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mao2 alimao2
关注数: 263 粉丝数: 972 发帖数: 12,008 关注贴吧数: 1,646
“挫折造就人才”,学校也可以,甘肃这6所学校得到认可 每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困难,然而,如果想要站的更高,看得更远,总结失败的经验,努力克服困难是不可缺少的。近日,在教师工作的会议中,教育部发布了一些全国职业院校的典型案例,专门针对“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 最终的评估结果让很多人很惊讶,因为很多网友发现,甘肃有好几所学校入选。于是纷纷表示感慨,地理位置较差的甘肃,有6所学校入选全国首批典型,网友:没想到。那这6所院校到底是谁呢?请看下面。 1.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它是国家首批28所示范性高职高专之一。这所学校创办于1956年,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学校。 根据2015年统计显示,这个学校设有10个系和一个继续教育学院,而且还开设了82个高职专业。这些系和专业都以石油、化学、电子、电气、汽车、土木等专业为特色。 作为一所专科院校,该校师资力量较雄厚,有专任教师552名,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较大,有313名。而且每年学生的就业率都很高。这样的实力,能入选双师型教师建设队伍是可预见的。 2.甘肃省水利水电学校 甘肃省水利水电学校是甘肃省唯一一所以水利和水电专业为主的学校。其创建于1951年,通过不断的发展,这所学校基本实现了订单培养,最终达到高质量就业的目标。 在以往的统计中,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大多数从事在水利水电行业,而且更重要的是学校形成了特有的行业优势和特色,于是也入选了双师型教师建设队伍。
甘肃省已有207个A级旅游景区恢复运营 1.兰州市17个:兰山风景区、白塔山公园、水车博览园、祥龙生态园、创意文化产业园、水车园、金城公园、什川古梨园、皋兰高新农业示范园、石洞寺部分开放、兴隆山、青城古镇、石源景区、苦水猪驮山、青龙山公园、兰州植物园、仁寿山景区;   2.天水市40个:麦积山、伏羲庙、南郭寺、玉泉观、水帘洞、回乡风情园、大象山、秦安凤山、卧牛山森林公园、武山蔬菜科技园、崇福寺、炳灵寺、佳•水岸小镇旅游度假区、花石崖、宣化冈拱北、姜维文化园、三黄谷森林公园、清水温泉生态旅游景区、青鹃山国际休闲旅游度假景区、齐寿山中国风水岭地理文化旅游大景区、李广墓、诸葛军垒、卦台山、导流山、龙园、马跑泉公园、凤凰山、文庙、可泉寺、上关明清一条街、尖山寺森林公园、蔡家寺、黑潭寺、天门山、古坡草原、赵充国陵园、小华山、关山云凤风景区、卧龙山老庵寺、街亭遗址西梁子森林公园;   3.酒泉市24个: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敦煌世界地质公园-雅丹景区、敦煌阳关旅游景区、敦煌古城、敦煌(沙洲)夜市景区、敦煌市党河生态公园、敦煌市光电博览园、敦煌市月牙泉小镇、敦煌白马塔景区、西汉酒泉胜迹、酒泉常青苑景区、花城湖生态旅游景区、玉门赤金峡旅游景区、玉泽湖生态旅游景、玉门市黄闸湾镇泽湖村果巷花苑景区、玉门市赤金镇铁人故里景区、瓜州锁阳城景区、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园景区、瓜州县红西路军最后一战纪念景区、金塔县鸳鸯湖景区、金塔县金鼎湖清泽溪景区、阿克塞哈萨克民族风情园、阿克塞金山湖景区、肃北县党河峡谷民族文化风情园景区。   4.平凉市23个: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宫、龙泉寺、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田家沟、莲花台、柳湖公园、南山生态公园、莲花湖、成纪文化城、双凤山、紫荆山、米家沟、白家民俗文化景区、汭丰郑家沟、完颜民俗文化景区、皇甫谧文化园、干槐树旅游示范村、赵墩梯田生态景区、云崖寺景区、朝那湫、陈家洞景区、锦绣凤凰旅游景区;   5.金昌市6个:紫金花城、金水湖、骊靬古城、北武当山、金川公园、花田小镇;   6.张掖市22个:张掖七彩丹霞景区、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高台大湖湾文化旅游景区、高台月牙湖公园、山丹大佛寺旅游景区、马蹄寺景区、冰沟丹霞景区、扁都口生态休闲旅游景区、平山湖大峡谷、临泽县流沙河景区、滨河九粮液文化旅游景区、芦水湾生态旅游景区、祁连葡萄庄园、圣天寺旅游景区、南湖生态植物示范园、公航旅·张掖国际露营基地、临泽县红桥庄园景区、临泽县德源农庄景区、民乐县金阳光生态农业观光园、方舟温泉水世界、青龙山旅游景区;   7.定西市19个:渭河源景区、渭源县首阳山、通渭悦心国际书画村(室内场馆暂未开放)、榜罗会议纪念馆(室内陈列馆暂未开放)、漳县贵清山/遮阳山景区、通渭温泉度假区(室内暂未开放)、甘肃临洮平长人家景区(室内水世界暂未开放)、甘肃洮河石文化博览园景区(室内场馆暂未开放)、通渭县秦嘉徐淑公园、甘肃省仁寿山森林公园、岳麓山景区、佛归寺景区(室内场馆暂未开放)、三易花卉园景区(室内场馆暂未开放)、貂蝉湖公园景区、漳县泰山公园景区、漳县石崖寺景区、西岩山景区、玉湖公园景区、渭源灞陵桥景区;   8.甘南州1个:合作市当周草原景区;
手中有粮底气足——兰州粮油市场销售储备见闻 省城兰州的“面袋子”“米袋子”供应充足吗?粮价会涨吗?真的需要囤粮吗?带着这些问题,4月1日至2日,记者实地探访了兰州市两大重要的粮油储备库及多家超市、粮店,深入了解兰州市当前粮油销售及储备情况。   兰州市焦家湾粮库有限责任公司是我省大型粮油批发集散地及物流中心,年粮油吞吐量15万吨,每日米面油进货量保持在800吨到1000吨,76家粮油经销商长期在此经营。记者在现场看到,上千袋米面堆放在火车道旁的卸货区,不同的仓库前停着几辆半挂货车,工人们忙着卸货,粮店、超市等零售商把货品装到车上,一些群众拉着购物小车到各个经销店询问价格、购买粮油。   “我们的储备充足,目前大米存量为4500多吨,面粉存量2400多吨,食用油存量500多吨,而且每天还在源源不断地进货。”焦家湾粮库负责人韩文革介绍道。 同样加班加点忙进货的还有兰州市土门墩粮食储备库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刘东郭告诉记者,相较于大米,兰州市及周边地区市民的面粉需求量更大,所以近日出货量较多。该粮库每天面粉进货量在400吨到500吨,平时每天出货量在150吨左右,最近达到了350吨,但储备有余。   兰州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盛泉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介绍说:“我省粮食依赖进口程度很低,群众口粮不会受到影响。不仅如此,近年来,我省粮食连年丰产,储备充足,质量安全有保障,完全能满足市民日常消费需求。”   杨盛泉告诉记者,早在春节期间,该局就全力推进粮食保供稳价工作。“首先,我们加大了成品粮油调运,调运量较往年翻了一番,确保疫情期间粮油稳定供应,货源充足;其次,全力保障群众粮油购销渠道畅通,全市近200家放心粮店从正月初二开始营业;再次,疫情发生后对全市各承储企业、粮油应急供应网点成品粮油储备和销售量实行动态监管,建立健全米、面、油的日常监测体系,价格监测由周报制改为日报制,全面把握市场行情动态。”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兰州市较为完善的粮食储备调控体系也足以让全市人民吃下“定心丸”。据兰州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统计,目前兰州市政府储备和企业商业粮食库存可满足全市240天以上市场供应量,食用油可满足全市85天以上市场供应量。目前,全市粮油储运、购销加工企业全部复工且运转正常,粮油储备充足、投放有序、价格稳定、质量安全。   记者在华润万家超市仁恒国际店的粮油区看到,货架上各类品牌米面油货源充足,不少市民驻足问价。据现场导购介绍,近日虽然出货量多,但超市存量充足,随时可以调货补货。据负责人介绍,最近工作人员配送任务增多,该店已经加大配送人员力量,提供预约服务和在线订购业务,保障市民按时收货。 市场需求量增加,粮价怎么样?杨盛泉告诉记者,疫情期间,该局与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动出击,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串通涨价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两大粮库负责人表示,目前粮食批发价格基本与疫情期间持平,超市及粮店零售价格有所浮动,处在合理区间。   粮库里库存充足,保障有力,市场上人来人往,购销有序。几位受访者表示,盲目“囤粮”不仅加大市场供给压力,吃不完的粮食还会随着气温升高更容易生虫变质,导致浪费。市民应理性消费,节约粮食,不信谣、不传谣
甘肃各地风格迥异的清明习俗(上) 老兰州的习俗 踏青赏景正当清明时   从古至今,清明节都是敦煌民间的重要节日。它的主要活动内容包括了上坟祭祀、踏青春游、聚集会餐等,在追思先人的同时,现世的亲戚朋友们聚集在一起,吃饭喝酒,沟通交流,有时还与家人踏青春游、放放风筝、吟诗作文等等,节日的内容也在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丰富着。清明节俗活动联结着历史与现代,保存着民间民俗文化的基因,也自然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祖归宗的纽带。   清明时节,兰州的气候渐渐转入平稳,春风和煦,春草开始发芽。在这个时候,人们开始准备祭祖扫墓。据兰州地方志记载,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兰州人祭祖的习俗几乎差不多。由族长率领族人拜祭家庙,祭扫祖坟,宰猪献盘,祭后再按照各家人丁分发祭肉。据老兰州人讲述,每年清明上坟的时候,人们提着菜盒子,盛一些小菜祭品,带些馍馍、水酒、烧纸、香烛,扛个铁锨,到四野荒山各自坟地为坟茔添土。同族人聚在一起,先给坟地除去杂草,然后添土摆放供品。兰州人在清明节上坟时不同于一些地方的人在户外野炊,而是吃些自带的冷食和甜点。据一些老兰州讲,这些都是寒食节后禁火,只吃冷食的遗俗。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对传统习俗的不断改进,现在的清明上坟被赋予了踏青赏景、族人聚会等符合时代的意义。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据有关史料记载,清代的时候,每到清明这一天,兰州各界民众将城隍庙里的城隍爷木雕像,抬到安定门外龙尾山下历坛的城隍行宫,兰州知府、皋兰知县等设馔致祭,士民共同祭拜,这种被称为“春祭”的风俗自清代后一直流行至民国初。一些外地客商因为在清明期间无法回乡,所以只好将烧纸装入黄表纸信封内,在封皮上写清楚某县、某某已故亲属之名和装书者姓名,赴历坛焚烧,谓之“带包”。也有人在城隍庙附近带包,庙内有两座大铁焚纸炉,即为焚包处所。据兰州老人回忆,外乡人“带包”的这种习俗在民国时依然流行。解放后,兰州近郊地方还是以土葬为主,人们去坟地扫墓祭祖,礼仪与昔日差不多。
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又“发现”一处淡水湖泊 记者从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该局科研人员在进行春季调研时,在保护区艾山井子一带“发现”了一个约3平方公里大的淡水湖。据悉,这是在敦煌西湖保护区核心区出现的又一个大面积的淡水湖泊,根据出现位置,西湖保护局将这个湖泊命名为艾山湖。   记者从航拍画面看到,艾山湖出现在疏勒河西湖保护区段西北一片地势低洼处,湖泊东段与河道、湿地相连,中部和西段深入戈壁雅丹之中,整个湖泊东西长3公里多,南北最宽处约800米,总面积3平方公里左右。记者在湖边看到,艾山湖水体清澈、碧波荡漾,湖岸周边尤其是东段区域红柳、芦苇等植物生长茂密,湖水中不时有鱼在游动,水面和芦苇丛中还有鸬鹚、白鹭、野鸭、鸥鸟等栖息或飞翔,眼前的景象表明,这个“世外桃源”已经成为野生动植物们的“新家园”。   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总工程师孙志成告诉记者,艾山湖是疏勒河水汇集而成的淡水湖泊,形成时间晚于2016年出现的疏勒河汇水湖哈拉诺尔,早于2017年偶现的疏勒河终端湖——哈拉齐,但艾山湖是一片低洼的大沙地,过去没有过湖泊的印迹。如今,艾山湖和哈拉诺尔、哈拉齐两个面积较大湖泊一样,对保护敦煌西湖湿地、恢复生物多样性发挥着关键作用。
张坝村,甘肃不多见的完整古村落 张坝古村落在山坡之上,错落有致的黄土灰瓦房掩映在花草树木中,有种穿梭在漫长时光隧道里的感觉,一些被记忆剪碎的旧事,在一种古旧气息包绕的氛围里,让情绪陷入一种难以言说的感觉而不能自拔。   专家认为,张坝村古民居,保存完整,区域代表性强,既有人文、农耕、田园、生态旅游的丰富资源,也有很高的民间文化研究价值。   张坝村民居是典型的陇南木架子房原型,四合院建筑结构,多依山而建,既拥有北方建筑的恢宏高大,又融合了江南民宅的精雕细琢,院落布局合理。房屋为上下两层,正房三到五间,厢房、厨房、杂物房各具功用,中间院子的两边是台阶,院门位于一侧。房基是就地取材的石头,上面是黏土与碎石夯实的土墙,防寒保暖。房架全是山上的木头,耐用结实。房上一色的青瓦也是村上的小砖窑烧制,让整个村落散发着素朴之美。   古民居是一种文化符号,它不仅承载着沧桑与历史的记忆,透露出的是富含地域文化的神秘气息,并给人以情感上的回归与心灵的慰藉。专家认为张坝村古民居保存完整,区域代表性强,既有人文、农耕、田园、生态旅游的丰富资源,也有很高的民间文化研究价值。   在张坝村流连,一棵800多年的菩提古树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它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张坝村的悠悠岁月。   早在元末明初,当时朝廷政令推行“湖广添四川”移民垦荒的政策,张坝村的先祖们便从湖北麻城、孝感迁徙而来。传说最早迁到张坝的张氏先祖只有8户,约50人。张坝村虽山多地少,但在张家历代先人的辛勤劳作之下,他们繁衍生息,生活逐渐变得殷实起来,最终形成了眼前的这个村落。   在古老民居中穿梭访问,留意它们的每一个细节,是莫大的乐趣。你会发现,那些院落的构件上,多装饰有精美的木雕、粗犷外形和细致纹饰的石刻,自然山水、珍禽异兽、戏剧人物、吉祥的图纹、历史典故多有呈现,在屏风、窗棂、雀替、走廊台、柱顶石上都有。图纹内容繁多,例如祥云、蝙蝠、如意、牡丹、梅花、石榴、锦鸡等。   深深的庭院里,每一根廊柱,每一扇雕花门窗,都似乎布满包浆的拙朴和凝重,满覆时光的履痕。徜徉在幽暗并带有一点残破的院落,品读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或与一棵树独语,或与一朵花对话,你会感觉到时光在这里似乎慢下来,埃尘似雪。   从村落内的匾额和门庭残留的楹联匾额,则能看出张氏先民重德修身的情操追求,有的蕴涵着勤俭持家的家风文化、有的蕴涵着恩泽子孙的家训传承、有的蕴涵着家族繁盛的美好寄托,透露出人们修身治家和世道清平的美好希冀。   眼角的余光轻轻摩挲视线里的一砖一瓦,感受着触及灵魂最深处的柔软和幽古的恬静,此时,油菜花、山杏花、桃花,还有不知名的野花争相绽放,还有那潺潺溪流,鸣啭的鸟雀,觅食的鸡群,都让张坝村显得那么美好。   游张坝村攻略   地理位置 张坝村,在陇南市琵琶镇东南7公里处,可经兰海高速公路去张坝村,在琵琶出口下高速即可到达。此地位于西秦岭与蜀川之间,这里气候温润、森林茂密。古村落就坐落于四方山的坪上,依山傍水,与坝上新建的居民点隔大团鱼河相望。村中新建博物馆,收藏着大量的农具和老物件,让游客对农耕文化有最直观的认识。
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隧洞口大型通风设备轰轰作响,隧洞内工人用钻机在岩石上打眼,施工现场工人们各司其职、井然有序……位于白银市平川区的齐家大岘隧洞,是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试验段总干“咽喉”所在。工程自2月19日开始复工,面对推迟复工20天的情况,施工人员正紧锣密鼓加紧建设。   工程建设如火如荼,源自对水的渴望。地处甘肃省中部地区的白银,降水少,十年九旱,而白银市靖远县、平川区和宁夏海原、中卫交界地带是一片平川——兴堡川,这里的群众对隔山而流的黄河水,可望而不可及。直到上世纪80年代,兴堡川电灌工程通水,极大地改变了当地的面貌:引来黄河水,浇灌干旱地,生态好了,移民来了,日子甜了。   怎样发挥更大的效益?关乎民生,关乎发展。建设一个以高效农业灌溉为主,兼顾农村人饮供水,为区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扶贫产业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和保障,为区域易地搬迁安置和生态环境修复创造条件的水利工程,势在必行。对此,甘肃积极谋划建设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将工程列为全省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统筹推进前期工作。去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将该工程列入国家《2019年重点推进重大水利项目清单》。去年7月5日在兴电灌区齐家大岘隧洞正式开工。   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不仅是兴堡川灌区群众期待多年的兴电二期工程,也是甘肃省和白银市为彻底改变靖远县周边地区贫困状况的脱贫攻坚决战工程。工程总干渠以兴电工程总干渠为基础并与之深度并行,对兴电工程进行改造提升。工程供水范围涵盖靖远县、平川区的10个乡镇,直接受益人口14.54万人,受益灌溉总面积45.51万亩,其中新发展灌溉面积30万亩,改善原兴电灌区面积10.99万亩,井灌区补水面积4.52万亩。老灌区依托新灌区,新灌区带动老灌区,将形成一个总灌溉面积60多万亩的大型灌区。
我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碳离子治疗设备投入临床使用 3月26日上午10时,武威市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我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碳离子治疗系统正式投入临床治疗,这一设备的成功使用,将对我国大型医疗设备研发制造和医疗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碳离子治疗系统”治疗副作用小、疗程短、疗效好,特别适用于不宜手术、对常规射线不敏感、常规射线治疗后复发的部分实体肿瘤的治疗。目前国际上仅有11台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运营,全球受益患者大约3万人。   我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碳离子治疗系统安装于武威市,2012年5月开工建设,历时8年,分别完成出束、检测、临床试验治疗等一系列工作。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肖国青介绍,安装于武威的碳离子治疗系统拥有60余项专利,与国际上流行的以直线加速器为注入器和同步加速器为主的系统相比,我国的这套系统采用回旋注入与同步加速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等多个独特设计,不仅设置有水平和垂直终端室,而且有水平+垂直和45°的斜照射治疗室,可以治疗各种位置的肿瘤。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表示,国产碳离子治疗系统实践了一条“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品示范→产业化应用”的全产业链自主创新之路,标志着我国有了自主品牌的碳离子治疗设备,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使我国高端医疗器械装备国产化迈出了新的步伐。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