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雨箫语 潇雨箫语
关注数: 2 粉丝数: 13 发帖数: 1,406 关注贴吧数: 15
歌词中出现的《长相思》 发现很多歌曲中都引用了公子的这首词 所以 找了两个放上来给大家看一下~ 原词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雨一更,聒碎心乡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歌曲1《蜀绣》 郭敬明填词 李宇春谱曲 演唱 李宇春 芙蓉城三月雨纷纷 四月绣花针 羽毛扇遥指千军阵 锦缎裁几寸 看铁马踏冰河 丝线缝韶华 红尘千帐灯 山水一程风雪再一程 红烛枕五月花叶深 六月杏花村 红酥手青丝万千根 姻缘多一分 等残阳照孤影 牡丹染铜樽 满城牧笛声 伊人倚门望君踏归程 君可见刺绣每一针 有人为你疼 君可见牡丹开一生 有人为你等 江河入海奔 万物为谁春 明月照不尽离别人 君可见刺绣又一针 有人为你疼 君可见夏雨秋风 有人为你等 翠竹泣墨痕 锦书画不成 情针意线绣不尽 鸳鸯枕 此生笑傲风月瘦如刀 催人老 来世与君暮暮又朝朝 多逍遥 歌曲2《山一程 水一程》 (《环珠格格3》插曲) 琼瑶填词 项仲为谱曲 演唱 陈思思 山一程 水一程 柳外楼高空断魂 马萧萧 车辚辚 落花和泥辗作尘 风轻轻 水盈盈 人生聚散如浮萍 梦难寻 梦难平 但见长亭连短亭 山无凭 水无凭 萋萋芳草别王孙 云淡淡 柳青青 杜鹃声声不忍问 歌声在 酒杯倾 往事悠悠笑语频 迎彩霞 送黄昏 且记西湖月一轮 山一程 水一程 柳外楼高空断魂 迎彩霞 送黄昏 且记西湖月一轮
希腊神话众神谱系 第一代神: 卡俄斯是原始的神,他通过单性繁殖生有: 该亚—大地女神(第一代神后) 乌拉诺斯—天神(第一代主神) 彭透斯—海神 俄瑞波斯—黑暗女神 尼克斯—夜神 厄洛斯—爱神 黑暗女神俄瑞波斯生有: 达纳托斯—死神 修普诺斯—睡神 奈米西斯—早期的复仇女神 厄里斯—早期的不和女神 凯雷斯—集尸女神 莫伊莱—命运女神 夜神尼克斯生有: 埃特尔—太空神 赫墨拉—光明神 天神乌拉诺斯和地神该亚成为第一代众神之王和众神之后,他们生下十二提坦神。六男六女 六个男提坦神是: 俄克阿诺斯—河流之神 科俄斯—暗神 许佩里翁—早期的太阳神 伊阿佩托斯—普罗米修斯的父亲 克罗诺斯—天神(第二代主神) 六个提坦女神是: 提亚—最早的光明女神 瑞亚—时光女神(第二代神后) 特弥斯—水女神 摩涅莫绪涅—记忆女神 福伯—早期的月亮女神 特体斯—最早的海洋女神 由于天神乌拉诺斯贪恋权利并残暴不堪。神后该亚对此不满,就纵使最小的儿子克罗诺斯用镰刀把乌拉诺斯阉割了杀害了。溅飞的精液在此使该亚受孕,生下了: 复仇三女神:阿勒克托,提西福涅,墨盖拉 巨人一族 白橡树仙女们 乌拉诺斯死前对克罗诺斯下了个诅咒:将来你的孩子也会对你这样! 提坦神们又接婚生子,情况如下: 光明女神提亚和早期的太阳神许佩里翁生下:太阳神赫利乌斯 月神塞勒涅 黎明女神厄俄斯。 月女神福伯和暗神科俄斯生下: 黑夜女神勒托(阿波罗和阿尔逖密斯的母亲)和阿斯特利亚。 河流之神俄刻阿诺斯和海洋女神特提斯生下:3000条河流和3000个小海神。 第二代神: 克罗诺斯和瑞亚结婚成为第二代众神之王和众神之后,他们生下三女三男 三个女神是: 赫斯提亚—家灶女神(又称火女神) 迪墨尔—农林女神 赫拉—嫉妒及家庭女神(第三代神后) 三个男神是: 哈迪斯—冥界之王(冥王) 波塞东—海洋之王(海王) 宙斯—天神(第三代众神之王) 克罗诺斯害怕父亲的诅咒,所以瑞亚生下一个孩子就把孩子吃了。瑞亚无法忍受所以生下宙斯后就把他托付给白橡树仙女抚养,把块骨头给丈夫吞掉。宙斯长大后瑞亚就纵使他推翻他的父亲。 宙斯和母亲瑞亚一起用催吐剂让父亲吐出了他吞下去的五个兄妹。他又在独眼巨人和百手巨人和母亲与兄妹们的帮助下,经过了十年的激战,推翻了克罗诺斯的统治。确立了宙斯的统治地位。但克罗诺斯最后又对宙斯下了个诅咒:将来如果你和智慧结合生下男孩,那你的命运也会和我一样! 第三代神: 宙斯和赫拉结婚成为第三代众神之王和众神之后,但宙斯又是很好色的他的孩子并不全是赫拉所生。宙斯很快就组成由十二奥林匹斯大神统治天地的政局,这十二大神是: 宙斯——众神之王(天神) 赫拉——众神之后(天后,宙斯的姐姐也是他的正妻) 波塞东——海洋之王(海神 宙斯的哥哥) 迪墨尔——农林女神(宙斯的姐姐也是宙斯喜欢的女神之一和宙斯生了冥后(冥王的妻子)泊萨福尼。) 阿波罗——太阳神(宙斯和黑夜女神勒托所生) 阿尔逖弥斯——月亮女神(宙斯和黑夜女神勒托所生) 雅典娜——战争及智慧女神(宙斯和智慧女神明纳尔瓦所生) 阿弗洛逖弥——爱情女神 阿瑞斯——战神及军神(宙斯和赫拉所生) 赫准斯托斯——火神及锻铸之神(宙斯和赫拉所生) 狄俄尼索斯——酒神祭狂欢之神(宙斯和塞莫勒公主所生) 赫耳墨斯——众神的使者,也是商业 旅游和贸易之神(宙斯和风雨女神迈亚生) 另外,冥王哈迪斯也是最强大的神,但他很少从冥界出来,也不算奥林匹斯山神。 冥王哈迪斯娶了宙斯与迪墨尔的女儿泊萨福尼为妻,泊萨福尼成为了冥后。 海王波塞东娶了老海神彭透斯的众女儿之一的海仙女安芙朵霖逖为妻,安芙朵霖逖成为了海后。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1162-1227) 元太祖,名铁木真,蒙古奇颜孛儿只斤氏人。出身于贵族世家。父亲耶速该巴特尔是蒙古部军事首领。当时的蒙古社会处在群雄林立,互相攻伐,争夺统治全蒙古权力的混战时期。铁木真九岁时,其父被塔塔尔部毒害。原在他父亲麾下的亲族泰亦赤兀部首领塔尔忽台抛弃铁木真一家,率领部众离去。铁木真为了恢复祖业,在艰难条件下奋斗不息,采取利用矛盾,重点打击,最后各个击破的战略,终于统一蒙古诸部,于1206年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源头召开大会,即蒙古大汗位,号成吉思汗,国名大蒙古国。制定政治军事制度,打乱原来的氏族组织,把全国按地域划分为军政合一的万户、千户、百户、十户组织,任命建国功臣为万户长、千户长;遵循蒙古国是黄金家族共有财产的原则,分封诸子弟。制定蒙古国法律《大札撒》(《成吉思汗大法》),任命断事官。组建由一万人组成的怯薛兵(侍卫军)。创制畏兀儿蒙古字。建国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活动。1207年,遣长子术赤征服卫拉特等林木中百姓,设置林中万户。1209年三征西夏,使其成为蒙古的附属国。1211年和1215年两次向金进攻,占领中都(今北京)直到黄河北岸。遣使谕金主以河北、山东未下诸城来献,去帝号为河南王,金主不从。此时,篾儿乞残部和西辽趁机窜犯。成吉思汗将经略中原的权力交给木华黎,于1216年返回蒙古。1217年,派兵平息林木中百姓秃马惕部的叛乱,1218年,遣哲别统军征西辽。哲别灭西辽,杀屈出律。1219年,派速不台统军讨平篾儿乞残部,在也儿的石河全歼该部。同年,发动蒙古军的第一次西征,灭花剌子模国。1222年命哲别、速不台率二万骑兵征服南高加索诸国,越高加索山脉进入钦察地,大败钦察、阿兰联军,入南俄,1223年在迦勒加河大败钦察、罗斯八万联军,版图扩展到中亚地区和南俄。1226年,亲征西夏,攻克沙、甘、肃、凉、灵诸州,围攻中兴府(今银川),1227年亲自统帅大军进攻南宋,征途中患病。七月,在清水县逝世。成吉思汗"帝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故能灭国四十,遂平西夏"(《元史·太祖本纪》)。
悲欣欧阳修 李一平 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学子在历经千辛万苦走上仕途道路之后,又为君主的威严多变所惧,为官场的尔虞我诈所恨,为个人的抱负名声所累,便萌生了归隐山水田园的念头。然而有一天真的归隐后,这些文人又对空有报国之志、难建功名之心感到苦恼,久而久之,便生出乐知天命、逃遁现实的情绪。咏山水空灵虚幻之境界,叹人生苦短命运之无常,多半是这类文人学子诗文重隐含的主题。                    读宋代文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你就不会感到悲天悯人、山水惨淡的消极情绪,尽管欧阳修写作此文时,已是第二次遭到皇帝的斥退,被贬到安徽滁州当了一个太守。按常理讲,政治上失意、仕途上落魄的欧阳修看到素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美誉的琅琊山盛景后,应该借歌咏山水发泄一下胸中块垒吧,但我们似乎从《醉翁亭记》中看不出逍遥消极的情绪。这篇游记以一个“乐”字统领,写山水之乐,倾情于琅琊山秀美的四季景观和清晨黄昏的晦明变化;写游人之乐,专情于滁人登山引吭高歌和伛偻提携的自在休闲;写太守之乐,放情于山宴上太守宾客觥筹交错酒酣人醉的随意尽兴。欧阳修好像完全沉醉于秀美的山水景色之中了,但是,下面这句话却引起了人们不同的猜测: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后人多引用这其中的一句话表达另有图谋的的意思。那么,欧阳修寄情山水开怀畅饮后寓之酒的意是什么呢?大概欧阳修也脱离不了封建时代文人官吏的思想局限吧,在欧阳修之前,不是有晋宋时代的陶渊明吗,他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精神的确可嘉,但在《归去来兮辞》《归田园居》等诗文中,不也流露出失意失望的情绪吗?他欧阳修就能例外吗?于是,有人说他借酒感怀时世,表达怅然若失的情绪;有人说他得意于当太守的政绩,表达与民同乐的思想;还有人说他摆脱了宫廷进谏之苦,在天高皇帝远的地方获得了心灵的自由。  九百多年以后,我们从长时间远距离的姿态解读欧阳修的心理历程,就象站在高山之颠眺望大海尽头的船帆,看到只是一个在命运的波谷中飘忽不定的影子。“醉翁之意不在酒”这句话究竟隐含着欧阳修怎样的情感密码?借助欧阳修的坎坷经历和他留在琅琊山的足迹,我们能否解读出他人文的胸怀和对人生的思考?欧阳修是作为“谏官”入朝做事的,进言的力量让他改变了皇帝的一些施政主张但能够让他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吗?他酒量不大却为何每饮就成了一个踉跄的醉汉?一次滁州之行让我对探寻欧阳修的内心世界更感兴趣了。  盛夏的一天,在友人的陪同下,我来到滁州琅琊山下。沿着浓荫遮蔽的青石板路前行二三里,又走过一座小桥,举首看到崖壁下有一组江南风格的楼台亭阁。进得一个小圆门,再拐一个弯,一座古亭便呈现在眼前,这就是闻名遐迩的醉翁亭。初看醉翁亭,不免有些失望,说不上精巧,也谈不上雅致,更没有琉璃瓦顶彩饰栋梁,几根细细的柱子支撑着一个厚重的亭盖,亭角高高翘起,亭柱之间没有任何遮掩,就这么空空的透着亮,就这么朗朗的进着风。置身于亭中央,可闻山溪哗哗流淌之声,可见崖壁片片青苔之绿,近千年以前,欧阳修就是在这儿“饮少辄醉”、“颓乎其中”,用他那醉意朦胧的眼神,清醒的审视着眼前的一切。欧阳修当时年龄不过才四十岁,却以“醉翁”自称,是为酿泉酒洌而醉还是为琅琊美景所醉,是为无端遭贬而醉还是为愤世嫉俗而醉,是为满头白发而醉还是为人生苦短而醉,是为滁州太平而醉还是为知己朋友而醉,醉翁之意的却不在酒啊,可有谁又能把这千古醉意猜透呢?我突然感悟到,眼前这亭子,不过是当年琅琊古寺住持智仙和尚为欧阳修搭建的一座山野孤亭而已,亭由太守而得名,又因太守之文而名扬天下,后人多为追寻欧阳修的仙风骨气而来,多为仰慕欧阳修的名文诗句而来,至于亭子的格局怎样便不觉得有多么重要了。   也许是因为《醉翁亭》一文太出名的缘故吧,经历代修缮,不但醉翁亭依原貌保存了下来,还依照欧文的意境逐渐发展成“九院七亭”的建筑群,尽管这些楼台亭阁的门楹上也题上了“山水之间”“有亭翼然”“意在亭”“醒园”等等欧文中的词句,建筑也颇具江南风格,小巧精致,但总觉得不如醉翁亭古风犹存,空灵夺魄。“欧文苏字”早有耳闻,在醉翁亭西侧的一间砖木结构的狭小平屋里,我看到了苏东坡手书的《醉翁亭记》青石古碑。近千年的风雨剥蚀已使碑面凹凸不平,而文革中愚蛮之徒竟又以水泥涂抹古碑上的字迹,历史文明和荒诞时代就这样交错在石碑上,留下了各自的印记。欧苏的美文美字后被加工拓印,另立石碑于六角形仿古碑亭中间,供游人观赏诵读,驻足于前,字迹遒劲有力,不少游客口中朗朗有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凡读过中小学的人,几乎都能把《醉翁亭记》熟谙在心,背诵如流。我还记得中学老师讲解到第一句时,大赞其寥寥数语就把滁州的地貌、地形、周边山峰林立的气势和作者兴奋的心情和盘托出。据说南宋时有人看到欧阳修这篇文章的初稿,第一句原本是用几十个字来说明这层意思的,后经欧阳修多次修改,才定成五个字,足见欧阳修锤语炼字的功夫。毕竟是二十多年前学过的古文了,个别段落有些生疏,于是花几元钱从宝来斋里买了一本小册子,上面收集了欧阳修三篇文章,依发表时间排列:《朋党论》(1043),《丰乐亭记》(1045),《醉翁亭记》(1046)。
〔转帖〕冯统一《纳兰小像》 纳兰性德是被后世称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词人,其惊世的才华自是不必说了,但青年词人的相貌如何,可能还是令人好奇的问题,所以关于纳兰的画像一事,也一直被人们关注。据知,纳兰性德有如下小像。 1.仿赵松雪衣冠小像 这幅图当画于纳兰性德青年时代。赵松雪即由宋入元的书画家、诗人赵孟頫,他字子昂,号松雪道人。赵氏最为人称道的是赠管夫人的曲子《戏为学士》。徐乾学于《纳兰墓志铭》中说:‘(纳兰)尝读赵松雪自写照诗有感,即绘小像,扮其衣冠,坐客或期许过当,弗应也。’余谓之曰:‘尔何酷似王逸少,容若心独喜。’徐乾学是纳兰的老师,他没有说明为什么纳兰性德既仿赵松雪的衣冠画像,却又不喜欢别人把他比为赵松雪,而内心独喜乃师把他比做王逸少,即那位为求偶而坦腹东床的王羲之。这的确是很耐人寻味的一段纳兰故事。可惜这幅画已不存了。赵松雪自写照诗不见收于赵孟頫集,自绘小像也未见有传本。前几年曾见一清人笔记描述了两幅赵松雪的自绘小像,称不仅题有赵松雪的自写照诗,还有其子的题诗,所绘人物之衣冠是道袍竹笠。只是笔记的作者和书名,一时记忆不清了。 2.楞伽出塞图 吴天章《莲洋集》卷十一《题楞伽出塞图》五古云:‘出关塞草白,立马心独伤。秋风吹雁影,天际正茫茫。岂念衣裳薄,还惊鬓发苍。金关千里月,中夜拂流黄。’性德有《太常引·自题小照》词,显然是题此图的。其词云:‘西风乍起峭寒生。惊雁避移营。千里暮云平。休回首、长亭短亭。  无穷山色,无边往事,一例冷清清,试倩玉箫声。唤千古、英雄梦醒。’纳兰性德流于这幅图的心事,显然与向往赵松雪、王逸少风流潇洒遗风时不同了。他的自题小照词于萧瑟中另具一种悲慨。从词的下片‘无边往事’‘英雄梦醒’句来看,这幅图的背景很可能就是自己祖先的叶赫故地。此处抒发的是面对英雄热血和历史兴亡的悲悯。当然这些也只是揣测之言,并无实据。这幅小照也已不传了。 3.无锡忍草庵贯华阁旧藏容若像 这幅图是顾贞观由京师携归故乡供奉的。纳兰性德‘绝塞生还吴季子’的起因,就是被顾贞观的两首《金缕曲》所感动。有关这一段事,夏瞿禅先生《顾贞观寄吴汉槎金缕曲词征事》论述最为详尽,已为世所熟知。顾贞观是重道义,讲气节而又经历了明清易代之痛的江南文士,能够对身为满洲贵族的纳兰性德尊崇若此,则纳兰的品格襟抱自是有令顾贞观钦服的地方,因为这种供奉画像的非常之举,绝非仅*普通恩惠和纳兰的出众才华,就能使顾贞观为之的。可惜,这幅图在道光年间也已毁于火灾,不复存在了。 4.天香满院图 这幅图有印本,为艺风堂缪荃荪藏。况蕙风有著录云:‘云自在龛藏天香满院图,容若三十二岁像也。朱邸峥嵘,红阑绿曲,老桂十数株,柯叶作深黛色,花绽如黄雪。容若青袍络缇,伫立如有所忆,貌清癯特甚。禹鸿胪之鼎笔。’张任政先生对此图有怀疑,他说:‘此图今藏缪氏后人。无款识,无题跋。昔艺风于沪上,征名流题诗文甚多。据其语人云,系相传为容若像。然考之《通志堂集》及同时他家集中,均未之及,不足征信。’另外,尚须指出的,纳兰仅活三十一年,其云三十二岁,显误。再者画的背景为参天老桂,北方桂树只有盆栽,因气候关系,不可能成大树。书画鉴定大师徐邦达老先生见过这幅画,他说画可推至乾隆前,款书却不似禹之鼎笔。因此,这幅图不大可能是容若画像。 5.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容若侍卫小像 这是现存唯一可以认定是纳兰性德真容的小像,图左上方有性德好友严绳孙的题诗,诗堂并绫边有自清末以来八人题辞。张伯驹先生《丛碧书画录》著录云:‘纸本著色。侍卫官服纬帽,面容清瘦,微有,坐方床上持茗碗。左置一几,几上胆瓶,内插荷花一枝。左上严绳孙题诗。此图与侍卫双凤砚并为三六桥旧藏。左右绫边三六桥、傅岳芬及予皆题金缕曲词。’画中的纳兰性德,就今人的眼中看来,似比三十一岁的青年相貌偏老,但在旧时,已入仕服官多年的士子,在神情面貌上是会比今人老成或易衰老的。以上拉杂叙说的,虽都不是那些使纳兰之成为纳兰的学术和创作成就,但却可能是使此纳兰不至成为彼纳兰的生活一端。说这些,而不论那些,是因为我相信杰出词人的才华和性情多半来自于天赋,学识与抱负多受之于教化,而心境与感受,不论是慷慨激越,还是春恨秋悲,只能得之于生活。
悲欣欧阳修 李一平 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学子在历经千辛万苦走上仕途道路之后,又为君主的威严多变所惧,为官场的尔虞我诈所恨,为个人的抱负名声所累,便萌生了归隐山水田园的念头。然而有一天真的归隐后,这些文人又对空有报国之志、难建功名之心感到苦恼,久而久之,便生出乐知天命、逃遁现实的情绪。咏山水空灵虚幻之境界,叹人生苦短命运之无常,多半是这类文人学子诗文重隐含的主题。                    读宋代文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你就不会感到悲天悯人、山水惨淡的消极情绪,尽管欧阳修写作此文时,已是第二次遭到皇帝的斥退,被贬到安徽滁州当了一个太守。按常理讲,政治上失意、仕途上落魄的欧阳修看到素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美誉的琅琊山盛景后,应该借歌咏山水发泄一下胸中块垒吧,但我们似乎从《醉翁亭记》中看不出逍遥消极的情绪。这篇游记以一个“乐”字统领,写山水之乐,倾情于琅琊山秀美的四季景观和清晨黄昏的晦明变化;写游人之乐,专情于滁人登山引吭高歌和伛偻提携的自在休闲;写太守之乐,放情于山宴上太守宾客觥筹交错酒酣人醉的随意尽兴。欧阳修好像完全沉醉于秀美的山水景色之中了,但是,下面这句话却引起了人们不同的猜测: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后人多引用这其中的一句话表达另有图谋的的意思。那么,欧阳修寄情山水开怀畅饮后寓之酒的意是什么呢?大概欧阳修也脱离不了封建时代文人官吏的思想局限吧,在欧阳修之前,不是有晋宋时代的陶渊明吗,他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精神的确可嘉,但在《归去来兮辞》《归田园居》等诗文中,不也流露出失意失望的情绪吗?他欧阳修就能例外吗?于是,有人说他借酒感怀时世,表达怅然若失的情绪;有人说他得意于当太守的政绩,表达与民同乐的思想;还有人说他摆脱了宫廷进谏之苦,在天高皇帝远的地方获得了心灵的自由。  九百多年以后,我们从长时间远距离的姿态解读欧阳修的心理历程,就象站在高山之颠眺望大海尽头的船帆,看到只是一个在命运的波谷中飘忽不定的影子。“醉翁之意不在酒”这句话究竟隐含着欧阳修怎样的情感密码?借助欧阳修的坎坷经历和他留在琅琊山的足迹,我们能否解读出他人文的胸怀和对人生的思考?欧阳修是作为“谏官”入朝做事的,进言的力量让他改变了皇帝的一些施政主张但能够让他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吗?他酒量不大却为何每饮就成了一个踉跄的醉汉?一次滁州之行让我对探寻欧阳修的内心世界更感兴趣了。  盛夏的一天,在友人的陪同下,我来到滁州琅琊山下。沿着浓荫遮蔽的青石板路前行二三里,又走过一座小桥,举首看到崖壁下有一组江南风格的楼台亭阁。进得一个小圆门,再拐一个弯,一座古亭便呈现在眼前,这就是闻名遐迩的醉翁亭。初看醉翁亭,不免有些失望,说不上精巧,也谈不上雅致,更没有琉璃瓦顶彩饰栋梁,几根细细的柱子支撑着一个厚重的亭盖,亭角高高翘起,亭柱之间没有任何遮掩,就这么空空的透着亮,就这么朗朗的进着风。置身于亭中央,可闻山溪哗哗流淌之声,可见崖壁片片青苔之绿,近千年以前,欧阳修就是在这儿“饮少辄醉”、“颓乎其中”,用他那醉意朦胧的眼神,清醒的审视着眼前的一切。欧阳修当时年龄不过才四十岁,却以“醉翁”自称,是为酿泉酒洌而醉还是为琅琊美景所醉,是为无端遭贬而醉还是为愤世嫉俗而醉,是为满头白发而醉还是为人生苦短而醉,是为滁州太平而醉还是为知己朋友而醉,醉翁之意的却不在酒啊,可有谁又能把这千古醉意猜透呢?我突然感悟到,眼前这亭子,不过是当年琅琊古寺住持智仙和尚为欧阳修搭建的一座山野孤亭而已,亭由太守而得名,又因太守之文而名扬天下,后人多为追寻欧阳修的仙风骨气而来,多为仰慕欧阳修的名文诗句而来,至于亭子的格局怎样便不觉得有多么重要了。   也许是因为《醉翁亭》一文太出名的缘故吧,经历代修缮,不但醉翁亭依原貌保存了下来,还依照欧文的意境逐渐发展成“九院七亭”的建筑群,尽管这些楼台亭阁的门楹上也题上了“山水之间”“有亭翼然”“意在亭”“醒园”等等欧文中的词句,建筑也颇具江南风格,小巧精致,但总觉得不如醉翁亭古风犹存,空灵夺魄。“欧文苏字”早有耳闻,在醉翁亭西侧的一间砖木结构的狭小平屋里,我看到了苏东坡手书的《醉翁亭记》青石古碑。近千年的风雨剥蚀已使碑面凹凸不平,而文革中愚蛮之徒竟又以水泥涂抹古碑上的字迹,历史文明和荒诞时代就这样交错在石碑上,留下了各自的印记。欧苏的美文美字后被加工拓印,另立石碑于六角形仿古碑亭中间,供游人观赏诵读,驻足于前,字迹遒劲有力,不少游客口中朗朗有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凡读过中小学的人,几乎都能把《醉翁亭记》熟谙在心,背诵如流。我还记得中学老师讲解到第一句时,大赞其寥寥数语就把滁州的地貌、地形、周边山峰林立的气势和作者兴奋的心情和盘托出。据说南宋时有人看到欧阳修这篇文章的初稿,第一句原本是用几十个字来说明这层意思的,后经欧阳修多次修改,才定成五个字,足见欧阳修锤语炼字的功夫。毕竟是二十多年前学过的古文了,个别段落有些生疏,于是花几元钱从宝来斋里买了一本小册子,上面收集了欧阳修三篇文章,依发表时间排列:《朋党论》(1043),《丰乐亭记》(1045),《醉翁亭记》(1046)。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