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小狐 123456lvhu
关注数: 475 粉丝数: 404 发帖数: 13,312 关注贴吧数: 121
关于携民渡江的深层次博弈 1.刘备曹操世之枭雄,如果不认可这点那后面的全部不用看了 2.刘备曹操当时的目的不是要干死对方而是尽可能的抢地盘,曹操要新接手南阳,刘备要抢占江陵作为后续抗曹根基,如果不认可这点也可以划走 故事背景:荆州牧刘表新丧,刘琮在蔡茂为首的荆州大族的扶持下成功继位,并且蔡帽为首的荆州大族打算投靠曹操,此时曹操囤驻宛城,刘备驻樊城。刘备在没有参与决策商议的情况下被刘琮派遣大儒宋忠告知始末。 以下是有争议的点: 1.诸葛亮劝刘备袭襄阳,刘备到襄阳面见刘琮刘琮自觉羞愧不复相见,刘备拜别刘表之墓开始南下,携众十数万人,同时派遣关羽率水军南下。 此过程中私以为刘备不是不想取襄阳,而是观察局势,孔明身为谋士需要考虑的点是取不取襄阳,而刘备需要考虑的点是如何取襄阳,襄阳能否作为抗曹前线基地,襄阳人心如何是否坚定抗曹?经过观察之后刘备发现尽管众多人士恐惧曹操,但是仍然有不少人效忠刘琮,襄阳抗曹决心并不激烈那么就无法依此固守🙁 2.携民渡江的优势,此时刘备面临的局面是要找到一个稳固的抗曹基地—江陵城,然而此前刘备只是客将的身份,凭此残兵败将想强攻江陵简直痴人说梦。携民渡江声势浩大江陵守将如何敢放任十万人在外,这可以大大增加进驻江陵城的可能性。 3.曹操此时面临场景其实更加复杂,南阳郡天下第一大郡,刘琮送来投降文书该如何处理?荀彧劝曹操轻装简行袭击襄阳,但如果投降是假该如何🤔 4.刘备能带十余万人日行二三十余里我觉得最大的底气是刘备认为即便刘琮真心实意投降曹操也无法短时间内消化南阳郡,就赌谁比谁快🤬 5.虎豹骑日行三百里打破了刘备一切的幻想,曹操放下所有琐事,一丁点机会没有给刘备。如果项羽有曹操这种决断刘邦已经死了八百回了。在当阳击溃刘备,此时刘备身边只有不到百人势气已破自然不敢去江陵,只能跟关羽一路顺江而下。 6.自始至终刘曹二人都是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每一步做出的最优解。我不反对刘备仁义,但是仁义决不等于吃亏,刘备毫无疑问是世间一等一的人物
这个话题争休不断,无数的人基于自己的思考维度有无数的见解。以下基于客观蜀汉当时面临的情况作一些分析: 第一,隆中对的真实性。这个问题也是饱受争议,因为隆中对鉴于三国志,但是陈寿巧妙的使用屏人二字。这是一番诸葛亮与刘备二人的密谈当时绝不可能有第三个人知道。那陈寿的收录只能是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当众公布的官方资料,这其中不夹私货几乎是不可能的。 第二,为什么要提出隆中对。这个问题鲜有人思考过,诸葛亮绝不是事后马后炮,把这摆出来显得自己当初有多英明,这完全就没有意义。当时蜀汉刘备新丧,虽文托孔明武托李严二人,然伐吴的失败致使各种意见思想学说充斥于野,蜀汉政权立国之本是复汉,伐吴的失败让大部分人对这个新生政权的未来没什么信心。以后蜀汉应该北伐还是东征,对内如何对外如何所有人都没有能拿定一个主意。此时作为丞相的诸葛亮急需一支强心剂,自此有了隆中对的诞生。 第三,隆中对的作用 这个问题讨论的人挺多,什么千古第一大战略争议也是最多毕竟事实上从来没有实现过。公元207年诸葛亮刘备的密谈确定了刘备集团发展方向横跨荆益两路出兵联盟孙权发展内在以待天下有变我们所熟知的隆中对是在刘备死后面对的对象是满朝文武以及刘禅,一槌定音表明了蜀汉接下来的政治立场以及执政思路八个字概括:练兵、联吴、伐魏、复汉。 第四,隆中对的可操作性可实现性 我只能说这是夺取天下的一种思路,然而经过2000多年封建史从没有任何政权是基于此成功的,对于其可行性可操作性容错率我个人持悲观态度,认为不可能实现。这是基于刘邦夺天下战略的一种复刻,但是我不认为刘备集团有刘邦集团的能力,这是先天性的不足视角拉长一点,魏晋南北朝主旋律是南北对抗,对于仅拥有益州的蜀汉来说是一个夹缝中求存的意外
随便整点聊聊 辩解历史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绝大部分人连自己家里那点破事都整不明白怎么能指望客观公正别搞笑了。 1.凡事能发生一定是合理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组织架构下加以一定的推动一定会发生这样的事这就是历史。如果没有什么什么这就是小孩子的言论。 2.绝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哪来的脸我上我也行,赵构不如他刘禅不如他,没有秦桧怎么样,没有刘邦怎么样。 3.地主阶级,士族门阀,皇权,宦官,大将军。一大堆狗屁都不是的人没管过人也管过事,没负责过项目动不动就扯当朝宰相不如你,统帅十几万大军的大将军不如你,中央当政20年不如你一个平头老百姓 4.封建王朝一定是以王朝存续为目的,即便是仁如汉文帝都是带头纵容贪腐,更遑论其他人跟王朝存续,中央集权比起来什么鱼肉百姓那都是屁。 5.权臣跟能臣并不冲突,甚至可以说只有权臣才能做能臣。老板不管事,总经理可以带领公司往好方向发展,一个九品芝麻官再怎么能臣再怎么有能力没有用。一个奸臣身居高位几十年难道做的都是错的?无论是能臣还是奸臣首先得让自己变成权臣,并长时间保持 4.信息不对等,当事人面临的内外交困环境,事情的权重主次分别,跟我们所了解的片面的东西不一样。这一类人往往认为上司是个蠢才,老板是sb,所以说看啥都不对 5.什么事情对什么事情错,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历史没有对错,只有已发生的客观事实 6.历史洪流不因某个人而改变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