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道万古如长夜 QQ568278238
人世间的一切事情,皆可以心而求得,只有修道,不可以心而求得,何以故?愈求愈失,愈执愈失,去道远矣!修真之法:不可有心求,不可无心取。有心求,则着相;无心取,则着空。着相着空,皆不是。故曰:无一法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曰:三心皆不可得。又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三心者,过去、现在、未来。即人之“想思虑”是也。想修成,要修成,就是发誓要修成仙佛的心,也是错误的。人心用事,岂能成道?恶念,是恶念。说到家,善念也是恶念。人心,即是修道中的一大魔头。故曰: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若欲修道,先灭人心,人心去而道心生矣。人有十万八千个心,这十万八千个心,皆不是。悟空一个斛斗,十万八千里。但是,一个斛斗,又可以回来。回来后者,是也。悟空,即人心也。棒者,即先天一气是也。何者是?去掉那十万八千个心,则离道不远矣。此即道心是也。不知此道心,则大道难成!若欲修道,先须炼己,炼己纯熟,还丹自结。炼己者,炼心也。修道无他,只是“炼心”二字。开始炼心,最终炼心,以至千劫万劫,还是炼心二字也。故曰:修道,只是“炼心”二字。欲知如何炼心,请看《唱道真言》一书。内容精彩!
关注数: 858 粉丝数: 1,163 发帖数: 25,168 关注贴吧数: 350
轻慢关。。 轻慢关 中庸曰: 大哉!圣人之道, 洋洋乎,发育万物。 峻极于天,优优大哉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待其人,而后行。 老祖曰: 天上地下,惟道独尊 复命篇曰: 有物,先天地, 无名,本寂寥, 能为,万象主, 不逐,四时凋。 此皆言: 道之,至大至尊, 匪人,弗行也。 道之为道, 广大无际,高深莫测 至无,而含:至有, 至虚,而含:至实, 无形,而能生有形, 无象,而能生万象。 包罗天地,推迁日月 运行四时,育养万物 无处不有,无物不存 孔子得之, 而为儒教之圣; 释迦得之, 而为诸佛之祖; 老君得之, 而为群仙之宗; 黄帝得之, 而:跨龙升天; 女娲得之, 而:炼石补天; 旌阳得之, 而:拔宅飞升; 天师得之, 而:分人判鬼; 五祖得之, 而:位证天仙; 七真得之, 而:不生不灭。 古今成道, 圣贤仙佛,历历有考 不可以数计。 道之尊贵,如此, 岂可:轻亵慢视! 若以: 平常小事,观之, 而又,轻亵慢视, 则非:载道之材, 乃是:背道之辈。 轻视于:道, 则必以:学道, 为容易知, 而不能:钻研深入; 慢视于:道, 则必以:行道, 为不足为, 而不能:苦力前进。 不能:入,不能:进 凭何:修持, 以成:天下希有之事 故学道者,先要知的 道是:至尊至贵之物 非可: 容易而知,等闲而得 方能: 发的狠心,用的苦功 经久不怠, 修之必至成道。 世间糊涂学人, 不知,道为: 天地所秘,鬼神所宝 轻慢小视,绝无诚心 或仗:自己小聪明, 以为:能以会悟; 或记:几句野狐禅, 以为:道即在此; 或是,捉风捕影, 以为:实有所知; 或是,指鹿为马, 以为:实有所见; 或遇明人, 询问,大言不惭, 而绝无诚心; 或逢同道, 考究,强辨自是, 而略无忌惮。 又有一等:口孽魔头 闻人言道,而便毁谤 见人看书,而便憎嫌 以,圣贤经典科论, 为:包皮外象, 以,志士积功累行, 为:下乘小事。 偶遇高人,不肯低头 而,反以高人:自居 即能:暂时低头, 不能:耐不得年月, 而又:受不得磨磋。 殊不知:学道而求人 是求人:救我之性命 求人:救我之性命, 必须: 象个珍惜性命之人, 然后,方能: 明则: 感动真师,指引, 暗则: 感动鬼神,扶持。 若是不象: 惜性命之人, 便是不以: 大道为尊贵。 既不:尊贵大道, 如何:得闻大道? 岂不:愚之甚哉? 真心,学道之人, 速将:轻慢关口打通 信道笃实,郑重性命 奉师诚敬,小心谨慎 兢兢业业,脚跟着地 不敢稍有: 轻慢亵视之心。 如登高山,步步出力 如渡大江,刻刻防险 何患不能:登于道岸 否则, 不知道之,高低贵贱 当有如无,懈怠为事 牧羊拾柴,岂能明道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精义概说 弟子胜敬问于师曰: 世之修行士, 多唪诵:心经, 咸谓是经: 括尽内典之精华, 读之,可以: 了生死,證涅槃, 不仅,得福报而已。 弟子,亦尝念诵有年 第不諗其: 精义何在,心常疑之 愿吾师慈悲说其大略 俾弟子用助焚修幸甚 师曰: 三教教旨,皆重修道 而道,不可言, 可言者:非道, 故一切经典, 不过说:道之义理, 实则,道不在是也。 世人但知:依文诵念 不:外著经相, 即:内著顽空, 岂能,遽悟大道? 虽然, 尚可藉:念经之念, 止其:邪妄之念, 使, 不生内缘,消减罪孽 较胜于:不念者多多 若谓: 可以解脱生死, 又谈何容易。 不闻灵山会上, 释迦拈花示众之事乎 当时惟: 迦叶尊者,睨之微笑 悟彻我佛:心印之旨 肇开禅宗,微妙之门 凡,二十八传: 而至达摩,东来震旦 宏扬正法,引渡众生 佛家谓之:教外别传 实即,最上乘禅也。 窃尝:究其旨趣, 不立文字,不假言语 直指本心,逗悟禅机 故六祖: 因悟心偈,而承衣钵 虽成功证果, 犹有口口相授之密传 然观此: 亦可知西方真谛, 非仅于: 三藏教典文字之间, 可以探得其究竟者也 世人不察, 徒将:我佛经文, 日夜诵读,琅琅不辍 而曰: 念某经文可以了生死 诵某咒,可以获福报 噫嘻:何其悮也。 抑知:佛之有经者, 乃佛弟子, 记佛成道之经过, 及佛说法之旨趣耳。 盖佛之教,藉经以传 佛之旨,藉经以载。 学佛者欲: 明悉佛,之功行, 通晓佛,之旨趣, 必先:念诵经文, 由念生解,由解起行 由行生慧,由慧悟道 夫如是:虽不能遂通 法眼正藏,解脱生死 然: 言佛之言,行佛之行 亦可以: 化除妄念,成就净业 其胜于: 役情逐物,造业受报 则不可以,道里计。 学佛固当如此, 即学老、学儒: 亦,莫不皆然。 若徒知:念经, 而不求: 通经之义,修佛之行 如儒家之: 咿唔章句,背弃德行 等于:矇叟之歌诵, 是皆失: 圣人度世之旨者, 其不能: 有益于生死性命, 无待言喻。 故修道者: 不仅,重于念经也, 所以者何? 以: 一切色相,有生有灭 皆属幻假,实非真常 世人, 落于后天,具有六根 有六根,即:有六识 即:惑于六尘, 惑于六尘,则: 心驰于外,性失其中 认假作真,本性不明 忧苦身心,至于老死 辗转: 苦海轮回,莫能自拔 我佛慈悲,特揭: 心印之旨,以救之, 故是经曰:心经。 盖教人, 空其:心相之心, 以求:真常之性。 然: 空不易得,必有其方 若是,则非: 行观自在菩萨, 之功不可得也。 观,之云者: 回光返照也; 自者,自性也; 在者,所在也; 菩者,觉也; 萨者,情也。 言人欲求:心明性见 则,常收视返听, 观照于:自性所在, 一切色相: 因观以空,因空觉情 因情,而得觉, 因觉,以得情, 是谓:菩萨觉有情。 然此情:非凡俗之情 乃,本性真情。 古哲云: 人情深厚,道情微, 道用人情,世岂知, 空有人情,无道用, 人情能得:几多时。 可见,非世人: 所言之情也,明甚。 如是静观,功行自深 则:真情流露, 本性,见诸于心。 经言: 般若波罗蜜多者是也 解经者译为: 智慧到彼岸。 盖,智慧: 本属真情,真情流露 心得正觉, 是谓:到彼岸。 到得彼岸,性果: 圆彻之时,光辉充实 则自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 苦厄之舍利佛子。 舍利者:空相之名也 然: 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空而不空者: 心、息相依之 真觉妙有也; 不空而空者, 情、性合化之: 浑然真空也。 真空妙有,浑然正觉 非空非色,即空即色 故无五蕴,故无根尘 识无所界: 故无不明,明无不尽 乃至,无:老死, 亦非:老死,所能尽 然后, 心无:挂碍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始证: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之:究竟涅槃。 古来,诸佛菩萨, 莫不: 依此般若波罗蜜多, 而得: 阿耨罗三藐三菩提。 盖,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大明, 是:无上无, 等等之法语, 而能: 除一切苦厄之真言, 故非如: 世人徒念其经, 所能得:其究竟者也 今予, 特将心印妙谛揭开, 希我同人: 证诸于身,可也。
修真九要。 积德修行 第二要 悟真云: 若非修行积阴德, 动有群魔作障缘。 可知: 积德修行,乃修道者之要务。 若,离德,以言道, 便是: 异端邪说,旁门外道。 古之圣人,必先明道, 古之贤人,必先积德。 未有不明道,而能圣, 未有不积德,而能贤。 若欲希圣,必先希贤; 若欲成道,必先积德。 道德两用,内外相济, 仙佛圣贤之学业可得。 道者,为己之事; 德者,为人之事。 修道有尽,而积德无穷。 古今, 仙佛神圣,成道之后, 犹必: 和光同尘,积功累行, 直待: 三千功满,八百行完, 功满德就,方受天诏。 金丹大道,为:鬼神所忌。 非大忠大孝之人,不能知, 非大贤大德之人,不敢传。 若强传而知之,鬼神不喜, 势必: 暗降灾殃,促其寿数,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无知者, 自满自足,不能深入, 日久懈怠,志气尽丧。 悭贪烦恼,甚于常人, 必是: 祖先无德,自己无行, 以是: 始勤终怠,迷失真宗, 入于轮回,而不可挽回。 大道不可轻传, 以免真宝,被人窃去。 失言匪人,必遭魔障。 不可:轻露圭角, 必待: 有大力者,方可倾囊付之。 世之学人,方入门户, 直视神仙为:至易之事, 遂骗化十方,罔知所忌。 绝不思: 一丝一粒,俱十方之血汗; 一饮一啄,皆众生之苦力。 或有:以口头禅,笼人者; 或有:以假道法,摄财者; 或有:以黄白术,谋骗者; 千方百计,不可枚数。 异日:欠下十分债账, 不知:如何消化?古曰: 两只角或有或无, 一条尾千定万定。 必是此:无知之辈。 有志者, 须当以德行为重,自立节操, 不要: 糊涂作事,担误了前程。 何为德? 恤老怜贫、 惜孤悯寡、 施药舍茶、 修桥补路、 扶危救困、 轻财重义、 广行方便, 积德累功。 何为行? 苦己利人、勤打尘劳、 施德不望报,有怨不结仇, 有功而不伐,有难而不惧, 即:有德必积,见义必为。 积德立行,愈久愈力, 德服鬼神,品超庸俗, 高人一见,决定入目, 感动师友,大道有望。 否则, 不积一德, 不修一行, 妄想成道。 偶遇高人, 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自谓:可以欺人。 殊不知,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 更有一等: 不务本分之流, 作孽百端, 朝酒肆,而夕花乡, 口道德,而心盗跖, 损人利己,千奇百怪, 不知自悔, 反怨自己无福无缘, 乃毁谤丹经,尽属诳言。 真是: 地狱种子,当入异类, 求其为人, 而不可得, 何敢望仙? 德者, 自己人世之事; 道者, 师传成仙之事。 不积德,而欲修道, 人事且不能, 仙道怎得成?
存神炼气铭 存神炼气铭 经名:存神悚气铭。唐·孙思邈撰。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参校版本:《云笈七签》,收入该收卷三十三。 存神炼气铭 唐·思邈孙真人述 夫身为神气之窟宅,神气若存,身康力健,神气若散,身乃死焉。若欲存身,先安神气,即气为神母,神为气子,神气若俱,长生不死。若欲安神,须炼元气,,气在身内,神安气海,气海充盈,心安神定,定若不散,身心凝静,静至定俱,身存年永。常住道源,自然成圣。气通神境,神通慧命,命住身存,合於真性,日月齐龄,道成究竟。依铭炼气,欲学此术,先须绝粒,安心气海,存神丹田,摄心静虑,气海若具,自然饱矣。专心修者,百日小成,三年大成。初入五时,后通七候,神灵变化,出没自在,峭壁千里,去住无碍。气若不散,即气海充盈,神静丹田,身心永固,自然回颜驻色,变体成仙,隐显自由,通灵百变,名曰度世,号日真人,天地齐年,日月同寿。此法不服气,不咽津,不辛苦,要吃但吃,须休即休,自在自由,无阻无碍,五时七候,入胎定观。夫学道之人,入有五时: 第一时,心动多静少,思绿万境,取舍无常,忌虑度量,犹如野马,常人心也。 第二时,心静少动多,摄动入静,心多散逸,难可制伏,摄之勤策,追道之始。 第三时,心动静相半,心静似摄,心常静散相半,用心勤策,渐见调熟。 第四时,心静多动少,摄心渐熟,动即摄之,专注一境,失而遽得。 第五时,心一向纯静,有事无事,触亦不动,田摄心熟,坚散准定,从此已后,处显而入七候,任运自得,非关作矣。 第一候,宿疾并销,身轻心畅,停心人内,神静气安,四大适然,六情沉寂,心安悬境,抱一守中,喜悦日新,名为得道。 第二候,超过常限,色返童颜,形悦心安,通灵彻视,移居别郡,拣地而安,邻里知人,勿令旧识。 第三候,延年千载,名日仙人。游诸名山,飞行自在,青童侍卫,玉女歌扬,腾蹑烟霞,绿云捧足。 第四候,炼身成气,气绕身光,名曰真人,存亡自在,光明自照,昼夜常明,游诸洞宫,诸仙侍立。 第五候,炼气为神,名日神人。变通自在,作用无穷,力动乾坤,移山竭海。 第六候,炼神合色,名曰至人。神既通灵,色形不定,对机施化,应物现形。 第七候,身超物外,迥出常伦。大道玉皇,共居灵境,圣贤集会,弘演至真,造化通灵,物无不达,修行至此,方到道源。万行休停,名日究竟。今时之人,学道日浅,曾无一候,何得通灵?理守愚情,保持秽质,四时迁运,形妄色衰,体谢归空,称为得道,谬矣!此胎息定观,是留神驻形之道术,在口诀不书於文,有德至人方遇此法,细详留意,必获无疑。贤达之人,逢斯圣矣!
三世因果经 三世因果经 尔时,阿难陀尊者, 在灵山会上, 一千二百五十人俱 阿难顶礼合掌, 绕佛三匝,胡跪问讯 请问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阎浮提,一切众生 末法时至,多生不善 不敬三宝,不重父母 无有三纲,五伦杂乱 贫穷**,六根不足 终日杀生害命, 富贵贫穷亦不平等, 以何果报? 望世尊慈悲, 愿为弟子一一解说。 佛告阿难, 与诸大弟子言: 善哉!善哉! 汝今谛听, 吾当为汝等分明说之 是故世间, 一切男女,贫贱富贵 受苦无穷,享福不尽 皆是前生因果之报。 以何所作故? 先须孝敬父母, 次要敬信三宝, 三要戒杀放生, 四要吃斋布施, 能种后世福田。 佛说因果偈云: 富贵皆由命。 前世各修因。 有人受持者。 世世福禄深。 欲知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 欲知后世果, 今生作者是。 善男信女至诚听, 听念三世因果经。 三世因果非小可, 佛言真语实非轻。 今生做官为何因, 前世黄金装佛身。 前世修来今世受, 紫袍玉带佛前求。 黄金装佛装自己, 遮盖如来盖自身。 莫说做官皆容易, 前世不修何处来。 骑马坐轿为何因, 前世修桥补路人。 穿绸穿缎为何因, 前世施衣济穷人。 有吃有穿为何因, 前世茶饭施贫人。 无食无穿为何因, 前世不舍半分文。 高楼大厦为何因, 前世造庵起凉亭。 福禄俱足为何因, 前世施米寺庵门。 相貌端严为何因, 前世花果供佛前。 聪明智慧为何因, 前世诵经念佛人。 娶妻美妇为何因, 前世佛门多结缘。 夫妻长寿为何因, 前世幢幡供佛前。 父母双全为何因, 前世敬重孤独人。 无父无母为何因, 前世都是打鸟人。 多子多孙为何因, 前世开笼放鸟人。 养子不成为何因, 前世皆因溺婴身。 今生无子为何因, 前世填穴覆巢人。 今生长寿为何因, 前世买物放生灵。 今生短命为何因, 前世宰杀众生命。 今生无妻为何因, 前世偷奸谋人妻。 今生守寡为何因, 前世轻贱丈夫身。 今生奴婢为何因, 前世忘恩负义人。 今生眼明为何因, 前世舍油点佛灯。 今生瞎眼为何因, 前世指路不分明。 今生缺口为何因, 前世吹灭佛前灯。 今生聋哑为何因, 前世恶口骂双亲。 今生驼背为何因, 前世耻笑拜佛人。 今生拙手为何因, 前世造孽害旁人。 今生跛脚为何因, 前世拦路打劫人。 今生牛马为何因, 前世欠债不还人。 今生猪狗为何因, 前世皆因骗害人。 今生多病为何因, 前世杀生害命人。 今生无病为何因, 前世施药救病人。 今生囚牢为何因, 前世作恶害别人。 今生饿死为何因, 前世糟蹋五谷人。 毒药死者为何因, 前世药物毒众生。 伶仃孤苦为何因, 前世恶心侵算人。 眷属欢笑为何因, 前世扶助孤独人。 今生疯癫为何因, 前世酒肉逼僧人。 今生吊死为何因, 前世劫索在山林。 鳏寡孤独为何因, 前世狠心嫉妒人。 雷打火烧为何因, 大秤小斗不公平。 蛇咬虎伤为何因, 前世冤家对头人。 万般自作还自受, 地狱受苦怨何人。 莫道因果无人见, 远在儿孙近在身。 不信吃斋多修积, 但看眼前受福人。 前世修善今享福, 今生作恶后沉沦。 有人毁谤因果经, 后世堕落失人身。 有人受持因果经, 诸神菩萨作证明。 有人书写因果经, 世代儿孙家道兴。 有人顶带因果经, 凶灾横祸不临身。 有人讲说因果经, 生生世世得聪明。 有人高唱因果经, 来生为人受恭敬。 有人印送因果经, 富贵荣华报来生。 有人传道因果经, 来生后世智慧兴。 有人深信因果经, 同生西方极乐人。 三世因果说不尽, 苍天不亏善心人。 大众发心广劝化, 印送此经吉星临。 一人传十十传百, 明因识果做善人。 人人向善家家乐, 移风易俗永太平。
天地之秘,世所罕知 一元十二会 金谷老师曰: 道,是炁 是,身中生命本元 此炁,生天地,生万物 宇宙间的一切皆是道生 一元于宇宙而言 是一昼夜, 也是一次大循环, 一元之气化生万物, 万物,各自发展 到一元的年数后, 又会重新 打回一片大混沌, 进入到下一元之中。 故一元之气 包含着阴阳消长之理, 由元推到会, 由会推到运, 由运推到世, 每一环节 皆有盛衰消长的周期。 能够以物观物, 日月星辰对应元会运世, 1元=12会=360运 =4320世=129600年, 天上的数字 并掌握 元、会、运、世的推步法, 就可以预知物之未来。 天地之数 129600 十二万九千六百岁, 为:一元。 将一元分为十二会: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 申酉戌亥之十二支。 每会:一万八百岁… 太阳系在围着北斗转 象钟表一样,转一圈 就一日,而论: 子时,得阳气 丑时,则鸡鸣 寅时,不通光 卯时,则日出 辰时,饮食后 巳时,则挨排 午时,而天中, 未时,则西蹉 申时,其晡之 酉时,而日落 戌时,至黄昏 亥时,而人定。 大数,若到戌会之终, 则天地昏蒙而万物否。 再去,五千四百岁, 交亥会之初,则当黑暗, 而两间人物俱无, 故曰,混沌。 又五千四百岁, 亥会将终,贞下起元, 近子之会, 而复逐渐开明。 邵康节曰: 冬至子之半, 天心无改移。 一阳初动处, 万物未生时。 到此,天始有根。 再五千四百岁, 正当子会,轻清上腾, 有日有月,有星有辰。 日月星辰,谓之四象。 故曰,天开于子。 又经五千四百岁, 子会将终,近丑之会, 而逐渐坚实。 易曰: 大哉乾元!至哉坤元! 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至此,地始凝结。 再五千四百岁, 正当丑会,重浊下凝, 有水火,有山石有土。 水火山石土谓之五形。 故曰,地辟于丑。 又经五千四百岁, 丑会终而寅会之初, 发生万物。 历曰: 天气下降,地气上升; 天地交合,群物皆生。 至此, 天清地爽,阴阳交合。 再五千四百岁, 正当寅会, 生人,生兽,生禽, 正谓:天地人, 三才定位。 故曰,人生于寅。 寅卯辰,上三元 乾坤清静 所生人,寿限高 多有佛仙 巳午未,中三元 乾坤正无 人寿限,百于岁 多有圣贤 申酉戌,下三元 万物消耗 身形小,寿限短 灾殃流连 亥时上,一混沌 天崩地裂 子丑寅,诸佛祖 重治地天 苍海变良田 良田变苍海 子是,黑夜 寅是,日出 子,是种子 寅,是发芽 天地混沌, 寅时开始生人 寅时生人时, 都这样是巨人 寅时出生的人 寿命千岁万岁 那时候,不用修 人人个个是圣人 人人不失赤子心 古书所写,都是真的 古人,不说谎 现在,太阳系, 居于北斗正南 偏西一点之处 过午了, 现在是午时三刻 正南偏西一点处 如今,是:午时三刻 人的身高,五至六尺 现在人的寿命是: 六七十岁 天开于子 地辟于丑 人生于寅 酉时,如日落 戌时,如黄昏 亥时,而人定。 等到了酉时 马象狗一样高 人象侏儒一样 再过五千四百岁, 交于,亥会之初, 则其,天地黑暗, 而两间,人物俱无, 故曰,混沌。 天地无光,入于混沌 地球不是毁灭 是入睡 再到,寅时 如春天,如日出 地球,又生圣人。 所有星球,都能生人 戌会之终, 则天地昏蒙 而万物皆灭。 没有人的星球 都是处于混沌中 天地混沌之后 寅时世间又生人 在,如其他星球 比如…火星 现在就是混沌期 火星到了寅时 而生圣人 天,控制着一切 人,不必去过问
宇宙天地。 宇宙天地 灵宝天尊曰: 地有九重 先以地之 最上一重, 秀气所钟, 坚凝而为【石】; 屹立山顶, 是为【峰峦】。 第二曰【丘陵】, 上高为丘, 大阜为陵。 第三曰【槁壤】, 西北风光土燥, 沙舞木凋。 第四曰【卑湿】, 东南地卑水湿, 形极污下。 第五曰【川泽】, 凡巨川大泽, 必下地一层, 以堤为盂注也。 第六曰【流沙】, 地底有沙流动, 随水去来者。 第七曰【黄泉】, 土本黄色, 其水色黄而浊, 纯阴之泉也。 第八曰【沉渊】 深邃邃巨测, 神龙潜焉, 其源与太空相通。 注:每个星球都是 活的,球体中心都 有一个真灵保护神。 第九曰【薄溉】, 如雾如沤如渎, 相薄于虚无矣。 其下九重, 纯是一片清炁, 注:地心九重, 即为蛋黄, 下方九地之下, 静极而自然生动, 仅为流动火山熔浆, 一团蒸腾阳气而已。 上达天之九重, 所谓静极动生, 阴尽阳覆, 注:地球两极, 自有上下二虚洞, 故有南北极光显现, 地热中心阳气, 直接通达上天之九重 因地球如蛋圆, 故知地上、地下、 四周皆是天也。 注:宇宙一切星球, 尽皆悬浮于太空之中 十二重天 灵宝天尊曰: 将三十六天范围 压缩为十二重天 一、 太虚天 下附于地, 一望茫然。 注:近地大雾流层 二、 施化天 风雨雷电, 经行降结其间。 注:风雨雷电流层 三、 月轮天 又称水精天。 阴精积水, 故外莹而半明半魄, 明则与日相向, 魄则背之。 相向与相背, 由远近而增损, 于是有上弦月、 下弦月之分。 注:凝结水晶大气层 至月球旋绕地球范围 四、 游道天 日月巡行, 有四游九道。 春倚东为青道, 夏倚南为朱道, 秋倚西为白道, 冬倚北为黑道。 其中 青、朱、白、黑 各有二道, 南方多一赤道, 合计九道。 惟春秋二分, 日月同照, 故交食多, 四方对照, 是为黄道, 故日游道天。 注:地球月球 环绕太阳旋转范围 五、 阳明天 日属君体, 阳精积火, 故内朗而通体皆明, 阴不胜阳, 故书则月不能并明。 夜则以远近渐转, 魄向而避, 日轮以与地球相等, 光能遍照八荒, 故又曰火星天。 注:太阳系,太阳光 能照耀到的圆周范围 六、 列宿天 万物之精, 上为星象, 星之言精者, 阳之荣也, 皆依廿八宿所属, 故曰列宿天。 注:太阳系围绕 银河中心旋转的范围 七、 斗枢天 象星列宿, 浮生虚空,横络天腹 其行其止,皆须炁焉 如气球吹之上浮, 炁息又坠, 此炁即引力, 因其引力牵制, 故各星球保持 不互撞、坠落, 皆赖无极 元炁之作用也。 中有斗枢, 其四星为魁, 三星为杓, 杓之初为上枢, 柄之末为瑶光, 斗柄所指, 为建南纽星, 天之枢也,端居不动 列宿随枢而转, 如车毂之旋转, 故又曰宗动天, 言诸天宗之而动也。 书曰:璇玑玉衡, 以齐七政,法乎天也 注:银河系引力牵制 球浮如盘,无升无落 八、 不动天 天与日月, 行动皆有长度, 不疾不徐,昼夜循环 分为四时, 皆随斗柄回旋, 至此一重时, 如斗枢不动, 凝静完固, 又曰常静天。 所谓虚极而转实也。 九、 穹窿天 此重天, 如地之所分九野, 各定界限, 以气象形色而名。 正东曰青天。 东南曰苍天。 正南日阳天。 西南曰朱天。 正西曰旻天。 西北曰幽天。 正北曰玄天。 东北曰昊天。 正中曰钧天, 又曰黄天。 十、 焰摩天 分为三垣, 中央为紫微垣, 上临勾陈帝座, 下应斗中纽星, 金阙在焉。 前曰天市垣, 为帝座天庭, 周天如烈焰摩空, 因号焰摩天。 十一、 块穿天 又名兜率天。 光明廓落,湛然常寂 因此夫天顶, 如兜圜壳率, 故以名之。 为道祖及诸佛所居。 十二、 大罗天 玄玄上人及 三清、五老所居。 乃在极高之处, 出游天表, 此十二天上, 乃玄玄上人所居, (注:元始上帝) 下视尘凡, 悬绝十二, 真是晃朗无边, 森罗万象。
正心诚意 柔弱谦卑 积德修行 悟真云: 若非修行积阴德, 动有群魔作障缘。 可知:积德修行 是修道者的要务。 如果,离德以言道, 便是:异端邪说, 就是:旁门外道。 故 古之圣人,必先明道 古之贤人,必先积德 未有不明道,而能圣 未有不积德,而能贤 要欲希圣,必先希贤 若欲成道,必先积德 道德两用,内外相济 圣贤学业,方可得之 道,是:为己之事; 德,是:为人之事。 修道有尽而积德无穷 古今仙佛,成道之后 犹必 和光同尘,积功累行 直待 三千功满,八百行完 方受天诏,飞升天界 况,金丹大道 为,鬼神所忌 非大忠孝者,不能知 非大贤德者,不敢传 即强传,而知之, 鬼神不喜, 势必,暗降灾殃, 促其:寿数。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未明道者,无知下士 自满自足,不能深入 日久懈怠,志气尽丧 悭贪烦恼,甚于常人 此人必是:祖先无德 自己无行,始勤终怠 迷失真宗,不可挽回 秘密天机,不可妄泄 若不小心,失言匪人 天地不喜,必遭天罚 是必待有:大力者 方可倾囊,而付之。 世之学人,方入门户 直视神仙为至易之事 而遂,骗化十方, 罔知:所忌。 绝不思,一丝一粒 俱是:十方之血汗; 而不想,一饮一啄 皆是:众生之苦力。 有以口头禅,笼人者 有以假道法,摄财者 有以黄白术,谋骗者 千方百计,不可枚数 异日欠下:十分债账 不知如何:才能消化 古人谓: 两只角,或有或无 一条尾千定万定者 必是:此辈 有志斯道者, 须当以德行为重, 自立节操, 不要糊涂作事, 担误了前程。 何为:德? 恤老怜贫、惜孤悯寡 施药舍茶、修桥补路 扶危救困、轻财重义 广行方便者,是。 何为:行? 苦己利人、勤打尘劳 施德,不望报, 有怨,不结雠, 有功,而不伐, 有难,而不惧, 见义必为者,是。 能积德,能立行, 愈久愈力,德服鬼神 品超庸俗,高人一见 决定入目,大道有望 否则, 不积一德,不修一行 妄想成道,寸步难行 无德之人,偶遇高人 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自谓:可以欺人, 殊不知 人之视己, 如见其肺肝然。 更有一等 不务本分之流, 作孽百端, 朝酒肆,而夕花乡, 口道德,而心盗跖, 损人利己, 千奇百怪,不知自悔 反怨自己,无福无缘 乃毁谤丹经尽属诳言 真地狱种子, 当入异类, 求其为人,而不可得 何敢望仙。 德,是自己人世之事 道,是师传成仙之事 不积德,而欲修道 人事,且不能, 仙道,怎得成。 学者,必须三思。
积德修行第二要悟真云:若非修行积阴德,动有群魔作障缘。可知: 积德修行 第二要 悟真云: 若非修行积阴德, 动有群魔作障缘。 可知: 积德修行,乃修道者之要务。 若,离德,以言道, 便是: 异端邪说,旁门外道。 古之圣人,必先明道, 古之贤人,必先积德。 未有不明道,而能圣, 未有不积德,而能贤。 若欲希圣,必先希贤; 若欲成道,必先积德。 道德两用,内外相济, 仙佛圣贤之学业可得。 道者,为己之事; 德者,为人之事。 修道有尽,而积德无穷。 古今, 仙佛神圣,成道之后, 犹必: 和光同尘,积功累行, 直待: 三千功满,八百行完, 功满德就,方受天诏。 金丹大道,为:鬼神所忌。 非大忠大孝之人,不能知, 非大贤大德之人,不敢传。 若强传而知之,鬼神不喜, 势必: 暗降灾殃,促其寿数,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无知者, 自满自足,不能深入, 日久懈怠,志气尽丧。 悭贪烦恼,甚于常人, 必是: 祖先无德,自己无行, 以是: 始勤终怠,迷失真宗, 入于轮回,而不可挽回。 大道不可轻传, 以免真宝,被人窃去。 失言匪人,必遭魔障。 不可:轻露圭角, 必待: 有大力者,方可倾囊付之。 世之学人,方入门户, 直视神仙为:至易之事, 遂骗化十方,罔知所忌。 绝不思: 一丝一粒,俱十方之血汗; 一饮一啄,皆众生之苦力。 或有:以口头禅,笼人者; 或有:以假道法,摄财者; 或有:以黄白术,谋骗者; 千方百计,不可枚数。 异日:欠下十分债账, 不知:如何消化?古曰: 两只角或有或无, 一条尾千定万定。 必是此:无知之辈。 有志者, 须当以德行为重,自立节操, 不要: 糊涂作事,担误了前程。 何为德? 恤老怜贫、 惜孤悯寡、 施药舍茶、 修桥补路、 扶危救困、 轻财重义、 广行方便, 积德累功。 何为行? 苦己利人、勤打尘劳、 施德不望报,有怨不结仇, 有功而不伐,有难而不惧, 即:有德必积,见义必为。 积德立行,愈久愈力, 德服鬼神,品超庸俗, 高人一见,决定入目, 感动师友,大道有望。 否则, 不积一德, 不修一行, 妄想成道。 偶遇高人, 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自谓:可以欺人。 殊不知,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 更有一等: 不务本分之流, 作孽百端, 朝酒肆,而夕花乡, 口道德,而心盗跖, 损人利己,千奇百怪, 不知自悔, 反怨自己无福无缘, 乃毁谤丹经,尽属诳言。 真是: 地狱种子,当入异类, 求其为人, 而不可得, 何敢望仙? 德者, 自己人世之事; 道者, 师传成仙之事。 不积德,而欲修道, 人事且不能, 仙道怎得成?
六贼品 第七原文:人心好静,而欲牵之。注解:人心,是:常人 六贼品 第七 原文: 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注解: 人心,是:常人之心。 好静,是:不爱妄动。 欲者,是:七情六欲。 牵之,是:牵引外驰。 人心,本不好静, 因有:元神在内, 有时,元神主事, 故心,有时好静。 人心,本不好动, 因有,识神在内, 有时,识神主事, 故心,有时好动。 人身, 因有六根,则有六识, 因有六识,则有六尘, 因有六尘,则有六贼, 因有六贼,则耗六神, 因耗六神,则坠六道。 六贼,是:眼耳鼻舌身心。 眼, 贪其美色而不绝,久以后, 这点灵性,堕在卵生地狱, 变为飞禽鹊鸟,羽毛之类。 身披五色翎毛,何等好看! 耳, 听其邪话而不绝,久以后, 这点灵性,堕在胎生地狱, 变为骡驼象马,走兽之类。 项带铃铛,何等好听! 鼻, 贪其肉香而不绝,久以后, 这点灵性,堕在湿生地狱, 变为鱼鳖虾蟹,水族之类, 常在臭沉,何等好闻! 舌, 贪其五荤三厌,而不绝, 久以后,这点:灵性, 堕在:化生地狱, 变为:蚊虫蛆蠓虮虱之类, 还是:以口伤人伤物, 何等:有味! 心, 贪其钱财而无厌,久以后, 这点灵性,堕在驼脚之类, 一生与人驮物,货财金银, 常不离身,何等富足! 身, 贪其:淫欲,而无厌, 久以后,这点:灵性, 堕在:烟花鸡鸭之类, 一日,交感无度, 何等:悦意! 此言:六欲牵心之报。 还有:七情之伤, 而其:不可不知。 七情, 就是:喜怒哀惧爱恶欲。 喜,多,伤:心, 怒,多,伤:肝, 哀,多,伤:肺, 惧,多,伤:胆, 爱,多,伤:神, 恶,多,伤:情, 欲,多,伤:脾。 此为:七情牵心之伤。 又有,外:十损, 而亦:不可不知。 久行,损:筋, 久立,损:骨, 久坐,损:血, 久睡,损:脉, 久听,损:精, 久看,损:神, 久言,损:气, 食饱,损:心, 久思,损:脾, 久淫,损:命, 此为:十损。 世人尽皆受此: 六贼七情十损之害。 奉劝 天下善男信女,将其: 六贼七情十损,一笔勾销, 必须急急回头,返心向道, 切莫上此贼船,入于苦海, 恐其堕落沉沦,悔之已晚。 无心道人,诗曰: 眼不观色鼻不香, 正意诚心守性王, 三境虚空无一物, 不生不灭寿延长。 清静子,诗曰: 妄念才生,神既迁, 神迁六贼,乱心田, 心田既乱,身无主, 六道轮回,在目前。 尹真人,诗曰: 灵光终日照河沙, 凡圣原来共一家, 一念不生全体现, 六根才动被云遮。
我,有:二我。一:真我,一:假我。真我,是本性。假我,是人心 我,有:二我。 一:真我, 一:假我。 真我,是本性。 假我,是人心。 真我,益我性命, 假我,伤我性命。 真我,即真心。 假我,即假心。 假我主事, 本性失而人心生。 人心主事, 有生有死, 皆此人心作怪。 真我主事, 人心去而道心真。 真心主事, 不生不灭, 长生不死, 可以成佛作祖。 人心如光, 佛心如油, 光即是油, 油即是光。 光生,则油耗, 心生,则炁散。 油干灯灭, 炁绝身亡。 烦恼,即菩提, 菩提,即烦恼。 烦恼生, 则菩提变为烦恼, 烦恼去, 则烦恼变为菩提。 顺则死,逆则活, 往往让人找不着。 顺则人,逆则仙, 只在中间颠倒颠。 我之一字, 在人为我, 在天为斗。 斗之一字, 其理甚深, 万论千章, 未能显尽其妙。 斗,虽于北极, 实,位于中天, 中天之主, 乃是北辰, 即是 星主紫微帝君。 紫微帝君者, 即是:释帝, 亦即:释提恒因。 故有周天 八万四千星宿, 皆以拱朝, 七元 列于帝座之侧, 以佐帝星。 斡运天轮, 旋机中极, 所以, 阴阳升降, 日月循环, 四季,以听其机, 而分:温凉寒暑。 万物,以从其令, 乃得:造化生成。 如斯论之, 岂不大哉! 斗之之义, 其:七元, 上有三台为盖, 辅弼为卿, 汇十二同垣, 乃成“斗”字之妙。 或云:年周天, 其斗: 旋指于十二时辰, 斗字之间, 以藏十二运机, 默斡岁月, 民物依仗而化。 化字之玄, 亦可以云明。 化字,即: 七人聚形而成化。 故,化机广大, 而,变化无穷, 所以一切含灵, 皆感化机, 乃作 形壳之中, 本来面目。 故 面有七窍, 应于心窍, 目有神光, 应于心光, 光应于心, 心应于斗, 斗光育秀, 而为性灵。 故释经曰: 蠢动含灵, 皆有佛性。 此非佛性, 实乃天性。 其性,曰:神。 其神, 即是:心之主宰。 其宰, 即是:七星, 分灵化机, 赋形七窍, 乃曰灵机。 故《阴符经》 谓曰: 天性,人也, 人心,机也, 立天之道, 以定人也。 人之灵机, 本乃元神。 元神即是自性。 元神 乃:七元之神。 化于窍中, 而能见闻知识, 世人混称曰我。 此一我字, 乃贯天人之道。 天属:七星。 人属:七情。 故细推其理: 七星者, 贪巨禄文廉武破。 七星,名曰: 贪狼,巨门, 禄存,文曲, 廉贞,武曲, 破军。 七情,即: 喜怒哀乐爱恶欲。 七笔,即: 撇横竖提斜撇点, 而成一“我”字。 散之则分七, 合聚则合一。 其七笔辐辏, 成一我字之秘。 今之世人, 皆呼曰:我。 不知 我字之妙。 所以 《序指南书》 曰: 且道如今, 何者为我? 今究竟到此, 一言可以定之, 此我者, 即是我 身中之主宰。 故太上曰: 为天地之枢机, 作神人之主宰者, 即此之谓。 若人得览 《玉枢经》 即知: 身属北斗, 命由天府, 宜当虔信, 皈命斗真, 瞻礼本命, 所谓: 天人合一, 心斗相随。 我念才萌, 星君已格, 人心一动 天地神鬼 皆可知之。 或愿 祈福福赐, 求寿寿添, 禳灾灾散, 忏罪罪消, 是谓: 感而遂通, 叩之即应, 无祷不符, 有祈立验。 故曰 有求必应。 更有, 道根深重, 根基大利, 欣慕真风, 能与《玉枢经》 研究亦微, 参穷妙理, 则其忘言 而求定慧, 于其静处 以握斗机, 是为我佛度引。 小则却病延年, 大则超凡入圣, 而亦 祖上宗亲, 均沾利益。 然此,为: 拯沉之宝筏, 度世之灵梯, 人能知此者, 而三生有幸, 见得真我, 是为见性, 若能 明心见性, 则佛籍标名, 而玄都注姓, 感斗光恒照, 则寿命绵延。
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子丑寅 天地之数, 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 为一元。 将一元分为十二会: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 申酉戌亥之十二支。 每会:一万八百岁。 就一日,而论: 子时,得阳气 丑时,则鸡鸣 寅时,不通光 卯时,则日出 辰时,饮食后 巳时,则挨排 午时,而天中, 未时,则西蹉 申时,其晡之 酉时,而日落 戌时,至黄昏 亥时,而人定。 大数,若到戌会之终, 则天地昏蒙而万物否。 再去,五千四百岁, 交亥会之初,则当黑暗, 而两间人物俱无, 故曰,混沌。 又五千四百岁, 亥会将终,贞下起元, 近子之会, 而复逐渐开明。 邵康节曰: 冬至子之半, 天心无改移。 一阳初动处, 万物未生时。 到此,天始有根。 再五千四百岁, 正当子会,轻清上腾, 有日有月,有星有辰。 日月星辰,谓之四象。 故曰,天开于子。 又经五千四百岁, 子会将终,近丑之会, 而逐渐坚实。 易曰: 大哉乾元!至哉坤元! 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至此,地始凝结。 再五千四百岁, 正当丑会,重浊下凝, 有水火,有山石有土。 水火山石土谓之五形。 故曰,地辟于丑。 又经五千四百岁, 丑会终而寅会之初, 发生万物。 历曰: 天气下降,地气上升; 天地交合,群物皆生。 至此, 天清地爽,阴阳交合。 再五千四百岁, 正当寅会, 生人,生兽,生禽, 正谓:天地人, 三才定位。 故曰,人生于寅。
灯蛾蚯蚓灯蛾扑灯,而,自投火死;蚯蚓图热,而,自致曝亡;此二 灯蛾蚯蚓 灯蛾扑灯,而,自投火死; 蚯蚓图热,而,自致曝亡; 此二物,皆:喜明而伤生。 观此可悟:趋吉避凶之道。 世人, 顺其可欲,争名夺利, 贪酒好色,以假为真, 以苦为乐,日夜操劳, 朝夕忧虑,费精耗神, 不到:三寸气断之时, 不肯歇心。 犹如: 灯蛾,扑灯烧身, 蚯蚓,图热丧命, 是谓: 阎王不叫,自送其死。 自知:珍惜性命者, 处处,屈己尊人, 事事,藏头退步; 如: 鱼游于渊,龟入于泥, 毁誉不到,祸福不侵; 不求生,而自生, 不致死,而无死; 此即:趋吉避凶之善法。 奈何愚人, 以外物,为重, 以性命,为轻, 自促其:死耶。 蚕丝蜂蜜 蚕,吐丝,原欲:护身, 不知:人取丝而伤其生。 蜂,酿蜜,原欲:养命, 不知:人取蜜而丧其命。 蚕蜂,二物, 皆欲:厚其生, 而反:促其死。 观此可悟:利害倚伏之道。 人人,尽皆:怕死, 怕死,即有:求生之心。 既有:求生之心, 则必:为衣为食。 日在: 羊肠路上,劳心苦力, 积蓄钱谷,以厚其生。 在常人,自以为能养其生, 殊不知, 实:不足以养生, 乃:只能促其死。 何以,能知:其然? 凡人,养生之心重, 则必,保身之心轻。 保身之心轻, 昼夜劳苦,精神暗伤, 气血衰败,已入死路。 世间,人人都在求生, 实是:人人都在求死。 更有一等:不知死活之辈, 百病临身,朝不保夕, 舍不的吃,舍不的穿, 愈老愈贪,至死不悟, 迷闷到底, 与蚕吐丝、蜂酿蜜, 自致其死者,何异! 若是个:大智慧人, 别有个:保生之法, 不在:衣食上留心, 不于:货利上着意; 弃世财,而:积法财, 轻色身,而:养真身; 万物难移,何利何害。
灯蛾蚯蚓灯蛾扑灯,而,自投火死;蚯蚓图热,而,自致曝亡;此二 灯蛾蚯蚓 灯蛾扑灯,而,自投火死; 蚯蚓图热,而,自致曝亡; 此二物,皆:喜明而伤生。 观此可悟:趋吉避凶之道。 世人, 顺其可欲,争名夺利, 贪酒好色,以假为真, 以苦为乐,日夜操劳, 朝夕忧虑,费精耗神, 不到:三寸气断之时, 不肯歇心。 犹如: 灯蛾,扑灯烧身, 蚯蚓,图热丧命, 是谓: 阎王不叫,自送其死。 自知:珍惜性命者, 处处,屈己尊人, 事事,藏头退步; 如: 鱼游于渊,龟入于泥, 毁誉不到,祸福不侵; 不求生,而自生, 不致死,而无死; 此即:趋吉避凶之善法。 奈何愚人, 以外物,为重, 以性命,为轻, 自促其:死耶。 蚕丝蜂蜜 蚕,吐丝,原欲:护身, 不知:人取丝而伤其生。 蜂,酿蜜,原欲:养命, 不知:人取蜜而丧其命。 蚕蜂,二物, 皆欲:厚其生, 而反:促其死。 观此可悟:利害倚伏之道。 人人,尽皆:怕死, 怕死,即有:求生之心。 既有:求生之心, 则必:为衣为食。 日在: 羊肠路上,劳心苦力, 积蓄钱谷,以厚其生。 在常人,自以为能养其生, 殊不知, 实:不足以养生, 乃:只能促其死。 何以,能知:其然? 凡人,养生之心重, 则必,保身之心轻。 保身之心轻, 昼夜劳苦,精神暗伤, 气血衰败,已入死路。 世间,人人都在求生, 实是:人人都在求死。 更有一等:不知死活之辈, 百病临身,朝不保夕, 舍不的吃,舍不的穿, 愈老愈贪,至死不悟, 迷闷到底, 与蚕吐丝、蜂酿蜜, 自致其死者,何异! 若是个:大智慧人, 别有个:保生之法, 不在:衣食上留心, 不于:货利上着意; 弃世财,而:积法财, 轻色身,而:养真身; 万物难移,何利何害。
学人二十四要第一要 看破世事世事若还看不破 身沉苦海怎能 学人二十四要 第一要 看破世事 世事若还看不破 身沉苦海怎能出 第二要 斩断牵缠 牵缠设若不能断 六道轮回在眼前 第三要 穷究理义 不知辨别身心理 邪路难分误路程 第四要 寻师访友 虚心即便能实腹 自满到老无一长 第五要 立志长久 要成经久不易事 必须经久不已功 第六要 除却嗔恨 嗔恨若还不扫净 满腔浊气掩真宗 第七要 舍的色身 看得色身如假物 自然在路觅真身 第八要 不怕劳苦 心强必上高山顶 怕苦终久不入真 第九要 忍辱受垢 忍辱卑而不可逾 受垢柔而即能强 第十要 饶人让人 屈己尊人为要着 平心下气是良方 第十一要 轻财重命 试问堆金等岱岳 无常买的不来无 第十二要 物我同观 物我同源无贵贱 若分彼此起尘氛 第十三要 酒色不迷 戒酒自然性不乱 绝色必定命坚牢 第十四要 饥寒顺受 衣食随缘休妄想 若怕饥寒志不坚 第十五要 生死任命 死生两事尽由天 访道一心常在我 第十六要 广行方便 到处积功兼累行,见危尽力以扶人 第十七要 不爱热闹 纷华境里易迷真 声色场中能乱性 第十八要 不傲不盈 高傲即便起人恶 盈满必非载道材 第十九要 不贪美味 君子谋道不谋食 小人养口不养心 第二十要 不言是非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 第二十一要 聪明不用 有才不使常如拙 有智深藏却似愚 第二十二要 睡少功多 朝乾夕惕功无歇 废寝忘食志要坚 第二十三要 不爱好物 珠玉金银身外物 精神性命本来珍 第二十四要 始终如一 用功不力难深造 抱道而亡方见真 以上:二十四要,乃是学者之紧要关口, 必须:真履实践,条条打通,行的过去, 方能:遇得真师,闻得大道。 若有一条,不能行的过去, 即使:遇到真师,闻道:犹在两可。 明师教人,千磨百错, 明察暗试,以验其真。 果是:真诚之士,如同:真金不怕火炼,愈炼愈明, 自为:高人鉴赏,决定提接。 若非志士,始勤终怠。或,阳奉阴违, 自己身边事,未能行的过去,而欲妄想他人宝物
虚度关至圣云: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 虚度关 至圣云: 后 生,可畏, 焉知: 来者之,不如今也?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 斯,亦:不足畏也已。 紫阳曰:嗟夫! 人身难得,光阴易迁, 罔测修短,安逃孽报? 不自,及早醒悟, 惟只,甘分待终, 若临时一念有差, 堕于,三途恶趣, 则动经尘劫,无有出期。 三丰曰: 拜明师,问方儿, 下手速修犹太迟。 此言,学者, 须当:年少时,及早勤学, 不可:虚度岁月。 日月易逝,光阴似箭, 百年岁月,悠忽间耳。 世间,万般皆假, 惟有,性命是真。 重性命者, 须当逞年少力强之时, 立定主意,勇猛向前, 一念纯真,寻师访友。 志诚学去, 寻个:救命良方, 以了:出世因缘。 莫待: 气败神昏,筋骨衰疲, 还不得元,复不得本, 接不上命,待时大化, 岂不枉来:世间一场。 年少力强之时, 东奔四走,寻师访友, 饥寒困苦,能以受的, 神足气旺,易于为力; 前程悠远,可以有造。 万万不可:虚度岁月, 打混过日,有误性命。 故,古人, 寸阴是惜,朝乾夕惕, 不使一时,空空放过。 世间糊涂学人, 不知: 立志修持,贪恋世事。 看不开:名利, 放不过:衣禄。 认假弃真,日谋夜算, 醉生梦死,自惹烦恼, 自生苦楚,扰苦身心。 喜怒哀乐,而俱有, 贪嗔痴爱,而皆全。 无益处,偏去用心, 有益处,反不着意。 即不在圣贤经书上,辨理, 又不于明师良友处,聆教, 只图:丰衣足食。 打伙成群,口说杂话, 心生杂念,身行杂事, 枉自错过:今生时光。 异日,阎王老子, 讨要饭钱,将何支持? 绝不思: 岁不我与,一过而不来。 不以:性命大事,为重, 专干身外伤身害命之事。 是以, 有用之岁月, 置于:无用之地, 岂不:可悲! 世间,真心学道之人, 速将:虚度关口打通。 将其性命, 时时刻刻,放在心上。 一举一动,一言一语, 时时刻刻,不可忘了, 遇师受教,逢友参学。 即或:大道不明, 亦不:蹉跎岁月, 终得:成个好人, 可以:免造罪孽。 若果:专心致志, 若能:受大苦、立大功, 暗中,神明默佑, 真师鉴赏,大道可冀。 否则, 不重性命,志气不振, 空过年华,虚度岁月, 妄想仙道,难上难矣。
行禅万法归一 一归何处有者个在 又恁么去行亦能禅 坐亦禅圣可 行禅 万法归一 一归何处 有者个在 又恁么去 行亦能禅 坐亦禅 圣可如斯 凡不然 人于:步履之间, 不可:趋奔太急, 急则:动息伤胎, 必须:安详缓慢而行, 乃得:气和心定。 或往或来,时行时止, 眼视于下,心藏于渊 王重阳曰 两脚任从行处去, 一灵常与气相随, 有时四大醺醺醉, 借问青天我是谁? 白乐天曰: 心不择时适,足不择地安, 穷通与远近,一贯无两边。 经曰: 若能放下空无物, 便是如来藏里行。 又曰: 举足下足,皆从道场来。 昼心夜心,常游法苑去。 立禅 心无所住,湛然见性, 体用如如,廓然无圣。 随时随处, 逍遥于庄子无何有之乡, 不识不知, 游戏于如来大寂灭之海。 如果:天郞气清之时, 当用:立禅纳气法而接命。 其法,曰: 脚跟着地鼻撩天, 两手相悬在穴边, 一气引从天上降, 吞时汩汩到丹田。 或住或立,冥目冥心, 检情摄念,息业养神, 已往之事,勿追其思, 未来之事,勿迎其想, 现在之事,勿留其念。 欲得保身道诀, 莫若闲静介洁, 要求出世禅功, 无如照收凝融。 昔,广成子,告黄帝曰: 目无所见,耳无所闻, 心无所知,神将守形, 形乃长生,其意在同, 允为神功。 坐禅 尧帝之:安安。 文王之:雍雍。 孔子之:申申。 庄子之:止止。 坐久忘所知,忽觉月在地, 冷冷天风来,蓦然到肝肺, 俯视一泓水,澄湛无物蔽, 中有纎鳞游,默默自相契。 无事此静坐,一日如两日, 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静坐少思寡欲, 冥心养气存神, 此是修真要诀, 学者可以书绅。 打坐,不必跌跏, 当如:常坐。 其坐,虽与常人一样, 能持:孔门心法, 则与:常人不同。 孔门心法, 是:存心在其:真去处。 耳目之窍,是吾身之:门。 方寸之地,是吾身之:堂。 立命之窍,是吾身之:室。 众人,心处于:方寸之地。 犹如:人之处于堂。 声色,得以从门而摇其中。 至人,心藏于:立命之窍。 犹如:人之处于室, 声色,无所从入而窥其际。 善其事心者, 潜室以颐晦,而耳目为虚。 御堂以听政,而耳目为用。 若坐时,不持:孔门心法, 便是:坐驰,便是:放心。 坛经曰: 心念不起,名为:坐, 自性不动,名为:禅坐。 禅妙义端,即在于此。 卧禅 开:心宗之性。 示:不动之体。 悟:梦觉之真。 入:闻思之寂。 觉悟时,切不可妄想, 则心便:虚明。 纷扰时,亦只如处常, 则事自:顺遂。 扫石焚香任意睡, 醒来时有客谈玄, 松风不用蒲葵扇, 坐对青崖百丈泉。 古洞幽深绝世人, 石床风细不生尘, 日长一觉羲皇睡, 又见峰头上月轮。 人间白日醒犹睡, 老子山中睡却醒, 醒睡两非还两是, 溪云漠漠水冷冷。 元神夜夜宿丹田, 云满黄庭月满天, 两个鸳鸯浮绿水, 水心一朵紫金莲。 古曰:修道易,炼魔难。 色魔食魔,易于制伏, 独有睡魔,最难炼之, 是以禅有:长坐不卧之法。 人之:真元, 常在:夜间走失。 如果:睡眠不谨, 精自下漏,气从上泄。 元神无依,弃躯而出。 三宝,各自驱散, 人身,安得久存? 至人睡时,收神下藏丹窟, 与气合交,水火互相拘钤, 神不外驰,元炁自然安定。 常人之神,寄之于目。 夜寐既熟,藏之于肾, 至夙兴之时, 目之神,必爽清。 藉其不夜, 肾神,岂能清之? 天道之日,丽之于天, 夜沦地中,藏之于海, 至启明之侯, 天之气,必爽清 藉其不夜, 海气,岂能清之? 入药镜曰: 水火交,永不老。 今人,懵而睡,忽然而醒, 此是何物主之,而使之觉? 魂与神并,则觉, 魄与尸合,则昏。 昏,是:死之根。 觉,是:生之兆。 魂属阳,而喜清虚, 魄属阴,而好驰骋。 魄,是:鬼。 魂,是:神。 神,则: 日,接之于物, 夜,形之于梦。 黄粱未熟,南柯未寤, 一生之:荣辱富贵, 百岁之:悲忧悦乐, 备尝于:一梦之间。 使其: 去而不还,游而不返, 则其: 生死路隔,幽冥途绝。 由此观之: 人不能自生。 其所以生者, 梦中之人为之。 人不能自死。 其所以死者, 梦中之人为之。 人不知所以梦, 亦不知所以死。 人不知所以觉, 亦不知所以生。 梦中有觉,而自有真觉。 死中有生,而自有长生。 是故, 因觉知生,因梦知死, 知斯二者,可以入道。 死生通其: 昼夜之道、梦觉之常 古之真人, 其觉无忧,其寐无梦。 道成之后,方能无梦。 初机之士, 炼心未纯,昏多觉少, 才一合眼, 元神离腔,睡魔入舍, 以致: 魂梦纷飞,无所不至。 不惟:神出气移, 恐有:漏炉迸鼎之患。 若欲:敌此睡魔, 须用:五龙盘体之法。 诀曰: 东首而寝,侧身而卧, 如龙之蟠,如犬之曲。 一手,曲肱枕头, 一手,直摩脐腹。 一只,脚伸, 一只,脚缩。 未睡心,先睡目, 致虚极,守静笃。 神气,自然归根, 呼吸,自然含育。 不调息,而息自调, 不伏气,而气自伏。 依此修行,七祖有福。 陈希夷,己留形于:华山, 蒋青霞,曾脱壳于:王屋。 此乃:卧禅之妙法。 功夫到时,自然: 寝寐神相抱,觉悟候存亡, 亦能:远离颠倒梦想。 可以: 其觉无忧,其寝无梦。 虽然睡熟,常要惺惺, 及至醒来,慢慢展转, 此时, 心地湛然,良知自在, 天然醒觉,如佛境界。 白乐天云: 前后际断处,一念未生时。 此际若断,大静一场, 效验真是:不可形容。 联云: 觉悟时,切不可妄想, 则心便虚明。 纷扰中,亦只如处常, 则事自顺遂。 《满江红》词云: 好睡家风, 别有个睡眠三昧。 但睡里心诚,睡中澄意, 睡法既能知旨趣, 便于睡里调神气。 这睡功消息, 睡安禅,少人会。 敌魔诗,云: 坐中昏睡怎禁它, 鬼面神头见也魔。 昏散皆因由气浊, 念缘未断属阴多。 潮来水面侵堤岸, 风定江心绝浪波。 性寂情空心不动, 坐无昏散睡无魔。 上古之人,有息无睡。 故经曰:向晦入晏息。 如果,一觉睡熟, 阳光,尽为阴浊所陷, 就如:死人一般。 若知:晏息之法, 当向晦时 耳无闻,目无见, 口无言,心无累, 鼻息无喘,四肢无动。 那:一点元神真气, 相依相恋, 如:炉中种火相似, 久久纯熟, 自然, 神满,不思睡, 气满,不思食, 精满,不思欲。 元炁,自聚, 真精,自凝, 胎婴,自栖, 三尸,自灭, 九虫,自出, 所谓: 睡魔不知从何而去矣。 其身自觉:安而轻, 其心自觉:虚而灵, 其气自觉:和而清, 其神自觉:圆而明。 若此便入长生路, 休问道之成不成。
性命 学问之大,莫大于:性命。性命之说,已很久:不明于世。 性命 学问之大,莫大于:性命。 性命之说,已很久:不明于世。 性者:即:元始真如,一灵炯炯。 命者:即:先天至精,一炁氤氲。 神即是性,炁即是命。 仙道简易,只是神炁。 有性,便有:命, 有命,便有:性。 性命,原不可分,本来是一。 在天,谓之:命; 在人,谓之:性。 性命,实非:有二。 性,无命,不立, 命,无性,不存。 性命之理,浑然合一。 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 性命,本不相离; 道释,原无二致。 神气,虽有:二用, 性命,则当:双修。 贤人之学, 存心以养性,修身以立命。 圣人之学,尽性,而至命。 性者,神之始,神本于:性。 性则:未始神,神所由以灵。 命者,气之始,气本于命。 命则:未始气,气所由以生。 身中之精,寂然不动。 刚健中正、纯粹精者,存, 乃性之所寄,为命之根。 心中之神,感而遂通。 喜怒哀惧、爱恶欲者,存, 乃命之所寄,为性之枢。 性,而心,一神之中炯。 命,而身,一气之周流。 身心者,精神之舍。 精神者,性命之根。 性之造化,系乎心。 命之造化,系乎身。 见解知识,出于心。 思虑念想,心役性。 举动应酬,出于身。 语默视听,身累命。 命有身累,则有生死。 性受心役,则有去来。 有生死,不能至命。 有去来,不能尽性。 盈天地间,皆是生气, 参赞两间,化育万物。 其:命之流行而不息。 生之:理,具于:命。 盈天地间,皆是灵觉, 明光上下,照临日月。 未始性,能性我之性,性之始。 未始命,能命我之命,命之始。 天窍圆,而藏性, 地窍方,而藏命。 禀虚灵,以成性, 中天地,以立命。 性成命立,其中有神。 命蒂元气,性根元神。 潜神于心,聚气于身, 其中有道,。 性,有:气质之性、天赋之性; 命,有:分定之命、形气之命。 君子, 修天赋之性,克气质之性; 修形气之命,付分定之命。 分而言之,则二, 合而言之,则一。 本不可分,其中有理。 神不离气,气不离神。 吾身之:神气合、性命见。 性不离命,命不离性。 吾身之性命合,则吾身之: 未始性之性见、未始命之命见。 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 此二者,即:吾之真性命。 我之:真性命, 即是:天地虚空之真性命。 持:戒定慧,而虚其心, 炼:精气神,而保其身。 身保,则:命基永固; 心虚,则:性体常明。 性常明,则无来无去, 命永固,则何死何生? 释迦,生于西方,得:金丹之道, 是为:性命兼修,为:最上乘法, 号曰:大罗金仙、名:大罗金禅。 吕祖曰: 只知性,不知命,此是修行第一病。 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 人在:母腹之中,呼吸相会, 是以:母之性命,而为性命, 而非:自为性命。 当其:出胞断蒂而后,自为性命, 亦非:真常之性命。 必于:自为性命中, 养成:乾元面目, 露出:一点真灵。 形依形,形不坏; 神依性,神不灭。 知性,而:尽性, 尽性,而:至命。 虚空本体,无有尽时。 天地有坏,这个不坏, 而能:重立性命,再造乾坤。 人自:有生以后, 气足胎圆,形动胞裂, 性命到此,分而为二。 自此而往, 性不能见命,命不能见性。 以故, 少而壮,壮而老,老而:呜呼! 所以,如来发大慈悲, 泄漏:修炼慧命之法。 教人:再入胞胎, 重造:我之性命。 其法:将其神炁,入于窍内, 合而为一,以成:胎孕。 与其:女子怀孕,本是一理。 我中又生我,故曰:男子怀孕。 道家,若不知此,是为:傍门; 释氏,若不知此,是为:外道。
炼己收心 入手,总以:炼心为主。专看念头起处,坚持正觉。使其 炼己收心 入手,总以:炼心为主。 专看念头起处,坚持正觉。 使其杂念扫除,皈于一念。 主静立极,还虚入定, 扫除三心,灭尽四相。 三心,就是: 过去、现在、未来。 四相,就是: 人我、众生、寿者。 三心,就是:想思虑 直待:心地静后, 而其:性天清凉, 凝神,入定于炁穴。 一心: 默守:阖闢之机, 呼吸:出入之数。 一呼,气机闢开, 一吸,气机阖住。 凝神,存于炁穴。 一数,记:十数, 十数,记:百数。 使其:千万之数无差, 须要:摄心在数。 务令:念不散,意不乱, 心息,相依而同行。 此是: 心猿牢锁,意马高拴。 古曰: 真意往来,无间断, 知而不守,是功夫。 又曰: 着意头头错,无为又落空。 使其:有心, 化为:无心。 心体,空空洞洞, 而又:虚虚灵灵 则其:无生无灭。 欲除:妄念, 先持:正觉。 有觉,自然无念。 无念,积习纯熟, 可致:无梦。 无梦, 则其:心死而神活, 是为:现在之大事。 心若:不炼, 则其:神不定, 而其:性光必摇; 意若:不专, 则其:情不死, 而其:命根不固。 灭尽:心头之火, 消尽:无穷之慾。 时时:一真内守; 处处:万缘皆空, 觉其:性天清凉, 方能:不为欣喜,所迷, 此即:炼己之功。 故曰: 未炼还丹,要先炼己, 炼己纯熟,而后还丹。 收回心来,又须放下, 久久行持,大道必成。
关窍秘诀 人之身后,有:三关。名曰:尾闾、夹脊、玉枕。 尾闾 关窍秘诀 人之身后,有:三关。 名曰:尾闾、夹脊、玉枕。 尾闾, 就在夹脊:尽头之处。 其关正通:内肾之窍, 乃是上行:一条髓路。 名曰:漕溪、黄河, 此是:阳炁上升的道路。 夹脊: 自尾闾,直上至第七节, 与内肾:两相对处。 玉枕: 正在脑后,谓之:玉枕关。 此即:身后之三关。 人之身前,有:三田。 名曰:泥丸、土釜、华池。 泥丸,为:上丹田。 方圆:一寸二分, 此处:虚间一穴, 乃是:藏神之所。 眉心入内一寸,为明堂宫。 再:入内一寸,为洞房宫。 再:入内一寸,为泥丸宫。 即:上丹田。 土釜,为:中丹田。 直下接肺窍,以至于心。 心下一窍,名曰:绛宫, 此是:龙虎交会之处。 直下,三寸六分, 名曰:土釜, 就是:黄庭宫, 名曰:中丹田。 左为:明堂, 右为:洞房, 也是:空间一穴, 方圆,一寸二分, 乃是:藏气之所, 是为:炼丹之鼎。 外与:脐上相对, 约有:三寸六分, 故曰: 天上三十六,地下三十六。 自天至地,八万四千里。 自心至肾,八寸四分。 天心,三寸六分, 地肾,三寸六分, 中田,一寸二分。 总计:八寸四分。 正合:天地之全数。 人身亦是:一小:天地。 脐门之门,号曰:生门, 中有七窍,下通:外肾。 外肾就是:精气走泄之处。 脐后肾前,中间一穴, 名曰:偃月炉、气海。 稍下,一寸三分, 名曰:华池。 就是:下丹田。 为:藏精之所,采药之处。 左为:明堂, 右为:洞房, 也是:虚间一穴, 方圆,一寸二分。 此处而有:二窍。 向上一窍,通:内肾。 直下一窍,通:尾闾。 中间,强而名之曰:玄关。 玄关,就是无中生有之处。 炼精炼到:精满气足, 自然产出:真一之气。 此时玄关,自开。 人身之中, 有修炼金丹之:三窍。 上窍,是离宫心位, 离宫:外阳而内阴, 中藏:元神,为性。 名曰:汞龙、灵山。 下窍,是坎宫肾位, 坎宫:外阴而内阳, 中藏:元气,为命。 名曰:铅虎、气穴,命宫 又曰:坤炉、生门、密户。 人能凭借:真意元神, 真意元神:下凝命宫, 自然可以:超生了死。 又有:养胎一穴, 是为:空洞之所、 名曰:虚无之窟, 此是:人身之正中。 正在:心下脐上黄庭之处, 名曰:中丹田。 此即:一身之关窍。
道身证验 静中忽闻:异香满室,舌涌甘泉,咽纳不绝心火下降,肾 道身证验 静中忽闻:异香满室, 舌涌甘泉,咽纳不绝 心火下降,肾水上升。 黑夜之中,隔壁见针。 上达天堂,下通地府。 顶上,红霞旋绕。 眼中,电光闪闪。 一气,偶冲于心。 耳闻:狂风炎烈。 雨声淋漓,仙音天乐, 声韵嘹亮。真气后升, 甘露下降,循环不已。 晴天朗月,雪拥晴空, 龙虎际会,日月交光。 内观脏腑,身内朗如烛照, 通体上下,如同水晶宝塔。 金光罩体,寒泉沥沥, 温气绵绵,皆非幻化, 尽是真功,做出实验。 一一,皆须认之, 降下,咽入丹穴, 千万:不可吐损, 此乃:金丹之根。 肾中真气:发泄流动, 上透泥丸,下至涌泉。 耳闻: 千千战鼓,万万雷鸣。 狂风揭地,电光掣天, 周天火发,上下通红, 穿筋透骨,运行流动 四肢八脉,处处流通。 若是迷醉:三日五日, 恍惚之间,忽闻天语, 忽然觉得:心花大开, 地理山河,了如指掌, 过去未来,天上地下, 一切事情,无不周知, 毫光发现,冲出丹房。 忽然,一性跳出身外, 便嫌,自身四大秽污。 此乃:阳神出壳之兆。 阳神出现,急急收回, 照依前诀,演之三年, 自然能出千万亿化身。 此后, 百日,不食不饥, 一日,百餐不饱。 当此十月温养, 金液还丹之际。 觉得:尾闾有物, 直冲:夹脊双关。 历历有声,逆上泥丸, 如同有物,触脑之状。 而自上腭,颗颗降入口中, 状如雀卵,个个味似阳酥。 香甜软美,徐徐咽归丹田, 一连九日,天天咽纳不绝。 自后,五脏清虚。 闭目,内观脏腑, 历历,如同烛照。 渐次,有:金光万道 灿烂,而:透出身外。 丹光,如同火轮云霞, 此光:上下盘旋缭绕, 其光:笼罩禅坐周围。 渐渐,引阳神入于大定, 而为:超凡入圣之实验。 此乃:道身之真实景象。
励及门人 欲为:上等之人,先行:上等之事;欲行:上等之事, 励及门人 欲为:上等之人, 先行:上等之事; 欲行:上等之事, 先存:上等之心 以立:上等之志, 凡是:饮食衣服, 平时:日用营为, 出于:群众之中, 不与:庸流为伍。 不然,心欲仙圣, 而其:所作所为, 与其:凡夫无异。 莫说:不知道妙, 即使:知之, 亦是:口头禅, 何益于:身心! 学仙,乃是超凡入圣之事。 超凡,何以:超凡? 入圣,何以:入圣? 学道,不出天理人情之外。 庸众之所好,我必不好, 庸众之所恶,我必不恶, 庸众之不为,我必为之, 庸众之所为,我必不为。 如此,事事自反, 概不:侪于流俗, 可为:出类拔萃之大丈夫。 如只:心慕圣人之道, 不志:圣人之志, 不行:圣人之行, 日徒,与世往来, 贪求:闹世驰逐。 纵使,得火、得药, 任其:修得非非相, 只是:五通之灵鬼, 学者,既具愿力, 还要:苦修苦炼。 先以:忍让为先。 于其:人所不能忍者, 我必:忍之。 于其:人所不能让者, 我必:让之。 从此:抛其世外, 鼓我:一往无前之量, 一心:以仁道,为己任, 不怕:艰难险阻。 我总:猛力撑持, 而能:努力渡过, 方算:打破愁城, 才是:跳出苦海。 否则,一心向道, 而又:一心营外。 一足,在:苦海之中, 一足,插:彼岸之上。 如此,且前且却, 难达:洒然油然地位。 真实学道之士, 其于大道,不知则已, 知之则必:尽力而行; 其于世欲,不明则已, 明之则必:撒手而去。 学人切莫:拖泥带水, 自遏修持,自阻前程。 若是理欲,并行, 入见大道,而悦, 出见纷华,而喜。 如果不能:一刀两断, 岂能产出:真药真精! 如果, 年华已老,精血枯涸, 骤欲得药,势有不能。 其必: 法行守中,守中既久, 微阳初动,是为精生。 此时不用:周天之火, 只一升提,收回中宫。 待至:阳物收缩, 如同:童子之状, 达此:也就足够。 若起:周天之火, 则其:药微火盛, 药反随火而耗散。 而且:用火不善, 必有:许多疾患。 身中元精初生, 其浑浑然,一如童子。 未知牡牝之道, 忽而朘作,方是真精。 若稍杂欲念, 则水源不清,而不可用。 况且:精之初生, 此时:其炁尚微, 此时,仅有暖炁, 其实,无有真精。 如果任其:外阳勃举, 久而不收,知而不采。 不知收取,随其所举, 转眼之间,炁化成精, 由其熟路,趋走向外, 当面错过,走泄真精。。 所以,下手之初, 欲其,阳生智长, 先要,积精累炁。 若:生得一分精, 即,采得一分炁。 久之,精盈炁满, 方能:一阳来复。 炁之:长。 非长:呼吸之气, 是长:先天元炁。 元炁无形,呼吸有形, 无形必假有形者,而始生。 始生之:呼吸,似有似无, 出入往来微微,而无声臭。 如果:外之呼吸粗大, 了无:调停之候。 元炁, 必为:呼吸之气,所挠, 不能:自主。 元炁,必然:随其升降, 耗散:于一身血肉之间, 难以凝聚为药而成金丹。 用火: 有:呼吸之火、 有:元炁之火、 有:元神之火。 呼吸之火, 能化谷精之气,而生元炁。 元炁之火, 能化呼吸之息,而生元神。 元神之火, 能化元炁之火,而成大丹。 始而用火, 只是:调其呼吸之息, 待其:呼吸一调, 此时:元炁自见。 此间消息,务要 认得明白,辨得的确。 切不可着:躁暴之性。 躁暴则元炁必受其伤。 初修:下手兴功, 必将:尘境看空, 不要:与之争论。 尘劳看破, 不要动辄:仗才仗气。 不可着于:惰慢之气, 惰慢则元炁无以团聚, 必然, 无有大药,以成金丹。 书云: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元炁之火,就是: 离中之阴火、坎宫之阳火。 最初下手,筑基兴工, 先将神光,下照丹田, 神光即是:离中阴火。 经曰: 先将上窍离中真阴(元神) 送入内金鼎炁穴中(丹田) 与其坎宫真阳配合(元气) 又曰: 最初,下手筑基之时, 必须,先将上窍之神, 沉潜,下窍气穴之中。 此际, 不即不离、勿忘勿助, 如此方合:自然之道。 过急过缓, 不能:逼出水中之金。 水中之金, 而为:离中之火逼出, 于是: 外阳自动,丹田自暖, 此时, 坎中阳火,出来行事。 然而, 坎中之阳火,躁急。 学者必须: 切切提防,早为收摄。 不然,一转瞬间, 化为:后天淫欲。 必然,随其熟路, 阳精,走失身外。 此时,切不可忽。 火有:文武、沐浴、温养。 须要:做到用火无火, 不可:着于用之之象, 方为:得之。 尤要:以外息之调停, 静观:内里之消息, 方可:得药还丹。 外之呼吸,一呼而出, 内之元炁,自吸而降。 外之呼吸,一吸而入, 内之元炁,自呼而升。 此中消息, 若非明师,不能知之。 有道之士, 方能悟得:此中玄妙。 务于:外息之调停, 审其:内炁之升降。 于此 辨认明白,丹药可成。 此为 修真之士,第一诀窍。
训言语录 初修之士,初学:打坐习静,行持:升降之法,工夫,未 训言语录 初修之士, 初学:打坐习静, 行持:升降之法, 工夫,未到恰好之处。 升降之工, 虽是粗功,却有其法。 升之太上,则:神炁多散; 降之太下,则:昏沈欲睡。 若不知: 升久必降,降极必升。 在上,则:火起病生, 在下,则:火逼走泄。 一呼一吸, 也有个:升降在内。 始而以意,降入丹田, 继而以意, 由:尾闾,上至泥丸, 由泥丸降至土釜之中。 此即:一呼一吸之升降。 三百六十周天, 运用河车之法, 尽皆以此为准。 初修之时, 金沉水府,陷而不起, 必用武火,以:逼之; 逼之以升, 不可:太为用意, 轻轻举,微微运, 若有意,若无意, 即所谓:勿忘勿助。 到得:神炁上升, 眼空世界,量并乾坤, 此即春夏发扬,生育万物。 到此境地,不可再为升提。 若再:升提而不止, 神炁,散漫而无归, 导致:元炁而耗尽。 而有:降下之法 降下,就是:藏。 所谓: 藏心于渊,合炁于漠。 要将:眼耳、鼻舌、身意, 尽皆入于:玄玄一窍之中, 此即秋冬退藏,归根复命。 如此,藏之久久, 或睡或醒而不拘。 总要知得:睡炁,不睡心, 方能不致:昏沉放纵, 孔子所谓:寝不尸。 世人每解孔子:寝不尸。 误解为:捐足缩首, 不似:死尸之象。 世人,一睡如死, 睡中:每唤不醒; 至人,睡体,不睡神。 炁息不粗,心神常觉。 此时,如无声响,则已, 一有声响,无不昭昭灵灵。 此即:睡体不睡神之睡法。 学者,于其睡时, 能否:到此境地? 如果:未能到此,境地, 不须:别处寻讨,其法, 就象平时:有急事时, 此时虽睡,心难放下。 故其:一触便觉。 若能:如此一悟, 自知:睡体不睡神之妙法。 总之,只是: 打起精神,提撕唤醒, 不令一念稍宽,即是。 此法,是为 未能:具得一番惊觉者, 设得:一个法子。 若能:心造其微, 不必:拘拘于此。 若能: 藏心于:冥漠之中, 潜心于:虚无之窟, 久之, 自有:一阳来复之机。 自心:若无归宿, 必无:阳生之候。 即或:有之, 亦是:幻象, 非是:真阳出生。 心能:藏之深深, 方能:达之亹亹。 学者,真阳未充, 先行:静养之工, 迨至:精盈炁盛, 而后:真阳发生, 其势,不可阻止。 若无:秋冬之藏, 岂有:春夏之发? 升降之道, 观其:一年春夏秋冬, 与之:一天一昼一夜, 即可:悟之其微。 一息中,而有:升降, 一周天,亦有:升降, 是在学者, 自己审定:其中消息, 当升当降,不差毫厘, 方无:火热水寒之患。 修至归藏之时,则有: 三花聚顶、五炁朝元、 和合五行、攒簇四象之景。 外之气不调,内之炁不静, 上之炁不降,下之炁不升, 即是:坎离不交; 丹田,两边之炁, 又如:两扇交开。 若是:一撞而来, 又复:一撞而去, 即是:龙虎不交。 务将:外之气与内之炁。 将此两炁,会成:一团, 上下左右,攒做:一处。 是为三花聚顶、五炁归元。 此时, 离中真精,与坎中元炁, 中间,用:一点真息。 用此真息,而媒妁之, 即是:三家合一。 浑成:一团太和, 如此,方算炼丹。 一有:不齐, 即不:成丹。 有如:夫妇交媾, 将其:一身四体, 五官,百骸之炁, 无不:聚积于丹田。 由是,生男育女, 始能:无一不具。 如果,一有不到, 孩儿:即有所缺。 如其:缺耳缺鼻, 或是:独足独手, 皆由:父母媾精时, 而有:一处不聚。 修炼大丹, 若欲变出:千万亿化身, 必先:聚精会神, 将其:一身元炁, 尽皆:包罗于玄窍之中, 自然,不求丹而丹自结。 道有一定,法无一定。 天理良心, 即是人之:生生之本, 亦即人之:固有之良。 明得:这个消息, 虽然:三教设法, 其法:各有不同, 其要:皆归一道。 下德:破漏之躯, 必先:修命造命, 方能:固其精神。 然后方有: 大智慧,以:烛道, 大精神,以:任道, 大力量,以:扶道, 以其:下学上达之基, 须要:自家明明确确。 若能:会得明得其真, 方能:不受他人之惑。 如今, 人心日坏,世俗日非。 皆由: 大道不明,以至斯极。 若欲: 挽回世道,救正人心。 须将大道, 明明道破,直直说出。 方能: 将其:浇漓之世界, 变成:淳厚之风俗。 古今仙佛,垂书尽多。 其中 指出:生命本源, 抉破:性命之书, 真经:寥寥无几。 良由今时,凡尘世人, 痼蔽日深,沉溺日久。 如果直直:说与下学, 犹觉不能:亲切有味, 何况最上:上乘之道! 惟有: 能明:三教同源、 内外:合一之旨。 所以,真师奉命 前来,大泄天机, 以为:天下告。 修道,下手之功, 就是:了命之学, 性命双修,工夫, 先修性,再修命。 只修命,不修性, 难得:金丹大药。 若能:明得性源, 又能:知得命蒂, 必从,踏实下手, 方能:不落顽空。
性命,名虽有二,其实,则本是一,故曰:双修。 守中:是将:既 性命,名虽有二, 其实,则本是一, 故曰:双修。 守中: 是将:既散之炁, 约而,归之丹田, 以炼,先天一阳, 若非:去游思、除妄想、 扫却:一切尘缘, 安能:息息归根, 岂能:时时入定? 又如:真阳发生时, 采此:坎中之真铅, 以炼:离中之阴汞, 行:子午升降之功, 运:沐浴温养之法, 以,炼己,而筑基。 若非: 涤虑洗心、忘情绝念、 惩忿窒欲、去邪存诚, 焉能: 水火停匀、 岂能:阴阳交会, 以成:黍米玄珠, 而其:长胎育婴? 此即:修命之功。 而其:修性亦在其中。 修至:玄牝相孕, 而其:丹先成象, 百日:筑基之候, 又必:行大周天之功。 此时,存神汰虑、 必须:寡欲清心, 以此:温养薰蒸, 炼成:玄黄至宝。 再以:无为之神火、 又以:有作之真机。 然后,升之降之, 以法:烹之炼之, 方能:修成阳神, 而其:冲破天门。 迨至:阳神已出, 此时:大丹已还, 必用:神鼎神炉, 用其:真火真药, 团之,炼于泥丸之宫。 性,是:先天元神, 命,是:先天元炁。 其原,皆出于:天, 其实,体备于:己; 一炁,可分为二, 是为:初学之人, 言其:大概。 要之,分之则二, 而其:合之则一。 学者, 不明:此中消息, 而其:独炼一宗, 即非:中庸之道, 乃是:旁门左道之流。 尧、舜、禹,相授微言, 惟曰:允执厥中。 中,是:彻始彻终之学, 修道之人,终身由之。 小周天, 是:坎离交媾之火候, 为:生外药小药之时。 一日之内,十二时中, 若有阳生,皆可行之。 吕祖曰: 一阳初动,中宵漏永, 温温铅鼎,光透帘帏。 是即:精生药产之时。 宜行:小周河车之事, 不可妄作,以免招凶。 大周天之道, 是内药生,而胎婴现, 所谓: 阴阳交媾罢,一点落黄庭。 此时惟有: 不即不离,勿忘勿助。 以:绵绵密密之神, 行:不二不息之功。 二六时中,一日一夜, 无有间断。 广成子云: 丹灶河车休矻矻, 鹤胎龟息自绵绵。 张仙云: 终日昏昏如醉汉, 悠悠只守洞中春。 此即:小周大周之功用, 各有:不同。 始于有作,终于无为, 迨至无为,而无不为, 则:道成。 学者, 必先于:炼己之学纯熟, 然后,行此:无为之功, 如此,始无:大危大险; 若:炼己,未到十分, 其:危险,不可胜言! 火候,分别:清楚, 药物,识得:的明, 无怠无荒,不缓不急。 勤修功德,多积善事。 上感:神天之降鉴, 下化:魔障之凶横。 方能:一得永得, 可以:一成永成, 修炼:而无危途, 此即:性命之源, 是为:双修之道。
立命之要 性命双修,虽分:性命为二,其实则一。性,是:命之根 立命之要 性命双修, 虽分:性命为二,其实则一。 性,是:命之根, 命,是:性之蒂。 无命,则:性无依, 无性,则:命无主。 二者是二,而本是一。 能明:性命之源, 一切:情伪之私、知觉之运, 皆是:命中之障。 修:后天气息之命, 还:先天元炁之命。 而不堕于:实有, 亦不堕于:虚无, 真仙之道,可得。 若只养:后天血气之命, 而不知:先天虚无之命。 纵得其:长生不老, 亦不过:守尸之鬼。 其必至:生生世世, 流浪于:爱河欲海, 而无有:穷期。 易曰: 天地絪缊,万物化醇; 男女媾精,万物化生。 人受天地之元炁,以成性, 又受父母之精炁,以立命。 从此: 一开一阖,一屈一伸, 十月胎圆,生身下地。 独辟:乾坤之界, 则有:阴阳之分。 其实,与天地父母, 仍然,一般无二。 若一息未至,则:必死。 天地之炁, 必须:絪缊于其中, 而后,生人生物,于无穷。 如果,只云:升上降下, 则是:天地之炁,虽交, 而仍,分而为二。 人身之炁, 亦必:絪缊于其中, 而后,生男育女于不息。 若只云:呼出吸入而已, 则是:人身之炁虽交。 仍不能:合而为一。 难成其:万古不坏之身! 必由:呼吸之息, 以复:太和之元炁。 其道,维何? 无摇尔精,无劳尔形, 无俾尔思虑营营, 乃可长生。 又曰: 心不动,名曰:炼精, 炼精,则:虎啸风生; 身不动,名曰:炼炁, 炼炁,则:龙吟云起; 念不动,名曰:炼神, 炼神,则:元精溶溶、 元炁浩浩、元神跃跃。 寡欲,以:养精, 寡言,以:养炁, 少思,以:养神, 迨至:还精补脑, 则其:精自不泄; 心息相依, 忘言守中,则炁自不散; 形神俱妙, 与道合真,则神自不扰。 若不由:后天之精气神, 以默会:先天之元炁, 则必堕:一偏之学。 故曰: 后天呼吸,起微风, 引起真人,造化功。 又云: 万籁风初起,千山月乍圆; 急须行政令,便可运周天。 必须守中抱一,调养丹田, 久之精生药产,神完炁足。 行其: 八百抽添之:数, 三百六十之:爻。 进阳火,退阴符, 用:卯酉沐浴之法, 丹铅现象,有六种效验。 然后,行: 五龙捧圣,七日过关之功, 方能,还玉液之丹, 而成:不死之身。 再用:炼虚一著, 必至:如如不动,惺惺长明, 浑无:半点作为之迹。 方算:大丈夫功成道立之候。 古云:这回大死,今方活。 又云: 若要人不死,除非死过人。 只是: 凡心死,而:道心生, 凡机息,而:真机见。 学者 多有:炼色身,不炼法身。 纵得长生,亦是偶然之事; 又有:炼法身而不讲色身。 讵知:父母未生以前, 此炁,在于空中, 杳无形色,可拟。 及其,天地既生以后, 此炁,在于身中, 实有端倪,可据。 既得:人身, 则其:浑然元炁, 陷于:气质之中。 若不:先保凡身, 则其:先天元炁, 从何:而见? 此二者,皆是: 未窥全体大用之学。 世有:清净而修者, 只知:炼性, 而不:炼命。 及其:成功, 则其:性复先天, 而命,亦归夫太极, 独修命者, 恐不能:有此神效。 若:色身毫无亏损, 身中:精炁神三者,俱足, 何用:命功! 如果:色身不健,体质多亏, 若不:先从命功下手, 纵能:造到极处, 只是:一点阴炁,无有阳光。 古有:修性不修命者, 虽能:调神出壳,游行四表。 究皆:恍惚离奇, 一切:虚而不实, 皆由,未能踏实, 难达:凌虚之境。 必须, 由粗,以:及精, 自有,以:返无。 不然, 即是:孤修寂炼。
欲见:真性,先于:静定中寻出端倪。实实:知得,吾心之内,有一 欲见:真性, 先于:静定中寻出端倪。 实实:知得,吾心之内, 有一真湛寂光明不昧者。 然后, 静而存之,动而察之。 于以施之:万事万物, 无一时,或违于至善。 久之,深造有得, 自然,昭昭灵灵, 无时无处,而不在。 性,即: 太虚中,虚无湛寂之妙。 张子云:太和。 即所谓:道。 其体,有仁义礼智之性, 其用,有: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情; 存之,于内, 则为:寂然不动之中。 发之,于外, 则为:感而遂通之和。 无有偏倚,无有乖戾, 所存所发,俱见性量之宏。 微,而: 德慧智术,发谋出虑之初, 显,而: 视听言动,衣服饮食之末; 接人,有:亲亲仁民之度, 处物,有:草木咸若之怀。 总之,无内无外,无动无静。 能知:性之真, 自无:一时一物之有碍。 君子之学, 事之未至,廓然而大公, 事之已来,随机而顺应。 前无所迎,后无所逆, 因物付物,随缘就缘。 物有变,而己无变, 事有穷,而己无穷。 有如:明镜当空, 美者自美,恶者自恶, 毫无容心,于其:际。 是以, 心普万物,而无心, 情顺万物,而无情。 语大,天下莫能载, 语小,天下莫能破。 若拘于:一偏之学, 或务于静,以为修, 或逐于动,以为行。 如此,纵有所见, 亦是,旋得旋失, 安能:合内外、平物我、 等动静、泯人己而一之? 此即: 圣贤,存心养性之功。 要于:无动无静之时, 寻出个:有动有静之根本, 于以,拳拳服膺。 极之, 造次颠沛,而:不违, 心与理融,理与心浃。 打成一片, 了无:内外人己之分。 旷观古今,阅历人情, 无一不是:外重而内轻。 朝朝,为己营私, 只贪:声色货利。 以求一身一家之安。 皆不知:性之最重。 天下无有:加乎其上者, 即或:知之, 亦皆:摹仿依稀。 静处有,而动处无, 一念起,而一念灭。 不能:的的确确, 寻出:一点真际。 孟子所谓: 居广居,而行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 极之,富贵贫贱威武, 有不淫不移不屈之概。 如此,拓开心胸,独高眼界, 一任:天下是非,善恶贤愚, 尽皆不能:乱我之真。 修道之士, 先要寻得:这个物事, 无实亦无虚,无声亦无臭。 静而存之,动而察之。 随事随物,虚以待之。 顺以应之, 未事而不先,已事而不后。 佛氏所谓: 过去心、未来心、 现在心,三心永灭。 人我相、众生相、 寿者相,四相皆空。 如此 存其:虚明广大之体。 涵养深纯, 于以措诸:天下后世。 总之, 性无涯际,无可捉摸。 要知:真性。 其静,只是一个: 空洞无边、惺惺不昧之象。 其动,即孟曰: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人皆有性, 亦有:性发之时, 往往,一发之后而不复见。 何为:真性? 无所计较,是为:真性。 一到:转念之间, 种种:利害好恶之心生, 遂为:汩没,而不见。 儒云:再思,可矣。 末学者,流于:静中之养, 亦尝:洞见本原,浑沦无际, 每于:持身接物之时, 不免:打成两橛, 不能:合动静,而一致。 良由:未明性中之度量, 实有:包罗宇宙, 无有:出吾性分之外者, 若不于此而:悟彻了明, 难以:至于其道。 此乃:千圣的的心传, 是为:学人之第一要着。 务要:由一念之仁, 充而至于:塞天塞地。 由一事之善, 积,而至于:亘古亘今, 觉天下万古,无一事一物, 不在:怀抱之中。 若能如此:实实见得, 而又何须:修丹炼汞!
论精炁神三宝之实 心印经云:上药三品,神与炁精。 人身中的 论精炁神三宝之实 心印经云: 上药三品,神与炁精。 人身中的:大药, 即人身之:大丹。 学者于此,而次第炼之, 方能:不堕于一边。 人之生,先从虚无之中, 一点元神堕于胞胎之中, 是谓:神生炁,炁生精。 于是, 十月怀胎,三年乳哺, 正合:五千四八之数, 始成:四大一身, 此即:顺而生人之道。 若欲, 返老还童、成真证圣, 其必: 炼精化炁,炼炁化神, 还虚合道,与道合真。 此即:逆而成仙之功。 炼精,非是: 徒炼:交感之精。 炼炁,非是: 徒炼:呼吸之气。 炼神,非是: 徒炼:思虑之神; 必于色身之中,寻出: 先天真精,于何而生? 先天真炁,自何而动? 先天真神,自何而存? 以之炼丹,则可不难。 否则只是:幻丹而已, 幻丹岂能:长存不坏! 炼精,必炼:元精, 而后天:交感之精, 亦不可:损; 炼炁,必炼:元炁, 而后天:呼吸之气, 亦不可:伤; 炼神,必炼:元神, 而后天:思虑之神, 亦不可:灭。 先天,是:道之体, 后天,是:道之用。 人未生时,则用在体中 人既生后,则体藏用内 若不由用,而复体, 将何以为:凭藉处? 淫欲无度,则身命难保; 私欲不除,则天理无存; 趋蹶不常,则神炁多惫。 欲完:先天之精炁神, 必保:后天之精气神。 精炁神,三者, 虽有:先后之名, 实无:先后之别, 只在:有欲无欲之分。 若能: 打破尘缘,看空孽网, 不但:身外之物, 视为:非我固有, 即是:身内之身, 也要:等作幻化之躯, 不甚:经意, 由此炼精,必成元精, 由此炼炁,必成元炁, 由此炼神,必成元神, 以:先天之大药, 成:先天之大丹, 只是:易易之事! 得其心,而身可忘; 得其神,而心可忘。 下手兴功,垂帘塞兑, 默默观照,脐下丹田, 一寸三分之间, 继而:精生药产, 始用:河车搬运, 将丹田,所积之精, 运而,至于:周身。 灌溉久之,精尽成炁, 真阳之炁,充周一身, 此即:炼精化炁之功。 至于:精尽化炁, 从此,过关服食, 然后:温养大药, 此即:炼炁化神之事。 此后,则为: 面壁之功,还虚之道。 始,由下田,而炼, 继,则中田,而修, 终,由上田,而养, 所谓:三田返复真生涯 学者,必照其理, 以为:修养之基。
探性命之原 易有:太极;道曰:金丹,佛曰:圆觉,儒曰:无极 探性命之原 易有:太极; 道曰:金丹, 佛曰:圆觉, 儒曰:无极。 是生:两仪。 两仪,是:性命神炁。 太极,即是:性、元神。 两仪,即是:命、元炁。 名虽:有二。 实则:性为之主, 流行于阴阳之间。 性本无迹,而命微有迹; 性无生灭,而命有生灭; 性无始终,而命有始终; 性无动静,而命有动静。 未有命时, 而性之理,长悬天壤;; 既有命后, 而性之理,已具人身。 非命,则性无由见, 性藏:身中。 性命可合,而不可分。 性命神炁,本来是一。 人自父母,媾精之始, 一点灵光,藏于胞胎之内 先天元性,化为离之阴汞 先天元命,化为坎之阳铅 是谓元炁。 自此, 一水一火,一升一降, 神炁交,而:心肾具; 温养久,而:胎婴成。 由是, 脱离母腹,独辟乾坤。 虽有:形质之拘, 不如:先天一炁。 然而, 不识不知、无作无为, 此,去其天地,不远。 所以, 形体日长,智慧日开, 而有不知其然而然者。 迨至: 二八期完,一斤数足 二八就是:男子十六。 不知:返还之术, 致令:习俗之移。 欲心生,而:贪恋声色, 侈心起,而:驰骋荣华。 志一至,而:气则随之, 气一动,而:神则因之。 于是, 内萦外扰,神驰炁散, 消年减命,性命不保。 欲还:先天性命, 必复:后天神气; 欲固:后天神气, 必复:先天性命。 今来, 成真证圣、跨鹤登仙者, 无非:修性以立命。 修性,不炼命、 炼命,不修性, 若:各执一偏, 岂能:成道? 性为命根,命为性蒂, 二者虽有:先后不同, 其功,则:不可偏废。 胡为,末学缁流, 每每:偏于性、偏于命, 竟至:终身无成, 而尚:不知悔? 性,为一身之:主宰; 命,是一身之:运用。 若不:保精裕气, 只修:妙觉圆明, 身命不存,性将焉寄? 若不:涤虑寻真, 徒事:烧丹采药, 心性未见,命亦空存。 天之生人, 先有理,而后有炁。 若无其理,不犹: 树木之无根,其能向荣? 人之修道, 必修其命,以至于了性。 人若无命,如灯中无油, 灯若无油,岂能:长明。 道原一致,功必:兼修。 庶几不堕于一边,而有: 独阳不长,孤阴不生之诮
道德经云:有欲,以观其窍,无欲,以观其妙。此语,乃是:金丹大 道德经云: 有欲,以观其窍, 无欲,以观其妙。 此语,乃是: 金丹大道始终, 古今学人要诀。 外药不得, 则不能:出乎阴阳; 内药不就, 则不能:形神俱妙。 上德者, 修内药,而外药即全; 下德者, 修外药,而内药方就。 外药,是为:渐法, 内药,是为:顿法。 外药,所以:超凡, 内药,所以:入圣。 有欲观窍,即:外药, 窃夺造化之功, 是:幻身上事; 无欲观妙,即:内药, 明心见性之学, 是:法身上事。 外药已得,而不修内药, 吕祖所谓: 寿同天地,一愚夫。 大丹,难得者,外药, 外药到手即是:内药, 圣胎有象, 阴符之功,即在如此。 参同云: 耳目口三宝, 闭塞勿发通, 真人潜深渊, 浮游守规中。 此即所谓:无欲观妙。 无欲观妙者,无为之道。 但,无为之道, 非:枯木寒灰, 而:绝无一事之谓。 其中有: 朝屯暮蒙、抽铅添汞、 防危虑险、固济圣胎之功。 所以,融五行,而化阴阳。 以至:道法两忘, 有无不立,十月霜飞, 身外有身,极往知来, 归于:真如大觉之地。 即佛所谓: 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最上一乘之:大道。 若非:了命之后, 而其:遽行此功, 根本不固,虚而不实, 未曾: 在大造炉中,煅炼出来, 总然,了得:真如之性, 若有:一毫渗漏, 难免:抛身入身之患。 后人不知古人立言之意, 多以性理,为:不足贵。 试问:世间学人, 有几个能明:涅槃之心? 有几个能见:真如之性? 涅槃心、真如性, 净倮倮、赤洒洒、 圆陀陀、光灼灼, 通天彻地,非可以: 后天人心、血性而目之。 古有:了性,不了命, 万劫阴灵难入圣之语, 是特为:未修命, 而仅修性者,言之。 若已了命,焉得不修性? 若不修性,则应物固执, 空有家财,而无:主柄。 若不修性,虽幻身已脱, 而法身难脱。 若不修性, 只可长生,而不能无生。 若不修性, 虽,生身之初:能了, 而,未生之前:难全。 内药了性之功, 所关:最大。 无穷的事业, 皆要:在此处结果, 切莫:轻视此性。 成道者, 未修性之先,急须修命; 于了命之后,急须了性。 阴阳并用,性命双修, 要自有为,而入无为。 至于: 有无不立、打破虚空, 入于:不生不灭之地, 修真之事,方毕。
访求真师 经云:若无师指,人知的,天上神仙,无住处。 又云: 访求真师 经云: 若无师指,人知的, 天上神仙,无住处。 又云: 饶君聪慧,过颜闵, 不遇真师,莫强猜。 性命之学, 必有师传,方能知之。 非可妄猜,私度而知。 道光,已得顿悟圆通, 自知:还有向上工夫, 后遇:杏林而成大道; 上阳,得:缘督之诀, 不敢自满,后见青城, 而备火候; 三丰,嵩山 苦历十年,一无所得, 后感:郑吕二仙指点, 方知:性命大事。 世间,微艺薄技, 尚赖:师传而知, 何况:性命大事, 岂能:无师而晓! 性命之道,乃是: 窃阴阳、夺造化 转生杀、扭气机 先天而,天弗违, 后天而顺天时之道, 鬼神,不能:测, 蓍龟,莫能:占, 得之者,立跻圣位, 成之者,直登彼岸。 乃天下:第一件大事, 为天下:第一件难事, 若非圣师:附耳低言, 如何知之? 独是:旁门三千六百, 外道:丹法七十二品。 皆是:以邪害正, 全是:以假乱真。 谁为:盲师? 谁为:明师? 甚难:辨别。 辨别亦易: 高人出世,自命不凡, 独弦绝调,与众不同。 不滥交,不谄世, 不同党,不要名, 不恃才,不谋利, 不欺人,不怪诞。 一言一语, 俱:有益于世道。 一行一止, 大:有裨于圣教。 贪嗔痴爱,而:俱无; 意必固我,而:悉化。 品节清高, 人人所:不能及, 胸襟脱洒, 个个所:不能到。 间或:援引志士, 亦必:千磨百折, 而又:试其真假, 果其:白玉无瑕, 方肯:指示端倪; 如其:非人, 决不敢:轻泄天机。 此所以,为:明师。 若是:盲师, 无而为有,虚而为盈。 不肯:自思己错, 更将:错路教人。 此等之辈, 功德不言,节操不立。 身衲衣,而:腰钱囊, 头簪冠,而:心蛇蝎, 见富贵,而:留心, 遇困苦,而:忘道, 天天:饮酒啖肉, 不顾:十方血汗, 个个:丧名败教, 哪知:万劫沉沦。 行步时,而只在: 钱财上,用功夫; 举动处,而尽于: 衣食上,费心思。 一头一拜,即收为徒; 一茶一饭,即便传道。 借:圣贤之门户, 而:自欺而欺世, 窃:仙佛之法言, 而:捏怪而作妖, 只知:一身饱暖, 那管:他人死活! 学人,若只听其言, 而不:察其行, 若以,有道而目之。 未有不入于网中, 而:伤害性命者。 一惑其言,认假为真, 固结不解,知迷不悟。 虽有:高真圣师, 欲为:提携帮助, 亦皆:无门可入。 天下道人,遭此难者, 比比皆是,不一而足。 学道者,千千万万, 成道者,能有几人? 圣贤,不常见, 仙佛,不多得。 以其:不常见, 而又:不多得, 所以,为高人。 高人者, 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岂得以: 口头三昧,而为高人! 此有:试金石,一方, 善识人的:高低身份。 若遇:修行之人, 可以:酒色财气试之, 试之,若不能动者, 必非:凡品。 更以《悟真篇》 又以《参同契》诘之, 若能:随口应者, 即是:明师。 屡试屡验,百发百中, 愿以此法,共诸同人。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