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的秘密 未知的秘密
关注数: 12 粉丝数: 86 发帖数: 2,842 关注贴吧数: 23
树生虫!难道就要去砍树? 关于滴滴顺风车的一些个人看法!简单说两句! 滴滴火了,因为出事火的,事还不小!紧接着一片讨伐之声,取缔!关张!监管等等。更有甚者现场卸载APP,我只想说你是个SHABI!首先声明啊我不是滴滴的人,也没用过滴滴,更不是开滴滴的,就事论事!滴滴老板也没给我一分钱我用不着替他们说话,我只说我的一些看法,如果对此文有异议的不好意思不回复,因为你根本就没看懂我的意思,若是杠精!更不会搭理你! 首先滴滴是个平台,就像购物平台一样,都是为了服务大众!若出了问题那到底是平台还是厂家(滴滴司机)的责任更大一些呢?你们有想过这个问题没有?当然有人会说都有问题,(废话当然都有责任了)因为一方面是监管力度!一方面是厂家的良心!我个人认为厂家的责任应该更大一些,所谓厂家就是指的滴滴顺风的司机们,不安全因素在于没有受过正规培训(当然受过的也会赖在别人的座位上装疯卖傻这里不具体说了看新闻)说这个是什么意思呢,人们总说当今的社会怎样怎样!某某国家怎样怎样!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社会也好国家也好它们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什么?是人吗!换句话说就算正规的出租司机生出歹意想必也好不到哪里去!滴滴平台可以更加严格的监管监管再监管!可游走的社会中的国人素质你怎么去监管???好比一棵大树生了虫子!现在的国人意识有点扭曲好像抓虫子是次要,把整棵树砍掉才是真理!我擦!若是这种逻辑的话是不是清政府因为一个和珅而被取缔呢? 不会打打农药吗(监管力度加强!上岗培训!人员登记等等)!为什么非要连好好的树也砍掉呢?这是什么逻辑呢?你要知道一个新的事物出现并存活下来必然是有一定的市场需要,换句话说简单的说就是既解决了一些低文化水平人员就业的问题,同时方便了大众交通问题。如果说今天滴滴出了问题,明天这个出了问题,后天那个又出了问题,凡是出了问题的一律连根拔的话,我估计开黑车的人就更多了!!!又不用交份子钱,也没有人员相关的登记记录,查也没地方查去!光靠摄像头吗?人口大国任何一个国家的子民都不是百分之百的品学兼优好孩子!有不爱学习的又到了岁数的,好点的去干电话销售,差点的去借贷平台当狗仔,在差点的就不说了,恶心! 总之你总得让这一类人群有口饭吃!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善这类人的三观以及如何对这类人的人性进行监管!!!而不是一味的去砍树!!!
试问目前是否适合去深度研究和打造无人驾驶技术? 说起无人驾驶技术,我想应该不是2017年才有的共识!这一技术如果实现确实可以大大降低马路杀手的出现,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那便是一、无人驾驶汽车是否很有市场?二、如果是的话是否应该考虑下实际的道路情况?三、该技术完善后是否可以投入市场? 记得前几年推出了一个底盘很高,中小型汽车可以随意在其底盘下穿行的铁轨公交!试问现在如何呢?当摆设了?还是要标榜一下我国的技术有多牛?就算技术及创新并存,为何不能投放市场并实施起来? 其实想法再好,我觉得还是那句话要接地气!不记得是几几年开始,网上就开始了接地气的说法,开始觉得又是网络上的一股风或是一个新的流行语,但想一想这话没毛病算是个褒义性的,什么叫接地气?踏实、务实、不虚!直到现在接地气说了这么多年!却为何只是嘴上说说呢? 花那么多钱去造一个N多年以后兴许都不知道能不能实际投放使用的技术它的意义又何在呢?为什么不花大把力气搞一搞绿色节能或者循环经济呢?还有就是无人驾驶技术也是否要考虑考虑一下大众人们对驾驶的认知和观念!!!这都需要考虑进去的!说真的我觉得特斯拉这点做的就很不错!起码接地气了! 补充说明:我并不是反对这一技术!毕竟这也是人类进步的一次升华,但我还是那句话根据目前的情况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实现未来!
回忆砖塔胡同5 鲁迅先生居住在这个院子时可称的上“贫病交加、情绪低沉”。除经济上的拮据外,身体状况也不太好。以致搬到砖塔胡同后不久便肺病复发,连续一个多月以稀粥为食。 鲁迅先生当时的状况,让我想起了清末著名女词人顾太清。贝勒奕绘的离世,作为侧福晋的顾太清遭到家人驱赶。带着简单的行李,领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在道光十八年十月二十八日搬至砖塔胡同居住。 顾太清,满族镶蓝旗西林觉罗氏族人,幼名春,故初名西林春。始祖屯泰,明末率丁壮投奔太祖努尔哈赤,受职牛录额真,二代先祖图们,与明军作战时身亡,追授备卿。图们市及图们江以其二代先祖命名。三代先祖图彦图,曾任清户部理事。四代先祖鄂拜,曾任清国子监祭酒。五代先祖(曾祖父)鄂善,官居笔帖式。先祖组中的鄂尔泰在雍正朝为大学士,入祀贤良祠。祖父鄂昌曾任陕西巡抚,因以文字狱罪反臣胡中有诗文唱和,被株连获罪赐死。鄂尔泰的灵位也从贤良祠撤出。从此西林觉罗氏降为罪臣贱民。西林春之父鄂峰,沦为游幕为生败落文人,携家移居北京西郊香山下的键锐营中。 西林春自幼承蒙家学,饱览群书,尤善诗词吟咏,为一代才女。后入贝勒奕绘府担任家庭教师。与文采上好的奕绘一见钟情,互生爱意。道光四年(1824年)西林春托称顾氏之女,嫁入荣府,成为奕绘侧福晋。后因福晋去世,顾太清以侧室行嫡室之政。并因此埋下祸根。 奕绘去世后,顾太清遭人暗算,被驱逐荣府。 顾太清在砖塔胡同住了有十九年时间,却没有留下文字说明具体是那门那户,这的确令人惋惜。我想即便顾太清在留有故居,恐怕也难以逃脱被拆迁的厄运。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留下的遗憾绝不是现在的张恨水、邵力子、齐燕铭,还要加上一代才女顾太清。
回忆砖塔胡同4 鲁迅故居为砖塔胡同84号院,院门向西,南侧有棵古槐。因门牌被烟气熏黑,在临街的违法建筑上用粉笔书写着“砖塔胡同84号”的文字提示。在西厢房外墙也搭有违法建筑,并挂有“便民商店”字样。 院子属于小型四合院,南、北房各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院子里的住户已经搬出,多间房屋门窗被拆除。西厢房由拆迁办公室安置其他人员临时居住。东厢房堆满了收购来的废品。整个院子破旧凌乱,肮脏之气迎面扑来。 我站在院子中央,凝视着鲁迅先生曾经居住过的三间北房。想象着在昏暗的灯光下鲁迅先生奋笔疾书的情景。似乎还闻到了从残破窗间飘出的阵阵墨香。当我还陷入沉思时,从西厢房走出一个操着外地口音的半大小子,铁青着脸,问我是否知道这个院子归他们所有,闲人不得入内。 我走出院门,隔着胡同向鲁迅故居张望。虽然现在是四月下旬,由于北京今年偏冷,老槐树枝叶还没有吐出嫩芽。破旧的院落,寂寥的老槐,让我感到一种苍凉的感觉。 1923年7月,鲁迅先生因与周作人发生纠葛,8月2日先生携夫人朱安从小八道湾迁入这个院子。在只有20余米的三间北房中安家。先生在这里住了近十个月,算的上暂住地。但就是在短短的时间里,在狭小的居室中,创作编辑了《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及《中国小说史略》等作品。
回忆砖塔胡同1 近来闲来无事,在书架上看见有本2008年11月北京市西城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的《砖塔胡同》一书,有数篇介绍砖塔胡同及周边胡同的文章。阅读之后收获不少,于是产生到砖塔胡同转转的看法。 我现在居住西四,离砖塔胡同很近。胡同口有万松老人塔,为西四地区标志性建筑物。 万松老人,是金元之际的高僧。十五岁时赴邢州净土寺出家,受具足戒,后到磁州得到大明寺雪岩大师的传授。学成之后返回邢州,筑万松轩,聚徒授学,世称万松老人。金明昌四年(1193年),应章宗之召,入宫说法,受到赏识。元太宗二年(1230年)又奉诏主持万寿寺。耶律楚材为契丹贵族后裔,曾任左右司员外郎。中都沦陷后拜万松老人为师。太宗即位后,任命耶律楚材为中书令。定宗元年(1246年)万松老人圆寂,埋葬在今天的西四路口。并建起砖塔一座。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奉敕修葺该塔时,把七级加为九级。民国16年(1927年),当时的交通总长叶恭绰鸠工重修,并在东侧开辟一门,额曰“万松老人塔”。1986年修缮加固,现为北京市文保单位。 砖塔胡同被百姓们称为“北京第一条胡同”。由于在元代戏曲中出现砖塔胡同,专家们认为它是元大都城保留下的唯一的胡同。由此推算胡同已有700年的历史。 砖塔胡同不但历史悠久,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也是住在这里百姓们津津乐道的东西。我在胡同西侧打听张恨水故居所在地,恰巧碰见在这里遛狗的师先生。他给我讲了许多砖塔胡同的故事。师先生从1953年搬到砖塔胡同后就一直没有动过,可称得上这里的老住户。 谈到砖塔胡同,师先生脸上布满荣耀之色。他告诉我:“北京的胡同太多,真正能给人们留下的印象的不多。就那么几条。其中就有砖塔!” 现在的砖塔胡同并非完整,在城市改造的迅猛发展,连号称“北京第一胡同”也逃脱不了拆除的厄运。随着胡同西侧的楼座建立,张恨水先生、邵力子先生故居逐一拆除,连鲁迅先生的故居也被拆得面目前非。 随着楼座的建成,像能仁胡同、鲜明胡同等相距拆除。砖塔胡同原有的韵味已逐步被商业化浪潮所替代,不同型号的车辆在胡同中穿梭不止。尤其是胡同西侧因有楼座,弯曲的胡同走向被调直。 据师先生介绍,他住在关帝庙西侧,两进深的院子,为西城区挂牌的“保护院落”。据传为清末内宫大太监小德张的外宅。为了让我看得明白,他还给我画了张草图。关帝庙东侧的两层砖楼为基督教的产权,早年为僧侣们居住的地方。
砖塔胡同简介 砖塔胡同位于西四牌楼附近,砖塔胡同这一名称,来自于矗立在胡同中的一座青砖古塔,这座塔是元代名臣耶律楚材的老师,金元之际的高僧万松老人的葬骨塔。万松老人塔的精确塔龄已不可考,但根据史料推断,可以肯定在六百年以上,而砖塔胡同的年龄亦应与此相仿。明人张爵所著《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成书于嘉靖三十九年)、清人吴长元所著《宸垣识略》(成书于乾隆五十三年),均把砖塔胡同作为京城古迹加以收录,由此亦可以推断砖塔胡同历史之久远。 元代北京的胡同名称,保留到今天的已为数不多。位于西四丁字路口以西的砖塔胡同就是其中的一条,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 关于砖塔胡同的古老,我们可以从元人李好古的杂剧《张生煮海》中找到佐证。在剧的第一折中张生与龙女定情后,家童凑趣,与龙女的侍女梅香调情。家童云:“梅香姐,你与我些儿什么信物!”侍女云:“我与你把破蒲扇,拿去家里扇煤火去!”家童云:“我到哪里寻你?”侍女云:“你去那羊市角头砖塔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足证元大都城里,已有砖塔胡同。至于“羊市”则应指砖塔胡同旁边的羊肉胡同,同样历史悠久。 砖塔胡同因胡同东口有一座八角七重檐的青灰色砖塔而得名。此塔名为“元万松老人塔”,为纪念万松老人而修建的。关于万松老人及此砖塔,在明刘侗、于奕正著《帝京景物略》卷之四《西城内·万松老人塔》中有详尽记载。 近代史上,有若干名人曾在砖塔胡同居住过1923年鲁迅在与周作人反目后从八道湾搬来砖塔胡同61号(现84号),并在这里写出了《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和《肥皂》、《中国小说史略》等作品。鸳鸯蝴蝶派作家张恨水曾居住在砖塔胡同43号(今95号)并在这里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1927年刘少奇随北方局由天津迁到北平,暂住在砖塔胡同四眼井10号的同事家里。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