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誉 一誉
为了荣誉
关注数: 12 粉丝数: 18 发帖数: 3,207 关注贴吧数: 10
【转】爱国情怀是一条最低的底线 王刚(著名演员,《玉碎》中赵如圭扮演者) 来参加这个讨论之前,我特地上网看了看留言,2600多条啊,尽管个别口气、个别表述方式,我不敢苟同,但总体上我看到了年轻人对《玉碎》所承载的爱国主义精神给予了肯定。 有那么一些言论,对“玉碎”精神不屑一顾的言论,让我颇有点沮丧,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想,难道爱国主义、爱国情怀还会有错吗?这是最低的一个底线啊!记得有一条留言,大致意思居然是,“干吗要摔国宝啊?拿走以后焉知以后不能有一个东亚共和国啊。”我觉得他太无知了,如果他知道当年侵略者宣传的“大东亚共荣圈”,就说不出这样的话了。“东亚共和国”,现在连日本人也不会明目张胆地说了,居然由我们自己的孩子吐出这般言语,不能不说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某些年轻人,对民族精神的淡漠、对历史的无知,到了何等程度! 对年轻人的教育,至关重要。在表演之外,我目前还履行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在几个大专院校里讲课,我常会给学生们留出30分钟到一个小时的提问时间,期待大家能提出一些高深、哪怕让我难以回答、哑口无言的问题。但某些提问,也像刚才那个网络留言一样,只给我带来沮丧,尽管在所学的这个专业上,他可以说“很优秀”,甚至是某个领域的博士生,但从“大文化”的角度而言,他很没“文化”。 文化不是个空洞的概念,爱国,也不是。我个人喜好收藏,我发现,爱国啊,其实是件很切实的事情,它就承载在每一样物件上,那些精雕细刻、美轮美奂的器物,会让你情不自禁地感叹:我们的老祖宗多么地了不起啊!因此“玉” 不“玉碎”,不是个简单的文化问题,而是涉及到热爱祖国的正确态度的问题。 说实话,在《玉碎》的拍摄过程中,我并没预料到它会在思想领域引起这么大的反馈与震动。等到拍完了、播完了,我忽然觉得这个戏很有意义,它太合时宜了!我们不是要给大家上一堂思想教育课,而是通过一个个波澜壮阔、丝丝紧扣的故事,召唤大家来看,引起必要的思索……
中国十大害人的“俗话”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俗话说“是药均有三分毒。”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俗话:“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中国民间,成千上万条这样的俗话从出生那天起,就开始耳闻目染,甚至“俗话”已经侵入人的骨髓,成为“大纲文化”,成为我们思考的“定式”。在辩论中,我们经常“引经据典”,动则以“俗话说的好―――”来加强自己的观念,实际上这也是“不自信”的一种表现形式。爱引用俗话的人,是希望能拉上老祖宗留下的“至理名言”,来给自己的观念擂鼓助威。但祖宗的东西未必就是好东西,有些俗话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现实生活中的伦理和我们所倡导之风尚相驳,下面笔者列举的十大俗话,就是害人不浅的“老祖宗遗风”。 10.天下乌鸦一般黑 害人指数: 5 天下乌鸦一般黑,主张一竹杆打死一船人,一个活口儿也不留。在管理学上这叫“晕轮效应”,例如:谈到东北人,马上就有人接话道:“我知道,东北人都豪爽。”谈到河南人,马上就有人接话道:“我知道,河南人都爱骗。”谈到日本人,马上就有人接话道:“日本人,没有一个好东西!”东北人都豪爽吗?不一定!河南人都爱欺骗别人吗?不一定!日本人都坏吗?不一定。这些都是受到“天下乌鸦一般黑”俗话的影响,是这句俗话的变异思维。最惨的就是男人,有句俗话“是猫就爱偷腥吃。”这句俗话实际是“天下乌鸦一般黑”的翻版。主张把天下所有男人形容成“种牛”,如果你不是“种牛”,那一定得找“老军医”看看。 9.一个巴掌拍不响 害人指数: 5.5 “一个巴掌拍不响”是中庸之道的产物,主张各打50大板,谁都不能说吃亏,谁都不能说占便宜。我在南京读大学那其间,学院规定:只要打架斗殴,一经核实,立即严肃处理,不管双方是哪一方的责任,都要受到处分。这样的校规制定者,就是受到大俗话“一个巴掌拍不响”的严重影响。实际上,有些时候,一个巴掌是能拍响的,例如用这巴掌拍墙,拍桌子,拍马**―――不一定非要拍另外那只巴掌。“一个巴掌拍不响”是仲裁方无能的表现,无法做到赏罚分明,只能和稀泥,做老好人,主张各退一步。例如上述那个校规,如果某同学打你,是否就被动等着挨打?打你还是轻的,例如媒体多次报道:某某在街上行走遭受到抢劫,你还能用“一个巴掌拍不响”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吗?“一个巴掌拍不响”实际上就是保护“强盗”,打击“弱者”,向“恶势力”妥协。 8.苍蝇不叮无缝蛋 害人指数: 6 苍蝇不叮无缝蛋是散播和加速散播谣言的有力“理论基础”。据《西部商报》2005年07月14日报道,余某和把某是邻居,在今年农历三月份,村子里传称把某强奸杨某。在谣言散播过程中,邻居余某相信“苍蝇不叮无缝蛋”,煽风点火,说把某一定是干了这件见不得人的事情,四处散播。最后把某忍无可忍,竟然用菜刀将邻居家妇女余某的头砍下。看,这大俗话“苍蝇不叮无缝蛋”,不仅能害别人,还能害死相信这句话人的性命。 7.机会面前人人平等 害人指数:6.5 “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是成功者欺骗失败者的有力借口、谎言和工具。在机会面前,不可能是人人平等的。什么是机会?机会就是给予具有某些掌握资源者的选择和回报。例如招聘,某公司打出招聘总经理的广告,对应聘者所要具有的条件列出若干。如果把总经理的职位看成一次机会,把看见这则消息的人视为“机会面前的人人”,表面上,大家都有相同的机会,但实际上根本就不是平等的机会。如:在条件上要求:硕士学位,大多数人就没有机会了;再要求:在同等岗位上工作8年以上,又有一些人掉头走了;再要求:在同行业内工作5年以上,恐怕所剩下的就那么几个了;再要求:年龄——这样的机会,怎么能用人人平等来诠释呢?一个市长的儿子和一个普通工人儿子站在同一个机会面前,他们能平等吗?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