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等于几啊 -
关注数: 107 粉丝数: 110 发帖数: 2,910 关注贴吧数: 27
青岛银行2020年营收突破百亿 管理总资产6000亿 凤凰网青岛 1小时前·优质财经领域创作者 3月30日,青岛银行公布2020年全年业绩。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冲击和经济增长放缓的双重冲击,青岛银行逆势蓄力、危中寻机,各项业务稳健发展。截至2020年末,青岛银行资产总额达4598.28亿元,增长23.07%,管理总资产突破6000亿元,已经成长为一家中等规模的区域性商业银行,营业收入105.41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资产质量显著提升,不良贷款率和关注类贷款占比大幅下降。 这是一份自我挑战、来之不易的成绩单。2020年,面对外部的不利环境,青岛银行顺时应势、强化特色、攻坚克难、稳健发展,公司治理水平和综合经营能力显著提高。截至2020年末,青岛银行存款总额2722亿元,全年新增近600亿元,增长27.93%,增幅创下近10年内新高。 2020年,青岛银行前瞻性地启动经营管理双提升计划,推动业务发展的同时,大力探索推出以科技赋能发展、业务审批转型、运营管理优化为主线的系列管理改革举措。得益于此,青岛银行业务取得高效和高质量发展,存款业务实现强劲增长,青岛地区市场份额持续提高,山东省内影响力全面提升。 2020年11月,青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开业,不仅是青岛银行扩展经营范围和业务品种,亦是该行公司综合化经营和集团化布局的重要一步。截至2020年末,青岛银行实现理财产品手续费及佣金收入达人民币10.08亿元,同比增长高达45.04%,理财业务盈利能力实现强劲增长。 这是一份不忘初心、和衷共济的成绩单。在充满变局与挑战的2020年,青岛银行坚定不移地将企业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和地方规划,着力提高精准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助力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0年,青岛银行努力克服疫情影响,深入贯彻落实“六稳”“六保”系列工作开展,加大信贷投入,聚焦山东省、青岛市重大项目的金融服务,充分发挥了金融机构抗疫“突击手”和经济“稳定剂”作用。截至2020年末,青岛银行向受困企业、防疫相关企业发放贷款253笔,金额共计人民币166.75亿元。 2020年11月,青岛银行发起成立“胶东经济圈金融合作联盟”,全面提升胶东经济圈内金融服务能力;青岛银行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签约助农综合服务站1168家,不断下沉服务重心,助力美丽乡村建设;2020年,青岛银行还以“幸福邻里 心系彼此”为品牌主张的社区支行深度融入城市社区治理新业态,探索筹建5家新型零售社区支行,开启社区金融服务序幕。 这是一份科技引领、创新迭代的成绩单。2020年,青岛银行紧跟区域战略布局及经济发展方向,纵深推进数字化转型,围绕服务创新、科技融合、业务转型等开展了一系列创新与实践,拉开以科技为引领的数字变革新篇章。 2020年,青岛银行秉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以科技引领业务发展,持续提升客户服务能力。2020年7月8日,该行“5G+生态”智慧银行旗舰支行惊艳亮相,为客户提供了全新金融服务体验。该行智能网点项目不断优化,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移动互联、5G等新兴科技手段,大幅减轻柜台业务压力。同时,理顺高效厅堂服务营销流程,业务办理、服务营销、客户维护三位一体,基本业务办理平均提速75%。顺应5G发展浪潮,青岛银行率先实现全网点5G布局,成为全国首家全网点覆盖5G的银行。 青岛银行“互联网+金融”美团(298.200,+1.57%)联名信用卡截至2020年末发卡量超200万张,斩获了《亚洲银行家》杂志“中国最佳联名信用卡产品”奖。此外,青岛银行手机银行迭代升级,个人手机银行5.0版闪耀登场,打造全新界面,丰富民生服务功能。企业手机银行正式上线,填补了企业部分金融服务空白。 这是一份有爱、有责任感的成绩单。2020年,青岛银行持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差别化信贷政策引导,优化信贷结构,优先支持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蓝色经济领域等方面的融资,继续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满足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 为支持海洋可持续发展,青岛银行联合世界银行集团成员国际金融公司蓄力发展“蓝色金融”。2020年11月,青岛银行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批准,成为可持续蓝色经济金融倡议会员,签署并承诺遵守《可持续蓝色经济金融原则》。青岛银行由此成为新兴市场第一批加入的银行,也是全球第50家加入的机构。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青岛银行年内通过青银慈善基金会开展7项扶贫项目,项目支出319万元,以金融之力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该行率先在新冠疫情发生后捐款捐物,持续开展定点扶贫、金融助学助教活动,截至2020年末,青岛银行公益捐赠共计1280余万元。
青岛:即墨综合保税区通过国家八部委正式验收 人民网青岛3月31日电 3月31日上午,海关总署、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组成联合验收组,通过在线视频对山东省青岛市即墨综合保税区进行了正式验收。 验收工作会议现场 国家联合验收组通过视频连线,对青岛即墨综合保税区围网、卡口、巡场道、查验场地、检疫处理区等设施,以及集装箱监管车辆抬杆放行和数据采集、抛物试验等现场演示,进行了在线监控检查。联合验收组一致认为,青岛即墨综合保税区验收面积1.2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基础和监管设施,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综合保税区基础和监管设施设置规范》的相关规定,已具备开关运作条件,同意青岛即墨综合保税区通过正式验收,这是今年以来全国首批采用在线视频方式通过正式验收的综合保税区。 青岛即墨综合保税区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位于青岛蓝谷高新区核心区,地处青岛胶东半岛一体化经济圈前沿,是东联日韩、西通亚欧“一带一路”枢纽带上的重要节点。青岛即墨综合保税区自设立以来,管委与即墨海关、鑫诚恒业公司合力攻坚,顺利完成了基础和监管设施建设,2020年12月11日顺利通过省级预验收。围绕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目标,青岛即墨综合保税区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项目,突出通航产业,实施精准招商,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吸引了空客H135直升机、赛峰培训学院等一批高端优质项目落户。 海关工作人员通过视频系统对综合保税区进行实时查验 青岛即墨综合保税区卡口 据悉,青岛即墨综合保税区是山东省第一家以通用航空产业为主要特色的综合保税区。正式开关运作后,青岛即墨综合保税区将立足青岛,服务胶东,辐射全国,融入东北亚,积极对接全省发展格局和国家发展战略,为青岛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注入新动能、增添新活力,着力打造“开放发展试验场、外向经济新平台”,努力成为在全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关特殊监管区。 紧邻青岛即墨综合保税区的即墨通用机场,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重要平台。作为打造青岛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核心区的支撑载体,通用机场正在抓紧推进航站楼、跑道、机库等建设,年内建成投入使用。这两大平台将实现功能互补、效能叠加,加快构建“区场一体、互联互通、双核驱动”的综合保税区和通航产业联动发展新模式,成为青岛发力战略新兴产业、加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高地。 青岛蓝谷高新区是2001年山东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7年更名为青岛蓝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青岛市通用航空产业示范区核心区。为促进通航产业发展,规划了13平方公里的通航产业园,吸引一批通航产业项目落户,已初步形成以空客H135直升机总装制造、中信海直城市运营服务、四川航泰维修维护、运航通达直升机构型改装以及赛峰教育培训等为龙头项目的直升机产业链条。与此同时,无人机产业链条也加速完善,现已吸引北航工业无人机研发制造、欧森无人机生产运营、蓝港无人机培训等重点项目落户,实现直升机、无人机“双线驱动”,即墨通航产业发展呈现出蓄力加速的强劲势头。 据青岛蓝谷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下步将依托综合保税区和通用机场两大平台,瞄准直升机和无人机两条产业线集中发力,加快布局通航产业重点项目,打造涵盖研发制造、运营培训、维修改装、文教旅游、数据开发于一体,联通全球的现代化通航产业聚集区。(
2021山东•以色列医疗医药产业对接会在青举办 3月30日,2021山东•以色列产业合作系列交流会启动仪式暨山东•以色列医疗医药产业对接会在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成功举办。 本次交流会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山东省委员会、以色列中国商会(ICCC)、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办,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山东省委员会贸易投资服务中心和鲁信创业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办。吸引160余家中以医疗企业、机构、医院线上、线下参会,总人数近500人,许多医疗机构组织集体参与,体现出山东和以色列在医疗医药方面的巨大合作需求和潜力。 “2021山东•以色列产业合作系列交流会”活动是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重要指示的重要经贸活动,是提升山东省与以色列交流合作水平,推动构建我省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 青岛高新区管委主任、工委副书记李鸿雁表示,希望参加活动的海内外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发挥专业优势,碰撞思想、交流经验,为医疗医药产业发展植入新基因、赋予新动能,也希望各路演团队把握机遇、亮出“家底”,推动更多优质项目在高新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以色列中国商会主席马奕良(IlanMaor)发表视频致辞,他表示,此次活动让以色列和山东的企业、人才汇聚一堂,共同探索发展机遇,最大程度地将中以双方的企业和机构的资源充分调动起来。希望通过此次大会,促进青岛与以色列在医疗领域的合作,也期待今后看到更多中以合作开花结果。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山东省委员会党组书记、会长于风贵发表视频致辞,他表示,以色列以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闻名于世。山东一向重视发展与以色列的合作,双方在农业、科技、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有着广泛合作。去年,虽然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山东对以色列的贸易额仍然达到11.6亿美元,增长4.3%。 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致力于为中以两国技术、人才、资本等领域合作搭建桥梁,彼此带动,集聚各类资源要素通过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这个平台发生互动耦合、实现价值倍增,从而形成深度关联、跨界融合、开放协同、利他共生的创新生态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活动中,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运营公司——中以(青岛)国际客厅发展有限公司入选的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工作站揭牌成立,“中以医疗合作人才库”正式成立并为第一批入库人才颁发证书。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将建立与世界接轨的柔性引才机制,创建具有引才引智、创业孵化、专业服务保障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化综合性创新创业平台,为中以企业、人才牵线搭桥,助力中以合作持续升温,再结硕果。 在全球新冠疫情的背景下,医疗医药领域的携手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在本次活动中,以色列优质医疗项目HealthcareIsrael、Orcam、TOPExpertsCenter、QART、Stratasys、Mego、Medvest、WarpTechnologies、PENTATECH在线上向参会者展示了视力障碍穿戴辅具、压力治疗系统、消毒设备、3D设计打印医疗器械等以色列尖端技术,通过与线下企业互动交流,打破了空间和距离的界限,实现了中以医疗医药技术在空中的交流和融合。会后,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会后将积极为需求双方牵线搭桥,促进下一步对接合作。 据悉,此次活动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围绕医疗健康、水科技、农业科技、智能制造和海洋科技五大产业陆续举办中以企业、人才和技术对接交流会;第二阶段结合前期交流活动对接成果举办产业合作峰会,促进中以合作开花结果。
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 2020年,工信部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通过数据填报、企业问卷调查、统计数据查询、第三方穿行测试以及实地评估等多种方式,对市场环境、法治环境、融资环境、创新环境、政策环境进行综合评估。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单立坡介绍《报告》时表示,本次评估数据主要来自5个方面,包括:地方政府部门填报,企业网上调查,实地调研及第三方穿行测试,公开统计数据,政府网站、媒体及权威机构获取数据资料。期间,由第三方机构累计对2.6万家企业开展网上问卷调查、检索400余个相关政府网站计40万条信息、拨打投诉电话及发送测试邮件300余次、赴20个城市实地调研、与600多家企业座谈交流,获取详实数据。 根据《报告》,36个城市综合得分和各项一级指标得分均形成鲜明的4个梯队结构,不同梯队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分数差异。其中,对比2019年度试评估结果,第一和第四梯队城市稳定性较高。 据评估专家组反馈,位居第一的上海,优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包括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机会较多,政策性融资担保作用发挥明显;创业创新扶持力度较大、研发投入高,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果显著,各类平台载体和公共服务体系健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环境良好,氛围浓厚;经济金融基础较好,市场主体活跃,人才吸引力较大,人力资源水平整体较高;政务服务效率和水平不断提升,物流基础设施完善,公路、铁路、航空和港口网络密集。 《报告》显示,各区域间综合得分均值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阶梯降序分布。从具体排名看,前10位的城市中有9个来自东部,而后10位的城市主要来自西部(5个)和东北(2个)。西部12个城市间发展环境差距较大,成都、西安总体表现较好,其他多个城市排名靠后,发展环境不均衡的矛盾较为突出。 头部城市发展优势较为突出 《报告》包括了“市场环境、法治环境、融资环境、创新环境和政策环境”5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和36个三级指标。 从构成发展环境的5个一级指标平均得分来看,法治环境(0.7030分)和政策环境(0.5934分)得分较高,显示各城市间整体表现较为均衡,排名靠前和排名靠后的城市之间差距相对较小;而融资环境(0.3889分)、创新环境(0.4014分)和市场环境(0.4951分)得分较低,显示各城市间整体表现差距较大。从不同区域指标平均得分也可以看出,与东部地区城市相比,其他地区在融资环境、创新环境、市场环境方面存在明显差距,有较多短板和不足。 另外,城市内部各项环境指标均衡度不一,头部城市发展优势较为突出。 排名第一、二位的上海、深圳,以及第三、四位的南京、广州,在全部5项一级指标排名中,各有4项和3项一级指标位居前5,体现出强劲的综合实力。而北京、杭州两市则分别凭借在创新及政策环境、市场及融资环境上的突出表现跻身综合排名前列。排名靠后的城市各项环境表现相对较差,其中部分城市由于在创新环境、市场环境等个别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影响了城市的整体表现。 此外,各项一级指标与综合得分的相关系数显示,融资环境的好坏对发展环境总体水平影响程度最高。反映了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促进各项融资支持政策有效落地、提高融资便利度降低融资成本等措施,对于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具有直接和明显的意义。 以综合发展环境第一名上海为例,面对中小企业的难题,上海市经信委在去年2月的惠企“28条”基础上,出台促进中小企业稳定发展的具体措施,解决企业“口罩难”“资金难”“复工难”。例如,协调浦发、中国银行安排300亿元专项信贷,推出20亿元“小微企业流动资金应急贷”融资服务;梳理1256家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对接支小再贷款政策,利率不高于4.55%。推出复工复产专项保险,协调上海移动减免中小企业宽带月租费,22家云服务商提供35个免费云服务产品,支持中小企业远程办公。
山东港口青岛港“登顶”东北亚!集装箱吞吐量超越釜山港全球第六 港口大不大,看吞吐量;港口强不强,看集装箱。交通运输部和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山东港口青岛港货物吞吐量6.05亿吨,同比增长4.7%,超越新加坡港,跃居全球第五;集装箱吞吐量2201万标箱,同比增长4.7%,超越釜山港,位居全球第六、东北亚第一。 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超越新加坡港和釜山港,意味着山东港口青岛港的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地位更加凸显,这将是东北亚港口整体格局上的一次重大变化。 东北亚枢纽之争渐趋明朗 受疫情影响,2020年国外港口吞吐量“跌跌不休”,国内港口几乎都是正增长。其中,货物吞吐量方面,新加坡港由于石油货运量减少等因素同比下降5.7%,被广州港和青岛港双双超越。集装箱吞吐量方面,长期作为东北亚最大国际中转港的釜山港,也由于疫情引发的消费疲软、生产滞缓,同比下降0.8%,被山东港口青岛港赶超。 在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的竞争中,山东港口青岛港与釜山港始终是一对耀眼夺目的“双子星”,双方你争我赶、各有优势。 釜山港是典型的中转型枢纽港,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优良的港口服务,以国际中转货物为主。尽管在货物吞吐量排名上,釜山港早已退出全球前十,但在国际集装箱中转等单项指标上仍然有较大优势,2018年釜山港中转货物量占比为52.6%,不少中国货物甚至要经釜山港中转。 山东港口青岛港则是腹地型特征相对较强的复合型枢纽港。所在城市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庞大的经济腹地以及干支航线密集、深水航道、集疏运网络等条件,为港口吞吐量增长提供了足够的支撑。在疫情之下,国内生产迅速恢复,海外订单回流,让这种优势更显得淋漓尽致。据青岛海关统计,2020年青岛市外贸进出口总值6407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8.2%,占同期山东省进出口总值的29.1%,占比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庞大的货源基础成为青岛港超越釜山港的重要因素。 相比釜山港,青岛港在国际中转能力上仍有劣势,2019年国际集装箱中转箱量仅占集装箱吞吐量的19%左右,远达不到国际一流强港的指标。通常一个国际枢纽港的国际集装箱中转箱量占比达到该港口集装箱总吞吐量的30%以上。 应当看到,釜山港强大的中转能力凭借的是作为自由贸易港的政策优势,尤其是税收、金融、航运等政策优惠。而随着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上合示范区、RCEP等战略机遇到来,青岛港正在不断缩小差距。在原油板块,开创国内保税原油混兑调和业务先河,成功开启保税原油国际中转、复运出口业务,启用董家口原油期货交割库;在干散货板块,铁矿石国际中转业务量较上年同期增长87%;在综合物流服务体系方面,打造中国北方生活资料分拨中心,向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综合运输港转型。 多年来,青岛港、釜山港对于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的争夺一直未有定论,而现在这场竞赛或许开始变得明朗。 港口“一盘棋”让强港更强 一体化是青岛港进位赶超的一大关键词。山东省港口集团的组建,让东北亚枢纽港的竞赛不再是一个港口的单打独斗,而是集团作战。 2019年8月6日,山东省港口集团在青岛正式挂牌成立,全省港口由“群雄逐鹿”进入一体化融合发展新时期。2020年是一体化改革后的首个完整运营年份,山东港口交出了一份堪称靓丽的答卷:全年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逆势增长7.5%、6.5%,旗下所有港口均实现了增长,除了青岛港进位赶超外,日照港货物吞吐量也超越鹿特丹港,首次跻身全球港口前十。 过去,各大港口腹地交叉、业务重合、各自为政,陷入同质化发展、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的局面。一体化改革之后,实现全省沿海港口规划“一盘棋”、管理服务“一张网”、资源开发“一张图”。 港口“一盘棋”让强港更强。尤其在航线布局上,山东港口实现了四大港口集团之间集装箱航线的直达直航,形成了以青岛港为枢纽港、其他港口为喂给港的运输中转格局。在日照港、烟台港、渤海湾港喂给下,青岛港货源更加丰富,业务联动更加频繁,物流成本更具优势,充分体现了改革发展的丰厚红利和强劲动能。 自成立以来,山东港口累计增加了51条航线,其中31条为外贸航线,相当于用一年半的时间赶超了以往青岛港三年增长的航线总数。其中,青岛港新增的航线占山东港口总新增航线的一半以上。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青岛港总共开通新航线20条,其中外贸航线14条,全面扩大了“一带一路”市场布局,抵达青岛港的400米级集装箱船达到400艘,比2019年增长8.11%,是2018年的2倍,创历史新高。这是支撑青岛港吞吐量增长的重要原因。 同时,山东港口持续推进内陆港建设及功能完善,打造以青岛港为轴线、辐射全国的海铁联运网络,开通海铁联运班列的内陆城市突破30个,海铁联运箱量达到165万TEU,继续保持全国沿海港口首位。日益丰满的集疏运体系,将青岛与沿黄流域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促进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青岛港的集聚。 不能仅以吞吐量论英雄 从更高的维度来看,新加坡港、伦敦港等世界一流港口的竞争力体现在航运、金融、贸易等高端要素,而非吞吐量。 山东省港口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霍高原曾表示,纵观全球,港口“吞吐量为王”的模式已经无法支撑长远发展,转变发展模式是港口提升的关键。山东港口目前在发展模式上仍以传统装卸、仓储、转运等业务为主,商贸物流、供应链服务、现代航运服务、旅游休闲等高端新兴业态发展不足,特别是航运要素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还不高。 在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中,相比港口条件,航运服务和综合环境更能衡量国际航运中心港口城市综合实力。根据2020年度报告,仅从港口条件单项来看,青岛位列全球前5,但在全球国际航运中心综合评价中却名列第15位,主要是航务服务和综合环境低于大部分著名港口城市。 由此可见,世界强港不能仅以吞吐量论英雄,要看影响力和带动力,看港口的“含金量”和“附加值”。对青岛港而言,特别要补齐船舶补给配套服务、现代高端航运要素等短板。 依托山东港口的资源优势,青岛港高昂“龙头”地位,融入新发展格局、抢抓RCEP机遇,推进冷链物流、期货交易等高端港航物流服务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山东港口注册在青岛的产城融合、邮轮文旅、贸易、金控、航运等九大板块公司也协同发力,带动更多资源要素向青岛集聚。 去年底,由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国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青岛上合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的山东港信期货有限公司获得中国证监会的正式批复,这是时隔二十多年之后全国重新开闸设立的第一家期货公司。 今年1月,山东港口集中开通3条青岛港“一带一路”及RCEP航线,构建对接东南亚、中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成员国经贸往来的“海上黄金通道”,助力加快中国北方生活消费品分拨中心建设。此外,随着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开工,中国(青岛)RCEP国际博览中心、跨境贸易创新中心、国际健康管理中心、国际油气交易中心、国际航运金融中心、青岛航运交易所、大宗贸易数字化科技平台等“五中心一所一平台”项目将陆续拔地而起,极大带动航运、贸易、金融、邮轮产业的聚集发展。 世界港口竞争日趋激烈,容不得棋慢半招。一个更加进取的青岛港正在加速冲刺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
华东局成功组织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建设工程试飞 1月27日,在有关军航的大力支持下,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组织协调各有关单位,使用东航A350、山航737-800型飞机,成功实施了对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建设工程的机场试飞。华东局副局长丁志平全程督导,北部战区海军副司令兼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司令王天林,青岛市委常委、胶州市委书记刘建军等莅临现场欢迎和慰问试飞工作组。 本次试飞历时2个多小时,验证了胶东机场飞行程序和运行最低标准、低能见度运行程序,检验了机场运行保障设备设施的运行情况,检查了机场飞行区、滑行路线和停机位、机场净空情况等,实现了实际检验机场运行保障能力的预期目标,完成了机场建设工程关键环节的一项重要工作,为后续的行业验收和转场投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青岛地区空域环境复杂、军民航飞行矛盾突出。胶东机场建设2条远距跑道,建成后将实施平行跑道独立运行,需要对青岛地区空域结构作出重大调整。前期,有关军航大力支持、民航局方精心组织指导、空管单位密切配合、青岛市委市政府顶格推动、青岛机场集团积极作为,通过军地民三方的多次协调和深度融合、空域结构精准调整、飞行程序精细设计、运行方案精益求精,研究明确了满足胶东机场平行跑道独立运行需求和军航战备要求的空域结构调整和飞行程序设计方案,为即将投入使用的胶东机场发挥双跑道运行潜能提供了有力的空中支撑。 下一步,华东局将督促指导各单位认真做好胶东机场转场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在确保流亭机场安全运行的同时,推进青岛民航平稳有序迈进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国星宇航受邀出席青岛市委市政府企业座谈会 9月15日,由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海尔集团、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主办的“海创汇第四届全球创业创新生态峰会”在青岛举行,国星宇航CEO王磊博士受邀代表公司出席峰会,并参加青岛市委市政府举办的新经济头部企业座谈会,作为重点企业代表现场发言。 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青岛市副市长耿涛出席座谈会,向与会的新经济企业代表介绍了青岛市发展情况及招商引资政策。王清宪书记指出,青岛正在建设山东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桥头堡,打造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的新的重要战略支点,经过3年左右努力,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影响力的新经济业态模式,建设新经济业态模式的场景培育地、要素集聚区和生态创新区。 王磊博士表示,国星宇航始终坚持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实现企业发展,看好青岛未来的潜力,愿意把自主创新的先进技术和产品在青岛布局,与青岛相关部门围绕AI卫星互联网打造新基建项目。王清宪书记对国星宇航的发展成就表示认可,欢迎以国星宇航为代表的新经济头部企业到青岛投资兴业。 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局长高善武,青岛市科学技术局局长吕鹏,青岛市商务局局长李苏满,青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张杰,青岛市医疗保障局副局长姜水清,青岛市崂山区委书记孙海生等领导出席会议。
山东PPP四项指标稳居全国首位 从山东省财政厅获悉,截至6月底,山东纳入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管理库项目770个,投资额8189亿元。其中,签约落地项目542个,投资额5703亿元;开工项目426个,投资额4347亿元;运营项目153个,投资额982亿元;民营企业中标项目282个,投资额2083亿元,分别占全省落地项目的52.0%和37.5%。   财政部数据显示,山东省签约落地项目、开工项目、运营项目、民营资本参与项目数量均稳居全国首位。 从地区分布看,项目数量前3位的是潍坊市、济宁市和临沂市,分别为94个、82个和72个;投资额前3位的是青岛市、济宁市和潍坊市,分别为2300亿元、841亿元和632亿元。   从行业分布看,项目数量前3位的是市政工程、交通运输和教育领域,分别为311个、68个和63个;投资额前3位的是市政工程、城镇综合开发和交通运输领域,分别为3334亿元、1167亿元和904亿元。   从签约落地情况看,落地率前3位的是淄博市、东营市和威海市,分别落地项目26个、30个、22个,落地率分别达92.9%、90.9%和84.6%。   从重点领域项目情况看,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水利建设和污染防治等重点领域项目308个,投资额1901亿元。其中,污染防治、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居前3位,项目数量分别为163个、63个和40个,投资额分别为951亿元、348亿元和300亿元。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