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yan1981 wryan1981
关注数: 0 粉丝数: 14 发帖数: 1,928 关注贴吧数: 0
【转】思考--被阉割的笔记本,国情还是策略 这两年笔记本能够超乎想象速度的普及,跟笔记本凭借价格的大幅度滑落不断关系,目前五、六千块钱已经可以买到性价比不错的主流品牌的笔记本机型。可见,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是笔记本价格降低的最根本动力!而对于厂商来说,他们的任务只是怎么在还有钱可赚的前提下,生产出平民价的产品。从长期的趋势来看,随着技术的进步,研发成本的降低,模具的成熟,出货量的大幅提升,都会促进笔记本成本的下降,最终让消费者受惠。然而实现不是在一年半载内马上能够做到的,就像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共产主义,前途是光明的,但是非得努力个五十年以上不可,银子票子是不会白白从天上掉下来的。那么这些笔记本是如何突降2000大洋,实现价格的高台跳水呢?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迎合消费者的心里,采用英特尔的"阉割"处理器,生产出"太监"笔记本。在国内,往往是"阉割"过的笔记本产品尤其受欢迎。因为大部分消费者预算有限,对价格非常敏感,所以才会出现很多4999、5999这样专门针对消费者心理而设计的"9"字头价格的笔记本电脑。事实上,受到传统勤俭节约的观念影响,消费者在购买笔记本之前,即使已经做好荷包大出血的准备。仍然不忘"斤斤计较",希望买到品质优良,性能实用、价钱合理的产品。记本厂商也乐得顺水推舟,将无数的健全笔记本换一下核心部件,成本节约近半。这些笔记本外观相貌跟它们的高价迅驰4兄弟一样没有任何变化,胸怀着"太监的芯"被消费者欢天喜地的捧回家。从赛扬420开始,intel就在开始自己的处理器阉割计划。直到现在各个档次的酷睿处理器,也基本上都有对应的"阉割"产品。这些冠以"精简版双核处理器"的笔记本电脑,真的就如宣传中的那些肥皂泡泡一样美丽么?根据真机测试,频率高出200MHz的T2080性能都无法跟正常双核的T2300E相比。不仅仅是总线频率下降,T2080则是在T2400的基础上再把二级缓存丢了一半,Intel巧妙的隐晦了实际性能还不如1半年前推出的T2300的真实情况。更有无良厂商以"小酷睿"处理器进行偷换概念的虚假宣传。指鹿为马的广告,貌似的优惠的价格倒是吸引到不少消费者。不过相比采用AMD核心的产品,这些所谓的价格优势也荡然无存。回到题目,这些笔记本既是顺应国情的,又是intel成功战略的体现。对于中国,全民计算机知识并不算高的现状致使了这个战略的成功。其实,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了。只是不知道,在顺应了这成功的战略后,使用这些"阉割"产品的时候,用户是否发现了其中的猫腻?
必转文:针对3D游戏,显卡不是唯一的决定者! 仅售6999的双核独显本机,充分满足了所有卖点:Intel双核处理器、独立显卡、国际品牌。相信购买了这样笔记本的用户充满了:"一本在手,天下我有"的豪迈情怀。实际情况如何呢?笔者拿最经典的网络游戏《魔兽世界》来做个测试:Intel笔记本的Go7200,32位的显存带宽仅仅在最低画质情况下能维持平均不到20fps的运行,画面极不流畅。而采用AMD M690T芯片组集成的X1250图形处理器却能在同样画质下以高于Go7200的画面帧数运行《魔兽世界》。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凭借AMD优秀的共享显存框架,128bit双通道DDRII内存的强有力支持,AMD集成显卡的实际显示性能居然超过了以独立显卡为卖点的英特尔笔记本。通过实际游戏性能对比,消费者是否还认为自己买到了便宜又超值,整机性能超强的Intel双核独显笔记本呢?实际上,游戏的效果并不完全由显卡决定。CPU、内存和主板系统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上述的实验就说明了,在显卡差异并不是非常大的情况下,CPU的强弱事实上决定了游戏的流畅。采用intel"缩水"酷睿的机型由于二级缓存的缺乏,核心威力不能得到非常好的展现,因而影响了游戏效果。而AMD的处理器和显示核心出于同门,以整合平台的优势,实现更流畅的游戏效果。所以,在选购的过程中,消费者不要只考虑"双核"、"独显"、"迅驰"这些字样,应该深入了解整体搭配是否合理,CPU有没有阉割缩水,有没有系统瓶颈等。这样才能买到满意的本本。
紧凑型B级车迈腾Pk凯美瑞等日系车 胜算几何 号称2007年最重量级紧凑型B级车——迈腾即将登台,一汽大众所作的铺垫工作让这款王者之车气势昭然,至于凯美瑞等日系车统统不会放在眼中,但是迈腾真的能把中国车市折腾得底朝天么?或许并非如此。迈腾=折腾?就在迈腾首次亮相的2006年开始至今长达一年多的炒作中,迈腾通过一次次价格透露-辟谣-再透露-再辟谣-再再透露-再再辟谣……不计其数的价格炒作已经让市场上对迈腾的预计产生严重混乱:18-24万的一厢情愿似的疑似官方版本价格炒作;20-25万元的理性炒作;23-28万自大式的炒作,让迈腾的价格好似天上浮云,不断变换形状引人遐想,从厂家那里“流出”超过10个版本的价格,动不动就“独家爆料”的经销商,厂商媒体们共同塑造了一次前所未有的中国汽车史上第一大炒作车型——迈腾。定位模糊底气不足围绕迈腾炒作自己的各种现象,我们撩开纷繁复杂的表象后会发现,这是厂家无奈之下自导自演的一场好戏。在国内B级车空间C级化大趋势下,以日系车凯美瑞为代表的新锐车型,大型化趋势明显。与第五代老佳美相比,凯美瑞在轴距和轮距方面的提升幅度更大,轴距不仅增加了55毫米,而且前后轮距也分别增加了30毫米和25毫米,2775毫米的轴距更使凯美瑞的驾乘空间都得到了较大提高。但是,迈腾却与大型化趋势背道而驰,开始走紧凑路线,2709毫米的轴距仅仅比一些A级车大7厘米左右,而与凯美瑞相比,相差6厘米,不要小看了这6厘米,对后排乘客膝盖的舒适程度来说绝对有级别的差别。因此迈腾的逆势而行与其紧凑型B级车的称呼非常相称。这里顺便要指出的是,一汽大众在产品定位上也经常犯错,除了堪称叫好不叫座经典案例的高尔夫和那个请成龙大哥代言也无济于事的生活事业好帮手的开迪,最近的错误就是速腾。由于定位在注重运动的高端人群,速腾高价上市后并没有一炮走红,反到面临目标消费者不买帐的尴尬,因此一汽大众临时调整策略,把运动感为卖点的速腾硬是转成了质感人生虚无缥缈的诉求上,伴随而至的是大量消费者的涌入,但是他们冲着的不是速度和动力,90%以上的消费者选择了毫无优势可言的1.6入门版,如此一来,精心打造的PQ35平台运动车型丢掉了鲜明的运动型,吸引来的消费群体都是一汽大众的非目标客户,这样虽然销量上去了,但是从定位上说,速藤其实失败了,而这群更讲求实惠消费者很容易受到卡罗拉等新车的吸引,甚至同门兄弟斯柯达明锐1.6也将为速腾带来大麻烦。定位的错误如果一汽大众再重蹈覆辙,那么迈腾所谓的最新科技优势很可能被一大群冲着低配车型便宜而来的消费者抹杀掉,苦心打造的所谓高科技到头来也只是噱头,迈腾将沦为与同级别的凯旋、轩逸同台竞争,可谓虎落平阳。不过这其实倒蛮符合广大壳子注意消费者希望的:不求你真正高科技,只要有了B6这件外衣,加上18万左右的价格,销量肯定不让你一汽大众发愁。问题是一汽大众愿意这么干吗?质量可靠性有待市场验证极为讽刺的是,被冠之以高科技的迈腾在以B级车为消费主体的美国市场却不但没有打败凯美瑞,多次的召回案例使之反倒沦为最差中级车型,有人说这种评选是美国人在搞地方保护主义,但是接连的质量问题召回却是不争的事实,点火线圈、刹车系统都是事关消费者安全的关键部件,频频召回让美国消费者寒了心,被评选为最差的中级车其实不为过。相比之下,凯美瑞、雅阁的耐用性和低故障率让美国消费者看到了什么才是最合适的中级车之选。精英人群对产品质量和可靠性的关心似乎被忽略了。紧凑型B级车迈腾只能以高配低价取胜月销量始终超过1万台,甚至达到15000台以上的凯美瑞在世界各地都没有让消费者失望,在北美,凯美瑞已经替代了中级车之王的雅阁,成为最后欢迎的中级轿车,而崇尚科技的美国消费者对产品可靠性更为关注,因为吃够了小毛小病的苦头,美国消费者选择质量可靠性不可挑剔的日系车性成为大趋势。面对诸多高科技为卖点的迈腾,作为凝聚日本最新电子科技的结晶车型——凯美瑞根本不会担心迈腾的PK,凯美瑞心理一杆秤:空间和科技都无法占上风的迈腾只能靠价格来取胜。因此,迈腾的上市目前唯一的悬念在于价格,如果配置非常低的最低款车型售价超过18万,那么消费者完全可以选择现在实际价格已经低于16万而配置很高的雅阁,毕竟雅阁曾是北美销量冠军;如果更看重均衡优势,凯美瑞则是更好的选择,毕竟这款战无不胜的车型在中国市场已经取得了销量长胜冠军的称号,今年1-5月销量让竞争对手自叹不如。所以,综合分析下来,紧凑型迈腾唯一能走的路是:高配低价上市。什么是高配低价:18至24万的价格,加上TSI技术、氙灯随动转向+清洗,蓝牙车载电话、ESP、 AUTOHOLD 6速自动变速箱+手动模式、自动天窗……据说一汽大众官方确实有这样的想法,让我们拭目以待。
转:卖脑白金的必然就知道骗人,鄙视征途,再选游戏首先看谁运营 假如从开始我就知道征途和脑白金是一个人做的,打死我也不玩征途!!!!! 我对史玉柱先生和他的团队没有任何恩怨,平心而论,不论是脑白金还是征途,都是非常成功的包装策划案例。我是学医的,征途的内幕我不知道,脑白金我知道啊。的确是有安眠功效,可那就是褪黑素啊,褪黑素成本连一块都不到,史玉柱把1元的东西,加上两元的包装。居然卖到上百。不可以说不成功。当然,脑白金现在逐渐被人们认识了,路开始不好走了。但是,它也早就不属于史玉柱了。 征途和脑白金一样,都是炒作,也就是说,都是骗人!!如果对广大的征途玩家说,你们每天都在吃脑白金,估计有一半人会愤然跳起,然而你们不就是在吃另一个名字的脑白金么?现在征途的没钱玩不起的局面逐渐证明了这一点。 我愤然离去。也许对于一些商业人士来说,史玉柱的产品正是他们需要的,但我是个没有钱的小老百姓,我吃不起脑白金,也玩不起征途。人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做出的东西,本质都是差不多的。我想,这个话即使被史先生听到,也不会对他造成什么影响,一来他挣的钱够吃几辈子了。第二,有的是人明知是坑还是会跳。 吃的也好,游戏也好,别的也好。我以后会看清楚是谁做的再做选择的。
[转]诺顿误杀黑幕? 转载:近来赛门铁克发生误删,导致部分用户系统错误的事件被炒得沸沸扬扬。开始以为就是诺顿技术上的瑕疵,相信诺顿也是这么认为,可是当看到卡巴误杀紧随其后被炒得沸沸扬扬之时,忽然有种异样的感觉,幸好专家指路,疑团大解。这是本人看到的对诺顿事件最客观透彻的民间解释。http://xuxiaohui.blog.techweb.com.cn/archives/2007/200752210224.shtmlhttp://icecofee.techweb.com.cn/archives/2007/2007523900.shtml简单说来,互联网加速了病毒传播的速度,传统模式下的先分析病毒后更新的方式在时间上总会跑输于病毒,为了更快速的对用户电脑进行保护,国际大牌杀毒软件厂商都开始尝试新的解决方法----通过用户提交特征病毒样本的方式解决,一旦特征样本数量上升到一定程度,系统会自动将特征样本加入系统让用户下载以保护未被病毒感染的用户。也就是说如果有10万人同时受到来自一个号码的垃圾短信,我们就认为这个号码是转发垃圾短信的号码,由于诺断在全球的用户数量最多,这种方法收到了很大的效果。本次误杀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就是短时间内大量的来自不同区域的机器都提交了xp的系统文件作为病毒样本,系统自动认为是病毒所以误杀。那么既然不是病毒,为什么会提交?同时提交的目的是什么?通过http://xuxiaohui.blog.techweb.com.cn/archives/2007/200752210224.shtml可以得到答案。结论只有一个,有人要整诺顿,这是个阴谋,但是制造这样的阴谋需要代价。那么究竟是谁?无聊的网络攻击者?显然不是,因为实现这种方式需要付出金钱,如果没有利益,就是花几百估计也没有人干。还能是谁呢?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即懂技术又有利益冲突的群体,竞争对手。本人对各个竞争对手进行了分析,开始以为是卡巴,原因是从国际市场来看只有卡巴真正会成为诺顿的对手。可是当卡巴误杀再次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时候,一切真相大白。同样的操作手法,同样的恶性炒作,当然最重要的是成本最低,恶意攻击一次不如两次,一箭双雕。http://icecofee.techweb.com.cn/archives/2007/2007523900.shtml为了能够让大家有个理性的判断,再仔细回顾一下整个事件:2007年5月18日,诺顿出现误杀2007年5月18日 14:05,瑞星公布解决方法,并声称诺顿7000多用户大量向瑞星求助(赫赫,下次我们家海尔冰箱坏了我也会向西门子求助的)2007年5月18日下午,几乎所有论坛出现完全一样的帖子,内容看似解决问题,其实更多的是在强调瑞星解决了诺顿7000名用户的问题,你们要投靠我才对。搜索一下数量,1小时内超过200帖,而且使用用户多为新注册用户,帖子样式完全相同。2007年5月18日19:00,江民公布解决方法,同样口吻说接到诺顿用户求助。2007年5月21日,瑞星再次暴出卡巴斯基于5月18日同样误杀xp,导致部分用户蓝屏,他们要替用户出头,声讨卡巴。2007年5月23日,瑞星再次刊出文章"半年内22次重大误杀 卡巴斯基蔑视中国用户"并且翻出2006年2月的一次用户对卡巴斯基的起诉作为宣传点,在众多论坛、门户网站大肆传播。2007年5月24日,江民开展"安全中国行活动,为国外杀毒软件免费救场"2007年5月25日,最终在市场中形成了"国外杀毒软件不靠谱的"市场理论。完美,真的很完美。从策划到执行都是那么天衣无缝。不过越是完美越值得思考,两大国际杀毒软件在市场形式大好,市场份额稳步提升的时候,同一天都对xp系统都发生了致命的误杀,误杀的方式何等的相似。只不过,诺顿用户受到了伤害,卡巴用户大规模幸免。如果诺顿和卡巴斯基真正的从中国市场消失,相信这可以写进经典营销案例。但是,我们真的不希望看到这一幕,恶性竞争严重损害了用户的利益。某厂商你,你该醒醒了,这样竞争太卑劣。当然,某厂商的枪手们,你们也该醒了,因为又有活干了。
首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