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ty1521 quety1521
关注数: 0 粉丝数: 71 发帖数: 2,037 关注贴吧数: 0
【分享】有关乙肝的误区!给和偶一样的拉米族及所有战友 我国是乙肝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3000万人,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关于慢性乙肝的治疗目标,国际上目前的共识,就是长期抑制病毒复制,延缓肝病的进展!而达成上述治疗目标,抗病毒治疗是关键!但实际的临床工作发现,许多患者对抗病毒治疗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愿以下文与各位病友谈谈乙肝抗病毒治疗中的种种误区。误区1 抗病毒治疗无关紧要  由于许多乙肝病毒携带者终生不发病,这使得一些应该接受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误认为抗病毒治疗无关紧要,肝功能异常时服用一些降酶药物就行了。这些患者长期不愿就医,也不愿配合医生的系统治疗,甚至放弃定期的肝功能和病毒学指标的监测,一旦病情严重而不得不就医时,往往已经发展为重型肝炎或肝硬化晚期。  的确,有些乙肝病毒携带者可终生不发病。但乙肝病毒对人体的损害常常是在体内静悄悄地进行,多数慢性肝炎患者在转氨酶轻度升高时并无明显症状。因此,我们常说乙肝病毒是体内潜伏的“特务”,乙肝病毒感染者应该随时保持警惕,定期到医院检查肝功能和乙肝病毒学指标,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就医,根据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抗病毒治疗。误区2 没有适应症随便用药  抗病毒药物属于处方药,其最佳适应症是HBVDNA阳性、ALT反复波动在100~300单位的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人。另外,一些肝硬化患者,要进行肝、肾移植术的乙肝感染者,肿瘤化疗期和围手术期的乙肝感染者也可使用。但目前常看到一些肝功能正常的患者为了达到清除乙肝病毒的目的而自行购药治疗,尽管在治疗的初期可以达到HBVDNA阴转的结果,但停药后仍会再次升高,结果导致病毒发生耐药,甚至在患者真正需要抗病毒治疗时,无法选择有效的治疗药物。 另外,由于一些新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尚不完全清楚,在妊娠早期不应使用。干扰素对甲状腺功能有一定的影响,对血象也有抑制作用,有甲状腺疾患和白细胞较低的乙肝患者也应慎用。患者自行购药治疗是十分错误和危险的。误区3 肝硬化患者抗病毒为时已晚  有些乙肝患者的病情已经发展为肝硬化,甚至出现了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昏迷等肝功能失代偿的表现。这些患者常对治疗失去信心,认为抗病毒治疗为时已晚。其实,近年来在肝硬化患者中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研究在国内外均有开展,其中最为权威的研究结果是发表在去年10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应用拉米夫定治疗早期肝硬化的患者,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肝病进展及减少肝癌发生的风险达50%!在国外的进行的另一项研究中,一些准备接受肝移植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在手术前接受了拉米夫定的治疗,治疗后,有2/3的患者肝功能明显好转,甚至达到了暂缓手术的效果。误区4 盲目联合抗病毒治疗  一些患者为了达到清除乙肝病毒的目的,盲目联合多种抗乙肝病毒的药物。其实,一些药物的作用机制是相同的。另有一些药物,尽管他们的作用机制不同,但经过近几年的临床研究,多数专家并没有看到联合用药比单一用药有更好的效果。另外,乙肝病毒也不像艾滋病病毒的抗药性那么强,必须在多种药物联合使用的所谓鸡尾酒疗法下才能抑制病毒复制。乙肝病毒对抗病毒药物十分敏感,应用新一代核苷类药物,80%以上的患者在小剂量下就能达到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目的。因此近年来多数专家认为,乙肝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不应盲目联合应用,而应采用一种抗病毒药物使用一段时间后再更换另一种药物的序贯治疗方法。误区5 过分恐惧病毒变异  一些患者的HBVDNA滴度很高,肝功能长期异常,但由于他们过分恐惧病毒变异而不敢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这会使病毒在体内不断复制,肝细胞坏死持续存在,肝功能长期异常,其结果将会刺激肝脏内大量纤维组织增生来修复肝脏内的坏死灶,导致肝硬化;或由于增生过度,导致肝肿瘤。其实病毒变异是很正常的事。因为人类要用药物去抑制病毒的生长,而病毒本身也要去适应环境以便生存。例如流感病毒,每年都在发生变异,因此人们每年都要制造出新的疫苗进行预防接种。细菌也会发生变异。使用青霉素治疗一段时间,细菌就对青霉素产生了耐药,这就是细菌发生了变异的结果。乙肝病毒也是这样,长时间使用一种抗病毒药物,病毒就会发生变异,并对这种药物产生耐药。一旦病毒对一种药物耐药后,可再选用其他药物继续治疗。如果积极治疗,使病毒很快受到抑制,肝细胞坏死停止,肝功能好转,就阻止了肝纤维化的进展,为进一步的治疗或等待更有效的药物出现赢得了时间。  上述误区的存在可能是患者缺乏正确了解疾病及诊疗知识的渠道,也可能是医患双方缺乏通畅、充分的沟通。但是一个有效的治疗一定是需要医患双方的配合才能达成!因此,希望广大病友能选择到正规的医院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治疗,同时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最后,祝愿广大病友早日走出误区,重获健康!
ThinkPad中国思想力人物候选人大曝光之--樊纲 樊纲:男,汉族,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兼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樊纲于1953年9月生于北京,祖籍为上海市崇明县;1969年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务农;1975年转到河北省围场县;1978年考入河北大学经济系(77级)"政治经济学"专业;1982年毕业后,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主攻"西方经济学"专业;1985年至1987年赴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及哈佛大学访问研究,1988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1991年获"孙冶方经济学优秀论文奖";1992至1993年任《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1992年被破格晋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3年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之一;1994-1995年任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樊纲近年来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及过渡经济学,曾主持了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等机构资助的科研项目以及国际机构、国际合作科研项目。除受政府委托进行研究并就各种经济政策问题向政府各部门、各地方政府提供咨询、建议之外,樊纲近年来还被世界银行、UNDP、ESCAP、OECD等国际组织聘为经济顾问,应邀到许多国家讲学、访问、参加学术会议与合作研究,在国际经济学刊物上发表英文论文多篇。樊纲的有关中国经济问题的论点经常被国内报刊杂志、电视传媒以及CNN、New York Time、Financial Times、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te、Wall Street Journal、Handelsblatt、Nikkei、BBC等重要国际报刊、电台、电视台所引用。樊纲的主要著作有《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主笔)、《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市场机制与经济效率》、《渐进之路--对经济改革的经济学思考》、《中国经济改革的政治经济学》等学术专著和《樊纲集》、《经济文论》、《走进风险的世界》等论文集,在《经济研究》等中国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灰市场理论》、《论改革过程》等学术论文近百篇,在理论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