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潶 王小潶
关注数: 53 粉丝数: 137 发帖数: 3,355 关注贴吧数: 27
【保送攻略】 免责声明 本文纯属主观臆造 仅供参考及反对 内容绝对不可信 任何轻信本文的不良后果请自己承担 某些言辞 本人尽可能说的委婉一些 但有些本人能力有限 委婉不起来 请各位谅解 本人无疑散播任何言论 任何不符合事实的语句 请在转载的时候在原文后以括号形式注明 请保证文本的完整性 不可断章取义 如需修改 请在文章后列表注明 或在原文语句后以括号形式注明 阅读人群 竞赛类选手,特别是OIer 参加自主招生的部分同学 学校不能提供考试指导,但又十分关心孩子的老师和家长 其他愿意帮助完善本攻略的前辈 1 获得保送生资格 2 选择高校 3 准备材料 4 准备考试 5 考试之后 #一些简称 MO=数学奥林匹克 PhO=物理奥林匹克 ChO=化学奥林匹克 BiO=生物奥林匹克 OI=信息学奥林匹克 THU=清华 PKU=北大 USTC=中科大 FDU=复旦 SJTU=上海交大 ZJU=浙大 NJU=南京大学 WHU=武大 XJTU=西交大 BUAA=北航 NUAA=南航 #如何获得保送生资格 简单的说有以下几种 省级优秀学生(有些地区没有) 五大科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及以上 科技创新类 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或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 具有推荐保送生资格的外国语学校 **英烈子女 但是各个高校有自己的要求,其要求只可能是上述的子集,也就是说有些具有保送生资格的学生不能报考某些学校。但是通常来说,奥赛选手基本上不会有限制。 综上所述,如果您的地区不评比省级优秀学生,您的学校不是外国语豪门,您的父母又不是**英烈,那么竞赛是您唯一的选择。 而五大科的奥林匹克竞赛是参与人数比较多的,也是更多高校认可的。 五大科指数学(MO),物理(PhO),化学(ChO),生物(BiO),计算机(OI) 根据观察比较+个人臆断 这五大科受重视程度为 MO ~= PhO >> OI ~> ChO > BiO (~> 是略大于 ~=是约等于 >>是远大于) 这将在下文中逐渐阐明 而本文也站在奥林匹克竞赛参与者,特别是OIer的立场上阐述 #如何被保送 如果您进入了全国赛,请在决赛现场注意高校的招生老师。获得了奖项,基本可以现场签约,而且都是一流大学。 获得金: 通常国家集训队根据科目不同会被THU和PKU瓜分 比方说OI是给THU MO给PKU 获得银: OI的前X名可以去PKU 当然您也可以选择FDU SJTU 获得铜: MO PhO OI比较好办 有时候您所在的地区会影响到愿意签约的大学 如果您是省级赛区一等奖,通常需要参加高校自己组织的保送生考试,当然也有个别学校给个别条件免试。当然大家也不要惧怕笔试,因为除了几个学校之外,很多学校笔试相对比较容易过的。 在某些省,省赛的成绩和省队选拔挂钩,但除此之外,您的成绩名次对于初审就没有太大帮助了。 #如何对待竞赛 您可以选择单靠竞赛,也可以选择竞赛和文化课同时准备。 $文化课的作用 虽然说是高考的应试,不过文化课确实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才所不可缺少的。 您可以不知道“冒”字应该怎么写,不知道“结果”怎么读,但是您不能不知道《赤壁赋》《离骚》 您可以不知道现在完成进行时和现在完成时怎么分,但您不可以在高中毕业之后带字典,连指手画脚都不能让老外明白您的意思,或者明白老外的意思。 文科的作用是提高人文素养,理科的作用是提高科学素养。 技能的掌握是由智力和时间决定的,而素养需要熏陶。 $竞赛的作用 竞赛是供有能力的学生进一步提升自己,一方面可以提前学习技能,一方面也是加强自己专业素养。 而在竞赛的同时,培养自己的人格,锻炼自己的心理、精神,也是很重要的。
从451分到583分,告诉你黑马是怎样炼成的 我这人啊 废话特多 讲个话也没条理 干脆就从我这一年左右的经历和改变说吧 离高考结束已经两个多月了 离高考放分也将近两个月了 出来成绩之后我老娘单位里那些人都对我老娘说 “哎呀哎呀 真是考得不错 你最划得来 儿子运气那么好” 也许在他们眼里我本来该是个三本的料 我曾经也就是如此 有人可能会说这提高的分数也不多嘛 不过就451到583 我得告诉你451那次 我们年级前十名都是600+ 而高考我们年级只有5个600+ 当然我们年级可能这次确实考砸了 但是但大多数人考砸的情况下我的成绩却是相较以前稳步上升 我是湖北的 湖北是个教育大省 每年50万左右考生 理科一本每年也就招3万 我这分数也算是实打实的出来的 我自认为也算是有点经验 总算可以与大家分享一下 我不是个什么自大自恋的人 分数提高之上相比谢咏殊之类的快被神化的人物自然也是无法匹敌 但是我自认为和他们相比也有个长处 那就是我悠闲许多 首先我对于学习从来不熬夜 可能在玩的时候会熬夜…… 每天睡觉时间为十一点 如果有时作业太多可能到十一点半 其次每周玩的时间不短 高三上时 我每周踢三场足球(两节体育一节活动 每场一小时左右)打两场羽毛球(每场两小时左右)每周还玩6小时电脑 高三下每周踢两场足球打一场羽毛球每周6小时电脑 直到五月中旬我才停止足球 电脑变为每周两小时 一周一场羽毛球 早上起的也晚 每天七点一刻起床 因为学校近 骑一轱辘车八分钟能赶到 3楼高一高二时我上课成天混去了 英语课整个高中三年估计听了一个月 数学课一直在听 语文课一直在听 其他的课理化生都是到了高三才开始听课(感谢老师们详细的一二轮复习啊……) 高一高二时我上课就天天看些闲书 诸子百家之类的 这习惯初中时就养成了 我还觉得对语文有帮助 自己还挺心满意足的 那时成绩也好混 我们年级理科一共300人 我常年徘徊于70名左右 (别觉得这名次不错 我们学校不咋地 一直无名无分的 不是个什么重点示范啥的 一直到我们高三上才勉强评了个市示范 ) 我当时还得意呢 心想你们辛辛苦苦学那么痛苦 我天天上课不听讲也能混个70来名 特稳定 80名都没得过 我还乐呢 以不求上进为荣 直到高二 遭报应了 高二上期末考试到89名 你们听了这名次可能没感觉 我用直白点的方法告诉你们这意味着什么 我们年级理科这次高考一本以上31人 二本的和一本的一起才84人(不算艺术生和体育生) 我这人啊 挺消极 当时就想 实在不行上个三本也不会怎么样啊 或者上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也行啊(武职的分数线很高 虽然是职业技术学院 但是分数放在三本里面都是非常高的) 我当时目标就简单了 考的好去文华学院 差点去武职 再差点去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后来无意中跑到高考吧 看看谢咏殊啊 蓝色卡农啊 还有其他神人的帖子 居然难得的燃起斗志 学着谢咏殊开始玩亡命一波流 高二下期中 成绩出来 我满心期待 结果成绩是91名 我有些混混沌沌的换着各种方法想快点提高成绩 到了期末 我看着平时的成绩我知道这次八成又得完了 于是我为了搪塞家人 免得他们担心 作了点弊(身为一个固执的人 之前我固执着坚决不作弊) 成绩出来 66名 但是我扣除了作弊得来的分后 发现只能得98名…… 我晚上消沉了一晚上 斗志全无 想了一晚上 作自我总结 我这人啊 好琢磨 而且挺固执 这俩毛病多数时候挺耽误事 但是用对了就威力不小 比如这次 我当时就想我还不信邪了还(武汉话 类似于 不相信有做不到的事) 我心想 其他人的方法都不算错 但是不一定适合我 谢咏殊当时拼命是还有60天 不拼不行
高三跷跷板——游走在想象与现实之间 西南大学 赖寒 我踱着四方步,慢慢地走近了新的高三(一)班,这帮弟子对我来说是陌生的,一切都是未知。还没有走进教室,就早已感受到里面的沸反盈天,我不由地暗地摇了摇头,总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等考上个三两次,又有谁还笑得出来呢?里面很吵很乱,但我却并未加快脚步,因为我知道,等待我的将是一场持久战。 ——摘自某高三班主任日记 也许这个场景,已经在无数的高三教室外面重复过无数次,可是那教室里嘻哈打笑的学生当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把高三想得太简单吗?那教室外面摇头的老师所预言的笑不出来当真会实现吗?高三啊,真的是和你走近它以前想得一样么? 答案也许太简单了,一样(差不多)或者不一样。你呢?认为一样,是不是就处理很好,平顺走过?认为不一样,是不是就惊慌失措,状态不佳? 悲观派——超乎想象 “应该差不多吧,每天做不完的题,基本没什么假期。的确是很多辅导题,很多卷子。永远永远都有做不完的作业。” 几乎所有的情况他们都想到了,但还是不敢面对,而来自山东的洪久就是其中之一。 自述: 进入高三以后,背负着家人的期望,自己的理想,还有和几个“竞争对手”的比拼,觉得压力比想象中大得多。转眼就到了国庆节,得到的第一次月考的结果却是在班上排名退了五名。自己都不敢面对这结果。其实现在回过头去想刚进入高三那段时间,自己很多地方还没有调整适应过来,排名有这点浮动也应该算是正常的,不过当时却并未那样想过,只认为自己那样努力却没收到很好的结果,考试失利的沮丧和痛苦远远超出了自己的预想。那个星期,本应该学习刻苦的我反而因为心理压力太大而频繁逃课。除了想象中的累,更多的是一份面对现实的麻木感和无力感。 探析: 步入高三以前,因早已在漫漫求学路上跌倒摸爬许久,注意留心听闻了太多太多关于高三的是与非,所以已形成这样一种刻板印象,高三即是黑暗,痛苦,压抑,理所应当天天学,死命学。抱着这样一种“心理准备”进入高三,战斗还没开始就先被吓到了。 人总是这样的,喜欢放大不可知的事物,不断地特殊化,然后未遇先退,以为不可战胜,其实是自己设置了一堵心墙而已。这就是“心理作用”,其实,如果能换一种心态来看待高三,不要事先把事情想严重了,也许“心理作用”的效果就有所不同了。 岁月长河,高三只是其中的一条线段,平凡不过,顶多被冠以了更多期待。当高三被当作实现梦想的惟一进口,它就已经太沉重,又怎不会精力衰退,麻木无力!破釜沉舟的勇气,并不一定是走完高三的必备,轻装上阵也不必觉得负疚不安。谁说高三不能微笑走过呢,说不定当人不为结果忧虑时却往往得到最好的结果。 轻狂派——措手不及 “高三真的跟想象不同,比想象的更糟,措手不及刻骨铭心的痛”。 来自重庆的苏敏就是把高三想象得比较容易,后来应付不了。 自述:在高三以前,我一直是班里的前几名,特别是化学,经常都是班里的第一名,甚至在全国奥林匹克化学竞赛中得了奖。一直以为一个人勤奋努力就会有回报,以为通过系统复习就会更上一层楼,然后以化学单科第一的地位在班里傲视群雄。 可是呢,到高三换了老师,虽然是在我们学校有点名气的老师,但他嗓子很不好,我可以绝对负责而且毫不夸张地说,他上课声音极小,第四排以后只看见他的嘴在动而听不到声音。而且,他突然发力出大量来势汹汹的综合题。我措手不及,经常是看到题目难以下笔。看到别人应对如初而自己却反而优势不再,无边的无助感与恐慌感像潮水一样席卷而来。你知道吗,那个时候我真的以为自己病了,甚至怀疑自己有了抑郁症,强迫症……我不知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怎么会变化得这样快,我已经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最直接的表现是每当自己已算出答案时也没有信心直接写到作业本上,参考书上有答案的要先看答案,书上没有答案的要找几个同学对了答案以后才收拾离场,这次第,怎么一个郁闷了得?到后来,即便是使尽浑身解数,即便高考没有败得很惨,但到底还是和理想中的位子差了一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始终都没有想通,这件事,也成了我高三生活的一个“悬案”。
你凭什么上北大?(仅以此文献给正值高二的我们,希望我们彼此努力) 加油!加油! 作者:贺舒婷 未名湖边的桃花开了,我曾经无数次梦想过,花开时湖边折枝的人群里会有自己的身影。那个时候,我的心情和大家一样迫切,目光却比你们更加迷茫,那时我高三。 我高一那年,差点就把自己废成了一切锈铁。上课时睡觉、聊天、看漫画,跟后面的那些男生大呼小叫,把年轻的女老师气得眼里含泪。高二分科,我选了文科。你无法想象我所在的中学有着多么烂的文科班——本科上线三人,那是什么概念?更具讽刺性的是,那三个人全是复读生。然而我在大家或无奈或鄙视的目光里,毅然决然地在文科班报名表上写上了自己的名字。那真是我一生中字写得最好看的一次。 我只是突然间觉醒了,觉得自己的一一辈了子不能就那样过去,事后很多人问我当时怎么回事——也许他们是想从我这里听到一个传奇般浪子回头的故事,而我当时所能想到的解释只有这么一句:我只是觉得,我的一辈子不应该就那样吊儿郎当地过去。 第一次月考,我考了年级第12名。这是一个听上去差强人意的成绩,可是理智还是提醒我,那是一个本科上线三人的文科班。如果你不能把所有其他人远远甩在后边,第12名和第120名没有什么区别?至今我还记得那次考 了第一的那个小女生,瘦瘦小小,戴一副黑边眼镜,趴在书桌上的身影有些佝偻。而这个印象的得来,是因为所有的人永远只能看到她趴在书桌上的身影。她一直是班里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的人。我一直对那种学生有一莫名的排斥情绪,总想,你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死读书吗?我要是像你这样刻苦学习,早是全市第一了。事实上直到那次考试成绩出来的时候,我仍然对她不屑一顾。然后,我迎来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班会。我不知道要怎样去感谢那个班主任,因为如果不是她的那席话,如今的我在哪里都不一定。班会上,她说:“这次成绩非常能说明问题。应该考好的人都考好了。”然后她扫了我一眼,我明白她的潜台词,也就是说在她看来我是属于没有理由考好的那一堆人里的。奇怪,我居然没有脸红。不知道是太久的堕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磨光了我原本敏感的自尊,还是我下意识里对她的话不置可否。她继续说:“我知道有些人以为很聪明,看不起那些刻苦的同学,总觉得人家是先天不足。可是我想说,你只是懦弱!你不敢尝试!你不敢像她一样地去努力,因为你怕自己努力了也比不上她!你宁可不去尝试,是因为害怕失败的风险。你连这一点风险都承担不起,因为在你心底,你根本就没有把握……”后面她还说了些什么我已经想不起来了,我承认我当时完完全全地蒙了,反反复复回荡在我脑子里的就只有那么一句话——“你只是懦弱!”可是,我要承认——她的判断是正确的。 那晚我在日记里写:试试吧,试试努力一个月会不会见效。当时我根本不敢对自己承诺什么,也的确承诺不起。我简直不敢相信那个早晨六点早自习上课到晚自习下课一动也不动坐在座位上安安稳稳踏踏实实的人竟然是我自己。 然后,我迎来了那次期待已久的期中考试。至今我仍记得考完之后的感觉。抱着书包走在回家的路上,茫然地看着人来人往,心里空空的没着落。那的确是我一生中最特殊的一次考试,因为它关系着我此后的方向和道路选择。其实,考试结果想必大家已经猜到了——我的的确确让所有的人真正瞠目结舌了一次,是的,我考了第一。 你永远也无法想象那个结果于我而言有多么重要。知道成绩的时候我出乎意料地平静,。当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成绩单的第一行时,我默默地对自己说:“记住了,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后来我再也没有改变过那种态度和方法。其实所有的方法说白了都是没有方法,只有一个词:刻苦。我坚守着我的名字在成绩单上的位置,一直到高考前的最后一次考试,我始终是第一名。但是,真正的挑战还没有开始。 即便我可以牢牢占据第一名的位置,即便我可以每次都把第二名甩下几十分,我知道,北大离我还是太远。所有的老师都坚信我将会是学校里有史以来最好的文科生,意味着你可以上山大,运气好点的话可以上复旦、人大。而我只要北大。我从没对任何人讲过我的志愿——如果可以称之为志愿的话。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