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用户_5NAZ82C
关注数: 12 粉丝数: 33 发帖数: 124 关注贴吧数: 23
彩礼并不公平(社会工具很少公平),有其地理和经济基础 彩礼最开始源自于人口流动性差的小农经济结构。彩礼当下根植于重一产经济结构以及具有类似经济结构属性的地区,源于这些经济结构因素导致的社会影响。 典型特征,以体力一产和工业化二产为主,三产薄弱,手工业二产较少,人口流动性差。(手工业二产为主的地区会兴起赘婿,例如绍兴周边部分村镇) 女儿养老经济支持和劳动时长少于儿子,统计一下中国儿女对老人养老的经济贡献率,以及养老耗时年时长。(包含女婿和儿媳的专项),我这里有七个省市城乡分类的数据,取自https://www.stats.gov.cn/,以及廊坊市的抽样统计。2010年的,2018年的,(最近的2023年的只有廊坊)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差异等等。(数据有局限性,例如新疆西藏等等一些省份没有,其他一些省份缺乏近期的,也请给出您当地的具体情况)经济贡献 农村比率,儿子:女儿为 9.02:1 农业户口8.03:1 城镇比率为5.65:1 非农业户口3.32:1 女婿,儿媳单算,另外经济0.53和0.51。(涉及婚姻共同财产扣掉)在养老时长方面,女儿的劳动时长同样少于儿子,更多的时长因地理原因流向了儿媳一栏。 女儿的养老劳动时长较低的原因并非是主动如此,其实是有很显著的客观现实为基石的。由于男方供房占比达到了90%以上,然而是先买房后结婚,在加上占比达我国1/3的自建房(本身就是男方加上亲友体力劳动生产的不动产),而男方无法预知未来的伴侣来自何地。作图可得:小家庭房产位置从平均距离来看距离男方父母更近,而距离女方父母指数级更远,从地理层面,女儿就更难给父母养老劳动支撑。我这儿有在地图上的散点图为证,女儿难以在经济和精力上养老几乎是非城市地区的必然,城市内部会缓解这个问题但是仍然存在。 在这些人口流动性差的农业矿业地区,如果没有彩礼给女方父母提供养老支撑,这些只生出女孩的家庭老人几乎难以生存。由此就诞生了彩礼这种社会工具,用来提供在养老保障匮乏的时间地区,为生出女儿的父母提供经济支持。(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击鼓传花,在有儿有女数量均等的家庭中转,最终由全是儿子/儿子较多的家庭,经济流入的全是女儿/女儿较多的家庭,部分流入这些女儿的消费生活,同时被用于女儿父母养老) 本质上是女儿由于婚前以及婚后养老支持弱于儿子和房产来源导致的地理因素,在把自己的养老责任转嫁给男方(因经济因素导致养老责任承担能力差),女儿给自己父母的一部分养老转嫁成了彩礼,彩礼本质上是对男方的剥削和掠夺,这种养老责任本来是应该由女方个人承担的。(PS,因为同样的地理因素较远女方父母难以对女儿更好的扶持照顾,嫁妆也因此而生) 这种社会工具并不公平,但在其诞生的土壤中存在社会根因和经济基础。(其存在本身也会降低女儿的社会地位,剥削其男性伴侣)
婚育与否并非完全自由决定,部分受限于客观经济基础和社会基本规律 婚育与否并非完全自由决定,部分受限于客观经济基础和社会基本规律,具体受限程度因地区和阶级有差异。(“只要想不结婚就可以不结婚不生育”“觉得彩礼有问题就不要结婚”“不想给彩礼就去找不要彩礼的)都是典型的局部伪命题 这是因为忽视了不同地域,不同阶级水平的差异,在特定的经济结构下,其中的男女个体会发现周围的群体都是要彩礼的,或都是不要彩礼的。(二者并非均匀分布)其中的个体并没有自由选择权,整体统计的时候并不会完全的自由移动。 人类的婚姻与生育源于1.生物本能2.个体利己3.情感和其他外源因素 婚姻和生育对于个体有哪些好坏影响? 坏处是养育孩子有巨大压力,金钱,时间,机会成本,女性有更大的生育成本和风险,男性有更大的经济压力。以及婚姻成本与压力(正负皆有),这些现代压力令人望而却步。(人的标准提高) 好处例如“养孩防老”这是最明显的,无孩养老难(养老金和保险明显有阶级差异,源于政府的社会保障也有地方差异。从统计层面超过37%的社会中下层资金准备不足以独立维持老年生活水平,需要亲友经济支持或服务),在此之上的中等收入水平群体也受此影响,只是更弱。没有孩子,他们的确会生活水平相对下降或压根无法生存… 情感和心理影响的正与负暂且不计,因为有好有坏,有的家人其乐融融,有的众叛亲离还不如没有,相当主观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中国平均寿命现在是男性平均预期寿命为75.37岁,女性则更长一些,为80.88岁。我们以60岁开始有养老照料需求算,(男性退休很大可能得推迟到63岁,女性推迟到55-58岁,15年完成,因为退休后总体劳动时长在统计学上稍长,因为那时才退休,每天得去工位有月薪算不上养老,计入退休后仍然有劳动的群体。),男女先天就有养老需求时长的差异。老光棍和老年单身妇女的收入和储蓄率和养老水平也有显著的差异,在步入老年的时候的准备也是截然不同的。 (现代2024)男性需要准备12年到15年生活所需的养老资金以及照料,女性退休早活得长需要准备30年到25年左右的养老资金,20年左右的照料需求。(照料来源可以是孩子或保姆或养老院,得用钱买) 很明显女性对于养老的资金需求和照料需求在时长方面几乎是男性的2.1倍,而中国薪资水平和不同年龄段男女储蓄率数据就在统计局官网,人尽皆知。 人对孩子以及带来孩子的婚姻的需求程度并不完全是主观因素“我觉得我不需要孩子”,是有客观的经济学需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对孩子的需求程度是有客观的经济学需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生育对于个体有哪些好坏影响?坏处是养育孩子有巨大压力,金钱,时间,机会成本,女性有更大的生育成本和风险,男性有更大的经济压力。以及婚姻成本与压力(正负皆有),这些现代压力令人望而却步。 好处例如“养孩防老”这是最明显的,无孩养老难(养老金和保险明显有阶级差异,从统计层面超过37%的社会中下层资金准备不足以独立维持老年生活水平,需要亲友经济支持或购买服务),没有孩子,他们的确会生活水平相对下降或压根无法生存… 情感和心理影响的正与负暂且不计,因为有好有坏,有的家人其乐融融,有的众叛亲离还不如没有,相当主观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平均寿命现在是男性平均预期寿命为75.37岁,女性则更长一些,为80.88岁。我们以60岁开始有养老照料需求算,(男性很大可能得推迟到63岁,女性推迟到55-58岁,15年完成,因为退休后总体劳动时长在统计学上稍长,因为那时才退休,每天得去工位有月薪算不上养老,计入退休后仍然有劳动的群体。),男女先天就有养老需求时长的差异。老光棍和老年单身妇女的收入和储蓄率也有显著的差异,在步入老年的时候的储备也是截然不同的。(现代2024数据)男性需要准备12年到15年生活所需的养老资金以及照料,女性退休早活得长需要准备30年到25年左右的养老资金,20年左右的照料需求。(照料来源可以是孩子或保姆或养老院,得用钱买)很明显女性对于养老的资金需求和照料需求几乎是男性的2.1倍,而中国薪资水平和不同年龄段男女储蓄率数据人尽皆知,人对孩子的需求程度并不完全是主观因素“我觉得我不需要孩子”,是有客观的经济学需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生育婚姻问题具有典型的阶级差异化 生育婚姻问题是典型的阶级差异化,不同阶级的人对此有完全不同的态度和需求。 一个经典笑话就是,A问一个中等收入的高知支持不婚不育的人:“如果大家都不生育该怎么养老呢?” B:“都有退休金和保险呀,大不了老了请保姆,保姆比孩子还用心” A:“那请问这个保姆老了该怎么办?” B:“保姆老了就换一个呀” A:“保姆也是一个人也是女性,她们也有养老需求!她们老了可请不起保姆也没钱去养老院。” B:“那还是靠她儿子养她吧。” 中国月收入低于3000元的人口约为11.7亿人,这也是为什么对于占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中低收入人口而言,生育是某种意义上的“刚需”,是直接跟养老挂钩的。不同阶级对生育有不同水平的需求, 问题是无论男女您是前百分之二十吗? 这是残酷的现实,刀架在脖子上没得选… 我知道很多年轻人会说:“我到六十以后自我了断,或者我根本活不到六十以后”但这其实是自欺欺人,就如同疫情时期一个老人(实地采访)说“我感染了新冠也别给我治让我自己死就行了,现在必须要放开!”,但同一个老人在真的感染新冠的时候求生欲比谁都强,医院里吃药可不愿意死了…人是很容易反悔的动物。 有些人会说未来靠“机器人”“政府包办养老”首先我们不能把未来的可能性拿来解决现在的社会问题。在生独生子女的时候,就说过“政府来养老”这件事儿,但看看现在呢?我是蹲实验室的,我也不敢保证这些前沿技术会一直如我们所愿的发展。这本身就是一厢情愿,没人会未卜先知,未来的社会发展是向上还是向下?八十年代的苏联人大多都认为自己老了会有机器人或社会集体养老…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