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称许某 俗称许某
关注数: 8 粉丝数: 33 发帖数: 1,574 关注贴吧数: 5
uc浏览器 UC浏览器是全球使用量最大的第三方手机浏览器,截止至2016年,UC浏览器月活用户突破了4亿,季活用户超过6亿。[2] [3] 是阿里巴巴移动事业部旗下核心产品。根据全球知名的网络流量监测机构StatCounter发布的最新数据所示,UC浏览器已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17.42%(移动浏览器月度PV份额),全面超越苹果safari成为了全球第二大浏览器。2015年, UC头条发布,标志着UC浏览器开启了第三代浏览器的新浪潮。从信息入口工具到内容分发平台,基于大数据实现精准推荐,让信息更精准连接到人,融入信息流式交互体验,为用户提供个性化阅读体验。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用户,提高用户黏性,UC还积极推动泛娱乐化战略。2016年3月19日,UC推出全球首部全明星阵容的手机真人互动剧,是UC在内容营销、泛娱乐化合作的重要尝试[1] 。UC是阿里移动事业群的核心产品之一。2016年8月,UC从“UC浏览器”正式升级为“UC”,向“大数据新型媒体平台”全面升级。[4] 以12年浏览入口积累,构建内容生态基础设施。在阿里巴巴大文娱版块中,UC是最重要的数字媒体平台。升级后的UC,是大数据新型媒体平台,是基于阿里大数据,根据用户浏览偏好、移动场景、地理位置等多元维度,推送符合用户喜好的丰富资讯内容;并建立相应新型分发关系,打造互利共生共赢产业生态,搭建商业化基础设施的综合性内容平台。
神马搜索 1)创新方向 第一个变化线:用户搜索输入方式在发展。传统PC搜索的方式是,用户输入一个文本,最后得出来一个搜索结果。在未来五年里,文本输入的比重将会快速下降,五年之后用文本输入产生搜索结果的这种用户输入习惯可能会下降到50%,围绕着移动特性,比如语音输入、拍照输入、点击输入的方式,将会快速增长。 第二条变化线:给用户呈现搜索结果在变化。传统搜索结果追求的是“全”,在“全”的基础上用文本链的方式,也就是搜索的目录列表这种方式呈现搜索结果。但我觉得这种形式会在移动上发生很大改变。在PC上搜索,以前追求全的时候,搜索网页的数量代表了搜索引擎的质量。但是在移动搜索的时候,一百万个网页对用户来说变得毫无意义,而搜索结果的“准”,也就是“去噪”变得更重要。 第三个在变化的线是相关性。传统搜索的相关性是基于文本关键词的,但在移动搜索上,一定会从“一致性搜索”逐渐向“个性化搜索”过渡,会按照用户的特点展现不同的搜索结果。而且,这种个性化搜索结果并不是唯一的,每一个厂商都可以根据自己本身的优势出发做移动搜索。 2)增量发展 浏览器和搜索是天然结合。到2013年,UC浏览器在移动领域已有超过5亿的全球用户,是全球使用量最大的第三方移动浏览器。根据艾瑞咨询集团(iResearch)最新发布的《2013中国手机浏览器行业分析报告》的统计数据,在iOS和Android两大高端智能平台上,2013年UC浏览器月度覆盖人数占行业总体的65.9%,稳居市场第一,并在使用次数和使用时长上具有绝对的领先优势。 UC浏览器是很好的起步的支撑,但这是存量。神马搜索依托但不依靠UC浏览器发展。俞永福表示,希望未来神马搜索的50%以上流量来自自身品牌。[7]
神马搜索 2010年,UC优视就推出了“搜索大全”,这是UC在移动搜索领域的初次探索,也是神马搜索的雏形。之后持续招募产品技术团队,并在2013年秘密整合了阿里巴巴“一搜”的团队和业务,以及原百度的一支技术专家团队,同时引入来自Google、微软、雅虎、360等公司的搜索产品技术专家,进一步加速了移动搜索业务的推进。2014年4月28日,UC(优视)正式宣布与阿里巴巴合作共同发布旗下移动搜索引擎品牌——神马搜索。据悉,阿里巴巴和UC已经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发展移动搜索业务,UC公司CTO梁捷将出任神马搜索业务总裁。2014年5月5日,UC优视董事长兼CEO俞永福宣布,神马移动搜索月活跃用户已突破1亿,在国内移动搜索市场用户渗透率突破20%。神马搜索,旨在打造最好的移动搜索产品。[4] 2013年,团队和业务进一步融合发展之后,UC优视将新的移动搜索品牌命名为“神马”,并由UC优视CTO梁捷担任该业务的总裁。到2014年7月为止在产品上,神马已经开发出了App搜索、购物搜索、小说搜索三个针对移动搜索刚需的特色功能,并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此外,团队正在加紧推动语音搜索、图片搜索等功能的创新。[5] 2015年3月11日,神马搜索与北京云知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将共同探索语音搜索创新,以满足智能移动硬件设备用户需求。现阶段,用户只需要使用搭载了云知声平台的手机,通过语音说出搜索关键词,神马搜索就可以通过云知声语音识别和转换技术搜索用户所需内容。考虑到云知声的识别服务云平台已应用于不少移动可穿戴、车载导航设备,双方的合作未来很可能会扩展到智能硬件领域。[6]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