且还在强调礼法的重要性,男女婚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凡是不合这一条的,都是归于失败,比如小红跟贾芸的私情,黛玉跟宝玉的私情,还有尤三姐跟柳香莲的私情。
红楼梦林黛玉人物分析(9.30日写) 林黛玉人物分析 红楼梦小说中,林黛玉是女主角,如果把整个小说看成是一块有瑕疵的石头(女娲补天不用的),化作贾宝玉,来体会红尘中的温柔富贵,那么这块石头的爱情体验对象就是林黛玉。由于最终黛玉没能跟宝玉结婚,而且是泪尽人亡,很悲惨,读者出于同情之心,也给与了黛玉最多的关注。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黛玉的特征。 一、黛玉的外貌,外在总体特征。先看两段书中描述。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是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 另一处是众人眼里的林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书中还有一处黛玉跟宝钗的外在特征对比的话: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 从这些描述可以看出:跟宝钗的容貌妩媚艳丽不同,黛玉侧重于风流灵性。一副病西施的模样。 二、黛玉有个很大的特征,就是小性,爱吃醋,当然这也是爱情中人的常见状态。也是小说吸引人的地方之一。以下是我从网上摘录的一部分文中语句。足以说明这一点。 ‘也亏你到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边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他,比圣旨还遵些。’ ‘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 ‘你又来做什么?死活凭我去罢了,横竖如今有人和你顽,比我会念,又会作,又会写,又会说笑,又怕你生气,拉了你去哄着你,你又来做什么呢?’ “我没这么大福气攀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人儿罢了。’ ‘你白认得了我吗?我哪里能够像人家有什么配得上你的?’ 三、黛玉比较心窄,心胸不够爽朗开阔。从黛玉跟湘云的对比可以看出。湘云的境遇是父母双亡,寄居在婶家,而且婶婶待她还很刻薄,每日针线活做到三更天,(从宝钗帮助湘云办螃蟹宴回礼可以看出,)而黛玉也是父母双亡,但贾母待黛玉却是如宠儿,从这个角度看,黛玉的情况比湘云还好一点。 以下是文中两段。 ‘........虽有迎春惜春二人,偏又素日不大甚合。所以只剩了湘云一人宽慰他,因说:“你是个明白人,何必作此形像自苦。我也和你一样,我就不似你这样心窄。何况你又多病,........’这是黛玉跟湘云两人单独中秋赏月的一段,作者借湘云的口,说黛玉“心窄”, ‘.........湘云微笑道:“我有择席的病,况且走了困,只好躺躺罢。你怎么也睡不着?”黛玉叹道:【庚辰夹批:一“笑”一“叹”,只二字便写出平日之形景。】”........’ 这里脂砚斋的批语中,也提到一笑、一叹看出两人的性格差别。 还有一段(宝钗刚入贾府的时候):‘........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这里也是对比明显,一个是“浑然不觉”,一个是“不忿之意”,黛玉看到比自己优秀的就心生嫉妒,但湘云呢?湘云以前也是贾母的宠儿,后来差不多被黛玉抢了被宠爱的位置,但湘云依然能爽朗豁达。 四、黛玉说话比较刻薄、尖刺。摘取文中两段来阐述。 这段是黛玉见到宝钗脸上哭泣痕迹,打趣宝钗的话。“.........黛玉见他无精打采的去了,又见眼上有哭泣之状,大非往日可比,便在后面笑道:“姐姐也自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蒙府侧批:自己眼肿为谁?偏是以此笑人。笑人世间人多犯此症。】’,在这里,连脂砚斋都看不下去,自己为宝玉眼睛哭肿,但却去打趣别人,实在是不厚道。 还有一段:黛玉笑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出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回来赶围棋儿,又该你闹‘幺爱三四五’了。”。。。。。。史湘云道:“他再不放人一点儿,专挑人的不好。你自己便比世人好,也不犯着见一个打趣一个。指出一个人来,你敢挑他,我就伏你。”黛玉忙问是谁。湘云道:“你敢挑宝姐姐的短处,就算你是好的。我算不如你,他怎么不及你呢。”黛玉听了,冷笑道:“我当是谁,原来是他!我那里敢挑他呢。”这里,作者又借湘云的口,说黛玉平日是见一个打趣一个。 打趣别人,捉弄别人,其实是对别人的不礼貌,是在别人的伤口上撒盐。很多人说这是直率、真性情、表里如一的表现。对此,我觉得欧丽娟教授讲的很好。真正的幽默,是开自己的玩笑,而不是去书别人。就像刘姥姥一样。如果表里如一一定就是好,那书中的薛潘就是一个,但这样的人读者能喜欢吗?! 五、黛玉跟宝玉一样,不喜欢世俗的事,也就是仕途经济之事。也算是志同道合,也可以说成是臭味相投。很多读者以此认为宝玉、黛玉是灵魂知己。黛玉自己也是如此认为的。 关于这一点,我想说的是作者认为“仕途经济”是坏的事吗?我看不一定,这里仕途经济,是俗事杂物,经世济民的意思。不能被理解为单纯的礼教理法等等。宝玉渐渐长大,他不应该一直在大观园这种温柔之乡,欢乐之地,来享受美女环绕的富贵生活,难道就一直要别人来为自己遮风挡雨吗?渐渐长大,也需要慢慢学会去承担世俗的责任。黛玉也跟宝玉一样。(后期,跟宝钗金兰契之后,黛玉也发生了改变,但宝玉没变)。 关于黛玉以此来认为宝玉是自己知己的描写,书中有这样的描述:‘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 六、黛玉太要强了,什么都喜欢压倒别人。这样也让自己活的辛苦,活的累。依然摘录书中的描写来说明: 首先是元春省亲一段中的,’.......贾妃看毕,称赏一番,又笑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 ‘.........此时林黛玉未得展其抱负,自是不快。因见宝玉独作四律,大费神思,何不代他作两首,也省他些精神不到之处。.........” 从这两处来看,黛玉的确有些要强。虽然也很正常,但却也可以看出其好强争胜的一面。这同宝钗的藏愚守拙形成鲜明对比。 文中还有两处,是跟湘云中秋赏月连诗的一段。 黛玉也提到,要“压倒对方”,要争一个“谁强谁弱” ‘..........湘云拍手赞道:“果然好极!非此不能对。好个‘葬花魂’!”因又叹道:“诗固新奇,只是太颓丧了些。你现病着,不该作此过于清奇诡谲之语。”黛玉笑道:“不如此如何压倒你。.........’ ‘.........湘云道:“偏又是‘十三元’了。这韵少,作排律只怕牵强不能押韵呢。少不得你先起一句罢了。”黛玉笑道:“倒要试试咱们谁强谁弱,只是没有纸笔记。”湘云道:“不妨,明儿再写。只怕这一点聪明还有。”........’ 至此,我认为黛玉这个角色,流了最多的眼泪,得到了宝玉最多的怜悯,也博取了读者最多的同情。很多行为也都是合情合理,当也有她不太美好的一面。
红楼梦林黛玉人物分析(9月30日写) 林黛玉人物分析 红楼梦小说中,林黛玉是女主角,如果把整个小说看成是一块有瑕疵的石头(女娲补天不用的),化作贾宝玉,来体会红尘中的温柔富贵,那么这块石头的爱情体验对象就是林黛玉。由于最终黛玉没能跟宝玉结婚,而且是泪尽人亡,很悲惨,读者出于同情之心,也给与了黛玉最多的关注。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黛玉的特征。 一、黛玉的外貌,外在总体特征。先看两段书中描述。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是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 另一处是众人眼里的林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书中还有一处黛玉跟宝钗的外在特征对比的话: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 从这些描述可以看出:跟宝钗的容貌妩媚艳丽不同,黛玉侧重于风流灵性。一副病西施的模样。 二、黛玉有个很大的特征,就是小性,爱吃醋,当然这也是爱情中人的常见状态。也是小说吸引人的地方之一。以下是我从网上摘录的一部分文中语句。足以说明这一点。 ‘也亏你到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边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他,比圣旨还遵些。’ ‘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 ‘你又来做什么?死活凭我去罢了,横竖如今有人和你顽,比我会念,又会作,又会写,又会说笑,又怕你生气,拉了你去哄着你,你又来做什么呢?’ “我没这么大福气攀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人儿罢了。’ ‘你白认得了我吗?我哪里能够像人家有什么配得上你的?’ 三、黛玉比较心窄,心胸不够爽朗开阔。从黛玉跟湘云的对比可以看出。湘云的境遇是父母双亡,寄居在婶家,而且婶婶待她还很刻薄,每日针线活做到三更天,(从宝钗帮助湘云办螃蟹宴回礼可以看出,)而黛玉也是父母双亡,但贾母待黛玉却是如宠儿,从这个角度看,黛玉的情况比湘云还好一点。 以下是文中两段。 ‘........虽有迎春惜春二人,偏又素日不大甚合。所以只剩了湘云一人宽慰他,因说:“你是个明白人,何必作此形像自苦。我也和你一样,我就不似你这样心窄。何况你又多病,........’这是黛玉跟湘云两人单独中秋赏月的一段,作者借湘云的口,说黛玉“心窄”, ‘.........湘云微笑道:“我有择席的病,况且走了困,只好躺躺罢。你怎么也睡不着?”黛玉叹道:【庚辰夹批:一“笑”一“叹”,只二字便写出平日之形景。】”........’ 这里脂砚斋的批语中,也提到一笑、一叹看出两人的性格差别。 还有一段(宝钗刚入贾府的时候):‘........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这里也是对比明显,一个是“浑然不觉”,一个是“不忿之意”,黛玉看到比自己优秀的就心生嫉妒,但湘云呢?湘云以前也是贾母的宠儿,后来差不多被黛玉抢了被宠爱的位置,但湘云依然能爽朗豁达。 四、黛玉说话比较刻薄、尖刺。摘取文中两段来阐述。 这段是黛玉见到宝钗脸上哭泣痕迹,打趣宝钗的话。“.........黛玉见他无精打采的去了,又见眼上有哭泣之状,大非往日可比,便在后面笑道:“姐姐也自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蒙府侧批:自己眼肿为谁?偏是以此笑人。笑人世间人多犯此症。】’,在这里,连脂砚斋都看不下去,自己为宝玉眼睛哭肿,但却去打趣别人,实在是不厚道。 还有一段:黛玉笑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出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回来赶围棋儿,又该你闹‘幺爱三四五’了。”。。。。。。史湘云道:“他再不放人一点儿,专挑人的不好。你自己便比世人好,也不犯着见一个打趣一个。指出一个人来,你敢挑他,我就伏你。”黛玉忙问是谁。湘云道:“你敢挑宝姐姐的短处,就算你是好的。我算不如你,他怎么不及你呢。”黛玉听了,冷笑道:“我当是谁,原来是他!我那里敢挑他呢。”这里,作者又借湘云的口,说黛玉平日是见一个打趣一个。 打趣别人,捉弄别人,其实是对别人的不礼貌,是在别人的伤口上撒盐。很多人说这是直率、真性情、表里如一的表现。对此,我觉得欧丽娟教授讲的很好。真正的幽默,是开自己的玩笑,而不是去书别人。就像刘姥姥一样。如果表里如一一定就是好,那书中的薛潘就是一个,但这样的人读者能喜欢吗?! 五、黛玉跟宝玉一样,不喜欢世俗的事,也就是仕途经济之事。也算是志同道合,也可以说成是臭味相投。很多读者以此认为宝玉、黛玉是灵魂知己。黛玉自己也是如此认为的。 关于这一点,我想说的是作者认为“仕途经济”是坏的事吗?我看不一定,这里仕途经济,是俗事杂物,经世济民的意思。不能被理解为单纯的礼教理法等等。宝玉渐渐长大,他不应该一直在大观园这种温柔之乡,欢乐之地,来享受美女环绕的富贵生活,难道就一直要别人来为自己遮风挡雨吗?渐渐长大,也需要慢慢学会去承担世俗的责任。黛玉也跟宝玉一样。(后期,跟宝钗金兰契之后,黛玉也发生了改变,但宝玉没变)。 关于黛玉以此来认为宝玉是自己知己的描写,书中有这样的描述:‘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 六、黛玉太要强了,什么都喜欢压倒别人。这样也让自己活的辛苦,活的累。依然摘录书中的描写来说明: 首先是元春省亲一段中的,’.......贾妃看毕,称赏一番,又笑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 ‘.........此时林黛玉未得展其抱负,自是不快。因见宝玉独作四律,大费神思,何不代他作两首,也省他些精神不到之处。.........” 从这两处来看,黛玉的确有些要强。虽然也很正常,但却也可以看出其好强争胜的一面。这同宝钗的藏愚守拙形成鲜明对比。 文中还有两处,是跟湘云中秋赏月连诗的一段。 黛玉也提到,要“压倒对方”,要争一个“谁强谁弱” ‘..........湘云拍手赞道:“果然好极!非此不能对。好个‘葬花魂’!”因又叹道:“诗固新奇,只是太颓丧了些。你现病着,不该作此过于清奇诡谲之语。”黛玉笑道:“不如此如何压倒你。.........’ ‘.........湘云道:“偏又是‘十三元’了。这韵少,作排律只怕牵强不能押韵呢。少不得你先起一句罢了。”黛玉笑道:“倒要试试咱们谁强谁弱,只是没有纸笔记。”湘云道:“不妨,明儿再写。只怕这一点聪明还有。”........’ 至此,我认为黛玉这个角色,流了最多的眼泪,得到了宝玉最多的怜悯,也博取了读者最多的同情。很多行为也都是合情合理,当也有她不太美好的一面。
红楼梦薛宝钗人物分析,(24.09.29修改) 薛宝钗人物分析(24.09.29修改) 读者对红楼梦人物薛宝钗的评价差别是很大的,总体评价很差,但我通过自己的阅读,看各种评论,发现,这些评价大多从文本上站不住脚,反而,我认为宝钗有一个很优秀的人物形象,我从以下一些方面来叙述我的观点。 第一、从容貌来看,书中有多处具体描述。主要是从宝玉的口中叙述的,宝玉前去探望宝钗,“肌肤非常白皙,面容饱满柔润,身材微丰。她的眼睛大而明亮,眼波流转,嘴唇不点而红,眉毛不画而翠。她的美丽不仅端庄大气,而且明艳鲜媚,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大家闺秀、端庄大方。”人所谓黛玉所不及”。至少在大观园、贾府的众人之中,宝钗的评价是高于黛玉的。在抽花签时、宝钗的花签是牡丹,艳冠群芳,是花王。黛玉侧重的不是美丽,而是灵性。当然这种灵性只有喜欢她的人才能欣赏,不喜欢她的人,这种灵性自然不被人体会。 第二、宝钗的君子之范。薛姨妈家住的地方是衡芜苑,其居所的描述大概是这样:多石头、外在多藤蔓,我想这体现了宝钗外柔内刚的特性。空无、素净的家居布置也体现出宝钗不喜欢尘世间的虚华。‘宝钗自从就不喜欢那些花儿、粉儿’(薛姨妈语),身上穿的衣服床铺的布置也是半新不旧,淡极始知花更艳。 宝钗是最早的悟道者。书中有一段,贾母给宝钗过生日,提到一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宝钗知道生活终将了无、繁华终究会幻灭。但宝钗的悟道跟宝玉不同,宝玉的悟道就是出家做和尚,什么都不理,不理父母,不理朋友,妻子也不管了,未出世的小孩也不管了(我此话是针对后文中的叙述),毫无一点责任担当,这种悟道是消极避世的悟道,层次很低的。做和尚的宝玉,跟出家在道观修行的贾敬是类似的。贾敬也是家里一切不理。但宝钗不同,她知道生命终讲了无,但她注重生命的过程,她依然帮助他人,积极的做她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分内之事。比如作为女儿(薛姨妈)、妹妹(薛潘)、朋友(众金钗)、主子(众丫鬟婆子)该做的事。 第四、博学,从书中的描写可以看出,宝钗的博学,涵盖很多方面,诗词、医药、绘画、而黛玉的学问只是侧重于风流优雅,所涉及的面远低于宝钗。 宝钗的博学不但是读书多,而且是真正的把书读通了,把书中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衡芜苑屋内只有几部书摆放,而我们知道宝钗是读书很多的,诗词、医药、养生、画画等等方面,是最博学的,是大观园中读书最多的,但屋内却没有摆放很多的书,这说明,宝钗把读的书都内化了,消化、内化、融入到生活中了。在探春管家一段,宝钗说:‘生活之事如果不被学问提着,就会落入世俗。’意思就是,需要把书中说的道理,融入到生活中具体的事。这样生活中的事不会流于俗套。(王熙凤也有管家的能力,但无甚学问,所以就难免落入俗套。) 第五、为人和善、体恤下人、善解人意,按道理宝钗在整个贾府、大观园中的主奴众人之中,跟黛玉一样属于主子辈。但跟黛玉的“目无下尘”不同,大观园的姐妹,不管是姑娘小姐,还是仆人,都喜欢跟宝钗玩。 跟黛玉类似的晴雯,这些甚至用发髻插小丫头,很多人说晴雯很真性情,很率真,但我认为这是太过于自我的表现,如果率真需要以伤害他人为前提,需要不断的伤害他人来展现自己的真性情,我宁愿不和这些率真的人交往。 宝钗是大观园的大姐姐,古话说“长兄为父,长姐为母”,宝钗善解人意,给予她人帮助,即便是黛玉经常说话刻薄她(书中提到很多次),她也愿意帮助黛玉,送去燕窝,她也用自己的行为让黛玉从心底里愿意接纳自己。(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第六、雅俗共赏,面面俱到,即便是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也充分考虑别人的感受,不让别人难堪。照今天的话说就是情商高,善于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悄悄的给邢岫烟当回棉衣,说话时都到石壁后边说,不让其他人看见,见文中(......宝钗含笑唤他到跟前,二人同走至一块石壁后,宝钗笑问他:“这天还冷的很,你怎么倒全换了夹的?”.....);另有一段:(.....且岫烟为人雅重,迎春是个有气的死人,连他自己尚未照管齐全,如何能照管到他身上,凡闺阁中家常一应需用之物,或有亏乏,无人照管,他又不与人张口,宝钗倒暗中每相体贴接济,也不敢与邢夫人知道,亦恐多心闲话之故耳....)。帮助湘云办螃蟹宴回礼时不公开,给黛玉送燕窝也没有跟其他人讲(是黛玉自己跟宝玉讲,然后宝玉才跟贾母顺带提起)。这些都说明了这一点:充分的考虑别人的感受,充分的考虑别人的自尊。甚至给赵姨娘的儿子贾环送礼(薛潘从苏州带回的)也看不出轻薄,(换着我,我就不给贾环送东西,因为贾环真的很坏),宝钗这样做,也是不让赵姨娘觉得自己被轻视。 第七、宝钗不但帮助人,而且很善于帮助他人,书中讲:“自己便利,与人方便”。宝钗帮助他人的时候,讲究自己便利,不会把自己搞的焦头烂额,比如帮助緗云办螃蟹宴的时候,也不花钱,螃蟹都是薛潘从自己当铺的伙计从家里带来。帮助邢岫烟的时候也是从自家的当铺赎回。帮助黛玉的时候,燕窝也是自家就有的材料,方便做的,不用多花什么钱。很多时候我们在帮助他人的时候,碍于情面,把自己搞的焦头烂额,极其窘迫,这不是长久之计,是不持久的,不是君子之道。只有像宝钗这样,在帮助人的同时,自己也“便利”,这才是君子之道。 第八、滴翠亭事件,在宝钗扑碟之后,走到滴翠亭边,无意中听到了小红跟坠儿谈话,听到了小红跟贾芸的奸情,这里很多人说是“偷听”,我认为不合适,偷听是故意的,主观的,而这里书中的情形,肯定不是宝钗故意。另外。对于很多人说的栽赃黛玉的说法是不妥的。一是当时宝钗不能说是在找其他丫头,因为小红是个刁钻刻薄的人,如果她怀疑是其他丫头听到,可能给这个人带来危险,而黛玉是主子,而且是贾母宠爱的主子,小红是不可能危害到她的。而且书中后文也没有提到宝钗泄露这个消息给黛玉带来不利。二是当时宝钗也刚好正在找黛玉,所以一时想到说是找黛玉来金蝉脱壳也是情理之中。 第九、金钏跳井事件。这也是多人说宝钗心狠的一个地方,当我想需要注意几个地方,一是王夫人是宝钗的姨妈,而且当时她还在哭泣,晚辈看到长辈哭泣,断没有直接指责的道理。另外,宝钗跟金钏不熟。她没有为此而感到很心痛,也是可以理解的。印尼海啸事件死了十多万人,但这件事所带来伤痛远远比不上自己的亲人离开所带来的伤痛,就是这个道理。而且,在这个时候,宝钗甚至不嫌忌讳的拿出自己刚做好的两件新衣服给金钏做孝衣,也可以看出宝钗的善良。 第十、宝钗是贪图荣华富贵的人吗?书中宝钗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很多人以此认为宝钗是贪图享乐的人,我想不是的,看文中这句(跟黛玉的对话):‘......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所以,这句诗只能说明宝钗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但他的理想不是荣华富贵、不是贪图享乐,而是明理、而是治民辅国。如果宝钗真的是一个贪图享乐之辈,衡芜苑的屋内摆设也不会是那么素净,淡雅,宝钗的衣着装束也不会半新不旧,没有那些富丽闲装。 第十一、“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句话,很多人以此来说宝钗是无情的人。我想不应该这样理解。这句话,明显是强调后边的动人,是褒奖的意思。看这里的文中描述,从众人的言语也能看出是褒奖。’.......又注着:“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随意命人,不拘诗词雅谑,道一则以侑酒。”众人看了,都笑说:“巧的很,你也原配牡丹花。”说着,大家共贺了一杯。..........’ 因此,这里的“无情”应该被解释成:看清了人间世态的本质,而不容易被外在的东西所移了性情,比如书中宝钗很少哭,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泰然自若。 第十二、相对于黛玉的锋芒毕露,要强。宝钗的藏愚守拙、内敛,更加值得尊敬。之前我对黛玉的这个特征还不够清晰的理解,昨夜看了文中元春省亲其中一段,这种印象就很清晰了:’........贾妃看毕,称赏一番,又笑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己卯(庚辰、戚序、蒙府)夹批:这却何必,然尤物方如此。】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该出后文中还有:’.....此时林黛玉未得展其抱负,自是不快。........’在前边宝钗刚来时,也早有大家熟悉的一些描述:’........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此处对比,一个“不忿之意思”,一个‘浑然不觉’,对比很明显。 综上所述,我认为宝钗在书中,是最优秀的女子,相比较黛玉的小性、刻薄,(钗黛金兰契之后黛玉后期也改变了,黛玉之前一直跟很多读者一样,认为宝钗心理藏奸);宝钗端庄娴淑,大家闺秀、心怀善念。书中宝钗的博学、管家能力也是一流的。管家能力超过探春。(从探春管家一段可以看出。) 那为什么宝钗的风评如此之差呢?我想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一方面,读者都喜欢同情弱者,黛玉为了这份爱,泪尽而亡,博取了多数读者的同情。以此认为宝钗心理藏奸,作了第三者,拆散了宝黛的爱情。(虽然黛玉后来原谅了宝钗,但很多读者却不。) 另外,也是非常主要的原因,由于五四之后,阶级意识的兴起,国家的主流价值是反封建反礼教,但我认为把这种意识强加给曹雪芹,也未免太超前,相反,曹公在文中不但没有反礼教,而且还在强调礼法的重要性,男女婚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凡是不合这一条的,都是归于失败,比如小红跟贾芸的私情,黛玉跟宝玉的私情,还有尤三姐跟柳香莲的私情。
薛宝钗人物分析,(我写的,谢谢) 薛宝钗人物分析 读者对红楼梦人物薛宝钗的评价差别是很大的,总体评价很差,但我通过自己的阅读,看各种评论,发现,这些评价大多从文本上站不住脚,反而,我认为宝钗有一个很优秀的人物形象,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叙述我的观点。 第一、从容貌来看,书中有多处具体描述。主要是从宝玉的口中叙述的,宝玉前去探望宝钗,“肌肤非常白皙,面容饱满柔润,身材微丰。她的眼睛大而明亮,眼波流转,嘴唇不点而红,眉毛不画而翠。她的美丽不仅端庄大气,而且明艳鲜媚,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大家闺秀、端庄大方。”人所谓黛玉所不及”。至少在大观园、贾府的众人之中,宝钗的评价是高于黛玉的。在抽花签时、宝钗的花签是牡丹,艳冠群芳,是花王。黛玉侧重的不是美丽,而是灵性。当然这种灵性只有喜欢她的人才能欣赏,不喜欢她的人,这种灵性自然不被人体会 第二、宝钗的君子之范。薛姨妈家住的地方是衡芜苑,其居所的描述大概是这样:多石头、外在多藤蔓,我想这体现了宝钗外柔内刚的特性。空无、素净的家居布置也体现出宝钗不喜欢尘世间的虚华。‘宝钗自从就不喜欢那些花儿、粉儿’(薛姨妈语),身上穿的衣服床铺的布置也是半新不旧,淡极始知花更艳。 宝钗是最早的悟道者。书中有一段,贾母给宝钗过生日,提到一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宝钗知道生活终将了无、繁华终究会幻灭。但宝钗的悟道跟宝玉不同,宝玉的悟道就是出家做和尚,什么都不理,不理父母,不理朋友,妻子也不管了,未出世的小孩也不管了,毫无一点责任担当,这种悟道是消极避世的悟道,层次很低的。做和尚的宝玉,跟出家在道观修行的贾敬是类似的。贾敬也是家里一切不理。但宝钗不同,她知道生命终讲了无,但她注重生命的过程,她依然帮助他人,积极的做她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分内之事。比如作为女儿(薛姨妈)、妹妹(薛潘)、朋友(众金钗)、主子(众丫鬟婆子)该做的事。 第四、博学,从书中的描写可以看出,宝钗的博学,涵盖很多方面,诗词、医药、绘画、而黛玉的学问只是侧重于风流优雅,所涉及的面远低于宝钗。 宝钗的博学不但是读书多,而且是真正的把书读通了,把书中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衡芜苑屋内只有几部书摆放,而我们知道宝钗是读书很多的,诗词、医药、养生、画画等等方面,是最博学的,是大观园中读书最多的,但屋内却没有摆放很多的书,这说明,宝钗把读的书都内化了,消化、内化、融入到生活中了。在探春管家一段,宝钗说:‘生活之事如果不被学问提着,就会落入世俗。’意思就是,需要把书中说的道理,融入到生活中具体的事。这样生活中的事不会流于俗套。(王熙凤也有管家的能力,但无甚学问,所以就难免落入俗套。) 第五、为人和善、体恤下人、善解人意,按道理宝钗在整个贾府、大观园中的主奴众人之中,跟黛玉一样属于主子辈。但跟黛玉的“目无下尘”不同,大观园的姐妹,不管是姑娘小姐,还是仆人,都喜欢跟宝钗玩。 跟黛玉类似的晴雯,这些甚至用发髻插小丫头,很多人说晴雯很真性情,很率真,但我认为这是太过于自我的表现,如果率真需要以伤害他人为前提,需要不断的伤害他人来展现自己的真性情,我宁愿不和这些率真的人交往。 宝钗是大观园的大姐姐,古话说“长兄为父,长姐为母”,宝钗善解人意,给予她人帮助,即便是黛玉经常说话刻薄她(书中提到很多次),她也愿意帮助黛玉,送去燕窝,她也用自己的行为让黛玉从心底里愿意接纳自己。(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第六、雅俗共赏,面面俱到,即便是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也充分考虑别人的感受,不让别人难堪。照今天的话说就是情商高,善于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悄悄的给邢岫烟当回棉衣,说话时都到石头后边说,不让其他人看见;帮助湘云办螃蟹宴回礼时不公开,给黛玉送燕窝也没有跟其他人讲(是黛玉自己跟宝玉讲,然后宝玉才跟贾母顺带提起)。这些都说明了这一点:充分的考虑别人的感受,充分的考虑别人的自尊。甚至给赵姨娘的儿子贾环送礼(薛潘从苏州带回的)也看不出轻薄,(换着我,我就不给贾环送东西,因为贾环真的很坏),宝钗这样做,也是不让赵姨娘觉得自己被轻视。 第七、宝钗不但帮助人,而且很善于帮助他人,书中讲:“自己便利,与人方便”。宝钗帮助他人的时候,讲究自己便利,不会把自己搞的焦头烂额,比如帮助緗云办螃蟹宴的时候,也不花钱,螃蟹都是薛潘从自己当铺的伙计从家里带来。帮助邢岫烟的时候也是从自家的当铺赎回。帮助黛玉的时候,燕窝也是自家就有的材料,方便做的,不用多花什么钱。很多时候我们在帮助他人的时候,碍于情面,把自己搞的焦头烂额,极其窘迫,这不是长久之计,是不持久的,不是君子之道。只有像宝钗这样,在帮助人的同时,自己也“便利”,这才是君子之道。 第八、滴翠亭事件,在宝钗扑碟之后,走到滴翠亭边,无意中听到了小红跟坠儿谈话,听到了小红跟贾芸的奸情,这里很多人说是“偷听”,我认为不合适,偷听是故意的,主观的,而这里书中的情形,肯定不是宝钗故意。另外。对于很多人说的栽赃黛玉的说法是不妥的。一是当时宝钗不能说是在找其他丫头,因为小红是个刁钻刻薄的人,如果她怀疑是其他丫头听到,可能给这个人带来危险,而黛玉是主子,而且是贾母宠爱的主子,小红是不可能危害到她的。而且书中后文也没有提到宝钗泄露这个消息给黛玉带来不利。二是当时宝钗也刚好正在找黛玉,所以一时想到说是找黛玉来金蝉脱壳也是情理之中。 第九、金钏跳井事件。这也是多人说宝钗心狠的一个地方,当我想需要注意几个地方,一是王夫人是宝钗的姨妈,而且当时她还在哭泣,晚辈看到长辈哭泣,断没有直接指责的道理。另外,宝钗跟金钏不熟。她没有为此而感到很心痛,也是可以理解的。印尼海啸事件死了十多万人,但这件事所带来伤痛远远比不上自己的亲人离开所带来的伤痛,就是这个道理。而且,在这个时候,宝钗甚至不嫌忌讳的拿出自己刚做好的两件新衣服给金钏做孝衣,也可以看出宝钗的善良。 第十、宝钗是贪图荣华富贵的人吗?书中宝钗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很多人以此认为宝钗是贪图享乐的人,我想不是的,看文中这句(跟黛玉的对话):‘......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所以,这句诗只能说明宝钗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但他的理想不是荣华富贵、不是贪图享乐,而是明理、而是治民辅国。如果宝钗真的是一个贪图享乐之辈,衡芜苑的屋内摆设也不会是那么素净,淡雅,宝钗的衣着装束也不会半新不旧,没有那些富丽闲装。 综上所述,我认为宝钗在书中,是最优秀的女子,相比较黛玉的小性、刻薄,(钗黛金兰契之后黛玉后期也改变了,黛玉之前一直跟很多读者一样,认为宝钗心理藏奸);宝钗端庄娴淑,大家闺秀、心怀善念。书中宝钗的博学、管家能力也是一流的。管家能力超过探春。(从探春管家一段可以看出。) 那为什么宝钗的风评如此之差呢?我想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一方面,读者都喜欢同情弱者,黛玉为了这份爱,泪尽而亡,博取了多数读者的同情。以此认为宝钗作了第三者,拆散了宝黛的爱情。 另外,也是非常主要的原因,由于五四之后,阶级意识的兴起,国家的主流价值是反封建反礼教,但我认为把这种意识强加给曹雪芹,也未免太超前,相反,曹公在文中不但没有反礼教,而且还在强调礼法的重要性,男女婚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凡是不合这一条的,都是归于失败,比如小红跟贾芸的私情,黛玉跟宝玉的私情,还有尤三姐跟柳香莲的私情。 虽然黛玉在金兰契之后,也变得明理起来,也变得重归礼法,但我认为贾家在宝玉婚姻方面,依然不会选择黛玉。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