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giving太原 4giving太原
关注数: 254 粉丝数: 28 发帖数: 1,385 关注贴吧数: 19
分享一篇评论,本人觉得写得不错 仅供分享,非本人意见,版权归其所有 来源:宇轩的后花园微信公众号 当医院建在市郊:通医线路如何更好发挥服务效能? 2024年6月19日,太原公交开通了610支路和87路。两条线路都连接着居民区和医院,意在方便老百姓前往医院就医。尤其是610支路,它由胜利桥东出发,沿解放路,长治路,平阳路南下,最终经汾东南路到达位于太原南郊的市中心医院汾东院区。这样一条穿城长线,表面上看真的方便了北城人民前往南郊的医院就医。笔者于开通首日体验了610支路,可是,这条线路真正的运行效果却不尽人意。而不尽人意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不能用诸如“开线第一天"一类的措辞解释的。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布局的不断完善和城市边界的不断扩展,越来越多的三甲医院在城郊建立了分院。这一举措不仅有效缓解了市中心医院的压力,还促进了城乡医疗资源的均衡分布。与此同时,从市中心居民区到市郊分院的出行需求也不断增加 我们可以把有这种需求的人群分成三类:医院职工(包括医师,护士,后勤人员等),前来就医的患者,前来探望病人的亲友。接下来主要分析前两者。 对于医院职工来说,工作的地方远离自己的居住区域,最直观的影响是通勤时间的直线上升。医院作为医院职工的雇佣主体,理应为职工提供完善,快捷的通勤服务,例如提供通勤车,发放交通补助等。医院的大部分岗位都要求24小时有人在岗,所以,通勤车时间的安排最好根据轮班时间表,而不是简单地拘泥于只在早晚高峰提供通勤服务 解决医院职工通勤问题的主体是医院本身,而解决前来就医患者的交通需求的重担,则更多地落在了政府及公共交通提供者的身上。 乘坐公共交通前往市郊医院就医的可以大致细分为两类人群:一类是生活在老城区的老年人。另一类是从外地前来就医的非本地居民。而前往医院就医的人群,大多都遭受着病痛,由此带来诸多生活上的不便。如今,普通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仍是有限的,这意味着对于很大一部分人群而言,一次就医以及后续的手术治疗可能花掉的就是半生甚至毕生积蓄。由此观之,医院配套的公共交通,无论是设计上还是运营上都要符合关爱,以人为本的底层逻辑 从线路规划上来看,通医线路的走向大致可以归纳成两类。 第一类是从老年人居住比例高的城区到市郊医院。这类线路的服务对象以老年乘客居多。在太原,老年人居住比例高的区域从宏观看呈各自分散的几个大团块,从微观看,各团块内部的区域分布又相对集中。这种线路设计的大致思路是从几个大团块分别引出,在单个团块内部的覆盖范围尽量广。离开该团块后,以快速路直达市郊医院为佳。简而言之,就是居民区内频设站,居民区外简设站。当然,后期需要根据实际客流情况,进行必要的线路整合,比如A区和B区的通医线路整合为一条。 第二类是从火车站,汽车站等交通枢纽到市郊医院。这类线路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从外地前来就医的非本地居民。(当然,也可以开通城际通医定制专线,比如由县城到省城三甲医院,此种方式本文不做讨论) 理想的通医线路可以用“点对点”来概括,第一个“点”指的是每个居民的家,由于国情限制以及公共交通的局限性,此条件几乎不可能实现。第二个点,我们不妨理解为它是医院门诊楼的大门,这个条件,经过公交公司和医院的双方协商,是有很大可能实现的。从医院外的公交站牌到门诊楼,小小的几百米,少走的几步路,细节之处,皆为人文关怀。 通医线路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老年人和有特殊需要的病患。由此观之,车型的选用也应该仔细斟酌。低地台,有轮椅存放区是基本要求。从外地前来就医的非本地居民携带行李可能较多,车内设置大件行李存放处也是十分必要的。尽管通医线路的客流量相比普通线路相对有限,但是仍应该配属少量12米及以上级别的车,来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大客流。 最后我们来谈谈通医线路的运营。针对通医线路乘客群体的特殊性,公交公司应对通医线路的服务进行进一步优化。例如规范发车时间,优化候车环境,从而减少老年乘客等车时体力的消耗。针对非本地乘客,完善的乘车引导,清晰的线路图示尤为重要。此外,票款支付方式的多样性可以大大提升外地乘客的出行体验。面对就医群体心理的特殊性,公交司机在面对乘客时,需要更多的耐心,友善。最重要的一点是,不可打着“通医”旗号开通高价专线,定价应合理规范。 任何公交线路的规划都要以需求为导向,面对严峻的财政状况,公交公司更应坚持需求主导,珍惜司机和车辆资源。面子工程只会让自身的经营状况雪上加霜。综上所述,610支路还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调整优化。 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福祉需要惠及每一位公民,对有需要的人士的关怀程度,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文明高度。通医线路连接着居民区与医院,使老年人和病患不再为路途遥远而困扰。每一条线路,都是温暖的桥梁,载着关切与希望,让医疗资源触手可及。这不仅是交通的便利,更是对生命的敬重和守护。。。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