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YANG21 333YANG21
关注数: 5 粉丝数: 0 发帖数: 80 关注贴吧数: 0
从“布衣球星”到“中国杨”--杨晨的精彩人生 从“布衣球星”到“中国杨”--杨晨的精彩人生   中国队终于得以亲吻世界杯,醉人的胜利让所有人的脸都变成了鲜花。胜利后就要论功行赏了,我们就不能不提到中国队的“精神英雄”杨晨,其实对于中国足球,杨晨犹如一道闪电划破昏暗的夜空,仿佛一夜之间,杨晨便成了中国足球精神的象征,他精湛过人的足球技术和温文尔雅的人品作风,更是博得大家的交口称赞。"外脚背射门"  “足球小子”杨晨1974年1月17日出生于北京郊区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亲杨众泰和母亲李本芳都是航天部首都机械厂的工人。  杨众泰从年轻时就对足球非常喜爱。六七十年代的首都机械厂有一支名为“火星”的足球队,1974年,杨晨的出生让老杨把进“火星队”的希望转移到了儿子身上。  儿子还不到5岁,老杨就开始带着他练球了。每天下午,老杨下班之后就去幼儿园接杨晨回家,督促杨晨做完家庭作业后,就带着儿子到楼外的一处空地上去练球。  杨晨7岁上学后,恰逢北京市少年宫足球班招生,老杨把还不到报名年龄的杨晨带到了少年宫。  还在父亲踌躇着是否该给他报名时,小杨晨已经不知何时溜了进去,并毫不胆怯地用外脚背射起门来。就这样,小杨晨凭借他那近乎莽撞的“外脚背射门”终于“赖”在了少年宫,一年多的少年宫生活使杨晨得到了系统的专业训练,同时,父亲仍用他的“土办法”培养他。这其间,老杨开始指导杨晨练习“倒钩”射门,他为小杨晨设计了一套特别的训练方法。父样严厉的语气激起了儿子好强的个性,老杨不满意,杨晨只好一遍遍地“钩”下去……  在杨晨克服了怕摔的心理障碍后,老杨又开始让杨晨练习从不同高度,角度去练习倒钩传球和射门。就这样,经过一年多的苦练,倒钩成了杨晨后来的“绝活”,而数千次的摔打更是让杨晨的意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磨炼和提高。  1987年初,杨晨在刚入选北京少年队后的一场比赛中,一记漂亮的倒钩射门不但为北京队赢得了比赛的胜利,同时也让教练们第一次领略了杨晨的倒钩技术,可又有谁知道,为了练好这手绝活,杨晨一年中穿破了家里的6件旧绒衣。"布衣球星"  1993年7月,中国足坛迎来了职业改革的第一个赛季,原来的北京足球队也改制成为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杨晨顺利地加盟了北京国安队,从一名业余球员成为一名真正的职业运动员。杨晨是国安队中年龄偏小的队员,可他总是要求自己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杨晨的父母都是工人,家里生活并不很富裕,这让杨晨养成了俭朴的作风。直到成为职业运动员后,杨晨在生活中依然保持着十分俭朴的作风,从来不和别人比吃比穿。进入职业队后,细心的队友们发现杨晨对自己的球鞋出乎寻常的爱惜,不管训练多累,训练后杨晨都要将球鞋十分耐心地擦拭干净,整理好,换上便鞋再回宿舍。  杨晨9岁时正式进入体校踢球,别人每天两个小时的训练量,杨晨要再加一个小时,另外在路上见到石头还要踢上两脚。因此,十来天就破一双鞋。对每月只有七十多元的工资却要抚养杨和他姐姐的父母来说,真的有些吃不消了。  一连半个多月,杨晨球照踢不误,球鞋却没有坏,母亲不禁有些奇怪,难道这双鞋真的这么好?终于有一天,北京城一场罕见的大雪过后,天寒地冻。仍旧坚持练完球才回家的杨晨到家后发现妈妈不在便进了自己的小屋。加班回来后的母亲发现杨晨屋里亮着灯,就轻轻推开了房门:昏暗的灯光下小杨晨正在一针一线地缝着已经“张开嘴”的球鞋。冻得通红的小手缝得居然是那样熟练,神情是那样的专注……"中国杨"  1998年7月,杨晨以131万马克的转会费由北京国安队正式转至德国法兰克福足球俱乐部。无论是1999年保级战上那脚洞穿凯泽斯劳滕队大门的漂亮抽射,还是今年保级战中的神采飞扬,杨晨留给球迷的记忆似乎永远是那么成功、那么乐观。“独处异乡困难多多。但训练中的劳累,生活中的不便,这些杨晨都可以挺过去,惟独在东西方人心底的那份隔膜才是让他感到最苦的。”老杨在介绍儿子在德国的生活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在艰难地适应了德甲的高强度训练与比赛节奏后,一种想要为中国足球、也为自己争气的愿望充塞着杨晨的大脑,于是,每天结束训练后的时间,杨晨更多的是在钻研足球,“反刍”一天的收获。不久,杨晨通过自身的拼搏终于成为球队的主力,在球场上用自己的行动捍卫了中国足球的尊严。  加盟法兰克福队后,杨晨凭借自己在队中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当地球迷的爱戴。“中国杨”的身价迅速飙升,“中国杨”也在逐渐成为法兰克福的流行语。(
施奈德不谈中国只谈杨晨 坚信德国能够轻松获胜   记者张力德国报道 “杨晨是一名非常不错的球员,我们一起效力的那个赛季(指1998-99赛季在法兰克福)他的表现也很好。其实我觉得他真的应该留在德国,毕竟这里足球水平更高。”当记者问起德国国脚施奈德对中国足球的印象时,他首先提到了杨晨的名字。   由于勒沃库森在上周四联盟杯首轮意外出局,记者第二天在勒沃库森俱乐部的采访也遇到了不小的困难。原定的公开训练变成了封闭训练,但是施奈德却由于在第6轮和科隆的联赛中吃到黄牌停赛两场,一个人到俱乐部外的河边跑步。他刚从俱乐部出来时心情并不好,听完记者的采访请求后连连说:“我今天心情很糟糕,很糟糕。”  不过记者并没有死心,在施奈德跑完40分钟后,他的心情也好了很多。不仅答应合影,还在慢慢走回俱乐部的路上接受了本报的采访。正如施奈德所说的那样,他对于目前的中国足球并没有什么认识,唯一的印象就是杨晨。1998年夏天,杨晨刚刚来到法兰克福开始自己的德甲生涯,巧合的是,施奈德也是在那一年告别了自己6年的德乙生涯,并第一次登陆德甲赛场。  施奈德的妙传和杨晨的速度,使得他们成为一对好搭档。1998-99赛季第3轮,法兰克福客场1比1战平门兴格拉德巴赫,杨晨打入自己在德甲的第一个进球,给他助攻的正是施奈德。而杨晨在第8轮与勒沃库森,以及最后一轮狂胜劳滕神奇保级的比赛中所打入的进球,都来自施奈德妙传。  然而,在帮助法兰克福保级后,杨晨和施奈德的职业生涯出现了分化。杨晨继续留在原东家,但是由于与马加特、贝尔格等教练关系紧张,以及其他原因,他在2002-03赛季短暂效力圣保利后,便回国加盟了深圳健力宝。施奈德则在1999年夏天转会勒沃库森,从此成为德国国家队的重要一员。2002年世界杯,施奈德随德国队获得亚军,而杨晨却只能为门柱挡住自己的世界杯进球梦想而扼腕叹息。  看得出来,施奈德对于和杨晨在一起踢球的日子非常怀念。当记者问他如何看待杨晨在德国的日子越来越糟糕并最终回国时,施奈德摇摇头说:“唉,那个时候我已经和他不是队友了,又能说些什么呢?”对于10月12日的比赛,尽管施奈德口口声声称对中国足球并不了解,但还是坚信德国队能够轻松获胜。“你们的教练说巴拉克是德国队最危险的球员,这句话并没有错,毕竟大部分人都会这么说,不过……”施奈德没有把话说完,但记者却能感到他对于这场比赛的期待,“我很盼望通过这场比赛更多地了解中国,这里有不少很好的中餐馆,正是我喜欢的。”???
杨晨诠释光脚精神:超越球场 我们不光为钱踢球   十天前,在阿联酋艾因,深圳队用一场惨败明白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的道理;十天后,在上海虹口,深圳队用一场胜利告诉对手,钱不是万能的。当光着脚的深圳队员用一个1比0战胜了强大的上海申花后,队长杨晨面对穿着漂亮鞋子的申花球员豪气顿生:“这不光是健力宝队的胜利,同样是足球精神的胜利,是一种对足球投入和执着精神的胜利。”  与申花队的比赛前,几乎没有人看好内忧外困的深圳健力宝队,申花队员更是信心 十足地表示,要在虹口足球场打破逢深圳队不胜的尴尬纪录。“现在确实是我们队最困难的时候,场内场外的各种因素让我们根本无法把精力集中在训练和比赛上,大伙儿真的是硬挺过来的。”对于今年经历的种种风波,杨晨并不想掩饰自己的情绪,作为曾经在最职业化的德甲踢过球的这名老将来讲,他真的很想在自己足球生涯的最后时间里再做点什么,然而围绕着俱乐部和球队的种种是非,让他这个最简单的心愿都无法实现:“外面怎么说我们都无所谓,关键是我们自己没有放弃,否则去年我们也不可能在那么恶劣的情况下,拿到中超联赛的冠军了。”  因为在2001年世界杯预选赛中的出色表现,杨晨为自己赢得了一个“战神”的称号。时间过去了四年,当年的战神已经成了深圳队中的一员老将,一名跟李玮峰一样不可或缺的精神领袖。昨晚的比赛中,以队长身份出场的杨晨不但打满了90分钟,还打进了全场比赛的唯一进球,杨晨更用自己不知疲倦的奔跑和投入,成为申花球员的一场噩梦。进攻的时候,他可以冲到最前面,在队中另外一名前锋李毅被对手限制住的情况下,用一粒进球完成了进攻的使命;防守的时候,杨晨可以出现在最关键的位置,头顶脚踢一次次化解了申花前锋的努力。  对于杨晨的表现,老帅郭瑞龙绝对是十二分的满意:“杨晨起到了一名老队员应该起到的作用,我想大家也应该能从他的身上看到什么叫做真正的职业。今年我们队里出现了很多困难,越是在这个时候,就越需要像杨晨这样的老队员站出来,用自己的精神鼓舞队友,用这种一拼到底的气势捍卫深圳足球的荣誉。从这一点上来讲,杨晨做到了他能做的一切。”  尽管球队取得了胜利,但是杨晨也明白,健力宝队中的种种问题并不会随着这样的一场胜利而化解,激情过后,他和他的队友们仍然要面对现实的一切,面对几个月拿不到工资奖金,面对一年之内两次更换东家并且不知道明年是不是还有球可踢的现实。对于这些,杨晨也只能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了:“作为职业球员,踢球是我们谋生的手段,钱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当然重要,但是现在很多东西不是我们能左右得了的,也只能尽力做好自己能做的。再说了,人总得有点精神有点追求,追求一些超越球场之外的东西。跟中超很多队伍相比,我们在收入和待遇方面肯定不如人家,但是我们该赢的照样能赢,因为我们不光是为了钱踢球,也是在为了一种精神吧,一种属于我们深圳足球的精神吧。”  本报记者 李冰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