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总兵 东江总兵
关注数: 5 粉丝数: 10 发帖数: 2,043 关注贴吧数: 12
关于一些明史眼中的正史,明史袁崇焕传 “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 这段话应该都很熟悉吧,接着就有了袁崇焕第一次正儿八经让人注意到他的话“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我有点不明白,现在还有个旷工的说法,袁崇焕连招呼也不打就跑出去,一连好几天算不算是擅离职守?他说一人足守此,我们也不知道他对于守山海关提出了怎样的见解,所谓的具言关上形势跟他有边才有什么关系? 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招募的人在哪里?可有史料可查? “崇焕尝核虚伍,立斩一校。承宗怒曰:“监军可专杀耶?”崇焕顿首谢,其果于用法类此。” 立斩一校,其果于用法类此,袁崇焕敢于执法就像这样?这样合法合理么?武将的命不是命?武将不是人么?说杀就杀。而且当时的袁崇焕是个什么官职,有什么权力直接将一名军官斩杀,吃空饷这种事情从洪武永乐之后便有了,明末更是随处可见,这种做法居然是值得鼓励表扬的么?换而言之,今天一个市长因为一个营长吃空饷了,二话不说直接毙了,袁粉们会觉得怎么样? “崇焕令闽卒罗立,发西洋巨砲,伤城外军。明日,再攻,复被却,围遂解”明史袁崇焕传记载的宁远之战,袁粉认为后金压根打不下宁远。 “我大清初解围,分兵数万略觉华岛,杀参将金冠等及军民数万。崇焕方完城,力竭不能救也。”那后金又是怎么知道袁崇焕力竭的?既然力竭为什么不继续打?而且跟后面的松山济南等动辄数月上年的围城时间相比,宁远只打了两天,袁崇焕就力竭了。 对了这一战袁崇焕的成名战,斩首二百多,还是满桂违令出城砍的。 “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我想问毛文龙干嘛的,就连不少袁粉都承认毛文龙前期是有牵制作用的,那么这个自崇焕始那不就是扯淡么? “先是,八月中,我太祖高皇帝晏驾,崇焕遣使吊,且以觇虚实。我太宗文皇帝遣使报之,崇焕欲议和,以书附使者还报。”请注意,崇焕欲议和。 “朝议以崇焕、之臣不相能,召之臣还,罢经略不设,以关内外尽属崇焕,与镇守中官应坤、用并便宜从事。”关内外尽属崇焕。 “崇焕锐意恢复,乃乘大军之出,遣将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而再使使持书议和。”看清楚这段话,在后金攻略朝鲜和毛文龙时袁崇焕首先做的事修三城,然后派遣使者议和。 “会朝鲜及毛文龙同告急,朝命崇焕发兵援,崇焕以水师援文龙,又遣左辅、赵率教、朱梅等九将将精卒九千先后逼三岔河,为牵制之势,而朝鲜已为大清所服,诸将乃还。” 最后朝廷命令袁崇焕发兵救援,袁崇焕派了九千人逼近三岔河,三岔河在海州和西宁堡中间,但是因为朝鲜已经被打服了,所以啥也没干回去了。明史袁崇焕传这一段里很明确的说袁崇焕就议和一事与后金反复商讨“七年正月,再遣使答之,遂大兴兵渡鸭绿江南讨。”这段话细品。 “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及奏报,优旨许之,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这已经很清楚的说明了袁崇焕私自议和,还有谁有明熹宗关于任何允许袁崇焕议和的史料?优旨许之从何而来?就算袁粉造出来了,有,但是后边还有句话,频旨戒谕,这四个字不难理解吧。 “倘城不完而敌至,势必撤还,是弃垂成功也。故乘敌有事江东,姑以和之说缓之。敌知,则三城已完,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金汤益固矣。”这不摆明了拿东江镇挡枪么?况且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这句话请大家记住。 “五月十一日大清兵直抵锦州,四面合围”,这是紧随其后的事,战守四百里开外,然后锦州被围了,打脸打的真快。 “世禄等将行,大清已于二十八日分兵趋宁远。崇焕与中官应坤、副使毕自肃督将士登陴守,列营濠内,用砲距击;而桂、世禄、大寿大战城外,士多死,桂身被数矢,大军亦旋引去,益兵攻锦州。”五月十一日围锦州,二十八日才分兵宁远,而且宁远后金可以说试探性的攻击便又再次回去打锦州,这期间袁崇焕推崇的城堡战略发挥了什么作用?一城援一城,一节顶一节实现了么?袁崇焕连救援锦州都不敢,明史里关于宁锦记载不多,但是熹宗实录里相对较全。 有袁粉说赵率教他们都是袁崇焕的部下,所以宁锦大捷是袁崇焕的功劳,那当时的蓟辽总督还是阎铭泰了,怎么不把功劳算在阎铭泰身上却非要算在不敢就锦州的袁崇焕身上? “七月,崇焕入都,先奏陈兵事,帝召见平台,慰劳甚至,咨以方略。对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帝曰:“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崇焕顿首谢。帝退少憩,给事中许誉卿叩以五年之略。崇焕言:“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誉卿曰:“上英明,安可漫对。异日按期责效,奈何?”崇焕怃然自失。顷之,帝出,即奏言:“东事本不易竣。陛下既委臣,臣安敢辞难。但五年内,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克有济。”帝为饬四部臣,如其言。”再看这段话,五年平辽,聊以是相慰尔,怃然自失,再到帝为饬四部臣,如其言。袁粉们看看,崇祯在你们眼里昏庸无比,那么对袁崇焕的信任呢?你们怎么看? 后面的崇祯对袁崇焕的信任包括什么罢免登莱巡抚等等不设就不多说了。 “崇焕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袁粉们看清楚,这跟毛文龙有没有听节制调遣或者什么所谓的十二当斩有什么关系?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 “中朝是之,岛事由此起。”明史一方面说岛事由此始,一方面又说毛文龙几乎每仗必败必大败,我就纳了闷了,既然毛文龙如此不堪一击那后金为什么还要煞费苦心?连袁崇焕的成名战宁远都是一笔带过,打了两天一句话,反而毛文龙介绍了好几段。“时大清恶文龙蹑后,故致讨朝鲜,以其助文龙为兵端。”再品品这段话。 “顾文龙所居东江,形势虽足牵制,其人本无大略,往辄败衄,而岁糜饷无算;”照着后面的话毛文龙相当于是明朝的拖油瓶拥有神助攻的猪队友,牵制安在?可是为什么连明史都承认他足够牵制作用? 再然后下来就是袁崇焕要杀毛文龙的过程和原因了,十二当斩,我真的笑了。这十二条就不在这里说了,改天另开帖子。 “崇焕虽诛文龙,虑其部下为变,增饷银至十八万。然岛弁失主帅,心渐携,益不可用,其后致有叛去者。崇焕言:“东江一镇,牵制所必资。今定两协,马军十营,步军五,岁饷银四十二万,米十三万六千。”帝颇以兵减饷增为疑,以崇焕故,特如其请。”袁粉说的毛文龙糜饷无数又是哪里的谬论?杀了毛文龙增加至十八万,后来又增加至四十二万,这该怎么解释? “文龙既死,甫逾三月,我大清兵数十万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这句话什么意思,稍微学过点语文都清楚吧,毛文龙既然对于后金每仗必败那么清朝为什么要写这么句话?这种语气? “大请兵越蓟州而西”这么个军事奇迹一笔带过,留下无限的遐想。 “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反间计的出处,哈哈。 “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大寿在旁,战栗失措,出即拥兵叛归。”再品,祖大寿害怕什么?拥兵叛归,叛啊。 宁远、宁锦、广渠门。我呸!!!
关于一些明史眼中的正史,明史袁崇焕传 碰到个袁粉扯明史,今天找出来浅读发表下自己的看法。 “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 这段话应该都很熟悉吧,接着就有了袁崇焕第一次正儿八经让人注意到他的话“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我有点不明白,现在还有个旷工的说法,袁崇焕连招呼也不打就跑出去,一连好几天算不算是擅离职守?他说一人足守此,我们也不知道他对于守山海关提出了怎样的见解,所谓的具言关上形势跟他有边才有什么关系? 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招募的人在哪里?可有史料可查? “崇焕尝核虚伍,立斩一校。承宗怒曰:“监军可专杀耶?”崇焕顿首谢,其果于用法类此。” 立斩一校,其果于用法类此,袁崇焕敢于执法就像这样?这样合法合理么?武将的命不是命?武将不是人么?说杀就杀。而且当时的袁崇焕是个什么官职,有什么权力直接将一名军官斩杀,吃空饷这种事情从洪武永乐之后便有了,明末更是随处可见,这种做法居然是值得鼓励表扬的么?换而言之,今天一个市长因为一个营长吃空饷了,二话不说直接毙了,袁粉们会觉得怎么样? “崇焕令闽卒罗立,发西洋巨砲,伤城外军。明日,再攻,复被却,围遂解”明史袁崇焕传记载的宁远之战,袁粉认为后金压根打不下宁远。 “我大清初解围,分兵数万略觉华岛,杀参将金冠等及军民数万。崇焕方完城,力竭不能救也。”那后金又是怎么知道袁崇焕力竭的?既然力竭为什么不继续打?而且跟后面的松山济南等动辄数月上年的围城时间相比,宁远只打了两天,袁崇焕就力竭了。 对了这一战袁崇焕的成名战,斩首二百多,还是满桂违令出城砍的。 “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我想问毛文龙干嘛的,就连不少袁粉都承认毛文龙前期是有牵制作用的,那么这个自崇焕始那不就是扯淡么? “先是,八月中,我太祖高皇帝晏驾,崇焕遣使吊,且以觇虚实。我太宗文皇帝遣使报之,崇焕欲议和,以书附使者还报。”请注意,崇焕欲议和。 “朝议以崇焕、之臣不相能,召之臣还,罢经略不设,以关内外尽属崇焕,与镇守中官应坤、用并便宜从事。”关内外尽属崇焕。 “崇焕锐意恢复,乃乘大军之出,遣将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而再使使持书议和。”看清楚这段话,在后金攻略朝鲜和毛文龙时袁崇焕首先做的事修三城,然后派遣使者议和。 “会朝鲜及毛文龙同告急,朝命崇焕发兵援,崇焕以水师援文龙,又遣左辅、赵率教、朱梅等九将将精卒九千先后逼三岔河,为牵制之势,而朝鲜已为大清所服,诸将乃还。” 最后朝廷命令袁崇焕发兵救援,袁崇焕派了九千人逼近三岔河,三岔河在海州和西宁堡中间,但是因为朝鲜已经被打服了,所以啥也没干回去了。明史袁崇焕传这一段里很明确的说袁崇焕就议和一事与后金反复商讨“七年正月,再遣使答之,遂大兴兵渡鸭绿江南讨。”这段话细品。 “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及奏报,优旨许之,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这已经很清楚的说明了袁崇焕私自议和,还有谁有明熹宗关于任何允许袁崇焕议和的史料?优旨许之从何而来?就算袁粉造出来了,有,但是后边还有句话,频旨戒谕,这四个字不难理解吧。 “倘城不完而敌至,势必撤还,是弃垂成功也。故乘敌有事江东,姑以和之说缓之。敌知,则三城已完,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金汤益固矣。”这不摆明了拿东江镇挡枪么?况且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这句话请大家记住。 “五月十一日大清兵直抵锦州,四面合围”,这是紧随其后的事,战守四百里开外,然后锦州被围了,打脸打的真快。 “世禄等将行,大清已于二十八日分兵趋宁远。崇焕与中官应坤、副使毕自肃督将士登陴守,列营濠内,用砲距击;而桂、世禄、大寿大战城外,士多死,桂身被数矢,大军亦旋引去,益兵攻锦州。”五月十一日围锦州,二十八日才分兵宁远,而且宁远后金可以说试探性的攻击便又再次回去打锦州,这期间袁崇焕推崇的城堡战略发挥了什么作用?一城援一城,一节顶一节实现了么?袁崇焕连救援锦州都不敢,明史里关于宁锦记载不多,但是熹宗实录里相对较全。 有袁粉说赵率教他们都是袁崇焕的部下,所以宁锦大捷是袁崇焕的功劳,那当时的蓟辽总督还是阎铭泰了,怎么不把功劳算在阎铭泰身上却非要算在不敢就锦州的袁崇焕身上? “七月,崇焕入都,先奏陈兵事,帝召见平台,慰劳甚至,咨以方略。对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帝曰:“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崇焕顿首谢。帝退少憩,给事中许誉卿叩以五年之略。崇焕言:“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誉卿曰:“上英明,安可漫对。异日按期责效,奈何?”崇焕怃然自失。顷之,帝出,即奏言:“东事本不易竣。陛下既委臣,臣安敢辞难。但五年内,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克有济。”帝为饬四部臣,如其言。”再看这段话,五年平辽,聊以是相慰尔,怃然自失,再到帝为饬四部臣,如其言。袁粉们看看,崇祯在你们眼里昏庸无比,那么对袁崇焕的信任呢?你们怎么看? 后面的崇祯对袁崇焕的信任包括什么罢免登莱巡抚等等不设就不多说了。 “崇焕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袁粉们看清楚,这跟毛文龙有没有听节制调遣或者什么所谓的十二当斩有什么关系?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 “中朝是之,岛事由此起。”明史一方面说岛事由此始,一方面又说毛文龙几乎每仗必败必大败,我就纳了闷了,既然毛文龙如此不堪一击那后金为什么还要煞费苦心?连袁崇焕的成名战宁远都是一笔带过,打了两天一句话,反而毛文龙介绍了好几段。“时大清恶文龙蹑后,故致讨朝鲜,以其助文龙为兵端。”再品品这段话。 “顾文龙所居东江,形势虽足牵制,其人本无大略,往辄败衄,而岁糜饷无算;”照着后面的话毛文龙相当于是明朝的拖油瓶拥有神助攻的猪队友,牵制安在?可是为什么连明史都承认他足够牵制作用? 再然后下来就是袁崇焕要杀毛文龙的过程和原因了,十二当斩,我真的笑了。这十二条就不在这里说了,改天另开帖子。 “崇焕虽诛文龙,虑其部下为变,增饷银至十八万。然岛弁失主帅,心渐携,益不可用,其后致有叛去者。崇焕言:“东江一镇,牵制所必资。今定两协,马军十营,步军五,岁饷银四十二万,米十三万六千。”帝颇以兵减饷增为疑,以崇焕故,特如其请。”袁粉说的毛文龙糜饷无数又是哪里的谬论?杀了毛文龙增加至十八万,后来又增加至四十二万,这该怎么解释? “文龙既死,甫逾三月,我大清兵数十万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这句话什么意思,稍微学过点语文都清楚吧,毛文龙既然对于后金每仗必败那么清朝为什么要写这么句话?这种语气? “大请兵越蓟州而西”这么个军事奇迹一笔带过,留下无限的遐想。 “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反间计的出处,哈哈。 “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大寿在旁,战栗失措,出即拥兵叛归。”再品,祖大寿害怕什么?拥兵叛归,叛啊。 宁远、宁锦、广渠门。我呸!!!
关于一些明史眼中的正史,明史袁崇焕传 碰到个袁粉扯明史,今天找出来浅读发表下自己的看法。 “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 这段话应该都很熟悉吧,接着就有了袁崇焕第一次正儿八经让人注意到他的话“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我有点不明白,现在还有个旷工的说法,袁崇焕连招呼也不打就跑出去,一连好几天算不算是擅离职守?他说一人足守此,我们也不知道他对于守山海关提出了怎样的见解,所谓的具言关上形势跟他有边才有什么关系? 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招募的人在哪里?可有史料可查? “崇焕尝核虚伍,立斩一校。承宗怒曰:“监军可专杀耶?”崇焕顿首谢,其果于用法类此。” 立斩一校,其果于用法类此,袁崇焕敢于执法就像这样?这样合法合理么?武将的命不是命?武将不是人么?说杀就杀。而且当时的袁崇焕是个什么官职,有什么权力直接将一名军官斩杀,吃空饷这种事情从洪武永乐之后便有了,明末更是随处可见,这种做法居然是值得鼓励表扬的么?换而言之,今天一个市长因为一个营长吃空饷了,二话不说直接毙了,袁粉们会觉得怎么样? “崇焕令闽卒罗立,发西洋巨砲,伤城外军。明日,再攻,复被却,围遂解”明史袁崇焕传记载的宁远之战,袁粉认为后金压根打不下宁远。 “我大清初解围,分兵数万略觉华岛,杀参将金冠等及军民数万。崇焕方完城,力竭不能救也。”那后金又是怎么知道袁崇焕力竭的?既然力竭为什么不继续打?而且跟后面的松山济南等动辄数月上年的围城时间相比,宁远只打了两天,袁崇焕就力竭了。 对了这一战袁崇焕的成名战,斩首二百多,还是满桂违令出城砍的。 “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我想问毛文龙干嘛的,就连不少袁粉都承认毛文龙前期是有牵制作用的,那么这个自崇焕始那不就是扯淡么? “先是,八月中,我太祖高皇帝晏驾,崇焕遣使吊,且以觇虚实。我太宗文皇帝遣使报之,崇焕欲议和,以书附使者还报。”请注意,崇焕欲议和。 “朝议以崇焕、之臣不相能,召之臣还,罢经略不设,以关内外尽属崇焕,与镇守中官应坤、用并便宜从事。”关内外尽属崇焕。 “崇焕锐意恢复,乃乘大军之出,遣将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而再使使持书议和。”看清楚这段话,在后金攻略朝鲜和毛文龙时袁崇焕首先做的事修三城,然后派遣使者议和。 “会朝鲜及毛文龙同告急,朝命崇焕发兵援,崇焕以水师援文龙,又遣左辅、赵率教、朱梅等九将将精卒九千先后逼三岔河,为牵制之势,而朝鲜已为大清所服,诸将乃还。” 最后朝廷命令袁崇焕发兵救援,袁崇焕派了九千人逼近三岔河,三岔河在海州和西宁堡中间,但是因为朝鲜已经被打服了,所以啥也没干回去了。明史袁崇焕传这一段里很明确的说袁崇焕就议和一事与后金反复商讨“七年正月,再遣使答之,遂大兴兵渡鸭绿江南讨。”这段话细品。 “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及奏报,优旨许之,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这已经很清楚的说明了袁崇焕私自议和,还有谁有明熹宗关于任何允许袁崇焕议和的史料?优旨许之从何而来?就算袁粉造出来了,有,但是后边还有句话,频旨戒谕,这四个字不难理解吧。 “倘城不完而敌至,势必撤还,是弃垂成功也。故乘敌有事江东,姑以和之说缓之。敌知,则三城已完,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金汤益固矣。”这不摆明了拿东江镇挡枪么?况且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这句话请大家记住。 “五月十一日大清兵直抵锦州,四面合围”,这是紧随其后的事,战守四百里开外,然后锦州被围了,打脸打的真快。 “世禄等将行,大清已于二十八日分兵趋宁远。崇焕与中官应坤、副使毕自肃督将士登陴守,列营濠内,用砲距击;而桂、世禄、大寿大战城外,士多死,桂身被数矢,大军亦旋引去,益兵攻锦州。”五月十一日围锦州,二十八日才分兵宁远,而且宁远后金可以说试探性的攻击便又再次回去打锦州,这期间袁崇焕推崇的城堡战略发挥了什么作用?一城援一城,一节顶一节实现了么?袁崇焕连救援锦州都不敢,明史里关于宁锦记载不多,但是熹宗实录里相对较全。 有袁粉说赵率教他们都是袁崇焕的部下,所以宁锦大捷是袁崇焕的功劳,那当时的蓟辽总督还是阎铭泰了,怎么不把功劳算在阎铭泰身上却非要算在不敢就锦州的袁崇焕身上? “七月,崇焕入都,先奏陈兵事,帝召见平台,慰劳甚至,咨以方略。对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帝曰:“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崇焕顿首谢。帝退少憩,给事中许誉卿叩以五年之略。崇焕言:“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誉卿曰:“上英明,安可漫对。异日按期责效,奈何?”崇焕怃然自失。顷之,帝出,即奏言:“东事本不易竣。陛下既委臣,臣安敢辞难。但五年内,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克有济。”帝为饬四部臣,如其言。”再看这段话,五年平辽,聊以是相慰尔,怃然自失,再到帝为饬四部臣,如其言。袁粉们看看,崇祯在你们眼里昏庸无比,那么对袁崇焕的信任呢?你们怎么看? 后面的崇祯对袁崇焕的信任包括什么罢免登莱巡抚等等不设就不多说了。 “崇焕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袁粉们看清楚,这跟毛文龙有没有听节制调遣或者什么所谓的十二当斩有什么关系?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 “中朝是之,岛事由此起。”明史一方面说岛事由此始,一方面又说毛文龙几乎每仗必败必大败,我就纳了闷了,既然毛文龙如此不堪一击那后金为什么还要煞费苦心?连袁崇焕的成名战宁远都是一笔带过,打了两天一句话,反而毛文龙介绍了好几段。“时大清恶文龙蹑后,故致讨朝鲜,以其助文龙为兵端。”再品品这段话。 “顾文龙所居东江,形势虽足牵制,其人本无大略,往辄败衄,而岁糜饷无算;”照着后面的话毛文龙相当于是明朝的拖油瓶拥有神助攻的猪队友,牵制安在?可是为什么连明史都承认他足够牵制作用? 再然后下来就是袁崇焕要杀毛文龙的过程和原因了,十二当斩,我真的笑了。这十二条就不在这里说了,改天另开帖子。 “崇焕虽诛文龙,虑其部下为变,增饷银至十八万。然岛弁失主帅,心渐携,益不可用,其后致有叛去者。崇焕言:“东江一镇,牵制所必资。今定两协,马军十营,步军五,岁饷银四十二万,米十三万六千。”帝颇以兵减饷增为疑,以崇焕故,特如其请。”袁粉说的毛文龙糜饷无数又是哪里的谬论?杀了毛文龙增加至十八万,后来又增加至四十二万,这该怎么解释? “文龙既死,甫逾三月,我大清兵数十万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这句话什么意思,稍微学过点语文都清楚吧,毛文龙既然对于后金每仗必败那么清朝为什么要写这么句话?这种语气? “大请兵越蓟州而西”这么个军事奇迹一笔带过,留下无限的遐想。 “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反间计的出处,哈哈。 “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大寿在旁,战栗失措,出即拥兵叛归。”再品,祖大寿害怕什么?拥兵叛归,叛啊。 宁远、宁锦、广渠门。我呸!!!
关于一些明史眼中的正史,明史袁崇焕传 碰到个袁粉扯明史,今天找出来浅读发表下自己的看法。 “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 这段话应该都很熟悉吧,接着就有了袁崇焕第一次正儿八经让人注意到他的话“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我有点不明白,现在还有个旷工的说法,袁崇焕连招呼也不打就跑出去,一连好几天算不算是擅离职守?他说一人足守此,我们也不知道他对于守山海关提出了怎样的见解,所谓的具言关上形势跟他有边才有什么关系? 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招募的人在哪里?可有史料可查? “崇焕尝核虚伍,立斩一校。承宗怒曰:“监军可专杀耶?”崇焕顿首谢,其果于用法类此。” 立斩一校,其果于用法类此,袁崇焕敢于执法就像这样?这样合法合理么?武将的命不是命?武将不是人么?说杀就杀。而且当时的袁崇焕是个什么官职,有什么权力直接将一名军官斩杀,吃空饷这种事情从洪武永乐之后便有了,明末更是随处可见,这种做法居然是值得鼓励表扬的么?换而言之,今天一个市长因为一个营长吃空饷了,二话不说直接毙了,袁粉们会觉得怎么样? “崇焕令闽卒罗立,发西洋巨砲,伤城外军。明日,再攻,复被却,围遂解”明史袁崇焕传记载的宁远之战,袁粉认为后金压根打不下宁远。 “我大清初解围,分兵数万略觉华岛,杀参将金冠等及军民数万。崇焕方完城,力竭不能救也。”那后金又是怎么知道袁崇焕力竭的?既然力竭为什么不继续打?而且跟后面的松山济南等动辄数月上年的围城时间相比,宁远只打了两天,袁崇焕就力竭了。 对了这一战袁崇焕的成名战,斩首二百多,还是满桂违令出城砍的。 “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我想问毛文龙干嘛的,就连不少袁粉都承认毛文龙前期是有牵制作用的,那么这个自崇焕始那不就是扯淡么? “先是,八月中,我太祖高皇帝晏驾,崇焕遣使吊,且以觇虚实。我太宗文皇帝遣使报之,崇焕欲议和,以书附使者还报。”请注意,崇焕欲议和。 “朝议以崇焕、之臣不相能,召之臣还,罢经略不设,以关内外尽属崇焕,与镇守中官应坤、用并便宜从事。”关内外尽属崇焕。 “崇焕锐意恢复,乃乘大军之出,遣将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而再使使持书议和。”看清楚这段话,在后金攻略朝鲜和毛文龙时袁崇焕首先做的事修三城,然后派遣使者议和。 “会朝鲜及毛文龙同告急,朝命崇焕发兵援,崇焕以水师援文龙,又遣左辅、赵率教、朱梅等九将将精卒九千先后逼三岔河,为牵制之势,而朝鲜已为大清所服,诸将乃还。” 最后朝廷命令袁崇焕发兵救援,袁崇焕派了九千人逼近三岔河,三岔河在海州和西宁堡中间,但是因为朝鲜已经被打服了,所以啥也没干回去了。明史袁崇焕传这一段里很明确的说袁崇焕就议和一事与后金反复商讨“七年正月,再遣使答之,遂大兴兵渡鸭绿江南讨。”这段话细品。 “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及奏报,优旨许之,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这已经很清楚的说明了袁崇焕私自议和,还有谁有明熹宗关于任何允许袁崇焕议和的史料?优旨许之从何而来?就算袁粉造出来了,有,但是后边还有句话,频旨戒谕,这四个字不难理解吧。 “倘城不完而敌至,势必撤还,是弃垂成功也。故乘敌有事江东,姑以和之说缓之。敌知,则三城已完,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金汤益固矣。”这不摆明了拿东江镇挡枪么?况且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这句话请大家记住。 “五月十一日大清兵直抵锦州,四面合围”,这是紧随其后的事,战守四百里开外,然后锦州被围了,打脸打的真快。 “世禄等将行,大清已于二十八日分兵趋宁远。崇焕与中官应坤、副使毕自肃督将士登陴守,列营濠内,用砲距击;而桂、世禄、大寿大战城外,士多死,桂身被数矢,大军亦旋引去,益兵攻锦州。”五月十一日围锦州,二十八日才分兵宁远,而且宁远后金可以说试探性的攻击便又再次回去打锦州,这期间袁崇焕推崇的城堡战略发挥了什么作用?一城援一城,一节顶一节实现了么?袁崇焕连救援锦州都不敢,明史里关于宁锦记载不多,但是熹宗实录里相对较全。 有袁粉说赵率教他们都是袁崇焕的部下,所以宁锦大捷是袁崇焕的功劳,那当时的蓟辽总督还是阎铭泰了,怎么不把功劳算在阎铭泰身上却非要算在不敢就锦州的袁崇焕身上? “七月,崇焕入都,先奏陈兵事,帝召见平台,慰劳甚至,咨以方略。对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帝曰:“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崇焕顿首谢。帝退少憩,给事中许誉卿叩以五年之略。崇焕言:“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誉卿曰:“上英明,安可漫对。异日按期责效,奈何?”崇焕怃然自失。顷之,帝出,即奏言:“东事本不易竣。陛下既委臣,臣安敢辞难。但五年内,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克有济。”帝为饬四部臣,如其言。”再看这段话,五年平辽,聊以是相慰尔,怃然自失,再到帝为饬四部臣,如其言。袁粉们看看,崇祯在你们眼里昏庸无比,那么对袁崇焕的信任呢?你们怎么看? 后面的崇祯对袁崇焕的信任包括什么罢免登莱巡抚等等不设就不多说了。 “崇焕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袁粉们看清楚,这跟毛文龙有没有听节制调遣或者什么所谓的十二当斩有什么关系?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 “中朝是之,岛事由此起。”明史一方面说岛事由此始,一方面又说毛文龙几乎每仗必败必大败,我就纳了闷了,既然毛文龙如此不堪一击那后金为什么还要煞费苦心?连袁崇焕的成名战宁远都是一笔带过,打了两天一句话,反而毛文龙介绍了好几段。“时大清恶文龙蹑后,故致讨朝鲜,以其助文龙为兵端。”再品品这段话。 “顾文龙所居东江,形势虽足牵制,其人本无大略,往辄败衄,而岁糜饷无算;”照着后面的话毛文龙相当于是明朝的拖油瓶拥有神助攻的猪队友,牵制安在?可是为什么连明史都承认他足够牵制作用? 再然后下来就是袁崇焕要杀毛文龙的过程和原因了,十二当斩,我真的笑了。这十二条就不在这里说了,改天另开帖子。 “崇焕虽诛文龙,虑其部下为变,增饷银至十八万。然岛弁失主帅,心渐携,益不可用,其后致有叛去者。崇焕言:“东江一镇,牵制所必资。今定两协,马军十营,步军五,岁饷银四十二万,米十三万六千。”帝颇以兵减饷增为疑,以崇焕故,特如其请。”袁粉说的毛文龙糜饷无数又是哪里的谬论?杀了毛文龙增加至十八万,后来又增加至四十二万,这该怎么解释? “文龙既死,甫逾三月,我大清兵数十万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这句话什么意思,稍微学过点语文都清楚吧,毛文龙既然对于后金每仗必败那么清朝为什么要写这么句话?这种语气? “大请兵越蓟州而西”这么个军事奇迹一笔带过,留下无限的遐想。 “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反间计的出处,哈哈。 “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大寿在旁,战栗失措,出即拥兵叛归。”再品,祖大寿害怕什么?拥兵叛归,叛啊。 宁远、宁锦、广渠门。我呸!!!
关于一些明史眼中的正史,明史袁崇焕传 碰到个袁粉扯明史,今天找出来浅读发表下自己的看法。 “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 这段话应该都很熟悉吧,接着就有了袁崇焕第一次正儿八经让人注意到他的话“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我有点不明白,现在还有个旷工的说法,袁崇焕连招呼也不打就跑出去,一连好几天算不算是擅离职守?他说一人足守此,我们也不知道他对于守山海关提出了怎样的见解,所谓的具言关上形势跟他有边才有什么关系? 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招募的人在哪里?可有史料可查? “崇焕尝核虚伍,立斩一校。承宗怒曰:“监军可专杀耶?”崇焕顿首谢,其果于用法类此。” 立斩一校,其果于用法类此,袁崇焕敢于执法就像这样?这样合法合理么?武将的命不是命?武将不是人么?说杀就杀。而且当时的袁崇焕是个什么官职,有什么权力直接将一名军官斩杀,吃空饷这种事情从洪武永乐之后便有了,明末更是随处可见,这种做法居然是值得鼓励表扬的么?换而言之,今天一个市长因为一个营长吃空饷了,二话不说直接毙了,袁粉们会觉得怎么样? “崇焕令闽卒罗立,发西洋巨砲,伤城外军。明日,再攻,复被却,围遂解”明史袁崇焕传记载的宁远之战,袁粉认为后金压根打不下宁远。 “我大清初解围,分兵数万略觉华岛,杀参将金冠等及军民数万。崇焕方完城,力竭不能救也。”那后金又是怎么知道袁崇焕力竭的?既然力竭为什么不继续打?而且跟后面的松山济南等动辄数月上年的围城时间相比,宁远只打了两天,袁崇焕就力竭了。 对了这一战袁崇焕的成名战,斩首二百多,还是满桂违令出城砍的。 “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我想问毛文龙干嘛的,就连不少袁粉都承认毛文龙前期是有牵制作用的,那么这个自崇焕始那不就是扯淡么? “先是,八月中,我太祖高皇帝晏驾,崇焕遣使吊,且以觇虚实。我太宗文皇帝遣使报之,崇焕欲议和,以书附使者还报。”请注意,崇焕欲议和。 “朝议以崇焕、之臣不相能,召之臣还,罢经略不设,以关内外尽属崇焕,与镇守中官应坤、用并便宜从事。”关内外尽属崇焕。 “崇焕锐意恢复,乃乘大军之出,遣将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而再使使持书议和。”看清楚这段话,在后金攻略朝鲜和毛文龙时袁崇焕首先做的事修三城,然后派遣使者议和。 “会朝鲜及毛文龙同告急,朝命崇焕发兵援,崇焕以水师援文龙,又遣左辅、赵率教、朱梅等九将将精卒九千先后逼三岔河,为牵制之势,而朝鲜已为大清所服,诸将乃还。” 最后朝廷命令袁崇焕发兵救援,袁崇焕派了九千人逼近三岔河,三岔河在海州和西宁堡中间,但是因为朝鲜已经被打服了,所以啥也没干回去了。明史袁崇焕传这一段里很明确的说袁崇焕就议和一事与后金反复商讨“七年正月,再遣使答之,遂大兴兵渡鸭绿江南讨。”这段话细品。 “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及奏报,优旨许之,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这已经很清楚的说明了袁崇焕私自议和,还有谁有明熹宗关于任何允许袁崇焕议和的史料?优旨许之从何而来?就算袁粉造出来了,有,但是后边还有句话,频旨戒谕,这四个字不难理解吧。 “倘城不完而敌至,势必撤还,是弃垂成功也。故乘敌有事江东,姑以和之说缓之。敌知,则三城已完,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金汤益固矣。”这不摆明了拿东江镇挡枪么?况且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这句话请大家记住。 “五月十一日大清兵直抵锦州,四面合围”,这是紧随其后的事,战守四百里开外,然后锦州被围了,打脸打的真快。 “世禄等将行,大清已于二十八日分兵趋宁远。崇焕与中官应坤、副使毕自肃督将士登陴守,列营濠内,用砲距击;而桂、世禄、大寿大战城外,士多死,桂身被数矢,大军亦旋引去,益兵攻锦州。”五月十一日围锦州,二十八日才分兵宁远,而且宁远后金可以说试探性的攻击便又再次回去打锦州,这期间袁崇焕推崇的城堡战略发挥了什么作用?一城援一城,一节顶一节实现了么?袁崇焕连救援锦州都不敢,明史里关于宁锦记载不多,但是熹宗实录里相对较全。 有袁粉说赵率教他们都是袁崇焕的部下,所以宁锦大捷是袁崇焕的功劳,那当时的蓟辽总督还是阎铭泰了,怎么不把功劳算在阎铭泰身上却非要算在不敢就锦州的袁崇焕身上? “七月,崇焕入都,先奏陈兵事,帝召见平台,慰劳甚至,咨以方略。对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帝曰:“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崇焕顿首谢。帝退少憩,给事中许誉卿叩以五年之略。崇焕言:“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誉卿曰:“上英明,安可漫对。异日按期责效,奈何?”崇焕怃然自失。顷之,帝出,即奏言:“东事本不易竣。陛下既委臣,臣安敢辞难。但五年内,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克有济。”帝为饬四部臣,如其言。”再看这段话,五年平辽,聊以是相慰尔,怃然自失,再到帝为饬四部臣,如其言。袁粉们看看,崇祯在你们眼里昏庸无比,那么对袁崇焕的信任呢?你们怎么看? 后面的崇祯对袁崇焕的信任包括什么罢免登莱巡抚等等不设就不多说了。 “崇焕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袁粉们看清楚,这跟毛文龙有没有听节制调遣或者什么所谓的十二当斩有什么关系?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 “中朝是之,岛事由此起。”明史一方面说岛事由此始,一方面又说毛文龙几乎每仗必败必大败,我就纳了闷了,既然毛文龙如此不堪一击那后金为什么还要煞费苦心?连袁崇焕的成名战宁远都是一笔带过,打了两天一句话,反而毛文龙介绍了好几段。“时大清恶文龙蹑后,故致讨朝鲜,以其助文龙为兵端。”再品品这段话。 “顾文龙所居东江,形势虽足牵制,其人本无大略,往辄败衄,而岁糜饷无算;”照着后面的话毛文龙相当于是明朝的拖油瓶拥有神助攻的猪队友,牵制安在?可是为什么连明史都承认他足够牵制作用? 再然后下来就是袁崇焕要杀毛文龙的过程和原因了,十二当斩,我真的笑了。这十二条就不在这里说了,改天另开帖子。 “崇焕虽诛文龙,虑其部下为变,增饷银至十八万。然岛弁失主帅,心渐携,益不可用,其后致有叛去者。崇焕言:“东江一镇,牵制所必资。今定两协,马军十营,步军五,岁饷银四十二万,米十三万六千。”帝颇以兵减饷增为疑,以崇焕故,特如其请。”袁粉说的毛文龙糜饷无数又是哪里的谬论?杀了毛文龙增加至十八万,后来又增加至四十二万,这该怎么解释? “文龙既死,甫逾三月,我大清兵数十万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这句话什么意思,稍微学过点语文都清楚吧,毛文龙既然对于后金每仗必败那么清朝为什么要写这么句话?这种语气? “大请兵越蓟州而西”这么个军事奇迹一笔带过,留下无限的遐想。 “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反间计的出处,哈哈。 “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大寿在旁,战栗失措,出即拥兵叛归。”再品,祖大寿害怕什么?拥兵叛归,叛啊。 宁远、宁锦、广渠门。我呸!!!
关于一些明史眼中的正史,明史袁崇焕传 碰到个袁粉扯明史,今天找出来浅读发表下自己的看法。 “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 这段话应该都很熟悉吧,接着就有了袁崇焕第一次正儿八经让人注意到他的话“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我有点不明白,现在还有个旷工的说法,袁崇焕连招呼也不打就跑出去,一连好几天算不算是擅离职守?他说一人足守此,我们也不知道他对于守山海关提出了怎样的见解,所谓的具言关上形势跟他有边才有什么关系? 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招募的人在哪里?可有史料可查? “崇焕尝核虚伍,立斩一校。承宗怒曰:“监军可专杀耶?”崇焕顿首谢,其果于用法类此。” 立斩一校,其果于用法类此,袁崇焕敢于执法就像这样?这样合法合理么?武将的命不是命?武将不是人么?说杀就杀。而且当时的袁崇焕是个什么官职,有什么权力直接将一名军官斩杀,吃空饷这种事情从洪武永乐之后便有了,明末更是随处可见,这种做法居然是值得鼓励表扬的么?换而言之,今天一个市长因为一个营长吃空饷了,二话不说直接毙了,袁粉们会觉得怎么样? “崇焕令闽卒罗立,发西洋巨砲,伤城外军。明日,再攻,复被却,围遂解”明史袁崇焕传记载的宁远之战,袁粉认为后金压根打不下宁远。 “我大清初解围,分兵数万略觉华岛,杀参将金冠等及军民数万。崇焕方完城,力竭不能救也。”那后金又是怎么知道袁崇焕力竭的?既然力竭为什么不继续打?而且跟后面的松山济南等动辄数月上年的围城时间相比,宁远只打了两天,袁崇焕就力竭了。 对了这一战袁崇焕的成名战,斩首二百多,还是满桂违令出城砍的。 “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我想问毛文龙干嘛的,就连不少袁粉都承认毛文龙前期是有牵制作用的,那么这个自崇焕始那不就是扯淡么? “先是,八月中,我太祖高皇帝晏驾,崇焕遣使吊,且以觇虚实。我太宗文皇帝遣使报之,崇焕欲议和,以书附使者还报。”请注意,崇焕欲议和。 “朝议以崇焕、之臣不相能,召之臣还,罢经略不设,以关内外尽属崇焕,与镇守中官应坤、用并便宜从事。”关内外尽属崇焕。 “崇焕锐意恢复,乃乘大军之出,遣将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而再使使持书议和。”看清楚这段话,在后金攻略朝鲜和毛文龙时袁崇焕首先做的事修三城,然后派遣使者议和。 “会朝鲜及毛文龙同告急,朝命崇焕发兵援,崇焕以水师援文龙,又遣左辅、赵率教、朱梅等九将将精卒九千先后逼三岔河,为牵制之势,而朝鲜已为大清所服,诸将乃还。” 最后朝廷命令袁崇焕发兵救援,袁崇焕派了九千人逼近三岔河,三岔河在海州和西宁堡中间,但是因为朝鲜已经被打服了,所以啥也没干回去了。明史袁崇焕传这一段里很明确的说袁崇焕就议和一事与后金反复商讨“七年正月,再遣使答之,遂大兴兵渡鸭绿江南讨。”这段话细品。 “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及奏报,优旨许之,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这已经很清楚的说明了袁崇焕私自议和,还有谁有明熹宗关于任何允许袁崇焕议和的史料?优旨许之从何而来?就算袁粉造出来了,有,但是后边还有句话,频旨戒谕,这四个字不难理解吧。 “倘城不完而敌至,势必撤还,是弃垂成功也。故乘敌有事江东,姑以和之说缓之。敌知,则三城已完,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金汤益固矣。”这不摆明了拿东江镇挡枪么?况且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这句话请大家记住。 “五月十一日大清兵直抵锦州,四面合围”,这是紧随其后的事,战守四百里开外,然后锦州被围了,打脸打的真快。 “世禄等将行,大清已于二十八日分兵趋宁远。崇焕与中官应坤、副使毕自肃督将士登陴守,列营濠内,用砲距击;而桂、世禄、大寿大战城外,士多死,桂身被数矢,大军亦旋引去,益兵攻锦州。”五月十一日围锦州,二十八日才分兵宁远,而且宁远后金可以说试探性的攻击便又再次回去打锦州,这期间袁崇焕推崇的城堡战略发挥了什么作用?一城援一城,一节顶一节实现了么?袁崇焕连救援锦州都不敢,明史里关于宁锦记载不多,但是熹宗实录里相对较全。 有袁粉说赵率教他们都是袁崇焕的部下,所以宁锦大捷是袁崇焕的功劳,那当时的蓟辽总督还是阎铭泰了,怎么不把功劳算在阎铭泰身上却非要算在不敢就锦州的袁崇焕身上? “七月,崇焕入都,先奏陈兵事,帝召见平台,慰劳甚至,咨以方略。对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帝曰:“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崇焕顿首谢。帝退少憩,给事中许誉卿叩以五年之略。崇焕言:“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誉卿曰:“上英明,安可漫对。异日按期责效,奈何?”崇焕怃然自失。顷之,帝出,即奏言:“东事本不易竣。陛下既委臣,臣安敢辞难。但五年内,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克有济。”帝为饬四部臣,如其言。”再看这段话,五年平辽,聊以是相慰尔,怃然自失,再到帝为饬四部臣,如其言。袁粉们看看,崇祯在你们眼里昏庸无比,那么对袁崇焕的信任呢?你们怎么看? 后面的崇祯对袁崇焕的信任包括什么罢免登莱巡抚等等不设就不多说了。 “崇焕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袁粉们看清楚,这跟毛文龙有没有听节制调遣或者什么所谓的十二当斩有什么关系?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 “中朝是之,岛事由此起。”明史一方面说岛事由此始,一方面又说毛文龙几乎每仗必败必大败,我就纳了闷了,既然毛文龙如此不堪一击那后金为什么还要煞费苦心?连袁崇焕的成名战宁远都是一笔带过,打了两天一句话,反而毛文龙介绍了好几段。“时大清恶文龙蹑后,故致讨朝鲜,以其助文龙为兵端。”再品品这段话。 “顾文龙所居东江,形势虽足牵制,其人本无大略,往辄败衄,而岁糜饷无算;”照着后面的话毛文龙相当于是明朝的拖油瓶拥有神助攻的猪队友,牵制安在?可是为什么连明史都承认他足够牵制作用? 再然后下来就是袁崇焕要杀毛文龙的过程和原因了,十二当斩,我真的笑了。这十二条就不在这里说了,改天另开帖子。 “崇焕虽诛文龙,虑其部下为变,增饷银至十八万。然岛弁失主帅,心渐携,益不可用,其后致有叛去者。崇焕言:“东江一镇,牵制所必资。今定两协,马军十营,步军五,岁饷银四十二万,米十三万六千。”帝颇以兵减饷增为疑,以崇焕故,特如其请。”袁粉说的毛文龙糜饷无数又是哪里的谬论?杀了毛文龙增加至十八万,后来又增加至四十二万,这该怎么解释? “文龙既死,甫逾三月,我大清兵数十万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这句话什么意思,稍微学过点语文都清楚吧,毛文龙既然对于后金每仗必败那么清朝为什么要写这么句话?这种语气? “大请兵越蓟州而西”这么个军事奇迹一笔带过,留下无限的遐想。 “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反间计的出处,哈哈。 “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大寿在旁,战栗失措,出即拥兵叛归。”再品,祖大寿害怕什么?拥兵叛归,叛啊。 宁远、宁锦、广渠门。我呸!!!
关于一些明史眼中的正史,明史袁崇焕传 碰到个袁粉扯明史,今天找出来浅读发表下自己的看法。 “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 这段话应该都很熟悉吧,接着就有了袁崇焕第一次正儿八经让人注意到他的话“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我有点不明白,现在还有个旷工的说法,袁崇焕连招呼也不打就跑出去,一连好几天算不算是擅离职守?他说一人足守此,我们也不知道他对于守山海关提出了怎样的见解,所谓的具言关上形势跟他有边才有什么关系? 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招募的人在哪里?可有史料可查? “崇焕尝核虚伍,立斩一校。承宗怒曰:“监军可专杀耶?”崇焕顿首谢,其果于用法类此。” 立斩一校,其果于用法类此,袁崇焕敢于执法就像这样?这样合法合理么?武将的命不是命?武将不是人么?说杀就杀。而且当时的袁崇焕是个什么官职,有什么权力直接将一名军官斩杀,吃空饷这种事情从洪武永乐之后便有了,明末更是随处可见,这种做法居然是值得鼓励表扬的么?换而言之,今天一个市长因为一个营长吃空饷了,二话不说直接毙了,袁粉们会觉得怎么样? “崇焕令闽卒罗立,发西洋巨砲,伤城外军。明日,再攻,复被却,围遂解”明史袁崇焕传记载的宁远之战,袁粉认为后金压根打不下宁远。 “我大清初解围,分兵数万略觉华岛,杀参将金冠等及军民数万。崇焕方完城,力竭不能救也。”那后金又是怎么知道袁崇焕力竭的?既然力竭为什么不继续打?而且跟后面的松山济南等动辄数月上年的围城时间相比,宁远只打了两天,袁崇焕就力竭了。 对了这一战袁崇焕的成名战,斩首二百多,还是满桂违令出城砍的。 “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我想问毛文龙干嘛的,就连不少袁粉都承认毛文龙前期是有牵制作用的,那么这个自崇焕始那不就是扯淡么? “先是,八月中,我太祖高皇帝晏驾,崇焕遣使吊,且以觇虚实。我太宗文皇帝遣使报之,崇焕欲议和,以书附使者还报。”请注意,崇焕欲议和。 “朝议以崇焕、之臣不相能,召之臣还,罢经略不设,以关内外尽属崇焕,与镇守中官应坤、用并便宜从事。”关内外尽属崇焕。 “崇焕锐意恢复,乃乘大军之出,遣将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而再使使持书议和。”看清楚这段话,在后金攻略朝鲜和毛文龙时袁崇焕首先做的事修三城,然后派遣使者议和。 “会朝鲜及毛文龙同告急,朝命崇焕发兵援,崇焕以水师援文龙,又遣左辅、赵率教、朱梅等九将将精卒九千先后逼三岔河,为牵制之势,而朝鲜已为大清所服,诸将乃还。” 最后朝廷命令袁崇焕发兵救援,袁崇焕派了九千人逼近三岔河,三岔河在海州和西宁堡中间,但是因为朝鲜已经被打服了,所以啥也没干回去了。明史袁崇焕传这一段里很明确的说袁崇焕就议和一事与后金反复商讨“七年正月,再遣使答之,遂大兴兵渡鸭绿江南讨。”这段话细品。 “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及奏报,优旨许之,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这已经很清楚的说明了袁崇焕私自议和,还有谁有明熹宗关于任何允许袁崇焕议和的史料?优旨许之从何而来?就算袁粉造出来了,有,但是后边还有句话,频旨戒谕,这四个字不难理解吧。 “倘城不完而敌至,势必撤还,是弃垂成功也。故乘敌有事江东,姑以和之说缓之。敌知,则三城已完,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金汤益固矣。”这不摆明了拿东江镇挡枪么?况且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这句话请大家记住。 “五月十一日大清兵直抵锦州,四面合围”,这是紧随其后的事,战守四百里开外,然后锦州被围了,打脸打的真快。 “世禄等将行,大清已于二十八日分兵趋宁远。崇焕与中官应坤、副使毕自肃督将士登陴守,列营濠内,用砲距击;而桂、世禄、大寿大战城外,士多死,桂身被数矢,大军亦旋引去,益兵攻锦州。”五月十一日围锦州,二十八日才分兵宁远,而且宁远后金可以说试探性的攻击便又再次回去打锦州,这期间袁崇焕推崇的城堡战略发挥了什么作用?一城援一城,一节顶一节实现了么?袁崇焕连救援锦州都不敢,明史里关于宁锦记载不多,但是熹宗实录里相对较全。 有袁粉说赵率教他们都是袁崇焕的部下,所以宁锦大捷是袁崇焕的功劳,那当时的蓟辽总督还是阎铭泰了,怎么不把功劳算在阎铭泰身上却非要算在不敢就锦州的袁崇焕身上? “七月,崇焕入都,先奏陈兵事,帝召见平台,慰劳甚至,咨以方略。对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帝曰:“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崇焕顿首谢。帝退少憩,给事中许誉卿叩以五年之略。崇焕言:“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誉卿曰:“上英明,安可漫对。异日按期责效,奈何?”崇焕怃然自失。顷之,帝出,即奏言:“东事本不易竣。陛下既委臣,臣安敢辞难。但五年内,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克有济。”帝为饬四部臣,如其言。”再看这段话,五年平辽,聊以是相慰尔,怃然自失,再到帝为饬四部臣,如其言。袁粉们看看,崇祯在你们眼里昏庸无比,那么对袁崇焕的信任呢?你们怎么看? 后面的崇祯对袁崇焕的信任包括什么罢免登莱巡抚等等不设就不多说了。 “崇焕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袁粉们看清楚,这跟毛文龙有没有听节制调遣或者什么所谓的十二当斩有什么关系?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 “中朝是之,岛事由此起。”明史一方面说岛事由此始,一方面又说毛文龙几乎每仗必败必大败,我就纳了闷了,既然毛文龙如此不堪一击那后金为什么还要煞费苦心?连袁崇焕的成名战宁远都是一笔带过,打了两天一句话,反而毛文龙介绍了好几段。“时大清恶文龙蹑后,故致讨朝鲜,以其助文龙为兵端。”再品品这段话。 “顾文龙所居东江,形势虽足牵制,其人本无大略,往辄败衄,而岁糜饷无算;”照着后面的话毛文龙相当于是明朝的拖油瓶拥有神助攻的猪队友,牵制安在?可是为什么连明史都承认他足够牵制作用? 再然后下来就是袁崇焕要杀毛文龙的过程和原因了,十二当斩,我真的笑了。这十二条就不在这里说了,改天另开帖子。 “崇焕虽诛文龙,虑其部下为变,增饷银至十八万。然岛弁失主帅,心渐携,益不可用,其后致有叛去者。崇焕言:“东江一镇,牵制所必资。今定两协,马军十营,步军五,岁饷银四十二万,米十三万六千。”帝颇以兵减饷增为疑,以崇焕故,特如其请。”袁粉说的毛文龙糜饷无数又是哪里的谬论?杀了毛文龙增加至十八万,后来又增加至四十二万,这该怎么解释? “文龙既死,甫逾三月,我大清兵数十万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这句话什么意思,稍微学过点语文都清楚吧,毛文龙既然对于后金每仗必败那么清朝为什么要写这么句话?这种语气? “大请兵越蓟州而西”这么个军事奇迹一笔带过,留下无限的遐想。 “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反间计的出处,哈哈。 “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大寿在旁,战栗失措,出即拥兵叛归。”再品,祖大寿害怕什么?拥兵叛归,叛啊。 宁远、宁锦、广渠门。我呸!!!
关于一些明史眼中的正史,明史袁崇焕传 碰到个袁粉扯明史,今天找出来浅读发表下自己的看法。 “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 这段话应该都很熟悉吧,接着就有了袁崇焕第一次正儿八经让人注意到他的话“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我有点不明白,现在还有个旷工的说法,袁崇焕连招呼也不打就跑出去,一连好几天算不算是擅离职守?他说一人足守此,我们也不知道他对于守山海关提出了怎样的见解,所谓的具言关上形势跟他有边才有什么关系? 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招募的人在哪里?可有史料可查? “崇焕尝核虚伍,立斩一校。承宗怒曰:“监军可专杀耶?”崇焕顿首谢,其果于用法类此。” 立斩一校,其果于用法类此,袁崇焕敢于执法就像这样?这样合法合理么?武将的命不是命?武将不是人么?说杀就杀。而且当时的袁崇焕是个什么官职,有什么权力直接将一名军官斩杀,吃空饷这种事情从洪武永乐之后便有了,明末更是随处可见,这种做法居然是值得鼓励表扬的么?换而言之,今天一个市长因为一个营长吃空饷了,二话不说直接毙了,袁粉们会觉得怎么样? “崇焕令闽卒罗立,发西洋巨砲,伤城外军。明日,再攻,复被却,围遂解”明史袁崇焕传记载的宁远之战,袁粉认为后金压根打不下宁远。 “我大清初解围,分兵数万略觉华岛,杀参将金冠等及军民数万。崇焕方完城,力竭不能救也。”那后金又是怎么知道袁崇焕力竭的?既然力竭为什么不继续打?而且跟后面的松山济南等动辄数月上年的围城时间相比,宁远只打了两天,袁崇焕就力竭了。 对了这一战袁崇焕的成名战,斩首二百多,还是满桂违令出城砍的。 “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我想问毛文龙干嘛的,就连不少袁粉都承认毛文龙前期是有牵制作用的,那么这个自崇焕始那不就是扯淡么? “先是,八月中,我太祖高皇帝晏驾,崇焕遣使吊,且以觇虚实。我太宗文皇帝遣使报之,崇焕欲议和,以书附使者还报。”请注意,崇焕欲议和。 “朝议以崇焕、之臣不相能,召之臣还,罢经略不设,以关内外尽属崇焕,与镇守中官应坤、用并便宜从事。”关内外尽属崇焕。 “崇焕锐意恢复,乃乘大军之出,遣将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而再使使持书议和。”看清楚这段话,在后金攻略朝鲜和毛文龙时袁崇焕首先做的事修三城,然后派遣使者议和。 “会朝鲜及毛文龙同告急,朝命崇焕发兵援,崇焕以水师援文龙,又遣左辅、赵率教、朱梅等九将将精卒九千先后逼三岔河,为牵制之势,而朝鲜已为大清所服,诸将乃还。” 最后朝廷命令袁崇焕发兵救援,袁崇焕派了九千人逼近三岔河,三岔河在海州和西宁堡中间,但是因为朝鲜已经被打服了,所以啥也没干回去了。明史袁崇焕传这一段里很明确的说袁崇焕就议和一事与后金反复商讨“七年正月,再遣使答之,遂大兴兵渡鸭绿江南讨。”这段话细品。 “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及奏报,优旨许之,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这已经很清楚的说明了袁崇焕私自议和,还有谁有明熹宗关于任何允许袁崇焕议和的史料?优旨许之从何而来?就算袁粉造出来了,有,但是后边还有句话,频旨戒谕,这四个字不难理解吧。 “倘城不完而敌至,势必撤还,是弃垂成功也。故乘敌有事江东,姑以和之说缓之。敌知,则三城已完,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金汤益固矣。”这不摆明了拿东江镇挡枪么?况且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这句话请大家记住。 “五月十一日大清兵直抵锦州,四面合围”,这是紧随其后的事,战守四百里开外,然后锦州被围了,打脸打的真快。 “世禄等将行,大清已于二十八日分兵趋宁远。崇焕与中官应坤、副使毕自肃督将士登陴守,列营濠内,用砲距击;而桂、世禄、大寿大战城外,士多死,桂身被数矢,大军亦旋引去,益兵攻锦州。”五月十一日围锦州,二十八日才分兵宁远,而且宁远后金可以说试探性的攻击便又再次回去打锦州,这期间袁崇焕推崇的城堡战略发挥了什么作用?一城援一城,一节顶一节实现了么?袁崇焕连救援锦州都不敢,明史里关于宁锦记载不多,但是熹宗实录里相对较全。 有袁粉说赵率教他们都是袁崇焕的部下,所以宁锦大捷是袁崇焕的功劳,那当时的蓟辽总督还是阎铭泰了,怎么不把功劳算在阎铭泰身上却非要算在不敢就锦州的袁崇焕身上? “七月,崇焕入都,先奏陈兵事,帝召见平台,慰劳甚至,咨以方略。对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帝曰:“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崇焕顿首谢。帝退少憩,给事中许誉卿叩以五年之略。崇焕言:“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誉卿曰:“上英明,安可漫对。异日按期责效,奈何?”崇焕怃然自失。顷之,帝出,即奏言:“东事本不易竣。陛下既委臣,臣安敢辞难。但五年内,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克有济。”帝为饬四部臣,如其言。”再看这段话,五年平辽,聊以是相慰尔,怃然自失,再到帝为饬四部臣,如其言。袁粉们看看,崇祯在你们眼里昏庸无比,那么对袁崇焕的信任呢?你们怎么看? 后面的崇祯对袁崇焕的信任包括什么罢免登莱巡抚等等不设就不多说了。 “崇焕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袁粉们看清楚,这跟毛文龙有没有听节制调遣或者什么所谓的十二当斩有什么关系?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 “中朝是之,岛事由此起。”明史一方面说岛事由此始,一方面又说毛文龙几乎每仗必败必大败,我就纳了闷了,既然毛文龙如此不堪一击那后金为什么还要煞费苦心?连袁崇焕的成名战宁远都是一笔带过,打了两天一句话,反而毛文龙介绍了好几段。“时大清恶文龙蹑后,故致讨朝鲜,以其助文龙为兵端。”再品品这段话。 “顾文龙所居东江,形势虽足牵制,其人本无大略,往辄败衄,而岁糜饷无算;”照着后面的话毛文龙相当于是明朝的拖油瓶拥有神助攻的猪队友,牵制安在?可是为什么连明史都承认他足够牵制作用? 再然后下来就是袁崇焕要杀毛文龙的过程和原因了,十二当斩,我真的笑了。这十二条就不在这里说了,改天另开帖子。 “崇焕虽诛文龙,虑其部下为变,增饷银至十八万。然岛弁失主帅,心渐携,益不可用,其后致有叛去者。崇焕言:“东江一镇,牵制所必资。今定两协,马军十营,步军五,岁饷银四十二万,米十三万六千。”帝颇以兵减饷增为疑,以崇焕故,特如其请。”袁粉说的毛文龙糜饷无数又是哪里的谬论?杀了毛文龙增加至十八万,后来又增加至四十二万,这该怎么解释? “文龙既死,甫逾三月,我大清兵数十万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这句话什么意思,稍微学过点语文都清楚吧,毛文龙既然对于后金每仗必败那么清朝为什么要写这么句话?这种语气? “大请兵越蓟州而西”这么个军事奇迹一笔带过,留下无限的遐想。 “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反间计的出处,哈哈。 “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大寿在旁,战栗失措,出即拥兵叛归。”再品,祖大寿害怕什么?拥兵叛归,叛啊。 宁远、宁锦、广渠门。我呸!!!
关于一些明史眼中的正史,明史袁崇焕传 碰到个袁粉扯明史,今天找出来浅读发表下自己的看法。 “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 这段话应该都很熟悉吧,接着就有了袁崇焕第一次正儿八经让人注意到他的话“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我有点不明白,现在还有个旷工的说法,袁崇焕连招呼也不打就跑出去,一连好几天算不算是擅离职守?他说一人足守此,我们也不知道他对于守山海关提出了怎样的见解,所谓的具言关上形势跟他有边才有什么关系? 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招募的人在哪里?可有史料可查? “崇焕尝核虚伍,立斩一校。承宗怒曰:“监军可专杀耶?”崇焕顿首谢,其果于用法类此。” 立斩一校,其果于用法类此,袁崇焕敢于执法就像这样?这样合法合理么?武将的命不是命?武将不是人么?说杀就杀。而且当时的袁崇焕是个什么官职,有什么权力直接将一名军官斩杀,吃空饷这种事情从洪武永乐之后便有了,明末更是随处可见,这种做法居然是值得鼓励表扬的么?换而言之,今天一个市长因为一个营长吃空饷了,二话不说直接毙了,袁粉们会觉得怎么样? “崇焕令闽卒罗立,发西洋巨砲,伤城外军。明日,再攻,复被却,围遂解”明史袁崇焕传记载的宁远之战,袁粉认为后金压根打不下宁远。 “我大清初解围,分兵数万略觉华岛,杀参将金冠等及军民数万。崇焕方完城,力竭不能救也。”那后金又是怎么知道袁崇焕力竭的?既然力竭为什么不继续打?而且跟后面的松山济南等动辄数月上年的围城时间相比,宁远只打了两天,袁崇焕就力竭了。 对了这一战袁崇焕的成名战,斩首二百多,还是满桂违令出城砍的。 “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我想问毛文龙干嘛的,就连不少袁粉都承认毛文龙前期是有牵制作用的,那么这个自崇焕始那不就是扯淡么? “先是,八月中,我太祖高皇帝晏驾,崇焕遣使吊,且以觇虚实。我太宗文皇帝遣使报之,崇焕欲议和,以书附使者还报。”请注意,崇焕欲议和。 “朝议以崇焕、之臣不相能,召之臣还,罢经略不设,以关内外尽属崇焕,与镇守中官应坤、用并便宜从事。”关内外尽属崇焕。 “崇焕锐意恢复,乃乘大军之出,遣将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而再使使持书议和。”看清楚这段话,在后金攻略朝鲜和毛文龙时袁崇焕首先做的事修三城,然后派遣使者议和。 “会朝鲜及毛文龙同告急,朝命崇焕发兵援,崇焕以水师援文龙,又遣左辅、赵率教、朱梅等九将将精卒九千先后逼三岔河,为牵制之势,而朝鲜已为大清所服,诸将乃还。” 最后朝廷命令袁崇焕发兵救援,袁崇焕派了九千人逼近三岔河,三岔河在海州和西宁堡中间,但是因为朝鲜已经被打服了,所以啥也没干回去了。明史袁崇焕传这一段里很明确的说袁崇焕就议和一事与后金反复商讨“七年正月,再遣使答之,遂大兴兵渡鸭绿江南讨。”这段话细品。 “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及奏报,优旨许之,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这已经很清楚的说明了袁崇焕私自议和,还有谁有明熹宗关于任何允许袁崇焕议和的史料?优旨许之从何而来?就算袁粉造出来了,有,但是后边还有句话,频旨戒谕,这四个字不难理解吧。 “倘城不完而敌至,势必撤还,是弃垂成功也。故乘敌有事江东,姑以和之说缓之。敌知,则三城已完,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金汤益固矣。”这不摆明了拿东江镇挡枪么?况且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这句话请大家记住。 “五月十一日大清兵直抵锦州,四面合围”,这是紧随其后的事,战守四百里开外,然后锦州被围了,打脸打的真快。 “世禄等将行,大清已于二十八日分兵趋宁远。崇焕与中官应坤、副使毕自肃督将士登陴守,列营濠内,用砲距击;而桂、世禄、大寿大战城外,士多死,桂身被数矢,大军亦旋引去,益兵攻锦州。”五月十一日围锦州,二十八日才分兵宁远,而且宁远后金可以说试探性的攻击便又再次回去打锦州,这期间袁崇焕推崇的城堡战略发挥了什么作用?一城援一城,一节顶一节实现了么?袁崇焕连救援锦州都不敢,明史里关于宁锦记载不多,但是熹宗实录里相对较全。 有袁粉说赵率教他们都是袁崇焕的部下,所以宁锦大捷是袁崇焕的功劳,那当时的蓟辽总督还是阎铭泰了,怎么不把功劳算在阎铭泰身上却非要算在不敢就锦州的袁崇焕身上? “七月,崇焕入都,先奏陈兵事,帝召见平台,慰劳甚至,咨以方略。对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帝曰:“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崇焕顿首谢。帝退少憩,给事中许誉卿叩以五年之略。崇焕言:“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誉卿曰:“上英明,安可漫对。异日按期责效,奈何?”崇焕怃然自失。顷之,帝出,即奏言:“东事本不易竣。陛下既委臣,臣安敢辞难。但五年内,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克有济。”帝为饬四部臣,如其言。”再看这段话,五年平辽,聊以是相慰尔,怃然自失,再到帝为饬四部臣,如其言。袁粉们看看,崇祯在你们眼里昏庸无比,那么对袁崇焕的信任呢?你们怎么看? 后面的崇祯对袁崇焕的信任包括什么罢免登莱巡抚等等不设就不多说了。 “崇焕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袁粉们看清楚,这跟毛文龙有没有听节制调遣或者什么所谓的十二当斩有什么关系?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 “中朝是之,岛事由此起。”明史一方面说岛事由此始,一方面又说毛文龙几乎每仗必败必大败,我就纳了闷了,既然毛文龙如此不堪一击那后金为什么还要煞费苦心?连袁崇焕的成名战宁远都是一笔带过,打了两天一句话,反而毛文龙介绍了好几段。“时大清恶文龙蹑后,故致讨朝鲜,以其助文龙为兵端。”再品品这段话。 “顾文龙所居东江,形势虽足牵制,其人本无大略,往辄败衄,而岁糜饷无算;”照着后面的话毛文龙相当于是明朝的拖油瓶拥有神助攻的猪队友,牵制安在?可是为什么连明史都承认他足够牵制作用? 再然后下来就是袁崇焕要杀毛文龙的过程和原因了,十二当斩,我真的笑了。这十二条就不在这里说了,改天另开帖子。 “崇焕虽诛文龙,虑其部下为变,增饷银至十八万。然岛弁失主帅,心渐携,益不可用,其后致有叛去者。崇焕言:“东江一镇,牵制所必资。今定两协,马军十营,步军五,岁饷银四十二万,米十三万六千。”帝颇以兵减饷增为疑,以崇焕故,特如其请。”袁粉说的毛文龙糜饷无数又是哪里的谬论?杀了毛文龙增加至十八万,后来又增加至四十二万,这该怎么解释? “文龙既死,甫逾三月,我大清兵数十万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这句话什么意思,稍微学过点语文都清楚吧,毛文龙既然对于后金每仗必败那么清朝为什么要写这么句话?这种语气? “大请兵越蓟州而西”这么个军事奇迹一笔带过,留下无限的遐想。 “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反间计的出处,哈哈。 “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大寿在旁,战栗失措,出即拥兵叛归。”再品,祖大寿害怕什么?拥兵叛归,叛啊。 宁远、宁锦、广渠门。我呸!!!
关于一些袁粉眼中的正史,明史袁崇焕传 碰到个袁粉扯明史,今天找出来浅读发表下自己的看法。 “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 这段话应该都很熟悉吧,接着就有了袁崇焕第一次正儿八经让人注意到他的话“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我有点不明白,现在还有个旷工的说法,袁崇焕连招呼也不打就跑出去,一连好几天算不算是擅离职守?他说一人足守此,我们也不知道他对于守山海关提出了怎样的见解,所谓的具言关上形势跟他有边才有什么关系? 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招募的人在哪里?可有史料可查? “崇焕尝核虚伍,立斩一校。承宗怒曰:“监军可专杀耶?”崇焕顿首谢,其果于用法类此。” 立斩一校,其果于用法类此,袁崇焕敢于执法就像这样?这样合法合理么?武将的命不是命?武将不是人么?说杀就杀。而且当时的袁崇焕是个什么官职,有什么权力直接将一名军官斩杀,吃空饷这种事情从洪武永乐之后便有了,明末更是随处可见,这种做法居然是值得鼓励表扬的么?换而言之,今天一个市长因为一个营长吃空饷了,二话不说直接毙了,袁粉们会觉得怎么样? “崇焕令闽卒罗立,发西洋巨砲,伤城外军。明日,再攻,复被却,围遂解”明史袁崇焕传记载的宁远之战,袁粉认为后金压根打不下宁远。 “我大清初解围,分兵数万略觉华岛,杀参将金冠等及军民数万。崇焕方完城,力竭不能救也。”那后金又是怎么知道袁崇焕力竭的?既然力竭为什么不继续打?而且跟后面的松山济南等动辄数月上年的围城时间相比,宁远只打了两天,袁崇焕就力竭了。 对了这一战袁崇焕的成名战,斩首二百多,还是满桂违令出城砍的。 “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我想问毛文龙干嘛的,就连不少袁粉都承认毛文龙前期是有牵制作用的,那么这个自崇焕始那不就是扯淡么? “先是,八月中,我太祖高皇帝晏驾,崇焕遣使吊,且以觇虚实。我太宗文皇帝遣使报之,崇焕欲议和,以书附使者还报。”请注意,崇焕欲议和。 “朝议以崇焕、之臣不相能,召之臣还,罢经略不设,以关内外尽属崇焕,与镇守中官应坤、用并便宜从事。”关内外尽属崇焕。 “崇焕锐意恢复,乃乘大军之出,遣将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而再使使持书议和。”看清楚这段话,在后金攻略朝鲜和毛文龙时袁崇焕首先做的事修三城,然后派遣使者议和。 “会朝鲜及毛文龙同告急,朝命崇焕发兵援,崇焕以水师援文龙,又遣左辅、赵率教、朱梅等九将将精卒九千先后逼三岔河,为牵制之势,而朝鲜已为大清所服,诸将乃还。” 最后朝廷命令袁崇焕发兵救援,袁崇焕派了九千人逼近三岔河,三岔河在海州和西宁堡中间,但是因为朝鲜已经被打服了,所以啥也没干回去了。明史袁崇焕传这一段里很明确的说袁崇焕就议和一事与后金反复商讨“七年正月,再遣使答之,遂大兴兵渡鸭绿江南讨。”这段话细品。 “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及奏报,优旨许之,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这已经很清楚的说明了袁崇焕私自议和,还有谁有明熹宗关于任何允许袁崇焕议和的史料?优旨许之从何而来?就算袁粉造出来了,有,但是后边还有句话,频旨戒谕,这四个字不难理解吧。 “倘城不完而敌至,势必撤还,是弃垂成功也。故乘敌有事江东,姑以和之说缓之。敌知,则三城已完,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金汤益固矣。”这不摆明了拿东江镇挡枪么?况且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这句话请大家记住。 “五月十一日大清兵直抵锦州,四面合围”,这是紧随其后的事,战守四百里开外,然后锦州被围了,打脸打的真快。 “世禄等将行,大清已于二十八日分兵趋宁远。崇焕与中官应坤、副使毕自肃督将士登陴守,列营濠内,用砲距击;而桂、世禄、大寿大战城外,士多死,桂身被数矢,大军亦旋引去,益兵攻锦州。”五月十一日围锦州,二十八日才分兵宁远,而且宁远后金可以说试探性的攻击便又再次回去打锦州,这期间袁崇焕推崇的城堡战略发挥了什么作用?一城援一城,一节顶一节实现了么?袁崇焕连救援锦州都不敢,明史里关于宁锦记载不多,但是熹宗实录里相对较全。 有袁粉说赵率教他们都是袁崇焕的部下,所以宁锦大捷是袁崇焕的功劳,那当时的蓟辽总督还是阎铭泰了,怎么不把功劳算在阎铭泰身上却非要算在不敢就锦州的袁崇焕身上? “七月,崇焕入都,先奏陈兵事,帝召见平台,慰劳甚至,咨以方略。对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帝曰:“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崇焕顿首谢。帝退少憩,给事中许誉卿叩以五年之略。崇焕言:“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誉卿曰:“上英明,安可漫对。异日按期责效,奈何?”崇焕怃然自失。顷之,帝出,即奏言:“东事本不易竣。陛下既委臣,臣安敢辞难。但五年内,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克有济。”帝为饬四部臣,如其言。”再看这段话,五年平辽,聊以是相慰尔,怃然自失,再到帝为饬四部臣,如其言。袁粉们看看,崇祯在你们眼里昏庸无比,那么对袁崇焕的信任呢?你们怎么看? 后面的崇祯对袁崇焕的信任包括什么罢免登莱巡抚等等不设就不多说了。 “崇焕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袁粉们看清楚,这跟毛文龙有没有听节制调遣或者什么所谓的十二当斩有什么关系?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 “中朝是之,岛事由此起。”明史一方面说岛事由此始,一方面又说毛文龙几乎每仗必败必大败,我就纳了闷了,既然毛文龙如此不堪一击那后金为什么还要煞费苦心?连袁崇焕的成名战宁远都是一笔带过,打了两天一句话,反而毛文龙介绍了好几段。“时大清恶文龙蹑后,故致讨朝鲜,以其助文龙为兵端。”再品品这段话。 “顾文龙所居东江,形势虽足牵制,其人本无大略,往辄败衄,而岁糜饷无算;”照着后面的话毛文龙相当于是明朝的拖油瓶拥有神助攻的猪队友,牵制安在?可是为什么连明史都承认他足够牵制作用? 再然后下来就是袁崇焕要杀毛文龙的过程和原因了,十二当斩,我真的笑了。这十二条就不在这里说了,改天另开帖子。 “崇焕虽诛文龙,虑其部下为变,增饷银至十八万。然岛弁失主帅,心渐携,益不可用,其后致有叛去者。崇焕言:“东江一镇,牵制所必资。今定两协,马军十营,步军五,岁饷银四十二万,米十三万六千。”帝颇以兵减饷增为疑,以崇焕故,特如其请。”袁粉说的毛文龙糜饷无数又是哪里的谬论?杀了毛文龙增加至十八万,后来又增加至四十二万,这该怎么解释? “文龙既死,甫逾三月,我大清兵数十万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这句话什么意思,稍微学过点语文都清楚吧,毛文龙既然对于后金每仗必败那么清朝为什么要写这么句话?这种语气? “大请兵越蓟州而西”这么个军事奇迹一笔带过,留下无限的遐想。 “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反间计的出处,哈哈。 “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大寿在旁,战栗失措,出即拥兵叛归。”再品,祖大寿害怕什么?拥兵叛归,叛啊。 宁远、宁锦、广渠门。我呸!!!
关于一些袁粉眼中的正史,明史袁崇焕传 碰到个袁粉扯明史,今天找出来浅读发表下自己的看法。 “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 这段话应该都很熟悉吧,接着就有了袁崇焕第一次正儿八经让人注意到他的话“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我有点不明白,现在还有个旷工的说法,袁崇焕连招呼也不打就跑出去,一连好几天算不算是擅离职守?他说一人足守此,我们也不知道他对于守山海关提出了怎样的见解,所谓的具言关上形势跟他有边才有什么关系? 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招募的人在哪里?可有史料可查? “崇焕尝核虚伍,立斩一校。承宗怒曰:“监军可专杀耶?”崇焕顿首谢,其果于用法类此。” 立斩一校,其果于用法类此,袁崇焕敢于执法就像这样?这样合法合理么?武将的命不是命?武将不是人么?说杀就杀。而且当时的袁崇焕是个什么官职,有什么权力直接将一名军官斩杀,吃空饷这种事情从洪武永乐之后便有了,明末更是随处可见,这种做法居然是值得鼓励表扬的么?换而言之,今天一个市长因为一个营长吃空饷了,二话不说直接毙了,袁粉们会觉得怎么样? “崇焕令闽卒罗立,发西洋巨砲,伤城外军。明日,再攻,复被却,围遂解”明史袁崇焕传记载的宁远之战,袁粉认为后金压根打不下宁远。 “我大清初解围,分兵数万略觉华岛,杀参将金冠等及军民数万。崇焕方完城,力竭不能救也。”那后金又是怎么知道袁崇焕力竭的?既然力竭为什么不继续打?而且跟后面的松山济南等动辄数月上年的围城时间相比,宁远只打了两天,袁崇焕就力竭了。 对了这一战袁崇焕的成名战,斩首二百多,还是满桂违令出城砍的。 “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我想问毛文龙干嘛的,就连不少袁粉都承认毛文龙前期是有牵制作用的,那么这个自崇焕始那不就是扯淡么? “先是,八月中,我太祖高皇帝晏驾,崇焕遣使吊,且以觇虚实。我太宗文皇帝遣使报之,崇焕欲议和,以书附使者还报。”请注意,崇焕欲议和。 “朝议以崇焕、之臣不相能,召之臣还,罢经略不设,以关内外尽属崇焕,与镇守中官应坤、用并便宜从事。”关内外尽属崇焕。 “崇焕锐意恢复,乃乘大军之出,遣将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而再使使持书议和。”看清楚这段话,在后金攻略朝鲜和毛文龙时袁崇焕首先做的事修三城,然后派遣使者议和。 “会朝鲜及毛文龙同告急,朝命崇焕发兵援,崇焕以水师援文龙,又遣左辅、赵率教、朱梅等九将将精卒九千先后逼三岔河,为牵制之势,而朝鲜已为大清所服,诸将乃还。” 最后朝廷命令袁崇焕发兵救援,袁崇焕派了九千人逼近三岔河,三岔河在海州和西宁堡中间,但是因为朝鲜已经被打服了,所以啥也没干回去了。明史袁崇焕传这一段里很明确的说袁崇焕就议和一事与后金反复商讨“七年正月,再遣使答之,遂大兴兵渡鸭绿江南讨。”这段话细品。 “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及奏报,优旨许之,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这已经很清楚的说明了袁崇焕私自议和,还有谁有明熹宗关于任何允许袁崇焕议和的史料?优旨许之从何而来?就算袁粉造出来了,有,但是后边还有句话,频旨戒谕,这四个字不难理解吧。 “倘城不完而敌至,势必撤还,是弃垂成功也。故乘敌有事江东,姑以和之说缓之。敌知,则三城已完,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金汤益固矣。”这不摆明了拿东江镇挡枪么?况且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这句话请大家记住。 “五月十一日大清兵直抵锦州,四面合围”,这是紧随其后的事,战守四百里开外,然后锦州被围了,打脸打的真快。 “世禄等将行,大清已于二十八日分兵趋宁远。崇焕与中官应坤、副使毕自肃督将士登陴守,列营濠内,用砲距击;而桂、世禄、大寿大战城外,士多死,桂身被数矢,大军亦旋引去,益兵攻锦州。”五月十一日围锦州,二十八日才分兵宁远,而且宁远后金可以说试探性的攻击便又再次回去打锦州,这期间袁崇焕推崇的城堡战略发挥了什么作用?一城援一城,一节顶一节实现了么?袁崇焕连救援锦州都不敢,明史里关于宁锦记载不多,但是熹宗实录里相对较全。 有袁粉说赵率教他们都是袁崇焕的部下,所以宁锦大捷是袁崇焕的功劳,那当时的蓟辽总督还是阎铭泰了,怎么不把功劳算在阎铭泰身上却非要算在不敢就锦州的袁崇焕身上? “七月,崇焕入都,先奏陈兵事,帝召见平台,慰劳甚至,咨以方略。对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帝曰:“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崇焕顿首谢。帝退少憩,给事中许誉卿叩以五年之略。崇焕言:“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誉卿曰:“上英明,安可漫对。异日按期责效,奈何?”崇焕怃然自失。顷之,帝出,即奏言:“东事本不易竣。陛下既委臣,臣安敢辞难。但五年内,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克有济。”帝为饬四部臣,如其言。”再看这段话,五年平辽,聊以是相慰尔,怃然自失,再到帝为饬四部臣,如其言。袁粉们看看,崇祯在你们眼里昏庸无比,那么对袁崇焕的信任呢?你们怎么看? 后面的崇祯对袁崇焕的信任包括什么罢免登莱巡抚等等不设就不多说了。 “崇焕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袁粉们看清楚,这跟毛文龙有没有听节制调遣或者什么所谓的十二当斩有什么关系?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 “中朝是之,岛事由此起。”明史一方面说岛事由此始,一方面又说毛文龙几乎每仗必败必大败,我就纳了闷了,既然毛文龙如此不堪一击那后金为什么还要煞费苦心?连袁崇焕的成名战宁远都是一笔带过,打了两天一句话,反而毛文龙介绍了好几段。“时大清恶文龙蹑后,故致讨朝鲜,以其助文龙为兵端。”再品品这段话。 “顾文龙所居东江,形势虽足牵制,其人本无大略,往辄败衄,而岁糜饷无算;”照着后面的话毛文龙相当于是明朝的拖油瓶拥有神助攻的猪队友,牵制安在?可是为什么连明史都承认他足够牵制作用? 再然后下来就是袁崇焕要杀毛文龙的过程和原因了,十二当斩,我真的笑了。这十二条就不在这里说了,改天另开帖子。 “崇焕虽诛文龙,虑其部下为变,增饷银至十八万。然岛弁失主帅,心渐携,益不可用,其后致有叛去者。崇焕言:“东江一镇,牵制所必资。今定两协,马军十营,步军五,岁饷银四十二万,米十三万六千。”帝颇以兵减饷增为疑,以崇焕故,特如其请。”袁粉说的毛文龙糜饷无数又是哪里的谬论?杀了毛文龙增加至十八万,后来又增加至四十二万,这该怎么解释? “文龙既死,甫逾三月,我大清兵数十万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这句话什么意思,稍微学过点语文都清楚吧,毛文龙既然对于后金每仗必败那么清朝为什么要写这么句话?这种语气? “大请兵越蓟州而西”这么个军事奇迹一笔带过,留下无限的遐想。 “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反间计的出处,哈哈。 “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大寿在旁,战栗失措,出即拥兵叛归。”再品,祖大寿害怕什么?拥兵叛归,叛啊。 宁远、宁锦、广渠门。我呸!!!
关于一些袁粉眼中的正史,明史袁崇焕传 碰到个袁粉扯明史,今天找出来浅读发表下自己的看法。 “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 这段话应该都很熟悉吧,接着就有了袁崇焕第一次正儿八经让人注意到他的话“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我有点不明白,现在还有个旷工的说法,袁崇焕连招呼也不打就跑出去,一连好几天算不算是擅离职守?他说一人足守此,我们也不知道他对于守山海关提出了怎样的见解,所谓的具言关上形势跟他有边才有什么关系? 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招募的人在哪里?可有史料可查? “崇焕尝核虚伍,立斩一校。承宗怒曰:“监军可专杀耶?”崇焕顿首谢,其果于用法类此。” 立斩一校,其果于用法类此,袁崇焕敢于执法就像这样?这样合法合理么?武将的命不是命?武将不是人么?说杀就杀。而且当时的袁崇焕是个什么官职,有什么权力直接将一名军官斩杀,吃空饷这种事情从洪武永乐之后便有了,明末更是随处可见,这种做法居然是值得鼓励表扬的么?换而言之,今天一个市长因为一个营长吃空饷了,二话不说直接毙了,袁粉们会觉得怎么样? “崇焕令闽卒罗立,发西洋巨砲,伤城外军。明日,再攻,复被却,围遂解”明史袁崇焕传记载的宁远之战,袁粉认为后金压根打不下宁远。 “我大清初解围,分兵数万略觉华岛,杀参将金冠等及军民数万。崇焕方完城,力竭不能救也。”那后金又是怎么知道袁崇焕力竭的?既然力竭为什么不继续打?而且跟后面的松山济南等动辄数月上年的围城时间相比,宁远只打了两天,袁崇焕就力竭了。 对了这一战袁崇焕的成名战,斩首二百多,还是满桂违令出城砍的。 “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我想问毛文龙干嘛的,就连不少袁粉都承认毛文龙前期是有牵制作用的,那么这个自崇焕始那不就是扯淡么? “先是,八月中,我太祖高皇帝晏驾,崇焕遣使吊,且以觇虚实。我太宗文皇帝遣使报之,崇焕欲议和,以书附使者还报。”请注意,崇焕欲议和。 “朝议以崇焕、之臣不相能,召之臣还,罢经略不设,以关内外尽属崇焕,与镇守中官应坤、用并便宜从事。”关内外尽属崇焕。 “崇焕锐意恢复,乃乘大军之出,遣将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而再使使持书议和。”看清楚这段话,在后金攻略朝鲜和毛文龙时袁崇焕首先做的事修三城,然后派遣使者议和。 “会朝鲜及毛文龙同告急,朝命崇焕发兵援,崇焕以水师援文龙,又遣左辅、赵率教、朱梅等九将将精卒九千先后逼三岔河,为牵制之势,而朝鲜已为大清所服,诸将乃还。” 最后朝廷命令袁崇焕发兵救援,袁崇焕派了九千人逼近三岔河,三岔河在海州和西宁堡中间,但是因为朝鲜已经被打服了,所以啥也没干回去了。明史袁崇焕传这一段里很明确的说袁崇焕就议和一事与后金反复商讨“七年正月,再遣使答之,遂大兴兵渡鸭绿江南讨。”这段话细品。 “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及奏报,优旨许之,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这已经很清楚的说明了袁崇焕私自议和,还有谁有明熹宗关于任何允许袁崇焕议和的史料?优旨许之从何而来?就算袁粉造出来了,有,但是后边还有句话,频旨戒谕,这四个字不难理解吧。 “倘城不完而敌至,势必撤还,是弃垂成功也。故乘敌有事江东,姑以和之说缓之。敌知,则三城已完,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金汤益固矣。”这不摆明了拿东江镇挡枪么?况且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这句话请大家记住。 “五月十一日大清兵直抵锦州,四面合围”,这是紧随其后的事,战守四百里开外,然后锦州被围了,打脸打的真快。 “世禄等将行,大清已于二十八日分兵趋宁远。崇焕与中官应坤、副使毕自肃督将士登陴守,列营濠内,用砲距击;而桂、世禄、大寿大战城外,士多死,桂身被数矢,大军亦旋引去,益兵攻锦州。”五月十一日围锦州,二十八日才分兵宁远,而且宁远后金可以说试探性的攻击便又再次回去打锦州,这期间袁崇焕推崇的城堡战略发挥了什么作用?一城援一城,一节顶一节实现了么?袁崇焕连救援锦州都不敢,明史里关于宁锦记载不多,但是熹宗实录里相对较全。 有袁粉说赵率教他们都是袁崇焕的部下,所以宁锦大捷是袁崇焕的功劳,那当时的蓟辽总督还是阎铭泰了,怎么不把功劳算在阎铭泰身上却非要算在不敢就锦州的袁崇焕身上? “七月,崇焕入都,先奏陈兵事,帝召见平台,慰劳甚至,咨以方略。对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帝曰:“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崇焕顿首谢。帝退少憩,给事中许誉卿叩以五年之略。崇焕言:“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誉卿曰:“上英明,安可漫对。异日按期责效,奈何?”崇焕怃然自失。顷之,帝出,即奏言:“东事本不易竣。陛下既委臣,臣安敢辞难。但五年内,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克有济。”帝为饬四部臣,如其言。”再看这段话,五年平辽,聊以是相慰尔,怃然自失,再到帝为饬四部臣,如其言。袁粉们看看,崇祯在你们眼里昏庸无比,那么对袁崇焕的信任呢?你们怎么看? 后面的崇祯对袁崇焕的信任包括什么罢免登莱巡抚等等不设就不多说了。 “崇焕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袁粉们看清楚,这跟毛文龙有没有听节制调遣或者什么所谓的十二当斩有什么关系?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 “中朝是之,岛事由此起。”明史一方面说岛事由此始,一方面又说毛文龙几乎每仗必败必大败,我就纳了闷了,既然毛文龙如此不堪一击那后金为什么还要煞费苦心?连袁崇焕的成名战宁远都是一笔带过,打了两天一句话,反而毛文龙介绍了好几段。“时大清恶文龙蹑后,故致讨朝鲜,以其助文龙为兵端。”再品品这段话。 “顾文龙所居东江,形势虽足牵制,其人本无大略,往辄败衄,而岁糜饷无算;”照着后面的话毛文龙相当于是明朝的拖油瓶拥有神助攻的猪队友,牵制安在?可是为什么连明史都承认他足够牵制作用? 再然后下来就是袁崇焕要杀毛文龙的过程和原因了,十二当斩,我真的笑了。这十二条就不在这里说了,改天另开帖子。 “崇焕虽诛文龙,虑其部下为变,增饷银至十八万。然岛弁失主帅,心渐携,益不可用,其后致有叛去者。崇焕言:“东江一镇,牵制所必资。今定两协,马军十营,步军五,岁饷银四十二万,米十三万六千。”帝颇以兵减饷增为疑,以崇焕故,特如其请。”袁粉说的毛文龙糜饷无数又是哪里的谬论?杀了毛文龙增加至十八万,后来又增加至四十二万,这该怎么解释? “文龙既死,甫逾三月,我大清兵数十万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这句话什么意思,稍微学过点语文都清楚吧,毛文龙既然对于后金每仗必败那么清朝为什么要写这么句话?这种语气? “大请兵越蓟州而西”这么个军事奇迹一笔带过,留下无限的遐想。 “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反间计的出处,哈哈。 “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大寿在旁,战栗失措,出即拥兵叛归。”再品,祖大寿害怕什么?拥兵叛归,叛啊。 宁远、宁锦、广渠门。我呸!!!
关于一些袁粉眼中的正史,明史袁崇焕传 碰到个袁粉扯明史,今天找出来浅读发表下自己的看法。 “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 这段话应该都很熟悉吧,接着就有了袁崇焕第一次正儿八经让人注意到他的话“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我有点不明白,现在还有个旷工的说法,袁崇焕连招呼也不打就跑出去,一连好几天算不算是擅离职守?他说一人足守此,我们也不知道他对于守山海关提出了怎样的见解,所谓的具言关上形势跟他有边才有什么关系? 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招募的人在哪里?可有史料可查? “崇焕尝核虚伍,立斩一校。承宗怒曰:“监军可专杀耶?”崇焕顿首谢,其果于用法类此。” 立斩一校,其果于用法类此,袁崇焕敢于执法就像这样?这样合法合理么?武将的命不是命?武将不是人么?说杀就杀。而且当时的袁崇焕是个什么官职,有什么权力直接将一名军官斩杀,吃空饷这种事情从洪武永乐之后便有了,明末更是随处可见,这种做法居然是值得鼓励表扬的么?换而言之,今天一个市长因为一个营长吃空饷了,二话不说直接毙了,袁粉们会觉得怎么样? “崇焕令闽卒罗立,发西洋巨砲,伤城外军。明日,再攻,复被却,围遂解”明史袁崇焕传记载的宁远之战,袁粉认为后金压根打不下宁远。 “我大清初解围,分兵数万略觉华岛,杀参将金冠等及军民数万。崇焕方完城,力竭不能救也。”那后金又是怎么知道袁崇焕力竭的?既然力竭为什么不继续打?而且跟后面的松山济南等动辄数月上年的围城时间相比,宁远只打了两天,袁崇焕就力竭了。 对了这一战袁崇焕的成名战,斩首二百多,还是满桂违令出城砍的。 “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我想问毛文龙干嘛的,就连不少袁粉都承认毛文龙前期是有牵制作用的,那么这个自崇焕始那不就是扯淡么? “先是,八月中,我太祖高皇帝晏驾,崇焕遣使吊,且以觇虚实。我太宗文皇帝遣使报之,崇焕欲议和,以书附使者还报。”请注意,崇焕欲议和。 “朝议以崇焕、之臣不相能,召之臣还,罢经略不设,以关内外尽属崇焕,与镇守中官应坤、用并便宜从事。”关内外尽属崇焕。 “崇焕锐意恢复,乃乘大军之出,遣将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而再使使持书议和。”看清楚这段话,在后金攻略朝鲜和毛文龙时袁崇焕首先做的事修三城,然后派遣使者议和。 “会朝鲜及毛文龙同告急,朝命崇焕发兵援,崇焕以水师援文龙,又遣左辅、赵率教、朱梅等九将将精卒九千先后逼三岔河,为牵制之势,而朝鲜已为大清所服,诸将乃还。” 最后朝廷命令袁崇焕发兵救援,袁崇焕派了九千人逼近三岔河,三岔河在海州和西宁堡中间,但是因为朝鲜已经被打服了,所以啥也没干回去了。明史袁崇焕传这一段里很明确的说袁崇焕就议和一事与后金反复商讨“七年正月,再遣使答之,遂大兴兵渡鸭绿江南讨。”这段话细品。 “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及奏报,优旨许之,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这已经很清楚的说明了袁崇焕私自议和,还有谁有明熹宗关于任何允许袁崇焕议和的史料?优旨许之从何而来?就算袁粉造出来了,有,但是后边还有句话,频旨戒谕,这四个字不难理解吧。 “倘城不完而敌至,势必撤还,是弃垂成功也。故乘敌有事江东,姑以和之说缓之。敌知,则三城已完,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金汤益固矣。”这不摆明了拿东江镇挡枪么?况且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这句话请大家记住。 “五月十一日大清兵直抵锦州,四面合围”,这是紧随其后的事,战守四百里开外,然后锦州被围了,打脸打的真快。 “世禄等将行,大清已于二十八日分兵趋宁远。崇焕与中官应坤、副使毕自肃督将士登陴守,列营濠内,用砲距击;而桂、世禄、大寿大战城外,士多死,桂身被数矢,大军亦旋引去,益兵攻锦州。”五月十一日围锦州,二十八日才分兵宁远,而且宁远后金可以说试探性的攻击便又再次回去打锦州,这期间袁崇焕推崇的城堡战略发挥了什么作用?一城援一城,一节顶一节实现了么?袁崇焕连救援锦州都不敢,明史里关于宁锦记载不多,但是熹宗实录里相对较全。 有袁粉说赵率教他们都是袁崇焕的部下,所以宁锦大捷是袁崇焕的功劳,那当时的蓟辽总督还是阎铭泰了,怎么不把功劳算在阎铭泰身上却非要算在不敢就锦州的袁崇焕身上? “七月,崇焕入都,先奏陈兵事,帝召见平台,慰劳甚至,咨以方略。对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帝曰:“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崇焕顿首谢。帝退少憩,给事中许誉卿叩以五年之略。崇焕言:“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誉卿曰:“上英明,安可漫对。异日按期责效,奈何?”崇焕怃然自失。顷之,帝出,即奏言:“东事本不易竣。陛下既委臣,臣安敢辞难。但五年内,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克有济。”帝为饬四部臣,如其言。”再看这段话,五年平辽,聊以是相慰尔,怃然自失,再到帝为饬四部臣,如其言。袁粉们看看,崇祯在你们眼里昏庸无比,那么对袁崇焕的信任呢?你们怎么看? 后面的崇祯对袁崇焕的信任包括什么罢免登莱巡抚等等不设就不多说了。 “崇焕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袁粉们看清楚,这跟毛文龙有没有听节制调遣或者什么所谓的十二当斩有什么关系?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 “中朝是之,岛事由此起。”明史一方面说岛事由此始,一方面又说毛文龙几乎每仗必败必大败,我就纳了闷了,既然毛文龙如此不堪一击那后金为什么还要煞费苦心?连袁崇焕的成名战宁远都是一笔带过,打了两天一句话,反而毛文龙介绍了好几段。“时大清恶文龙蹑后,故致讨朝鲜,以其助文龙为兵端。”再品品这段话。 “顾文龙所居东江,形势虽足牵制,其人本无大略,往辄败衄,而岁糜饷无算;”照着后面的话毛文龙相当于是明朝的拖油瓶拥有神助攻的猪队友,牵制安在?可是为什么连明史都承认他足够牵制作用? 再然后下来就是袁崇焕要杀毛文龙的过程和原因了,十二当斩,我真的笑了。这十二条就不在这里说了,改天另开帖子。 “崇焕虽诛文龙,虑其部下为变,增饷银至十八万。然岛弁失主帅,心渐携,益不可用,其后致有叛去者。崇焕言:“东江一镇,牵制所必资。今定两协,马军十营,步军五,岁饷银四十二万,米十三万六千。”帝颇以兵减饷增为疑,以崇焕故,特如其请。”袁粉说的毛文龙糜饷无数又是哪里的谬论?杀了毛文龙增加至十八万,后来又增加至四十二万,这该怎么解释? “文龙既死,甫逾三月,我大清兵数十万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这句话什么意思,稍微学过点语文都清楚吧,毛文龙既然对于后金每仗必败那么清朝为什么要写这么句话?这种语气? “大请兵越蓟州而西”这么个军事奇迹一笔带过,留下无限的遐想。 “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反间计的出处,哈哈。 “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大寿在旁,战栗失措,出即拥兵叛归。”再品,祖大寿害怕什么?拥兵叛归,叛啊。 宁远、宁锦、广渠门。我呸!!!
关于一些明史眼中的正史,明史袁崇焕传 碰到个袁粉扯明史,今天找出来浅读发表下自己的看法。 “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 这段话应该都很熟悉吧,接着就有了袁崇焕第一次正儿八经让人注意到他的话“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我有点不明白,现在还有个旷工的说法,袁崇焕连招呼也不打就跑出去,一连好几天算不算是擅离职守?他说一人足守此,我们也不知道他对于守山海关提出了怎样的见解,所谓的具言关上形势跟他有边才有什么关系? 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招募的人在哪里?可有史料可查? “崇焕尝核虚伍,立斩一校。承宗怒曰:“监军可专杀耶?”崇焕顿首谢,其果于用法类此。” 立斩一校,其果于用法类此,袁崇焕敢于执法就像这样?这样合法合理么?武将的命不是命?武将不是人么?说杀就杀。而且当时的袁崇焕是个什么官职,有什么权力直接将一名军官斩杀,吃空饷这种事情从洪武永乐之后便有了,明末更是随处可见,这种做法居然是值得鼓励表扬的么?换而言之,今天一个市长因为一个营长吃空饷了,二话不说直接毙了,袁粉们会觉得怎么样? “崇焕令闽卒罗立,发西洋巨砲,伤城外军。明日,再攻,复被却,围遂解”明史袁崇焕传记载的宁远之战,袁粉认为后金压根打不下宁远。 “我大清初解围,分兵数万略觉华岛,杀参将金冠等及军民数万。崇焕方完城,力竭不能救也。”那后金又是怎么知道袁崇焕力竭的?既然力竭为什么不继续打?而且跟后面的松山济南等动辄数月上年的围城时间相比,宁远只打了两天,袁崇焕就力竭了。 对了这一战袁崇焕的成名战,斩首二百多,还是满桂违令出城砍的。 “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我想问毛文龙干嘛的,就连不少袁粉都承认毛文龙前期是有牵制作用的,那么这个自崇焕始那不就是扯淡么? “先是,八月中,我太祖高皇帝晏驾,崇焕遣使吊,且以觇虚实。我太宗文皇帝遣使报之,崇焕欲议和,以书附使者还报。”请注意,崇焕欲议和。 “朝议以崇焕、之臣不相能,召之臣还,罢经略不设,以关内外尽属崇焕,与镇守中官应坤、用并便宜从事。”关内外尽属崇焕。 “崇焕锐意恢复,乃乘大军之出,遣将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而再使使持书议和。”看清楚这段话,在后金攻略朝鲜和毛文龙时袁崇焕首先做的事修三城,然后派遣使者议和。 “会朝鲜及毛文龙同告急,朝命崇焕发兵援,崇焕以水师援文龙,又遣左辅、赵率教、朱梅等九将将精卒九千先后逼三岔河,为牵制之势,而朝鲜已为大清所服,诸将乃还。” 最后朝廷命令袁崇焕发兵救援,袁崇焕派了九千人逼近三岔河,三岔河在海州和西宁堡中间,但是因为朝鲜已经被打服了,所以啥也没干回去了。明史袁崇焕传这一段里很明确的说袁崇焕就议和一事与后金反复商讨“七年正月,再遣使答之,遂大兴兵渡鸭绿江南讨。”这段话细品。 “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及奏报,优旨许之,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这已经很清楚的说明了袁崇焕私自议和,还有谁有明熹宗关于任何允许袁崇焕议和的史料?优旨许之从何而来?就算袁粉造出来了,有,但是后边还有句话,频旨戒谕,这四个字不难理解吧。 “倘城不完而敌至,势必撤还,是弃垂成功也。故乘敌有事江东,姑以和之说缓之。敌知,则三城已完,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金汤益固矣。”这不摆明了拿东江镇挡枪么?况且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这句话请大家记住。 “五月十一日大清兵直抵锦州,四面合围”,这是紧随其后的事,战守四百里开外,然后锦州被围了,打脸打的真快。 “世禄等将行,大清已于二十八日分兵趋宁远。崇焕与中官应坤、副使毕自肃督将士登陴守,列营濠内,用砲距击;而桂、世禄、大寿大战城外,士多死,桂身被数矢,大军亦旋引去,益兵攻锦州。”五月十一日围锦州,二十八日才分兵宁远,而且宁远后金可以说试探性的攻击便又再次回去打锦州,这期间袁崇焕推崇的城堡战略发挥了什么作用?一城援一城,一节顶一节实现了么?袁崇焕连救援锦州都不敢,明史里关于宁锦记载不多,但是熹宗实录里相对较全。 有袁粉说赵率教他们都是袁崇焕的部下,所以宁锦大捷是袁崇焕的功劳,那当时的蓟辽总督还是阎铭泰了,怎么不把功劳算在阎铭泰身上却非要算在不敢就锦州的袁崇焕身上? “七月,崇焕入都,先奏陈兵事,帝召见平台,慰劳甚至,咨以方略。对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帝曰:“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崇焕顿首谢。帝退少憩,给事中许誉卿叩以五年之略。崇焕言:“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誉卿曰:“上英明,安可漫对。异日按期责效,奈何?”崇焕怃然自失。顷之,帝出,即奏言:“东事本不易竣。陛下既委臣,臣安敢辞难。但五年内,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克有济。”帝为饬四部臣,如其言。”再看这段话,五年平辽,聊以是相慰尔,怃然自失,再到帝为饬四部臣,如其言。袁粉们看看,崇祯在你们眼里昏庸无比,那么对袁崇焕的信任呢?你们怎么看? 后面的崇祯对袁崇焕的信任包括什么罢免登莱巡抚等等不设就不多说了。 “崇焕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袁粉们看清楚,这跟毛文龙有没有听节制调遣或者什么所谓的十二当斩有什么关系?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 “中朝是之,岛事由此起。”明史一方面说岛事由此始,一方面又说毛文龙几乎每仗必败必大败,我就纳了闷了,既然毛文龙如此不堪一击那后金为什么还要煞费苦心?连袁崇焕的成名战宁远都是一笔带过,打了两天一句话,反而毛文龙介绍了好几段。“时大清恶文龙蹑后,故致讨朝鲜,以其助文龙为兵端。”再品品这段话。 “顾文龙所居东江,形势虽足牵制,其人本无大略,往辄败衄,而岁糜饷无算;”照着后面的话毛文龙相当于是明朝的拖油瓶拥有神助攻的猪队友,牵制安在?可是为什么连明史都承认他足够牵制作用? 再然后下来就是袁崇焕要杀毛文龙的过程和原因了,十二当斩,我真的笑了。这十二条就不在这里说了,改天另开帖子。 “崇焕虽诛文龙,虑其部下为变,增饷银至十八万。然岛弁失主帅,心渐携,益不可用,其后致有叛去者。崇焕言:“东江一镇,牵制所必资。今定两协,马军十营,步军五,岁饷银四十二万,米十三万六千。”帝颇以兵减饷增为疑,以崇焕故,特如其请。”袁粉说的毛文龙糜饷无数又是哪里的谬论?杀了毛文龙增加至十八万,后来又增加至四十二万,这该怎么解释? “文龙既死,甫逾三月,我大清兵数十万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这句话什么意思,稍微学过点语文都清楚吧,毛文龙既然对于后金每仗必败那么清朝为什么要写这么句话?这种语气? “大请兵越蓟州而西”这么个军事奇迹一笔带过,留下无限的遐想。 “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反间计的出处,哈哈。 “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大寿在旁,战栗失措,出即拥兵叛归。”再品,祖大寿害怕什么?拥兵叛归,叛啊。 宁远、宁锦、广渠门。我呸!!!
关于一些袁粉眼里的正史,明史袁崇焕传 碰到个袁粉扯明史,今天找出来浅读发表下自己的看法。 “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 这段话应该都很熟悉吧,接着就有了袁崇焕第一次正儿八经让人注意到他的话“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我有点不明白,现在还有个旷工的说法,袁崇焕连招呼也不打就跑出去,一连好几天算不算是擅离职守?他说一人足守此,我们也不知道他对于守山海关提出了怎样的见解,所谓的具言关上形势跟他有边才有什么关系? 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招募的人在哪里?可有史料可查? “崇焕尝核虚伍,立斩一校。承宗怒曰:“监军可专杀耶?”崇焕顿首谢,其果于用法类此。” 立斩一校,其果于用法类此,袁崇焕敢于执法就像这样?这样合法合理么?武将的命不是命?武将不是人么?说杀就杀。而且当时的袁崇焕是个什么官职,有什么权力直接将一名军官斩杀,吃空饷这种事情从洪武永乐之后便有了,明末更是随处可见,这种做法居然是值得鼓励表扬的么?换而言之,今天一个市长因为一个营长吃空饷了,二话不说直接毙了,袁粉们会觉得怎么样? “崇焕令闽卒罗立,发西洋巨砲,伤城外军。明日,再攻,复被却,围遂解”明史袁崇焕传记载的宁远之战,袁粉认为后金压根打不下宁远。 “我大清初解围,分兵数万略觉华岛,杀参将金冠等及军民数万。崇焕方完城,力竭不能救也。”那后金又是怎么知道袁崇焕力竭的?既然力竭为什么不继续打?而且跟后面的松山济南等动辄数月上年的围城时间相比,宁远只打了两天,袁崇焕就力竭了。 对了这一战袁崇焕的成名战,斩首二百多,还是满桂违令出城砍的。 “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我想问毛文龙干嘛的,就连不少袁粉都承认毛文龙前期是有牵制作用的,那么这个自崇焕始那不就是扯淡么? “先是,八月中,我太祖高皇帝晏驾,崇焕遣使吊,且以觇虚实。我太宗文皇帝遣使报之,崇焕欲议和,以书附使者还报。”请注意,崇焕欲议和。 “朝议以崇焕、之臣不相能,召之臣还,罢经略不设,以关内外尽属崇焕,与镇守中官应坤、用并便宜从事。”关内外尽属崇焕。 “崇焕锐意恢复,乃乘大军之出,遣将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而再使使持书议和。”看清楚这段话,在后金攻略朝鲜和毛文龙时袁崇焕首先做的事修三城,然后派遣使者议和。 “会朝鲜及毛文龙同告急,朝命崇焕发兵援,崇焕以水师援文龙,又遣左辅、赵率教、朱梅等九将将精卒九千先后逼三岔河,为牵制之势,而朝鲜已为大清所服,诸将乃还。” 最后朝廷命令袁崇焕发兵救援,袁崇焕派了九千人逼近三岔河,三岔河在海州和西宁堡中间,但是因为朝鲜已经被打服了,所以啥也没干回去了。明史袁崇焕传这一段里很明确的说袁崇焕就议和一事与后金反复商讨“七年正月,再遣使答之,遂大兴兵渡鸭绿江南讨。”这段话细品。 “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及奏报,优旨许之,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这已经很清楚的说明了袁崇焕私自议和,还有谁有明熹宗关于任何允许袁崇焕议和的史料?优旨许之从何而来?就算袁粉造出来了,有,但是后边还有句话,频旨戒谕,这四个字不难理解吧。 “倘城不完而敌至,势必撤还,是弃垂成功也。故乘敌有事江东,姑以和之说缓之。敌知,则三城已完,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金汤益固矣。”这不摆明了拿东江镇挡枪么?况且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这句话请大家记住。 “五月十一日大清兵直抵锦州,四面合围”,这是紧随其后的事,战守四百里开外,然后锦州被围了,打脸打的真快。 “世禄等将行,大清已于二十八日分兵趋宁远。崇焕与中官应坤、副使毕自肃督将士登陴守,列营濠内,用砲距击;而桂、世禄、大寿大战城外,士多死,桂身被数矢,大军亦旋引去,益兵攻锦州。”五月十一日围锦州,二十八日才分兵宁远,而且宁远后金可以说试探性的攻击便又再次回去打锦州,这期间袁崇焕推崇的城堡战略发挥了什么作用?一城援一城,一节顶一节实现了么?袁崇焕连救援锦州都不敢,明史里关于宁锦记载不多,但是熹宗实录里相对较全。 有袁粉说赵率教他们都是袁崇焕的部下,所以宁锦大捷是袁崇焕的功劳,那当时的蓟辽总督还是阎铭泰了,怎么不把功劳算在阎铭泰身上却非要算在不敢就锦州的袁崇焕身上? “七月,崇焕入都,先奏陈兵事,帝召见平台,慰劳甚至,咨以方略。对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帝曰:“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崇焕顿首谢。帝退少憩,给事中许誉卿叩以五年之略。崇焕言:“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誉卿曰:“上英明,安可漫对。异日按期责效,奈何?”崇焕怃然自失。顷之,帝出,即奏言:“东事本不易竣。陛下既委臣,臣安敢辞难。但五年内,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克有济。”帝为饬四部臣,如其言。”再看这段话,五年平辽,聊以是相慰尔,怃然自失,再到帝为饬四部臣,如其言。袁粉们看看,崇祯在你们眼里昏庸无比,那么对袁崇焕的信任呢?你们怎么看? 后面的崇祯对袁崇焕的信任包括什么罢免登莱巡抚等等不设就不多说了。 “崇焕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袁粉们看清楚,这跟毛文龙有没有听节制调遣或者什么所谓的十二当斩有什么关系?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 “中朝是之,岛事由此起。”明史一方面说岛事由此始,一方面又说毛文龙几乎每仗必败必大败,我就纳了闷了,既然毛文龙如此不堪一击那后金为什么还要煞费苦心?连袁崇焕的成名战宁远都是一笔带过,打了两天一句话,反而毛文龙介绍了好几段。“时大清恶文龙蹑后,故致讨朝鲜,以其助文龙为兵端。”再品品这段话。 “顾文龙所居东江,形势虽足牵制,其人本无大略,往辄败衄,而岁糜饷无算;”照着后面的话毛文龙相当于是明朝的拖油瓶拥有神助攻的猪队友,牵制安在?可是为什么连明史都承认他足够牵制作用? 再然后下来就是袁崇焕要杀毛文龙的过程和原因了,十二当斩,我真的笑了。这十二条就不在这里说了,改天另开帖子。 “崇焕虽诛文龙,虑其部下为变,增饷银至十八万。然岛弁失主帅,心渐携,益不可用,其后致有叛去者。崇焕言:“东江一镇,牵制所必资。今定两协,马军十营,步军五,岁饷银四十二万,米十三万六千。”帝颇以兵减饷增为疑,以崇焕故,特如其请。”袁粉说的毛文龙糜饷无数又是哪里的谬论?杀了毛文龙增加至十八万,后来又增加至四十二万,这该怎么解释? “文龙既死,甫逾三月,我大清兵数十万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这句话什么意思,稍微学过点语文都清楚吧,毛文龙既然对于后金每仗必败那么清朝为什么要写这么句话?这种语气? “大请兵越蓟州而西”这么个军事奇迹一笔带过,留下无限的遐想。 “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反间计的出处,哈哈。 “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大寿在旁,战栗失措,出即拥兵叛归。”再品,祖大寿害怕什么?拥兵叛归,叛啊。 宁远、宁锦、广渠门。我呸!!!
关于一些袁粉眼里的正史明史袁崇焕传 碰到个袁粉扯明史,今天找出来浅读发表下自己的看法。 “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 这段话应该都很熟悉吧,接着就有了袁崇焕第一次正儿八经让人注意到他的话“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我有点不明白,现在还有个旷工的说法,袁崇焕连招呼也不打就跑出去,一连好几天算不算是擅离职守?他说一人足守此,我们也不知道他对于守山海关提出了怎样的见解,所谓的具言关上形势跟他有边才有什么关系? 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招募的人在哪里?可有史料可查? “崇焕尝核虚伍,立斩一校。承宗怒曰:“监军可专杀耶?”崇焕顿首谢,其果于用法类此。” 立斩一校,其果于用法类此,袁崇焕敢于执法就像这样?这样合法合理么?武将的命不是命?武将不是人么?说杀就杀。而且当时的袁崇焕是个什么官职,有什么权力直接将一名军官斩杀,吃空饷这种事情从洪武永乐之后便有了,明末更是随处可见,这种做法居然是值得鼓励表扬的么?换而言之,今天一个市长因为一个营长吃空饷了,二话不说直接毙了,袁粉们会觉得怎么样? “崇焕令闽卒罗立,发西洋巨砲,伤城外军。明日,再攻,复被却,围遂解”明史袁崇焕传记载的宁远之战,袁粉认为后金压根打不下宁远。 “我大清初解围,分兵数万略觉华岛,杀参将金冠等及军民数万。崇焕方完城,力竭不能救也。”那后金又是怎么知道袁崇焕力竭的?既然力竭为什么不继续打?而且跟后面的松山济南等动辄数月上年的围城时间相比,宁远只打了两天,袁崇焕就力竭了。 对了这一战袁崇焕的成名战,斩首二百多,还是满桂违令出城砍的。 “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我想问毛文龙干嘛的,就连不少袁粉都承认毛文龙前期是有牵制作用的,那么这个自崇焕始那不就是扯淡么? “先是,八月中,我太祖高皇帝晏驾,崇焕遣使吊,且以觇虚实。我太宗文皇帝遣使报之,崇焕欲议和,以书附使者还报。”请注意,崇焕欲议和。 “朝议以崇焕、之臣不相能,召之臣还,罢经略不设,以关内外尽属崇焕,与镇守中官应坤、用并便宜从事。”关内外尽属崇焕。 “崇焕锐意恢复,乃乘大军之出,遣将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而再使使持书议和。”看清楚这段话,在后金攻略朝鲜和毛文龙时袁崇焕首先做的事修三城,然后派遣使者议和。 “会朝鲜及毛文龙同告急,朝命崇焕发兵援,崇焕以水师援文龙,又遣左辅、赵率教、朱梅等九将将精卒九千先后逼三岔河,为牵制之势,而朝鲜已为大清所服,诸将乃还。” 最后朝廷命令袁崇焕发兵救援,袁崇焕派了九千人逼近三岔河,三岔河在海州和西宁堡中间,但是因为朝鲜已经被打服了,所以啥也没干回去了。明史袁崇焕传这一段里很明确的说袁崇焕就议和一事与后金反复商讨“七年正月,再遣使答之,遂大兴兵渡鸭绿江南讨。”这段话细品。 “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及奏报,优旨许之,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这已经很清楚的说明了袁崇焕私自议和,还有谁有明熹宗关于任何允许袁崇焕议和的史料?优旨许之从何而来?就算袁粉造出来了,有,但是后边还有句话,频旨戒谕,这四个字不难理解吧。 “倘城不完而敌至,势必撤还,是弃垂成功也。故乘敌有事江东,姑以和之说缓之。敌知,则三城已完,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金汤益固矣。”这不摆明了拿东江镇挡枪么?况且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这句话请大家记住。 “五月十一日大清兵直抵锦州,四面合围”,这是紧随其后的事,战守四百里开外,然后锦州被围了,打脸打的真快。 “世禄等将行,大清已于二十八日分兵趋宁远。崇焕与中官应坤、副使毕自肃督将士登陴守,列营濠内,用砲距击;而桂、世禄、大寿大战城外,士多死,桂身被数矢,大军亦旋引去,益兵攻锦州。”五月十一日围锦州,二十八日才分兵宁远,而且宁远后金可以说试探性的攻击便又再次回去打锦州,这期间袁崇焕推崇的城堡战略发挥了什么作用?一城援一城,一节顶一节实现了么?袁崇焕连救援锦州都不敢,明史里关于宁锦记载不多,但是熹宗实录里相对较全。 有袁粉说赵率教他们都是袁崇焕的部下,所以宁锦大捷是袁崇焕的功劳,那当时的蓟辽总督还是阎铭泰了,怎么不把功劳算在阎铭泰身上却非要算在不敢就锦州的袁崇焕身上? “七月,崇焕入都,先奏陈兵事,帝召见平台,慰劳甚至,咨以方略。对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帝曰:“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崇焕顿首谢。帝退少憩,给事中许誉卿叩以五年之略。崇焕言:“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誉卿曰:“上英明,安可漫对。异日按期责效,奈何?”崇焕怃然自失。顷之,帝出,即奏言:“东事本不易竣。陛下既委臣,臣安敢辞难。但五年内,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克有济。”帝为饬四部臣,如其言。”再看这段话,五年平辽,聊以是相慰尔,怃然自失,再到帝为饬四部臣,如其言。袁粉们看看,崇祯在你们眼里昏庸无比,那么对袁崇焕的信任呢?你们怎么看? 后面的崇祯对袁崇焕的信任包括什么罢免登莱巡抚等等不设就不多说了。 “崇焕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袁粉们看清楚,这跟毛文龙有没有听节制调遣或者什么所谓的十二当斩有什么关系?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 “中朝是之,岛事由此起。”明史一方面说岛事由此始,一方面又说毛文龙几乎每仗必败必大败,我就纳了闷了,既然毛文龙如此不堪一击那后金为什么还要煞费苦心?连袁崇焕的成名战宁远都是一笔带过,打了两天一句话,反而毛文龙介绍了好几段。“时大清恶文龙蹑后,故致讨朝鲜,以其助文龙为兵端。”再品品这段话。 “顾文龙所居东江,形势虽足牵制,其人本无大略,往辄败衄,而岁糜饷无算;”照着后面的话毛文龙相当于是明朝的拖油瓶拥有神助攻的猪队友,牵制安在?可是为什么连明史都承认他足够牵制作用? 再然后下来就是袁崇焕要杀毛文龙的过程和原因了,十二当斩,我真的笑了。这十二条就不在这里说了,改天另开帖子。 “崇焕虽诛文龙,虑其部下为变,增饷银至十八万。然岛弁失主帅,心渐携,益不可用,其后致有叛去者。崇焕言:“东江一镇,牵制所必资。今定两协,马军十营,步军五,岁饷银四十二万,米十三万六千。”帝颇以兵减饷增为疑,以崇焕故,特如其请。”袁粉说的毛文龙糜饷无数又是哪里的谬论?杀了毛文龙增加至十八万,后来又增加至四十二万,这该怎么解释? “文龙既死,甫逾三月,我大清兵数十万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这句话什么意思,稍微学过点语文都清楚吧,毛文龙既然对于后金每仗必败那么清朝为什么要写这么句话?这种语气? “大请兵越蓟州而西”这么个军事奇迹一笔带过,留下无限的遐想。 “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反间计的出处,哈哈。 “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大寿在旁,战栗失措,出即拥兵叛归。”再品,祖大寿害怕什么?拥兵叛归,叛啊。 宁远、宁锦、广渠门。
袁崇焕有何战功? 袁崇焕的成名之战,宁远,封神之战,宁锦,绝响之战北京城下。先说宁远之战,很多袁粉说毛文龙的镇江大捷是假得,就算承认是存在的但是镇江很快又丢了。对比下宁远在哪里,镇江又在哪里,大家应该懂吧,宁远斩首二百多,镇江之战收复了一座城,康熙的祖宗长辈都被砍了好几个,而且镇江之战也是意义非凡的,但是袁粉不承认。再说宁锦之战,打了锦州二十多天,赵率教守的,天启让救袁崇焕说他救不了,所以战则一城援一城,守则一节顶一节这话已经是在打自己脸了,然后了觉得可能说不过去,他自己上书说派了几百奇兵去支援了,后来又跟天启皇帝说要求派山海关和宣大蓟三镇支援他,打决战,这相当于北方九边重镇一半的兵力了,在锦州打的很激烈的时候提出这么个计划他却说胜负未知(熹宗实录里有明确记载),nc才会同意啊,况且这么大规模的突然调动,而且一但调走了那北京以北将变得多空虚,他袁崇焕亲自守的蓟州都能被随意潜越,这还是厉害的不行不行的袁崇焕,这个时候就不怕?然后打宁远不到两天,袁崇焕被逼的说除了调兵遣将再无他法,前前后后,宁锦之战还不如说是锦州之战了,跟他关系有多少?再说说北京城下,潜越蓟州,卖粮,擅杀大将等等这些咱就先不说,北京城下什么广渠门九千破多少,九百破多少,总之就是袁崇焕以绝对劣势的兵力战胜了绝对优势兵力的后金,然后一个首级没有,一个首级四十两白银,明朝士兵一个月饷银多少需要多说么?一个首级最少顶的上三年多饷银,这是什么人格魅力能让当兵吃粮的大头兵不眼红了。而且天启年间他出任辽东巡抚四年,但是天启七年让他增援锦州他说他的兵打不过后金,崇祯年间一年多,仗没打什么,然后突然之间所谓的关宁铁骑就名副其实了,大家思考一下,袁粉吹嘘的后金的八旗厉害的很,也确实后金八旗的实战经验很丰富,但是封建军队,一支没怎么见过血的部队突然之间洪荒之力爆发了?居然就能以绝对劣势的兵力干翻满蒙八旗了?袁崇焕的马都被射成了刺猬,但是袁崇焕的甲厚所以皮都没破?后金的重箭可是很出名的,很多白甲兵专挑脑袋射。袁崇焕这是天神附体?感动了自然?马都成了刺猬还驮着皮都没破的袁崇焕猛刚? 真的,大家思考一下。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