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衣依 大衣依
关注数: 450 粉丝数: 508 发帖数: 37,526 关注贴吧数: 44
(普通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大学本科生阅读书目 一直到现在,我还是可耻的没看完任何一本…… 编者按:经过反复讨论修改,由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大学本科生阅读书目》,在该委员会2002年年会上已获得通过,并正式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历史系主任联席会议推荐。现将书目公布于此,希望通过此项工作,正确引导学生的读书活动,进一步推动历史学教学改革的深入,提高教学质量。说 明 开列本书目的目的是为普通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个读书的门径,以便通过阅读巩固其基础知识,扩大其视野,培养其创新能力。因此,在开列时力求具有系统性、基础性、前沿性和可操作性。对入选书目,首先考虑历史本身的完整性,在此基础上尽可能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著作。对教材和工具书,除极个别情况外,原则上不予推荐。对一些权威性的大部头著作,如范文澜、蔡美彪主编的《中国通史》、郭沫若、林甘泉主编的《中国史稿》、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李新等主编的《中华民国史》,及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史”、 “剑桥世界史”系列,因卷帙过大,暂不推荐。对中外文史料,因卷帙繁多,数量极大,本书目除推荐翦伯赞、郑天挺主编的《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外,其他不再推荐,各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在教师指导下有选择地阅读。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书目对普通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只具有指导意义,各校教师完全可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特点予以增删。此外,本书目是在复旦大学和武汉大学开列的《普通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大学本科学生基本阅读书目》的基础上,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部分教师共同完成的。
感慨:陈寅恪、中大、书店。 陈寅恪老前辈和唐朝的渊源自不必说。 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站在史学的第一线, 和意识形态抗争着,希冀为自由学术保留最后一丝空间。 中山大学,民国显赫的学术大师的执教之地,培养了无数学人。 大师们如顾颉刚等,一位位如过眼云烟离去。 长期栖息于此的陈寅恪前辈,无疑也是中大的标示。 今日去了中大西门(正门、东门以往也基本没书店)附近的书店, 10年前西门一条街的书店(甚至马路对面也有卖书的铺子),如今已经所剩无几。 最大的书店是近千平方米的学而优,一直在坚持。 可是光鲜也远不如10年前的人来人往了,一样的安静,稀薄的却是人群。 学而优以往5、6家书店,随着网商兴起,皆陆续倒闭,余至2家,苟延残喘。 10年来,还在阅读的人们越来越少了么? 2楼是我最喜欢的学术专柜(1楼的文学等也很不错),历史、哲学、文化、心理、古籍等。 上去后,发现书类的整体摆设,和我2006年最近一次去时一模一样。 那次买了俾斯麦回忆录《思考与回忆》、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一直到现在仍旧未看。 甚至很多书籍的位置都一样。比如说,钱穆前辈、黄仁宇先生的书,依旧在刚上2楼的专柜。 我的《中国大历史》,也是在这里买的。 近看,才知道书店的格局,并非刻意维持,而是充满着无奈。 上万本学术书籍,书背向阳的一面,多年陈列,颜色渐渐斑驳。 不少书籍上长满了书虫留下的黄色书斑,配上全新的样子,很是别扭。 学而优就在中大门口,06年还见过陈寅恪先生的专柜。 今天看时,陈老前辈的书不超过5本。心里唏嘘不已。 唯一可以聊以自慰的就是,其中一本是09年新出版《唐代政治史略稿》(手写本)。 另一家书店文渊阁,更是被书店的恶劣环境逼迫至狭小的2楼。 旧书处,还有几百本70-90年代的旧书、杂志,少量台版老书。 全场5折。不禁暗想,5折背后还有多少生存空间?可能连房租都不足以支付啊…… 支撑书商们的,怕早已不是利润,而是理想吧? 毕竟,就连在大陆名声显赫的三联书店,全国店面一年的净利润也不过30余万。 全国三联书店的净利,居然还不如一个四大事务所注册会计师的员工(48万一年)。 嗟乎。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