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雪星月 爱雪星月
关注数: 59 粉丝数: 39 发帖数: 3,033 关注贴吧数: 103
【无语】一篇欠揍的作文 我出生在一个非常贫苦的家庭,记得小时候,爸爸的生活很无聊,整天只能数钱,妈妈也是,整天都在扫钱。   我家住在深山中,每次要出去买东西,都相当麻烦,开保时捷要5小时,开奔驰也要4小时;虽然家里有直升机,但是开到那边很难找到停车位,相当的不方便;我偶尔也会出去逛街,爸妈怕我被绑架,随身有20多个保镳保护着,大家看到我都吓跑了,所以我从小就开始被排斥。。。。。。因为家里是在深山,每次到了冬天都非常冷,爸爸也说,出去买东西很麻烦,所以冬天没有暖炉。。。没有棉被。。每天只能陪着爸妈烧钱取暖。。。而睡觉的时候,也只能盖着钱睡觉(我绝得英镑比较温暖)。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因为房间太大,还来不急跑出房间,就尿裤子了,所以,爸爸在我房间放了一台小绵羊机车,好让我能在10分钟以内,冲出1000坪的房间,穿越5公里的走廊,到达800坪的厕所(我常常在走廊迷路);爸爸又另外叫人加盖了20间600坪里面有着250坪小厕所的破房间,说:以后如果尿湿了,直接换房间,如果房间不够或是太小的话,再告诉爸爸,爸爸再叫人来多盖几间,我们的生活很辛苦,你要忍着点!!现在想起来,爸爸真是个善良的人!!   还记得有一次,家里遭小偷,因为他用炸药炸坏了我爸的保险箱,使得里面的金币不断的往外滚出来,结果竟把那个小偷压死了。。。。。。。我觉得那个小偷好可怜。。。。。金币压死人是很痛的!!他不像之前那个被钞票闷死的小偷一样幸运。妈妈也常常告诉我,我们家生活非常困苦~~要我学着吃苦~~所以我从小养成了刻苦耐劳精神,我将来的志愿,是要找200只会吃钱的怪物,好把家里的钱都吃光,为那些可怜的小偷报仇!!
¤转贴¤ 厚宇德:关于龙的思考 关于中国龙的思考 在华夏文化中,龙是一种特殊的“动物”,它“生活”于悠久的东方古国的历史长河里,并几乎“出没”于任何历史阶段。当然,现在没有人相信龙的存在,今天比较公认的对龙的起源的认识是基于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所说:“龙的基调还是蛇”[1]即龙是蛇加上各种动物而形成的:以蛇为主体,再赋予其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但是古人可并不这样看。 1. 关于龙的描写 1).关于龙的最早的文献可能是《周易》,它将龙按所在环境和形态分成“潜龙”、“飞龙”、“田龙”、“渊龙”及“亢龙”等种类,并用以判断吉凶祸福。由此可见,早在《周易》之前,华夏先民,应该对龙有了较多的“认识”。 2).对龙的属性做出最本质概括,为历代人所公认的关于龙的文字是《管子•白心》中的一段话:“伏暗能存而能之者,蓍龟与龙是也。龟生于水发之于火,于是为万物先,为祸福正。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如蚕蠋,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谓之神。”可以说以后历代对龙的演绎,均未超出管子诠译的龙之神韵,尤其确立了中国文化中,大丈夫,人中龙,能屈能伸的内在特质。 3).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保持了管子描绘的龙之神而又具体地将其列为“鳞中之长”,关于其“生活习性”的描绘也有突破。 4).《广雅》对龙按形态予以分类:“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 5).唐代段成式撰写的《酉阳杂俎》中鳞介篇说:“龙,头上有一物如博山形,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如此细节描写,真象轻轻松松在说猪马牛羊。 6).明代陆容所撰《菽园杂记•卷二》,有关于龙的有趣“记录”: “薛主事机,河东人。言其乡人有患耳鸣者,时或作痒,以物探之,出虫蜕,轻白如鹅,翎管中膜。一日与其侣并耕,忽雷雨大作,语其侣曰:‘今日耳鸣特甚,何也?’言未既,震雷一声,二人皆踣于地。其一复醒,其一脑裂而死,即耳鸣者也,乃知龙蛰其耳,至是化去也。戴主事春,松江人。言其乡有徫生者,手大指甲中见一红筋,时或曲直,或蜿蜒而动。或恐之曰:此必承雨濯手,龙集指甲也。徫因号其指曰赤龙甲。一日,与客泛湖,酒半,雷电绕船,水波震荡。徫戏语坐客曰:‘吾家赤龙得无欲去邪?’乃出手船窗外,龙果裂指而去。” 7).1780年出生的郑复光,在其1842年刊行的著作《费隐与知录》中虽然已经知道:“龙之行雨西说所无”,但仍讲:“龙飞于天如鲤乘雾飞亦理可信也。殆其性与阴云相习或乘云游戏空中而具大神力能摄地面一切湿气上升,因成大雨,理或有然。若世俗所云取水于地行雨于天非愚所敢知矣!”大名鼎鼎的郑氏,虽对世俗关于龙的说法有所疑但仍未能断言无。 在中国的古代典籍文献中关于龙的文字,还有许多。象极具唯物主义思想的荀子,在其名著《劝学第一》中也曾自然讲出:“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2. 关于龙的地位 据说“著名学者闻一多曾经说过: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始的象征。”[2]遗憾的是本文作者没能寻得闻先生之《伏羲考》。但从历史文献记载看龙的形象,神则神矣,但也有邪恶一面的历史记录,也有地位不甚尊贵的档案。 1).《大戴礼记•五帝德》中说:“ 顼乘龙而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可见龙乃“五帝”之坐骑也。 2).《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可见龙如同牛马乃“畜类”。 3).《南部新书》云:“龙之性 猛而畏蜡,爱玉及空青,而嗜烧燕肉,故食燕肉人不可渡海。”可见龙是生活于海中残凶的食肉动物。 4).《淮南子•精神》篇写得最为传神:“禹南省,方济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乃熙笑而称曰:‘我受命于天,竭力而劳为民。生,寄也;死,归也。…’视龙王爷犹蝘蜒,颜色不变,龙乃弭耳掉尾而逃。”禹虽不会御龙术更不会屠龙术,仅以一腔人之正气即大溃黄龙。快哉!
¤探索¤ 连恐龙都惧怕的生物 众所周知鳄鱼是一种令人类感到恐惧不安的动物,它残暴冷血是最另人感到畏惧的动物之一,身长6米的湾鳄称得上是体形最庞大的鳄鱼了,但人们很少知道曾经在地球上出现过一种比现今鳄鱼还要大的多还要可怕的多的一种鳄鱼----它就是生活在1亿1000万年前白垩纪的帝鳄! 帝鳄无疑是史前最可怕的终极杀手之一!这种身长可以达到12米的巨鳄体重竟达到了10~11吨!在它居住的河塘边就连当时称霸的恐龙都不敢擅自闯入它的领地!当恐龙口渴难忍来到河塘边全神贯注的喝水的时候帝鳄会趁它不注意猛然张开它那张巨口一下子咬住恐龙的身体,直至恐龙没有反抗之力在把恐龙吃掉!   这类鳄鱼之所以能捕食恐龙,主要因为它有着非常特殊的身体构造。它的鼻子末端长着一个巨大的、球根状的突起,突起里面有一个空腔。这使它的嗅觉异常灵敏,并能发出奇异的声音。而且,这种超级鳄鱼的牙齿也非同一般。与一般以鱼类为生的动物相比,它的下颌牙不仅与上颌牙互相交错,而且能精确无误的嵌入其中。在100多颗牙齿当中,一排门牙能咬碎骨头,撕裂像恐龙一样巨大的猎物。此外,它的眼睛也难以理解地向上翘起。正如古生物学家保罗·塞雷诺在接受采访时所说,当时,这种鳄鱼势力非常强大,很可能就是使恐龙做恶梦的那类东西。
【转载】关于黄河泥沙问题的论文 黄河泥沙处理对策的发展、实践与认识 王开荣, 李文学, 郑春梅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摘要:在简略概括分析黄河水沙基本特点及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就黄河泥沙各项处理对策的 提出背景、实践结果以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回顾总结。黄河泥沙处理是个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只有综 合规划、统筹考虑,在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同时,建立水沙调控体系并优化调度,合理处理利用水沙,才能充分发挥“拦、排、调、放、挖”综合治理体系的主体效应。 关键词:黄河泥沙; 处理; 实践; 认识 1 黄河水沙基本特点及变化趋势 1.1 黄河水沙基本特点[1,2] 1.1.1 水少沙多,含沙量高   黄河是世界罕有的多沙河流,实测年平均水量464亿m3,沙量15.6亿t,平均含沙量33.6 kg/m3,年沙量和含沙量是中国各大江河之首。黄河的水量不及长江的1/20,沙量却是长江的3倍。像黄河这样沙量大、水量少、含沙量高的河流,在世界大江大河中是罕见的。 1.1.2 水沙异源,分布不均 黄河流域自然地理条件差别较大,水沙来源地区分布非常不均。水量主要来自河口镇以上,占总水量的54%,而且是清水,该地区来沙量仅占到总来沙量的9%;沙量主要来自河口镇~龙门区间,来沙量占到55%,来水量仅占14%。 黄河上游的水量主要来自贵德以上。而产沙集中在中游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黄河的泥沙和粗泥沙总量中,约有3/4集中在11和10万km2区域,其中一半又分别来自5和3.8万km2区域。 1.1.3 水沙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匀 黄河水沙存在丰、枯水年交替出现,年际变化大的特点,如花园口站实测水沙量变化过程出现了1922~1932年11年和1969~1974年连续6年的枯水系列。由于暴雨落区的不同来水并不完全与来沙同步,出现各种丰、平、枯水沙年组合。水沙量年际间差别较大,年水量最大最 小的比值约为3.1~3.4,年沙量最大最小的比值约为4~10。 水沙在年内分配也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汛期(7~10月),汛期水量占年水量的60%左右,汛期沙量占年沙量的85%以上,集中程度更甚于水量。同时又主要集中在暴雨洪水期,往往5~10天的沙量可占年沙量的50%~90%,支流沙量的集中程度又甚于干流。高度集中的泥 沙形成高含沙量洪水。 1.2 水沙变化趋势 1.2.1 水量稳定减少,水资源日趋紧张 近十几年来,黄河水量持续减少,1986年以来水量比多年平均减少30%以上。水量减少是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共同造成的。随着黄河流域的开发治理,用水量在不断增加,现已达年均260多亿m3,占到黄河天然径流量560亿m3的近一半。今后对黄河用水量的需求将继续增加,据估计,到2010年黄河缺水量将达到40亿m3,2030年和2050年均分别达到150和230亿m3。因此即使气候条件恢复正常,黄河水资源日趋紧张的趋势仍不可避免。 1.2.2 沙量减少并不稳定,出现两极分化趋势 黄河沙量伴随着水量减少,1986年以来沙量减少近40%。一方面由于近期大暴雨较少,另一方面上中游水利水保综合治理措施起到减沙作用。但治理措施在暴雨条件下作用甚微,因此沙量减少并不稳定,在一般降雨年份水量减少较大,而在发生高强度大暴雨的年份出现高含沙量洪水,沙量仍很大,出现两极分化趋势。 2 黄河泥沙处理方略 针对黄河泥沙的处理问题,古往今来,不少专家学者都曾探索和提出过不同的方略。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对黄河泥沙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入和泥沙处理工程实践的不断发展,泥沙处理的方略也在不断深化和完善,按其发展过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1“蓄水拦沙”对策 建国以后,在下游采取“宽河固堤”方针、保证防洪安全的同时,积极进行了根治黄河的研究和探索。这一时期治黄思想从着重于送水沙入海,转变为将水沙拦截在中上游,提出“除害兴利、蓄水拦沙”,以“达到综合性开发目的”的治河方略〔3〕。依据这一方针,计划在黄河的干流上修筑二三十个大水库大电站;在较大的支流上,修筑五六百个中型水库;在小支流及大沟壑里修筑两三万个小水库;同时用农、林、牧、水结合的政策进行水土保持。把大小河流和沟壑变为衔接的阶梯的蓄水和拦沙库,同时利用水发展林草,利用林草和水库调节气候,分散水流,把泥沙拦在西北,使黄河由浊流变清流,使水害变水利。按此指导思想编制的《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在1955年全国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获得批准通过。
¤第一期¤ 爱雪星月吧最有影响力的20位吧友统计 ※※※※※※※※※※※※※※※※※※※※※※※※※※※※※※※※※                              ※※      爱雪星月吧最有影响力的20位吧友统计       ※※                              ※※※※※※※※※※※※※※※※※※※※※※※※※※※※※※※※※     用户ID 主题数 精品数 精品率 主题率 贡献分  排名-----------------------------------------------------------------    爱雪星月  365   57  15.62% 84.49%  7262    1    紫露留香   23   9  39.13%  5.32%  1057    2  一串心愿葡萄   14   3  21.43%  3.24%   359    3 蓝~色~梦~幻   1   1   100%  0.23%   149    4    gjr瑞雪儿   1   1   100%  0.23%   147    5     舟小露   2   1   50%  0.46%   120    6  百鸟剑主清露   3   1  33.33%  0.69%   117    7    天蓝碧雪   3   1  33.33%  0.69%   116    8 雪幻剑剑主恋雪   6   0    -  1.39%   40    9    漂亮紫兔   2   0    -  0.46%   14    10   星星的甘露   2   0    -  0.46%   13    11 百鸟剑剑主清露   1   0    -  0.23%    7    12  水果公主果果   1   0    -  0.23%    7    13  √缘分づ天空   1   0    -  0.23%    7    14     YokaSue   1   0    -  0.23%    7    15   非常道可道   1   0    -  0.23%    7    16  紫蝶幽谷歌声   1   0    -  0.23%    7    17   浅草№雨梦   1   0    -  0.23%    7    18----------------------------------------------------------------
钻石是怎么形成的? 科学家们经过对来自世界不同矿山钻石及其中原生包裹体矿物的研究发现,钻石的形成条件一般为压力在4.5-6.0Gpa(相当于150-200km的深度),温度为1100-1500摄氏度。虽然理论上说,钻石可形成于地球历史的各个时期/阶段,而目前所开采的矿山中,大部分钻石主要形成于33亿年前以及12-17亿年这两个时期。如南非的一些钻石年龄为45亿左右,表明这些钻石在地球诞生后不久便已开始在地球深部结晶,钻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宝石。钻石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从钻石主要出产于地球上古老的稳定大陆地区可以证实。另外,地外星体对地球的撞击,产生瞬间的高温、高压,也可形成钻石,如1988年前苏联科学院报道在陨石中发现了钻石,但这种作用形成的钻石并无经济价值。 稀少的钻石主要出现于两类岩石中,一类是橄榄岩类,一类是榴辉岩类,但仅前者具有经济意义。含钻石的橄榄岩,目前为止发现有两种类型:金伯利岩(kimberlite)(名字源于南非得一地名——金伯利)和钾镁煌斑岩(lamproite),这两中岩石均是由火山爆发作用产生的,形成于地球深处的岩石由火山活动被带到地表或地球浅部,这种岩浆多以岩管状产出,因此俗称“管矿”(即原生矿)。含钻石的金伯利岩或钾镁煌斑岩出露在地表,经过风吹雨打等地球外营力作用而风化、破碎,在水流冲刷下,破碎的原岩连同钻是被带到河床,甚至海岸地带乘积下来,形成冲积砂矿床(或次生矿床)。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