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nan siznan
关注数: 27 粉丝数: 9 发帖数: 374 关注贴吧数: 31
打坐、站桩要重视准备工作和收功环节!! 作者:陈全林 从留言中可知,一些博友站桩,一些博友打坐。根据经验,提出一点建议。站桩结束,一定要按摩两个膝盖,不然,会在老年时落下膝盖毛病。很多练太极拳的人、练武术的人,晚年多行动不便,膝盖出了问题,一位前辈说,是站桩与练拳姿势不对。其实,是站桩和练武中膝盖受力过多,而在站桩结束后没有把膝盖放松而使紧张的肌肉缓解、压力化空。所以,一定要按摩膝盖。 晚上打坐的人,打坐完不要立即睡眠,至少要按摩腿脚,如果时间允许,轻微运动几分钟,不外摇肩活胯,按揉足三里这些小动作。看起来是小动作,且有大效果,能减少你晚年气血衰退时的腿脚毛病。千万记住。一些修行的老前辈,晚年大多腿脚出问题,就在于忽视了这些细微的地方,积劳成损,膝盖、腿脚就会生疾病,影响你的生活质量,尽管你有功夫,那你的功夫又能如何?修道的人中,胡海牙先生很反对打坐,他老人家说年轻的时候不懂打坐,冒然打坐,结果把腿脚坐坏了。所以老先生倡导动修,少打坐。老人家晚年也因为腿脚的问题坐轮椅。这值得警醒。不是打坐不好,而是要得法,方法要对。关于正确的打坐,南怀瑾先生有很多开示,可以学习。形意拳大师郭云琛晚年瘫痪在床,尽管他的拳的威力照样在身,可有什么意义?已故太极拳大师李经梧晚年坐轮椅,功夫了得,与弟子在轮椅上推手,弟子照样近不了身,功夫没退,只是,腿脚不行了。这些大师尚且如此,何况没得真传的盲修瞎练者。要警惕。 按摩之道的妙处日久自知。
听息法 庄子心斋法(《庄子.人间世》)   原文:   “颜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日: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浅释:   颜回是孔夫子的学生,仲尼是孔夫子的外号。颜回问“心斋”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孔夫子说“你应该把心里的念头集中在一处,不要胡思乱想;等到念头归一之后,就用‘听’字诀,但不是用耳听,是用心听;这还是粗浅的说法,就深一层工夫讲,也不是用心听,而是用气听;到了这样境界,耳听的作用早已停止了,神和气两者合而为一,心也不起作用了。气的本质是虚的,它要等待一件东西来和它相**,只有‘道’这个东西常和太虚之气**在一起,工夫如果做到心同太虚一样,就算是心斋。”,   以上是孔夫子告颜回所问心斋工夫的做法。这种工夫是一连串做下去的,中间本无所谓阶段,但为学者容易入门起见,不妨在整个工夫中划分几个步骤,再详细的加以说明:   第一步“若一志”。“若”字作“你”字解。“志”就是思想,也可以说是念头。当起首做工夫的时候,心中思想要专一,不要有许多杂念在里面打搅,杂念如果不扫除干净,工夫很难做得好。   第二步“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等于“毋”,也可以作“勿”字解;“之”字是代名词,指所听的对象而言;“以”字作“用”字解。念头归一了,就开始做工夫,用“听”字诀。普通所谓听,本是用两个耳朵听各种声音;此处所谓听,决不是听声音。人们就要发生疑问了:既说是听,必有所听的对象,不听声音,又听什么?这个问题,在各家注解上都找不到明确的回答。今日特为指出,初下手就是听鼻中呼吸之气。凡呼吸系统正常而不发生障碍的人,鼻中气息都没有声音,所以说“勿用耳听”;虽是没有声音,但自己却能够知道鼻中气息一出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细,纵然是聋子,也会有这个感觉,所以说“听之以心”。   第三步“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此处又引起问题了;心是有知觉的,还可以说得上一个“听”字;气是没有知觉的,如何也能够用它来听?心所听的对象是气,气所听的对象又是什么?若说用气来听气,这句话在埋论上讲不通,究竟怎样解释才好?答曰:听息的工夫做得时间长久,心和气已经打成一片,分不开了,气不能作为心的对象了,不能再说用这个心,听那个气,所以说“无听之以心”。此时身中的神和气虽然团结在一起,尚未达到混沌境界,还稍为有点知觉,继续做下去,并不需要很多时间,自然就完全无知觉了。从有知觉到无知觉这一段暂时的过程中,与其说以心听气,使心和气相对立,不如说以气听气,使心和气二者之间泯去裂痕,所以说“听之以气”。此处虽仍旧“听”,实际上就是不要再着意于“听”,成语所谓“听其自然”、“听之而已”、“听他去罢”,这几个“听”字是此处最好的解释。   第四步“听止于耳心止于符”。初下手做工夫,注重在“一”字诀;等到念头归一之后,就注重“听”字诀;假使长久的抱住一个“听”字不肯放松,也嫌过于执着,再后就要用“止”字诀了,所谓“听止于耳”,就是教人不要再着意于听。此时,功夫已渐渐的入于混沌境界,身中是神气合一,心的知觉已不起作用,所以说“心止于符”(符即是符合之义)。这种神气合一的状态是无知无觉的,外表上看来和睡着了一样,但内部的情况是不相同的。   第五步“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以前由浅而深的境界,一步一步的都经过了,最后到了“虚”的境界。这个“虚”是从无知无觉以后自然得到的,不是用意识制造出来的,如果做工夫时候,心里常常想着要虚,反而不能虚了。全部工夫原是由后天返还到先天,所以第五步工夫,应该就先天境界去体会。若问如何叫作先天,这件事已越出疗养法范围之外,此处不必深谈。普通用静功疗病;只要做到身中神气合一的境界(即心止于符),已足够了
1 下一页