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门老大爷- QAQ000888
关注数: 4 粉丝数: 4 发帖数: 2,170 关注贴吧数: 16
庞巴迪 意大利 意大利的重工业、轻工业、旅游业都十分发达,当然摩托车也是十分发达。但是由于我们人民的文化程度和品味一直处于很低的状态,所以很多欧洲美洲的品牌并不被国人认知。另外就是意大利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对于以厂大厂小来判定品牌的国人来说,对其认知肯定是很少的。 1946年电影《罗马假日》风靡全球,其中浪漫的爱情故事感染着每一个人,流传至今。而赫本驾驶的那辆踏板车就是来自意大利比亚乔的VESPA,又名唯士帕或者黄蜂,该车并不象日本的摩托车踏板采用塑料外壳,而是全钢板压制的车架,所以耐用度很高。40年代、50年代的VESPA都可以看到。目前全球已经有5000万辆的销量。印度300万辆,越南100万辆,而中国不到10辆。目前比亚乔是和国内的宗申合作的。 现在比亚乔已经收购了欧洲的大部分摩托车生产商,分别是阿普利亚、西班牙德比、吉雷拉、古滋等等很多品牌。法国的标志摩托车大部分零件几乎都是比亚乔的。 杜卡迪,摩托车中的奢侈品,但是有开不坏的杜卡迪之称。 马拉古提,重型机车,质量与品质并重,可以和下面的阿古斯塔齐名。 MV阿古斯塔,外号摩托车中的兰博基尼,两轮的法拉利,目前和力帆合作。 庞巴迪,看到蜘蛛侠的座驾了没有,那就是庞巴迪。 意踏捷克,和比亚乔一样生产过全钢板的踏板摩托车。 另外阿古斯塔是生产直升机的,比亚乔和庞巴迪是生产私人飞机的。 意大利的摩托车品牌还很多,和日本摩托车不同的是,意大利摩托车是精益求精、耐用、不容易坏、完美设计,相对于只会模仿、拼装(日本摩托车设计的很少,拼装的很多)营销的日本摩托车来说,意大利摩托车如果想被国人认识,只有加大宣传力度,才能站稳脚跟。 当然,意大利摩托车是对日本摩托车商最具威胁的。
中国 1951年8月,中国正式开始自行试制、生产摩托车,由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汽车制配六厂完成了5辆重型军用摩托车的试制任务,并由中央军委命名为井冈山牌。该车车速最高可达每小时110公里。到1953年,井冈山牌两轮摩托车年产量突破1000辆。井冈山牌摩托车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摩托车工业开辟了新纪元。 近10年来,中国摩托车工业发展速度更快。从产品产量上看,年产从1980年的4.9万辆发展到1990年的97万辆,直至今天的一千多万辆,中国一跃成为了世界摩托车生产量最大的国家,摩托车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汽车工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摩托车行业2006年产销大幅增长,再创历史新高。全年累计生产摩托车2144.35万辆,比上年1776.72万辆增加367.63万辆,同比增长20.69%;累计销售2126.67万辆,比上年1774.51万辆增加352.17万辆,同比增长19.85%。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明显提高,产销旺盛带动了经济效益较快增长。2006年,全国105家摩托车生产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16.29亿元,比上年增长15.59%,增长额110.08亿元;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4.75亿元;比上年增长49.81%,增长额8.23亿元。 中国摩托车工业经过半世纪的风雨沧桑,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产、开发、营销体系,有相当一部分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有一批名牌产品覆盖市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摩托车工业迅速崛起。经过起步、发展、整合、重组,风雨兼程、跌宕起伏的艰难历程,经过摩托车工业战线的努力拼搏,中国现已跻身世界摩托车生产大国。
本田发动机 二、日本 日本毫无疑问是亚洲现代工业的代表,在摩托车制造业也是如此。本田、铃木、雅马哈和川崎是日本最著名的四家摩托车公司。其中本田和雅马哈在上个世纪起步的时候依靠模仿意大利比亚乔、德国宝马和美国哈雷起家。至今我们仍然能看到很多本田的型号和这些车子的尺寸甚至是细节都是一模一样,足以以假乱真。唯一不同的是,现在雅马哈已经开始自主创作或者在别人的创作上改动一下,而本田一直还是致力于模仿别人的外壳。 日本摩托车制造业的开端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初,但真正形成规模是在二战以后。由于战争的灾难,日本金融陷入了一片混乱,公共交通毫无秩序可言,市场急需廉价、方便的个人交通工具。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公司应运而生,如本田公司。本田公司1959年已开始向海外出口摩托车,铃木、雅马哈和川崎紧随其后。当时,日本本土市场四大公司竞争激烈,这又促使各公司在新车型设计制造及市场营销上狠下工夫,迅速占领世界市场。而那时世界上最成功的英国生产商却在原地踏步。到1961年,本田公司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公司。 日本摩托车的特点是外形美观、驾驶舒适,对一些细节处理非常细致、周到,如指示灯、变速器、电起动器和顶置凸轮轴发动机,在日本摩托车中,都属于标准配备,甚至是在125ml排量的车上,这让买主惊喜不已。 到了1969年,本田公司凭借一款CB750,攻破了英国制造商一直坚守的大型摩托车市场,标志着日本摩托车时代的到来,同时为第一档市场提供了合适配置的摩托车。 日本在摩托车上的营销策略上也很下功夫,时时会根据某些国家的政策去生产摩托车。比如当时中国的标准是125cc以上不给上牌,雅马哈、本田和铃木就积极配合,而一向自以为是的川崎总是喜欢造大排,结果也造成了国人认为“造大排就是好车、好车就是买到的川崎”的误解。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