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子丶格調 戲子丶格調
婊子無情
关注数: 6 粉丝数: 41 发帖数: 4,054 关注贴吧数: 2
关于tbbt暂停播放和现今现象一些看法 tbbt和傲骨贤妻被搜狐门户视频暂停播放,搜狐给出个“政策原因暂停播放”的模糊概念,搞的现在大家人心惶惶,什么辱华说、抵制美国说都冒出来,看了评论都是骂广电,去搜狐视频官方微博上看下,却鲜有几个要求搜狐给出正面答复,甚至有人说同情。。。 诚如,这也有一些媒体不负责报道造成,一些媒体把tbbt和傲骨贤妻暂停播放跟上个月的“规范网络剧微电影”联系到一起,上个月“规范网络剧微电影”出来,美剧迷因为担心美剧受到牵连去质问广电,4月初广电官方给出答复,通知是对通知的补充和细化,两个通知针对的主要是网络剧和微电影,而不是引进剧。当时国内多家视频网站相关负责人也表示“通知对美剧的影响不大,受较大影响的将是网络剧和微电影。” 这才这个月初的事。可有些媒体又联系在一块,这次媒体更聪明,用“可能”和“将被”来说英美剧被审查,就算被查出不实,他们也可以说我们说了是可能和将被,没说一定。更悲剧连新浪等网站都转载了这些报道 网上本来只传出tbbt、傲骨贤妻、ncis和律师本色四部CBS剧集,结果到网络上变成多部美剧,其实说起来只有两部美剧,就是tbbt和傲骨贤妻两部,ncis其实大家都知道自pptv后国内就没有购买其版权,有人居然因为看到ncis下架跑去ncis吧说去pptv看没有ncis了。拜托,从2011年pptv因为版权问题就没有再放上去了,给个链接http://tieba.baidu.com/p/1202569776# 律师本色更奇葩,律师本色在2004年第八季就被砍了,就没上过架哪来下架之说。 如今,我们需要不是一味骂广电,“政策原因”就是政治原因?如果是辱华,估计罪恶黑名单等剧早被下架了,如果尺度问题,无耻家族、汉尼拔等剧还在,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要求搜狐方面给出正面答复,所谓政策原因是什么原因,如果是版权到期问题,就解释清楚,如果真的是广电的问题的话,到时候你们该怎么骂就怎么骂,该怎么投诉怎么投诉。 再看看傲骨贤妻吧,一样是“下架”的,可人家吧大部分人还是劝解大家不能看先去天天美剧等下载看,不要一味的辱骂,等视频门户网站给出答复再说,作为tbbt,不仅应该跟他们学习,还要更进一步,不要等答复,应该呼吁大家要求搜狐给出正面答复,不要像2011年ncis在pptv下架,一大堆人一个劲骂广电,等到人家pptv站出来解释,才发现原来是版权问题。
[推荐]培养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作者:周焕志 关于@liuze256 提出的关于历史文献的阅读技巧的话题,近几天有人想要三国的各州地图,让我想起一篇关于历史文献的阅读技巧,觉得方法很不错,值得推荐下。 原文: 古人常说的“左图右史”出自于《新唐书·列传六十七杨绾传》:“独处一室,左右图史。”多用来形容室内图书多,嗜书好学。宋代学者郑樵在《通志?图谱略》中说:“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像于图,索理于书。”并且还指出:“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其中这里的“图”指的是“地图、图表或图册”。这些话反映了我国古代学者已经认识到了“图”的重要性和优越性。历史地图作为专题地图的一种,主要依据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等经分析研究编绘而成,其内容主要是反映人类历史时期自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及其变化的地图,是显示有史以来一切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空间分布和地域差异现象的地图。 历史地图通过简明的地图符号,显示历史现象发生的空间位置,相对于地理地图而言更具有简明性、参照性、综合性、动态性的特点。 其简明性主要表现在历史地图对精确性的要求不是很高,如很多的历史地图没有标示比例尺,有的历史地图省略了很多无关的地理信息等。 其参照性主要表现在历史地图的相关信息往往依据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等,并要参照现代地理地图状况经分析研究编绘而成,涉及古今地理名称和范围对照等。 其综合性主要表现在历史地图的内容往往反应的是一个历史时期的人类历史活动的空间分布状况,而不仅仅是某一时间点的地理分布状况。 其动态性主要表现在历史地图可以反映出一个历史时期人类历史活动的变化状况和演变过程。 历史地图按其反映内容可分为综合地图和专题地图。综合地图是从历史时期出发,反映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自然条件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重要社会现象,既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大势,又注明了重要史实发生的地点。专题地图则是反映某一历史时期关于自然环境、居民、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等某一方面的专门情况。如政区疆域图、战争形势图、经济分布图、建筑布局图、交通路线图等。许多综合地图实际上是由多幅专题地图融合而成的。 在历史学习中使用历史地图,有助于形成空间概念,理解地理环境对历史现象的影响,还可以更好的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 《历史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明确要求: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的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在教育心理学中,所谓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一种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属于认知技能,即通过历史教育所必须具备的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能力。如对历史地图的判读、识记、摹画,古今地理名称和范围的置换与指认等等。 结合教育心理学中培养认知技能的方法和地理学科识读地图的基本技能要求,以及历史学科历史地图的特点,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应该包括两个阶段: 一是定向阶段。是指培养识读历史地图基本技能的阅读阶段。这一阶段要求了解、熟悉历史地图,知道阅读什么地图和怎么阅读地图,从而在头脑中建立关于历史地图的表象,逐步形成识读历史地图的目的性要求。 1.把握主题,弄清范围。每幅历史地图都有它自己的主题,把握主题就是要解决识读什么样的历史地图的问题。范围有两重含义:一是历史地图本身的地理范围,二是历史地图表示的时间范围。例如阅读《秦朝的疆域图》,其主题就是秦朝时期的国家疆域,其范围包括地理范围,即秦朝疆域的四至;时间范围就是秦朝时期。 2.辨别方位,搞清位置。一般现代的地图包括我们教材中的历史地图因为都有统一的规格或标准,同地理地图是一样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但教材之外的一些历史地图却不一定是按这样的标准来绘制的。如考古出土的历史文物地图。所以在阅读前一定要搞清楚。例如《隋朝的运河图》经过五条河流、联系四个城市、共有四段组成,每一条河流、每个联系点、每一段位置都是固定的,要掌握好《隋朝的运河图》就必须把大运河经过的河流以及联系的城市和每一段的名称所对应的地理位置都搞清楚才行。 3.注意图例,看清标注。很多历史地图在表明历史现象发生的地理位置之外,往往还伴有图例和标注。例如《三国鼎立形势图》除了用不同颜色分别表示三国的范围外,还伴有图例,用虚线表示三国疆界,用红色小叉表示重要战场,在图的下方还标注了重要地名的古今对照表。在阅读时如果不注意看图例和标注,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4.联系史实,理清变化。历史地图具有动态性,在阅读时必须从历史地图的内容出发,将其动态变化的状况梳理清楚才能真正深刻的理解历史地图的内容。这类动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古今地名的变化和历史现象的演变。如《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中红军长征的路线中要经过西康省,而西康省从1939年元旦正式建立至1955年7月3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关于撤销西康省建制的决议,只存在16年零7个月,红军长征时其地当属川边特别区,而非西康省。现今西康省之地早已分属西藏和四川了。同时在阅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时,更重要的是要把握红军长征的路线,这是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联系教材内容,红军从江西瑞金一路走来,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上有飞机,下有险地的情况下,克服一个个困难,闯过一道道难关,最终胜利会师甘肃会宁。通过历史地图形象的展现出红军走过的千山万水,理清了红军攻坚克难地理位置的变化,更能形象深刻的理解长征的过程。 5.突出重点,认清主旨。识读历史地图要有目的性,不能盲目。梁启超在《<中国地理沿革图>序》中指出:“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其础也”,把掌握历史空间概念比作掌握整个历史的基础。识读历史地图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建立历史空间概念,帮助了解历史现象发生的具体环境,正确理解历史问题。每一幅历史地图往往有很多地理名称或历史事物,但并不是所有的地图事物都和历史地图的主旨有关系,如学习《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中有《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图中除了标示本课重点北京人、元谋人以外,其他遗址均用黄色圆圈表示,并未标示名称,这就要求我们从众多的地图符号中区分、辨别出与自己要学习的内容有关的事物,而不能混淆主次,忽略重点,聚焦于无关紧要的地方,沉溺于细枝末节的“推敲”,以致冲淡教学重点。 二是实践阶段。是指培养识读历史地图基本技能的训练阶段。这一阶段要求通过一定的训练,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历史地图,有效的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识图过程内化为一种自动化的心智活动方式。常用的训练方法有比较地图、填充地图、绘制地图等。 比较地图是指通过比较不同的历史地图或同一幅历史地图的不同方面,经过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从而更好的理解地理环境对历史现象的影响。如亚、非四大文明古国最先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从地图上分析,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四个国家都位于大河流域附近,河水泛滥,土地肥沃,便于灌溉,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比较地图可以培养思维能力,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填充地图是指在一幅空白的历史地图上填写出相应的历史事物的名称,或者标示出历史活动的路线。其实质是对已识读的历史地图进行再现。许多历史教材都配有相应的历史填充图册。这些图册以填充地图为主,还增加了配合地图填充的其它内容,可以练习填写。如学习《春秋战国的纷争》时,在空白的《战国形势图》上填写“战国七雄”的名称和重要战役发生的位置,通过填图帮助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增强从空间概念上把握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绘制地图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和要求,在已有历史地图的基础上,摹画简明地图。常用的绘制地图方法有方格放大法和阴影放大法。方格放大法是按比例绘制地图的一种方法,阴影放大法是利用投影绘制地图的一种方法。经过长期训练,熟能生巧,随手一画,就可绘制出相似性较高的历史地图,这可以说是识图技能的高级表现形式了。如学习《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可以绘制几位航海家的航行路线,不仅能掌握好航海的过程,而且帮助体验了航线的绘制过程,加深了对新航路开辟的理解。 一位前苏联教学专家曾经说过:“地图是给学生直观地阐明历史过程中的联系所必需的有力工具,认识地图,这意思不仅是知道它的点线符号、象征意义、城市、边界、河流等等,而且要从这符号中间看到活生生的历史事实以及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复杂关系……”。在学习中充分利用历史地图,能够更精确、直观地再现当时历史的各个侧面,从而使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轨迹,做到“即图而求易”。 附本人一点建议,若不是有点基础,是头次读一些史书的,可先找一些你感兴趣的话题的近现代国学大师或专家写的文献论文,阅读过程中看到有历史文献引住的最好能翻看下文献原文,头尾相衔地看,最好持对论文怀疑态度去看原文献史料,这样能更深入理解和辨别。
关于三国一些文献参考(大多取自三国志吧提供文献,可供参考) 给吧友提供包括汉末三国时代关于人文地理兵事官职等参考文献,大多取自三国志吧吧友们提供的文献参考,有兴趣可以去百度谷歌搜索网文查看或者书店买书,也可以为有兴趣写历史穿越文的吧友提供参考(例如有吧友曾说过很多穿越文把唐诗宋词弄到汉末三国,文体不合,里面有提供一些当时的诗文,若有兴趣写穿越历史文可以透支使用)内容较全,不足可以提供补充。 《三国志》(陈寿) 《后汉书》(范晔) 《裴注》(裴松之) 《世说新语》(刘义庆) 《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李昉) 《太平寰宇记》(乐史) 《后汉纪》、《三国名臣序赞》(袁宏) 《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 《东观汉记》(刘珍) 《晋书》(房玄龄、褚遂良等) 《华阳国志》(常璩) 《水经注》(郦道元) 《元丰九域志》(王存) 《舆地纪胜》(王象之) 《齐民要术》 (贾思勰) 《资治通鉴》(司马光) 《通典》(杜佑) 《史通》(刘知几) 《元和郡县志》(陈振孙) 《元和郡县图志》(李吉甫) 《诸葛忠武书》(杨时伟) 《高士传》(皇甫谧) 《武侯全书》(王士骐) 《汉末英雄记》(王粲) 《古今图书集成》(蒋廷锡) 《艺文类聚》(欧阳询) 《北堂书钞》(虞世南) 《初学记》(徐坚) 《玉海》(王应麟) 《册府元龟》(王钦若) 《记纂渊海》(潘自牧) 《续后汉书》(郝经) 《蜀鉴》(李文子) 《文选》(李善注) 《博物志》(张华) 《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传》(张栻) 《八琼室金石补正》(陆增祥) 《方舆胜览》(祝穆) 《续后汉书》(萧常) 《括地志》(萧德言) 《文馆词林》(许敬宗) 《建康实录》(许嵩) 《蜀汉本末》(赵居信) 《乐府诗集》(郭茂倩) 《全后汉文》、《全三国文》、《全晋文》(严可均) 《襄阳耆旧记》、《汉晋春秋》(习凿齿) 《魏略》(鱼豢) 《说郛》(陶宗仪) 《群书治要》(魏征) 《搜神记》(干宝) 《诸葛孔明全集》(诸葛羲、诸葛倬) 《诸葛亮集》(张澍) 《荆楚岁时记》(宗懔) 《后汉书集解》(王先谦) 《续汉书注补》(卢文弨) 《三国志集解》(卢弼) 《三国艺文志》(姚振宗) 《补三国艺文志》(侯康) 《三国志札记》(李慈铭) 《三国志及裴注综合引得》(洪业) 《三国志证闻》(钱仪吉) 《三国志补义》(康发祥) 《三国志补注》(杭世骏) 《三国志补注》(侯康) 《三国志补注》(沈钦韩) 《三国志补注》(易培基) 《三国志质疑》(徐绍桢) 《三国志注补》(赵一清) 《三国志校误》(陈景云) 《三国志旁证》(梁章钜) 《三国志辨疑》(钱大昭) 《三国职官表》(洪饴孙) 《三国疆域志》、《补三国疆域志补注》(洪亮吉) 《三国志辨误》(陈景云) 《三国志注证遗》(周寿昌) 《三国志裴注述》(林国赞) 《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吴增仅) 《三国郡县表补正》、《三国疆域图》(杨守敬) 《三国志注所引书目》(沈家本) 《三国志考证》(潘眉) 《三国杂事》(唐庚) 《三国志续考证》(卢弨文) 《三国志举证》(陈景云) 《三国志琐言》(沈家本) 《三国志知意》(刘咸炘) 《三国疆域表》、《三国疆域表疑》、《三国大事表》(谢钟英) 《校补三国疆域志》(金兆丰) 《三国志证闻校勘记》(罗振玉) 《三国志平议》(李宝洤) 《三国志评议》(李景星) 《三国志兵事钩元》(王嵩儒) 《三国志释地理》(沈钦韩) 《东汉会要》(徐天麟) 《东汉刊误》(刘攽) 《人物志》(刘邵) 《九家旧晋书辑本》(汤球) 《三国会要》(两个版本,编撰分别为杨晨、钱仪吉) 《华阳国志校勘记》(顾观光) 《十七史商榷》(王鸣盛) 《廿二史考异》(钱大昕) 《廿二史札记》(赵翼) 《读通鉴论》(王夫之) 《后汉书补逸》(姚之姻) 《历代名画记》(张彦远) 《南漘楛语》(蒋超伯) 《容斋随笔》(洪迈) 《癸巳存稿》(俞正燮) 《观堂集林》(王国维) 《三国纪年表》(周嘉猷) 《谢钟英<三国大事表>补正》(张守常) 《三国志三公宰辅年表》(黄大华) 《三国志世系表》(周明泰) 《古今刀剑录》、(陶弘景) 《三国蜀诸葛忠武侯亮年表》(张鹏翮) 《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宋熊方等) 《三国志世系表补遗附订伪》、《三国食货志》、《三国吴兵考》(陶元珍) 《三国志人名录》、《三国志人名索引》(王祖彝) 《后汉书辞典》 、《三国志辞典》(张舜徽) 《长沙走马楼吴简》(长沙考古所) 《九州春秋》、《晋后略》《魏晋世语》、《汉末英雄记》、《蜀鉴》、《襄阳记》 (司马彪等) 《三国汉季方镇年表》、《三国大事年表》、《三国诸王世表》、《汉将相大臣年表》、《吴将相大臣年表》、《魏方镇年表》、《魏将相大臣年表》、《魏国将相大臣年表》 (万斯同) 《嵇康集》、《阮籍集》、《曹操集》、《曹丕集》、《曹植集》、《诸葛亮集》等 (多人藏书校注)
都在刷,干脆来讨论个事。 讨论下郭嘉是寒门还是士族? 各表己见。切记!不许粗口辱人! 其实另外一个姓郭的(郭图)三国志里也只说出生颍川而并没有明确的说是出生在颍川阳翟,但“为袁绍所任”说明这郭图是士族可能性很大(老赵小说里已经把郭图归类于阳翟郭氏了) 但说到“为袁绍所任”,我想到《资治通鉴》记载这么一句话“初,郭嘉往见袁绍,绍甚敬礼之”,我觉得以袁绍的选材标准,郭嘉当时还没有举孝廉或茂才,如果是出身寒门,为什么袁绍会“甚敬礼之”? 而且大家都知道所谓的颍川学院其实是不存在的。《傅子》中记载“自弱冠匿名迹,密交结英隽”这英隽对象应当包括荀氏叔侄、辛氏兄弟等人,话说如果没有颍川学院这个穿越产物存在,那他当时只能在官学或者私学才能结交。 而再仔细分析下,先了解下官学,汉代官学分中央和地方两种地方官学始创于景帝末年的蜀郡,平帝元始三年颁布地方官学学制,要求各级地方政府普遍设学:设于郡国为“学”,设于县为“校”,设于乡为“庠”,设于村聚为“序”。但是此项制度并未切实贯彻,汉代地方学校的兴办取决于地方长官的意愿,因此地方办学其实并不普遍,甚至可以说“名存实亡”,所以由官学而结交可能性偏低。 而汉代私学盛行,但书籍主要把持在世族门阀手中(当时印刷术还没出现,甚至造纸都未推广),所以私学主要针对社会中上层,那么郭嘉就有可能是士族而非寒门。 由此可以推出,哪怕郭嘉并非出自阳翟郭氏本家,那也可能是其分支,而并非寒门。
讨论帖,高顺的陷阵营到底是骑兵营还是步兵营 看了吧里好几个帖子都说高顺的陷阵营是步兵营,这里我存几个疑点,先阐述下我的看法。 我们先看三国志对高顺的描述:“高顺清白威严,骁勇有智,衷心仁义。不饮酒,不受馈遗。每谏布:“以智者、慎思而行”。高顺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后郝萌反,更疏之。顺所将七百馀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者,无不破也",名为陷阵营。吕布与魏续有外内之亲,悉夺顺所将兵以与续。及当攻战,故令顺将续所领兵,顺亦终无恨意。下邳败,为曹操所俘,就戮。” 从三国志描述中可以清楚的知道 第一,并没有说高顺的陷阵营是步兵营,只说是七百精锐。 第二,“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这句话中铠甲无需解释,斗具也叫鬭具,“便兵弩,饬鬭具。”,说明这只精锐至少是带弓弩的。 第三,从“陷阵营”这名字分析,古代步兵主要作用是先登攻坚,骑兵的主要作用 是冲锋陷阵,从名字上看觉得更像个骑兵营。 高顺在三国志里别说字没提,连出生地也没提,但肯定是比张辽等人更早在吕布幕下,这说明要么高顺是并州本土人氏,要么跟吕布一样是五原人氏,这两个地方的人都善骑射。我们看看三国里比较有名的几个步兵兵种和统领,都知道丹阳兵是三国里的终极步兵,先了解下丹阳的地形,其地形较为复杂,低山、丘陵、岗地、平原和洼地交替分布,这种地形你要训练出高质量骑兵不太可能,但却适宜训练步兵,再看看另外两个有名的步兵兵种,麴义的先登死士和陈到的白眊兵,麴义“久在凉州,晓习羌斗,兵皆骁锐,”这羌人很多人误以为善骑,其实羌人中除了白马羌因本土多产马,善于骑战外其他羌人更善于徒手。而白毦兵主要由丹阳旧部和青羌五部组成,擅长山地战,而陈到是汝南人,汝南地形本来就多丘陵,山地战经验肯定不会少,这麴义陈到编练步兵营很正常,但用高顺一个善骑射的来统领所谓步兵营就很奇怪。 再看看高顺的战绩, 《三国志·魏书·吕布传》记载:“建安三年,布复叛为术,遣高顺攻刘备于沛,破之。太祖遣夏侯惇救备,为顺所败。”“布遣顺取徐州诸郡。复攻泰山贼,臧霸降”夏侯惇是骑将无疑,臧霸曾是陶谦麾下的骑都尉,两人是在莒城外交兵,莒城地形多平原,吕布要派也是派骑兵,如果陷阵营是步兵营,他怎么会派高顺去了? 而从裴松之注引《英雄记》中说,“顺即严兵入府,弓弩并射萌众;萌众乱走,天明还故营。”从这句话还可以清楚知道陷阵营的一个特点:弓弩射术强。 不知道是谁自三国穿越小说流行以来把陷阵营定位为步兵营,弄得现在所有人都一个惯性思维,这高顺擅长的是步兵训练,其实我觉得不然。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