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红公子一生忙
怡红公子一生忙
问谁有泪似情痴
关注数: 27
粉丝数: 15
发帖数: 2,347
关注贴吧数: 14
过年啦!过年啦 祝各位朋友新年快乐!
曹雪芹充分汲取了金圣叹的一些文艺理念 金圣叹有个创作理论,区分了加工和创作的区别,即他在批《水浒》时拿《水浒》和《史记》作比较。强调《史记》是以文运事,即良史在保证记载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对其作品在艺术效果上的渲染和思想价值方面的阐幽是很难的。按照他的原话就是先有此事发生,作者只能就事论事,顶多是借题发挥,虽然作者高才,毕竟是非常吃苦的事情,因为缺少创作上的自由。而小说创作却是因文生事,只需要汲取生活中的经验,依托生活并将其在生活经验上的总结呈现在其文字作品中,从而营造出作者想要达到的合情合理的生活氛围及生存于其特定氛围下的各色人物和这些人物之间的生活关系。按其原文就是由着作者笔性发挥,削高补低都由作者自己,拥有极致的自由发挥空间。 因此通俗小说由于自由发挥的客观条件,经典之作层出不穷。而像《史记》这样伟大的史书却寥寥无几,毕竟有限制的加工比无限制的创造难上加难。 脂砚斋对于金圣叹的推崇是显而易见的,其在批语中就有自己明显不及金圣叹的语气,比如作者极少数的描写宝黛吵架后二人心理的详细剖析时就有批语:假使金圣叹见之,不知有多少妙批(因为脂砚斋清楚金圣叹第六才子书《西厢记》里对于张生双文心理活动的妙批层出不穷)。五十一回回末批语:作者已逝,圣叹云亡,余不自量,妄拟数语……对金圣叹的溢美和服膺无以复加,和作者在脂砚心中的地位可与分庭抗礼了。脂砚斋囿于文学底蕴,曹雪芹却是金圣叹的隔世知音 ,并将金圣叹在批《西厢记》里的预言给实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读金圣叹批水浒西厢,对红楼梦的认识自然是大有裨益地。 《红楼梦》里的故事有一定的曹家背景打底,而所谓不敢稍加穿凿附会不是对于曹家而言,而是对于生活的本真,是不能出脱于生活常理之外的。而红楼梦所谓真假两面也是关于人性的两面,即表面的现象和隐藏的嘴脸。不能认识到这些恐怕就如脂砚斋说的"是书哭矣,辜负作者一肚皮眼泪"了。
昨儿贴被删除了 百度真是搞笑,我这措辞挺隐晦地应该,不知是哪里犯忌
下雪随感 下雪了……凤哥的"一夜北风紧"比张打油的《咏雪诗》"江上一笼统"是高明不少地。凤哥却不懂湿的干的,不过随口一说,也是寻常。妙在并不直接便一句写完,于是宫裁等说给后人留了无限地步。再看张打油那首,起句便把个景色涵盖,底下如何发挥?红楼梦诗句都是帮忙烘托人物形象的,凤哥这句诗不就是其高情商的精致体现吗?群体中的特立独行是不会有多少拥虿地,毕竟每个个体都是参与者,善于引导他们的才是领导,凤哥无疑具备领导特性。
冬至 占尽风情向小园
粗读林潇湘《咏菊》诗 林女公子咏菊诗,可谓寄情寓物,意韵悠长,诚写菊之嘉构, 律诗之妙品也。问菊、菊梦亦其流亚也。 《咏菊》诗为何夺魁,且看起句:无奈诗魔昏晓侵, 绕篱欹石自沉音。这个起句不仅写作者爱诗,且写诗时尤其对赋菊花是特别用心。明末散文家张岱《陶庵梦忆》中写道:“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袁宏道在《瓶史•好事篇》以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辈推为无癖之人。黛玉何癖也?诗癖也。既耽诗癖,则绕篱而行,倚石自立之时无不沉思于心而韵之于律,故曰自沉音云云。沉思既久则蕴秀于笔端,何妨临霜而写之;音律自沉又正值口齿噙香,惟有对月而吟方不辜负。第三句笔端蕴秀正承第一句诗魔于昏晓际无时不催,第四句对月而吟又承第三句篱畔石侧犹自沉音。而临霜,噙香分点出菊花之时令,菊花之芬芳也。此四句可谓律诗起承之典范,即金圣叹批《唐才子诗》里对于律诗三四句对于一二句所要描写的紧扣承接关系和进一步浸润修辞的创作手法。再看她五六句颈联如何转得: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自怜、谁解"应是诗人自况。"素怨、秋心"则不知是诗人之素怨秋心抑或菊花之素怨秋心,何其浑然一体而不自知!谓咏菊亦可,谓喻作者自己又何尝不可呢?如此妙句,全然不露斧凿痕迹。览物抒怀,寄情于物,意趣交融,妙到毫颠。刘勰所谓"婉转附物,怊怅切情"者是也。尾联云: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总收一句作结,点题且切题。作者别具慧心,既咏菊之高洁幽贞,又借菊花以为己证。可谓力透纸背,赏之如闻菊花,犹思作者,口齿噙香,余韵绵绵……李纨字宫裁,虽不能作诗,却会品诗,无负作者公裁之喻。 特呈才女前世花《咏妙姑》七律一首奉上: 云裳縠袖谪凡尘,底事羁萦带发人? 鄙弃成窑耽洁癖,叨承玉帖讯芳辰。 佛前莲烛空移影,雪里梅花色映春。 劫近笼庵钟磬起,依稀伤婉似颦呻…… 此虽不逮潇湘妃子菊花诗之附物切情,亦咏妙玉之佳作也。不知众吧友以为如何?蜀郡木石老人因赏前世花之才,和了一首,容后再呈览于吧友。
我很愤怒 为何我们现在生活的这种文明还有人大肆渲染血统论,这完全出于其无意识之奴性思想。这种奴性根植于其人内心深处,为其人极度自卑的外化表现。人的崇高来自于其灵魂的高洁,其思想之深邃,其言行之风骨,其生活之品味,其观念之格局。而不是地位之尊卑,财富之多寡。而当代的可悲在于信仰的阙如,精神之匮乏,品格之堕落。才会有诸如谁家世好,谁财富多等等以金钱为皮,媚俗为骨之人的存在。其思想之贫瘠,其见识之庸狭,其言语之鄙陋,皆中金钱观念之毒殇也。
标题取杜工部咏怀古迹。宋玉之师屈子,黛玉亦从之,何二玉之形近 标题取杜工部咏怀古迹。宋玉之师屈子,黛玉亦从之,何二玉之形近而神契也。试移工部宋玉诗为黛玉诗: 摇落深知黛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芳园故宅空文藻,风雨秋窗岂闷思? 最是红楼倶泯灭,斯人指点到今疑! 吟咏红楼人物,独难见黛玉,迨嫌一字一句颟顸狼犺唐突西子。惟戚公蓼生有黛玉之尖且妒矣,而又笃爱深怜云云;又史迁谓屈子娴于辞令,黛玉有之。是小子不揣鄙陋,擅易工部诗句而嘱之,实难捏造,乃因循相袭,取事近而情类也。今试解之: 摇落者,黛玉幼失怙恃,寄于外祖,虽有表兄慰藉,奈爱博心劳何!是深知颦颦情郁而心苦,一可悲;况前世酬德难偿,今生竞止还泪报之,又可悲也。还泪之身又怀不足之症,是速其泪尽而形槁神竭矣,宁不悲乎?虽种种可悲,然何以自遣?故风流儒雅亦吾师云云。 前文书黛玉之悲,然何以自遣哉?约莫诗而已。 刘勰《文心雕龙》第六章明诗中称: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又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舒文载实,其在兹乎!即强调写诗是人类自然感情之流露。子曰:诗可以兴观群怨,而怨亦人所禀七情之一,朱熹又注曰怨而不怒;又毛诗正序云: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即强调抒发情感时地技巧要蕴藉含蓄。 黛玉诗句:无奈诗魔昏晓侵,可见黛玉之嗜诗也,风晨月夕掿管不綴,诗书作伴习以入髓。故述幽情则鬱伊而易感,发闺怨则怆怏而遣怀。不然肠久转而心久曲,情愈郁而疾愈深,非诗何以抑之哉!此所谓黛玉之风流儒雅如丝之抽绪,盖其渊源皆师儒所谓情出天然是也。 又黛玉之多情善悟:忧时伤世,则抔土茔花;览物抒怀,则调寄靖节。真如刘勰所云:婉转附物,怊怅切情。有清一代,即以女诗人目之,亦无忝也。 红楼梦作者设计这个人物之前即暗示了她地悲剧结果——即还泪之原债。只是把还泪这个漫长地过程诗意的渗透于黛玉的人生轨迹。黛玉的生活是超功利地,是唯美地。除了涉及与宝玉地情爱关系之外的任何利益都与黛玉无关,换句话说,除爱情地波折外黛玉的一生堪称完美。诗意的生活环境足以满足其崇高的审美情趣和高洁的精神诉求,红楼梦的作者更多的赋予她精神上的自足,而我们往往忽视或者疲于哀伤于表像而未体味林黛玉之内心深处的怡然。
气温渐寒,估计除南方沿海城市都冷飕飕吧 不禁想到古人过冬,《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在描写內眷接宾待人,关系亲密地都是在炕上坐着地。看来曹雪芹冬天写红楼梦时也必是在炕上操作地,处境应该比南方穷文士过冬稍微强一点。毕竟烧炕所需地燃料荒野举目皆是,想多积蓄只要勤快点应该不难。
探春之尺牍,真嘉文也 娣探谨奉二兄文几: 前夕新霁,月色如洗。因惜清景难逢,讵忍就卧。时漏已三转,犹徘徊于桐槛之下;未防风露所欺,致获采薪之患。昨蒙亲劳抚嘱,复又数遣侍儿问切,兼以鲜荔并真卿墨迹见赐,何痌瘝惠爱之深哉! 今因伏几凭床处默之时,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敌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虽一时之偶兴,遂成千古之佳谈。 娣虽不才,窃同叨栖处于泉石之间,而兼慕薛林之技。风庭月榭,惜未燕集诗人;帘杏溪桃,或可醉飞吟盏。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 此谨奉。
推荐一篇陈村先生地文字《意淫的哀伤》 这吧里不晓得有没有陈村先生写的《意淫的哀伤》,这篇文章我读了几次,觉得作者对宝黛之爱情关系这条贯穿全书地大脉络可谓条分缕析。尤其是宝玉领警幻之训后是如何地恪尽职守,竞而如何周旋于诸女子间,都做了精致地描述。深入浅出,想推荐大家一读。
胡适大名垂宇宙 就说我们现在还不认清胡适之先生地学术地位,那真是时代地悲哀。不说他对白话文地推波助澜,就是你去看看《胡适文存》,只要不是睁眼瞎,绝对会感觉如冬日和煦暖阳,夏夜徐徐清风。不说让你脱胎换骨,起码于文艺之道可略微精进。
先来个题帕三绝其一吧 有一起唱红楼梦歌的吗 哈哈
试猜脂砚斋等人批书动机 史迁在《太史公自序》及《报任安书》反复强调一个今人所谓的美学规律——发愤著书。金圣叹在评论水浒时也引用这个古人发愤著书地观点。于是二痴道人在评论红楼梦时便说:施耐庵之孤愤,假盗贼以发之;蒲聊斋之孤愤,假狐鬼以发之;曹雪芹之孤愤,假儿女以发之。 这里的发愤著书,龙门史迁也有解释:此类人皆是抑郁不得志,有文彩又不被当世所重用,于是著书以述往事,思来者。以描述理想地生活秩序和表达内在地审美情趣。所谓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为一家之言,并藏之名山,留待后人。 曹雪芹穷半生之力写就地红楼梦,是否媲美司马迁《史记》中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为一家之言呢?看过红楼梦的人应该觉得这是一本涉及面非常立体,是十八世纪初叶中国社会生活地情景再现(天地之际以人类地社会活动为主),是历史文化积淀到清朝时地艺术总结(所谓通古今之变也),而生活中各种事物及其中千丝万缕地联系所呈现出地矛盾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各种悲剧,红楼梦在描写这些悲剧地发生时,都没有人工穿凿,只是顺其自然。这样地美学原理即王国维先生在作《红楼梦评论》时引西方哲学家地美学观点归纳而出,足以当成是曹雪芹独特的生活见解及艺术创作体系,自然成就其一家之言了。 这样一本大书,作为曹雪芹亲友地脂砚斋们肯定也想参与进来,最明显的就是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了。但脂砚斋诸人文学水平和艺术气质与作者差距太大,又想自己的文字与红楼梦并传以流芳后世。在作者以不暴露底细为原则地授意下,以知情人地口吻批阅传抄此书。既然对作者隐去地故事辨之甚详,又不能明白说出,于是东现一鳞,西露半爪;吞吞吐吐,欲说还休。不过是些隔靴搔痒,不着边际地话。文艺批评方面也毫无建树,见解平庸,不成体系。甚至后来有些抄本以有碍观瞻而欲将批语尽行厘剔,至书商程伟元刊行传世时则只剩原著,与批书人欲与原著并传地初衷背道而驰。 到民国各种珍贵脂本地问世,及如今地脂学,这几个批书人地心愿可算完成了。不晓得其人是否大快心于九原?则所谓脂砚先生恨几多可以释然矣。
红楼梦里的比丘尼 红楼梦凤哥弄权一回,就是这静虚老尼撺掇的。这老尼不在庙做馒头,偏偏爱惹事,又会来事。 吾读《战国策》,满纸苏秦张仪摇唇鼓舌之辈。至韩非《说难》,可谓极矣。是战国策辩之士,后世儒者多薄且不齿焉。今静虚非能合纵连横,游刃列国之间;又无令始皇有见韩非,虽死不恨之叹!然竟能令精明如凤哥者为之所用,此无它,善读人心故耳。静虚不读《说难》,然其善读人心不出于《说难》也明矣。 韩非尝言: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凤哥协理宁国府,指挥若定,恩威并施;声振荣宁,才干优长。当是时,凤哥之心欢,凤姐之意恣,凤哥之得意极矣。于是乎静虚老尼略陈激语以挑其弄权好胜之心,阴许厚利复动其贪婪无厌之意。一张一弛,收放自如,作者摹写此类比丘方士之类,可谓刻骨传神!静虚说凤哥小小一段文字,虽不逮韩非《说难》,足当《水浒》吴学究说三阮撞筹可矣。
加入 今天才加会员
看看这个吧,孤独的小吧啊 发个帖,表示五一到此旅游
这些天都没晚睡,一般八点就睡了,今晚看来又要到午夜了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话说】我已经发了十贴了 还不是有缘人呢
【我发现,我承认】我迷恋上某人了 好烦啊
人面不知何处去
也不晓得友情里的三甲近况如何,后面两个到是惬意 祝安康快乐啊
可儿回见,好好休息哟........
时雨........我的可儿.....哈哈
嗨,今天又灌了些黄汤,以前答应过别人都不喝的.........
她用歌声把彼此溶化,用情投入唱到沙哑眼泪已落下
到时雨吧的路还没有踩出 来
时雨哟........ 哈哈,真情的呼唤
李走哟........ 俏皮的呼唤
说来也怪,除了时雨,我对谁说话都太 油和溜须
不知道人现在怎么样了...........
呼呼,我无有不良嗜好啊 ,最讨厌吸烟啊
道哥只有快乐的时候才饮啊,而且时雨说不饮后一直没再喝了
O还没有吃完啊,小心发福啊
是的,万里江天一鹭飞嘛
O慢点吃啊,别光顾回帖,要知道帮主可是马甲界的领袖啊
哈哈.......帮主来了,真好
哈哈,只是现在主题变了,变成了大家都比较摆渡的发言了
哈哈 ,不许你这么自私,要俏皮的呼唤啊
犹记红袖与月压诗戏云:怡红公子不是人啊......
惟愿此生长相与 不教时雨湿无声
孤衾单薄无眠夜 偏是婵娟不照人
汉唐兄长来了
红袖子去哪里了啊,
或许不来摆渡是可儿最好的选择
大家好吧
清风在哪哈
可儿,你在哪里啊,我好担心你
可儿累了么?
个个与206二位兄长尽兴,我先下了..........
机场建设费几何?哈哈
可儿.........安啊
风一样的灌水人:除O外,得此雅者几稀
哈哈哈哈........相当不错啊
逆漳者亡!哈哈哈哈
下了....大师们回见.........
假如说不够,你又嫌我爱不够
情话说太多,你嫌恶心又做作
巴掌巴不够 活该倒楣的是我
我是你的男佣,一周全年无休.........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