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YYY
乱YYY
关注数: 3
粉丝数: 4
发帖数: 833
关注贴吧数: 2
洁妹妹这里永远都是你我谈心的地方好吗? 你同意吗?
一代美人的亲亲是谁呀? 说说
《红楼梦》对联集赏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曹雪芹撰 太虚幻境联 【注释】①该联见《红楼梦》第一回。②曹雪芹:(约1724或1715-约l764):名沾,字梦阮、芹圃,号雪芹、芹溪居士,清文学家,汉军正白旗人。他能诗善画,有广泛的文学艺术知识和深厚的修养。他创作的《红楼梦》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③太虚幻境:太虚谓空幻虚无之意。太虚幻境是曹雪芹所虚设的天国里的一个境界。 【鉴赏】这副对联在《红楼梦》中曾两度出现:第一回是甄士隐在梦幻中所见,第五回是贾宝玉在游太虚幻境中所见。可见作者对这副对联的安排是自有深意的。这副对联看似简略,然道理相当深刻。从人物的遭际、命运来看:甄士隐一生曾享尽荣华,最后家道变故,遁入空门,这是甄士隐一生的最终归宿。作者借贾宝玉见到这同一对联,在某种意义上说来,这是隐示着他一生道路的缩影。从作品的创作手法上来看:所叙述的人事、情节,真假具兼,颇令读者品味、猜详。王希廉《红楼梦总评》云:“读者须知,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不是真,假不是假。明此数意,则甄宝玉贾宝玉是一是二,便心目了然。”这副对联可谓是总括了《红楼梦》创作手法上的某些规律。 对联所言,把假当真,则真的便成了假的了;把没有的视为有的,有的也就成了没有的了。正如鲁迅在《集外集拾遣·〈绛洞花主〉小引》中所言:“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副对联阐释了“假”“真”“有”“无”的哲理,似是对读者在读《红楼梦》时的一种提醒,切忌穿凿;同时,给人们认识和思考复杂的人生以深刻的启迪。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夏商周之前还有虞朝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夏商周之前还有虞朝 -------------------------------------------------------------------------------- http://www.sconline.com.cn 四川在线 (2003-03-05 16:51:45) 据《学术月刊》第2期刊文称,历史学家对夏商周之前是否有虞朝存在不同看法。一种较普遍的意见认为,夏商周之前没有虞朝。夏代以前,明确称道的政治事迹,只有尧、舜、禹相禅让一事,以舜(有虞氏)来说,在位仅五十年,这作为一个朝代而言,是难以成立的。 另一种意见认为,虞朝是古代史中实际存在很长时期的一个朝代。《韩非子·显学》载:“虞夏二千余岁”。按此说法,有虞氏决非只有一代五十年。另外,根据《国语》、《左传》等史料记载,可以列出有虞氏的世系有:幕、穷蝉、敬康、句芒、虫乔牛、瞽瞍、舜、商均、虞思、箕伯、直柄、虞遂、伯戏、虞阏父、胡公满等15个名号。有虞氏的世系既可考定,则不能不承认有虞氏是一个朝代。 报刊文摘 编辑:洪钟 [相关新闻→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夏商周之前还有虞朝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夏商周之前还有虞朝 -------------------------------------------------------------------------------- http://www.sconline.com.cn 四川在线 (2003-03-05 16:51:45) 据《学术月刊》第2期刊文称,历史学家对夏商周之前是否有虞朝存在不同看法。一种较普遍的意见认为,夏商周之前没有虞朝。夏代以前,明确称道的政治事迹,只有尧、舜、禹相禅让一事,以舜(有虞氏)来说,在位仅五十年,这作为一个朝代而言,是难以成立的。 另一种意见认为,虞朝是古代史中实际存在很长时期的一个朝代。《韩非子·显学》载:“虞夏二千余岁”。按此说法,有虞氏决非只有一代五十年。另外,根据《国语》、《左传》等史料记载,可以列出有虞氏的世系有:幕、穷蝉、敬康、句芒、虫乔牛、瞽瞍、舜、商均、虞思、箕伯、直柄、虞遂、伯戏、虞阏父、胡公满等15个名号。有虞氏的世系既可考定,则不能不承认有虞氏是一个朝代。 报刊文摘 编辑:洪钟 [
各位看看她演出黛玉像不你呀. http://blog.sina.com.cn/xishizhouyang#albumPic_4c6902f505000m25_1_slide_1
:在我心里有个结我看日本和服和日本的浴衣有什么不同呢? .
大家都来看我想到怎么发展汉服非常绝妙的好法了.看看行不行好吗? 我这个想法是我在我们这里公园玩想到的.因为是在公园里有一个专拍景点照相馆了里面有好多服装了,有各种民族的比如有满族服饰等还有汉族不过都是唱戏用的戏服吧就是没有正经的汉族汉服了.我想各位如果有会拍照的话就要公园里或旅游景点上设一个专拍汉族服饰汉服照点了你可以一边给客人拍一边让客人在公园或旅游景点转的玩一边给客人介绍有关汉服知识了.这样客人不卖才怪的因为这样都能了解客人对汉服的需要了.这样你还能卖给她汉服了这样就能一举两得了.你也要穿汉服的.各位你们说说我这个想法好不好呀.我是想能了可是我不会拍照了.各位如果会的话不妨试试了.
[讨论]我一直想现代时装生活影视剧里时装戏有穿汉服表演就好了。 大家想想日本韩国人拍的时装戏里大都都有展式和服韩服传统文化。还有我在中国时装戏也见过穿旗袍展现。比如我在粉红女郎2就见过。还有好时装戏都有展现各各民族文化。不过汉服大都在古代戏里有这是正常所以我作梦都想到时装戏能看到汉服也能出现。我不知道汉服有这一天没有。大家不要笑我。我只是想问各位也有我同样想法吗?
[南阳文化新闻]牛郎织女民间传说获专家认可 http://vcom.dahe.cn/dhbbs/dispbbs.asp?boardid=391&ID=524218
各位都看看古画中古汉人生活图 。
我想了解一下汉唐先秦周朝睡坐起居有床吗? 我现在中国拍的所有的哪时期的影视里大都有床。大家都说日本人和中国生活习俗一样我看人家可没有哪些床呀。可是我看中国拍的汉唐先秦周对戏大都有床。这下让我晕了。中国哪时到低有床还是没有还是跟日本人一样都一样睡坐在地板上呀
什么是口才?(欢迎大家光临口才吧,共同探讨口才艺术) 什么是口才 口才是一种能力,它和我们的写作能力、生活能力、组织能力一样都是人的智慧的一种反映。它是一种用口头语言准确、恰当、生动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 口才也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听有口才者的演说,能令人如沐春风,如痴如醉. 口才更是一种武器,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达成自己的愿望,这是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最犀利的武器. 欢迎大家经常光临口才吧,共同探讨关于口才的话题。
我太有种自豪感了。我们这里就是商朝古理。 各位好。
各位谁算过命信不信命? 我可是算过。我们这里没有人没有算过命的因为我们这里是周易家乡了所以我们这里都信这个。人呀。不信是不信一如果信的话可是真的呀?大家可要说说各位想法了?
电视剧 东周列国 在线观看 http://hi.baidu.com/liuxianjie/blog/item/4f4bc76244535bdce7113a95.html东周列国·春秋篇 时长:30集 上映时间: 1996 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国语 颜色:彩色 导演: 沈好放 编剧: 王培公、郭启宏、欧阳逸冰 01 骊山烽火 02 黄泉认母 03 如此君臣 04 筑台纳媳 05 诸儿文姜 06 管仲拜相 07 尊王攘夷 08 霸王齐桓 09 仁义大旗 10 骊姬乱晋 11 羊皮换相 12 择君图报 13 重耳励志 14 重耳返晋 15 文公成霸 16 罪哭崤山 18 赵氏孤儿 17 赵盾弑君 19 一鸣惊人 20 庄王治楚 21 霸主余韵 22 崔庆之乱 23 晏子相齐 24 高山仰止 25 逃出昭关 26 专诸刺僚27 三约伐楚28 掘墓鞭尸 29 会稽之耻 30 勾践减吴东周列国·战国篇 时长:32集 上映时间: 1999 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国语 颜色:彩色 导演: 阎建钢 主演: 编剧: 第一章 死士豫让(1-3集) 第二章 魏宫惊梦(4-5集) 第三章 商鞅变法(6-9集) 第四章 孙庞斗智(10-12集) 第五章 苏张纵横(13-15集) 第六章 赵武灵王(16-18集) 第七章 田单复国(19-21集) 第八章 范雎逼仇(22-24集) 第九章 窃符救赵(25-26集) 第十章 吕氏春秋(27-29集) 第十一章 荆柯刺秦(30-32集)
1 美人如鸩酒,君子不饮现在每个男人都有没有资格称自己是君子呢? 1 美人如鸩酒,君子不饮现在每个男人都有没有资格称自己是君子呢? 有人知道吗? 2 回复:美人如鸩酒,君子不饮现在每个男人都有没有资格称自己是君子 我觉得现在的人没有几个是真正的君子吧 都自称自己君子的人都是假清高之人了 我认识男人最会体贴女人的男人才是真正的君子吧了体贴女人只能算做一个优点,算不算君子 君子更多的是道德修养 现在如果一个人人敢作敢当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是吧。 这些人同意吗?你在说说什么样的人才算真真正正君子呢?
1 美人如鸩酒,君子不饮现在每个男人都有没有资格称自己是君子呢? 1 美人如鸩酒,君子不饮现在每个男人都有没有资格称自己是君子呢? 有人知道吗? 2 回复:美人如鸩酒,君子不饮现在每个男人都有没有资格称自己是君子 我觉得现在的人没有几个是真正的君子吧 都自称自己君子的人都是假清高之人了 我认识男人最会体贴女人的男人才是真正的君子吧了体贴女人只能算做一个优点,算不算君子 君子更多的是道德修养 现在如果一个人人敢作敢当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是吧。 这些人同意吗?你在说说什么样的人才算真真正正君子呢?
[汉服饰品] 中国历代鞋、靴的演变(转) 鞋本为服装中的足衣。上古时常以兽皮制鞋,因此鞋的称呼多以革字为边旁。古代的鞋有许多名称,如履、屐、靴、屣、屦等字均为鞋的别称。最早的鞋子式样是很简陋的。人们推测古人将兽皮切割成大致的足形后,用细皮条将其连缀起来即成为最原始的鞋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纺织业的进步,布料、丝绸等物亦用来制作鞋子,并与皮革、麻草组合应用,出现大量的鞋制品。到了殷商时期,鞋的式样、做工和装饰已十分考究,用材、施色、图案也根据服饰制度有了严格的制度。每个朝代鞋的造型、色彩都随着制服形式而变化。 周朝末期靴的使用来自北方胡人的鞋式。胡人游牧骑乘多穿有筒之靴,而赵武灵王主张习骑射,以利于战事。 汉代的鞋靴在造型上已有很多变化,如丝织的靴有色彩和图案上的变化,造型也很简练,较符合足部的形状。鞋靴使用的材料也很广泛,有牛皮、丝织物、麻编物等。 南朝时期盛行木屐,上至天子,下至文人、士庶都可穿着。与此同时,草鞋是一般士人或百姓所着之鞋,由南方多产的蒲草类植物编结而成。唐代靴制袭唐代的六合靴,后改为长靿靴为短靿靴,并加以毡。妇女鞋子的形状,前为凤头式。其他的鞋,有高头、平头、翘圆头等式样,有的绣出虎头纹样或鞋身饰有锦文。 宋代的鞋式初期沿袭前代制度,在朝会时穿靴,后改成履。用黑革做成靴筒,内衬以毡,各官职穿着不同的颜色依服色而定。一般人士所穿的鞋有草鞋、布鞋等,按所用的材料取名。南方人多着木屐。如宋诗人“山静闻响屐”,形容着木屐在山中行走的情形。 女子的鞋常用红色为鞋面,鞋头为尖形上翘,有的做成凤头,鞋边上加以刺绣。劳动妇女亦有穿平头、圆头鞋或蒲草编的鞋。 明代的服制中,对鞋式的规定很严格,无论官职大小,都必须遵守服制。在何种场合得穿着何种鞋式,如儒士生员等准许穿靴;校尉力士在上值时准许穿靴,外出时不许穿;其他人如庶民、商贾等都不许穿靴。 南朝时期盛行木屐,上至天子,下至文人、士庶都可穿着。与此同时,草鞋是一般士人或百姓所着之鞋,由南方多产的蒲草类植物编结而成。唐代靴制袭唐代的六合靴,后改为长靿靴为短靿靴,并加以毡。妇女鞋子的形状,前为凤头式。其他的鞋,有高头、平头、翘圆头等式样,有的绣出虎头纹样或鞋身饰有锦文。 宋代的鞋式初期沿袭前代制度,在朝会时穿靴,后改成履。用黑革做成靴筒,内衬以毡,各官职穿着不同的颜色依服色而定。一般人士所穿的鞋有草鞋、布鞋等,按所用的材料取名。南方人多着木屐。如宋诗人“山静闻响屐”,形容着木屐在山中行走的情形。 女子的鞋常用红色为鞋面,鞋头为尖形上翘,有的做成凤头,鞋边上加以刺绣。劳动妇女亦有穿平头、圆头鞋或蒲草编的鞋。 明代的服制中,对鞋式的规定很严格,无论官职大小,都必须遵守服制。在何种场合得穿着何种鞋式,如儒士生员等准许穿靴;校尉力士在上值时准许穿靴,外出时不许穿;其他人如庶民、商贾等都不许穿靴。
“汉服”活化石——道教、佛教服装体系 “汉服”活化石——道教、佛教服装体系 如果从服装的文化体系来区分,道教的衣冠制度及文化无疑属于汉服体系。沿袭至今的道教衣冠制度及文化,较完整地存续了有明一代尤其是明代晚期衣冠文明,并有所发展。甚至可以说,道教衣冠制度及文化,特别是其中有别于宗教仪式上着用的法衣之外,具有礼服性质的常服及普通常服体系,就是“活着”的明代士人阶层衣冠的典范,是今天我们志在恢复的“汉服”的活化石!可惜许多同道却并未对道教服装和冠履给予过足够关注。 道教和佛教,一为本土宗教,一为经过了两千年中国化漫长过程的外来宗教,除了后者因剃度律制因素,而不能保存中国固有的冠巾文化之外,在这两种宗教的衣冠制度及文化中,其实都是承袭华夏国家中士人阶层的服装典范,才形成了自身的中衣及常服体系。也即是说,当其时,社会上士人的着装,从领、袖、襟、带、冠、履、剪裁式样,都直接影响着道教和佛教的中衣和常服制式(因佛教僧人不服用冠巾,当然也不受社会上士子们冠巾式样的影响)。在历史上,甚至多次发生过宗教家着装因受社会服装风尚影响,而违犯律制的事情(道教和佛教对于着装的面料及色彩适用都有戒律限制)。 由于近代以来,受大的社会现代化风潮影响,道教和佛教自身也兴起过多次现代化运动,其服装体系日渐简单、单调、划一,得以存续下来的华夏衣冠文明的因素也就越来越稀微了。但是时至今日,是在这两种宗教的服体系中,仍然顽强保存了明代士人常服中的直裰、直裾方袍等款式,及着免裆裤、系扎长袜、布履等民族服装细节。而道教则较完整地沿袭了明代的士人冠巾文化。
汉流吧向汉语吧致敬!谢谢你们能来支持汉流吧。 http://post.baidu.com/f?kw=%BA%BA%C1%F7
你们知道汉流是什么呀。本人是汉流吧吧主。请各位去玩了。 http://post.baidu.com/f?kw=%BA%BA%C1%F7
恭喜恭喜 恭喜--东方
1 流觞赋诗图 1 流觞赋诗图 流觞赋诗 修禊文会聚溪头,羽觞载酒曲水流。酣饮赋诗联佳句,留得美名在士俦。 《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证明周代已有到水边洗涤污浊、消灾去病之俗。所谓修禊,即指临水洗濯以除不祥。到晋代,变为临水流杯的文人聚会。《荆楚岁时记》:“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临清流,为流杯曲水之饮。”东晋时,王羲之曾于上巳在会稽山阴兰亭举行修禊之会,并作有《兰亭序》。
1 现在大街上卖汉服样式的时装越来越多了。不过左边斜领也不少? 1 现在大街上卖汉服样式的时装越来越多了。不过左边斜领也不少? 大家认为这样现像好吗?反正我觉得是个好现像了。 这表明汉服的群众基础还在。各位如果要想了解的话你们就到街上转转就知道了。真的。现在卖汉服样式的时装越来越多了。不过这也有点希望了。这就在于我们这些了解汉服的人跟哪些不知道的人做做工作了。
我申请汉流吧吧主。 同意吗?
我自己也有吧了。东方小燕吧,请各位光临呀 http://post.baidu.com/f?kw=%B6%AB%B7%BD%D0%A1%D1%E0
[红楼文化]《红楼梦》的服饰与人物性格 【内容提要】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随着文明的进化,服饰在满足人类心理和生理需求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人类的心理需求方面,人们往往会将服饰作为表达自我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服饰与穿着者的性格密切相关。本文主要通过对《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服饰的分析来阐述服饰与人物性格的紧密联系。服饰原初的目的之一本来是为了掩饰生理上的一些东西,同时,它却又在间接地透露出穿着者的某些心理信息。《红楼梦》的作者看来是深谙其中奥妙的。在他的笔下,人物的服饰与其性格可以说是非常协调的,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关键词】 服饰 人物 性格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人类对于服饰有着心理和生理方面的需求。生理需求包括安全需求和物质需求,心理需求包括:自我表现的需求、自尊的需求、社会需求。人类在满足了生理需求之后,就会在其基础上尽量去满足心理需求。因此,服饰行为常常成为人们表达自我的一种有效手段,服饰被称作“人体的自我延伸”。 服饰与人物的心理、性格的关系问题,许多领域的专家都进行过比较深入的研究。心理学认为,服饰行为本质上是心理的一种反映,“衣着和修饰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性别、民族、年龄、社会经济地位、职业、个性、爱好和价值观等。衣着打扮可以起到美化自己、表现内心世界和达到某种特定的交际目的的作用,可以体现人们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周围世界的不同态度”①。符号学认为,服饰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衣着是规则和符号的系统化状态,它是处于纯粹状态中的语言” ②。其中,服饰的质地、颜色、款式等属于符号的能指系统,人物的职业、性别、民族、性格、地位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等构成了符号的所指系统。传播学认为,服饰传播着穿衣人的自我印象或理想形象,任何人的衣着都是带有某种信息的。总之,人们认为,服饰与心理密切相关,服饰行为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人的情绪动向和性格特征。《红楼梦》中的贾府是钟鸣鼎食之家。作品中有很多关于锦衣绣袄、珠环翠绕、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描写。生活于贾府之中的绝大多数人对于服饰的生理方面的需求是能满足的,因此,他们的服饰行为追求的主要是心理需求的满足。书中对人物的服饰描写,刻画细致,语言优美。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人物的服饰从侧面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意向、心理和情感的。 一、 贾宝玉的服饰 宝玉悟禅 贾宝玉是贾府人的希望所在,是全书的男主角,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是个风度翩翩的贵族美少年,活泼好动,喜欢自由;他尊重女性,爱护女性;他富于激情,积极追求美好的生活。他的情感内涵在服饰上的体现主要是他的服饰的主打色彩——红色上。由于波长和振动频率的原因,红色在光谱中相对于其他颜色来说,具有强烈、兴奋、扩张的视觉效果,具有令人产生激动、热烈的本性和感情力量,它常常象征积极、亢奋。而且,红色在传统文化中,常常是女性的象征,如男子常称女性朋友为“红颜知己”。而宝玉是那样推崇女性,爱慕女性,关心女性,红色岂不又是他怡悦红颜的绝妙注解?所以,无论从那个方面来看,红色都是最能体现他的个性和心理状态的颜色。因此,他的服饰色彩以红色为主。例如: 初会林黛玉时,他的服饰以“红色”为主色:大红箭袖、红丝束发、银红大袄、大红鞋;黛玉替他拢头发时,他的束发冠上戴的是“绛”色的簪缨;贾芸去拜访他时,他屋里“悬着大红销金撒花帐子”(第26回);怡红院中,群芳夜宴时,他穿的是大红小袄子;祭晴雯时,他穿着血点般大红裤子。就连他住的怡红院和其中的丫鬟们的服饰的颜色,整体上都以红色为主。红色似乎已与宝玉浑然一体,它不仅象征了他积极、亢奋的心理,而且也将他内心追求的精神做了很好的阐释和表达。
[红楼文化〕《红楼梦》鬼魂描写的艺术魅力 摘 要:本篇论文试图通过整理《红楼梦》中有关鬼魂的描写,论述鬼魂、地府的描写反映的中国深厚的鬼神文化内涵以及所起的预告情节发展、象征的作用。 主题词:鬼魂 预告情节 象征一、中国古代的鬼神文化 (一)鬼观念的出现 中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深厚的鬼神文化。鬼神文化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民俗文化是一种未经提纯的原生态文化,充满生机和活力。它不仅构成了文化的底色,而且还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养料和生活智慧。中国传统的鬼神文化代表着中国民俗文化的神秘性特色,有很长的历史渊源。虽然中国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已经有“子不语怪力乱神”的理性文化因子,但“万物有灵”的思想在民间是根深蒂固的。 人类学研究发现:在原始社会,人们对死亡的思考当中出现了“鬼”的观念。死亡是人人都看得见的一个事实,也是每个人都要走的一步。但人死后究竟到哪里去了?先民们从梦境中得到了答案。人在睡着时,能够看见自己像醒着时所进行的活动,而且死了的人也时常在梦中出现,与活着时没有什么两样。于是人们认为人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肉体和灵魂。而在人死后,人的灵魂就化成了鬼。在《礼法祭法》中说:“大凡生于人地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甲骨文中的"鬼"字的象形就是脸上盖着东西的一个死人。(二)中国鬼文化的特点 “鬼”刚开始时是被先民当作是自己部落的保护神来看待的,鬼与后来产生的神的观念是基本同一性质的东西,人们对鬼和神的态度基本是一致的。但在历史漫长的演化过程当中,神逐渐成为善与美的象征,他们大多以十分美好、光明的形象出现,人类得以拯救的希望被寄托在神身上,神仙也意味着一个更高层次的上升的可能;鬼则与死亡紧密联系,鬼的形象有正常人的形象,也有十分可怕的变形了的形象,成为了丑和恶的化身,是人类的灾难和克星。随着鬼神信仰的加剧,人们把一些怪事,恶事都与鬼联系在一起。鬼常常意味着阴森恐怖、衰败、厄运。人们一般有两种对待鬼的态度:一方面打鬼、驱鬼;另一方面,以祭祀的方式来讨好它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