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998
dalian1994053
关注数: 53
粉丝数: 199
发帖数: 13,284
关注贴吧数: 16
无题 文/慕云 文道远相传,相轻为哪般? 安可止戾气,与君静读禅。
历代诺贝尔奖的顶级文笔 包括以下几部经典之作: 一、《百年孤独》:由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这部小说以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为核心,细腻地描绘了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小说巧妙地融合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宗教典故,展现了一个瑰丽而奇异的想象世界,深刻揭示了拉丁美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复杂变化和深刻矛盾。 二、 《悠悠岁月》:由安妮·埃尔诺创作,这部小说采用“无人称自传”的叙述方式,通过作者自身的经历反映时代和世界的进程。小说时间跨度长达六十年,描绘了二战后法国乃至全世界发生的巨大变迁,涉及大量文学和社会科学作品,反映了法国几十年来的涩会思潮变迁。 三、 《静静的顿河》:由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创作,这部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和俄国内战为背景,讲述了哥萨克人格里高利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与家人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小说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诗经十二月份的雅称 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是博大精深的,毕竟我们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比如我们传统的农历月份,在历史上是有非常多的叫法的,古人们的智慧赋予了不同月份不同的美。也把对生活的美好,都赋予在文字当中表达的淋漓尽致。
大道至简。
刘月卯行书欣赏
八法尚工——陈海良书法作品展
八法尚工——陈海良书法作品展
瘦金书欣赏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愿将山色供生佛,修到梅花伴醉翁
明白规矩礼仪,做个得体的学佛人
浅谈钢琴、一些钢琴家及钢琴曲
茶文化知识,浅谈中华茶文化 一)茶道 它是一种生活艺术,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来增进友谊,养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仪式。 喝茶能静心、静神,去除杂念。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源于中国,后传入日本和西方。
愿与君共品文章之美 文以载道,学以成人。 文者,承物而言其情,于情之中又阐释其道,至于道者乃作者本身之感悟。 学者,得道而化为理,于他人的理之中又悟其新理,从而阐释新道,继以新文。 如此循环,渐进的推动一代文化的发展。
晨钟暮鼓经声传,和谐祥瑞伴我眠。
恒顺众生,和谐相处
什么是人文? 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 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人文是人站在自身或者其它的角度,用自己或别人提出的方法对世界中已知或未知存在的客观事物或现象进行理性的思考而总结出来的符合世界发展规律的又能被大众接受的属于个人主观的知识点。 《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知道,文化是生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跟自身生活相关的知识或经验,是其适应自然或周围环境的体现。因此,具体到人类社会当中,文化不仅包含了人们外在的的衣、食、住、行,还包含了人们的内在的心理、意识或者说思维活动。
神秘主义是哲学最高状态?
神秘主义是哲学最高状态? 冯友兰大师的书中有这句话
从一朵花里看六度的精神
哲学泰斗冯友兰:我的读书经验
欢喜
自在
心情舒畅
心情舒畅
农历四月十五
夏安居 夏安居
把万法唯识的理由归纳为四条 把万法唯识的理由归纳为四条
关于消防整改
欣赏禅诗,须了禅境 欣赏禅诗,须了禅境
欣赏禅诗,须了禅境 欣赏禅诗,须了禅境
《不看周梦蝶的禅诗是一大遗憾》 很多搞文学的人都不知道台湾 《不看周梦蝶的禅诗是一大遗憾》 很多搞文学的人都不知道台湾的老诗人周梦蝶先生了,可是林清玄记得,林清玄说,在他的少年时代,“周梦蝶和明星咖啡店都是文学一样的招牌。。。” 周梦蝶(1920—),原名起述,河南淅川人,其代表作有《还魂草》等。 绝尘而逸。 回眸处—— 乱云翻白,波涛千起; 无边与苍茫与空旷 展笑着如回响 遗落于我踪影底有无中。 从冷冷的北溟来 犹滞留着昨夜的濡湿; 梦终有醒时—— 阴霾拨开,是百尺雷啸。 昨日已沉陷了, 甚至鲛人底雪泪也滴干了; 飞跃呵,我心在高寒 高寒是大化底眼神 我是那眼神没遮拦的一瞬。 不是追寻,必须追寻 不是超越,必须超越 云倦了,有风扶着 风倦了,有海托着 海倦了呢?堤倦了呢? 以飞为归止的 仍须归止于飞。 世界在我翅上 一如历历星河之在我胆边 浩浩天籁之在我肋下……
冯友兰:我的读书经验
七处徵心——适合现代大忙人
据学佛网消息:2020年11月14日,法相唯识学学术研讨会暨 据学佛网消息:2020年11月14日,法相唯识学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东方唯识学研究会年会在峨眉山佛学院开幕。本次会议由东方唯识学研究会、峨眉山佛学院共同主办。
许哲老师的传奇人生 许哲老师的传奇人生
什么是夏安居? 什么是夏安居?
学佛人必修的经书 学佛人必修的经书
河北省佛学院(男众部)2021年招生简章河北省佛学院于199 河北省佛学院(男众部)2021年招生简章 河北省佛学院于1998年试办,2000年5月由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正式成立,2021年3月由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升格为四年制本科高等宗教院校,是由河北省佛教协会设立、河北省宗教事务局主管的一所高级佛教院校。学院创院院长净慧长老根据汉传佛教的传统以及自己对禅宗几十年的弘法经验,提出“信、戒、学、修”四字方针和“养成僧格、融入僧团”八字纲宗,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学院男众部座落在河北赵县柏林禅寺,柏林禅寺僧团在净慧长老“生活禅”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各种修行与弘法活动,二十年来与海内外佛教界和学术界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为佛学院的教育提供了深厚的师资基础和良好的办学环境。 为满足有志青年僧人的求学需要,河北省佛学院(男众部)现在开始面向全国招收2021级中专班和本科班学僧。 一、培养目标 根据创院院长净慧长老提出的“信、戒、学、修”四字方针和“养成僧格、融入僧团”八字纲宗,培养具足正信、爱国爱教、学修并重、具有一定管理能力及弘法能力的优秀僧才。 二、课程设置 (一)佛学专业课 1、中专班:佛教基础、二课合解、遗教三经、佛教三字经、中国汉传佛教礼仪、心经、金刚经等般若经导读、大乘百法明门论、八识规矩颂、童蒙止观、戒律学纲要、沙弥律仪、中国佛教史、印度佛教史等; 2、本科班:佛法概论、佛教各宗大意;俱舍论;中观思想、中观宗论典;摄大乘论、唯识三十颂;大乘起信论;法华经选读、教观纲宗等;华严五教仪、普贤行愿品;净土宗教理史、净土宗思想;禅学、禅宗典籍导读、禅宗史;四分戒本、佛教戒律专题、丛林规约;近现代佛教史;佛教传播学;等等。 (二)中国文化与社会课程 大学语文、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宗教史、宗教学、当代中国与世界宗教概况、宗教政策法规、中国统一战线、法学概论、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名篇选读、基础写作、论文写作、中国哲学史、印度哲学、西方哲学史、黄帝内经、中国传统文化等。 (三)思想政治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宗教爱国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 (四)宗教实践课 早晚课诵、二时临斋、夏安居、冬禅七、国庆共修等寺院宗教活动。 三、学制、招生名额及要求 (一)中专班学制2年,拟招收学僧30人,要求出家一年以上,具有初中以上学历,年龄在18~30岁之间; (二)本科班学制4年,拟招收学僧30人,要求出家一年以上,具有高中以上学历或佛学院中专/预科毕业文凭,年龄在20~30岁之间(条件优异者可适当放宽)。 共同要求是:爱国爱教,信仰坚定,戒行清净,历史清白,身体健康,僧仪整肃,无恶习,无传染病及其他隐性疾病的比丘或沙弥。 四、报考起止时间即日起至2021年9月15日止。五、报考办法 向佛学院提交以下个人材料: 1、报考登记表(获取方式详见底部) 2、所在寺院、佛教协会和宗教事务局的推荐材料。 3、县级或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体检材料(包含乙肝五项、胸透、心电图等)。 4、近期正面免冠一寸白底相片3张,身份证复印件一份。 5、最高社会学历或佛学院学历毕业证书复印件。 经佛学院审查后,对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颁发准考证。六、入学考试 (一)考试时间:2021年9月15日,考生持准考证到指定地点参考笔试和面试。 (二)考试地点:河北省佛学院(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内)。 (三)考试方式:面试、笔试相结合。 (四)考试科目:佛学基础、语文、英语、历史时政(笔试);二时课诵、禅坐(面试)。 (五)复习参考资料:佛学:《佛学基础》(界诠法师)。语文:参考初、高中《语文》。政史:参考中国古代史、宗教政策、时政。英语:参考《新概念英语》第一册。七、录取 (一)根据考生的宗教情操、道德品质、考试成绩、健康状况择优录取。 (二)考生被录取后,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予以退学:体检不合格;学习态度不端正;不遵守学院规章制度;严重违犯律仪;心理或生理素质不符合僧格要求;有传染病或精神病等。八、福利待遇 (一)学院为学生免费提供膳宿; (二)每人每月单金600元,其他待遇随柏林禅寺常住; (三)学院为学僧免费办理医保,医保不能报销的部分由佛学院负责; (四)学习期间,学僧凭学生证可享受国家规定的大学生火车票半价优惠; (五)学院免费发放教材及适量的僧装和学习用品; (六)日常生活用品及交通费用等由学僧自己承担。九、毕业去向 (一)在河北省佛学院继续深造或报考其他高级佛学院; (二)去柏林禅寺及下院常住或从事管理工作; (三)根据各地佛教寺院的需要,征得原推荐单位的同意,推荐到有关佛教单位服务; (四)回原推荐寺院。十、咨询、报考联系方式(一)报考咨询联系人:正天法师:175 3191 1978(微信同)汇净法师:0311-84927902 (教务处办公室电话)(二)报名表电子版发送邮箱:
[email protected]
(三)报名表邮寄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石塔东路23号柏林禅寺(河北省佛学院教务处)邮编:051530
妙江法师:理解了它,你就能真正理解佛法前一阵子有人问说,师父 妙江法师:理解了它,你就能真正理解佛法 前一阵子有人问说,师父,请把佛教用最简单的一句话给讲清楚。 我说一句话也用不了,半句话都用不了,佛教就是一个因缘,一个因果,就四个字,一句话用不了,但是它内容很大,意义很大。
弘一法师:切莫误传佛教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所以 弘一法师:切莫误传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所以佛教与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中国的文化、习俗,影响佛教,佛教也影响了中国文化习俗,佛教已成为我们自己的佛教。但佛教是来于印度,印度的文化特色,有些是中国人所不易明了的,受了中国习俗的影响;有些是不合佛教的本意的,所以佛教在中国,信佛法的与不相信佛法的人,对于佛教,每每有些误会,不明佛教本来的意义,发生错误的见解。 因此相信佛法的人,不能正确地信仰。 我觉得信仰佛教或者怀疑评论佛教的人,对于佛教的误解应该先要除去,才能真正地认识佛教。现在先提出几种重要的几点来说,希望大家能有正确的见解。
今天给大家分享几首古诗词,看看炎热的夏天,这些诗人们是怎么度过的。 1 白居易的 《苦热题恒寂师禅室》 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 非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度身凉。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这首诗产生了一个脍炙人口的俗语“心静自然凉”。 他的这首诗也很可爱,近乎白话的口吻描述了一个禅师避暑的方式: 炎炎盛夏,人人都因为酷暑难耐而焦急烦躁,想要找一个凉快的地方。 只有禅师静静地坐在房子里不出门。难道是禅房不热吗? 并不是,是因为心静自然凉啊!
佛乐能够使人走入善境,至善至美,“为美最乐” 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就用音乐传教,感动了远近许许多多的人,皈依佛门。其实,佛教音乐就是一个法门,是修行的法门,是普度众生的法门。 佛乐能够使人走入善境,至善至美,“为美最乐”。在这宁静、清新、淡雅、自然的音符中,佛乐能够使我们感悟到清凉的人生,吉祥的意蕴,自性的圆满。
智敏上师:春节不杀戮生命才是真正吉祥的节日! 每一个春节,千家万户都上演着关于团圆、关于幸福、关于美食的故事。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共同的美好记忆;但是春节对于无数的其它生命又意味着什么呢?当那些原本鲜活的生命陈尸在我们团聚的餐桌上,成为美味佳肴时,它们又经历过怎样剧烈的杀戮之痛,和无法言说的骨肉分离之苦? 我们团圆的幸福,我们对美食的向往,是否非要建立在其它生命无尽的痛苦之上?这样的春节能称得上吉祥与幸福吗? 88岁高龄的多宝讲寺住持智敏上师,以佛教的慈悲与智慧,向我们揭示了怎样过一个真正吉祥的春节。
千年情长,古韵流芳——中国古典诗词欣赏 一、诗经《关雎》
祝各位师兄新年快乐 祝各位师兄新年快乐、福慧增长,色身康泰、吉祥如意! 阿弥陀佛!
妙江法师:理解了它 你就能真正理解佛法 前一阵子有人问说,师父,请把佛教用最简单的一句话给讲清楚。 我说一句话也用不了,半句话都用不了,佛教就是一个因缘,一个因果,就四个字,一句话用不了,但是它内容很大,意义很大。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众生皆有灵山塔, 净心灵山塔下修。
在家人可以穿僧服,吃饭用钵吗? 在家人不可以穿僧服。 出家众遵守只保有三件衣服的规定,即:僧伽梨(另译作大衣、重衣、杂碎衣、入聚落衣、高胜衣、九条衣,外出时穿)、郁多罗僧(另译作上衣、中价衣、入众衣、七条衣,平时所穿)、安陀会(另译作内衣、中宿衣、中衣、作务衣、五条衣,劳务或就寝时所穿)。此三衣总称为“支伐罗”,又三衣的颜色不能是白色,以便与在家人的衣服有所区隔,因而规定必须染色(坏色;袈裟色),故又称为“袈裟”。 佛陀制定出家人的衣服,不能与在家(白衣)人的制服一样,其理由有两点:一、表现出家修行之形象,乃以出世解脱为宗旨,为利益众生出三界为方便,故号称方外客或沙门,或修道行者。二、表现僧俗之身份有别,才不至于混杂立场,模棱两可。《梵网经》云:“应教身所著袈裟(梵语kasaya),皆使坏色,与道相应,皆染使青黄赤黑紫色,一切染衣乃至卧具,尽以坏色,身所著衣,一切染色。若一切国土中,国人所著衣服,比丘皆应与其俗服有异。” 《佛遗教经》云:“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僧衣不同于在家人的普通服饰。从规格大小以及颜色穿法等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和讲究,是佛陀令随其出家的弟子穿着,并非随意披着。
湖北广化寺坚量法师荣膺方丈升座庆典圆满举行 湖北省佛教协会
浅谈佛教哲学的主旨 佛教哲学,是用来阐述佛教真理的学问;它以佛教教义为内涵,内容异常的丰富多彩——阐述了佛教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至诚礼拜八十八佛,功德不可思议 海城大悲寺双日晚课
佛教中那些优美而震撼的句子—— 《法华经》:长夜安隐,多所饶益 《药师经》:一切如来,身语意业,无不清净。 《金刚经》:佛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华严经》一切众生起灭贪瞋痴烦恼焰。虽知诸法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如焰、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自性无二,而随心作业,无量差别。 《无量寿经》三十三品: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与老人沟通,不要忘了他的自尊 与老人沟通,不要忘了他的自尊;与男人沟通,不要忘了他的面子;与女人沟通,不要忘了她的情绪;与上级沟通,不要忘了他的尊严;与年轻人沟通,不要忘了他的直接;与儿童沟通,不要忘了他的天真。一种态度走天下,必然处处碰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多怀感恩心、才能四海通达。
有强迫性谤佛念头的师兄,可以使用下面这个妙法 转自学佛网
弘一法师:切莫误解佛教(转)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所以佛教与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中国的文化、习俗,影响佛教,佛教也影响了中国文化习俗,佛教已成为我们自己的佛教。但佛教是来于印度,印度的文化特色,有些是中国人所不易明了的,受了中国习俗的影响;有些是不合佛教的本意的,所以佛教在中国,信佛法的与不相信佛法的人,对于佛教,每每有些误会,不明佛教本来的意义,发生错误的见解。 因此相信佛法的人,不能正确地信仰;批评佛教的人,也不会批评到佛教本身。我觉得信仰佛教或者怀疑评论佛教的人,对于佛教的误解应该先要除去,才能真正地认识佛教。现在先提出几种重要的几点来说,希望大家能有正确的见解。
「佛法与人生」你真的了解佛教吗? 释迦牟尼佛一生讲了很多佛法,这些佛法变成了佛经流传至今。我们根据佛陀的教授与教诫来修行和生活,内心就会越来越清净、越来越善良。 “故于佛法僧,当生清净信。智慧力增明,思念佛正教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六》
说禅,随缘 说禅,大道无形,大音希声,大智之入,不眈与形,不逐与力,不持与技。淡淡的生活,静静的思考,执着的进取,直进到智慧的高地。 说禅,静心;无欲修禅,怡性做人。静乃是禅的精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进入静心凝神思大道,详察万物品无常的境界。 说禅,守定;性定修禅,淡泊做人。给那颗好胜的心一个休憩的港湾,让它空明通透,真实无妄。 说禅,思悟;参悟修禅,慎思做人。渐修顿悟,不得其法,不悟其要,不明其义。让我们思悟人生真谛到达新的新境界。 说禅,谦恭;诚学修禅,虚心做人。心怀忠厚谦恭的人,使人如沐春风,给一切带来生机勃勃。 说禅,恒志;虔诚修禅,恒韧做人。 说禅,随缘....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至诚礼拜八十八佛,功德不可思议
【揭秘】记录中国僧人拜别父母,由俗成僧的剃度全过程 来源:大悲寺溯源网站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