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飞580 彩云飞580
关注数: 1 粉丝数: 57 发帖数: 3,884 关注贴吧数: 1
红拳探秘3 我们红拳里面有一句话:对练手软,单练手毒,日常练功本来就崇尚单练。功夫到了,打法就是一说。而且,一个人练武十年,怎么打人他不可能不想。拳带敌情练,是每个练外家的常说的一句话,许多时候,所差的不过是如何把招用上的窍道,这些窍道,才是武术中号称金不换的东西。红拳里面有一句话:“叫撑补为母,拳看can斩。”老师们这样说,但不知道字怎么写。这个can的意思,就是旋出旋入,用离心力打人的意思。形意拳讲究出手如锉,也有旋转着发出离心力的意思。红拳练习时,在很多程度上,打与防就是二合一的东西,出拳打二意,一意击,二意防,挂一击二。我老师当初的解释时:一拳出去,有旋劲弹出对方的胳膊,手就可以直奔对方的要害,这时防和打是二而一的东西。在打对方的要害时,又要做到挂一击二,打对方的脸时,又隐隐有意封住对方蓄力未出的那个膀子。这时打和防又是二而一的东西。我想,这种打法就和形意说的顾打合一异曲同工吧。各种拳法秘诀大多是相通的,打架无非是速度与变化与力量的结合。敌人来打我,无非就那么几个动作,人体也就那么多能打的地方,想想看,打人的招法又能有多少?千变万化的是临场应敌的反应与变化,不是招法和练法,所以想的再多不如一练! 大家一说到快,首先想到的是绝对速度。看你出拳多快,其实我的红拳老师们说快一般不用快字,会说谁出手qie(音切)得很,在陕西这个字的意思,除了快以外,还有直接和路线距离短的意思。武术的打法中为什么不仅仅是手法,还要练身法步法打法,就是要在运动中造势,抢顺位,走顺势,打背势。所以方法,也就是前人的经验很重要,这些经验就是前人们传下来的这些拳法和打法。“拳打三节不现形,现形何为能”这句话,这不是练拳中的话,是实战中的要表现的东西。现形与不现形就是你出拳有没有预兆、预兆有多大?这已经是高手间的要求了。如果腿的动作现形,肯定是现在身上;手的动作现形,大多是在肩上,和腿与手的快慢没有关系。现形和内家的截意总是在一起说的。对方有现形的动作,我们就要出手截其意。那句话怎么说来“ 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这个微动就是现形了。比如进步前的那一个微顿的动作、出手前的返肩动作,等等。这些动作在练习中克服掉,才能做到少现形或不现形。拳谚中讲“拳打不防如破竹”,就是要不现形。我出手无预兆,对方无法判断、反应,我之攻击自然势如破竹。如果我们练不到不现形,就尽量在实战中要掩形,就是用一些方法来掩护自己的动作,最常见的就是假动作。 ——来自 爱贴吧 Windows Phone 用户端
红拳探秘2 武术打法中有:手顺的打手背的,力顺的打力背的。敌背我顺,我就有先机。何谓敌背,就是他手不方便出,力不方便发。何谓我顺,就是我手方便出,力方便发的情况!所以在两个人级别一样时,我们移步走位,就是找敌人的发力死角。更具体的说,以我之力顺,对敌力之别扭,是谓敌背我顺;以我正面对敌之侧,是谓我顺敌背;以我力沉对敌力之浮,是谓敌背我顺;以我之重心不失对敌之重心已失,是谓敌背我顺;更通俗地讲,就是我方便打,而对方不方便打的情况都是敌背我顺。在级别相差不大时,就是看谁能抓住这样的时机,或用动作引诱、逼迫对方不得不给我们这样的时机。敌我功力悉敌,打顺背,不找外也不找里,找顺背!对手弱,争胜;对手强,不争胜,守胜。 武术中临敌对阵有门户之说,手是看门户的,就是起两扇门的作用,双手中间,即门户之内,就是自己的中堂:即面胸腹肋。双手侧面,是自己的侧门,门内有自己的后脑、肋肾背。抢中门,就是俗话中的入堂,抢入对方中堂之内,将对方的手逼在自己的身体之外,使对方很难或不容易攻击自己,就是占中门。抢侧门就是游走中用步法进攻对方侧体一方,是力小对力大的方式。一个抢字,就说明力小者须快上快退,一旦失利,必须以最快速度跳出圈外,以保护自己。 临场打斗,除非是实力相差很大的对手,一般第一手都是轻快的试手,即留有变化的虚手,这就是形一。在双方试手之后,根据对方的应变,自己的试手也发生变化,化虚为实,真正的进攻或应变招式往往在第二手,就是实二。听我师傅讲,过去师爷辈的跑拳打手,行场过步,一般就是数一二三,要么双方都落空手,分开重来,要么就一人倒地,立见输赢。对敌若无胆,空有手和眼!关健是看在合适的时机,你敢不敢迎上去,而且迎上去入堂后,发力打人放人成没成为你的本能。跑拳打手的跑拳二字,指的是身法步法的合一。要求步灵身活,能踩脚窍、踏步眼、跑门子,造成敌背我顺之势;而打手就是手腿膝肘的打法应用。过去说跑拳打手,就是指二人打散手,现在这种训练方法基本没有人去搞了。 ——来自 爱贴吧 Windows Phone 用户端
红拳探秘1 抄录一点拳经: 接肘管膀,寻面问腹。捶到临身躲,拳打方寸间,接老不接嫩,打人如亲嘴。力圆功轻线为快,肘后一尺下功夫。宁在一思进,莫叫一思存;见手响,往进闯;一拳出二意,挂一击二两想顾。一快打百痴,胆正跤闪功夫深。出手如捏火,迈步如踩物,扁身侧让其力长,束身整体进中堂。打人若无胆,空有手和眼!狭路相逢勇者胜,打完才知用得中。 不拘一格是打法, 中规中矩是练法;行云流水是化法, 硬打硬进是霸法。侧身换膀是进法, 斩劈占中是退法; 肘上寻点是接法, 反手封膀是拦法;屈臂进拐是肘法, 贴身畏肩是靠法。 其实拳经中每一句打法要点,都有相应的几招做为解释,这就是老师做为内场来传授给入室弟子的东西,有了这些东西,拳法的应用才能和实战结合起来。现在就是这些东西失传的太多了,前辈在打斗中的智慧,不是我们现在见到的东西可以让我们想像出来的。那种神奇之处,无法言表!我这些发言,是因为我见到了一点点东西,所以才在这里做这些争论。而且从练法上,过去讲喂招,什么是喂招,就是老师出手喂你,告诉你实战打斗,对方的手到什么程度,你才能接,该怎么接。只有这样,才能将他们对时机和变化的那种临场经验传统给你。那种临场经验和拳法招式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招式是最讲时机的东西,接的嫩,对方会有变化,接的老了,自己会受伤或被封住步眼。所以这个时机很重要,是招式能不能用上的关健。为什么大家说中国传统武术是花拳绣腿,就是没了这些东西。 所谓奇正相生,正就是功夫,没有功夫,就无堂正之阵,人无后盾,势不压人。奇是变化,无奇招之出,不乱人意,难奏其功。自来拳势通兵法,是一位朋友个人说明的东东,很有道理!其实武术各门各派,千万招式,所攻者不过是人体十几处要害,所形者不过是几十个动作之变化组合,手不过上挑下斩,内打锁口外打翻,一炮冲天捅栽捧圈九法之变;腿不过高中低之蹬弹鞭摆合;膝不过顶摆合扣;肘无外挑砸拧顶;靠不过内外之别;胯只有掀摆之变。所有拳式分解开来不过就是这些东西。形意为什么就不能接拳击,接跆拳呢?只是大家功夫没练到,并且搞不明白顾打合一的意思。打时顾来顾时打,不管理解功夫中那一招,都要想想这个防的同时怎么打,而不是防过再打?打的同时怎么防,而不是打了再防!同时从这两个方面理解拳法,才不致于离题太远。 ——来自 爱贴吧 Windows Phone 用户端
红拳媒体采访3   红拳招式彰显陕西人性格   在武术界,素有“东枪西棍关中拳”的说法。红拳集内家外家之长,带着浓厚的西北民风,姿态优美,外柔内刚,突出一个“巧”字。几位拳师在如茵的草地上两两对练,一边“过招”一边给记者讲解:“红拳讲究势轻劲柔,气顺招圆,以心意为根,用意不用力。打法以步制人,刁打巧击,与其他拳术相比非常实用。这就跟陕西人的性格一样,不喜张扬,不耍花拳绣腿,关键时刻却能以奇制胜。”   咸丰年间,四川巡抚衙门有一教头马海子,臂力过人,他曾挂出“拳打陕甘两省,脚踏盖世英雄”的招牌,路过陕西会馆时每每耀武扬威,既挑衅又欺行霸市,使陕西商人无从经商,会馆回陕请“鹞子”高三入川会神腿马海子。一日,马海子把几个打擂者掀翻在地,其气势不可一世。高三气愤不已,跳上擂台与之交手,高三施展少林轻功蹿奔跳跃,闪展腾挪,根据自己所创的“云里显圣”及“判官脱靴”等连环招法,暗取其下裆,将其打翻。像这样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的拳师在关中大有人在。   邵智勇秘书长介绍说,红拳在西北五省十分盛行,带有浓厚的西北地域文化色彩,当年西北军中士兵多习练红拳。抗战时期,抗日义勇军中大刀队官兵也多习练红拳。在民族危难之际,一大批武林志士挺身而出,投身革命队伍,如红拳高派传人胡景翼将军、杨志先生,周至哑柏镇抗战英雄陆杰等。“农村逢年过节,那些耍社火、舞狮子的民间艺术高手大多练过红拳,身上都有功夫,动作灵活矫健。”   在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记者翻看着拳师们拍摄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一张张老照片,这些照片虽大多已经发黄和污损,但仍能感受照片上人物的英武之气,领略到一代拳师的风采:几十名习武者密密匝匝地围在一起,当中就座的师傅们眼神炯炯地盯着镜头,一色黑衣黑裤;前面是一伙刚入武行的孩子,不少打着赤膊;后排的青年拳师们则高举刀、枪等家伙,摆出各种造型。还有一张照片是七八名拳师一律着对襟大衫,头戴黑礼帽,敞开的衣襟里现出饱满的肌肉,他们两两对练,各不相让,姿态十分优美。“当年大雁塔地区的古庙会相当有名,每逢庙会拳师们都相约而来,比武切磋,场面非常热闹。”邵智勇介绍说。记者手中的一张老照片真实记录着雁塔庙会上拳师以拳会友的盛况:偌大的广场上拳师们各亮绝技,争打擂台,老百姓将场子四面围得水泄不通,不远处的大雁塔显出特有的古朴凝重。从这些老照片中可以看出,陕西红拳拳技高超,组织纪律严密,显示着顽强的生命力,在民众中影响广泛。这些图片资料都是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千方百计搜集而来,老陕的“精气神”在这些拳师身上得到最佳的注解,弥足珍贵。 ——来自 爱贴吧 Windows Phone 用户端
红拳媒体采访1 提起陕西红拳,当下许多年轻人可能比较陌生。它起源于秦朝,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在民国时逐渐走向衰落。它来自于陕西民间,虽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雨沧桑,但仍拥有顽强的生命力,那些曾行走江湖、扶贫济弱、行侠仗义的拳师们依然为人们所崇敬、怀念。作为发源于陕西民间的重要文化遗产,省文化厅已将陕西红拳列入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日正式上报国家文化部,抢救、发掘、保护、传扬这一民间武术瑰宝的重大行动引起世人的关注。陕西红拳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拳术,眼下还有多少人在练?记者近日进行了深入采访。   秦时红拳已显雏形   在南郊一个幽静的院落里,记者辗转找到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屋里人来人往,显得十分忙碌。研究会秘书长兼副会长邵智勇、副会长李少阳都是豪爽之人,他们从五六岁起开始练拳,练了50多年,跟红拳结下不解之缘。   应记者要求,几位拳师换上轻便的练功服,当场比试起来。五六十岁的人出手比年轻人还利落,“掏腮掌”“龙探爪”“雀地龙”“猴王镜”几个红拳实用招法练得虎虎生风,功力相当深厚。   “说到拳术,人们熟悉的太极拳、少林拳发源于河南,形意拳源于山西,惟有红拳出自陕西关中,但因为宣传得少,不为更多的人所了解。”邵智勇说。陕西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同时也是中国武术的发祥地之一,据《中国武术史》记载,秦时就已出现了对练套路,而且最早盛行于“三辅”即今陕西关中一带。西汉京城长安附近地区,是关中拳最早出现的地区。据传,秦王嬴政每打胜仗的庆功会上,武士必“击皮为鼓”(跳拍打舞)以示庆贺,这被看做是红拳的雏形。关中拳到了宋代称为“西家拳”,明清时正式定称为“红拳”。   “为何称为红拳?”邵智勇介绍说,从宋末到明清,关中拳在陕西特别盛兴,民间练者众多,用陕西方言讲就是“耍红了”,称“红”拳有取其兴盛、吉祥及绝好之意。 ——来自 爱贴吧 Windows Phone 用户端
马国文先生《文化红拳2红拳与秦腔》选读7 讲究,把套路的一些经典动作进行组合演练,表明套路的风格,算是“开场白”吧。走完了“序子”,才开始真正的演练,有“打拳不抹帽(脱帽),师父没教到”,这里的“帽”即“序子”。陕西人考虑问题或行事还特别注重方圆,如同秦腔之中的程式,按部就班,不越规矩。红拳的直来直往,也是受到关中文化的影响。外地人即使走到一个最为偏僻的农村,向蹲在村口的老汉问路,老汉往往头也不抬,撂一句“端走”。在陕西方言之中,“端”即是笔直的意思,上海话叫“笔直走”。陕西的语言里表现着陕西人直愣愣的性格,说话办事不绕弯子,洋溢着十三朝古都人的豪迈与坦荡。红拳在演练时走的十分方正,也许受到西安城墙文化的熏陶,看看西安钟楼周围笔直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便一目了然,显然和南方的里弄文化、小桥流水有着不同。红拳中的许多动作功架严整,劲力饱满,气宇轩昂,可以说是达到了“五体称”、“筋骨遒”,有一种大家风范、皇家气度。   秦腔和红拳已经融入陕西人的生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陕西的拳师喜欢秦腔,享受着秦腔带来的心境,一份狂热、一份执着、一份悲壮、一份豪情,与红拳一起“耍”出平淡、朴真的人生,“耍”出自己的痛苦与欢乐。   对于红拳和秦腔,我都算不上是内行,“票友”而已。虽然练过一段时间的红拳,但体验并不深;秦腔虽然喜好,在郁闷抑或兴奋的时候,也能趁着酒劲吼几声,但调子跑的厉害,只是嗓门大一些。斗胆写了这篇关于秦腔和红拳的文章,陕西话讲“精勾子撵狼——胆大”,虽然难听,却是我的心态写照。如果有不妥或者偏妄之词,尚祈文化界和红拳界的前辈、专家不吝赐教。也希望远在家乡的朋友、老师理解我一个在上海求学的游子的心情,虽然心仪于红拳,也没有练红拳,但红拳的精神却与我相伴,在我的血液里奔流,红拳的人们让我感动,因此写一点关于红拳的文章,让外面的人看到红拳的文化内涵,是我们这一代陕西武术人的重任。求学的历程充满孤独,常常在上海的夜空里兀自徘徊,想吼几声秦腔,却担心惊醒了这个在浪漫中静谧的城市和奋斗者疲惫的梦。于是,一根“好猫”,二两陈年“西凤”,微醺的心情,点燃对家乡的无尽思恋,便有了这文字的游荡不羁,成了《红拳和秦腔》。   一直想写一篇关于红拳的稿子,迟迟没有动笔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自己虽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而且小时候跟乡下的老师学的是陕西红拳,记得有小红拳、大红拳。梅花拳、南阳棍等,但后来多年离开了红拳,有些生疏,生怕说些外行的话,贻人笑柄;二是觉得红拳是一个古老的拳种,如陕西的人不张扬一般,因而多年来蒙在深闺,湮没于关中的黄土文化之中,而实质上,红拳的文化底蕴是深厚的,长安悠久的历史文化又反过来哺乳了红拳这一陕西独有的拳种,使之更显精深。那么作为今天的我,恐怕难以把握这种文化的命脉,使自己的认识游离于这种文化的精神内核之外,那样就事与愿违了。到了最后还是准备写了,因为觉得人虽然在上海,但对于红拳还是有一种天然的情怀在心里,难以割舍,也有一种历史的责任感,展示一个文化的红拳和红拳里蕴涵的文化是一个陕西武术人责无旁贷的。以我对红拳浅显的认识和幼年朦胧的体验,谈几点看法。   红拳的来历目前有几种说法:有人认为它起源于明清时期的秘密结社;有人认为它起源于少林拳;有人认为它发动更早,从秦朝武士的“击皮为鼓”得到启发,而有了今天红拳套路中的“放炮”之说。无论起源于何时,红拳在明清之际得到发展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明王诉《续文献通考》所载之“西家拳”与红拳应该是相吻合的。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式也多有记载红拳的动作,如“雀地龙”“懒扎衣”(即红拳之“裙拦”)。《清碑类钞·技勇类》亦载有“大小红拳”。对这些史料的钩沉和筛选,我们期待更为深人的研究,但可以肯定,红拳是长安文化的产物。因为西安是历史上的十三朝古都,历来帝王将相都把西安视为建邦安国的风水宝地,才有了今天西安诸多的历史遗迹。因为历史上的西安曾多次被确立为首都,因而成为文人墨客的聚集地,也是天下武林英豪的荟萃之处,成为天下各武术流派精英人物展示、交流武艺的一个绝好去处。红拳作为一个拳种,包涵了极为丰富的内容,从功法训练到套路的风格劲力,还有许多简洁实用的排子手,都是红拳在历史上不断与外来流派交流丰富的结果。至今流传在陕西的传奇人物“陕西三三” 的故事是一段值得称颂的武林佳话,有“鹞子高三、饿虎苏三、黑虎邢三”,三位高手在一起相互砥砺、交流,吸收南北各家拳法的长处,整合了陕西红拳,使今天的红拳有了磅礴的体系和鲜明的技术特征。尽管这三位武林先贤的事迹存遗不多,但他们留下的传奇掌故和他们的名字无不令历代拳师肃然起敬。   红拳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式架工整,多直来直往,这一点和陕西人的性格是吻合的。陕西号称“八百里秦川一马平川”,在农业经济时代是难得的沃土良田,也造成了陕西人固守家园、不愿舍离故土的性格。地域的方阔,使得陕西人的思维严谨务实、四平八稳、不事华虚。反映在红拳的文化内涵里,也就有了注重拳架工整、劲力饱满的要求,还有“打人如灯草”般的胆识、豪情与气慨。在我的记忆里,大凡接触过的红拳名家,常常有一句口头禅:“手上的串子,脚上的绊子。”说明了红拳丰富的实战技法,通过“撑斩勾挂,缠拦沾挎”发挥得淋漓尽致。还有红拳的典型招式“接抹捅斩”,是鲜明的直来直往,猛攻硬上,讲求如“斧头破硬柴”一般排山倒海的气势。要形成工整的拳架,红拳有一套完整严密的体系,人门的“十大盘功” 对训练腰腿的柔韧性有很好的作用,而且注重暗劲,强调气息的运行。再到基本套路练习,红拳十分强调“架子”,以“撑补为母” 概括了整个技术规范。但我所理解的“撑”应该是一种劲力,身体内蕴涵了“撑劲”,才会显得气宇轩昂,拳架饱满,遒劲有力。这一要求与王芗斋先生在意拳中讲的“八面张力” 和太极拳的“一身备五弓”是不谋而合的,因为它是整个中国 ——来自 爱贴吧 Windows Phone 用户端
马国文先生《文化红拳2红拳与秦腔》选读6 讲究,把套路的一些经典动作进行组合演练,表明套路的风格,算是“开场白”吧。走完了“序子”,才开始真正的演练,有“打拳不抹帽(脱帽),师父没教到”,这里的“帽”即“序子”。陕西人考虑问题或行事还特别注重方圆,如同秦腔之中的程式,按部就班,不越规矩。红拳的直来直往,也是受到关中文化的影响。外地人即使走到一个最为偏僻的农村,向蹲在村口的老汉问路,老汉往往头也不抬,撂一句“端走”。在陕西方言之中,“端”即是笔直的意思,上海话叫“笔直走”。陕西的语言里表现着陕西人直愣愣的性格,说话办事不绕弯子,洋溢着十三朝古都人的豪迈与坦荡。红拳在演练时走的十分方正,也许受到西安城墙文化的熏陶,看看西安钟楼周围笔直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便一目了然,显然和南方的里弄文化、小桥流水有着不同。红拳中的许多动作功架严整,劲力饱满,气宇轩昂,可以说是达到了“五体称”、“筋骨遒”,有一种大家风范、皇家气度。   秦腔和红拳已经融入陕西人的生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陕西的拳师喜欢秦腔,享受着秦腔带来的心境,一份狂热、一份执着、一份悲壮、一份豪情,与红拳一起“耍”出平淡、朴真的人生,“耍”出自己的痛苦与欢乐。   对于红拳和秦腔,我都算不上是内行,“票友”而已。虽然练过一段时间的红拳,但体验并不深;秦腔虽然喜好,在郁闷抑或兴奋的时候,也能趁着酒劲吼几声,但调子跑的厉害,只是嗓门大一些。斗胆写了这篇关于秦腔和红拳的文章,陕西话讲“精勾子撵狼——胆大”,虽然难听,却是我的心态写照。如果有不妥或者偏妄之词,尚祈文化界和红拳界的前辈、专家不吝赐教。也希望远在家乡的朋友、老师理解我一个在上海求学的游子的心情,虽然心仪于红拳,也没有练红拳,但红拳的精神却与我相伴,在我的血液里奔流,红拳的人们让我感动,因此写一点关于红拳的文章,让外面的人看到红拳的文化内涵,是我们这一代陕西武术人的重任。求学的历程充满孤独,常常在上海的夜空里兀自徘徊,想吼几声秦腔,却担心惊醒了这个在浪漫中静谧的城市和奋斗者疲惫的梦。于是,一根“好猫”,二两陈年“西凤”,微醺的心情,点燃对家乡的无尽思恋,便有了这文字的游荡不羁,成了《红拳和秦腔》。一直想写一篇关于红拳的稿子,迟迟没有动笔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自己虽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而且小时候跟乡下的老师学的是陕西红拳,记得有小红拳、大红拳。梅花拳、南阳棍等,但后来多年离开了红拳,有些生疏,生怕说些外行的话,贻人笑柄;二是觉得红拳是一个古老的拳种,如陕西的人不张扬一般,因而多年来蒙在深闺,湮没于关中的黄土文化之中,而实质上,红拳的文化底蕴是深厚的,长安悠久的历史文化又反过来哺乳了红拳这一陕西独有的拳种,使之更显精深。那么作为今天的我,恐怕难以把握这种文化的命脉,使自己的认识游离于这种文化的精神内核之外,那样就事与愿违了。到了最后还是准备写了,因为觉得人虽然在上海,但对于红拳还是有一种天然的情怀在心里,难以割舍,也有一种历史的责任感,展示一个文化的红拳和红拳里蕴涵的文化是一个陕西武术人责无旁贷的。以我对红拳浅显的认识和幼年朦胧的体验,谈几点看法。 ——来自 爱贴吧 Windows Phone 用户端
马国文先生《文化红拳2红拳与秦腔》选读3 如果说秦腔成为陕西人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的话,那么红拳则是陕西人的身体语言、身体文化,而不仅仅是一种防身自卫的的技术。既然是身体的文化,而且深处长安文化的襁褓之中,饱受熏染,红拳必然有了长安文化的特色,成为陕西人在劳作之余的一种享受。有人说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摇滚乐”,流行于关中的黄土地上数百年,成为代表陕西的文化符号,黄土地上的陕西人用秦腔来演绎自己的喜悦和苦闷,演绎单纯而又鲜亮的生命底色。记得小时候在农村,每逢集会,便有搭台唱大戏的,人山人海。秦腔承担着对陕西人文化和智慧的启蒙,也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从历史中走来的秦腔教人们区分真假美丑,让人在九曲回肠的故事中体味激情人生和世态炎凉,让人体验“三娘教子”的苦心,“周仁献嫂”的苦衷,“滴血认亲”的无奈,“赵氏孤儿”的忠烈。陕西人受到这种秦腔文化的熏陶,在音乐上也以鲜明的个性独树一帜。兴许是受到黄土文化和秦腔的影响,陕西的作曲家赵季平创作的曲子让人听起来回肠荡气,大呼过瘾,从“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到《水浒传》中的“该出手时就出手”,再到《笑傲江湖》中的“噫-呀-噫”,无不宣泄着浓厚的关中民风,直率、坦然、果敢、坚韧的民族品格在音符中恣意纵横。西安走出的摇滚青年郑均唱歌时是一副懒洋洋、赖唧唧的样子,但突然爆发起来却有一股狠劲,温情和粗野漫无条理的勾兑在一起,让人感受到关中文化的磅礴,如黄河在咆哮,时而又如小河在静静地流淌,潜流汹涌。小时候在农村,常常听见在田间地头干活的村民情不自禁地吼起了秦腔,那声音惊天动地,充满了西北汉子的粗犷豪放和苍凉悲壮。农闲时节,经常有一些知名的拳师摆起了场子,朋友、徒弟一大帮,在打麦场上,月色明朗,刀光剑影,不时有叫好之声,四方的百姓赶来目睹乡村的精神文化大餐。值得回味的是陕西人一般把练拳叫“耍拳”,体现了陕西人悠闲的品性,在“耍”中悠然自得,行拳走架,耍出了潇洒,也耍出了神采,这大概是陕西红拳独具的文化特色。几年前,到一个乡村去访友,偶然在村里看到一群老人在冬日的午后靠在玉米杆垛子上,有的抽旱烟,有的眯缝着眼在晒太阳,有的在哼着秦腔,摇头晃脑,有两个老人在慢悠悠地“耍拳”,你一招我一势,不紧不慢,累了喝口酽茶或者抽一锅旱烟,然后继续演练。周围有几个孩童在惊奇地观看,似乎不知道这些老爷爷们在耍什么把戏。这是一副让我难忘的乡村武术图景,多年来一直记忆犹新,也激励着我不断地在武术之路上前行。在关中农村,每逢红白喜事,总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为这些生活比较单调的农民们带来文化的享受,他们被称为“自乐班”,大都是由一些邻村具有戏曲特长的人组成,男女老少皆有,也不乏剧团退下来或者“走穴”的名角。作为在陕西成长起来的我,经常目睹“自乐班”在村镇摆场,演员们表演的声情并茂,有很多老人是这些演员的“铁杆粉丝”,他们往往能对自己追捧的名角如数家珍,如果有人说这个演员的不好,他们会梗起脖子,和你争个天翻地覆。从文化的角度来谈,这也许是陕西“耍”的一种生活方式,延续了千百年。去年在上海见到和式太极拳传人和有禄先生,他谈到和式太极拳的特点也是强调“耍拳”,以悠闲恬淡的心态,柔中求刚,轻灵自然。我觉得和红拳的“耍”应该是一种相同的心境。红拳走起来乍一看软绵绵的,称为“软拳”,似乎和太极拳的走法有相近之处,而在红拳之中也有同太极拳完全雷同的“云手”和“倒撵猴”,这是一个奇特而有意义的现象,值得我们从技术的范畴进行研究,限于篇幅,本文不作涉及。说到太极拳尤其是和式太极拳,虽然我接触不多,但却深知陕西太极拳家的功夫是相当了得的。陕西拳家讲“高掤低压,里勾外挂”,将红拳中的精妙手法融入到太极拳的推手之中,了无痕迹,往往让初来乍道的人处处被动,无招架之力,这也许是红拳和太极拳本来就有珠联璧合的契缘,因而让陕西的拳家们兼收并蓄,提高了太极拳的技击价值和功能。杨斌先生是我熟知并敬重的一位红拳名家,有着深厚的太极拳功力,几十年来将红拳的手法(串子)与太极拳的劲力转换、松紧虚实结合的浑然天成,而且经过了上世纪70年代西安南门外拳场的历练验证,使很多外地来访者一搭手便心悦诚服,可谓独具韵味,在陕西的很多拳家中传为美谈。提起南门的拳场,那是一段令陕西武术人心潮澎湃的时光,以红拳名家邵忠义为首,自发聚集了一批热爱武术的年轻人,每天练红拳,推太极散手,他们在夕阳中和着城墙脚下的秦腔鼓乐,盘招走架,如痴如醉。后来这些人中有人成了武术界的把势,有人则成了闻名全国的书画名家,如李成海、张湘华。杨斌先生退休后在郊区老家办了一所武术学校,我时常过去拜访求教,他说一生只有两大爱好:秦腔和红拳。学校在农村,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他每到晚上便打开收音机听秦腔,而电视中的“秦之声”他更是雷打不动,场场不落。 ——来自 爱贴吧 Windows Phone 用户端
马国文先生《文化红拳2红拳与秦腔》选读1 秦腔与红拳(马文国著) 5月份,写了《文化红拳》的稿子,在《中华武术》刊登之后,陕西红拳圈子里引起较大反响。回到西安,很多红拳的前辈、老师、朋友纷纷和我谈起读了文章的感受,向我提供更多的技术和历史资料,希望我能把“文化红拳”这个系列继续写下去。特别是红拳文化研究会的发起人邵智勇先生多次邀我去商谈红拳的发展思路,向我讲解自己多年来关于红拳的心得体会,慷慨赠与80年代“挖整”时留下的一些珍贵资料,让我感念不已。在位于古都西安的高薪开发区的红拳“总部”,我目睹了一批执着于红拳的人们为了红拳的发展而呕心沥血,他们有的是商界巨贾,有的是政府官员,有的是布衣百姓,也有大学教授,为了振兴红拳这一陕西的文化遗产聚集在一起,冒着酷暑高温,没有一分钱的报酬,工作起来废寝忘食,我每一次都被感动。在传统武术走向衰微的今天,依然有这些热爱武术的,把武术视作生命乃至信仰的人们,在守望着属于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文化家园。因此,虽然忙于博士论文,但觉得一直有一种冲动在心头,希望能为红拳的繁荣尽一己之力。这是一种事业,一种有着倔犟品性和顽强生命力的感召,我开始慢慢走近红拳,走近红拳人,感受那熟知的文化,在亲切的乡音里聆听红拳的声音,一种红拳的情结在慢慢延伸。 ——来自 爱贴吧 Windows Phone 用户端
【天下红拳是一家】红拳吧试行吧规2014 1,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拳吧欢迎各位朋友踊跃发言,欢迎各位分享有关红拳武术知识及有利于红拳的一切言论,天下红拳是一家,传承红拳你我他,感谢您的支持! 2,允许发表或客观评论已证实之科学真实言论,如有引用请注明,因言论不当或吧友理解不足所致问题本吧会予以核实更正但不承诺负责其内容真实性 3,不接受任何贴吧恶意行为 4,不接受低俗或引起极大争论的言论 5,不接受对其他贴吧或武术的主观消极评论及比较贴 6,不接受有损武术基本原则或武术夸张化之言论 7,不接煽动政治,民族问题有关言论 8,不接受具有极强误导性和鼓动自学之言论 9,因网络信息真实性,原则上不接受未经确认的教学贴 10,本吧成员一律平等,不得以大师,前辈称呼吧友,可以使用先生,师傅等,为保护个人隐私,原则上言论中不接受严重影响个人隐私的内容 11,不接受发表或评论个人历史问题和个人比较言论 12,不接受有较大不良影响或严重问题的其他言论 13,本吧规为试行吧规,不声称不代表任何个人或团体,目的旨在为大家提供和谐,有序的贴吧平台,试行处理时不做任何记录,遇到问题时会回复进行交流,有欠妥之处,请各位吧友进行建议。 ——来自 爱贴吧 Windows Phone 用户端
马文国《文化红拳》选读3 为丰富吧友对红拳历史文化的认识,特开辟选文贴,以下内容引自马文国先生的《文化红拳》 <<选读2 谈到劲力和技击的思想,这是中国武术流派中最富有文化品味的内涵,也是我们喜欢、神往传统武术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红拳的劲力,是通过“侧肩换膀、拧腰摆胯”来体现的,这点与其他拳派的劲力可以做一个比较,耐人寻味。例如劈挂拳是通过“含胸拔背、拧腰切胯” 来体现出吞吐开合、猛劈硬挂、搅靠劈重的劲道的。在步法上,红拳强调“迈跤”,即在交手时走偏门,寻找时机发招,与明代唐顺之讲的“你行当面我行傍,你行傍来我直走,倘君恶狠奔当胸,风雷绞炮劈挂手”有契合之处,虽然唐公讲的是劈挂拳的技击之道,但和 红拳的许多手法也是十分吻合的。例如,在猛攻硬打上,红拳运用“接抹捅斩”势如破竹;而在巧取智夺的走旁门上,红拳则运用“六合手”“叶子手”等,体现刁钻鬼拿、上惊下取。形意拳则是通过“三体式”而变化出五拳,八卦是在“单换掌”和“双换掌”之间出招,劈挂拳是通过“大跨步”和“串林”来打出“戳指掌”或者“开门炮”等招式。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红拳是一个颇有古意的拳种,在劲力和技击上,它和一些较为古典的拳种相比有统一的一面,但又受陕西文化的影响而自成一体。 ——来自 爱贴吧 Windows Phone 用户端
马文国《文化红拳》选读2 为丰富吧友对红拳历史文化的认识,特开辟选文贴,以下内容引自马文国先生的《文化红拳》 <<选读1 红拳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式架工整,多直来直往,这一点和陕西人的性格是吻合的。陕西号称“八百里秦川一马平川”,在农业经济时代是难得的沃土良田,也造成了陕西人固守家园、不愿舍离故土的性格。地域的方阔,使得陕西人的思维严谨务实、四平八稳、不事华虚。反映在红拳的文化内涵里,也就有了注重拳架工整、劲力饱满的要求,还有“打人如灯草”般的胆识、豪情与气慨。在我的记忆里,大凡接触过的红拳名家,常常有一句口头禅:“手上的串子,脚上的绊子。”说明了红拳丰富的实战技法,通过“撑斩勾挂,缠拦沾挎”发挥得淋漓尽致。还有红拳的典型招式“接抹捅斩”,是鲜明的直来直往,猛攻硬上,讲求如“斧头破硬柴”一般排山倒海的气势。要形成工整的拳架,红拳有一套完整严密的体系,人门的“十大盘功” 对训练腰腿的柔韧性有很好的作用,而且注重暗劲,强调气息的运行。再到基本套路练习,红拳十分强调“架子”,以“撑补为母” 概括了整个技术规范。但我所理解的“撑”应该是一种劲力,身体内蕴涵了“撑劲”,才会显得气宇轩昂,拳架饱满,遒劲有力。这一要求与王芗斋先生在意拳中讲的“八面张力” 和太极拳的“一身备五弓”是不谋而合的,因为它是整个中国武术流派劲力的根源。 ——来自 爱贴吧 Windows Phone 用户端
马文国《文化红拳》选读1 为丰富吧友对红拳历史文化的认识,特开辟选文贴。以下内容引自马文国先生的《文化红拳》 一直想写一篇关于红拳的稿子,迟迟没有动笔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自己虽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而且小时候跟乡下的老师学的是陕西红拳,记得有小红拳、大红拳。梅花拳、南阳棍等,但后来多年离开了红拳,有些生疏,生怕说些外行的话,贻人笑柄;二是觉得红拳是一个古老的拳种,如陕西的人不张扬一般,因而多年来蒙在深闺,湮没于关中的黄土文化之中,而实质上,红拳的文化底蕴是深厚的,长安悠久的历史文化又反过来哺乳了红拳这一陕西独有的拳种,使之更显精深。那么作为今天的我,恐怕难以把握这种文化的命脉,使自己的认识游离于这种文化的精神内核之外,那样就事与愿违了。到了最后还是准备写了,因为觉得人虽然在上海,但对于红拳还是有一种天然的情怀在心里,难以割舍,也有一种历史的责任感,展示一个文化的红拳和红拳里蕴涵的文化是一个陕西武术人责无旁贷的。以我对红拳浅显的认识和幼年朦胧的体验,谈几点看法。 红拳的来历目前有几种说法:有人认为它起源于明清时期的秘密结社;有人认为它起源于少林拳;有人认为它发动更早,从秦朝武士的“击皮为鼓”得到启发,而有了今天红拳套路中的“放炮”之说。无论起源于何时,红拳在明清之际得到发展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明王诉《续文献通考》所载之“西家拳”与红拳应该是相吻合的。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式也多有记载红拳的动作,如“雀地龙”“懒扎衣”(即红拳之“裙拦”)。《清碑类钞·技勇类》亦载有“大小红拳”。对这些史料的钩沉和筛选,我们期待更为深人的研究,但可以肯定,红拳是长安文化的产物。因为西安是历史上的十三朝古都,历来帝王将相都把西安视为建邦安国的风水宝地,才有了今天西安诸多的历史遗迹。因为历史上的西安曾多次被确立为首都,因而成为文人墨客的聚集地,也是天下武林英豪的荟萃之处,成为天下各武术流派精英人物展示、交流武艺的一个绝好去处。红拳作为一个拳种,包涵了极为丰富的内容,从功法训练到套路的风格劲力,还有许多简洁实用的排子手,都是红拳在历史上不断与外来流派交流丰富的结果。至今流传在陕西的传奇人物“陕西三三” 的故事是一段值得称颂的武林佳话,有“鹞子高三、饿虎苏三、黑虎邢三”,三位高手在一起相互砥砺、交流,吸收南北各家拳法的长处,整合了陕西红拳,使今天的红拳有了磅礴的体系和鲜明的技术特征。尽管这三位武林先贤的事迹存遗不多,但他们留下的传奇掌故和他们的名字无不令历代拳师肃然起敬。 ——来自 爱贴吧 Windows Phone 用户端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