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白衣
a101462599是
关注数: 17
粉丝数: 48
发帖数: 1,469
关注贴吧数: 5
【求助】神舟S8 D6 经常蓝屏 打游戏黑屏 【求助】神舟S8 D6 经常蓝屏 打游戏一会就黑屏 挂机都有概率蓝屏
退吧咯退吧咯 从21年9月看到这个话题挺有趣的 到现在一年了 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 但终究还是那个样 无聊 我一个已经结婚9年的大叔也不想找啥妹子 只是为了看看人是怎样的 退吧睡觉打游戏 本人吴东灿 曾用名吴千龙 各位无缘再见
不怕魔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别人在办正事 TM一个人跑出来:各位请听在下多言几句肺腑之言 另一个TM跑出来:喜欢骂人的注意了 小心被灭 别人没办事的时候你们几个跟乌龟一样缩在角落里屁都不放一个 别人做正事TM就伸个龟头出来净放屁 现今邪魔外道竟然能如此明目张胆骄横跋扈 就是你们这种在上面的时候不作为下来之后怕做事的人种下的因 把你们都扯下来就是让你们看到自己的无能 让有能力做事的人重新封神 不做事就TM闭嘴看戏 别坏别人的事
泥头三摩地小吧主对你们的看法
无聊啊 吹吹水 一 扩大预言的知名度 让大部分人知道预言的存在 二 事情按照预言发生 让大部分人相信预言和玄学 三 相信科学切勿迷信 瞎搞敛财的外道废了
关于艺情那啥 怡情的后遗症之一就是容易累 所以它会在生活工作鸭梨大的地方发生 通常就是繁华闹市 就是设定好的 想远离它要么回村要么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 两样都做不到就等着下一轮
标题至少五个字 大家好 我就是传说中紫圣的敌人的敌人白衣男 大家有什么话想对我说吗
标题至少五个字 大家好 我就是传说中紫圣的敌人的敌人白衣男 大家有什么话想对我说吗
第十二章 去彼取此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而看不清自己想看的;嘈杂的声音使人听觉失灵而听不清自己想听的;味道太多的食物使人嘴巴麻木而分不清自己想吃的;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所以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求食物的相貌,所以要去除多余不必要的只保留必要的。 这章简单就两个:放纵使人迷失,向内求不向外求。人的幸福不是拥有的很多而是需求的很少。
第十一章 无以为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车轮中,当在车轮中心打个洞,才可以有车轮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当在器具中挖个洞,才可以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当在四周墙壁内挖个洞,才可以有房屋的作用。所以相只是给我们认知的便利(有是无的相。相性本空,没有真正的作用),道才是真正起作用的(道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用心悟,这里用无来比喻道。道生万物亦能变万物,万物都含有道。相没有真正的作用,相里面的道才是真正起作用的)。 插个题外话:佛家看待事物是从 体(本质)、相(现象)、 用(作用 影响) 三个方面考虑 ,比传统的现象本质两个方面多了个作用 ,是更能认清事物的。
弓长和木人 清初大乘天真圆顿教经卷,三部十二卷,包括《古佛天真考证龙华宝经》四卷、《销释木人开山显教明宗宝经》四卷、《销释接续莲宗宝经》四卷。对明代以来的白莲教教义进行了经典陛的总结,是了解白莲教教义的重要资料。原稿经弓长校订陆续刊行。木人为圆顿教祖师之一,故名该书为《李祖三部经》。 作者简介 明木人撰,弓长校订。木人,又称目人,即李某,北直隶潞陵庄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参拜大乘天真圆顿教创始人弓长(即张某,号天然子,河北霸县人),成为弓长的得意门徒,遂将其师弓长演述的教义整理成上述三部宝卷。 啥都不知道就解搓澡图
第十章 营魄抱一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行为与意识都符合道,就能合道。摒弃习气而达到柔和温顺,就能像婴儿一样天真纯洁。扫除无明让自己的心像明镜一样空明澄清(镜子能反射外界的一切相,但那些相却不是镜子所变也与镜子本身无关。我们的真心也跟镜子一样。不管外界怎么变化那也只是外界本身的变化,与我们的真心无关,我们的真心依然如如不动。人有感情的起伏不过是因为自己的六根被六尘污染变成了无明而已),就能达到无漏(无漏即是佛的境界)。爱民如己不分彼此一样的治国,就能不以自己的目的利益而做事(无为是有为的反面。有为:有目的做事情)。打开眉心轮和顶轮(眉心轮和顶轮能洞悉万物和链接宇宙万物,接收宇宙信息。但没得道的人和没有正知正见的人打开这两个脉轮容易被妖魔引诱,走上邪道),能像无极老母一样(无极老母即是道)。明心见性,就能知见无见(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这个第五章有讲过)。生长万物和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做了事情而不会放不下(不执着),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老大不控制小弟),这就叫做大德。
舔石之王 来啊 就怼死你这些阻圣派
第九章 功遂身退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执着于盈满(盈与空为二元对立),不如适时停止不然到头来一场空(由盈到空)。一直显露锋芒(锐与钝为二元对立),锐势难以保持长久然后变成困顿(由锐变钝)。金玉满堂(满与空为二元对立),无法守藏也会败完(由满到空)。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就给自己留下了祸根(骄兵必败)。功成身退(功成与身退为二元对立。这里的功成身退可以指成功了退隐的意思,也可以指风光一时之后变得默默无名),这就是天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与其执着两端,不如守中)。 这章就是讲二元对立的会由一端变为另一端的道理。屠龙者终成恶龙,物极必反。还是那句话大道居中,不偏不倚,不执两端。
第八章 夫唯不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善的人就像水一样本性清澈柔和,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水与万物都是道的分身,体内都是道,水与万物本为一体,只不过被相却别了而已,就像左手跟右手没什么好争的)。圣人做众人不想做的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趋利避害人之常情,而圣人做事不分好坏,必要就做),所以圣人做事几乎合天道(圣人也是人不是佛,还有小我意识作祟,而且人做事总有点偏差,所以结果只能几乎合天道)。圣人善地居(在需要他的地方居住,得地利),善渊心(心要像深渊一样空无一物,指空性,不着相,要修行),善仁与(给人仁爱,得人心),善信言(不打妄语,得人信),善治正(匡扶正道,得人和),善能事(做事有手段,有效率),善时动(适时而动,得天时)。因为圣人不与人争(人道之争斗多为利益之争,圣人做事得天时地利人和,近乎天道,不争而无所不争),所以没什么忧虑的(得天道者生)。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目的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所以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不争而无所不争);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无为而无所不为)。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这章简单,没什么说的。圣人的思维:人置身局内而用置身局外的思维思考和行动,所谓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修行的关照己身也是同样的道理,用第三人称的方式思考自己的做过的行为与思想,当时什么样的境遇让自己有这样的反应和思想,为何有这样的反应,看破了才不会卡关。
第六章 谷神不死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不生不灭却像空无一物的山谷一样神奇(道没有相,这里用空无一物的山谷比喻道),能像母亲一样神奇的生育生命(本来没有花草树木的山谷却能长出花草树木。道本无相也没有花草树木的相,却能孕育出花草树木)。玄妙母体的生育的能力,是生成这天地的根本。道是这样不断的永存,无穷无尽不生不灭。 这章就两个内容:道不生不灭和道生万物。 题外话解释一下:心生万物。佛教说的心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心是指真心,就是清净自性,心生万物的意思就清净自性生出了万物,跟道生万物一样的意思。第二种解释心是指意识,心生万物就是指人的主观意识给自己造就了种种幻相,比如把一样东西称为树,比如贪嗔痴爱恨等。
第五章 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没有仁义道德的观念,对待万物都像刍狗一样平等任其自由选择自生自灭。圣人不受仁义道德是非对错观念束缚(仁者心动,有了观念就是心动了,心动就着相,不得道。),平等对待百姓任其自由选择自生自灭。天地之间的万物,不像个鼓风机一样吗?它里面是空的却不枯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万物的性本空都将消失,人不过被外相蒙蔽,一直执着相。),把里面的空气排出去了又有新的空气进入鼓风机里面(万物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周而复始,轮回不止。)。说得越多越让人困惑(语言文字也是相。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不如保守中正之道(大道居中不偏不倚,不落二元对立的两边,不着相的分别心)。 风吹幡动,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解义:心动则风生幡生,心动则风动幡动。当你有了风、幡、吹、动这些观念的时候你的心已经动了,心动即着相。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解义:在空明澄清的心境(道、清净自性)上套上了一层妄念(相),就是产生无明的根本原因。空明澄清的心境没有被着相(看破、放下),你的心就涅槃重生了达到佛的境界。举个例子:世界本无1+1=2,认为1+1=2就是知见立知,然后又用1+1=2来证明1x2=2,然后又产生了加减乘除三角函数各种公式法则,这就是因一念无明产生的相上套相,尘上蒙尘。当你看到一座山,但心里已经不在纠结它是一座山还是其它什么甚至山的概念都没有,那就是知见无见。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第四章 和光同尘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空灵盈满,它无穷无尽。深远,它是万物的祖宗(心生万物,万物中皆有道)。它没有锐气,它没有纷争,它隐藏自己的光芒,它把自己混同于尘垢中。它隐没于冥暗之中不见形迹,但是却存在(心外无物,道只能向内寻,向外无物可寻)。我不懂道的本身是怎么形成的,但它是天地之前就存在的。 这里不过是大千世界中的一个小千世界,不过是一个次级造物主创造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里不过是树上的小花一朵,源头意识就是树枝树干,能连上本源意识就能连上树上的其它小花(不过没得道的人大概会疯掉)。
不知道说啥 [表情]就一个让人开开眼界警醒警醒的小幻相而已 居然有人傻到去破阵 而且是一群自认是啥教的 人们醒不来 后面的大考每有一个不及格的人 后果都将落在你们这些人头上 小心元神俱灭哦
第二章 功成弗居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们之所以知道美,因为他们知道丑;之所以知道善,因为他们知道恶。所以就产生了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低,前和后这些二元相对的东西。所以圣人不以自己的起心动念做事(无为是有为的反面。有为:凭自己意志目的做事。),不用语言文字这些相的东西教人(普通人通过语言文字容易心生喜怒,容易着二元对立的相。所以佛陀拈花带笑让世人体悟。),万物生灭而不作干预,缘生而不执着,做事不会放不下,有功不居功。因为心里没有生起“得到”这个念头,所以没有生起“失去”的念头(得和失也是相)。
第一章 众妙之门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