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i ibei
关注数: 118 粉丝数: 30 发帖数: 1,841 关注贴吧数: 3
华为手机从B2B到B2C:改变营销思路 不断试错 原标题:从B2B到B2C 华为手机踩过的“台阶” 提起“华为”二字,人们的第一印象还是通讯设备供应商。这家1987年在深圳成立的公司,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的象征。 在传统运营商市场,华为给人的印象大致可以归纳为“低调”、“可靠”,这在B2B市场是很好的品质。正是这样的品质,让华为把自己的通信设备卖到了全球上百个国家和地区,覆盖全球1/3的人口。 不过,当一个品牌需要直接面向消费者时,“低调”就成为了一个障碍。华为开始在手机终端业务发力之后,如何从一个B2B品牌转为大众接受的B2C品牌,成为华为终端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 经过几年的摸索,华为手机在品牌塑造上已经有了自己的方向,也有了自己的专属粉丝群体——“花粉”。通过一次次的产品发布,华为在逐渐让自己的手机产品往中高端市场集中,而不再去拼低端手机的出货量。 事实上,这样的转型对于华为来说,挑战是多重的。首先是从传统B2B品牌向B2C转型,思维和心态都要转变。其次是由国产品牌的低端印象,向中高端转型。同时,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华为还要适应社交媒体以及电商等新渠道的崛起。 面对这么多的挑战,华为终端品牌之路不可能一蹴而就。据记者了解,华为内部对于品牌的打造有着自己的长期规划,短期的销量并不是他们所看重的。 比如说之前市场热炒的P6,华为更关注的是,这样的产品完成了它的生命周期之后,究竟能给华为终端的品牌加多少分。 华为终端中国区CMO杨柘认为:“我更愿意把每一个华为产品上市,看作是华为攀登品牌高峰的一级台阶。现在说某级台阶具体起了多少作用,还很难说。但站在峰顶回身去看时,就能知道曾经踩在脚下每一级台阶的意义。” 试错 如今在华为终端的脚下,已经踏过了很多“台阶”。 其实华为很早就涉足终端市场,不过最初华为是依靠为运营商定制机起家,早期华为熟悉的套路是:根据运营商提出的需求,在满足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控制成本,造出尽可能低价的手机。 有些手机甚至都没有打上华为的logo,而是直接以运营商的品牌出售。本质上说,这依然算不上B2C,因为采购方是运营商,华为依然是对运营商的需求负责。“竭尽所能满足客户需求”,这是华为的强项,也是华为多年服务于运营商所积累的经验。 但是,当华为开始在手机上打上自己的品牌,并希望这样的手机能被消费者认可卖出高价时,问题就出现了。华为面对的不是某家运营商的明确定制需求,而是成千上万个不同的消费者。 在纷繁复杂的手机终端市场,消费者的“口味”也总是变幻莫测。某款产品现在能抓住人们的眼球,但也许几个月之后,大家就又有新欢了。看看曾经手机市场的王者们如摩托罗拉、黑莓、诺基亚都风光不再,就能理解这个市场有多么残酷。 作为“新兵”的华为,可以说已经付出了不少学费。除去赞助足球等投入的巨额营销费用,在产品层面,华为手机经历了很多试错。 以2012年发布的P1为例,这可以算是华为手机进军高端塑造品牌的首个尝试。P1是在2012年1月举行的国际电子消费展(2012CES)上正式发布的。但在此之前,为了最求更薄的效果,华为内部已经毙掉了很多方案,付出了大量的研发成本。最终全部推倒重来才有了P1的问世。 而一些已经发布的产品,也给华为带来了不少经验教训。比如P1发布不久之后推出的D1,产品上市时间被推迟了大半年,宣传时机和消费者关注度早已错过。其原因就在于,与海思芯片的磨合出现问题,导致产品必须修改。 类似这样的“波折”在竞争对手看来也许是闹笑话,就像看一个小学生自己在那瞎折腾。但在华为内部看来,这些都是难得的实战经验。华为终端营销副总裁邵洋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这个过程对我们很重要,虽然失败我们却磨合了几样东西。” 比如通过D1的失败,华为内部进行了手机终端与旗下海思芯片的磨合。而之后的D2,华为磨合了材质,积累了在手机中运用金属工艺的经验。 新的“价格战” 在经历了智能机大潮初期的比拼之后,越来越多的国产厂商们发现,大家陷入了“用规模换利润”的困境之中。由于没有品牌溢价,产品局限于低端,大家互相杀价的结果就是,赢得了庞大的出货量,利润却寥寥无几。 事实上,从今年开始,国产品牌们希望在中高端站住脚跟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什么样才叫中高端?在产品品质和体验难以一言概之的情况下,价格就成为区分高中低端产品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从某种意义上说,希望打造品牌的国产厂商们,正在经历一轮新的“价格战”。只不过这场战争比拼的不是谁的价格更低,而是谁的产品能卖出更高的价格。 提到高端旗舰手机,人们想到最多的品牌还是苹果和三星。在苹果发布iPhone 5S,三星发布Galaxy Note3的同期,国产品牌们也集中发布了一批“旗舰”产品,但是在价格上依然存在差距。 华为终端中国地区部总裁王伟军注意到,国际品牌在分食高端市场的同时,其实也在逐步下探价格,进一步挤压国产厂商的生存空间。 “一些国外品牌的厂家把价格由高往下降的时候,其实导致了很多国内厂家把价格进一步往下下沉,其实这对整个产业链来讲是一种不健康的状况。”王伟军说,一些国内厂商被迫把价格不断降低。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产厂商如果不能往高端突围将更加危险,本就不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将被进一步压低。王伟军表示,根据市场调查机构赛诺的统计数据,“在今年上半年,仅有少数两三家终端制造厂商的价格是往上走的,华为是其中之一。” “这是这个行业很可悲的事情,并不是说价格越低越好,还是给消费者体现出性价比,质量有保障的产品。”王伟军表示。 对国产厂商们来说,从低端走向高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当然比一些国际品牌从高端切入低端市场要困难很多。但是,这也是大家在即将到来的4G时代能否活得更好的关键。 王伟军告诉记者,他认为4G对国产厂商来说是一个机会,“我对华为在4G来临实现品牌弯道超车还是非常有信心的。” 改变营销思路 华为今年力推的P6,为其带来了不一样的改变。 王伟军表示,7月份P6手机的单月超过30万部,“根据赛诺统计,在2500-3000元的机型里头,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这样的规模。” 这为华为终端内部对于冲击中高端精品机型也带来了更多的信息。“我们也希望能够不断的做出精品,三千以上,甚至到四千以上的机型。”王伟军说,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性价比和使用体验。 P6对于华为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第一次在2500-3000的价位段中取得了不错的销量,更重要的是品牌营销理念的变化。 在杨柘看来,P6营销手法确实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过去,华为的广告宣传可以总结为:我有好东西,你买吧。但是P6反其道而行之,做到了说‘我这里有您要的东西,您要的东西在我这里’。” 如果说从前华为只知道一味地往外推产品,现在则是把推产品加上拉用户结合在了一起。这其实是在提升价格之外,华为营销思路最大的改变。 虽然价格依然是区别一个品牌是属于高端还是低端的最直观表现,但是杨柘认为,要想让这一个品牌受到别人的尊敬和喜爱,价格仅仅是品牌的一方面,更多地还是要谈论价值。 而怎么样才能让消费者觉得你的产品是真正有价值的?这需要一个综合的提升,“包括我们公关呈现,广告呈现,渠道呈现,产品呈现,服务呈现,以及甚至包括我们人员的整体素质的精神面貌对外的呈现。”杨柘说,“给予消费者提供更高的价值的时候,我们的品牌自然而然就会往上走。” 但是,要真正完成这样的提升,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一款款的新产品,为华为的品牌进行背书。杨柘认为,每一款产品在走完了研发、上市、退市的生命周期之后,如果给华为的品牌带来的是加分,那就证明它是成功的。 weTech由《21世纪经济报道》IT科技版团队创立,主要研究IT产业的宏观趋势,IT与金融、航空、旅游、医疗等传统行业的跨界创新,以及其中产生的投资机会,是管理者、创业者和投资者的必备帐号。微信号:wetech21
【打脸系列】Gartner:联想已成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制造商 据国外媒体报道,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今天公布的数据显示,按今年第三季度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联想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制造商,超越韩国的LG电子。今年早些时候,联想超越惠普成为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制造商。联想今年第三季度其智能手机出货量达1290万部,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4.5%,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达5.1%,去年同期为4.1%。在全球整体手机市场中,联想的排名也上升至第7位。本月早些时候,联想发布财报称,在截至9月底的第二财季中,该公司净利润达到2.19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62亿美元增长36%。该公司的增长主要来自其在中国大陆市场的巨大优势,中国大陆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但中国大陆市场的竞争也非常激烈,一些全球知名度不高的手机制造商以各种方式争夺消费者。 Gartner首席研究分析师安苏儿·古普塔(Anshul Gupta)表示:“联想将在很大程度上继续依赖中国大陆市场,该市场的销售占其整个手机销量的95%以上。这可能会限制其2014年以后的增长,因为届时中国大陆市场的增长预计可能减速。” 虽然联想销售的智能手机高中低各个价位都有,但其平均售价整体上正小幅走低。在中国大陆市场,小米和宇龙(Yulong)等推出高配置智能手机,售价不到苹果iPhone和三星Galaxy手机的一半,受到消费者追捧。根据市场研究公司Canalys的数据,在中国大陆市场,按第三季度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联想以13%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落后于占有21%市场份额的三星。 Gartner还表示,在第三季度,三星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保持不变,但领先于苹果的优势得到扩大,主要受益于该公司推出了其最新大屏幕智能手机Galaxy Note 3。 Gartner称,今年第三季度,三星智能手机出货量为8040万部,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所占份额为32.1%;苹果共售出3030万部智能手机,但其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14.3%下降至12.1%。 古普塔指出:“虽然新一代iPhone 5S和5C的推出对苹果整个智能手机销售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如果它们不是在本季度晚些时候才开始出货,这种积极影响可能更大。虽然我们看到iPhone 5C有一些库存,但市场对iPhone 5S的需求旺盛,该产品在许多市场上已销售一空。 LG 上月推出了首款曲面屏幕智能手机G Flex,第三季度共售出1210万部智能手机,其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从去年同期的4.1%上升至4.8%。
冀勇庆:华为是如何做手机的? 作者:冀勇庆(IT观察家) 有人问我怎么看华为手机业务,我想说:如果华为手机业务停止快速改进了,就是华为手机业务关门的时候,至少目前我还能看到正在快速改进。 华为做手机应该是不知不觉进入这个业务,至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公司并不怎么太重视终端业务。 当初,华为是在做小灵通的时候切入终端业务的。进入小灵通的手机业务完全是被UT斯达康给拖入进去的,大家都知道UT斯达康由于小灵通业务一时风光无限, 并开始瞄准华为的业务范围,打算以小灵通的高利润作为基础,捆绑销售软交换、光网络和无线(GSM/CDMA/3G)产品,从而进入华为的地盘,这也引起了华为的高度警觉。 公司一牛人,也就是普通员工,专门找到UT的财报做了个利润分析,发现小灵通业务竟然占到了UT利润的130%,其中小灵通手机业务占到了利润的100%,小灵通系统业务占30%;除此之外的其他业务全都在投入期,一共亏掉了30%。这个报告被公司高层采纳以后,决定打击UT的利润。当时华为已经错过了做小灵通系统设备的时机,短时期也搞不定小灵通系统设备,但是小灵通手机则没有壁垒,比较容易进入。 公司就拿了2亿人民币做小灵通手机业务。公司当时的要求是:不准高利润,也不准亏本,自己养活自己,滚动发展。 做手机有两大要点: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其实稍微分析一下就会明白,UT当时只走运营商渠道,并没有公开销售渠道。而对于售后服务的问题,也不知是哪个华为的天才提出来的,不做售后服务,机器坏了就换,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把小灵通业务做起来。如果坏了就换的话,这个比例有多少呢?当时华为无线固定台的损坏率只有1%左右,即使小灵通手机高一倍也不过2%。也就是说,如果华为卖给运营商100台手机的话,会另外再送2台手机以解决售后的问题,这个代价其实并不大。 这个终端销售的原则后来被用于华为的数据卡、智能手机和家庭固定台上了。所以大家经常问华为手机的品质如何,我说还是挺有信心的,原因就是损坏率肯定不会高于2%,否则运营商就会找华为的麻烦了。 运营商是华为的强项,打开销售渠道非常容易。很快,华为小灵通手机的市场占有率就从5%增长到了25%。也正是因为华为的参与,当时小灵通的平均单价一下子从1500元直线降到了500元。小灵通手机销量的大幅增长也带动了UT小灵通系统设备的增长,但是毛利已经远远不如预期了。很快就发生了UT第一次季度的销售额没有达到预期,从此之后UT再也没能达到预期,走进了下滑轨道。 在销售小灵通手机的过程中也发生了很多事情比如骗货等,公司把这些经验总结和归纳之后,渐渐形成了华为终端以后的销售模型。 很快小灵通手机的销售就进入了平台期,大约是在2006-2007年的时候,可以预见小灵通肯定要进入下降轨道了,华为这批做小灵通的员工要寻找新的活法,求变是唯一的出路。恰好此时沃达丰主管销售的一位高管来华为访问,随口问了一句有没有3G数据卡。华为的陪同人员认为这是一个重大的机会点,于是赶紧会同研发人员,先是OEM了一款给沃达丰用,并同步开发自己的产品。当时欧洲数据卡的单价大约是1000欧元,公司测算成本估计不超过50欧元;想想也是,数据卡和手机本身的差别在于不用电池、不用键盘、不用屏幕、不用听筒,成本肯定低于手机。 但当时的数据卡不好用,主要原因是需要安装驱动程序,还有进行复杂的设置,驱动也只能从光盘安装。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经常找不到安装光盘,又不知道IP地址和APN等网络设置,再加上价格又很贵,这些因素都极大地阻碍了数据卡的使用。公司的研发就想出来了免驱动和免设置。其实当时的Windows操作系统还做不到免驱动,华为的一个哥们天才地想到在数据卡当中内置存储卡来存放安装程序,插上电脑以后就会自动安装驱动程序,同时把设置直接内置到安装程序中,免去了复杂的设置。经过这些小小改进之后的数据卡很快就点燃了全球数据卡市场的熊熊大火,而华为数据卡的市场占有率也很快提升到了70%。 2007年,第一代iPhone发布,公司战略部刘南杰博士提出的电信网络“端管云”战略也逐渐被高层接受。此时,公司一名员工首先提出来:智能手机将替代便携电脑,而便携电脑是数据卡的主要载体,如果智能手机热销就会危及到数据卡的销售。由此,拉开了华为进入智能手机的大幕。 华为内部也知道,华为不可能成为苹果,也不可能成为三星。那么,华为的位置在哪里?公司消费实验室的一个哥们提出:华为应该做150美元的智能手机,国内也叫做千元智能机。这个哥们经过研究发现,2G的GSM快速普及的时候手机的价格在170美元左右,那么3G想要快速普及,预计智能机的价格应该在150美元左右。此后,从2009年到2011年,华为全力推广千元智能机,得到了大部分运营商的认可,也确立了华为在这个档位的地位。当然,这也形成了华为智能机的低端形象。从国内可以看出来,公司出了一系列精品千元智能机如G330D、C8650、C8812和C8812E,等等。结果的确就像公司预想的那样,智能机的增长抵消了数据卡的下滑。 我对于公司的手机业务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原因还是华为手机业务正在快速的改进之中,手机的产品设计从Ascend P1开始就上了新的台阶,虽然华为手机的营销渠道、品牌、品控、UI等方面做得都还不够好,但是可以看出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同时由于华为自主研发的K3应用处理器和巴龙基带芯片投入量产,在智能手机上有了核心的控制点,产品也能够平台化,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成本。 同时面向全球市场,既是华为手机的优势,也是华为手机在中国的劣势。微博名人@许单单在新浪微博上曾经说过,华为输入法做得这么差,为什么不让搜狗来做。问题是搜狗又不会做阿拉伯语、法语、日语和意大利语的输入法,而华为手机要卖到这些市场去就必须有这些输入法作为配套。 最后再多说一句,算是结束语吧:如果华为手机业务停止快速改进了,那也就是华为手机业务关门的时候。不过身在华为,看到华为手机一直都在快速改进,尽管做得还不够好,我依然觉得还是有希望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