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巴山 长江大巴山
关注数: 10 粉丝数: 60 发帖数: 2,601 关注贴吧数: 25
我在叶赫那拉 简介: 叶赫那拉城在四平市叶赫镇,是皇太极母亲孝慈高皇后(孟古格格)的出生地。慈禧的祖籍地,也被称为“皇后的故乡”。古城原址在1619年努尔哈赤最后一次攻打叶赫国时被毁,原址不可复建。真正的遗址离这里有十公里远,已经被耕种,在当地只剩土包被圈起,是省级文化遗址。现在我们参观的叶赫那拉城是始建于1994年,1998年利用外景拍了部电视连续剧《叶赫那拉公主》,因此又得名为影视城。   叶赫那拉氏和爱新觉罗家族的恩怨应验了那拉氏东城末代贝勒的临终遗言,面对灭国仇恨,末代贝勒说:“叶赫那拉氏哪怕还有最后一个女人或一个小孩,也将会报奇耻大辱。”从那拉氏与爱新觉罗和亲的那一天起,注定了这一诅咒的灵验。 风景: 现在这座古城的风景很好,三面环水,空气清新怡人,对面的土地和它所在的这块地形状很像两只探头饮水的龟,地面的油松墨绿,更是象征了长寿安宁,非常吉利。如今,下面的湖已经被改造成水库,成为四平市区的水源地,不过植被依然保存完整,满眼青山绿水。   满清文化聚集甚多,风景秀丽,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A级的旅游景点,吉林省师范大学的满族文化的学习基地。   叶赫那拉城位于转山湖水库东山之上,为一座仿古建筑群,古城堡之风依然。工程于1994年6月动工,1995年8月竣工,现占地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工程造价700万元。 建筑特点: 古城的建筑极有特点,每城有木、土、石三道城墙,城外有护城河环绕。登台而远眺,更觉朔风猎猎,四野茫茫。内有八角时楼,古朴肃穆,巍峨雄峻,是我国北方少见的古建筑群体,极具考古及观赏价值。堡体及内部楼台等保存完整,散落着多处清朝历史中著名的遗迹,其中点将台、烽火台尤为引人注目。如今的叶赫那拉景区一分为二,分“古城文化区”和“转山湖风景游艺度假区”,古城文化区内,有东西二城遗址、古驿站、伽蓝寺、娘娘庙、虫王庙等文化古迹可供游客参观游览;转山湖景区风光迤逦曼妙,湖面约5000亩的水域,再现了“山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意境界。   城内花木点染,槐树、桦曲树、青松、雪松各具风采,甬路边繁花似锦,生机盎然。
我在叶赫那拉城  简介: 叶赫那拉城在四平市叶赫镇,是皇太极母亲孝慈高皇后(孟古格格)的出生地。慈禧的祖籍地,也被称为“皇后的故乡”。古城原址在1619年努尔哈赤最后一次攻打叶赫国时被毁,原址不可复建。真正的遗址离这里有十公里远,已经被耕种,在当地只剩土包被圈起,是省级文化遗址。现在我们参观的叶赫那拉城是始建于1994年,1998年利用外景拍了部电视连续剧《叶赫那拉公主》,因此又得名为影视城。   叶赫那拉氏和爱新觉罗家族的恩怨应验了那拉氏东城末代贝勒的临终遗言,面对灭国仇恨,末代贝勒说:“叶赫那拉氏哪怕还有最后一个女人或一个小孩,也将会报奇耻大辱。”从那拉氏与爱新觉罗和亲的那一天起,注定了这一诅咒的灵验。 风景: 现在这座古城的风景很好,三面环水,空气清新怡人,对面的土地和它所在的这块地形状很像两只探头饮水的龟,地面的油松墨绿,更是象征了长寿安宁,非常吉利。如今,下面的湖已经被改造成水库,成为四平市区的水源地,不过植被依然保存完整,满眼青山绿水。   满清文化聚集甚多,风景秀丽,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A级的旅游景点,吉林省师范大学的满族文化的学习基地。   叶赫那拉城位于转山湖水库东山之上,为一座仿古建筑群,古城堡之风依然。工程于1994年6月动工,1995年8月竣工,现占地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工程造价700万元。 建筑特点: 古城的建筑极有特点,每城有木、土、石三道城墙,城外有护城河环绕。登台而远眺,更觉朔风猎猎,四野茫茫。内有八角时楼,古朴肃穆,巍峨雄峻,是我国北方少见的古建筑群体,极具考古及观赏价值。堡体及内部楼台等保存完整,散落着多处清朝历史中著名的遗迹,其中点将台、烽火台尤为引人注目。如今的叶赫那拉景区一分为二,分“古城文化区”和“转山湖风景游艺度假区”,古城文化区内,有东西二城遗址、古驿站、伽蓝寺、娘娘庙、虫王庙等文化古迹可供游客参观游览;转山湖景区风光迤逦曼妙,湖面约5000亩的水域,再现了“山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意境界。   城内花木点染,槐树、桦曲树、青松、雪松各具风采,甬路边繁花似锦,生机盎然。
我在叶赫那拉城  简介: 叶赫那拉城在四平市叶赫镇,是皇太极母亲孝慈高皇后(孟古格格)的出生地。慈禧的祖籍地,也被称为“皇后的故乡”。古城原址在1619年努尔哈赤最后一次攻打叶赫国时被毁,原址不可复建。真正的遗址离这里有十公里远,已经被耕种,在当地只剩土包被圈起,是省级文化遗址。现在我们参观的叶赫那拉城是始建于1994年,1998年利用外景拍了部电视连续剧《叶赫那拉公主》,因此又得名为影视城。   叶赫那拉氏和爱新觉罗家族的恩怨应验了那拉氏东城末代贝勒的临终遗言,面对灭国仇恨,末代贝勒说:“叶赫那拉氏哪怕还有最后一个女人或一个小孩,也将会报奇耻大辱。”从那拉氏与爱新觉罗和亲的那一天起,注定了这一诅咒的灵验。 风景: 现在这座古城的风景很好,三面环水,空气清新怡人,对面的土地和它所在的这块地形状很像两只探头饮水的龟,地面的油松墨绿,更是象征了长寿安宁,非常吉利。如今,下面的湖已经被改造成水库,成为四平市区的水源地,不过植被依然保存完整,满眼青山绿水。   满清文化聚集甚多,风景秀丽,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A级的旅游景点,吉林省师范大学的满族文化的学习基地。   叶赫那拉城位于转山湖水库东山之上,为一座仿古建筑群,古城堡之风依然。工程于1994年6月动工,1995年8月竣工,现占地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工程造价700万元。 建筑特点: 古城的建筑极有特点,每城有木、土、石三道城墙,城外有护城河环绕。登台而远眺,更觉朔风猎猎,四野茫茫。内有八角时楼,古朴肃穆,巍峨雄峻,是我国北方少见的古建筑群体,极具考古及观赏价值。堡体及内部楼台等保存完整,散落着多处清朝历史中著名的遗迹,其中点将台、烽火台尤为引人注目。如今的叶赫那拉景区一分为二,分“古城文化区”和“转山湖风景游艺度假区”,古城文化区内,有东西二城遗址、古驿站、伽蓝寺、娘娘庙、虫王庙等文化古迹可供游客参观游览;转山湖景区风光迤逦曼妙,湖面约5000亩的水域,再现了“山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意境界。   城内花木点染,槐树、桦曲树、青松、雪松各具风采,甬路边繁花似锦,生机盎然。
我在叶赫那拉城  简价: 叶赫那拉城在四平市叶赫镇,是皇太极母亲孝慈高皇后(孟古格格)的出生地。慈禧的祖籍地,也被称为“皇后的故乡”。古城原址在1619年努尔哈赤最后一次攻打叶赫国时被毁,原址不可复建。真正的遗址离这里有十公里远,已经被耕种,在当地只剩土包被圈起,是省级文化遗址。现在我们参观的叶赫那拉城是始建于1994年,1998年利用外景拍了部电视连续剧《叶赫那拉公主》,因此又得名为影视城。   叶赫那拉氏和爱新觉罗家族的恩怨应验了那拉氏东城末代贝勒的临终遗言,面对灭国仇恨,末代贝勒说:“叶赫那拉氏哪怕还有最后一个女人或一个小孩,也将会报奇耻大辱。”从那拉氏与爱新觉罗和亲的那一天起,注定了这一诅咒的灵验。 风景: 现在这座古城的风景很好,三面环水,空气清新怡人,对面的土地和它所在的这块地形状很像两只探头饮水的龟,地面的油松墨绿,更是象征了长寿安宁,非常吉利。如今,下面的湖已经被改造成水库,成为四平市区的水源地,不过植被依然保存完整,满眼青山绿水。   满清文化聚集甚多,风景秀丽,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A级的旅游景点,吉林省师范大学的满族文化的学习基地。   叶赫那拉城位于转山湖水库东山之上,为一座仿古建筑群,古城堡之风依然。工程于1994年6月动工,1995年8月竣工,现占地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工程造价700万元。 建筑特点: 古城的建筑极有特点,每城有木、土、石三道城墙,城外有护城河环绕。登台而远眺,更觉朔风猎猎,四野茫茫。内有八角时楼,古朴肃穆,巍峨雄峻,是我国北方少见的古建筑群体,极具考古及观赏价值。堡体及内部楼台等保存完整,散落着多处清朝历史中著名的遗迹,其中点将台、烽火台尤为引人注目。如今的叶赫那拉景区一分为二,分“古城文化区”和“转山湖风景游艺度假区”,古城文化区内,有东西二城遗址、古驿站、伽蓝寺、娘娘庙、虫王庙等文化古迹可供游客参观游览;转山湖景区风光迤逦曼妙,湖面约5000亩的水域,再现了“山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意境界。   城内花木点染,槐树、桦曲树、青松、雪松各具风采,甬路边繁花似锦,生机盎然。
在宜昌城区沿江大道与横跨长江的宜万铁路大桥交会处的上方,有座称为天然塔的名胜古迹。此塔屹立在江边丘上,俗称“宝塔”,附近一条支流也因之称宝塔河,在现今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环境中,虽然貌不起眼,但在旧时却是宜昌古城的城标。 天然塔的来由 天然塔虽名“天然”,却非天然而成,而是人工所建。据清同治三年(1864)《宜昌府志·艺文志》中的“重修天然塔记”(王春煦)一文载:“东湖为古彝陵州,西南滨江,江之南有葛道山,为客山,屹然高耸,城东主山卑弱,受其欺压。且江水自西峡一束,经西城而东,直泻荆门,非高标凌跨,无以束其势。故城南青草铺有塔,岿然耸峙江干。旧传晋郭景纯侨寓时所建,培地脉,壮文峰,制客山,镇水口,咸于塔乎是赖。”文中的东湖是县名,清时为府、县治所,民国时为宜昌县,宜昌解放时为宜昌地、市、县治所在地,后因兴建葛洲坝工程,宜昌县城迁至小溪塔镇,即今夷陵区。宜昌古名夷陵,由于满清是外夷入主中原,时人忌讳“夷”,故书为“彝陵”。 王春煦是江苏娄县人,由进士入仕,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秋迁任宜昌知府,在上任的第二年就挥毫泼墨写下《重修天然塔记》。他在记中开宗明义道:“华言塔,梵言宰堵波,本西方之教,世辄谓可以控形胜,助起人文,虽属附会之词,而颇有其验,尚义之士,每不惮营建,以广福田焉。”其大意是说,我们华人所说的塔,佛教称宰堵波,传说可以控制山川形胜,有助当地文人的兴盛,这虽是牵强附会的话,但也很灵验,所以崇尚(迷信)的人士往往不怕辛苦而建筑。宜昌(东湖)的天然塔就是例证。究其原由,是因为城西南滨江,江的南岸有座葛道山(今磨基山),相传东晋有名的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葛洪曾隐居在这里,所以俗视为“客山”,屹然高耸。相形之下,宜昌古城背依的东山,俗谓“主山”,山势蜿蜒平矮,显得卑弱了,风水家便认为受了“客山”的欺压。再者,长江水从西陵峡奔流而出,“至此而夷”,折向绕西城朝东,直泻荆门山(与虎牙山相对,古西塞),若非相当高的标志凌驾与跨越,就不能制约这种态势。为弥补山川形势之不足,因此,在城南青草铺(地名,相当于旧时的乡,今伍家岗区宝塔河街道办事处)建一座塔,岿然耸立在江北,与江南的葛道山对峙。传说,这座塔是晋代郭景纯侨寓夷陵时所建,其目的是“培地脉,壮文峰,制客山,镇水口”,大凡这里的风水和人文,都有赖于这座塔。 从知府王春煦的记中,我们可以窥之天然塔的创建人及其兴建的初衷。在此前后的地方志书,大凡言及天然塔的,都无一例外地相传是郭璞所建。如1999年版的《宜昌市志·文化·文物》载:“天然塔位于宜昌城东南长江北岸,相传为晋代郭璞侨居夷陵时所建,明废。”郭璞字景纯,晋代河东闻喜(今山西)人,是著名的文学家、训诂学家。正因是名人效应,所以天然塔也逐渐成为夷陵古城的城标。 天然塔的传说 《晋书》有载,郭璞善于五行、天文、卜筮之术。他看风水、卜凶吉,在当时是一个颇有声名的“阴阳先生”。相传郭璞来夷陵后,曾察看夷陵地形,发现夷陵地势低下“缺土”,便使人用车运来中州的土,再对照阴阳的向背角度,垒建了两个土台子,借以抵消山川与五行不相符合的缺陷,并藉土而祭月,使之配合得宜。《宜昌府志》中是这样载述的:“尔雅台在城西北隅所堂街。《图经》云,晋郭璞注尔雅处,旁有明月台,前有明月池。故老佥云,峡州旧城为璞流寓时所相度,就山川形势,分配五行,独中央地势卑下,于土德为弱,因自中州辇土至峡,相阴阳向背之宜,特建二台镇之。”这就是后世取意“尔雅明月”的由来,并成为“夷陵八景”之一。由于年代久远,如今“尔雅明月”已是芳踪难觅,但据历史传承而衍生出来的“尔雅街”、“墨池巷”却一直随城留迹存名。 尔雅台是因夷陵地势低下缺土而建,这为夷陵后人所接受。同样的,天然塔也是为了改变“客山”葛道山欺凌“主山”东山这种不利的风水而建。王春煦的《重修天然塔记》就说得一清二楚。要说其得名,推测起来,窃以为是塔建之后,历经风雨,屹然耸立,浑然天成;倘若取意,或许也寓为“依乎天理,顺其自然”。 而对于天然塔的得名,民间另有一种传说。1992年版的《荆楚名胜概览》、1999年版的《湖北地名趣谈》和《宜昌市地名志》等书籍中均提到:传说东海龙王的五个龙子违背天意,在夷陵为患,葛道山的天然嫂用天赐的七节降龙鞭狠打五龙,终将其治服,使之变成了一座五龙山。天然嫂也因连战五龙而累死。其夫地忽哥按照遗嘱,将其埋在五龙山对岸。 ————摘自百度网页 可惜这次回宜昌的时间太短没有拍太多片子给大家欣赏!!
在宜昌城区沿江大道与横跨长江的宜万铁路大桥交会处的上方,有座称为天然塔的名胜古迹。此塔屹立在江边丘上,俗称“宝塔”,附近一条支流也因之称宝塔河,在现今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环境中,虽然貌不起眼,但在旧时却是宜昌古城的城标。 天然塔的来由 天然塔虽名“天然”,却非天然而成,而是人工所建。据清同治三年(1864)《宜昌府志·艺文志》中的“重修天然塔记”(王春煦)一文载:“东湖为古彝陵州,西南滨江,江之南有葛道山,为客山,屹然高耸,城东主山卑弱,受其欺压。且江水自西峡一束,经西城而东,直泻荆门,非高标凌跨,无以束其势。故城南青草铺有塔,岿然耸峙江干。旧传晋郭景纯侨寓时所建,培地脉,壮文峰,制客山,镇水口,咸于塔乎是赖。”文中的东湖是县名,清时为府、县治所,民国时为宜昌县,宜昌解放时为宜昌地、市、县治所在地,后因兴建葛洲坝工程,宜昌县城迁至小溪塔镇,即今夷陵区。宜昌古名夷陵,由于满清是外夷入主中原,时人忌讳“夷”,故书为“彝陵”。 王春煦是江苏娄县人,由进士入仕,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秋迁任宜昌知府,在上任的第二年就挥毫泼墨写下《重修天然塔记》。他在记中开宗明义道:“华言塔,梵言宰堵波,本西方之教,世辄谓可以控形胜,助起人文,虽属附会之词,而颇有其验,尚义之士,每不惮营建,以广福田焉。”其大意是说,我们华人所说的塔,佛教称宰堵波,传说可以控制山川形胜,有助当地文人的兴盛,这虽是牵强附会的话,但也很灵验,所以崇尚(迷信)的人士往往不怕辛苦而建筑。宜昌(东湖)的天然塔就是例证。究其原由,是因为城西南滨江,江的南岸有座葛道山(今磨基山),相传东晋有名的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葛洪曾隐居在这里,所以俗视为“客山”,屹然高耸。相形之下,宜昌古城背依的东山,俗谓“主山”,山势蜿蜒平矮,显得卑弱了,风水家便认为受了“客山”的欺压。再者,长江水从西陵峡奔流而出,“至此而夷”,折向绕西城朝东,直泻荆门山(与虎牙山相对,古西塞),若非相当高的标志凌驾与跨越,就不能制约这种态势。为弥补山川形势之不足,因此,在城南青草铺(地名,相当于旧时的乡,今伍家岗区宝塔河街道办事处)建一座塔,岿然耸立在江北,与江南的葛道山对峙。传说,这座塔是晋代郭景纯侨寓夷陵时所建,其目的是“培地脉,壮文峰,制客山,镇水口”,大凡这里的风水和人文,都有赖于这座塔。 从知府王春煦的记中,我们可以窥之天然塔的创建人及其兴建的初衷。在此前后的地方志书,大凡言及天然塔的,都无一例外地相传是郭璞所建。如1999年版的《宜昌市志·文化·文物》载:“天然塔位于宜昌城东南长江北岸,相传为晋代郭璞侨居夷陵时所建,明废。”郭璞字景纯,晋代河东闻喜(今山西)人,是著名的文学家、训诂学家。正因是名人效应,所以天然塔也逐渐成为夷陵古城的城标。 天然塔的传说 《晋书》有载,郭璞善于五行、天文、卜筮之术。他看风水、卜凶吉,在当时是一个颇有声名的“阴阳先生”。相传郭璞来夷陵后,曾察看夷陵地形,发现夷陵地势低下“缺土”,便使人用车运来中州的土,再对照阴阳的向背角度,垒建了两个土台子,借以抵消山川与五行不相符合的缺陷,并藉土而祭月,使之配合得宜。《宜昌府志》中是这样载述的:“尔雅台在城西北隅所堂街。《图经》云,晋郭璞注尔雅处,旁有明月台,前有明月池。故老佥云,峡州旧城为璞流寓时所相度,就山川形势,分配五行,独中央地势卑下,于土德为弱,因自中州辇土至峡,相阴阳向背之宜,特建二台镇之。”这就是后世取意“尔雅明月”的由来,并成为“夷陵八景”之一。由于年代久远,如今“尔雅明月”已是芳踪难觅,但据历史传承而衍生出来的“尔雅街”、“墨池巷”却一直随城留迹存名。 尔雅台是因夷陵地势低下缺土而建,这为夷陵后人所接受。同样的,天然塔也是为了改变“客山”葛道山欺凌“主山”东山这种不利的风水而建。王春煦的《重修天然塔记》就说得一清二楚。要说其得名,推测起来,窃以为是塔建之后,历经风雨,屹然耸立,浑然天成;倘若取意,或许也寓为“依乎天理,顺其自然”。 而对于天然塔的得名,民间另有一种传说。1992年版的《荆楚名胜概览》、1999年版的《湖北地名趣谈》和《宜昌市地名志》等书籍中均提到:传说东海龙王的五个龙子违背天意,在夷陵为患,葛道山的天然嫂用天赐的七节降龙鞭狠打五龙,终将其治服,使之变成了一座五龙山。天然嫂也因连战五龙而累死。其夫地忽哥按照遗嘱,将其埋在五龙山对岸。 ——摘自百度网页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