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初兰F6
关注数: 2,734 粉丝数: 449 发帖数: 7,530 关注贴吧数: 479
中药服用禁忌服用中药的禁忌大致可分为四种:(1)中药配伍禁忌 中药服用禁忌 服用中药的禁忌大致可分为四种: (1)中药配伍禁忌:某些药物因配方后可产生相反、相恶关系,使彼此药效降低或引起毒副反应,因此禁忌同用。 (2)孕妇用药禁忌:主要为避免动胎、堕胎,因孕后妇女大多数对大寒、大热、峻泻滑利、破血祛瘀及毒性较大的药物耐受性差,因此对相关药物必须忌用。 (3)服药期间饮食禁忌:俗称忌口,主要为避免服药时的干扰因素,以便提高药效,可分为某一种药物对应的忌口与不同病情条件下用药时的忌口两类,前者如人参忌萝卜、鳖甲忌苋菜、甘草忌鲢鱼、常山忌葱、茯苓忌醋等。后者为慢性病服药须忌生冷,热性病治疗期间忌辛辣、油腻,痈疡疮毒、皮肤疾患忌鱼虾、鹅肉及辛辣刺激之品。 (4)中药汤剂禁忌过夜服用:因为中药里含有淀粉、糖类、蛋白质、维生素、挥发油、氨基酸和各种酶、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煎煮时这些成分大部分溶解在汤药汁里。一般服法是趁温热时先服一半,4~6小时后再服一半。如果过夜服用或存放过久,不但药效降低,而且会因空气、温度、时间和细菌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使药液中的酶分解减效,细菌繁殖滋生,淀粉、糖类营养等成分发酵水解,以致药液发馊变质,服用后对人体健康不利。 中药煎煮注意事项 由于中药的质地、性质往往有显著差异,因此,煎煮方法或煎煮时间常不相同,有先煎、后下、包煎等。 煎药要注重火候,火候的控制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和质地,如气味芬芳的中药,适宜用武火急煎,煮沸数分钟后,改用文火略煮即可;煎中药要先用大火煮沸,后转文火煮。
温里药以温暖脏腑经络、消除里寒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温中散寒 温里药 以温暖脏腑经络、消除里寒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 温中散寒药: 干姜、高良姜、红豆蔻、花椒、胡椒、丁香、荜茇、荜澄茄、山柰 温肾回阳药: 附子、川乌头、草乌头、肉桂、九香虫 暖肝散寒药: 吴茱萸、小茴香 温肺化饮药: 干姜、细辛。 理气药 以疏畅气机、消除气滞、平降气逆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又称行气药。 理脾和胃药:橘皮、枳实、枳壳、木香、乌药、沉香、降香、檀香、甘松、刀豆、柿蒂、厚朴、大腹皮、路路通、天仙藤、紫苏梗 疏肝解郁药:香附、青皮、橘核、川楝子、天仙藤、路路通 疏肝和胃药:佛手、香橼、青木香、八月札、玫瑰花、绿萼梅花 通宣理肺药:橘皮、化橘红、佛手、香橼、薤白、枳实 消导药 以消化饮食、导行积滞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又称消食药。 莱菔子、莱菔英、地枯萝、山楂、六曲、鸡内金、麦芽、谷芽、阿魏 驱虫药 以驱除或杀灭肠道寄生虫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 使君子、苦楝皮、鹤虱、芜荑、槟榔、雷丸、南瓜子、鹤草芽、贯众、榧子、大蒜 止血药 以制止人体各种出血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 收敛止血药:白芨、仙鹤草、棕榈、紫珠、藕节、刺猬皮、鸡冠花 凉血止血药:大蓟、小蓟、侧柏叶、白茅根、地榆、槐花、苎麻根、羊蹄 化瘀止血药:三七、茜草、蒲黄、花蕊石、血余炭、卷柏、莲房 温经止血药:伏龙肝、艾叶、炮姜 活血药 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 活血化瘀药:川芎、乳香、没药、延胡索、郁金、姜黄、丹参、虎杖、益母草、鸡血藤、红藤、红花、桃仁、五灵脂、牛膝、穿山甲、泽兰、凌霄花、自然铜、血竭、王不留行、苏木、茺蔚子、马鞭草、水红花子、石见穿、皂角刺、牛角﨧 破血消癥药:干漆、刘寄奴、虻虫、水蛭、蜣螂、斑蝥、三棱、莪术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逐渐形成、发展和充实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逐渐形成、发展和充实的。现把中医妇产科学的发展史分为十个阶段: 1.夏、商、周时代(公元前2197~公元前770年)我国远古时代的祖先,在劳动和生活中积累了药物和医疗技术,到了夏、商、周时代已有关于难产和种子、胎教理论记载。如《史记.楚世家》中有“胸剖而生契”的难产记载。《山海经.西山经})中有服“骨蓉”避孕的记载。《烈女传》有胎教的记录。 2.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在这一时期著名医家扁鹊因曾专门从事过妇产科的医疗工作,当时被称为“带下医”(妇科医生)。《内经》中也有妇科方面的理论记载,为中医妇产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左传》中有“庄公寤生”的难产记载。还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记载,明确提出近亲结婚有害于后代,这一观点比英国的达尔文1858年的相关论述要早2500多年,而且对今天的优生学研究也有意义。 3.秦汉时代(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秦代,已有妇产科病案的记载。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太仓公浮于意首创“诊籍”,其中“韩女内寒月事不下”及“王美人怀子而不乳”的病案,都是妇产科最早的病案。 到了汉代,妇产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医事制度上设有“女医”,药物堕胎、联体胎儿、手术摘除死胎等首见记载,并出现了一批妇产科专著。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胎产书》,是现存的最早妇产科专著,书中对妊娠按月养生提出一些见解,反映了当时对妊娠、胎产卫生的认识。 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的妇人三篇,论述了妊娠呕吐、妊娠腹痛、产后发热、热入血室、带下、经闭、癓瘕等病的证治,并提出阴道冲洗和纳药的外治法。当时的许多经验和方药至今有效。与张仲景同代的医学家华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外科专家,不仅成功地进行了开腹手术,也成功进行了摘除死胎的手术。《后汉书.华佗传》说:一伦曰:‘死胎枯燥,执不自生。’使人探(远取)之,果得死胎,人形可识,但其色已黑。伦之绝技,皆此类也。”可见当时的妇产科已发展到了相当水平。 4.魏晋南北朝及隋代(公元220~公元618年)这一时期,主要是脉学和病源证候学的成就,推动了妇产科学的发展。晋代王叔和所著《脉经》,根据《难经》独取寸口的原则,总结了公元3世纪以前的脉学知识,使诊脉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化、规范化了。 其中在妇产科方面,提出了“居经”、“避年”之说,指出“尺中不绝,胎脉方真”及脉辨男女,描写了产时“离经脉”,即“怀娠离经,其脉浮,设腹痛引腰脊,为今欲生也”。 隋代(公元610年),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当时中医病理学巨著,包括内、外、妇、儿、五官五科。 书中有妇人病八卷,前四卷论妇科病,包括月经、带下、前阴、乳房诸病,后四卷论产科病,按照妊娠、将产、难产及产后分类,逐项讨论了病因、病机及临床所见,内容颇为丰富。 5.唐代(公元618~公元907年)唐代继隋制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医事制度,设立了“大医署”,这是唐朝最高的医学教育机构和医疗机构,专门培养医药人才。医学发展特点是逐渐趋向专科化。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所著《千金要方》中将妇人胎产列于卷首。广泛地讨论了求子、妊娠、产难、胞衣不出、月经、带下及杂病,还精辟地论述了临产及产后护理等内容。王焘所著的《外台秘要》还记载了若干堕胎断产的方法,并已注意到节制生育问题。 此时,妇产科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出现了我国现存理论较完备的产科专著,即咎殷著的《产宝》。 6.宋代(公元 960~公元 1279年)宋代妇产科已发展成为独立专科。在国家医学教育规定设置的九科之中有产科。如《元丰备对》载:“太医局九科学生额三百人……产科十人……。”这一时期出现一些重要妇产科专著。如杨子建著的《十产论》,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朱瑞章的《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李师圣的《产论》,郭稽中的《妇人方》等。此期,在妇产科方面成就最大的是陈自明和他的著作《妇人大全良方})。该书系统地论述了妇产科常见疾病,还特别谈到了对难产的处理。是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著,是当时一部杰出的作品,一直风行300多年,对后世医家也有巨大影响。 7.金元时代(公元1115~公元1234年;公元1271~公元1368年)金元时代是医学百家争鸣时期,医学流派开始兴起,刘、张、李、朱四大家对妇产科从不同角度作出了贡献。元代医学设13科,有产科1门。 金元四大家的学术发展,开扩了对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思路。如刘完素著《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胎产论说:“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对妇女生理作出了规律性阐述,成为少女着重补肾、中年着重调肝、绝经期着重理脾的理论根据。 张子和著《儒门事亲})认为“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善用汗、吐、下三法以驱病,这种观点也常用于妇科。该书还记载了钩
有些女性患妇科病后常看西医,其实,中医妇科久负盛名,尤其对许 有些女性患妇科病后常看西医,其实,中医妇科久负盛名,尤其对许多应用西药难以收效的妇科病疗效颇佳。但妇科病种繁多,病情复杂,并不是都适合中医治疗。那么,中医对哪些妇科疾病的治疗有优势呢? 不孕症:凡生育年龄的妇女,未避孕而婚后3年以上未怀孕者或分娩流产3年以上未能再孕者,均称为“不孕症”。只要患者无生理缺陷,坚持中药治疗调理,一般均可获效。 月经不调:治疗月经不调是中医的拿手好戏。中医治疗需了解患者月经周期,经色,经量,质地及全身症状。从寒热虚实四方面辩证治疗,确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且中医对不少妇科病,都以调经入手,月经正常则皆愈。 习惯性流产:又称“滑胎”多由肾气虚衰,房事不节等因素造成,中医药调整人体内环境效果显著。 乳汁不下:产后乳汁不下,胀痛难忍,西药往往无药可医,但中医辩证施药,往往只需两三汤药,配合膳食调养,即可令乳汁通畅。 急性乳腺炎:又称“乳痈”,是初产妇女产后常见乳病,西医常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十分理想,病情若至晚期则可能需手术治疗,痛苦较大,且影响哺乳,经中药治疗可使红肿胀痛迅速消退,避免影响婴儿哺乳及手术之苦。 功血:“崩漏”,中医认为是肾气不足,血热妄行,气滞血淤等病因所致,治疗先止血活血后养血,理法独特效果极佳。 子宫脱垂:“阴挺,阴脱”西医多行手术治疗而中医以升阳补气,亦可与针灸配合达事半功倍的效果,亦无痛苦。 围绝经期综合征:女性到达50岁左右常出现月经紊乱,潮热盗汗,急燥易怒,头晕,心悸,失眠,怔忡等系列症状,激素镇静剂治疗有副作用,中医因人而异分肝阳上亢,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等证型,再以滋阴潜阳,宁心安神结合药膳,茶饮等疗法,效果令人满意。 妊娠病:妊娠病多涉及孕妇、胎儿多方面,首先应分清属母病还是胎病。许多西药透过胎盘屏障或乳汁,往往影响到胎儿、婴儿生长发育。 产后病:产后妇女多虚多淤,母亲产后的恢复影响到孩子的健康及母亲自身的健康,甚至会影响到母亲一生的健康。产后抑郁、产后汗证、产后发热、产后恶露不尽均是中医药的特色专长,标本同治,效果更佳。 节育措施副反应:如宫环出血,是指育龄妇女放置节育器后节育器位置正常,而出现以经期过长或月经过多,非经期阴道流血等异常子宫出血为主症的疾病,发病率20%~50%。中医认为宫内放环所致“金刃损伤“是宫环出血的主要原因,致子宫藏泻失调,气血淤阻,血不归经而妄行。中医用理气化淤、滋阴、益气、凉血等方案达到止血效果,多数患者治疗后可痊愈。
中成药的优点是副作用小,治疗慢性病效果好,便于携带,但是见效 中成药的优点是副作用小,治疗慢性病效果好,便于携带,但是见效比较慢;西药见效快,可以治疗急性病,但是副作用大,停药后容易复发。所以无所谓哪个更好,只要能很好的控制病情的发展就是最好的药物。   一般年轻人生病时比较偏向于服用西药,他们觉得服用西药见效比较快,而老年人生病是一般偏向于用中成药,他们认为这样的药物副作用比较小,比较安全,而且中成药和西药一样服用都很方便,那么,在临床上中成药和西药哪个好?   一、中成药和西药哪个更好   服用中成药和西药治病时,各有自己的优缺点,无所谓哪个更好,只要能对症治疗,可以有效的控制疾病的发展,就是最好的治病药物。一般临床上常用西药治疗为主,中药治疗为辅,中西药结合的方法疗效显着。   二、中成药的优缺点   1.中成药的优点   (1)副作用小   因为中成药的药效虽然缓慢,但是比较持久,所以服用中成药的副作用比较小,比较安全。   (2)治疗慢性病效果好   一般中成药治病时,是通过扶正祛邪的方法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药效比较缓慢、持久,对于慢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比较明显,尤其是对于一些疑难杂症方面也有明显的优势。   (3)便于携带   以前的中药方剂演变成今天的浓缩丸、口服液、中药颗粒剂等中成药后,非常的便于携带和服用,免去了煎熬中药之苦。   2.中成药的缺点   因为中药见效比较缓慢,所以需要服用一定的疗程后才能见到效果,对于急性疾病的治疗有明显的不足之处。   三、西药的的优缺点   1.西药的优点   西药既可以口服,还可以肌肉注射、静脉滴注等,用西药治疗疾病时见效比较快,在短时间内服用就可以看到明显的效果,所以临床上常用这种药物治疗一些急性发作的疾病。   2.西药的缺点   (1)副作用大   相比较中成药来说,西药的副作用比较大,有些人服用西药后会出现明显的恶心,呕吐等肠胃不适症状,甚至还会影响到肝肾功能。   (2)容易复发   虽然西药治病见效比较快,但是停药后可能会导致疾病反弹、复发等。
中成药的优点是副作用小,治疗慢性病效果好,便于携带,但是见效 中成药的优点是副作用小,治疗慢性病效果好,便于携带,但是见效比较慢;西药见效快,可以治疗急性病,但是副作用大,停药后容易复发。所以无所谓哪个更好,只要能很好的控制病情的发展就是最好的药物。   一般年轻人生病时比较偏向于服用西药,他们觉得服用西药见效比较快,而老年人生病是一般偏向于用中成药,他们认为这样的药物副作用比较小,比较安全,而且中成药和西药一样服用都很方便,那么,在临床上中成药和西药哪个好?   一、中成药和西药哪个更好   服用中成药和西药治病时,各有自己的优缺点,无所谓哪个更好,只要能对症治疗,可以有效的控制疾病的发展,就是最好的治病药物。一般临床上常用西药治疗为主,中药治疗为辅,中西药结合的方法疗效显着。   二、中成药的优缺点   1.中成药的优点   (1)副作用小   因为中成药的药效虽然缓慢,但是比较持久,所以服用中成药的副作用比较小,比较安全。   (2)治疗慢性病效果好   一般中成药治病时,是通过扶正祛邪的方法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药效比较缓慢、持久,对于慢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比较明显,尤其是对于一些疑难杂症方面也有明显的优势。   (3)便于携带   以前的中药方剂演变成今天的浓缩丸、口服液、中药颗粒剂等中成药后,非常的便于携带和服用,免去了煎熬中药之苦。   2.中成药的缺点   因为中药见效比较缓慢,所以需要服用一定的疗程后才能见到效果,对于急性疾病的治疗有明显的不足之处。   三、西药的的优缺点   1.西药的优点   西药既可以口服,还可以肌肉注射、静脉滴注等,用西药治疗疾病时见效比较快,在短时间内服用就可以看到明显的效果,所以临床上常用这种药物治疗一些急性发作的疾病。   2.西药的缺点   (1)副作用大   相比较中成药来说,西药的副作用比较大,有些人服用西药后会出现明显的恶心,呕吐等肠胃不适症状,甚至还会影响到肝肾功能。   (2)容易复发   虽然西药治病见效比较快,但是停药后可能会导致疾病反弹、复发等。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