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白书生 无白书生
关注数: 108 粉丝数: 1,321 发帖数: 394 关注贴吧数: 3
《二子乘舟》探疑 《二子乘舟》出自于《诗经·邶风》,全诗如下:“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心中养养!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对于这首诗,《毛诗》中有一小序,序中写道:“二子,乘舟思汲寿也,卫宣公之二子,争相而死,国人伤而思之,作是诗也。”据此,许多学者都认为,此诗与卫宣公的两个儿子——公子汲和公子寿有关。前些日子看央视《百家讲坛》,复旦大学钱学忠教授在“解读《三字经》”时亦提到此诗,同时,他还讲述了二子“争相为死”的故事。对此,我不敢苟同! 据史书记载,卫宣公曾与父亲的侍妾夷姜私通,生下公子汲,长大以后,卫宣公便为公子汲娶一齐国女子为妻。因此女长得漂亮,卫宣公便据为己有,这就是宣姜。从此,夷姜便失去了宠爱,上吊而死。宣姜为卫宣公生下了公子寿和公子朔。公子寿为人诚实正义,而公子朔则居心叵测,想得到太子之位,便和母亲宣姜一起陷害公子汲。卫宣公听信谗言,决定杀掉公子汲。于是派公子汲出使齐国,暗地里安排杀手在齐卫交界的莘地等候公子汲,“见持白旄者杀之”(《史记·卫康叔世家》)。白旄乃古代一种使节凭证。公子寿得知消息后,便告诉了公子汲,劝他逃往别国去躲避灾难。公子汲不听劝告,反而说:“如果独生子可以把父亲的命令弃置不顾,要儿子还有什么用呢?”执意要出使齐国。公子寿不忍心看着兄长赴死,便设酒与之饯行,并趁机把公子汲灌醉,拿了他的白旄,抢先前往莘地,希望以己之躯免去公子汲一死,而杀手不分真假,将其杀死。公子汲醒来后,追赶公子寿到莘地,对杀手说:“我才是公子汲,是你们要杀的人,公子寿有什么罪过?你们却杀了他,那就把我也杀了吧!”于是杀手又杀了公子汲。及至卫宣公死,公子朔便即位为卫惠公。 关于这个故事,司马迁在《史记·卫康叔世家》中亦有记载,不过并没有写明公子汲与公子寿是乘舟还是驾车,所以,“乘舟”一说,恐为后人附会,不足为信。 《邶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十五国风即是从十五个地域搜集起来的诗歌,共一百三十六篇。这些诗歌都地方歌谣,绝大多数是下层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邶风》亦是如此。当初,武王灭商以后,为安置殷商遗民,将纣王之子武庚封于殷。为防武庚作乱,又将殷地分而划之,设邶、鄘、卫三国,分别由管叔、蔡叔、霍叔监管,史称“三监”。武王死后,成王即位,因其年幼,由周公摄政。三监不服,遂勾结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平定。武庚因而被杀,“三监”或被杀,或流放、或贬为庶人。之后,周成王便大规模分封诸侯,把邶、鄘、卫三国合而成卫,封武王同母弟姬叔为卫君,建立卫国。因姬叔始封于康,故姬叔史称康叔。由此看来,“邶国”存在于西周初期,而且在武庚被诛后就已经不复存在,所以,《邶风》十九篇诗歌应该是西周初期所作。而汲寿二公子“争相为死”的史事却是发生于春秋卫宣公时期,即使当时卫国已经合并了邶国,即使《二子乘舟》一诗与公子汲和公子寿的故事有关,那么此诗也应该收于《卫风》,而何以收于《邶风》呢?由此可知,《二子乘舟》与公子汲、寿定无任何关系。 “十五国风”既是地方歌谣,所反映的亦大多数是平民阶层的生活,这是众所公认的。而《毛诗》在每一篇诗前小序的内容,几乎都与贵族阶层有关。比如,《周南》十一篇诗前的小序中分别写道:“关雎,后妃之德也。”“葛覃,后妃之本也。”“卷耳,后妃之本也。”……“汉广,德广所及也。文王之道被于南国……”如此等等,每篇之前尽皆如此。所以,《毛诗》才认为《二子乘舟》一诗是“国人伤而思之,作是诗也。”其实,就诗的本身而言,《二子乘舟》所反映的只是母亲对远行之子的一种眷挂和担忧之情罢了,正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是也。而《毛诗》的这种说法,虽不知缘何而起,却大有误后人视听之嫌,其患不小矣! 综上所述,我们研究国学,定要慎而思之,广为调研。因古人对待历史,在某种情形下也可能存有些许偏差,这就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探索和发现。当然,此文之观点也未必见得正确,如有谬误,望有智之士匆笑,也希望广大同仁共为探讨,以弘扬国学为己任,达到传承中华文明之目的!
《二子乘舟》探疑 《二子乘舟》出自于《诗经·邶风》,全诗如下:“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心中养养!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对于这首诗,《毛诗》中有一小序,序中写道:“二子,乘舟思汲寿也,卫宣公之二子,争相而死,国人伤而思之,作是诗也。”据此,许多学者都认为,此诗与卫宣公的两个儿子——公子汲和公子寿有关。前些日子看央视《百家讲坛》,复旦大学钱学忠教授在“解读《三字经》”时亦提到此诗,同时,他还讲述了二子“争相为死”的故事。对此,我不敢苟同! 据史书记载,卫宣公曾与父亲的侍妾夷姜私通,生下公子汲,长大以后,卫宣公便为公子汲娶一齐国女子为妻。因此女长得漂亮,卫宣公便据为己有,这就是宣姜。从此,夷姜便失去了宠爱,上吊而死。宣姜为卫宣公生下了公子寿和公子朔。公子寿为人诚实正义,而公子朔则居心叵测,想得到太子之位,便和母亲宣姜一起陷害公子汲。卫宣公听信谗言,决定杀掉公子汲。于是派公子汲出使齐国,暗地里安排杀手在齐卫交界的莘地等候公子汲,“见持白旄者杀之”(《史记·卫康叔世家》)。白旄乃古代一种使节凭证。公子寿得知消息后,便告诉了公子汲,劝他逃往别国去躲避灾难。公子汲不听劝告,反而说:“如果独生子可以把父亲的命令弃置不顾,要儿子还有什么用呢?”执意要出使齐国。公子寿不忍心看着兄长赴死,便设酒与之饯行,并趁机把公子汲灌醉,拿了他的白旄,抢先前往莘地,希望以己之躯免去公子汲一死,而杀手不分真假,将其杀死。公子汲醒来后,追赶公子寿到莘地,对杀手说:“我才是公子汲,是你们要杀的人,公子寿有什么罪过?你们却杀了他,那就把我也杀了吧!”于是杀手又杀了公子汲。及至卫宣公死,公子朔便即位为卫惠公。 关于这个故事,司马迁在《史记·卫康叔世家》中亦有记载,不过并没有写明公子汲与公子寿是乘舟还是驾车,所以,“乘舟”一说,恐为后人附会,不足为信。 《邶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十五国风即是从十五个地域搜集起来的诗歌,共一百三十六篇。这些诗歌都地方歌谣,绝大多数是下层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邶风》亦是如此。当初,武王灭商以后,为安置殷商遗民,将纣王之子武庚封于殷。为防武庚作乱,又将殷地分而划之,设邶、鄘、卫三国,分别由管叔、蔡叔、霍叔监管,史称“三监”。武王死后,成王即位,因其年幼,由周公摄政。三监不服,遂勾结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平定。武庚因而被杀,“三监”或被杀,或流放、或贬为庶人。之后,周成王便大规模分封诸侯,把邶、鄘、卫三国合而成卫,封武王同母弟姬叔为卫君,建立卫国。因姬叔始封于康,故姬叔史称康叔。由此看来,“邶国”存在于西周初期,而且在武庚被诛后就已经不复存在,所以,《邶风》十九篇诗歌应该是西周初期所作。而汲寿二公子“争相为死”的史事却是发生于春秋卫宣公时期,即使当时卫国已经合并了邶国,即使《二子乘舟》一诗与公子汲和公子寿的故事有关,那么此诗也应该收于《卫风》,而何以收于《邶风》呢?由此可知,《二子乘舟》与公子汲、寿定无任何关系。 “十五国风”既是地方歌谣,所反映的亦大多数是平民阶层的生活,这是众所公认的。而《毛诗》在每一篇诗前小序的内容,几乎都与贵族阶层有关。比如,《周南》十一篇诗前的小序中分别写道:“关雎,后妃之德也。”“葛覃,后妃之本也。”“卷耳,后妃之本也。”……“汉广,德广所及也。文王之道被于南国……”如此等等,每篇之前尽皆如此。所以,《毛诗》才认为《二子乘舟》一诗是“国人伤而思之,作是诗也。”其实,就诗的本身而言,《二子乘舟》所反映的只是母亲对远行之子的一种眷挂和担忧之情罢了,正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是也。而《毛诗》的这种说法,虽不知缘何而起,却大有误后人视听之嫌,其患不小矣! 综上所述,我们研究国学,定要慎而思之,广为调研。因古人对待历史,在某种情形下也可能存有些许偏差,这就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探索和发现。当然,此文之观点也未必见得正确,如有谬误,望有智之士匆笑,也希望广大同仁共为探讨,以弘扬国学为己任,达到传承中华文明之目的!
《二子乘舟》探疑 《二子乘舟》出自于《诗经·邶风》,全诗如下:“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心中养养!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对于这首诗,《毛诗》中有一小序,序中写道:“二子,乘舟思汲寿也,卫宣公之二子,争相而死,国人伤而思之,作是诗也。”据此,许多学者都认为,此诗与卫宣公的两个儿子——公子汲和公子寿有关。前些日子看央视《百家讲坛》,复旦大学钱学忠教授在“解读《三字经》”时亦提到此诗,同时,他还讲述了二子“争相为死”的故事。对此,我不敢苟同! 据史书记载,卫宣公曾与父亲的侍妾夷姜私通,生下公子汲,长大以后,卫宣公便为公子汲娶一齐国女子为妻。因此女长得漂亮,卫宣公便据为己有,这就是宣姜。从此,夷姜便失去了宠爱,上吊而死。宣姜为卫宣公生下了公子寿和公子朔。公子寿为人诚实正义,而公子朔则居心叵测,想得到太子之位,便和母亲宣姜一起陷害公子汲。卫宣公听信谗言,决定杀掉公子汲。于是派公子汲出使齐国,暗地里安排杀手在齐卫交界的莘地等候公子汲,“见持白旄者杀之”(《史记·卫康叔世家》)。白旄乃古代一种使节凭证。公子寿得知消息后,便告诉了公子汲,劝他逃往别国去躲避灾难。公子汲不听劝告,反而说:“如果独生子可以把父亲的命令弃置不顾,要儿子还有什么用呢?”执意要出使齐国。公子寿不忍心看着兄长赴死,便设酒与之饯行,并趁机把公子汲灌醉,拿了他的白旄,抢先前往莘地,希望以己之躯免去公子汲一死,而杀手不分真假,将其杀死。公子汲醒来后,追赶公子寿到莘地,对杀手说:“我才是公子汲,是你们要杀的人,公子寿有什么罪过?你们却杀了他,那就把我也杀了吧!”于是杀手又杀了公子汲。及至卫宣公死,公子朔便即位为卫惠公。 关于这个故事,司马迁在《史记·卫康叔世家》中亦有记载,不过并没有写明公子汲与公子寿是乘舟还是驾车,所以,“乘舟”一说,恐为后人附会,不足为信。 《邶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十五国风即是从十五个地域搜集起来的诗歌,共一百三十六篇。这些诗歌都地方歌谣,绝大多数是下层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邶风》亦是如此。当初,武王灭商以后,为安置殷商遗民,将纣王之子武庚封于殷。为防武庚作乱,又将殷地分而划之,设邶、鄘、卫三国,分别由管叔、蔡叔、霍叔监管,史称“三监”。武王死后,成王即位,因其年幼,由周公摄政。三监不服,遂勾结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平定。武庚因而被杀,“三监”或被杀,或流放、或贬为庶人。之后,周成王便大规模分封诸侯,把邶、鄘、卫三国合而成卫,封武王同母弟姬叔为卫君,建立卫国。因姬叔始封于康,故姬叔史称康叔。由此看来,“邶国”存在于西周初期,而且在武庚被诛后就已经不复存在,所以,《邶风》十九篇诗歌应该是西周初期所作。而汲寿二公子“争相为死”的史事却是发生于春秋卫宣公时期,即使当时卫国已经合并了邶国,即使《二子乘舟》一诗与公子汲和公子寿的故事有关,那么此诗也应该收于《卫风》,而何以收于《邶风》呢?由此可知,《二子乘舟》与公子汲、寿定无任何关系。 “十五国风”既是地方歌谣,所反映的亦大多数是平民阶层的生活,这是众所公认的。而《毛诗》在每一篇诗前小序的内容,几乎都与贵族阶层有关。比如,《周南》十一篇诗前的小序中分别写道:“关雎,后妃之德也。”“葛覃,后妃之本也。”“卷耳,后妃之本也。”……“汉广,德广所及也。文王之道被于南国……”如此等等,每篇之前尽皆如此。所以,《毛诗》才认为《二子乘舟》一诗是“国人伤而思之,作是诗也。”其实,就诗的本身而言,《二子乘舟》所反映的只是母亲对远行之子的一种眷挂和担忧之情罢了,正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是也。而《毛诗》的这种说法,虽不知缘何而起,却大有误后人视听之嫌,其患不小矣! 综上所述,我们研究国学,定要慎而思之,广为调研。因古人对待历史,在某种情形下也可能存有些许偏差,这就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探索和发现。当然,此文之观点也未必见得正确,如有谬误,望有智之士匆笑,也希望广大同仁共为探讨,以弘扬国学为己任,达到传承中华文明之目的!
桐花祭 这一场风雨终于过去,而桐花却已落尽,遍地淡紫色的花朵,虽已憔殒,仍有淡淡的,甜甜的香,在雨后的空气里弥散。 桐花是我们这里极为常见的一种梧桐树所开出的花,只是这种花太过平常,既没有杏花的清丽,也没有桃花的浓艳,更没有桂花的馥郁,因而也很少被写进诗句和文章之中,更没有人赋予它这样或是那样的寓意。也许是诗人们的有意偏颇,抑或是文人们的不屑,桐花在这个世界上一直是默默无闻,即使偶尔被人写起,那也不过是一种陪衬,写与不写,亦是无关紧要的。 若纯以桐花为命题而论,唐宋诗词中,白居易写过两首以桐花为题的诗,一首是《初与元九别后梦见之及寤而书适至兼桐花诗…此寄》,另一首是《答桐花》。再就是柳永的《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除此之外,诗词中对于桐花的描写就极为少见了,我所知道的,也只有李商隐的“桐花万里丹山路”,崔护的“鸟弄桐花日,鱼翻谷雨萍”,以及李煜的“又见桐花发旧枝,一楼烟雨暮凄凄”等诗句。这与诗人墨客们大肆赞美桃梅菊荷等等诸花的诗句比起来,桐花则显得过于冷清了。 然而季节却永远未曾偏颇过,同样的为桐花安排了固定的花期。桐花依旧在今年的三月里开放了。这时的梧桐树还没有长出宽大的叶子,甚至连叶苞也没有,真正的如李煜所写的那样“桐花发新枝”了。满树浅淡的紫花,一朵一朵密密稠稠地挨着,结成一丛一丛的花束,掩住了梧桐树的枝。我甚至觉得,用“花团锦簇”来形容其它的花多少带有些夸张的成份,而用来形容桐花则是太恰当不过了。等桐叶生出之时,淡紫与新绿相映分明,让人不禁联想到白居易《答桐花》中的诗句:“叶重碧云片,花簇紫霞英。……况此好颜色,花紫叶青青。” 不过,和别人一样,我对桐花也并不曾有过太多的激情,只是常常被它的淡淡的色和淡淡的香所吸引。记得小时候,我家院子里长着一棵很大的梧桐树,每到春天,便开出满树喇叭状的紫色花来。那时母亲患病,常在树下坐着或是躺着,我每天放学回家后就坐在母亲面前写作业。那时我并没有注意过母亲看我时的眼神,只有一种浸在桐花香甜味道中的温馨。现在想来,那种温馨的感觉一定和母亲的眼神有关,桐花的香味里一定传递着母亲的慈爱。桐花凋落的时候,母亲由于病重已不能再到院子里来,我仍旧还在树下做功课,但那种温馨的感觉还在,即使在桐花落尽的日子里也从没有消失过。母亲给我讲过桐花的药用,但现在已经记不得了。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就是,母亲曾经对我说:“家有梧桐树,能引凤凰来。”那时我虽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也不知道梧桐为何能够引得凤凰来栖,但我知道母亲的话里有一种希望。于是我便常常抬头向树上看,却从来没有看到过凤凰,所看到的只有麻雀,叽叽喳喳,从这一枝跳跃到另一枝。 1974年秋,母亲去世,那棵梧桐树被连根刨掉,给母亲做了棺材,连同母亲的希望一起葬入了泥土。从那时起,我家院子里再也没有栽种过梧桐树,因而也从没有凤凰来过。 桐花离我已远,那种温馨却永远伴着我,让我至今不能忘怀。 也许是一种心理上的感觉吧,好像今年的桐花比以往的任何一年开得都旺盛,所以那种香味也似乎变得浓了一些,只是颜色不曾改变,依旧是浅浅淡淡的紫。在这场风雨过后,这些憔殒的花,依旧在雨后的空气里弥散着香,恬恬的,淡淡的…… 写于2008年4月22日 改于2008年5月30日
【心情文字】冬夜里的散乱字句 之一 这个冬夜是黑暗的,天上竟然连一颗星星也没有。乡村的灯火无精打彩地隐约着,极像困乏的眼神。一切俱在寂静之中入睡,了无声息,仿佛所有的声音都已被寒冷冻结。狗们蜷曲于自身的那一方温暖,已经懒得对那些偶尔出现的陌生的微响吠叫,所以,我的悄然的脚步也并没有引起它们的注意来。 我终于可以长吁一下了! 之二 孤寂开放着它的罪恶之花,卷过这沉沉的暗夜。我走到哪里,它的罪恶就漫延到哪里。我惊诧于此时我竟然会什么也不想,我的思想似乎也已经被这冰冷冻结了。为什么我仍然会站在这片坚硬的冻土之上?我想暖化哪一颗冰封的心? 之三 我的手脚有些麻木,麻木地感受着这夜的冷。 之四 仿佛从另一个世界里,传来了猫头鹰森然的叫声,我对这种声音充满了无限感激。我终于知道,在这个冬夜里,还有一种生命,它和我一样不眠! 之五 不!我还发现一只夜游的狗,在离我不远的地方突然停下了它寻觅的脚步。我看不到它的目光,可是我知道,它一定在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我,它一定惊奇于我的存在。我突然想,它是不是把我也当作了它的同类?我为我的这种想法感到好笑,在这个无人的冷寂的冬夜里,我,竟然被一只狗另眼相看过!呵呵! 之六 本想再写点什么,可是不用了吧。这种散乱的字句无论如何都不能成文,也只能算作我心情的记录,零零散散,而又冷冷清清…… 就到此为止吧。
[散文诗]我的田野 之一 我走进田野的深处,我期求在你平静的氛围里寻求一场萌动。但你的平静的世界已不属于任何来者,你总是变幻着你的音调和表情,让我无法猜测是友好还是鄙视。 我已经给了你我的歌声和心声,我已经热诚地为你写下了许多文字和诗句,我站在你的面前,是为了等待你啸然而至的千百声回应吗? 我的田野,你用那样的眼光看我,百般抚爱又百般揉洗我,把我揉洗得深邃而透明,一如你博大雍容的胸怀。我生命的一切机遇和遭遇,愤怒和宽容,忧虑和希望,在你面前融合成了一片和谐的笑声! 你教我生命靠力量而不是靠阴谋,你使我的歌声变得亮丽而真诚。我的村庄,我的田野,我的芬芳的庄稼,请赐我无穷的勇气和真诚! 之二 我渴望回到自己的季节里去! 在那儿,我将拥有一片纯净的天空。 这儿,到处盛开着笑和欢乐,那些无端的忧虑和悲痛,都将化为一幔轻烟,聚散缭绕,最后归于明净。我这样的时刻等待着你,等待着你的真诚如我的真诚,这就是我的期求!我的阳光,我的田野,田野上的风,请吹散我心中暮秋的云翳! 给我勇气让我能够坦率地接受欢乐和忧伤! 给我信念让我在生命中永不迷航! 给我力量让我的心灵去寻找另一颗心灵! 给我希望让我在困顿的岁月里超越于痛苦之上! 之三 我意外地发现,黄昏的景象很让人动情,犹如一种思念。我还看到我被夕阳拉长的身影,在我背后不断地嘲笑我,一如倾倒的桅杆,再难以张挂风帆。 残阳,一洞燃烧着血液的枪口,砰然击中我鼓涨着希冀的眼睛…… 地平线线倾斜了,我感到了一场震荡的来临,我听到我的田野陷落之前的呼喊! 这时我无法回答,我所看到的,感觉到的一切,就属于我自己吗?
王蒙,你以为你是谁? 被称为“80后代表写手人物”的郭敬明,因了王蒙等人的推荐而“破格”加入中国作协一事,已经在圈内和网络上引起了一场风波。对于这件事,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更甚。对此,我并不想多说什么,我只想质问一下我们的文坛大佬,我们的前文化部部长王蒙先生:你以为你是谁?是不是要对你说过的话负责任? 郭敬明,一个有抄袭劣迹,曾被法院判定有“抄袭侵权罪错”、而且还拒不认错的写手,能不能算得上作家我们姑且不论,单就抄袭这一点来说,就会为众多文人所不耻!然而他何以就能够被“破格”推荐加入了中国的文学圣殿——中国作家协会呢?我们且来看一看王大佬和评论家陈晓明、张頣武的说辞! 王蒙先生强调说,自己推荐的不是道德楷模,也不是先进人物。哈哈,怎能不令人笑掉大牙?抄袭本身就是一种偷窃行为,“小偷”当然是不能成为“道德楷模”和“先进人物”的,而“小偷”更是在道德水平之下。王老的这句话是不是在暗示我们,既然做不了道德楷模和先进人物,那干脆就做小偷吧! 我们的这位前文化部长还说:“大家别把推荐进作协看得多重,不用把什么事情都掺和到一起考虑。写作是一个行业,你从事这个行业,出了书,还有人看,就可以入作协。”看看,入作协就这样简单! 而张頣武教授的话更为直接。他说:“作协跟别的协会一样,属于职业范畴,没有任何道德标示意义……”哈哈,张教授的话也有些太过谦虚了!谁不知道,中国作协是部级单位,其官员和职员以及那些驻会作家可是财税拨款养着的!再退一步说,就算作协、作家并不意味着比一般的人道德高尚,但总该有一定的道德底线吧?中国作协不是也有维护作家知识产权的部门和功能吗?为何还要“引贼入室”,纵容一个“偷者”的加入和存在呢?这岂不是在拿自己的手打自己的嘴巴吗? 然而竟然还会有人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北大中文系教授陈晓明先生不无“惜才”之意地说:“年轻人做事总有疏漏的地方,我们应该以关怀、教育、培养、帮助为主,不能因为犯了错误就一棍子打死。”我又想笑了!看来陈教授在措词上对分寸感的把握是十分准确的!在他的眼里,抄袭则成了那种“总有”的“疏漏”,是难以避免的。而对郭敬明拒不认错的的行为则是更加纵容,说应该“关怀、教育、培养、帮助”,而不要“一棍子打死”。 郭敬明对自己的行为则是态度骄横,这是因为有人在给他顶着呀,而且还都是一些文坛上“重量级”的,他能不有恃无恐吗?在抄袭一事上,郭写手“宁肯赔钱拒不道歉”,还声明说“不会迫于压力而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呵呵,这世道真的变了,剽窃者竟然也有了自己的“原则”!而中国作协则“本着爱惜人才的原则”,已经开始对他“破格”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荒唐事发生呢?有人看得清啊,这不过是一桩多边的“交易”! 从王蒙的话里我们不难看出这桩交易的实质。王蒙说:“是评论家陈晓明和郭敬明的出版人找到我……”哈哈,这就再明显不过了,郭写手的出版人才是这幕荒唐戏的策划人和编导。而陈教授所扮演的也不过是出版商与中国作协的中介角色。在这桩交易中,郭敬明被“破格”得到了一种“认可”!那么,王大佬从中获得什么呢?叶炜先生一点也不客气地说他一不甘寂寞,二要炒作自己的新书。仅仅就是这些吗?我想不会吧?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情谁都不愿意做的,何况老王头? 既然如此,王老说那番话也是“话出有因”了,但他说这种话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自己的身份呢?作为中国文坛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说话不能太随便的,也是要负责任的哦!郭敬明入不入作协与他人何干?只是王老却要努力去揩屁股了。哈哈!作家陆天明说得好:中国作协不是一个俱乐部,如果不管此人道德怎样,只要能发表作品就吸收,那中国作协就连俱乐部都不如了。陆天明指出,虽然中国作协不是选道德模范,但它也不能是小偷的天下,不能是贼的团体……
王蒙,你以为你是谁? 被称为“80后代表写手人物”的郭敬明,因了王蒙等人的推荐而“破格”加入中国作协一事,已经在圈内和网络上引起了一场风波。对于这件事,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更甚。对此,我并不想多说什么,我只想质问一下我们的文坛大佬,我们的前文化部部长王蒙先生:你以为你是谁?是不是要对你说过的话负责任? 郭敬明,一个有抄袭劣迹,曾被法院判定有“抄袭侵权罪错”、而且还拒不认错的写手,能不能算得上作家我们姑且不论,单就抄袭这一点来说,就会为众多文人所不耻!然而他何以就能够被“破格”推荐加入了中国的文学圣殿——中国作家协会呢?我们且来看一看王大佬和评论家陈晓明、张頣武的说辞! 王蒙先生强调说,自己推荐的不是道德楷模,也不是先进人物。哈哈,怎能不令人笑掉大牙?抄袭本身就是一种偷窃行为,“小偷”当然是不能成为“道德楷模”和“先进人物”的,而“小偷”更是在道德水平之下。王老的这句话是不是在暗示我们,既然做不了道德楷模和先进人物,那干脆就做小偷吧! 我们的这位前文化部长还说:“大家别把推荐进作协看得多重,不用把什么事情都掺和到一起考虑。写作是一个行业,你从事这个行业,出了书,还有人看,就可以入作协。”看看,入作协就这样简单! 而张頣武教授的话更为直接。他说:“作协跟别的协会一样,属于职业范畴,没有任何道德标示意义……”哈哈,张教授的话也有些太过谦虚了!谁不知道,中国作协是部级单位,其官员和职员以及那些驻会作家可是财税拨款养着的!再退一步说,就算作协、作家并不意味着比一般的人道德高尚,但总该有一定的道德底线吧?中国作协不是也有维护作家知识产权的部门和功能吗?为何还要“引贼入室”,纵容一个“偷者”的加入和存在呢?这岂不是在拿自己的手打自己的嘴巴吗? 然而竟然还会有人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北大中文系教授陈晓明先生不无“惜才”之意地说:“年轻人做事总有疏漏的地方,我们应该以关怀、教育、培养、帮助为主,不能因为犯了错误就一棍子打死。”我又想笑了!看来陈教授在措词上对分寸感的把握是十分准确的!在他的眼里,抄袭则成了那种“总有”的“疏漏”,是难以避免的。而对郭敬明拒不认错的的行为则是更加纵容,说应该“关怀、教育、培养、帮助”,而不要“一棍子打死”。 郭敬明对自己的行为则是态度骄横,这是因为有人在给他顶着呀,而且还都是一些文坛上“重量级”的,他能不有恃无恐吗?在抄袭一事上,郭写手“宁肯赔钱拒不道歉”,还声明说“不会迫于压力而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呵呵,这世道真的变了,剽窃者竟然也有了自己的“原则”!而中国作协则“本着爱惜人才的原则”,已经开始对他“破格”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荒唐事发生呢?有人看得清啊,这不过是一桩多边的“交易”! 从王蒙的话里我们不难看出这桩交易的实质。王蒙说:“是评论家陈晓明和郭敬明的出版人找到我……”哈哈,这就再明显不过了,郭写手的出版人才是这幕荒唐戏的策划人和编导。而陈教授所扮演的也不过是出版商与中国作协的中介角色。在这桩交易中,郭敬明被“破格”得到了一种“认可”!那么,王大佬从中获得什么呢?叶炜先生一点也不客气地说他一不甘寂寞,二要炒作自己的新书。仅仅就是这些吗?我想不会吧?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情谁都不愿意做的,何况老王头? 既然如此,王老说那番话也是“话出有因”了,但他说这种话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自己的身份呢?作为中国文坛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说话不能太随便的,也是要负责任的哦!郭敬明入不入作协与他人何干?只是王老却要努力去揩屁股了。哈哈!作家陆天明说得好:中国作协不是一个俱乐部,如果不管此人道德怎样,只要能发表作品就吸收,那中国作协就连俱乐部都不如了。陆天明指出,虽然中国作协不是选道德模范,但它也不能是小偷的天下,不能是贼的团体……
王蒙,你以为你是谁? 被称为“80后代表写手人物”的郭敬明,因了王蒙等人的推荐而“破格”加入中国作协一事,已经在圈内和网络上引起了一场风波。对于这件事,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更甚。对此,我并不想多说什么,我只想质问一下我们的文坛大佬,我们的前文化部部长王蒙先生:你以为你是谁?是不是要对你说过的话负责任? 郭敬明,一个有抄袭劣迹,曾被法院判定有“抄袭侵权罪错”、而且还拒不认错的写手,能不能算得上作家我们姑且不论,单就抄袭这一点来说,就会为众多文人所不耻!然而他何以就能够被“破格”推荐加入了中国的文学圣殿——中国作家协会呢?我们且来看一看王大佬和评论家陈晓明、张頣武的说辞! 王蒙先生强调说,自己推荐的不是道德楷模,也不是先进人物。哈哈,怎能不令人笑掉大牙?抄袭本身就是一种偷窃行为,“小偷”当然是不能成为“道德楷模”和“先进人物”的,而“小偷”更是在道德水平之下。王老的这句话是不是在暗示我们,既然做不了道德楷模和先进人物,那干脆就做小偷吧! 我们的这位前文化部长还说:“大家别把推荐进作协看得多重,不用把什么事情都掺和到一起考虑。写作是一个行业,你从事这个行业,出了书,还有人看,就可以入作协。”看看,入作协就这样简单! 而张頣武教授的话更为直接。他说:“作协跟别的协会一样,属于职业范畴,没有任何道德标示意义……”哈哈,张教授的话也有些太过谦虚了!谁不知道,中国作协是部级单位,其官员和职员以及那些驻会作家可是财税拨款养着的!再退一步说,就算作协、作家并不意味着比一般的人道德高尚,但总该有一定的道德底线吧?中国作协不是也有维护作家知识产权的部门和功能吗?为何还要“引贼入室”,纵容一个“偷者”的加入和存在呢?这岂不是在拿自己的手打自己的嘴巴吗? 然而竟然还会有人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北大中文系教授陈晓明先生不无“惜才”之意地说:“年轻人做事总有疏漏的地方,我们应该以关怀、教育、培养、帮助为主,不能因为犯了错误就一棍子打死。”我又想笑了!看来陈教授在措词上对分寸感的把握是十分准确的!在他的眼里,抄袭则成了那种“总有”的“疏漏”,是难以避免的。而对郭敬明拒不认错的的行为则是更加纵容,说应该“关怀、教育、培养、帮助”,而不要“一棍子打死”。 郭敬明对自己的行为则是态度骄横,这是因为有人在给他顶着呀,而且还都是一些文坛上“重量级”的,他能不有恃无恐吗?在抄袭一事上,郭写手“宁肯赔钱拒不道歉”,还声明说“不会迫于压力而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呵呵,这世道真的变了,剽窃者竟然也有了自己的“原则”!而中国作协则“本着爱惜人才的原则”,已经开始对他“破格”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荒唐事发生呢?有人看得清啊,这不过是一桩多边的“交易”! 从王蒙的话里我们不难看出这桩交易的实质。王蒙说:“是评论家陈晓明和郭敬明的出版人找到我……”哈哈,这就再明显不过了,郭写手的出版人才是这幕荒唐戏的策划人和编导。而陈教授所扮演的也不过是出版商与中国作协的中介角色。在这桩交易中,郭敬明被“破格”得到了一种“认可”!那么,王大佬从中获得什么呢?叶炜先生一点也不客气地说他一不甘寂寞,二要炒作自己的新书。仅仅就是这些吗?我想不会吧?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情谁都不愿意做的,何况老王头? 既然如此,王老说那番话也是“话出有因”了,但他说这种话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自己的身份呢?作为中国文坛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说话不能太随便的,也是要负责任的哦!郭敬明入不入作协与他人何干?只是王老却要努力去揩屁股了。哈哈!作家陆天明说得好:中国作协不是一个俱乐部,如果不管此人道德怎样,只要能发表作品就吸收,那中国作协就连俱乐部都不如了。陆天明指出,虽然中国作协不是选道德模范,但它也不能是小偷的天下,不能是贼的团体……
王蒙,你以为你是谁? 被称为“80后代表写手人物”的郭敬明,因了王蒙等人的推荐而“破格”加入中国作协一事,已经在圈内和网络上引起了一场风波。对于这件事,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更甚。对此,我并不想多说什么,我只想质问一下我们的文坛大佬,我们的前文化部部长王蒙先生:你以为你是谁?是不是要对你说过的话负责任? 郭敬明,一个有抄袭劣迹,曾被法院判定有“抄袭侵权罪错”、而且还拒不认错的写手,能不能算得上作家我们姑且不论,单就抄袭这一点来说,就会为众多文人所不耻!然而他何以就能够被“破格”推荐加入了中国的文学圣殿——中国作家协会呢?我们且来看一看王大佬和评论家陈晓明、张頣武的说辞! 王蒙先生强调说,自己推荐的不是道德楷模,也不是先进人物。哈哈,怎能不令人笑掉大牙?抄袭本身就是一种偷窃行为,“小偷”当然是不能成为“道德楷模”和“先进人物”的,而“小偷”更是在道德水平之下。王老的这句话是不是在暗示我们,既然做不了道德楷模和先进人物,那干脆就做小偷吧! 我们的这位前文化部长还说:“大家别把推荐进作协看得多重,不用把什么事情都掺和到一起考虑。写作是一个行业,你从事这个行业,出了书,还有人看,就可以入作协。”看看,入作协就这样简单! 而张頣武教授的话更为直接。他说:“作协跟别的协会一样,属于职业范畴,没有任何道德标示意义……”哈哈,张教授的话也有些太过谦虚了!谁不知道,中国作协是部级单位,其官员和职员以及那些驻会作家可是财税拨款养着的!再退一步说,就算作协、作家并不意味着比一般的人道德高尚,但总该有一定的道德底线吧?中国作协不是也有维护作家知识产权的部门和功能吗?为何还要“引贼入室”,纵容一个“偷者”的加入和存在呢?这岂不是在拿自己的手打自己的嘴巴吗? 然而竟然还会有人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北大中文系教授陈晓明先生不无“惜才”之意地说:“年轻人做事总有疏漏的地方,我们应该以关怀、教育、培养、帮助为主,不能因为犯了错误就一棍子打死。”我又想笑了!看来陈教授在措词上对分寸感的把握是十分准确的!在他的眼里,抄袭则成了那种“总有”的“疏漏”,是难以避免的。而对郭敬明拒不认错的的行为则是更加纵容,说应该“关怀、教育、培养、帮助”,而不要“一棍子打死”。 郭敬明对自己的行为则是态度骄横,这是因为有人在给他顶着呀,而且还都是一些文坛上“重量级”的,他能不有恃无恐吗?在抄袭一事上,郭写手“宁肯赔钱拒不道歉”,还声明说“不会迫于压力而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呵呵,这世道真的变了,剽窃者竟然也有了自己的“原则”!而中国作协则“本着爱惜人才的原则”,已经开始对他“破格”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荒唐事发生呢?有人看得清啊,这不过是一桩多边的“交易”! 从王蒙的话里我们不难看出这桩交易的实质。王蒙说:“是评论家陈晓明和郭敬明的出版人找到我……”哈哈,这就再明显不过了,郭写手的出版人才是这幕荒唐戏的策划人和编导。而陈教授所扮演的也不过是出版商与中国作协的中介角色。在这桩交易中,郭敬明被“破格”得到了一种“认可”!那么,王大佬从中获得什么呢?叶炜先生一点也不客气地说他一不甘寂寞,二要炒作自己的新书。仅仅就是这些吗?我想不会吧?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情谁都不愿意做的,何况老王头? 既然如此,王老说那番话也是“话出有因”了,但他说这种话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自己的身份呢?作为中国文坛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说话不能太随便的,也是要负责任的哦!郭敬明入不入作协与他人何干?只是王老却要努力去揩屁股了。哈哈!作家陆天明说得好:中国作协不是一个俱乐部,如果不管此人道德怎样,只要能发表作品就吸收,那中国作协就连俱乐部都不如了。陆天明指出,虽然中国作协不是选道德模范,但它也不能是小偷的天下,不能是贼的团体……
王蒙,你以为你是谁? 被称为“80后代表写手人物”的郭敬明,因了王蒙等人的推荐而“破格”加入中国作协一事,已经在圈内和网络上引起了一场风波。对于这件事,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更甚。对此,我并不想多说什么,我只想质问一下我们的文坛大佬,我们的前文化部部长王蒙先生:你以为你是谁?是不是要对你说过的话负责任? 郭敬明,一个有抄袭劣迹,曾被法院判定有“抄袭侵权罪错”、而且还拒不认错的写手,能不能算得上作家我们姑且不论,单就抄袭这一点来说,就会为众多文人所不耻!然而他何以就能够被“破格”推荐加入了中国的文学圣殿——中国作家协会呢?我们且来看一看王大佬和评论家陈晓明、张頣武的说辞! 王蒙先生强调说,自己推荐的不是道德楷模,也不是先进人物。哈哈,怎能不令人笑掉大牙?抄袭本身就是一种偷窃行为,“小偷”当然是不能成为“道德楷模”和“先进人物”的,而“小偷”更是在道德水平之下。王老的这句话是不是在暗示我们,既然做不了道德楷模和先进人物,那干脆就做小偷吧! 我们的这位前文化部长还说:“大家别把推荐进作协看得多重,不用把什么事情都掺和到一起考虑。写作是一个行业,你从事这个行业,出了书,还有人看,就可以入作协。”看看,入作协就这样简单! 而张頣武教授的话更为直接。他说:“作协跟别的协会一样,属于职业范畴,没有任何道德标示意义……”哈哈,张教授的话也有些太过谦虚了!谁不知道,中国作协是部级单位,其官员和职员以及那些驻会作家可是财税拨款养着的!再退一步说,就算作协、作家并不意味着比一般的人道德高尚,但总该有一定的道德底线吧?中国作协不是也有维护作家知识产权的部门和功能吗?为何还要“引贼入室”,纵容一个“偷者”的加入和存在呢?这岂不是在拿自己的手打自己的嘴巴吗? 然而竟然还会有人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北大中文系教授陈晓明先生不无“惜才”之意地说:“年轻人做事总有疏漏的地方,我们应该以关怀、教育、培养、帮助为主,不能因为犯了错误就一棍子打死。”我又想笑了!看来陈教授在措词上对分寸感的把握是十分准确的!在他的眼里,抄袭则成了那种“总有”的“疏漏”,是难以避免的。而对郭敬明拒不认错的的行为则是更加纵容,说应该“关怀、教育、培养、帮助”,而不要“一棍子打死”。 郭敬明对自己的行为则是态度骄横,这是因为有人在给他顶着呀,而且还都是一些文坛上“重量级”的,他能不有恃无恐吗?在抄袭一事上,郭写手“宁肯赔钱拒不道歉”,还声明说“不会迫于压力而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呵呵,这世道真的变了,剽窃者竟然也有了自己的“原则”!而中国作协则“本着爱惜人才的原则”,已经开始对他“破格”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荒唐事发生呢?有人看得清啊,这不过是一桩多边的“交易”! 从王蒙的话里我们不难看出这桩交易的实质。王蒙说:“是评论家陈晓明和郭敬明的出版人找到我……”哈哈,这就再明显不过了,郭写手的出版人才是这幕荒唐戏的策划人和编导。而陈教授所扮演的也不过是出版商与中国作协的中介角色。在这桩交易中,郭敬明被“破格”得到了一种“认可”!那么,王大佬从中获得什么呢?叶炜先生一点也不客气地说他一不甘寂寞,二要炒作自己的新书。仅仅就是这些吗?我想不会吧?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情谁都不愿意做的,何况老王头? 既然如此,王老说那番话也是“话出有因”了,但他说这种话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自己的身份呢?作为中国文坛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说话不能太随便的,也是要负责任的哦!郭敬明入不入作协与他人何干?只是王老却要努力去揩屁股了。哈哈!作家陆天明说得好:中国作协不是一个俱乐部,如果不管此人道德怎样,只要能发表作品就吸收,那中国作协就连俱乐部都不如了。陆天明指出,虽然中国作协不是选道德模范,但它也不能是小偷的天下,不能是贼的团体……
祭母文----为母亲诞辰66周年暨辞世33周年而作 世事沧桑,浮生路长,经年不惑,常自思量。几多岁月,已成过往。唯有母恩,不敢言忘。母亲舍我,三十余载,常思常念,痛断肝肠。我思我母,泪落千行;我忆我母,情寄诗章!安徽濉溪,是母故乡,跃进年代,亦成洪荒。遍地饿莩,四野苍凉,骨肉相食,谁言夸张?度日维艰,守家无望,我母一家,相携逃亡。一路乞讨,凄凄北上,外公饿死,外婆饥殇;舅舅病殁,曝尸路旁,至今难寻,灵魂何方。止剩我母,孤苦难当,悲呼哀哭,泪眼欲盲。我母时年,虚字十八,孤身弱女,无亲无家。但为能活,随众漂流,无物裹腹,面黄体瘦。终有一日,饥病难支,猝然昏倒,我乡村口。那时之人,自顾不及,怎添外人,再分羹粥。我母昏迷,奄奄一息,围观之众,无奈嘘唏。感我祖母,心怀仁慈,毅将我母,背回家里。喂食医病,毫无怨意,东奔西走,设法调理。祖母此心,苍天亦怜,几日之后,母体好转。问其家人,泣不能言,祖母怜之,陪泪涟涟。一为无投,再为感恩,嫁与我父,作我母亲。母亲生我,姐弟四人,百般呵护,哺养恩深。母怀我时,历经十月,我在母腹,涰饮母血;母生我时,痛扯心肝,但闻我啼,母复笑颜;母育我时,倍加顾怜,但为哺乳,咽苦吐甘;母抱我时,暖臂轻挽,衣袖遮日,衫襟蔽寒;母卧我时,我睡母眠,母在我外,为我挡险;母洗我时,污秽不嫌,但为我净,母改容颜;我学步时,母躬在前,唯恐我倒,提心吊胆;我学语时,母喜我言,言虽单纯,母亦开颜;我生病时,母犹心担,终日忧虑,不思茶饭;天热之时,母为遮荫,夏夜不睡,驱蚊挥扇;天冷之时,嘘寒问暖,母愿受冻,不教我寒。入学之时,母谆千言,去时叮嘱,来时迎盼;出行之时,我身处远,母心犹随,日夜念念。我感我母,其心拳拳,其情切切,其爱绵绵。奈何天公,如此无情,可怜我母,身患绝症。虽经医治,徒费心功,三十三岁,母眠荒冢。只恨那时,我仅八岁,幼年无知,竟不伤恸。每每想起,摧肝心痛,此情常怀,愧疚终生!今祭我母,悲情重生,些许文字,何托此情!呜呼哀哉,痛不欲生!天地幽幽,江河无休,母爱已失,何处复求?吾当常怀,感恩之心,纵碎身骨,难报母恩。吾还应当,教子教女,尊老爱幼,共乐天伦。我辈之众,应孝双亲,誓将传承,华夏精魂!以上所言,当祭母之文矣!
祭母文----为母亲诞辰66周年暨辞世33周年而作 世事沧桑,浮生路长,经年不惑,常自思量。几多岁月,已成过往。唯有母恩,不敢言忘。母亲舍我,三十余载,常思常念,痛断肝肠。我思我母,泪落千行;我忆我母,情寄诗章!安徽濉溪,是母故乡,跃进年代,亦成洪荒。遍地饿莩,四野苍凉,骨肉相食,谁言夸张?度日维艰,守家无望,我母一家,相携逃亡。一路乞讨,凄凄北上,外公饿死,外婆饥殇;舅舅病殁,曝尸路旁,至今难寻,灵魂何方。止剩我母,孤苦难当,悲呼哀哭,泪眼欲盲。我母时年,虚字十八,孤身弱女,无亲无家。但为能活,随众漂流,无物裹腹,面黄体瘦。终有一日,饥病难支,猝然昏倒,我乡村口。那时之人,自顾不及,怎添外人,再分羹粥。我母昏迷,奄奄一息,围观之众,无奈嘘唏。感我祖母,心怀仁慈,毅将我母,背回家里。喂食医病,毫无怨意,东奔西走,设法调理。祖母此心,苍天亦怜,几日之后,母体好转。问其家人,泣不能言,祖母怜之,陪泪涟涟。一为无投,再为感恩,嫁与我父,作我母亲。母亲生我,姐弟四人,百般呵护,哺养恩深。母怀我时,历经十月,我在母腹,涰饮母血;母生我时,痛扯心肝,但闻我啼,母复笑颜;母育我时,倍加顾怜,但为哺乳,咽苦吐甘;母抱我时,暖臂轻挽,衣袖遮日,衫襟蔽寒;母卧我时,我睡母眠,母在我外,为我挡险;母洗我时,污秽不嫌,但为我净,母改容颜;我学步时,母躬在前,唯恐我倒,提心吊胆;我学语时,母喜我言,言虽单纯,母亦开颜;我生病时,母犹心担,终日忧虑,不思茶饭;天热之时,母为遮荫,夏夜不睡,驱蚊挥扇;天冷之时,嘘寒问暖,母愿受冻,不教我寒。入学之时,母谆千言,去时叮嘱,来时迎盼;出行之时,我身处远,母心犹随,日夜念念。我感我母,其心拳拳,其情切切,其爱绵绵。奈何天公,如此无情,可怜我母,身患绝症。虽经医治,徒费心功,三十三岁,母眠荒冢。只恨那时,我仅八岁,幼年无知,竟不伤恸。每每想起,摧肝心痛,此情常怀,愧疚终生!今祭我母,悲情重生,些许文字,何托此情!呜呼哀哉,痛不欲生!天地幽幽,江河无休,母爱已失,何处复求?吾当常怀,感恩之心,纵碎身骨,难报母恩。吾还应当,教子教女,尊老爱幼,共乐天伦。我辈之众,应孝双亲,誓将传承,华夏精魂!以上所言,当祭母之文矣!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