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睡觉·· 爱睡觉··
必曰天下治且安者,非愚则谀
关注数: 0 粉丝数: 16 发帖数: 1,861 关注贴吧数: 2
二战部分美国战斗机【转帖】 【 陆航 】P-35: 研制国家:美国,名称:[暂缺] 一、概述: P-35是美国陆军航空兵第一种单座,全金属结构,配备伸缩起落架与全封闭式座舱的战斗机。 美国是飞机的故乡,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美国的航空技术大大落后于的英国、法国和德国。直到30年代中期,新上任的罗斯福总统终于把航空兵作为发展的重点。1935年后,航空兵经费开始逐年上升。30年代初马丁公司研制出了有名的B-10轰炸机,其速度达每小时333千米,比当时美国任何战斗机都快。于是陆军要求研制高速战斗机。经过几轮招标,1936年美国陆军进行了第三次战斗机招标。投标战斗机主要有寇蒂斯公司的75号机(P-36的前身),联合飞机公司的PB-2A,沃特公司的V-141,塞维斯基公司的Sev-1。经过方方面面的比较,陆军于1936年6月16日订购了塞维斯基公司的Sev-1,并将其改名为P-35。P-35是美国战斗机开始赶上英、德的标志。 P-35进入服投后发现的问题不少,包括稳定性不足,火力不够,缺乏装甲保护与自封式油箱。到了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与攻击菲律宾前夕,P-35已经被视作是落伍的机种,在与攻击菲律宾的日军作战上表现很差,很快P-35就退出一线作战。 二、性能指标 尺寸数据:翼展 10.97米,机长 8.17米。 重量数据:空重 1958千克,最大起飞重量 2540千克。 性能数据:速度 483千米/时,升限 10000米,航程 1850千米。 武器装备:两挺12.7毫米机枪,翼下可携带136千克弹药。 动力装置:一台R-1830-9风冷活塞发动机, 功率950马力。
关于英国舰炮穿深的一些不同意见 一直以来,英国舰炮都饱受非议,似乎不但威力小,而且一代不如一代。有一些指标与相应数据之间的落差让人不由得怀疑英国人的智商和工业能力,而这似乎不能说通,为此,凭着我贫乏的知识和微弱的互联网能力,查阅了国外一些舰炮的网站,虽然没有穿深数据,但还是有了一些新发现,帖上来与大家探讨一下。首先,由于精品区的“二战部分战列舰主炮穿深”中数据缺乏初速一项,正好《兵器》里有个表格可做参照,先部分贴在这里:型号MKⅦ 装备 KGV 14英寸/L45 弹重(穿甲/高爆)721公斤 初速732米/秒 穿甲(毫米)/距离(千米)668/0——241/22.86 ……略型号MKⅠ 装备 QE 15英寸/L42 弹重(穿甲/高爆)879公斤 初速804米/秒 穿甲(毫米)/距离(千米)687/0——259/22.86 ……略型号MKvⅡ 装备 狮级 16英寸/L45 弹重(穿甲/高爆)1080公斤/929公斤 初速747米/秒 穿甲(毫米)/距离(千米)737/0——335/22.86 ……略(对照)型号SK c/34 装备 俾斯麦 380/L48 弹重(穿甲/高爆)800公斤 初速820米/秒 穿甲(毫米)/距离(千米)742/0——350/21 ……略型号Model 1934 装备 维内托 15英寸/L50 弹重(穿甲/高爆)885公斤 初速850米/秒 穿甲(毫米)/距离(千米)814/0——380/28 ……略型号Model 1935 装备 黎塞留 380 mm/45 弹重(穿甲/高爆)884公斤 初速830米/秒 穿甲(毫米)/距离(千米)748/0——393/22……略这个数据和本吧《二战部分战列舰主炮穿深》吻合。关于英国舰炮穿深,采用的是14寸MKⅦ 初速732米/秒;15寸MKⅠ初速804米/秒;16寸MKvⅡ初速747米/秒这几个数据。而据我查阅的情况,各国主炮初速均采用原始数据,而英国使用两套数据,原始状态和25%磨损状态,15寸MKⅠ原始状态:初速804米/秒,25%磨损 初速785/秒。14寸MKⅦ 原始状态:初速757米/秒,25%磨损 初速732/秒。16寸MKvⅡ原始状态:初速778米/秒,25%磨损 初速747/秒,(推算)也就是说在常见穿深数据里,各国主炮及英国QE的15寸炮均使用新炮状态的数据,而KGV的14寸、狮的16寸均使用了推算的旧炮较低的初速。KGV的757新/732旧,狮的778新/747旧,如果采用相同标准,两种主炮初速将提高15~30米/秒,在战列舰级的主炮里,这种提高带来的穿深变化应该还是明显的(似乎英国经常将数据复杂化)。BL 16 inch / 45 mk Ⅱ naval gunShell separate charge, AP shell 2,381 lb (1080 kg) Calibre 16 inch (406 mm) Elevation 40° in mounting Mark Ⅱ Rate of fire 2.0 rounds per minute as fitted Muzzle velocity 2,466 feet/second (25% wear)(747 m/s) 2,569 feet/second (778 m/s) (new gun) Effective range 35,000 yards (32,000 m) at 32° elevation Maximum range 43,799 yards (40,050 m) BL 15 inch Mark I. Specifications Weight 100.3 tons (102 tonnes) Barrel length 52.5 ft (16.5 m) Shell separate charges and shellCalibre 15 in (381 mm) Rate of fire 2 rounds per minute Maximum range 32,000 yards (29,260 m): 30° elevation, streamlined shell The barrel was 42 calibres long (i.e. 15 in x 42 = 630 in) and was referred to as "15 inch/42". Shell separate charge, shell 1,920 lb (871 kg) Muzzle velocity 2,575 fps (25% wear)(785 mps) 2,637fps (804 m/s) (new gun) . Maximum range in shipboard mountings was 30,000 m (30 degrees elevation) but coastal artillery mounting with higher elevations could reach 40,000 mBL 14 inch / 45 mk VII naval gun[ edit ] Specifications Date of design- 1937Entered service - 1940Bore - 14 inches (365 mm)Length - 45 calibres (16.02 m)Weight - 80.26 metric tonnesRate of fire - 2 rounds per minuteShell weight - 1,590 lbs (721 kg)Propellant weight - 383.3 lbs (153.4 kg) Range - up to 36,500 yards at 40.7 degrees (25% wear) or 38,600 yards at 40 degrees with new liningsMuzzle Velocity - Standard Charge: 2400 fps (25% wear)(732 m/s), 2,483 fps (757 m/s) (new gun)Mountings 4 gun turret Mark III (1,557 Metric tonnes, up to 40 degree elevation) 2 gun turret Mark I (900.5 Metric tonnes, up to 40 degree elevation) 对照:德国SK c/3438 cm / SKC 34 Naval gun 38Date of design- 1934Entered service - 1939Bore - 15 inches (380 mm)Length - 52 calibres (19.63 m)Weight - 111 metric tonnes Rate of fire - 2.3 rounds per minute Shell weight - 1,764 lbs (800 kg) Propellant weight - 2 part charge 99.5 and 112.5 kgRange - up to 36,500 yards at 40.7 degreesMuzzle Velocity - Standard Charge: 2690 feet per second (820 m/s) naval mounting, 3445 fps (1050 m/s) coastal artillery Mountings2 gun turret Drh LC/38 (1052 Metric tons, up to 30 degree elevation)
回答问题时写的,感觉还不错,帖出来欢迎大家拍砖^_^ 这是我在 重巡洋舰吧 回答问题时写的,自我感觉不错,帖出来欢迎大家拍砖^_^问:巡洋舰与战列舰的区别是什么? 首先要明确一点:军舰的分类是海权强国决定的,以下的功能和作用是以海权强国的视角。 战列舰与巡洋舰各时代并无明确的数据指标划分(条约除外), 战列舰起源于风帆战列线,广义的战列舰是指:为争夺制海权,参与与敌主力舰队决战的主力火炮战舰。如风帆时代的一等、二等炮舰,蒸汽时代的远洋铁甲舰,前无畏舰、无畏舰等。 目前一般所说的战列舰通常指:伴随新技术(管退炮、露炮台/炮塔、高干舷、火力纵列等)的发展,从前无畏舰“君主”级开始出现的,拥有海军的一级或二级火炮,能在一定距离防御自身火炮,以与敌舰队决战为主要目的的新型主力舰只。随着技术发展及人为因素,大致分为五代:前无畏舰、无畏舰、超无畏舰、条约舰、后条约舰。 另外,战列巡洋舰并非巡洋舰的变种,而是战列舰的分支。是指使用与战列舰同级别的舰体和火力,大幅增强动力(出于吨位和造价的限制,往往会削减防护)以获得高航速的主力舰只,能执行猎杀除战列舰外一切战舰的任务,并能利用其高航速和重火力,参与舰队决战时的前锋和侧翼。 相对于战列舰,巡洋舰的定义就复杂的多,首先,在二战结束以前的时代,巡洋舰属于辅助作战舰只。 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远洋独立作战能力,2.高航速,3.使用火炮为主要武器。 巡洋舰的分类五花八门,早期有侦察巡洋舰、防护巡洋舰、装甲巡洋舰等,后期有轻巡洋舰、重巡洋舰等,吨位的差别也很悬殊(如同期的侦察巡洋舰与装甲巡洋舰吨位相差最大可达10倍),但他们的共同特征是:能在远洋执行各类次要作战任务(巡逻、分舰队旗舰、保护航线、破交等)并能为主力舰队提供侦察、警戒,但一般不参与舰队交战。二战后,随着驱逐舰具备了远洋航海能力,这种海上多面手的角色逐渐被更便宜的驱逐舰抢了去,这恐怕也是如今巡洋舰没落的原因。 至于形形色色的辅助巡洋舰,虽然可以执行部分巡洋舰的任务,有的在吨位、火力方面甚至超过巡洋舰,但仅从军舰本身来说,他们并不属于巡洋舰,甚至不属于军舰. 个人一点意见,还望大家补充。
一战后英美日的战舰发展计划(转) 一战中的日德兰海战证明了大舰巨炮的作用,战列舰无疑是海上的王者。但是各国的设计师们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即炮还不够大,装甲还不够厚。为此各国的设计师在战后开始了新的战舰计。在一战后,英国还是一国独大,以全球最大最强为目标,而日美就像一战前的英德一样,以克制对方为目的。---------------------------------------------------------------- 大英帝国在日德兰海战中损失惨重的大英帝国认为15"炮的威力不足。在海战中德国的战列舰被命中多弹,无法对其造成致命的打击,同时已方的战舰的防护有重大问题导致重大损失,同时日美已经全面使用16'火炮。虽还保有最强大的舰队,QE也是最新锐的战舰,可为了保证第一海上国家的地位。英国开始了新型战舰的设计,根据大英帝国的传统要保证在火力上的优势面对日美的16'炮,英国开发出了18'/45 M2型火炮。如此巨炮以及相应的防护力,如果采用全方位防护的话对20年代技术来讲造出的战舰就算是大英帝国也无法维持相当的数量,于是英国的设计师就使用All-or-Nothing Armor Scheme方式设计新型战舰.N3级战列舰---原定QE的接班人设计时由15"-16.5"/45-16.5"/50-18"/45最后定案的 18"/45 AP (1506KG) HE (1814KG)炮塔的方案是3X3 但为了加强防护把3号炮塔放到舰体的中部 主要数据如下长/宽/吃水(米) 250/32.3/10排水量 标准/满载(吨) 48500/56000动力(HP)/航速(节)/航程 80000/23/不明装甲 舷侧/水平甲板(毫米) 381/203武装 18"/45 3X36"/50 8X24.7"/40 6X14"/45 20*1
威尔士亲王号中弹报告(转) 在和俾斯麦和欧根亲王的战斗中,威尔士亲王被命中7弹,其中4弹为俾斯麦的380MM炮弹,剩下的3枚为欧根亲王的203MM炮弹。从前到后的7弹的命中部位和造成的伤害如下:1.第1发俾斯麦发射的380炮弹命中水上飞机起重机之后的后烟囱后部 该弹由40-50角射来,命中右舷水上飞机起重机后,在接近后烟囱后下部的空中爆炸。爆炸后,在炸点下的甲板开了个3’X5’英尺的洞,弹片飞溅在甲板上开了许许多多大小不等的洞,这发炮弹的效果是击毁了威尔士亲王的右舷水上飞机起重机,在威尔士亲王的甲板上开了不少洞。 2. 第2发俾斯麦发射的380炮弹命中罗盘室 该弹的入射角度差不多,从右舷命中罗盘室,然后穿过整个罗盘室,还没有爆炸就从左舷飞了出去,这发炮弹对军舰本身的伤害就是开了2个洞,可是杀死了基本全部威尔士亲王的舰桥人员(威尔士亲王整个舰岛只有指挥室有装甲,其它的舱室都没有装甲)飞散的舰桥破片还飞入284雷达的操控室,使里面的操作员死伤。 3.第3发俾斯麦发射的380炮弹命中271雷达天线的正下方。 这发炮弹命中等于没命中,一点效果都有,直接飞进了大海。 4.第4发俾斯麦发射的380炮命中威尔士亲王的舰体最下方。 该发炮弹在离威尔士亲王28英尺的地方入水,然后命中威尔士亲王舰体的最下部击穿威尔士亲王的油舱,防雷隔舱,最后被48MM防雷装甲挡住。该发炮弹也未炸。这发炮弹使威尔士亲王泄漏了少量的燃油和锅炉用水。 5.第1发欧根亲王的203炮弹命中威尔士亲王的舰体甲板。 该发炮弹从右舷射入,从威尔士亲王后烟囱后的救生艇处进入舰体,穿过半个舰体被水平装甲反弹后弹道向上又穿过半个舰体击中亲王左舷的133副炮的底座又反弹向下击中副炮下方的舱壁又向舰体内反弹,最后落入亲王的133副炮的操作室。该发炮弹是最有可能重创威尔士亲王的一发炮弹,可惜没有爆炸,不过真的炸了的话早在进入舰体时就炸了。该发炮弹在威尔士亲王舰体内乱撞,造成的实际伤害并不大。 6.第2发欧根亲王的203炮弹命中威尔士亲王的后方。 这发炮弹以小角度入水后擦着威尔士亲王的主装甲带命中无垂直装甲保护的舰体而进入舰体,可是威尔士亲王的后部从后炮塔一直到舵机都有一层4’厚的水平装甲用以保护动力传动系统。这发炮弹未能击穿这层装甲直接在装甲上爆炸,破坏了相邻的几个舱室。 7. 第3发欧根亲王的203炮弹命中威尔士亲王的船舵的正上方。该发炮弹也是水下命中弹,但水中行程较长在命中威尔士亲王船舵正上方的舰体时直接爆炸,在威尔士亲王的舰体上开了个21’X8’的洞,飞入舰体的弹片被那层4’装甲挡住,没能对舵机造成伤害。这7发命中弹没有1发考验了威尔士亲王的装甲盒的防御性能,所以我们无法从事实上验证到底是俾斯麦的380炮利,还是威尔士亲王的381装甲坚。这个争论只能见仁见智了。
曾经的骄傲:北洋水师的家当 铁甲舰:定远、镇远 由德国伏尔铿(Vulcan)造船厂建造,1881年开工,同年12月28日“定远”舰下水,次年11月28日“镇远”舰下水;1885年二舰驶抵大沽口加入北洋水师。 舰船资料: “定远”、“镇远”属同级舰,在西方又被称为“萨克森”改进型军舰。二舰当时堪称“亚洲第一巨舰”。二舰长94.5米、宽18米、吃水6米,正常排水量7144吨、满载排水量7670吨、动力为两部水平式三汽缸往复式蒸汽机,8座圆式燃煤锅炉,功率6200匹马力,航速14.5节(“镇远”为7200匹马力,航速15.4节),续航能力4500海里/10节,配有照度为8千支烛光与2万支烛光的探照灯各一具,由3台发电机(“镇远”为2台发电机)提供70千瓦的电力。装甲总重为1461吨、铁甲堡水线上装甲厚14英寸(355.6mm)、水线下装甲厚12英寸(304.8mm)、主炮露炮台装甲厚304mm,炮罩厚15mm,司令塔装甲厚203mm,煤柜载煤量700吨、最大载煤量1000吨、编制329-363人,管带为总兵衔。 主要武器: 主炮为克虏伯305mm后膛炮4门(分左右2座双联装露炮台,水压动力,每门炮重31.5吨,25倍口径)、克虏伯150mm后膛副炮2门(露炮台式,首尾各一门,每门炮重4.75吨,35倍口径)、75mm克虏伯舢板炮4门、37mm五管哈乞开斯机关炮8门、57mm、47mm哈乞开斯速射炮各2门,14吋鱼雷发射管3具(两舷各一具、舰尾一具,备有21枚鱼雷)。 此外两舰各装备舰载鱼雷艇2艘(一说3艘),分名为“定一”“定二”、“镇一”“镇二”,排水量16吨,艇长19.5米,110匹马力,航速15节,装备1门37mm哈乞开斯机关炮、2具14吋鱼雷发射管(艇艏左右各一),
十五门主炮的“布鲁克林” 【设计建造】  ��本级舰是1930年的伦敦海军条约的产物, 根据这个补充条约,美国只可以再建造两条华盛顿条约型的重巡洋舰(CA44和CA45),为了对付日益扩张的他国海军力量,不得不转向建造装备6英寸主炮的轻型巡洋舰,因此促成了布鲁克林级的诞生。最初的设计强调本级舰的速度和巡航性能不能低于重巡洋舰,在6种预选方案中,从三座四联炮塔加一座三连炮塔的重炮舰方案,到只装备两座6英寸三连炮塔,排水量仅6000吨的轻量级方案都有,1931年初最终选定的方案是排水量9600吨,装备四座三连炮塔,装甲防护同新奥尔良级,在1933年的造舰计划里通过了该方案,但随之而来安装1.1英寸的防空炮的要求使本级舰的设计再次被修改,对装甲防护同样也作了一些改动。这个时期,装备多达15门6英寸主炮的日本最上级轻巡的出现强烈刺激了美国人的神经。最终的设计里,布鲁克林级的主要武器变为5座6英寸三连炮塔,飞行甲板移至舰尾。  ��布鲁克林装备了新研制的47倍口径Mk 16型舰炮,最大射程23,882米。炮塔正面装甲达6.5英寸,副炮为5寸25倍口径的单装炮。防空武器主要为0.5英寸的机枪。舰尾装备两具弹射器和4架水上飞机,无鱼雷装置。  ��1933年计划里订购了四艘布鲁克林级,1934年再次订购3艘(CL46-48)。最终共建造十艘,其中最后两艘有少量的改进,以至于有些资料里将其单独列为圣路易斯级轻巡。战争的严酷教训使战时的布鲁克林加装了4联装的1.1英寸防空炮。全部在1935-1939年间建造完成服役。  【各舰简介】  序号 舰名 开工 下水 完成 状态   CL40 Brooklyn  布鲁克林 1935.3.12 1936.11.30 1937.9.30 1951,智利   CL41 Philadelphia  费城 1936.5.28 1936.11.17 1937.9.23 1951.1.9,巴西   CL42 Savannah  萨凡纳 1934.5.31 1937.5.8 1938.3.10 1959.3.1,解体   CL43 Nashville 纳什维尔 1935.1.24 1937.10.2 1938.1.6 1951.1.9,智利   CL44 Phoenix 凤凰城 1935.4.16 1938.3.13 1938.10.3 1951,阿根廷,1982战沉   CL47 Boise 博伊西 1935.4.1 1936.12.3 1938.8.12 1951.1.11,阿根廷   CL48 Honolulu 火努鲁鲁 1935.9.10 1937.8.26 1938.6.15 1959.11.17,解体   CL49 St Louis 圣路易斯 1936.12.10 1938.4.15 1939.5.19 1951.1.22,巴西   CL50 Helena 海伦纳 1936.12.9 1938.8.27 1939.9.18 1943.7.6,战沉   【性能数据】  排 水 量 9,767吨/9,923吨(标准);12,207吨/12,403(满载)   主炮 三联装152mm×5   副��炮 单装127mm×8,CL49/50为双联127mm×4   尺寸 长185.42米/182.88(水线),宽18.82米,吃水6.93米   功率 100,000马力   续 航 力 10,000海里/15节   最高航速 32.5节   载机 4架,两部弹射器   舰员 868人
在交战距离的运动战中,战列舰有直接击沉对手的能力吗? 本人好自己瞎琢磨,因为1.各种数据出入较大,2.由于与西洋人语言、文化、思维差异较大,不能准确理解西洋专家 褒、贬的程度和用意,3.难以对不同结构的差异“量化”理解。所以喜欢没有数据、理论支持的臆测,如果幼稚,大家笑笑好了,本人非哈德、哈美、哈日派,不要骂人。今天想到如题,不知有没有人发过?1.关于主炮穿深,应该是固定靶实测,但交战中弹着时舰体是运动的,假设弹着时存速是600米/秒,而舰速为20节--30几公里,即大约10米/秒,为弹速的1/60,一枚弹长约一米多,加上装甲厚度0.3~0.4米,如果是1.8米的话,那么,弹在从接触装甲到穿透,船的位移为1.8米的1/60,大约3cm,这个距离明显超过了装甲的弹性变形,3cm虽小,但是是不可抗的,舰与弹质量差至少3万倍,在穿甲过程中施与弹的剪切力巨大,了解动能弹应该知道,侧向施加一个力,迫使其位移,对动能影响巨大,何况此力先施于弹头,再施于弹尾,也会令弹失稳,另外,震动和横摇在垂直方向也能有类似效果,只是更小罢了。2.装甲倾斜可以变相增加装甲厚度,许多战列舰装甲在竖直方向就是倾斜布置的,运动战中,不但垂直方向会产生倾斜角,入射角同样也会,比如航向不同、转向等,即使两舰平行,也会有前后之分,或者相向而行,炮很难侧90度射击,弹也很少90度着的,加上抛物线的倾斜角,水平和垂直都会有很大角度。综上,我认为,除非是BB与BC的差距,否则很难出现象胡德那样,未把对手打哑、打残,就直接重创要害,将其击沉,即使主炮穿深比装甲厚度大一些。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