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yc mbayc
关注数: 4 粉丝数: 116 发帖数: 1,097 关注贴吧数: 29
东大历史上第一笔由应届毕业生捐赠的助学金!情留东大,志在四方 东南大学教育基金会原文地址:http://seuef.seu.edu.cn/s/15/t/1987/fa/d3/info64211.htm  东大新闻网简报地址:http://news.seu.edu.cn/s/146/t/1399/fa/ff/info64255.htm 情留东大,志在四方 每年的毕业季,东南大学的校园里总会弥漫着比平时更加浓郁的青春气息。这种气息中不仅有学成毕业的喜悦,还有一丝丝告别往日时光的伤感。但是,如何去纪念这些年的青春时光,每个班级都会有不同的选择。毕业旅行,制作个性班衫,或者拍上一套五四装的毕业照再精心打造一段毕业视频已经是绝大多数班级的不二选择,而电气工程学院160082班的毕业生们就做出了一个不同于所有人的举动——从毕业开始持续为帮助经济困难的学弟学妹捐赠助学金。 这是一群富有爱心的“90后”      这群年轻的校友可是一批“货真价实”的“90后”。提到“90后”,人们往往会给这群年轻人贴上玩世不恭、想法诡异的标签。而160082班的这群“90后”却用实际行动给身边所有的人带来了点点滴滴的感动。这群“90后”中有一个典型的代表,他叫梁俊义。小梁和所有的东大学子一样,安静而随和。但是正是这个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的贵州小伙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全班同学的帮助与支持,创办了东南大学支教协会。不仅如此,由他们所发起并参与其中的“至善黔程”活动还把东大学子的青春朝气带黔东南闭塞的小山村高芒,开创了东南大学公益事业的新阵地。如今的东南大学支教协会已经成为广大东大学子播撒爱心,展现家国情怀的重要平台,而她的创办者——160082班,虽然因毕业离开了亲手创办的社团,但是他们选择了一种新的方式来延续爱心以表达对母校的热爱。 这也是一群出色的“90后” 说起160082班,曾经连续三年担任他们辅导员的曹奕老师赞不绝口。曹老师介绍到,这群孩子不仅成绩优秀,班团活动也非常突出。正因为如此,他们还在2011年获得东南大学国旗团支部的提名。毕业的时候,30人中继续深造的达13人,其中4人到海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国内的9人全部在各985高校攻读研究生,其中还有一人参加了团中央的研究生支教团;毕业后选择工作的同学也大部分就职于各省市电力公司及知名电力设备制造厂家。所以说这群“90后”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都是值得母校骄傲的新一代东大人。 这是东南大学历史上第一笔由应届毕业生捐赠的助学金      东南大学教育基金会每年接受社会各界的捐赠达数千万,为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基础学科建设、青年教师培养,以及对在校师生奖优济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数千万的捐赠绝大多数来自于企事业单位和海内外校友的捐赠。而160082班的这笔应届毕业生的捐赠在东大历史上尚属首次。基金会老师介绍到,在与160082班代表交谈的过程中,这群刚刚成为“校友”的年轻人对于能为母校做一点有益的事都很激动。教育基金会的数据显示,160082班30位同学在校期间获得奖学金、助学金共计30余次,可以说几乎所有同学都是奖助学金的受益者。在与基金会的沟通中,160082班校友也表示,正是因为在读书期间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帮助,才萌生了这种用捐赠助学金的方式来纪念求学时光,回馈母校恩情的想法。一不留神,就捐出了一个东大历史上的“第一”。      这还是一笔内涵丰富的捐款     要说起这笔捐款的意义,电话另一端的160082班校友代表——毕业后选择到内蒙古准格尔旗第一中学支教的苏玮同学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他介绍说,对于经济困难学弟学妹们来说,这笔钱可能只是一笔能缓解一时困难的助学金,但是对于每一个160082人来说,这笔钱却是一笔特殊的党费、团费和班费。当大家通过东南大学教育基金会的网站,用在线捐赠的方式把这笔捐款打到基金会、并且注上“160082助学基金”时,就会觉得仿佛还徜徉在东大的校园中,还在和室友们讨论学校里的新鲜事,好像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四牌楼2号这个永远的心灵地标。 当然,这笔助学金绝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苏玮介绍说,在他发出这个倡议之后,设立助学金马上就成为班级QQ群里唯一的话题。大家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最终大家制定出了“160082助学基金”的“三个五年发展计划”:在毕业后的第一个五年里,因为近半数的同学还要继续深造,没有经济来源,所以全班每人每年出资100元,只资助一位贫困生;毕业后的第二个五年里,大家经济宽裕了,助学金的资助范围将会扩大到每年十位寒门学子;而从第三个五年开始,这笔饱含大家爱心的善款的资助对象将会涵盖东大校园之外,面向社会上的弱势群体。 苏玮还介绍说,签协议的日子也是大家精心挑选的。2008年8月28日是四年前他们开学和班级组建的日子。而他们选择今年的8月28日与学校签订捐赠协议,也正是为了纪念在东大度过的日子和在此期间所结下的深厚情谊。东南大学教育基金会也确认,已经与160082班的校友代表签署了为期五年的捐赠协议。      如今的160082班校友已经遍布全国多个省份,奋斗在多个战线上,甚至有的已经远渡重洋开始了异国的求学之旅。他们在世界的多个角落用各自独特的方式来践行母校止于至善的校训。但是他们心,却因为这一笔特殊的助学金,与母校紧紧的连结在一起。他们的故事,也将因为这一笔充满爱心的助学金,在学校里继续被人们传诵。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是我们校友身上发生的事。。。。。 7月31日,20岁的张有波在县城网吧里上网查到,他已经被南京东南大学录取,通知书一周前就已寄 出。当天,他身患绝症的母亲为了不拖累家人自杀身亡。高考前夕,为了不影响儿子考试,她隐瞒了病情;得知儿子被大学录取后,她不愿再拖累家人   听说儿子被录取   妈妈悄悄失踪了   7月31日,20岁的张有波在县城网吧里上网查到,他已经被南京东南大学录取,通知书一周前就已寄出。   走出网吧,张有波喜不自禁,匆匆往家里走去,他要把这个喜讯赶紧告诉爸爸妈妈。   张有波一家原是瓮安县白沙乡人,去年以来就租住在瓮安县城西门河畔的一栋民房里,一里一外只有两间狭窄的小房间。   刚走到门口,张有波就听到屋里的爸爸妈妈在争吵,还是为要给妈妈治病或者送他上大学的事。这之前,他们之间已经有过无数次的争吵。   张有波走进屋,平静地说了自己已经被南京东南大学录取的事,还说通知书可能已经到了学校,明天就去学校领。   爸爸妈妈停止了争吵,张有波在屋子里默默的做晚饭。这时,已经是晚上7时,天色已暗,屋外街头华灯初上。   10多分钟后,正在做晚饭的张有波和爸爸发现,近来一直卧病在床的妈妈没了踪影,问遍周围的邻居,都说不知道。   那晚,张有波与父亲找遍了县城的大街小巷,问过所有熟悉的人,但一直没有妈妈的消息。   一种不祥的预感突然向父子俩袭来。   河边找到妈妈遗体   8月1日下午6时许,张有波精疲力竭地回到家中。在外奔跑了一天一夜,他躺在床上却无法入睡,两眼看着天花板发呆。   大红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就放在床边的饭桌上,饭桌正对着门口,他希望妈妈一回到家就能看到。   迷糊中,他忽然听到爸爸在喊,“你妈妈找到了”。他一骨碌爬起,爸爸站在床前告诉他,一个亲戚打电话来说,“妈妈在县城劳保厂后面”。张有波心中一震,随即与爸爸奔出了门。   他一边拼命地跑,一边却泪如泉涌,一阵阵揪心的疼痛让他浑身发抖。他知道,劳保厂后面就是西门河的下游,离家有1公里多的距离。“妈妈是绝不可能自己走到那里去的,那只能是……”   张有波和爸爸跑到劳保厂后面的河边时,已经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预感终于成了现实。河边,妈妈的遗体静静躺在地上,张有波当即痛哭失声。他的爸爸一屁股坐在地上,失去了知觉一般,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前一晚上,我就担心妈妈会走这条路,因为她早就说过不想再活着拖累我们……”张有波说。   后来他们才知道,当天白天,有人在河中发现了妈妈的尸体,打捞上来一看,正是张有波的妈妈徐国芬。   寨邻帮忙操办丧事   8月3日,记者赶到瓮安采访。在白沙乡政府会议室,几十个乡里的工作人员正在为张有波一家捐款。   柏果树村离乡政府不远,位于一座山的半腰,稀稀拉拉的木房散落在绿树林中。绿树中飘飞着几块经幡,那是寨邻们正在为徐国芬操办丧事。   这里其实是张有波的叔叔家。张有波家还在后面山上,因为长年无人居住,早已坍塌。   灵堂就在院坝中,灵棚上挂着一副挽联,是瓮安中学的老师、同学们前一晚连夜送来的。   几个农妇正把衣襟里的一堆西红柿、辣椒等蔬菜,往灶房里送。村民说,张家没有房屋,土地也没有耕种,丧事中需要的米、菜、棺材等所有的东西,全是大伙凑起来的。   “想到她好不容易送出一个大学生,又得了那种治不好的病,心里就为她难过。”一个村民抹着泪说,“把她的后事办热闹点,也不枉她为我们乡里送出一个大学生!”   张有波一脸疲惫,但一直屋里屋外的忙碌着。如今,亲手操办好妈妈的丧事是他最重要的事。大热的天,他头上裹着厚厚的孝布,黝黑瘦削的脸上,神情抑郁。   “妈妈选择了这样离开这个世界,是为了不再拖累这个家,不再耽搁我上大学。”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妈妈却永远离开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