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家孩子77 白家孩子77
关注数: 3 粉丝数: 17 发帖数: 393 关注贴吧数: 0
∞ξ惟爱敬轩ξ∞【最新碟评】很满意,听得很开心 前几日正关注着医生一连十多场的演唱会,看着到场的嘉宾一个一个和医生再造“佳话”,对于爱在八卦圈晃悠的人来说,那是多么兴奋得事,弄的我“圆满”了好几次。于是这厢正无线反复着夕爷《一丝不挂》里的字字心血,在《陀飞轮》里感叹着阿歪的句句觉悟,不知不觉的发现,哦,老轩的新专辑问世了。相比去年老早就开始等《loving & living》,今年似乎忘了等他的新专辑,因此这张专辑给总给我一种“横空出世”的错觉。       专辑名字叫《No. Eleven》,因为他是张敬轩的第十一张专辑,看着这个解释,我还哼了一声说:你就偷懒吧你!于是没有很深的期待,只是像做件理所当然的事一样,开始走进这张专辑。结果,这一听,就是全碟反复了两天。注意,不是单曲重复,是全碟反复。       劈头就是《春秋》,老早就听得滚瓜烂熟的歌,刚出来那会儿也着实的单曲反复了不久,说实话刚听到这歌的时候,有点小怨念,因为怕新专辑将要继续这种“惨情歌”的风格,虽然这首歌无论词曲编唱都是很完整的,动听的,而且很花唱功的歌,轩的表现也不错,算得上品,可因为是林夕和c y kong出品,便毫不客气的降了它一个等次,对于这两位来说,这种题材很一般,这个水准是应该的,所以要求高了点。连着《隔夜茶》也一样,听来很有韵味的一首歌,可是看在林夕和c y kong的份上,降级一等。而且,看过《一丝不挂》的字字心血,《春秋》里姑且也算得上丝丝入扣,再到《隔夜茶》里的“不堪到越难越爱”,不得不说感叹一下夕爷啊,您老什么时候才能“放得下”啊,合着您也非要是个“不疯魔不成活”的主么,我并没有质疑夕爷的“境界”,只是单纯的审美疲劳,顺带惊叹一下那是怎样一种深情,缠绕一辈子都放不下,哎,真是“要命”啊!       接下来的《衬》,也是首很惨的歌,不过惨得“简单”,没有《春秋》那么“深刻”,副歌部分很能带动听觉和情绪。个人感觉是,经过《春秋》的“重压”后,听这首《衬》,有种松了一口气的感觉,自在。       《诗邮寄》在《yes & no》出来之前就在歌迷论坛有所耳闻,当时听到这歌名觉得难道老轩也要朝“中国风”靠拢了?万幸,它不是我以为得中国风,只是毕竟跟诗沾边了,词自然也沾了点诗意。很中意轩演绎,显得很有“风情”和韵味,这首歌押韵的“i”这个音,处理得很有意思,不刻意,不单一,我听着点头点头,微笑微笑。感觉整首歌表达出的意境总算不辜负那个“诗”字。       来到《石径》,我很高兴,因为终于等来了合唱歌。我是个衷心的诚服在《守望》下的人,一直觉得《守望》简直是合唱歌中少有的精品,旋律和歌词以及声音的配合,情感的表达都很完美,弄得我一看他们两个合唱《守望》就会发自内心的觉得这是多完美的一对璧人啊(对不起K先生了),而且还有这歌,合唱难度比较高。这一点经过KTV证明的人感同身受。《石径》很美好,即便是遗憾,也带着温和的美,哀而不颓,又画面感十足,非常有情趣的一首歌,有种记忆中纯真而隽永的美感,而且亮点在于最后一句:“那天故事,只得你,去作证”,为了最后这一句,我迫不及待得拍手叫好。因为没有这一句,这首歌就只是在感叹曾经载满我们美好回忆的石径如今不在了,世事变迁,人在成长的无奈与伤感,可是,有了这一句就变成了“即使石径不在了,你还在,我还在”,一下子和整首歌那种隽永的暖意统一,一下子就得心安了。多好啊,你看,石径已经不在了,我们就应该更珍惜彼此。好吧,可能这完全是因为我乐观。       接下来我要为《摄氏零度》平反,继《春秋》以后出来的《摄氏零度》,显得太一般太平淡了。说实话刚开始听的时候,我没什么感觉,就觉得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向我们展示了轩的低音进步得多么稳当。想当初看他一个《酷爱》现场,那一开始的低音飘得让人心不安啊,就一直替他捏把汗。如今,我看到他用和高音一样的自信在唱着《摄氏零度》,并大有游刃有余的架势,我很欣慰,因为他的认真,和不断的进步。可奇怪的是这首歌放在整张碟里听的时候,忽然就有了感觉,而且承接的是《石径》里留下的那份淡淡的暖意,并且这份暖意在《摄氏零度》更坚定,声线也处理得很“柔情”,就是一派即使你是冰山,但我就是用一双手也能让你融化的感觉,安静得坚持,温暖的守候。很美!有这么个瞬间,我是要化了。
∞ξ惟爱敬轩ξ∞【啰嗦碟评】遇到你,我很幸运                       遇到你,我很幸运                                      记----张敬轩Unplugged第一乐章音乐会      首先,我还是想说明,对音乐乐理,制作,编排等等的,我是个超级外行,很多技术型的东西都只知道有那个名词存在。我永远都只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喜欢音乐的听众,因为喜欢,所以认真,所以挑剔。     说《love & living》已经被我听到滚瓜烂熟似乎不足以表达我的心情,我想说的是它被我“啃”得骨头都不剩了,但还是一直在回味着“三月不知肉味”的感觉,回味无穷。因此我仰首期待着年底的第二张大碟,期待着轩仔再带来的惊喜和感动。于是等到了《yes & no》,稍稍有些失望,不是对他,而是听不够,不过瘾。然后,就等来了这场音乐会。轩仔说这是今年最后一张专辑,我还在心里冷笑“你可真会偷懒,这些不都是滚瓜烂熟的老歌了么”,因此那个时候我一直无知的认定,我等的新专辑还没出来。      可是,事实证明我错的很离谱,好吧,我终于又一次诚恳的承认自己多么无知。      一首太红的歌,唱太多了就容易变烂,不是它不好,而是审美疲劳。比如《十年》,当大街小巷都在翻来覆去的唱着的时候,我总会不禁皱眉头,此后《十年》被我打入冷宫,只宠爱《明年今日》。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很红的歌”也一样,换作以前我还会说《断点》,可是现在不会了。      好吧,正式开始说我的“听后感”。      在进入音乐之前,我不得不说一句,这张CD真是做到了让人身临其境的效果,星海音乐厅有多厉害不用我多说,他自己说过很多,关键是他成功的让我这个没分去现场的人感受到了。CD里收录的掌声简直是点睛之笔,因为它们总是在我听得感动到不禁想鼓掌的时候响起来,那时的心情该怎么去形容,心里一副感激涕零的姿态!      钢琴响起的时候,很熟悉,我觉得《过云雨》要来了,可是在我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my way》响起,我笑了,当然应该是《my way》不是么?遗憾,我不无法说出这一个版本的《my way》在编曲伴奏等等方面有什么不同,我只是在听到那一瞬间知道:哇,又不一样了,耳目一新。然后如饥似渴的细心听他每一个音,听他的声线在一个无比空旷的世界里流转,蔓延,清空所有尘世的烦躁。      他这些歌我已经熟到不会管他在唱什么,而只会去关注他倾注其中的情感,或者,我想说那是岁月,是灵魂,是一些无论何时都能勾起我最美的想象的某种东西,无论喜或悲。还有就是关注因此而起的我的种种感触。      《断点》,这首只要我一提张敬轩,别人就会回答“哦,唱《断点》那个”的歌,我不愿意再说它有多红,或者某种程度上它红过了张敬轩,可是,我居然又一次因为这首“很红很久远”的歌感动了,甚至沉溺其中听着,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成了《无能为力》,在我反应过来的时候,不得不再一次赞叹,轩仔为什么能一直不停的带给我新的惊喜呢?可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惊喜在接下来的演唱里居然还源源不断。我总会因此而感动,感激他那么用心那么负责任,无论是对他自己,还是对听者。后来我有些明白过来,他也许根本没有想到要对谁负责,为谁用心,一切只是因为那是他所爱的音乐,因为喜欢,所以认真,所以挑剔,所以精益求精。      我已经习惯了在他唱《老了十岁》之前听到他说“把我自己的一些老歌重新编曲,希望大家喜欢”这句话,我知道,好东西要来了,于是,准备好了整装待发般的姿态听他的演绎。后面接《余震》实在很妙,这两首歌所营造的情绪和气氛完美的契合在一起,相得益彰,那么自然,前面说过,再去说他那首歌是唱的什么歌词什么故事已经很多余了,我只是隐约觉得,这次的演绎有所不同,依然是悲惨的情歌,可是不那么“惨”得绝对,隐隐得透着几分淡然和沉淀,满是回忆的味道,似乎离那个无比痛苦的自己有些远,但想起来记忆还是那么浓。这种又浓又淡,忽近忽远的感觉,只要是一个有回忆的人,都不会陌生吧。轩仔表达得不温不火,拿捏得刚刚好,自然流露,我只能说他这样的演绎,和技巧无关。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