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红楼 天下红楼
关注数: 0 粉丝数: 11 发帖数: 1,814 关注贴吧数: 2
【红楼知识】红楼梦汉英习语词典 〈红楼梦〉是我国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高度艺术性、足以夸耀于世界的古典文学巨著。全书运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口语、方言词语和文言词语以及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等,全面地描绘了封建社会中贵族家庭的兴衰,并且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有人称颂〈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又是一座“词语的宝库”,它是当之无愧的。 〈红楼梦〉的内容极其繁复。它的包容量和涵盖面十分巨大,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它包括历史典故、词章知识、职官制度、戏曲情节、名人轶事、服饰、建筑名称、名物、习俗、以及诗词典赋、酒令灯谜、对联匾额等等,真是绚丽多彩,万象森罗。 〈红楼梦〉中的习语,大部分是〈红楼梦〉那时代所特有的、不同于现代;其方言词语,又具有地方特点;因此理解难度很大,其中不少习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也难找到。这就给国内外读者阅读汉语版〈红楼梦〉带来不便。 鉴于目前世界各地学习汉语之风渐入高潮,正是可以将我国伟大的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介绍给国际友人学习、阅读的时机。因此,编者初步尝试,编写了这部〈红楼梦汉英习语词典〉。本词典是一部〈红楼梦〉专著双语工具书,共收〈红楼梦〉中词语2270余条,每条词语既有汉语详细解释,又有多种英语释义,均附有汉英对照的例句。本词典所收词语以〈红〉书中四字组合的成语为主,兼收多字组合的普通词语、方言词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
【红楼知识】红楼梦研究分哪几派 红学主要流派 研究《红楼梦》的学问——红学,至少在乾隆18年(1753年)就开始了。红学家们以五四运动为界线,将红学分为新红学和旧红学。 旧红学主要派别 评点派: 中国文学史的评点派起源于明代中叶。金圣叹批《水浒传》、毛宗批《三国演义》、张竹坡批《西游记》等,后来竟成了一个固定格式,卷首有批序、题词、读法等,每回有回前回后批的眉批、夹批、批注等。 脂砚斋是最早学金圣叹而对《石头记》(《红楼梦》)加以评点的评论家,他写下大量评点式评语,因而使《石头记》获得《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一专有名称。脂砚斋的批语随《红楼梦》抄本的正文保留下来。 索隐派: 索隐派又称政治索隐派。所谓索隐即透过字面探索作者隐匿在书中的真人真事。索隐派在乾嘉时期经学考据风的影响下,形成一种学派。索隐派的主要手段是大作繁琐的考证,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中考索出“所隐之事,所隐之人”。 索隐派的开山鼻祖当推周春(1729-1815)。周春认为《红楼梦》为“叙金陵张候家事也”,这种观点对后世影响不大。索隐派对后世影响较大的观点有“明珠家事说”(也称纳兰性德家事说),“清世祖与董鄂妃故事说”(亦称福临与小宛情事说),“排满说”等。 题咏派: 题咏派着眼于书中人物之悲欢离合,从而寄其羡慕或感概之情。题咏派的诗词、赋、赞,有的抒发“荣华易逝人生如梦”的人生观,渗透着佛家的“色空”观念和“梦幻”思想;有的抓住书中“风月繁华”和“爱情故事”大肆渲染所谓“繁华”之景和“香艳”之情,吐露出一种仰慕、一种思绪。 王国维: 旧红学家中,有一位既不是评点派,也不是索隐派、题咏派,而是自成一派的,他就是王国维。王国维是最早从哲学与美学的观点来批评《红楼梦》之艺术价值的红学家。王国维首先建立了以哲学和美学双重理论基础的文学批评体系,其次他提出辩妄求真的考证精神,使红学的研究能脱离旧红学的猜谜式的附会。 新红学主要派别及思潮 考证派: 新红学的主要人物是胡适。他在1921年写了一篇《红楼梦考证》;次年,又写了《跋<红楼梦考证>》。这两篇文章,可以看做是考证派红学的开山之作。胡适的‘考证’给《红楼梦》研究开辟了新天地。胡适彻底抨击了以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红学。 他在第一篇文章中说:“我觉得我们做《红楼梦》的考证,只能在这两个问题上着手。”所谓需要做考证的“两个问题”,指的是作者和版本,这就是胡适为《红楼梦》考证界定的对象和范围。 三、四十年代: 上世纪30年代,红学渐渐跳出了胡适的“考证”、“著者”、“本子”之类的小圈子,不少研究者另辟蹊径,提出一系列新的课题:对《红楼梦》时代背景、主题思想、艺术特点、人物形象加以探讨。40年代,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人物形象、心理状态分析之上。40年代末,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是“一部对于《红楼梦》和它的作者曹雪芹的材料考证书”,在“红学史上是第一次,也是第一次对脂批给予重视”。 “批红运动” : 1954年开展了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的批判,随即展开了对胡适派主观唯心主义学术思想和文艺思想的批判。在这场批判运动中,新老红学的诸多观点都受到了批判。1953年至1963年间,有人认为这一时期是用马列主义研究《红楼梦》的时期,主要标志是举办了“曹雪芹逝世两百周年纪念展览会”。 红学现状: 1976年以后,红学研究的内容愈来愈广泛,分工愈来愈细,人们对红学的概念亦进行了重新认识。周汝昌提出“现学”“脂学”“版本学”和“探佚学”是红学中“四大支柱”。多数红学家主张将红学分为“曹学(外学)”和“红学(内学)”。“曹学”研究曹雪芹的家世、传记、文物等;“红学”研究《红楼梦》的版本、思想内容、人物创造、艺术成就、成书过程等。
【红楼知识】《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另有《金陵十二钗》等名。 红楼梦还是石头记据甲戌“楔子”所记,共有5个题名,最初名为《石头记》,后因空空道人更名“情僧”,所以把它改作《情僧录》,不久,吴玉峰将之命名为《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又给予《风月宝鉴》之名,后来曹雪芹更名为《金陵十二钗》。不久,甲戌年间,脂砚斋抄阅再评,复其旧名《石头记》。面对这5个似乎连作者也无可无不可的书名,我们自然无法启曹先生于九泉,问个明白。但通过对文本意蕴的正确解读以及在传播中读者的认同程度的分析,我们还是可以作出无愧于作品书名的选择的。 其实,曹雪芹在作品开篇“楔子”中对自己作品的总体走势已有交待,即“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空空道人所悟的这16字带纲张目,涵盖全书的思想,并制约整个情节发生、发展和归宿。这16字是作者特意开启的解读其天才著作的一扇天窗,浓缩了作者在“大彻大悟”后对人生历程的哲理思辨。 在历经家族由盛转衰、大悲大喜的多次变故后,曹雪芹对社会、人生有了极其深刻的体悟,为了全面深入地反映其对人生、大千世界乃至宇宙起源的沉痛思考,作者为小说设计了一个由“空”、“色”、“情”3个子世界建构起来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世界。其中勾勒的全部人物、事件和整个情节都以“空的世界”为起点和归宿;以“色的世界”为基础;以“情的世界”为中心。 据此解说,在这一“立体世界”中,“空的世界”位处最高层面,具体包括作品前5回中描写的独具意义的3个神话(即“无才补天”、“太虚幻境”以及“木石前盟”),并由此衍生出“色”和“情”这两个子世界。作者对这一世界着墨最吝,但其蕴含却最厚。“色的世界”处于基础层面,对这一世界的刻画摹写构成了作品的物质内容,也由此筑成“情的世界”———大观园中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的现实基础,具体包括荣、宁二府家族中的日常生活和贾府之外宏观背景下的封建末世的社会生活。“情的世界”位处作品的中心,是作者倾力描写的第三个子世界,它寄生于“色的世界”却又超越其上,是天国里的“太虚幻境”在人间的重现,是宝玉、黛玉等少男少女们的伊甸园。作者对这一世界的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凝成了全书的核心,也是作品最富艺术魅力之所在。人生源于空幻而归为空幻,由此形成了“因空见色”到“自色悟空”的大循环;而小说之所以给古今中外的读者历久不衰的巨大魅力,却是由于作者的浓墨重彩摹写了人生“由色生情,传情入色”的小循环。而对“空的世界”的玄想,一般读者或因对人生的了悟没有作者的切肤之感,或因无心关注更高的哲学思考,多少辜负了作者言说“空的世界”的良苦,以至于有“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慨叹。从以上的解读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在对小说总体构思的交待中,援用的虽是佛教用语,但其思想底蕴凸现的乃是我国的老庄道家哲学文化。作者在“经历过一番梦幻后”,作为社会人生的“彻悟者”,认为“色”、“情”世界的一切,包括人生的悲欢离合、兴衰际遇、爱恨情仇都是空幻的,并由此参禅出其中的“玄机”:人生自彼岸到此岸,再经此岸达彼岸的整个历程恰如红楼一梦,一切皆指向终极的虚“空”,只不过“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这一解说可以说给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解读视角,如果我们由此而得出“梦”则“空”,“空”则“梦”的结论,应该不会引起多大的异议。 再回到这5个书名,一一予以检讨。作者对这5个书名的归属取舍以及关涉的姓名,是否有意模糊,还是到底有所顾忌(原文颇有一些避嫌之语),抑或自己也难以定夺?这就不得而知了。脂砚取《石头记》题名的同时,评文也采用这个题名了。虽然也有使用《红楼梦》、《十二钗》题名的例子,终究很少,《风月宝鉴》或《情僧录》始终不曾采用过。真正成为书名由《石头记》向《红楼梦》演变的转折点的,还是程、高本的出现。从此,《红楼梦》作为正式书名便取《石头记》而代之了。此后,《红楼梦》一名更是深入人心,一般读者更是不知还有《石头记》一说了。 说到底,是《石头记》,还是《红楼梦》,其含义是很不一样的。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这名字文雅、迷离,不似《石头记》质朴、显露”,更是因为《红楼梦》一名契合了贯穿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生如梦”的儒道哲学思考。从听天由命,毫无作为的“生死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庄子·德充符》),到与整个自然、整个宇宙合而为一的“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庄子通过“心斋”、“坐忘”等等泯物我、同死生、超利害、一寿夭,点明所谓梦与醒和死与生,是可以从精神上予以超越的。“红楼梦”这一复合意象指向的正是这一依归。从诗人对“梦”的依傍和表述———“梦后楼台高锁”,“觉来知是梦”,“来去春梦几多时”,“十年一觉扬州梦”,“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梦里不知身是客”,“神女生涯原是梦”,“事如春梦了无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万事到头都是梦”,“犹恐相逢是梦中”,“世事短如春梦”,“沉思前事,似梦里”,“自古英雄都是梦”,“百岁光阴一梦蝶”,“好梦由来最易醒”等等与小说空、色、情这些主题架构的契合中,不难看出,“梦”在语言和文化上的所指和能指,远非类似把玩的“石头”所能比肩
【丹韵旭影】是否缘已尽 已到曲终人散时!!!! 乱了,都乱了。疯了,都疯了。累了,都累了。走了,都走了。也许人生有很多的无奈,也许世间有太多的苍凉。也许我们可以冷眼旁观,也许我们早已深陷其中。你的出现就如一场梦境,梦中的你是那样的真实。梦中的你是那样的淡定,梦中的你是那样的从容。度过了5.13那个不平静的夜晚我知道这个梦终究会醒,满眼的泪水,满腹的心酸。难道真的就要曲终人散了吗?无数个夜晚,无数次的等待无数次的呐喊,无数次的祝福。堆积成。对你无尽的思念!!!!我的梦不怕醒,怕的是你不能圆梦!但看到舞台上你淡定的笑容。。微笑的安慰着蛋粉们不要哭我知道这个时候你是坚强的当你选择静静的转身离去!如仙子飞离凡尘一样。。。不带走一丝清风。。。留下的只是祝福和美好的回忆!旭丹不管你做什么样的决定!我都会无怨无悔的支持你!现在已经凌晨一点多了!!我又去冲了第三杯咖啡!!我喜欢咖啡苦中带香的味道!!就如人生一样需要细细的品味!也许红楼一梦是该曲终人散了吧!也许我们大家都累了吧!虽然还没有到5月31号!但我决定不再关注新版红楼了。。。不再倾注任何热情了。。。。。因为没有你的红楼。。只是一场华丽的梦!!我虽然希望有奇迹。。。希望。天开眼!!但。。。能实现吗?????????你能回来吗???能让你圆梦吗??能让所有支持你的人圆梦吗??????答案就让天决定吧!!!放弃这个舞台。。选择了另一个舞台!!!!!!!!希望你没有留下任何遗憾。。做为欣赏你 支持你 爱护你的蛋粉 我无悔!我相信你会在另一个舞台给我们另一个精彩!天涯海角 蛋粉与你同行,风风雨雨 蛋粉与你同在。不管在哪里。都希望。。你能听到那句口号“丹丹仙女 无与伦比”天下红楼于丁亥年五月二十九日凌晨写
《转帖》 关于李旭丹,真人的接触 先说明一下,我不是红楼梦选秀的粉丝,也不是她的粉丝,只不过偶尔路过这个吧,看到关于李MM外貌的一些评论,觉得有必要来说明一下. 大家都知道李MM是越剧演员,去年参加了"越女争锋"的比赛.比较巧合的是那个时候我正好在上海文广新闻传媒下属上海广播电台戏曲频道做实习生,因为采访的原因和李MM有了一些接触. 对李MM的感觉,首先,她是个很好的女孩子,在越剧演员中,由于,竞争,环境的因素,很多演员,包括大牌演员对媒体的态度大多很冷淡,或者是刻意地讨好(当然,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李MM给人的感觉是十分开朗单纯,从最牛的大记者到我们这样的小实习生,她一直是笑脸迎人,不刻薄,不势利,她当时我记得是17岁,尽管可以把这样的态度归因于单纯,但可以看得出,李MM有很好的家教,而且是个很厚道本分的姑娘. 接下来是外表,可以不过分地说,我到今天也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女孩子.旭丹可以算是天生丽质,很标准的古典美人.我看了贴吧上的照片,也看了大家的评论,可以很负责地说,她的化妆,拍摄的角度都没有选好.大家知道,越剧的妆是很恐怖的.一层层粉往脸上加的,所以很多越剧演员一过25,皮肤就很糟糕了.我当时记得旭丹所在的宁越的化妆师是个技术很烂的老太婆,而且她还很势利,就算在决赛大家都统一化装的时候,她也不许团员去指定化妆师那里化妆,没办法,我后来听说,宁越就带了这么个化妆师,她可以动不动就对(陶琪)给脸色甩手不干.但即使是她那种日本国旗式的化妆,在旭丹脸上一样是漂亮,大家可以去看上海赛区复赛的<追鱼>,而且旭丹卸装,只用清水擦一把脸,什么东西都不往脸上涂,就这么OK了.还照样地肤如凝脂,吹弹可破.她是粉质皮肤,却没有一粒雀斑或者豆豆,嘴唇的形状也很饱满,颜色鲜艳,要不是亲眼看见,我不会相信她没有化妆,可摆在眼前的事实只好让我和带我的那个记者师姐怪自己的老妈没有把自己塑造好就这么随随便便地生出来了.差点忘记说了,还有旭丹的头发,我记得她的头发长过膝盖,演追鱼的时候都不用头套,而且不染不拉,乌黑笔直,我当时看看人家的头发,再摸摸自己的头毛,只有无语的份了. 总的来说,在我和她不多的接触中,觉得她是个很好的女孩子.至于她演黛玉,因为我是87版的忠实拥护者,觉得这次重拍实在是多余.所以至今也持保留态度.但是从个人角度来说,除了演技,如果说旭丹不适合黛玉的话,我唯一可以说的理由,就是可能就是因为她太漂亮了吧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