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amon 7amon
关注数: 298 粉丝数: 25 发帖数: 1,017 关注贴吧数: 17
沉默的大多数 说起王小波,除了最为熟悉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便是“沉默的大多数”。前者浅显易懂,不必多言;后者就有人开始犯糊涂,常有人自作聪明的理解出恰恰相反的意思:小波提此,旨在告诫人们,做人要沉默,不要有点聪明就立刻显露无遗,否则就是傻瓜。这样想的人大约也是这样做的:沉默是金,不显山不露水,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期望值。更有一些人,本事没多少,就是能沉默住,让人觉得高深莫测。这样的人多了,社会也就没救了,大家不用学习,只要沉默就可以;都这样沉默下去,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也只有灭亡了。所以我总觉得,什么鬼谷子、《孙子兵法》、《三国志》,非但没把人教聪明,还把人教坏了,圆滑世故、吃里爬外。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提到,幼年的经历、家教和天性谨慎是他变得沉默的原因。我想这也是大多数人沉默的原因,特别是对经历过社会变革的上一代而言,这种沉默可贵及生命。但最终小波决定不再沉默,特别是在大多数人已经“百默成金”的不惑之年。由此杂文自选集《我的精神家园》诞生,“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写这本杂文集并不因为觉得自己活得够长了,同时文化环境宽松了,便一边痛诉过去一边教育未来;王小波一边想告诉青年人一些道理,一边又担心成为灌输者教育者,不能“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实际上他确实成功的表述了自己:每篇文章都没有盖棺定论的意思,因为小波本身明白“明辨是非”存在着某种叵测,不断的思考才能得到“思维的乐趣”。因此小波开篇明义的讲到:“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在《沉默的大多数》里,王小波便总结了何谓“沉默的大多数”:“……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个弱势群体,就是沉默的大多数。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或者没有机会说话;还有些人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王小波还说到,自己属于最后那种人;然而即便如此,“也有义务谈自己的所见所闻”。语言便是义务,这义务首先要明确的便是摆脱“样板语言”;除此以外就是说真话。不过大多事情是说来简单做来难。作为传统社会根基的中国男人成了沉默的大多数,相反,如果中国女人不肯沉默,说这说那,便成为了男人讥笑的对象,往往对着电视里激昂愤慨的女性发言者嗤之以鼻。可惜这砥柱群体的沉默态度并没有为中国男人在世界文化领域争得什么内涵、深沉的美誉,公认的却是“闷骚”:用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修饰着全球男人的本质。其实以最通用的标准衡量,无非是有的说就说,不愿说就做;不过积淀千年的闷骚学让人既不说也不做,带着机会主义的小聪明和犬儒的处事,也就在骨子里依旧崇尚隐士的中国能稳坐一席之地。正是如此,我们不能要求别人做些什么,只能让自己做认为正确的事情。王小波决定不沉默,可还没等他把自己看到的和将要看到的事情说完,便在九七年四月离开人世,享年四十五岁。
母亲生于六零年 我母亲那个年代的人拍照,眼睛总喜欢看照片外的空间。照片里的她烫了卷发,刚结婚的模样。母亲生于六零年,经历饥饿、困乏以及“大字报”至现在,对于世上的大部分事情都能理解。她唯一不明白的是关于我,“为什么只比你大二十五岁,却要照顾你一辈子?!” 我四岁开始记事,据线人讲四岁以前母亲每天都打我,还说:“趁着她不记事儿就得赶紧打,长大就不好管了。”所以我小时候一方面乖得很,可以自己不声不响的玩,可以在母亲进商场的时候乖乖看车子而不撒泼跟着;另一方面我会不声不响的闯祸,而且一向在被发现后拒绝承认,这种性格用现在流行的词说就是“闷骚”。我小时候闯了多少祸,母亲就打了我多少次。她打完我还气得趴桌子上哭,我在一旁偷偷看。后来听朋友说才知道还有向母亲撒娇这么一说,我二十年来从没给她撒过娇。那天在姥姥家我终于找到机会找算她,质问她为什么我不会撒娇;她竟然直接转向我姥姥,“我孩子二十岁了,问我她为什么不会撒娇!我今年四十多岁了,也要问问我为什么不会撒娇!”母亲是粗线条的人,现在她解释当年对我严厉,是因为每次她打我我都不吭声,全身紧绷嘴唇紧闭的样子看上去很可怕;她肯定我一定是在记仇,一定长大了会叛逆会更难管。我无奈的告诉她我之所以那个样子是被她吓得说不出话,不是在记仇。她说,噢,原来是这样。 从小母亲就喜欢摸着我的手指夸我是学钢琴的料。她很少夸我,在别人面前更是如此。然而一说到我的手指,母亲就禁不住要旁若无人的夸两句。朋友见面不免要互相客套;而一旦对方夸我的手指长,她是真的高兴。那年终于买回来一架钢琴,学完一暑假,因为要忙学习我就再也没碰过。母亲则坐于琴前,一遍遍进行简单的指法练习;慢慢熟练起来,邻居就说她弹得比我好。其实我们母女俩没一个能弹出调的,但那些单调的音符给了她补偿。弹钢琴是她的旧梦。这个梦我没能替她做好,她也不会为此二百巴掌抽我成钢琴家。母亲说只是想让我有项特长,或者爱好。她这么说的时候,我就变成了她的一部分,她的童年;那时候的她脑中除了被灌输要拯救帝国主义压迫下的美国人民以外,还想学钢琴。现在我都忘记钢琴建有哪两色了。钢琴从此安静的呆在那个角落,每逢客人问起来不免有些尴尬,除此以外还有些碍事。不过我的手指也没白长,弹不了钢琴还能敲敲键盘写点文章,这多少弥补了她的期待。 母亲现在做知识型家庭主妇,一到中午就看CCTV-10的《百家讲坛》。人家讲《聊斋志异》,她看了上瘾,就给我要书看。我递上本少年版打发她,她就说不看白话文的要看原版。济南没卖的,我去了趟北京从王府井书店扛回来三大本一套,不料人家又开始讲纪晓岚,她对《聊斋》的兴趣早就没了。幸好这次《阅微草堂笔记》书架上有,不必再去买。母亲躺床上翻了几页,又自己放回了书架。百家讲评的《红楼梦》她一集不落的看完了,感叹:第一次是在别人家的电视里看的黄梅戏《红楼梦》,看到最后也不知道谁是贾宝玉;如今荣宁二府的亲戚、丫头婆子的来源都摸清楚了。有一次在书店,看到冯其庸老先生编的注有脂批的《红》版,母亲喜欢的了不得,最终却嫌贵没买。然而我生日那天,她则带着我去书店买了一套新版《鲁迅全集》。我喜欢的书籍,母亲一定会给我买;但凡她觉得有益的,也会为我购置,比如电脑、网络,与周围人比起来她的思想总是超前。 我七岁的一天,周末和母亲在家。楼上人家卡拉OK里的流行乐传到我家来,母亲跟着哼了两句。我当时心酸得很,暗自发誓长大后一定要给母亲也买卡拉OK。没想生活水平进步很多,如今卡拉OK已经被淘汰了。我的誓愿忽然无的放矢。父母当年理想中所要得到的事物,不等我挣钱去买就都已实现。他们现在满足着,只希望我将来有好生活。小时候我问母亲如何才能让她高兴,她回答我学出好成绩;现在我问如何才能让她幸福,她回答我幸福她就幸福。大概也只有母亲的要求做起来最简单,因为对于孩子她永远是最知足的人。有时我们谈到未来,关于我的学业、工作,还有她和父亲退休后回海边老家的事情。母亲喜欢平淡安静的日子,在海边可以悠闲自得且不失情趣;她为这个家耗费了她的黄金时代,不知不觉在生活的打拼中她甚至透支了青春。我认为让一个人为另一个人活着是不应该的,比如母亲不能一辈子都为我活着,她应该在我独立后去享受自己的生活。母亲说等她和父亲都很老的时候就学习外国老人,进养老院。我不愿意,我总觉得养老院是个恐怖的词眼。我说外国老人住是他们的事儿,咱中国不兴。我看着开始在她头发中若隐若现的几根白发,给她说那些事情还很远,很远。
快乐与痛苦 时常想起钱锺书的这句话,“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好一个赚字,几多辛酸嘲弄。似乎我们是被哄着前进的,其中懂得了许多痛苦,更懂得生活的意义。“忍受着许多痛苦”,似乎是抱怨,实则心甘情愿的。只不过是生活中的实话——若被人问为何活在这世上,大约会答:爱与希望。 爱是何物,希望又是什么。耶稣爱人,忍了自己的痛苦教人活下去;释迦牟尼爱人,抛却自己的快乐普度众生。他们会爱,但心里或许并没有抱着希望。他们自己醒了,抱了一死的心要找一条出路,并指给后人看。人中伟大者便只是为了他人的快乐而忍着自己的痛苦,即为了他永无法沉醉其中的快乐而背上将来只是用做同情的痛苦。这切身的痛苦愈是惨烈,伟大者愈是坚定了他可为之牺牲的快乐——即使是身外的微笑。那么或许是有希望了,人的劣性大概可以被伟大者的痛苦消解,那些藏在人心里不敢见光的念头大概总有一天会蒸发干净。然而在此之前,悲观者不能容忍这些希望的假设,要狠狠的指责。 悲观者也只是悲观者,或许事实中其预言,或许结局如他所料,但他不伟大。往往唤醒梦中人就远远走开,背后没有一丝光明;他指不出任何道路。“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悲观者有意无意传播了痛苦,并在这早已侵浸灵魂瓦解肉体的痛苦中惨笑了。没有什么能够彻底拯救这些,我们所拥有的深刻的道理往往又都是痛苦的前奏。现在的悲观者多是软弱,他无法用更多的力量去将所有痛苦承受,更没有力量改变这一切。体内没有快乐的基因,身边的快乐又拣不起,再找到新意义之前还拼不起旧意义……便在这样的境遇中得过且过了。 快乐浮于表面,属于感性。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比如与他人交往、与自然沟通或学识上的增长都令我们快乐。快乐与痛苦在世上轮番上阵,令人眼花缭乱。钱锺书是对的,如果我们品尝到真正的快乐,便愿意为它的存在而,即便痛苦也是心甘情愿。快乐不比痛苦深沉,却比它伟大。这伟大在于教人活下去,也只有活下去才有可能摆脱痛苦,才有可能遇着更多的快乐。这么说虽有些一厢情愿,可人心里的希望未必都发芽,却都留了种子。后记:这篇文章试看了千秋悠客在鲁迅吧的待遇,感到这里捧场的。是篇旧作,以后有了新作,照例会来捧场关于鲁迅吧,实在无话可说了在那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可以说受益匪浅但那个吧的话语权几乎被所谓四大才子垄断我不喜欢,虽然说不出来为什么不喜欢我自然不比他们“懂”鲁迅,却觉得鲁迅也未必懂他们一个爱字,胜却尖酸刻薄愤怒油滑“狠狠而死”他们未必知道这些,他们只是鲁迅硬骨头下的寄生虫这些话本来要放在鲁迅吧说,但没必要了或者我误会了他们,或者他们误会了自己已经不重要我不善斗嘴,不善打架,但若让我斗嘴打架,一定说来就来可这有什么意思鲁迅吧看文学吧,大概是文弱迂腐没深度没思想我相信这一切可以改变既然鲁迅能改变一代代人的思想,我们何尝不能改变自己
一定要注意的几件小事!(和王小波无关,但请别删) 1、 有一妇女手提包被偷,里面有手机、银行卡、钱包等。 20分钟后,当她打电话告诉老公被偷的事,老公惊呼:啊,我刚才收到你的短信问咱家卡的密码,我立马就回了! 赶到银行时已被告知里面所有的钱都已被提走。 小偷通过用偷来的手机发送短信给"亲爱的老公"而获取了密码,然后在短短20分钟内把钱取走了。 教训: 不要在手机通讯录暴露本人与联系人的关系,忌用"家"、"老公"、"爸"、"妈"等定义联系人。 2、一个您不能不知道的,112专线 日前有三位护士不慎连人带车跌落一百五十公尺深的山谷,于受困四日三夜后始获救。其间,她们曾尝试以手机向外求救;无奈一支摔坏,一支无电,一支收讯不良。 她们亦曾移动位置以寻找较佳的收讯处,但都未能成功。如果这三位护士平常就知道112专线,紧急时刻也能记得以那支即使收讯不良的手机拨出112专线,相信她们应可很快地获救。 全国各地通用的112专线,在手机打开后即使没有接收讯号,甚至电力极为微弱,任何厂牌的手机在任何地点皆可拨通。拨出112后,马上会进入语音说明如下∶这里是行动电话112紧急救难专线,如果您要报案,请拨0,我们将会为您转接警察局;如果您需要救助,请拨9,我们将会为您转接消防局。中文讲完后,会以英文重述一遍。此时只要拨0或9,一定会有人接听。以三位护士所处的情况,或登山迷途与山难时,应拨9,将可获得即时的救助。 为测试此项功能,本人曾数次至偏远深山等收讯不良处实地测试,结果是百试皆灵。希望全国每个人都能知到112这项手机功能,也希望每个人能尽量与大家分享,周遭如有外国朋友也应告知他们。并且每个人应实地至荒郊野外测试三次以上,以增加印象与记忆力。我相信如果这三位护士于发生灾难当时知道这项功能,应可不至于受困三夜始被救出。 3、不要直接用碗面、杯面所附的容器 请大家注意身体,爱吃方便面的一定要看,不要直接用碗面、杯面所附的容器食用。 文章所说的是写这封信的这个人的同事的侄子在英国念书大约一年半,而这位侄子呢,他喜欢吃杯面的速食面。结果猜怎么着? 这位侄子的医生发现他的胃壁附着一层蜡! 因为,杯面的容器里包含一种可食用的蜡! 各位下次吃杯面的时候摸摸看杯壁是不是觉得滑滑的,那就是了, 而长时间的食用杯面后造成我们的肝脏无法分解这种毒, 最后这位侄子也就在寻求手术治疗移除这层蜡时死了。 所以各位以后吃泡面的时候,尽量把面拿出来 另外用自己的碗来泡,不要直接用碗面、杯面所附的容器食用。 为了自己的身体,不要偷懒啊!知道吗?? 4、非常重要!在烤肉,或任何有可能接触到火源的地方,请将你的隐形眼镜拿掉! 我同学听过一件很可怕的事……事情发生在有一天,一个21岁男生戴着隐形眼镜去参加一个烤肉聚会!就在他开始以木炭生火之後的几分钟内,他突然大叫,然後很痛苦的跳来跳去,在地上打滚……全场的人都吓呆了,没人知道究竟发生了什麽事?大家赶紧送他到医院,医生说,他永远都看不见了! 原因是:隐形眼镜是用塑胶制成的,而就在他生火的同时,过热的温度熔化了他的隐形眼镜! 所以,请告诉你身边的朋友:烤肉及接触火源时,请不要戴着隐形眼镜!!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