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REI greenREI
关注数: 38 粉丝数: 345 发帖数: 10,734 关注贴吧数: 52
【转载】可证伪性----------我把刀给你们! 1。什么是“理论”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故事(story)都能叫“理论”(theory)。所谓理论,起码是这样一类故事: (1) 它没有内在矛盾,不能前面说事情是A这样儿的,后面又说不是A这样儿的。[见注1] (2) 它封闭于逻辑后承:所有能从这个故事严格推理出来的内容也都是这个故事的一部分。 2。理论的“对”与“错” 一个理论中出现的描述对象,如果全都不能还原为现实经验中可以直接观察到并明确判断的现象,那么姑且让我私下里把它叫做“游戏”。比如,欧几里德几何体系很可能就是个“游戏”——不管你自认为对“直”这个概念有多么鲜明的现实感受,欧几里德几何一点也不关心“直线” 概念在现实世界中意味着什么。是的,数学牛逼就牛逼在这里,它玩它的,当你把它拿去用于实践,然后欣喜地通知它:“哎,你很有用哎!”或者“哇,你说对啦!” 它会像武侠里的世外高人一样冷漠地抬头看你一眼,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所以,一个数学理论,没有“对”“错”可言。别忘了,所有数学家证明这个证明那个的种种努力,都是在根据规则做游戏,把一个个躲在某个数学理论里的故事情节揪出来示众。所以,我们说一个证明对了还是错了,是说揪得对不对,而不是说那个数学理论本身对不对。 (-“一个数学理论就不会有矛盾吗?”- 当然不会,矛盾了就不叫“理论”,而叫“没说圆的故事”。刚才都说好了!没记性!该打!) 那么什么样的理论有对错可言呢?粗浅地说,如果一个理论中存在一些描述对象可还原为现实经验中能直接观察到并明确判断的现象(并对这些对象的现实性质作出了判断),那它就有对错可言。 如果这个理论里描述的全部现实现象,都明确符合现实经验,它就是“对”的。 如果这个理论里存在(哪怕只存在一处)与现实经验违背的内容,它就是“错” 的。 是啊,就是这么无情,错了一点儿,就等于这个理论整个错了(“整个错了”的意思是作为一个整体它错了,而不是说它里面每一条都错了)。 所以,砍死一个有对错可言的理论,好简单:只要找出一个反例,它就死翘翘。 反过来,要养活一个有对错可言的理论,好辛苦,因为它随时会被砍,而且一砍一个准,砍到就死。 休谟(其实比他更早还有别人)就对这种辛苦不对称很不满:要证明一个非游戏的理论“错”,挺容易,甚至是迟早的事;要证明一个理论“对”,却常常是不可能的。所以,人们渐渐意识到:与其说“相信”一个理论,不如说“暂时接受”一个理论。 3。理论的生命与勇气 比如,我提出这样一个理论: { “所有的鸟都会飞” 以及这句话的所有逻辑后承} 让它跟我姓,就叫κέφι理论。 如果你发现了一只企鹅,并且发现它不会飞,κέφι理论就被你用这只企鹅砍死了。 你砍死了我亲儿子,我很生气,郁闷之下我又生了一个: { “除了企鹅以外的所有的鸟都会飞” 以及这句话的所有逻辑后承} 并给它取名叫 κέφι 2号理论。 我知道这时候你去抓鸵鸟了。妈的。砍死κέφι2号,还有后来人。我还会生3号、4号、5号。。。。。。我不怕他们被砍,生出来就是给你砍的,怎么样,你砍了我再生。 知道吗?“科学”,就是这么进步的。 可是,那些特别想让某个理论活下去的人,开始想各种办法保护那个理论。于是他们发现了一种防砍盔甲。穿上防砍盔甲的理论,可以长生不死。 比如,我有个好朋友姓耶,我们喊他耶老。我非常欣赏这个人,他会变魔术,而且更可贵的是,他变魔术能变出酒来,所以我特别喜欢他。他就有这样一个理论: {“当一个人faith值充分高的时候,他就能直接在海上行走。”以及这句话的所有逻辑后承} 这时候,想砍他的理论的人,就踏入大海走走看。(当然,干这件事的,也包括不想砍他的理论的人。) 如果这个人眼看要淹死了,碰巧耶老又在场,耶老就会一把抓住他的手,说:“小同志,你的faith值不够高嘛。”[见注3]
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 卡尔·雷蒙德·波普尔爵士,CH,FRS,FBA(Sir Karl Raimund Popper,1902年7月28日-1994年9月17日),出生于奥地利,逝于英国伦敦,犹太人,20世纪最著名的学术理论家、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被美国哲学家巴特利称为“史上第一个非证成批判主义哲学”(“the first non justificational philosophy of criticism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其中justificational按台湾译法),在社会学上亦有建树。波普尔最著名的理论,在于对经典的观测-归纳法的批判,提出“从实验中证伪的”的评判标准:区别“科学的”与“非科学的”。在政治上,他拥护民主和自由主义,并提出一系列社会批判法则,为“开放社会”奠定理论根基。卡尔·波普尔出生于维也纳(当时属于奥匈帝国)的一个犹太裔中产阶级家庭,毕业于维也纳大学。1928年,他获授哲学博士学位,1930年至1936年间在中学任教。1937年,纳粹主义势力抬头,奥地利被德国吞并,波普尔因而移民至新西兰。他在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市(即基督城)的坎特伯雷大学任哲学讲师。1946年迁居英国,在伦敦经济学院讲解逻辑和科学方法论,1949年获得教授职衔。1965年,他被女皇伊丽莎白二世封为下级勋位爵士,1976年当选皇家科学院院士。1969年从教坛退休后,他仍活跃于知识界。1982年,波普尔获颁荣誉侍从勋章。
[转载]科幻谈:最高级的想象力是不自由的 爱因斯坦一生说过很多话。也不知道他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说过一句“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结果中国的儿童教育家们就记住了这一句话。到了郑渊洁这一代,此话已经被推论到想象力和知识是天敌。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会消失。因为知识符合逻辑,而想象力无章可循。换句话说,知识的本质是科学,想象力的特征是荒诞。我不知道没有知识的人能想象出什么东西。伯克利的心理学教授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最近的新书《宝宝也是哲学家——幼儿学习与思考的惊奇发现》(The Philosophical Baby),介绍了现代认知科学对人类想象力的研究成果。想象力来源于知识。正是理解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知识以后,儿童的想象力才成为可能。人能想象自己在天上飞,是因为看到鸟在天上飞。我们可以比较30年前的科幻电影和现在的科幻电影,同样是描写数百年之后的未来世界,哪个描写得更像?显然是现在。有一个古老的科幻电影里,主人公要打视频电话,结果居然需要用一只手拿着个听筒。在那些老的科幻电影中,未来世界的飞船控制室里面布满了各种键盘和指示灯,而现在的电影里全是超大超薄外加透明的触摸屏。你不在现实生活中给他们发明一个触摸屏,这帮专门负责想象的电影制作人就忘不了键盘。孔庆东曾经有一个论点,中国古代的神侠小说也不少,但是“暗器”却几乎没有出现;而现在的武打书里面本本都有暗器。为什么古人想象不到暗器?因为暗器是近代小说家受到手枪的启发想象出来的。没有知识,让你随便想你都想不到。对于科幻小说和童话故事这种想象力,我认为存在两个等级。初级的想象力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玩 “what if”(如果) 游戏。What if 老鼠会说话?What if 老鼠能驾驶玩具飞机?What if 老鼠能开玩具火车?郑渊洁的想象力就是这个级别的。他说:“万一一笑把核儿吞到肚子里怎么办?如果吞到肚子里会不会长出樱桃树来?这时我想起在小学期间,我的同坐给我起的一个外号‘枣核儿’。” 这个特殊的外号让郑渊洁记忆犹新,当他开始写作时就一直希望能够用这个名为主人公创作一部作品……注意这个想象力并没有脱离有核儿才能长成树这个因果知识。一个整天问 what if 的人,可以写出一大堆童话故事来。这些故事讲的其实不是老鼠,而是披着老鼠外衣的人。孩子们以为听到了一个关于老鼠的故事,郑渊洁其实是讲述小朋友自己的故事。而“小朋友自己的故事”,成不了世界名著。我们注意,这种 “what if” 想象力是完全自由的,你没有义务解释肚子里为什么能长出樱桃树。没人会追问这个问题。因为没人关心你这个故事。想要写一个像《指环王》,或者《哈利波特》,或者最近的《阿凡达》,这样有很多人关心的故事来,所需要的是另外一个等级的想象力。一种不自由的想象力。 《星球大战》AT-AT全地形装甲运输车设计图 写幻想的世界名著,你必须构建一个完全自洽的想象世界。“自洽”,self-consistent,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你必须解释为什么有些山可以在潘多拉星球悬浮 — 因为山上的矿石中含有常温超导物质,而且该星球磁场紊乱 — 而人类之所以要来这个星球就是为了这种物质 — 潘多拉星球磁场紊乱,这也是该星球上的动物有一定的感应能力的原因 — 而磁场之所以紊乱,是因为附近有几颗别的行星,你都可以在天空中看到… 几件事必须能够互相解释,是一个完备的逻辑系统。除此之外,你要估算潘多拉星球的大气密度,你“想象”出来的这些动植物必须符合这个星球的环境,你得请语言学家专门给土著发明一种语言……你编制了一本《潘多拉星球百科全书》。《指环王》和《哈利波特》也是如此。除了世界观自成体系之外,这两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作者对欧洲神话要有相当深的研究。各种魔法,种族和道具不能胡乱想象,必须符合一定的传统。我国的《西游记》也是这方面的典范。请问这种想象力是天马行空胡想乱想的么?是步步为营精心计算出来的。《阿凡达》中的各种神奇植物是受到海洋生物启发的结果。山的造型可能来自中国。就连故事情节也是人类历史上上演了无数次的殖民事件的翻版。为什么想象力必须跟实际有联系?因为说不通的东西人们不感兴趣。我就对“肚子里长樱桃树”这种完全不靠谱的故事完全不感兴趣。所以最高级的想象力其实是不自由的。正是因为不自由,它的难度才大。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导演拍不出来《阿凡达》,他们缺的不是“自由”,而是这种“不自由”的超难脑力和物力。 “自由想象力崇拜”的背后,是“顿悟崇拜”。这种思想认为一般人终日被自己的知识所束缚,而一旦跳出这种束缚,就能够取得重大的突破。这种思想其实是对科学发现的庸俗解释。一旦有一个一般人没想到的发明出现,就会有人解释说他之所以能做出这个发明,是因为他是“自由想象”的。好像科学中存在无数个可怕的“禁区”,别的科研人员从来都不敢往这个方向上想一样。其实你能想到的东西,专业人员早就想过了。我当年看《费曼物理讲义》,其中有一小节,叫做《相对论与哲学家》。费曼说,相对论流行以后,很多哲学家跳出来说“坐标系是相对的,这难道不是最自然的哲学要求吗?这个我们早就知道了!” 可是如果你告诉他们光速在所有坐标系下不变,他们就会目瞪口呆。所以真正的科学家其实比“想象家”更有想象力。一个理论物理学家可能每天都有无数个怪异的想法,真正的困难不是产生“怪异”的想法,而是产生“对”的想法。最后,让我用波尔的一段话来结束本文。所有认为自己特别有想象力的人都应该仔细读读这段话。 We are all agreed that your theory is crazy. The question that divides us is whether it is crazy enough to have a chance of being correct. —— Niels Bohr 你的理论的疯狂是个不争的事实,但令我们意见不一的关键是它是否疯狂到有正确的可能 —— 尼尔斯·波尔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到底说明了什么? 实验过程这里就不累述了 首先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量地球在以太中的速度 同时如果试验结果符合他们的设想 那么光速在以太中的传播服从伽利略速度叠加原理 设计这个实验不是为了“推翻”什么 而是为了“证明”什么 另外 这个实验在当时就已经达到了观测所需的精度 实验本身也被多人重复过 而且在后来的近百年中也有人做了性质相同 精度又有所提高的实验 也就是说 这个实验是经得起“再验证”的考研的 所以没必要质疑这个实验得到数据的真实性 这个试验最直接的结果就是 如果以太存在 那么“逆以太风”方向的光速和垂直于“以太风”方向的光速是相同的 这就说明光速至少在地球-以太这个系统是不服从伽利略变换的 同时我们也可以认为 如果没有以太 那么实验观察到的结果就是完美的 仅此而已 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据此而否定以太的存在 就实验结果 洛伦兹基于以太的存在给出了他的解释 他认为 通过以太的运动物体 沿运动方向的长度发生收缩 其收缩的比例恰好使以太风的影响被抵消 收缩长度与原来长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由洛伦兹变换得出 但洛伦兹的解释并没有稳固以太存在的地位 实际上 除了作为电磁波的荷载物和绝对参照系 以太似乎失去了其他的物理意义 爱因斯坦在他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中介绍了他的狭义相对论 他提出这个理论不是为了解释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而是基于这个实验的结果(还有其他前人的观察结果) 他提出了两个基本前置假设 一是物理规律在所有惯性系中都有同样的形式 二是在所有惯性系中 真空中光速都是恒定的C 注意 这两个前置条件虽然是假设 但并不是爱因斯坦凭空想象出来的 它们的提出综合了大量前人实验、思考的成果 并且到目前为止都没有被证明是错误的 在相对论里 以太是完全没有必要存在的 但它没有说“以太是不存在的” 摒弃以太的观念 是多年来人们通过不断的实验、辩论 发现以太无法被观测到 而基于它存在的所有现象又可以用不包含它的理论来解释 还不如抛弃这个概念更加简单 毕竟“不应无必要地增加实体” 我们不再相信以太的存在 因为实在没有必要假设以太的存在
《对“伪心理学”说不》关于科学方法的讨论 这本书的作者基思•斯坦诺维奇(Keith E.Stanovich),目前担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人类发展与应用心理学的国家首席教授,他的研究领域是推理和阅读的心理学机制。他于2010年获得格威尔美尔教育奖(Grawemeyer Award in Education)。他至今已发表了200多篇科学论文。在一项对于论文引用率的调查中,斯坦诺维奇位列引用率最高的50位发展心理学家之一,也是25位最高产的教育心理学家之一。他所撰写的《对“伪心理学”说不》(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一书被全球300多所心理学高等教育机构采用。 这本书的介绍: 《对"伪心理学"说不》第1版出版于1983年,20多年来一直被奉为心理学入门经典,在全球顶尖大学中享有盛誉,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第8版。这本书并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学导论类教材,很多内容是心理学课堂上不曾讲授的,也是许多心理学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作者正是从此初衷出发,以幽默生动的语言,结合一些妙趣横生、贴近生活的实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可证伪性、操作主义、实证主义、安慰剂效应、相关和因果、概率推理等心理学中的基本原则。与上一版相比,第8版更新了最新的研究资料和实例,扩展了信度、效度、元分析、随机取样与随机分配等问题的讨论。在今天的大众媒体和图书市场上,到处充斥着关于潜能提升、心理操控、色彩星座、催眠读心等伪装成心理学的主题,更有一些伪心理学家、所谓的心理治疗师打着心理学的旗号欺世盗名,从中渔利。在浩如烟海、良莠不齐的心理学信息面前,如何拨除迷雾,去伪存真,成为一个明智的心理学信息的消费者呢?《对"伪心理学"说不》将教给你科学实用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将真正的心理学研究从伪心理学中区分出来,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心理学。《对"伪心理学"说不》不仅适合于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有助于建立心理学研究中必要的批判性思维技能与意识,而其通俗易读性也非常适合所有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它将帮助你纠正对心理学的种种误解,学会独立地评估心理学信息,用科学的精神和方法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此外,由于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共通性,《对"伪心理学"说不》也不失为一本精彩有趣的科学哲学类读物。
关于爱因斯坦发现狭义相对论给我们的启示 这是Charles Bailyn在耶鲁大学公开课:天体物理学之探索和争议课堂上提到的 我认为很有道理 道理1:关于默默无闻的天才 众所周知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论文时 不过是个专利局的小职员 默默无闻的天才掀起了科学的革新 但这样理解爱因斯坦的故事 风险很大 因为你很容易认为自己是个默默无闻的天才 很多人都这么自欺欺人 他们常给一些成名科学家发邮件(当然还有在网络上) 阐述爱因斯坦理论的错误(如果你想要宣传自己的理论 你要做的就是找几个该领域内的名人 给他们发一大封邮件写上 “如果你们不相信我是个天才,你们会后悔的”) 甚至说迄今所有已知的科学都是错误的 只有他们是正确的 他们说没有人相信爱因斯坦 总而言之就是让你相信他们才是正确的 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让很多人相信 自己也是埋没于尘世的无名天才 事实上在耶鲁大学天文系的图书馆里 有个叫“奇思异想”的档案 有时候教授们会让研究生去指出他们的错误 也有人会回答这些问题来自娱自乐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专利文员 不过大多数都不是爱因斯坦 想知道一篇文章值不值得读其实很简单 如果它没什么价值 作者会告诉你 所有已知的科学都是错误的 我这个是革命性的 他们说爱因斯坦是错的 但是爱因斯坦可没说牛顿是错的 因为那不是事实 革命性的东西不是这样的
关于爱因斯坦发现狭义相对论给我们的启示 这是Charles Bailyn在耶鲁大学公开课:天体物理学之探索和争议课堂上提到的 我认为很有道理 道理1:关于默默无闻的天才 众所周知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论文时 不过是个专利局的小职员 默默无闻的天才掀起了科学的革新 但这样理解爱因斯坦的故事 风险很大 因为你很容易认为自己是个默默无闻的天才 很多人都这么自欺欺人 他们常给一些成名科学家发邮件(当然还有在网络上) 阐述爱因斯坦理论的错误(如果你想要宣传自己的理论 你要做的就是找几个该领域内的名人 给他们发一大封邮件写上 “如果你们不相信我是个天才,你们会后悔的”) 甚至说迄今所有已知的科学都是错误的 只有他们是正确的 他们说没有人相信爱因斯坦 总而言之就是让你相信他们才是正确的 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让很多人相信 自己也是埋没于尘世的无名天才 事实上在耶鲁大学天文系的图书馆里 有个叫“奇思异想”的档案 有时候教授们会让研究生去指出他们的错误 也有人会回答这些问题来自娱自乐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专利文员 不过大多数都不是爱因斯坦 想知道一篇文章值不值得读其实很简单 如果它没什么价值 作者会告诉你 所有已知的科学都是错误的 我这个是革命性的 他们说爱因斯坦是错的 但是爱因斯坦可没说牛顿是错的 因为那不是事实 革命性的东西不是这样的
关于爱因斯坦发现狭义相对论给我们的启示 这是Charles Bailyn在耶鲁大学公开课:天体物理学之探索和争议课堂上提到的 我认为很有道理 道理1:关于默默无闻的天才 众所周知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论文时 不过是个专利局的小职员 默默无闻的天才掀起了科学的革新 但这样理解爱因斯坦的故事 风险很大 因为你很容易认为自己是个默默无闻的天才 很多人都这么自欺欺人 他们常给一些成名科学家发邮件(当然还有在网络上) 阐述爱因斯坦理论的错误(如果你想要宣传自己的理论 你要做的就是找几个该领域内的名人 给他们发一大封邮件写上 “如果你们不相信我是个天才,你们会后悔的”) 甚至说迄今所有已知的科学都是错误的 只有他们是正确的 他们说没有人相信爱因斯坦 总而言之就是让你相信他们才是正确的 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让很多人相信 自己也是埋没于尘世的无名天才 事实上在耶鲁大学天文系的图书馆里 有个叫“奇思异想”的档案 有时候教授们会让研究生去指出他们的错误 也有人会回答这些问题来自娱自乐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专利文员 不过大多数都不是爱因斯坦 想知道一篇文章值不值得读其实很简单 如果它没什么价值 作者会告诉你 所有已知的科学都是错误的 我这个是革命性的 他们说爱因斯坦是错的 但是爱因斯坦可没说牛顿是错的 因为那不是事实 革命性的东西不是这样的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