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iveh Madiveh
关注数: 88 粉丝数: 86 发帖数: 2,365 关注贴吧数: 77
有关Wiki上功法内伤伤害公式的问题(两个公式怪怪的) wiki上的公式里,有两处对功法内伤伤害的描述:上图(图1)是在伤害结算流程页面上图(图2)是在伤害计算页面 这里有两个公式,我们先忽略掉“造成内伤、功法破气倍率、破甲倍率、功法命中比率、通用伤害调整”这些都有的通用项,以及其他杂七杂八的附加项,精简公式。 图1得到公式:功法内伤伤害=(功法基础伤害x功法内伤比例+武器基础伤害x功法内伤比例)x 功法伤害调整 图2得到公式:功法内伤伤害=(武器基伤+功法基伤 x 功法伤害调整)x(武器内伤比例+功法内伤比例)/2 问题来了,到底哪个是对的?因为这两个部分看起来完全不一样,而且感觉各自都有点问题。 图1的公式里是【武器基础伤害】x【功法内伤比例】,武器好像有独立的【武器内伤比例】数值,这个为什么乘以【功法的内伤比例】?感觉应该是【武器基础伤害】x【武器内伤比例】才对。而且【功法的伤害调整】影响到【武器基础伤害】这一部分了。 图2的公式里,感觉比较符合逻辑,因为是把【武器基伤】和【经调整后的功法基伤】的和,乘以【武器和功法内伤比例】的和,再除以2。这体现了武器对功法的加成效果,虽然不明白为什么后半截要除以2,也许是因为要避免内伤比例超1。 总之两个公式结果完全不同,于是懵逼了。 有木有Wiki大佬解说一下?作为一个萌新徜徉在算数字中无法自拔,求大佬解惑……(嘤嘤嘤嘤嘤嘤嘤嘤
叩开蒙特梭利之门——幼师贴吧网络公益讲座 因上次的讲座反响热烈,但许多人反应时间上错过了没赶上,于是在下与吧务协商后,决定再次加开一场,欢迎大家到时来玩! 蒙特梭利是谁? 蒙特梭利是什么? 蒙特梭利说了什么? 蒙特梭利、蒙台梭利、蒙台梭瑞是同一个人么? 也许你曾心生疑问,对这些信息中所掺杂的内容半信半疑,不明真伪。。。。 也许你曾满怀疑虑,究竟市面上打着各种蒙氏旗号的幼儿园、培训机构,是否真正落实了蒙特梭利的思想与方法。。。 也许你曾充满好奇,蒙特梭利和她的教学方法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能够在全世界推广并且延续了100多年,经久不衰。。。 也许你曾从百度百科、教科书或者某些早教机构、幼儿园宣传广告上读到过“蒙特梭利”这个名字,但读完之后仍旧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现在,你有机会了!!!!! 幼师吧小吧主——Madiveh将举办《叩开蒙特梭利之门——幼师贴吧网络公益讲座》,有兴趣的你,请早早的下好你的歪歪。下周六晚上7:30(3月1日),在下与你在YY频道89800186,不见不散! 时间:下周六晚上7:30(3月1日) 地点:YY频道89800186 主题:《叩开蒙特梭利之门——幼师贴吧网络公益讲座》 主讲人:Madiveh(心智蒙特梭利教育培训学校讲师、心智蒙特梭利教育培训学校翻译、国际蒙特梭利协会(AMI)认证教师、国际蒙特梭利协会(AMI)教师培训英语翻译、枣庄杏坛儿童之家蒙氏小学课程负责人、洛阳一拖十号幼儿园儿童之家英语教学主任) 发起组织:幼师吧、放荡者的茶会贴吧群(各个有关幼教方面的贴吧和个人有需组织讲座的请联系吧主或者Madiveh和我) 有意参加者请于原帖下面回复! 原帖地址:http://tieba.baidu.com/p/2880674860
叩开蒙特梭利之门——幼师贴吧网络公益讲座 因上次的讲座反响热烈,但许多人反应时间上错过了没赶上,于是在下与吧务协商后,决定再次加开一场,欢迎大家到时来玩! 蒙特梭利是谁? 蒙特梭利是什么? 蒙特梭利说了什么? 蒙特梭利、蒙台梭利、蒙台梭瑞是同一个人么? 也许你曾心生疑问,对这些信息中所掺杂的内容半信半疑,不明真伪。。。。 也许你曾满怀疑虑,究竟市面上打着各种蒙氏旗号的幼儿园、培训机构,是否真正落实了蒙特梭利的思想与方法。。。 也许你曾充满好奇,蒙特梭利和她的教学方法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能够在全世界推广并且延续了100多年,经久不衰。。。 也许你曾从百度百科、教科书或者某些早教机构、幼儿园宣传广告上读到过“蒙特梭利”这个名字,但读完之后仍旧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现在,你有机会了!!!!! 幼师吧小吧主——Madiveh将举办《叩开蒙特梭利之门——幼师贴吧网络公益讲座》,有兴趣的你,请早早的下好你的歪歪。下周六晚上7:30(3月1日),在下与你在YY频道89800186,不见不散! 时间:下周六晚上7:30(3月1日) 地点:YY频道89800186 主题:《叩开蒙特梭利之门——幼师贴吧网络公益讲座》 主讲人:Madiveh(心智蒙特梭利教育培训学校讲师、心智蒙特梭利教育培训学校翻译、国际蒙特梭利协会(AMI)认证教师、国际蒙特梭利协会(AMI)教师培训英语翻译、枣庄杏坛儿童之家蒙氏小学课程负责人、洛阳一拖十号幼儿园儿童之家英语教学主任) 发起组织:幼师吧、放荡者的茶会贴吧群(各个有关幼教方面的贴吧和个人有需组织讲座的请联系吧主或者Madiveh和我) 有意参加者请于原帖下面回复! 原帖地址:http://tieba.baidu.com/p/2880674860
《献给即将加入的你》——与诸位共勉 《献给即将加入的你》 如果你将加入我们 请不要担心 无论你是尚未婚嫁 还是已经结婚生子 孩子们会爱你如初 因为他们一直如此 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刻 你进入了他们的生活 你无法取代他的父母 但也无法被别人取代 于他,你是如此的特别、唯一 就仿佛这充满新奇的世界一般 如果你将加入我们 请不要彷徨 现实可能让人绝望 偏见也许无法摆脱 虽然名利如此微薄 我们并非一无所获 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刻 你成为了他们的阳光 看到他们满足而快乐的笑容么? 那是上天给予的最美丽的馈赠 也是我们所要守护的失乐园 人生的无限种可能自此开始 如果你将加入我们 请不要沮丧 家长可能不可理喻 社会也许不曾重视 唯独他会爱你如初 因为你是他的唯一 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刻 你分享了他们的生命 成为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他也许不会永远记住你 但他日后的一言一行间 势必有你所留下的烙印 如果你将加入我们 请为此骄傲 这不是件收益丰厚的工作 更不是件轻轻松松的差事 这是一份事业, 以你的青春为资本, 以你的爱来运作, 你们的收获将是他们高尚的人格 请不要觉得孤单 因你不是一个人 欢迎你加入我们之间 这是个值得终生从事的事业 朋友,在这条路上 让我们,一起前行 ——幼师吧 放荡者的茶会 Madiveh
【纯学术】通过催眠的视角来看幼儿教育(心理学相关) 艾瑞克森催眠学院——传统催眠心得报告 在来到艾瑞克森催眠学院之前,我曾抱着怀疑的态度。包括对催眠的怀疑,以及对学院是否能真正传授对于催眠技术的相关知识的怀疑。但4天下来,我想,我很庆幸我的催眠技术入门课程,是通过艾瑞克森学院获得的,这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在今后研究蒙特梭利教学、人类心理、教育心理学、催眠技术、神秘学以及自我身心灵的提升上开了一个好头。 一、“吸收性心智”与“逻辑性心智”的关系,以及二者与“潜意识”和“意识”的对应。 作为一个蒙特梭利教师,在我修读蒙特梭利教学的理论基础时,我有幸在学习儿童心理学时接触了一些心理学的基础。在蒙特梭利的观点看来,6岁之前的孩子具有独特的,称之为“吸收性心智”的特殊心智力量。在这种心智力量的运作之下,3岁前的儿童会通过感官,将环境中的信息完全的吸收,以这些经验与信息建构其基本人格与特质的基础,而这种心智力量的运作,在3岁之前是完全无意识的,直到3-6岁的期间,这种心智力量才会慢慢消退淡化,转而形成所谓的“逻辑性心智”。凭借“吸收性心智”,婴儿只用短短的3年,便可学会与适应出生地当地的所有文化特征,这包括了语言、行为、思维模式、饮食等,而对于成年人来说,这种适应的过程往往更为漫长,甚至难以适应与改变。 在接触了《意识与潜意识》部分的内容时,我对于“蛋形结构图”里对人的心理层面的描述十分的感兴趣。我意识到实际上对于3岁前的孩子,他们的行为模式与学习的模式,就像是完全任由潜意识在进行控制一般,用蒙特梭利的说法来说,即“由吸收性心智所控制的感官学习者”。可以说3岁前的孩子,他们的学习过程,是直接跳过了“意识界”的领域,直接使得感官与潜意识进行接通,积累基本的经验与信息,在一定的潜意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进而建构其基本的“意识界”,即人格特质的。 进而,是否可以做这么一个联想,即“吸收性心智”便是潜意识,而“逻辑性心智”则是意识呢?显然这是一个需要更多的观察与研究才能回答的问题。 如果上述所说的假设成立的话,一个人从出生开始的学习历程与图景,似乎也就可以这样呈现出来: 0-3岁:人类完全运用潜意识进行控制与学习,此时的人类如同动物,主要受低层潜意识(即最为基础的本能、兽性与生理状态的维持等,而吸收性心智的超强学习能力与专注力,也属于人类特有的本能之一)所影响,但同时其中层潜意识的内容也随着幼儿的经验不断丰富,而逐渐完善与完备。 3-6岁:在前一阶段,通过不断丰富与完善的中层潜意识内容,从而形成了最基本的“意识界”,进而形成了基本的“自我”。在这一过程,“意识”逐渐取代了潜意识的控制地位,而低层潜意识也渐渐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但仍旧在不断地运作着。 6岁以后:“意识”完全占据主导位置,而潜意识则完全隐没,只在有特殊的情况之下会被激发出来。 二、正常成人学习模式、催眠状态的学习模式以及吸收性心智学习模式的比较 对于催眠的看法,学界有不同的认知,传统催眠认为:催眠便是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与一个人沟通、让其意识模糊、放松警觉,然后直接与潜意识沟通,以激发其潜意识的一种沟通程序。 而根据艾瑞克森对催眠的定义:催眠状态,指当事人的注意力有了“内在集中的焦点”,催眠诱导则是系统性的引导当事人的感官注意力从外在经验转移到内在经验的过程。无论是传统催眠的观点,还是艾瑞克森对催眠的观点与看法,这与传统上的经验学习模式,以及儿童使用吸收性心智学习的过程,很明显存在如下的不同: 其一、感官的参与方式不同。无论是站在传统催眠观点,或是艾瑞克森的催眠观点来看,成人通过催眠手段连通潜意识,有时是不需要全部的实体感官参与的。在有相应经验的基础上,成人可以不依靠感官,直接调用经验,在脑海中进行直接的体验,并输入到潜意识中。即便是在成人的非催眠状态下,凭借成人自身的“逻辑型心智”,也可以抽象化出经验进行学习,而不借助于感官的帮助。但儿童在使用吸收性心智的力量时,必须依靠其全部感官,感受环境中的信息,真实的体验后才能吸收经验。 其二、吸收与学习的模式不同。具体呈现如下: (正常状态中的成人)环境信息(外在经验)=>感官=>意识界=>潜意识 (吸收性心智下的儿童)环境信息(外在经验)=>感官=>潜意识 (传统催眠中的成人)环境信息(暗示、诱导)=>感官(部分)=>潜意识 (艾氏催眠中的成人)潜意识(内在经验)=>意识界(外在的诱导、暗示)=>潜意识 在比较中可以看出,在正常状况下,成人学习并植入潜意识时,中间会要先经由意识层面的过滤。而儿童则没有中间意识层面的过滤,所有的经验与体验直接经过感官刺激后输入进了潜意识。 将正常状态下的成人与传统催眠定义下的成人,还有吸收性心智下的儿童进行对比,则可以看出:无论是成人或是儿童,其经验学习的主体都是由潜意识为基础的人类心理,而客体都是环境中客观存在的信息(包括暗示与诱导),可以说在这种状态之下,催眠状态中的成人与处在吸收性心智状态中的儿童,其学习过程是具有相似性的。某种程度上讲,我们甚至可以将“催眠”与“吸收性心智”画上等号,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无时无刻都处在“催眠状态”之中。 然而在艾瑞克森的催眠状态中,成人的学习则呈现出与正常状态中的成人、传统催眠状态下的成人,及吸收性心智下的儿童完全不同的学习模式。在部分感官被遮断的情况下,成人必须依靠其潜意识中内在所拥有的经验来作为经验学习的客体(来源),而这些经验在催眠师的暗示与诱导下,经由成人自身意识的过渡,再次植入潜意识之中,形成新的经验与过程。在这时,经验学习的主体与客体都变成了潜意识。 可以说,艾瑞克森模式不仅在打破了传统催眠模式的同时,也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学习模式。虽然理论上而言,对于儿童来说,这种模式似乎是无法凑效的。由于自身经验的缺乏,儿童的潜意识总量不足以提供能让其完成整个抽象循环的过程。至于实际上是否是可行,只有等到艾瑞克森模式的实例课程以后,才能了解了。 期待接下来4天的学习。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