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树 方树
关注数: 20 粉丝数: 3 发帖数: 1,571 关注贴吧数: 233
影评人顾小白看《无极》:贪婪大片虚妄盛宴(转载) 跟之前对《无极》影评不一样,当然,个人都可以有个人不同的看法,大家先看看吧作者:顾小白    出于对陈凯歌的个人偏爱(即使《和你在一起》让人跌破眼镜),及重游四川的玩心,我还是在点映最后一日赶到了成都,早上六点就爬起来赶到紫荆影城排队购票,生怕被挤掉了最后良机——可事实上根本没有各路媒体报道的“人山人海一票难求”,九点开始卖票,吃了早饭慢慢悠悠晃过去也不晚——真是被瞎掰的报道给害惨了,可能只有第一天人口比较兴旺吧。    好在片子还是看了,而且把睡眠严重不足的我给看精神了——这样说并不是在夸《无极》,也不是在讽刺它,而是因为这部电影信息量很大,贪婪到好坏通吃,不让你得以缓息,乃至把你给轰懵了;它也真的堪称大片(甚至可以说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大片),堪称视觉盛宴,可惜重头菜肴都好看有余、好吃不足,说白了就是缺油少料,却还死撑门面,吃完了倍觉虚妄。    ——顾小白    生硬的特效与美术妨害整体    看完《无极》很多观众都觉得累,而不是被跌宕起伏的诸多命运安排所深深感动,我一开始觉得是因为人物众多、故事编的太绕了的缘故,想了很久却又觉得其实情节设置的挺密集挺紧张的,几大主角交相呼应错落有致,华而不实的台词跟影片的表现主义风格也基本贴合……琢磨到最后,终于明白是弥漫的特效与强势的美术把所有段落都营造的太饱和了,以至于喧宾夺主、过犹不及。    再往深了想,错的也不是特效与美术的多,而是太生硬,太不到位,跟整体的融合度只能说是在及格线上下。    特效方面,一开场的“光明大军大战蛮人牦牛阵”的确宏大逼人,但实在是太假了,牦牛队一看就是贴上去的,走线与动作也呆滞不堪。昆仑在其间施展“飞毛腿”绝技,跟《功夫》里周星驰和包租婆公路赛跑的搞法如出一辙,但用在不是搞笑片而是“魔幻史诗”的《无极》里就显得很滑稽了,这两部电影的特效都是先涛数码搞的,用同样的技术表现不同质感的“飞奔”,只能说是因陋就简、不思进取。    下一场重头戏是“昆仑王城救倾城”,昆仑三蹦两蹦就翻山越海了,跟绿巨人似的,却失之流畅,于是又显得很滑稽。电脑CG出的“魔幻王城”更是非常傻愣,从大全景看去,就跟N年前的电脑游戏中的三维场景似的,方方正正、一片土黄。    美术方面,大师级的正子宫也与叶锦添设计的人物造型都很夸张很抢眼,比如光明的“鲜花盔甲”,比如鬼郎的“乌鸦袍”,比如倾城的“千羽衣”,比如无欢的“亮银盔”,但落实到银幕上,总给人刻意而为之感,修饰太多,既不够古典也够不现代,甚至有些怯和愣,穿在身上肯定巨难受,只剩下了符号化的“戏装”功能。    在整体美术风格和场景设计上,《无极》绚烂的有些不知道该往哪儿靠了,每个场景都极尽渲染之能事,有点儿不分场次不知轻重,而且电脑调色的效果太偏了太跳了,对影像经验丰富的人而言,就显得愣了过了。美术与特效的结合也不是那么地流畅融洽,人为搭造与修缮的痕迹很明显。    所以特效与影像成了《无极》最抢眼也最难受的东西,之前有媒体称陈凯歌要把《无极》做成中国版的《指环王》,现在看来,特效在量上跟《指环王》确实有一拼,但质上可就没法儿比了;美术方面,《无极》只勉强照顾到了重点对象,细枝末节的道具和群众演员的行头就显得粗劣不堪了,这跟《指环王》里细微到一只箭一具头盔的浩大工程没法儿比。    回头看来,陈凯歌选定了一个魔幻的题材,便决定了他要把特效进行到底,但这不是我们的技术与金钱所能完美实现的,可这么大的项目,一旦上马,便无法回头,只好硬着头皮强努了,但强扭的瓜不甜,勉强的结果总是顾此失彼欲盖弥彰,吃力不讨好。    平庸的表演为电影减分    如果特效、影像与表演能尽善尽美的话,《无极》绝对称得上是一部形式感极强的多幕话剧般的个性大片,刨除所谓的东方与武侠,《无极》其实套的是希腊神话乃至莎士比亚戏剧的内核,陈凯歌妄图征服中外的勃勃野心可见一斑。可惜的是,用以烘托的特效与舞美没跟上,演员也演不出他想要的悲剧气质。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