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小云 太极小云
关注数: 16 粉丝数: 581 发帖数: 2,536 关注贴吧数: 2
关于对干一口儿、道道太极、晓太极、神马学太极等号的处理决定 为了及时制止和妥善处理恶意攻击他人,扰乱本吧正常秩序的不良行为,维护本吧理性探讨、文明交流的良好环境,经本吧相关吧主及吧友连续24小时的讨论,形成以下决议。 一、会议表决: 与会者表决结果为:赞成对干一口儿、道道太极、晓太极、神马学太极等号进行删贴、封号处理者10票,反对者1票,未作明确表态者1票。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会议原则通过对干一口儿、道道太极、晓太极、神马学太极等号进行删贴、封号处理的意见。 二、会议认为: 对干一口儿、道道太极、晓太极、神马学太极是目的,是为了提倡理性讨论、文明交流、求同存异、共同进步的良好风尚,及时制止和惩治恶意攻击他人、说脏话等不文明行为,提高本吧的发展质量和贴子水平,对于曾经作为不文明行为的号,既要坚决治理,又要给予其改过自新的机会,让受处理的人能够认识错误,自觉善不当行为,参与文明理性的讨论和交流,因些不宜进行永久性删贴和封号处理。 三、会议决定: 本着既要狠刹恶劣风气,惩治不良行为,又要治病救人,广交朋友,营造文明风尚,促进本吧良性发展的原则,会议明确:从2012年5月9日起至2012年6月9日,对干一口儿、道道太极、晓太极、神马学太极等号所发贴子,一律进行封号、删贴处理。以上受处理各号如能自省自重,痛改前非,尊重吧规,尊重他人,本吧将视其为珍贵友人,真诚交流。若受到处理后依旧我行我素,拒不改正,本吧将另行发起表决,考虑对以上各号进行永久性封号、删贴处理。
初学者如何找丹田及练习内气鼓荡 初学者一般认为丹田就是气海穴,所以一些自认为高明的人教学生时,就让学生以气海穴为丹田。 丹田和气海穴离得很近是实事,不两者并不是一回事, 所以认气海为丹田不是完全准确的, 生物有个体差异,心脏都有长反的呢,不同的人,丹田的位置也不完全相同。 我们认为是气海的位置,如果在胖人身上,那个位置可能只有肥肉。如果干人身上,那个位置就有可能是脏器。 所以,这些人教学生,学生很长时间都不知道丹田到底在那里,非常好笑。 其实,要找到丹田,不能认死位置,必须从气感上找。 如何找? 其实简单,方法如下: 站成立禅的姿势,站好,背拨直,不直则气不能沉丹田,就不好找了,从头松到脚,反过来松也可以。 两手抬起放在腰边,手心向上,注意力全都放在小腹内。注意,是整个小腹,先忘记你以前所学丹田的位置。 连续快速、短促的吸气,吸到不能再吸,吸满了以后,闭气九秒。 然后轻吸一下,再慢慢缓的把气呼出,呼气要一次性呼出,但不能快速,得慢慢来。 反复9次,重点注意小腹内随呼吸产生的收紧和放松感,而且要尽量清楚的找到这个点, 这个点是会开合的, 嗯,对了,这就是真正的丹田。 好了,以后练拳时注意守着这个点, 试着采用以下呼吸方法: 吸则全身各处之气吸入丹田,全身各处收缩, 呼则丹田之气充实全身各处,全身各处胀开。 则为内气鼓荡。
杨式太极起势劲路及技击要点 起势在老架和定型架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定型架的起势动作比较复杂,定型则相对简单,但老架中复杂的技击劲路仍在其中,只是隐含的更深了,不说明的话,许多人无法认知。 1、起势刚开始的动作,就是居士所说的立禅, 两掌微座,手指微向前。 这个动作本身就有技击含义,这里隐含着一个沉采劲,发此劲时,需肩、胯、膝“三沉”,实际上只要同步微沉就行了,有气感的人需以意行气,但小心意不过肘,否则小臂容易僵化,使劲停在身上。 这个劲点是怎么用的呢,用来反擒拿的,设有人握住你的手想施擒拿,你听到劲后立即发此采沉劲,总算对方力量比你大一倍,也难以续继握住你的手,你的手会立即滑出。如果对手握得很紧而且会听点劲,他的身体就会随着你的采沉后前顷,重心失衡。 针对这两种情况,就有两种后续的打法,如果被握的手滑出,就立即抬起手臂发劲攻击他,此时打绷劲最顺手,可以将对手打出。如果对方根着你的采沉劲前体前顷,则立即用绷劲抬臂将他发出。 2、起势第二个动作,就是双臂绷抬而起,这个动作本身就是练绷劲的一个功法,居士已经说的很细了,我不用多说。只是想说一下,如果棚劲不足的人想抬臂,就必须配合肩、胯、膝“三沉”,及扣胯的动作发劲。 杨式太极的劲路是多变的,抬臂起绷的动作可以变型,有一种变型动作也是反擒拿用的,设有人抓住你的手,这次你不用沉采了,而是肘定位,小臂向上划圈棚起,同时三沉扣胯,对手的动作就会变型,变成反关节的体位,此时你变棚变为前挤,还可以加上滚雷劲,就可将对手发出,如果对手死不松手,他的腕关节就会被扭伤。 双臂棚至与肩同高以后,许多流派都有一个向外舒展的动作,就个作动在老架中更加明显,这个动作也是个劲点,这个隐含着一个绷例劲,也有技击作用。 设对手是学摔的,上来就双手抓你胸前的衣服想施摔技,你就用两小臂从下面贴着他的肘关节附近,向上向外棚起,他的肘关节就会立即上挑,连肩关节也会挑起,重心抬起,功夫深的人此时就可以发放他了,如果功夫不够怎么办。不要紧,变个劲照样发放他。 怎么变劲呢,至少有两种变化,一是扣裆拧腰,一臂向前,一臂往后,以身体为核心打搓劲,加剧对手动作的变型和重心的失衡,然后上一步,以前臂为劲点,发顺例劲将对手例发出去。二是扣裆拧腰,两臂一上一下,一臂打绷劲,另一打下捋劲,同样也会加剧对手动作变型和重心使衡,然后打采劲,用向下的一臂将对手发出。 在有些杨式老架中,则时有个提膝的向外开步的动作,这个动作在定型架中没有,但定型架用来技击时也可以加上这个动作,这个动作就比较狠了,提膝就是用来击人胸腹的。 如何用呢,同上,在向外、向上棚敌肘时,加上一人微微后座的动作,立即就会把对手重心前引,使他的胸部贴近你的胸部,腹部也贴近你的腹部。好了,不要客气,提膝吧,你会看到他抱着肚子打滚的。如果你不想伤他,就用你的肚子将他击出。不要笑,杨式太极练到一定程度,肚子也是可以打人的。 两臂棚起的作用,实际上还隐含了杨式太极接直拳的一种接手技法。 这个接法用起来作用有些变化,但劲路相同,那就是进步侧身,两手抬起,两臂略成圆形,而且一前一后。 这个动作如何棚接直拳呢,当对手打来,你迎着他打拳的方向上步,上步之脚落到对方双脚外侧,以抬起的前臂贴着敌臂外侧肘关节附揎向外棚偏敌劲,以抬起之后臂贴着敌小臂手腕(后臂最好贴在敌小臂手腕附近内侧)附近继续棚引,敌出拳之臂就被你挡在外面无法进入,而且他还处于背势,另一臂也帮不上忙。 好了,当棚引到对手没劲时,那就是他旧力已尽,新力未生的时候,轮到我们反击了,如何反击,就下双臂合劲下采啊。注意,我在这里为了说事方便,一般说用臂打劲,但实际上不能用臂出劲,劲的根源在腰腿上,单用臂力则僵,以意行气最好。现在我们身体“三沉”、“三合”发劲,双臂快速下采,打出采劲,是比较容易放倒对手,让他摔个脸着地的。
杨式太极内功之八法行功 八法行功是练习棚、捋、挤、按、采、例、肘、靠八个劲别的功法,此路功法强调折叠在内劲中的作动,折叠的运用贯穿全部功法。 在此,我需要说明一下的是折叠的概念,就是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陈式太极的折叠主要表现在外形上,杨式太极的折叠主要体现在意念上,总的来说,打人的部位往往是没有意念力,意念主要作用在非打人的部位上,使打人的部位在无意识间发出强大力量,台湾流派的朋友把这种力量称为无意识力,古人则称为内劲,也就是传说中的用意不用力。 八法行功练习时可以发劲,也可以不发劲,初学者应当通过折叠找到内劲后再发劲。 预备式: 两脚并立,全身放松、目平远视、心情安定 一、棚法行功: 右掌前棚 1、右手以食指尖为引导(这是梢节领劲,但绝不能理解为梢节用劲,绝对不能用一点力),向前上方抬至大指尖与右鼻孔成水平,意想右鼻孔外张,则右掌根微坐产生前棚劲。 2、右手中指与无名指相贴使手心翻转向里,左手向前抬起,左手大指背与心口对正。同时,右脚向前迈一步,左脚随即向右脚并齐。意想心口向前找左手大指梢,则右掌产生前棚劲。 3、右掌心翻转向前,随即以食指尖引导向前舒伸(梢节领劲),左手跟进,仍保持原来的姿势。同时,右脚向前迈进一步,右腿屈膝,重心移至右腿,左腿在后伸直,呈右公步。目视右食指尖,然后忘掉手、忘掉脚,只想命门找跳环,感觉右臂好像从右侧腰部长出来似的,手上的前棚劲油然而生。 4、右手下前下降落,以手心抱住右膝下方之阳陵泉。左手扶于右臂弯处,目视下方。 5、意想右阳陵泉反贴右手心劳宫穴,左腿自然向右腿靠拢(这是步法中的无意识力),左脚与右脚并齐,两膝相贴,目俯视。 6、左手回抱左膝下之阳陵泉,然后两手同时抱膝,欲有将自身抱起来的感觉。 7、两手贴身向后移至两胯后侧之环跳穴,有欲将自身托起之意。 8、两腿伸直膝直立。同时,两手围绕环跳穴向后、向上、向前、向下绕侧立圆,两臂放松、目平视前方。收功。 1-3是练习的是发棚劲的三种折叠用意方法,意在通过三个方法,引导棚内劲产生(也有把内劲称为无意识力的,实际上一回事) 1-8是右棚劲的练习,左棚劲的练习与此相同,只是方法相反。
杨式太极内功之太极八段锦 杨式太极八段锦是杨氏门内秘传的内功功法,是用意练气运劲的功法,里面包含了许多发劲技击动作的训练,常练杨式太极八段锦,可以练出刚、截、冷、松、弹、抖等多种劲路和腰功、腿功。练时以意行气、以气发力,非常有助于太极功夫的加深。我的老师张老先生也不轻易向人展示这路功法,只要他认为在太极上可以发展的人传授,如今本吧里对杨式太极有兴趣的很多,我就把这路功法给大家介绍一下,与大家一起学习,参考。当然,我本人水平有限,有说的不到位的地方,还请批评指正。另外,也许其他杨式分支也有这个功法,如同具体练法上有差别,也请见谅。 第一段: 第一式:两脚并立后微开(比肩稍宽或与肩同宽均可),两脚尖稍向外,按杨式太极“十要”的要求站好。 第二式:深吸气,两手向两侧慢慢平举,高与肩平,掌心向下,五指并拢,指尖向外,然后以意行气,使气达于指尖(有气感就可以了),两手梢节领劲,尽量向外伸平,呼气。两手抬平的姿势至少要坚持2分钟(张老先生说,能坚持半个小时最好,长时间练此式,两手下按将产生五百金的力量)。 第三式:缓缓深吸气,身向下蹲,两手弯臂曲肘,尽管向两肋内收,手掌心依然向下,保持与肩同高,手指向外。 第四式:由鼻腔向外吐气,同时以意行气,使气达于指尖,然后向两侧快速展臂发劲,指尖尽力向伸(梢节领颈),同时身体起立。此式最少反复练习五次。 第五式:缓缓吸气,两手慢慢移向身前交会(与肩同高),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于手腕处相叠于胸前。 第六式:两掌心翻转向上,身体微下蹲,此时急促吸气,将两手快速收于左右两侧,肘尖尽量向后击出,两掌紧贴于腰,掌手向上,手指向前。 第七式:两手慢慢前伸,当两肘将至腰际时,快速向外吐气,并以意以气达于指尖,突然向前发劲,心力外伸,高与肩平。 第八式:缓缓吸气,两手向两侧平肩分开,掌手向上,指尖向外,然后缓缓呼气,以意引气,达于指尖,尽量外伸,保持这个姿势两分钟。 第九式:动作与第三式相同,只是掌心向上。 第十式:动作与第四式相同,只是手指向上。 第十一式:深吸气,同时两手五指用力慢慢向里抓勾,须节节弯曲,有握石如粉的意念在里面,直至握拢成拳。引式要反复做五次。 第十二式:两手快速抓握成拳,急促吸气,双拳用裹劲向胸前内收,拳背向外。然后,两拳同时变掌,以意引气,达于掌心,讯速向两侧发劲,高与肩平,掌心向外。此式最少练习五次。 第十三式:两掌向里收转抓勾,握拢成拳,随之呼气,双拳用力向头部两侧收紧,高与耳平。然后急促吸气,双拳随吸气升举至高与额平。 第十四式:鼻腔急促呼气,两臂快速向上升臂上托尽量伸直,两大臂紧贴两耳,掌心向上,指尖向里向下沉,十指相对,掌根尽力向上吐劲。 第十五式:慢慢吸手,两手向里交会相叠,左手在前,右手在后。 第十六式:双臂相叠由上转下,待与肩平时,两掌心翻转向上,右手在下,左手在上。然后吸促呼气,并将两手快速收于左右两侧,肘尖尽量后击,两掌心贴于腰前,指尖向前。 第十七式:两臂向两侧分开,从外向上、向里划弧收拢,掌心翻转向下,随着缓缓呼气,以掌根往下沉按,气沉丹田。 第一段就介绍完了,此段主要是训练胸、背、肩、指的发劲,着重练刚劲和截劲。
杨式太极发劲五要点 尽管吧内已经有一些介绍杨式太极发劲的内容的贴子,但还是有些网友在问题这个话题,我就对这个话题再说点东西吧,一些已经说过的我就不再说了,现在说以前没有提到过的,也就是杨式太极发劲的五个要决:即“薄、顺、短、脆、远”五个字。大家看这贴子前,最好把我以前写的贴子找来看看,以免搞得云里雾里。 一、关于“薄”。 所谓“薄”,其实是指吐劲的部位要浅。杨式太极有“接点不接面,打点不打面”一说,在发劲时,同样有一个打点一打面的过程,吐劲(至于如何吐劲,请参看我以前写的多篇贴子)时意念集中到一个点上,在这个点上吐劲。这个点最好是位于身体表面,在皮肤、皮毛上最好,发劲时放松,意想在皮毛上吐劲,这其实就有些假太极们常说的皮毛要攻,也称为临皮劲(假太极们把皮毛要攻说成是汗立竖起来,汗一个先,那还叫太极吗)。如果这个吐劲的劲点太深,例如位于肌肉深处,骨骼里面,吐劲时都会造成吐劲不畅。另外,“薄”字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吐劲时臂部一面,用上即上部发,用侧即侧部发,不可求整求硬。 二、关于“顺”。 所谓“顺”,其实是指吐劲前要得机得势。得机得势要两个层面理解:一是在格斗时,人背我顺,对手的劲已被你吞掉或拿住,你出身反击将比较顺利和安全。二是批运劲层面,整体肢体动作要做到“根松、催中通顺、梢发透”的要求。对方来力之点,拿得越严越好,操作时要顺、要松,发劲瞬间,把劲由臂部上坯抖出(弹抖吐劲或撞击吐劲),切不可整个身体、整体手臂都在吐劲(这样会发成整体性僵劲)。有些同志看了这点可以会奇怪,杨式太极不是讲究整劲吗?怎么现在变得不能整体发劲了?这就有必要说明了,要理解杨式太极的整劲,必须明白杨式太极柔劲,杨式太极要求积柔成刚,其中积柔是对发劲者自已的要求,成刚是作用在被打者身上的效果,发劲者自已发出的一种突然加快的松、沉、软、弹的力量,但打到别人身上却有很大的威力。局部吐劲,正是将身上积柔产生的松、沉、软、弹整劲由一个点上极速打出,也就积柔成刚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