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乡李哥 茶乡李哥
签名是一种态度,我想我可以更酷...
关注数: 831 粉丝数: 160 发帖数: 2,386 关注贴吧数: 55
雀舌茶,历史名茶,最早产自四川。 “雀舌”茶由来已久,唐 刘禹锡《病中一二禅客见问因以谢之》诗:“添炉烹雀舌,洒水净龙须。”五代毛文锡935年《茶谱》“蜀州晋原、 洞口、 横源、 味江 、青城, 其横源雀舌 ,鸟嘴麦颗, 盖取其嫩芽所造, 以其芽似之也 。......皆散茶之最上也”。雀舌是以其芽似鸟雀之舌而得名,也是有文字记载的雀舌最早产自四川。 唐、五代后,历代对雀舌茶多有记述,宋 ·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一》:“茶芽,古人谓之‘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雀舌茶用料等级高,是芽茶。沈括《尝茶》诗:“谁把嫩香名‘雀舌’,定来北客未曾尝。不知灵草天然异,一夜风吹一寸长”。宋代 梅尧臣《南有嘉茗赋》称:“一之曰雀舌露,掇而制之以奉乎王庭。二之曰鸟喙长,撷而焙之以备乎公卿。三之曰枪旗耸,搴而炕之将求乎利赢。四之曰嫩茎茂,团而范之来充乎赋征。雀舌茶,是“奉乎王庭”的,极其珍贵。明 汪廷讷《种玉记·拂券》:“玉壶烹雀舌,金碗注龙团。 清 乾隆《坐龙井烹茶偶成》“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寸芽出自烂石上,时节焙成谷雨前。何必凤团夸御茗,聊因雀舌润心莲。呼之欲出辩才在,笑我依然文字禅。”时代的发展,雀舌茶多地有产,四川蒲江、巴山雀舌、陕西宁强雀舌、江苏金坛雀舌等等。从“奉乎王庭”进入寻常百姓家。#雀舌#茶#
04-15【茶事分享】黑茶化学成分研究取得新进展 施江 马婉君 中国茶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叶品质化学与营养健康团队在黑茶非挥发性化学成分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该团队关于黑茶化学成分分析的论文“Impact of Various Microbial-Fermented Methods on the Chemical Profile of Dark Tea Using a Single Raw Tea Material”发表在美国化学会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上,并被遴选为该杂志的补充封面论文(Supplementary Journal Cover)。图1 发表的论文入选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补充封面 不同类型黑茶的风味品质成分差异较大,主要源于它们黑毛茶原料的不同和后发酵加工工艺的差异。因此,研究人员采用相同的黑毛茶原料,在我国4个黑茶主产区,按照传统加工工艺,分别制备成普洱茶、六堡茶、茯砖茶和青砖茶等4种黑茶产品;继而采用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深入研究比较了不同类型黑茶中非挥发性成分的差异。 该研究在黑毛茶原料及其制备的4种不同类型黑茶中共计鉴定出569种非挥发性化合物,其中86种成分的含量水平在不同类型的黑茶中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表明,黑毛茶原料在微生物参与的后发酵过程中,多种次生代谢产物发生变化,特别是黄酮类成分易发生羟基化、甲基化和糖苷化等分子结构修饰。不同类型的黑茶后发酵过程中优势微生物的不同可能是这些修饰产物在组分和含量上发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注:A-不同类型黑茶中特征性化合物热图分析,B-不同类型黑茶中特征性化合物韦恩图分析,C-不同类型黑茶中特征性化合物变化趋势图。 图2 4种不同类型黑茶中特征性非挥发化学成分的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及多元统计分析图3 微生物发酵促进黑毛茶中黄酮类的甲基化、羟基化、糖苷化等主要修饰产物形成图4 不同微生物发酵方式对黑茶化学成分的影响 该研究初步查明了微生物发酵对不同类型黑茶中非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揭示了微生物发酵引起的多种特征性次生代谢产物的分子结构修饰现象,有助于为黑茶品质的科学评价和加工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得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资助。 原文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pubs.acs.org%2Fdoi%2F10.1021%2Facs.jafc.1c00598&urlrefer=6923ed99e039f1887ff0f83a506904fe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